文章內容 |
106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1730 2017-08-30 00:21:36
106學年暑假讀書心得
班級:五護四庚
學號:1035101323
座號:8號
姓名:黃鈺茵
這三篇文章主要是關於支氣管炎及肺炎的疾病,而我在兒科實習期間也較常接觸這類疾病的小孩。一開始因為還不太瞭解這類疾病,所以對於照護或評估總是做得不夠完美,為了讓我更加清楚明瞭而找了幾篇文章來看,也方便之後的個案報告。不過我還蠻慶幸自己有找,因為這讓我加深了印象,使我不會忘記,而且在個案身上的症狀都跟文獻上提到的一樣,像是會發燒、乾咳、無痰性咳嗽、呼吸速率加快和異常呼吸音等等,而治療不外乎就是給退燒藥、支氣管擴張劑和噴霧治療,雖說症狀治療也蠻重要的,但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勤做胸腔物理治療,尤其在噴霧治療後做,效果更好。我的個案因為討厭噴霧治療的煙,所以拒絕做噴霧治療,但後來我就用治療性遊戲,自己做一次、對著個案的娃娃再做一次,並且跟個案說一點都不可怕,個案才不拒絕做噴霧治療,之後又做胸腔物理治療,姿位引流加扣擊,並且教導媽媽甚麼時候可以做、甚麼時間不能做、如何擺位、扣哪裡、要注意什麼等等,媽媽也很勤著做,過個幾天我在聽呼吸音之後,確實有比剛開始聽到的異常呼吸音好很多,而且痰也有咳出來了。對於這類疾病不管是臨床症狀、檢查、治療或是要評估甚麼,我都有所聊解了,我相信之後實習如果再碰到這類疾病的話,我可以做得更好。
參考資料:
林雅惠(2010) ·一位學齡前期急性支氣管炎病童之護理經驗·源遠護理,4(1),52- 59。
張憶青、蔡佳玲(2009)·運用治療性遊戲協助一位學齡前期支氣管肺炎病童接受胸腔物理治療之成效·長庚護理,20(2),243- 252。
劉和楨、黃心樹(2012)·運用治療性遊戲提升呼吸道感染病童噴霧治療之成效·源遠護理,6(1),35-47。
|
尿失禁病患之護理 11519 2017-08-30 00:09:06
在學校內外課程有學到尿失禁有分兩類-急切性尿失禁和壓力性尿失禁尿急。急性:尿急時來不及上廁所就漏尿出來,一般容易發生在急性或慢性尿路感染、不穩性膀胱。膀胱是一團肌肉,中間是用作儲尿,而儲尿過程中,壓力要維持在低水平,但當膀胱肌肉收縮比正常高時,就會做成頻尿,嚴重的會做成尿失禁。一般年輕女士、中年人及老年人都可能患有此形態之尿失禁。患者會出現頻尿或有突發性強烈尿意。其他如急性或慢性尿路感染.年輕女士患有尿道炎可造成短暫時期的尿頻或尿失禁。不過,一般經藥物治療後,不久便能康復。慢性:由於骨盆肌肉鬆弛,導致尿道控制能力降低。因此,當膀胱內的壓力增加時,或任何腹部用力的動作如咳嗽、跳躍、下樓梯、抬重物時,失禁的現象便會產生。壓力性失禁患者多屬於婦女、老年人、身體肥胖以及長期咳嗽的人士。尿失禁最佳治療方法,應先考量以病人為導向的治療方式,要評估病人的年齡、日常生活、工作性質,再加上臨床客觀的檢查以及病患本身就醫的意願及配合度,整體評估後再做最後的治療建議,在治療上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尿失禁的個案活動受限、憂鬱、喪失自尊、社交活動中止等身、心、社會問題,可能因此而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在照護上可能多給她們精神上的支持和有品質的照護,透過這篇文章我更了解尿失禁的相關護理照顧。
|
巴金森氏症病患的居家護理指導 11702 2017-08-30 00:01:51
