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5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2673 2017-08-20 16:00:28
書名:人際溝通與技巧
作者:Teri Kwal Gamble, Michael W. Gamble
出版社:雙葉書廊
心得: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很多種,適時做自己,適時表態自己,適時勇於面對自己,適時聊解自己,適時聆聽自己,適時注意別人,適時關心別人,適時的學習他人…等學習社交技巧:在和別人互動時要有技巧,當跟別人對到眼時要露出微笑,多參加朋友邀請,學習適當的微笑以及眼神接觸、開放的姿態專注傾聽、表現出對對方的好奇、談論共同話題然後主動一點、試著瞭解對方的需求、良好溝通、社交技巧需要我們去體會與練習。例如在職場上,我剛接觸這份工作,我很害怕面對客人,對於客人的需求總是默默的不太說話,導致來客率下降,經過老闆不斷的給我機會,我不斷的試著看著客人眼睛只細聆聽他所需的,慢慢的客人常來典禮與我聊天還有我們跟隔壁店家的關係也有著一定關係,像有時老闆不在,必須換零錢時,她們就常常幫助我們,很開心。真誠一致:無論對誰朋友、家人、同學要達到內外真誠一致是不容易的,因為不同場合所表現出的自己都是不太一樣的,但想必每個人都喜歡真誠的人,當你越能做表現原本的自己,別人就越能感染到你的真誠,而表現出真正的他,這樣的相處起來也很輕鬆自在。好好覺察自己內在的感覺、告訴自己忠於自己的感覺、對彼此的言語、情一方,應如何面對對方?被害者一方應如何寬恕加害者一方?我想被害者一方有著寬恕心情原諒加害者這方,相信事情能埋藏在心裡,各過各的生活,慢慢適應著,也慢慢從中得知自己所犯的錯,才能好好面對她們。好好思考怎樣教育子女,怎樣看待愛與恨、罪與寬恕。
1045101415 44號 楊君宜 五護三辛
|
暑假作業 11627 2017-08-20 14:46:49
『三年級』主題: 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
*書名(三本):一個人好好走 : 生命最後的另一種選擇 作者: 川越厚著 ;李宜萍譯
*書名(三本):大腦謀殺案
作者: 羅賓.庫克(Robin Cook)著 ; 陳雙廷譯
*書名(三本):生理期調養特效食譜
作者: 林禹宏著
*文章(三篇):讓清晨的日光照亮那在黑暗中死蔭裡人性化的護理在臨終照顧中的落實 作者: 唐秀治(S. T. Tan)
*文章(三篇):陪伴一位癌症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旅程
作者: 蘇婉麗(W. L. Su) ; 胡海珍(H. C. Hu) ; 洪彗綺(H. C. Hung)
*文章(三篇):安寧護理模式於改善癌症病患家屬憂傷反應之成效探討
作者: 李選(S. Lee) ; 汪秀怜(S. L Wang) ; 廖美南(M. N. Liao) ; 蕭琪(C. Shiau)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醫學主要目的治療的疾病、促進健康,然而我們必需承認,不論醫療科技如何的進步、發展,到目前爲止,生命也只能被延長,死亡卻無法被根除。當死亡成爲無可避免時,護理人員可藉提供病人身體基本清漯、舒適,疼痛的解除,及尊重瀕死病人仍是一個具有價值的獨立個體上,將人性化臨終護理的理念落實,使病人沒有痛苦、平靜、安詳、尊嚴地渡完生命最後一程,直到死亡來臨。
我覺得人一生走來都會面對到生老病死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必經的過程但真正面對的時候心裡卻是非常複雜的,像我們這個年紀也會體會到家人老了生病了離開我們的時候雖然我們一定非常難過也不想接受這個事實但是換個角度來想甚麼才是對過世的人最好的呢他離開了病痛安詳地睡著了我們可以這樣想但當然有些人的想法是不能接受的不管我們多麼的悲傷都要讓病人好好地走不能讓病人放部下我們離開所以我們要幫病人做到最舒適最有尊嚴讓病人能夠好好地走這樣病人會感到舒服家人也會感到欣慰但是我也知道面對死亡這件事真的說的比做的簡單常常我們說這是一定會面對到的每個人都一樣但真的遇到往往不知道怎麼辦且要怎麼樣才能做到顧慮到病人以及家屬的心情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及護理人員的心情也是需要適當的抒發,這些都是需要適當的去調適以及我覺得家裡的人互相陪伴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
105志工心得 13511 2017-08-20 14:35:44