我讀的這篇個報是有關於巴金森氏症的一位病患,是一位老奶奶雙手會不由自主抖動,後來去就醫看診診斷是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性運動的疾病,所以要特別注意身體功能衰退的問題,病患的健康型態沒有甚麼太大的問題,嚴重的話會請孫女協助拿藥,活動的狀態因為腳趾頭壞死所以膝蓋以下截肢長期臥床由外勞照顧,平時也家屬怕外勞變壞所以也都沒有出門,睡眠清況日夜顛倒,這一些狀況都讓我想到我的外公,長期臥床,截肢,不過他並不是巴金森氏症,而是中風,不可以正常的說表達出來,但意識清楚知道我們是誰,前幾年的狀況還可以,但到後幾年身體就越來越差,其實我對外公的印象不是很深刻,通常只有在初二回娘家的時候才會見上一面,聽媽媽說有一次我在外公家跟外公說,我要找媽媽,或許那有可能是唯一一次講話吧,直到今年他天堂了,終於解脫了,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外公都長期的躺在床上,手也因為太久沒活動,漸漸地萎縮,有一次還因為壓瘡送去醫院,發現到有肝癌,後來有好幾次病危,但最後還是解除了病痛,去了天堂,,隨然我和外公一年見面不到幾次面,可能也說不到幾句話,,我不知道外公喜不喜歡我,但如果時間可以重來,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和陪陪他們的相處的時光。
資料出處
吳瓊滿、張玉惠 (2003)。護理之家一位無望感住民的護理經驗。護理雑誌,50(2)。99-104。
王昀、邱蔡賢、林欣榮、唐福瑩 (1999 ) .。巴金森氏症之新知之一病因、治療與護理。護理雜誌,46(3),79-85。
王昀、邱蔡賢、林欣榮、唐福瑩 (1999 ) .。巴金森氏症之胚胎移植治療。護理雜誌,46(2),77-84。
馮容芬(1999 ) 。成人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與護理。於湖月娟篇著,成人內外科護理(pp.1193-1198)。台北:華杏
賴瑞婷、林麗 (2000)。居家管灌餵食照顧。護理雑誌,48(3),79-84。
田聖芳、張媚、潘依琳 (1998 ) 。居家臥床病人其主要照顧者之壓力源、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公共衛生,24(4),219-233。
李孟智、胡月娥、劉春年(1998 )。住院中風病人只要照顧者負荷及其相關因素即需求之探討。公共衛生,25(3),197-208。
劉淑娟(1999 )。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雑誌,46(4),51-56。
Connie,G . (1999 ) . Parkinson’s Disease . Americon Journal of Nursing 99(2),46-47.
Carolyn,N. (1998) .Parkinson’s Disease and the role nurse specialists. Nuesing Standard, 12 (22), 32-33
|
105 暑假作業 11544 2017-08-29 23:47:52
看完此篇文獻資料以後,對於多元生產照顧還有著更深入的熟悉了解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接近老年化尤其台灣還有更加嚴重少子化,
大家除了養一個小孩要花費很多金錢以外,其餘還是有一個顧慮
雖然現在的醫學比以前還要進步很多,可是有很多粗暴方式對待孕婦
舉例來說就是剪會陰,造成會陰的撕裂傷甚至是在生產過程,
很多的護理人員及醫師為了趕時間跳上孕的肚子擠壓加速產程,
常常都是醫生覺得可以但都互略到孕婦的感受
沒有一個同理的心態去面對整個生產過程,
一件很自然人體的奧秘卻被演變成為一個規律的動作,
感覺就是一套不變的道理在那都不會有所改變的機會,
才會讓現在的年輕女子害怕被這樣的對待方式以至於不敢生產,
如果能善於運用多元的生產模式套用進來一定會有很熱烈的迴響,
訓練一批助產師不僅能照顧到媽媽的身理及心理的照顧,
給予心靈上的支持與鼓勵讓產婦更加有信心的生產,
還能擬定一份生產計畫書讓孕婦自己想樣什麼樣的模式,
迎接他的孩子,也能讓孕婦摻與到自己的生產計劃等
對於在生理上面在生產前或者是每次產檢的時候給予衛教,
搭配著嬰兒的週數該做什麼樣子的產前活動適合等等。
生產過程中不用擔心說趕時間加速產程進展時間,
孕婦只需要配合助產士的口令做出動作給予足夠的時間,
讓會陰有伸展的空間可以降低剪開會陰的機率。
我認為給予孕婦溫柔的方式生產可達到孕婦對於生產的恐懼,
一方面也能解決到少子化的問題加上現在政府也有補助等等,
溫柔的照顧讓產婦有安心的心靈面對她的生產過程,
多元生產照顧是一個重視於以家庭為中心的,
我透過文獻資料更加知道很多東西不僅於表面字義如此而已,
一個生產前後都還有著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細節,
要是一個不小心忽略到可能造成產婦不好的回憶,
如果以後自己在臨床有機會走進產科的話,
我也會帶著這些理念去照顧我的個案讓他有一個美好的記憶。
自己本身也是女生我也相同希望我在生產過程受到溫柔對待
要是這樣要我生我一定願意,怕痛的女生真的很需要這套照顧,
願以後的多元生產照顧服務每家醫院都能重視到孕婦的需要,
達到身心靈的滿足給予最強大的支持鼓勵增加產婦的信心。
|
暑假作業 讀書心得(3下) 11540 2017-08-29 23:47:43
護三丙 1035101138 32 張惋緣
文章:
馬玲玲、曾月霞(2003)‧高中職學生接受心肺復甦術課程之學習成效‧學校衛生,(43),42-55。
胡耿瑋、郭浩然、李欣玲、廖晉堃、陳國泰、林宏榮、符凌斌(2008)‧心肺復甦術對救護技術員背痛之影響評估‧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19(3),93-101。
羅玉岱、潘輝民、張士琨、劉立凡(2008)‧能不能救命?心肺復甦術對老年病患之成效與相關因素探討‧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3(4),248-261。
心得:
我覺得CPR心肺復甦術是每個人可以學習的,按壓姿勢、按壓位置、壓胸與吹氣比為30:2、深度必須正確,突發狀況發生,也許是家人、朋友、路人,需要急救時,能夠第一時間搶救,是否能把患者從死神手中救回來的重要關鍵,減少生命損失。在局限空間內以不良姿勢進行急救或心肺復甦術(CPR)等問題造成肌肉骨骼之不適,尤其是背痛,CPR引起背痛原因包含以下幾項:(一)不自然的姿勢不自然的姿勢,包括跪姿、半蹲等也都可能引起下背痛。(二)全身性的震動:工作環境中的震動也是引起下背痛的原因之一,這是職業性下背痛已知危險因子中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因素之一。(三)年齡老化:文獻上的資料則支持背痛的盛行率由成年開始增加,一直到五十歲左右,之後才是相對上盛行率較恆定,本篇研究可發現,南部地區救護人員過去一年內肌肉骨骼不適的盛行率達62.6%,其中背痛的盛行率為54.1%,且部份已經嚴重到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及工作。而操作CPR後有58.1%會背部疼痛,這跟CPR時缺乏助手協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老年病患因為屬於脆弱的族群,所患之疾病亦具多重性與複雜性,對於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治療,易產生不良反應,站在臨床醫療工作者的角度,面對心臟或呼吸停止的老年病患,給予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嚴重傷害,須面對行善與不傷害的倫理決策困境。老年人經心肺復甦術後成功存活的機率低於年輕人。所以高齡並非施行心肺復甦術絕對的障礙,醫師也不應以病患高齡作為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藉口。不應著於病患的年齡,需考量其他臨床狀況,選擇適合的病患族群,給予心肺復甦術治療,拯救寶貴的性命。對無法經由心肺復甦術治療獲益的老年病患,醫師應負起責任,秉持醫學倫理的原則,適時向病患與家屬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