這次的志工我選擇去聖嘉民起智中心服務,之前有去過一次老人的照顧中心,是幫老人按摩,跟老人互動。但這次去的是起智中心比較不一樣,一開始進去的時候我其實我有被嚇到,因為有一位過動症的學員他會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拍打。不過其他的學員多數都坐在輪椅上,中心的老師有介紹說他們這間教室左邊那邊的是有意識的,右邊這邊是沒意識的。到了喂水的時間,老師指派給我去喂一位學員,喂水的時候他們會從嘴巴旁流出,所以得把湯匙放到嘴巴中,一杯水一湯匙一湯匙的喂,他們口渴的時候不能像我們一樣大口大口的喝。之後就是他們的課程開始,當天的課程是套圈圈,老師把點心放在地板然後套到就可以吃,我心想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然而當看到他們開始投的時候,好像不是那麼簡單,甩出圈圈對他們來說是非常費力的,但也因為得來不易,所以點心吃得特別美味。中午用餐時間,老師依據每個學員用餐需求不同,有的要打成泥有的剪碎有的可以直接吃,我被派到打成泥的,打成泥看起來真的不太美味,喂食物跟水一樣要放到口中他才不會流出,全部學員喂完之後才輪到我們用餐。午休時間我和同學一起外出走走,討論著不同教室的學員,有全部可以自行活動的,也有全部沒意識的,討論剛剛做了什麼事情。午休時間之後,剛好當天是要彌撒,不過我不是天主教徒,所以不太了解內容,於是我坐在角落觀禮,學員們好像都很喜歡這儀式,每個人都想要去但空間有限只能讓某些人去。儀式結束後就是他們要回家的時間,中心會讓他們全到外頭做韻律。於是我們的一天志工就這樣告一段落,去那邊我發現自己可以靠自己動,有意識,自由走動,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不要怨天尤人在意小缺憾還有更多事值得我們去關注。
|
暑假作業3 13523 2017-08-20 13:22:38
書名:卡羅.歐巴尼醫師傳奇
作者:Lucia Bellaspiga
翻譯:古桂英
目前西方醫療已漸漸朝向改善生活品質和預防疾病:醫學研究想的是如何減肥、如何更漂亮;然而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卻還停留在如何活下去的單純冀望中。在教科書裡,對於瘧疾、血吸蟲有琳瑯滿目的藥物,這似乎表達了醫療已經有能力戰勝這個疾病;然而在第三世界,卻每年有十幾萬人死於瘧疾,是因為抗藥性嗎?是因為副作用嗎?是現代的醫療思維與運作模式,已經輸給了資本主義與泯滅的人性。「醫療在何處」,這種在資本國家,是一個可笑而又簡單的童言童語;對於貧窮、戰爭、飢寒交迫的國家,卻是怎麼找也找不出解答。以一個醫師,可以解答嗎?然而,歐巴尼醫師卻作到了。歐巴尼醫師留下的是從醫師的角度宏觀地貼近並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我認為,在這些貧困國家中,雖然水利、土木工程師可以一次幫助許多人有家可住、有水可用,但卻只能聽從政府而不能貼近平民而瞭解需求;醫師卻可以在診療的過程中找到深層解答,而非當地政府所加諸的官方解釋。然而解答要去實踐,這種實踐的魄力,唯有親身經歷,才有感同身受。這是無疆界醫師組織不同之地,也是我們缺乏的地方。透過家人、朋友、醫界同事、無國界醫生及世界衛生組織同仁、記者、政府官員和外交官等人的回憶,深入了解卡羅.歐巴尼懷抱理想、熱愛生命與關愛貧病者的動人事蹟。
|
暑假作業2 13523 2017-08-20 13:21:40
書名:當醫生變成病人
作者:愛德華.羅森邦
譯者:易之新
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風濕科醫生,也是癌症病患。同時肩負著”醫生”的職位的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醫生的角色顛倒成病患,他向來身居強者角色,無法接受自己轉變為弱者,他不僅要求自己仍是醫療團隊成員,不肯讓同事代勞操刀,甚至面對醫院種種不合理,他都以強者姿態發脾氣。一直高高在上,如今落入病人群中,才知道自己曾犯的錯、身為病人的無奈以及身兼醫生與病人的矛盾。他的病情比他想像中難纏的多,他幾度心情大起大落,徘徊於生死之際。「我根本不相信醫生,有時候他們開藥給你,是因為不知道除了給藥還能怎麼辦。」對於病患的無望,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當他是腫瘤科的醫生或護士時,一定努力勸說病人要接受化學治療,即使只有一成的有反應率。等他自己或家人得到癌症,即使有九成的成功率,他還是很有可能跑去看密醫或拒絕接受治療。「當我開始行醫時,認為這是獻身幫助人類的專業,醫師看似能掌控一切,可是病人卻是他的主人,是病人出錢雇用醫師來看病的,所以醫師應該盡力為病人謀福利。今天卻變了,新的主人是政府的醫療保險制度、保險公司、醫院的管理人員。醫師變成大企業雇用的零售商,看的是財團的臉色,而不是病人的需要。我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了,行醫不再是件充滿樂趣的事。」這是他在書中最後所吐露的心聲。我覺得這作者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醫生,因為他除了關心病人的需要,替病人著想,還會想著為了自己從別人罹病的不幸來賺錢而感到不安,但卻又因為自己獻身於能幫助別人的專業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