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寒假作業 15583 2023-01-17 19:23:52
少子女化對產科醫師執業空間變遷及產婦就醫可近性之影響:少子女化帶來人口結構變遷,使國家發展面臨種種挑戰,健康照護產業無法自免於 外,特別是與生育直接相關的產科醫師。本研究使用具代表性實證資料,分析少子女化情境 下,產科市場與產科醫師執業空間的變遷,並檢視此番變遷對產婦生產就醫之影響。方法: 以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全國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及2005年承保抽樣歸人檔,首先分析 2005-2009年間,生產件數與產科醫師服務量趨勢,再以空間分析技術,檢視研究期間產科醫 師執業空間變遷與產婦就醫可近性的變化。最後透過引力模式,剖析就醫可近性與可用性於產 婦就醫選擇的權衡。結果:研究期間全國生產件數減少6.7%、產科醫師減少了5.4%,全國產 科醫師平均接生件數僅減少1.6%,前述指標在低都市化地區減幅大於高都市化地區。除退出市 場,部分醫師選擇轉換執業地,尤其更傾向轉往區域負荷量離差高的地區執業。而醫師執業空 間之變遷,使低都市化地區產婦需移動更遠距離生產就醫,也使其選擇生產地時,可近性的考 量會優先於產科服務可用性。結論:少子女化將使低都市化地區產科市場先受衝擊,產科醫師 則退出市場或轉換執業地以因應市場改變,進而可能造成產婦就醫可近性惡化並使其就醫選擇 受限,特別是低都市化地區、就醫可近性原先即相對較差的群體。
臨床心理服務於校園中精神分裂症學生之應用:臨床心理師多於醫療機構中,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個案提供臨床心理服務;本文即藉由一位精神分裂症學生為案例,以探討臨床心理服務於校園中之應用性。
方法:個案為15歲、高職一年級的女生,特教類別為情緒行為障礙,殘冊類別為輕度慢性精神疾病;個案與家人關係佳,但與同儕關係差,其國小時常被同學欺負,國二開始出現幻聽,目前於中部某綜合醫院精神科門診就醫。自民國100年10月至12月,共進行四次會談,臨床心理服務包括:(1)建立良好會談關係並蒐集相關資料;(2)評估精神症狀與病識感;(3)提供精神疾病與藥物衛教;(4)教導認知行為治療;(5)使用藝術媒材。會談初期:個案活動力低下、思考鬆散、現實感與病識感差、缺乏症狀因應能力,其指稱幻聽為「撒旦」,認為只要不斷禱告即可痊癒;會談中期:個案思考仍稍鬆散,但相關症狀有些改善,且其具有部分病識感,對於幻聽稍能因應;會談後期:個案的幻聽雖仍存,但頻率與程度皆有所改善,且在認知行為治療介入之後,其能辨識並因應自己幻聽、關係妄想等症狀。
結論:由於僅進行四次會談,個案目前的症狀穩定性、病識感、服藥遵從性仍需持續增強,然而可發現其在病識感、症狀因應方面的改善。當校園中出現精神分裂症學生時,臨床心理師除了針對個案提供個別臨床心理服務之外,亦可提供學校師長們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以避免在無效的校園/班級輔導中,個案受到同儕排斥或污名化的影響;此外,本案例中的資源班老師於會談期間主動地與個案訂定行為契約、在校內召開個案討論會,並積極地與班級導師、家長、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溝通,此良好的合作關係更有助於臨床心理服務提供之效能。
|
骨質疏鬆病人之實證護理--以設計運動介入方案為例 15960 2023-01-17 18:48:02
這內容敘述的與內外科有關,實證護理的精神是將研究證據與專業判斷做整合而提供有效的措施;護理人員要應用最好的研究證據,整合病人資料及臨床觀察而下最佳的判斷;其有助臨床判斷能力及病人照護品質之提升。骨再塑過程包括造骨細胞的骨形成作用與破骨細胞的骨吸收作用,兩者間息息相關且互相調節,造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相輔相成的功能,共同維持骨組織的動態平衡,一旦骨吸收超過骨形成,即會導致骨流失,最後引起骨質疏鬆症,臨床上通常將「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原發型骨質疏鬆症可再分為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兩類骨質疏鬆症是老化的重要症狀之一,特徵包括骨量減少,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骨折危險性增高早期處理而延緩或預防骨質流失,以提供高品質生活是照護目標。類固醇最常引起骨質疏鬆症,類固醇會減少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阻礙腎小管對鈣的再吸收,造成高鈣尿症,加速骨流失,導致鈣的負平衡並引發相關代償機制,增高副甲狀腺素分泌量,活化破骨細胞而增加骨吸收作用;類固醇也會抑制造骨細胞功能,阻礙骨合成;類固醇會降低雌性素和抑鈣素的作用,促進骨吸收,最後引起骨質疏鬆症,並常引發脊椎、肋骨和髖部骨折查證一系列運動與骨骼相關之研究,得知運動是預防此症之要素。對骨質疏鬆患者執行運動介入性研究時,運動處方是頗重要的,內容包括運動的類型、部位、強度、頻率及持續時間。設計可在家中實行的安全又有效之運動方案,改善身體的肌力、柔軟度、平衡感、及協調性,以降低跌倒的危險性,也能阻止骨質疏鬆現象的骨密度惡化,進而提昇健康生活品質。
|
三年級寒假作業 15722 2023-01-17 17:27:05
乳癌
臺灣的乳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重要性日益增加。已有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都市、北部地區、外省籍、未婚者、高社經地位、初經早、生育子女數少、初次懷孕較晚、50 歲以後體重較重者,罹患乳癌的危險性較高。
文中提到停經與是否哺乳對乳癌的危險性沒有顯著的影響。
病理學方面,乳癌多發生於乳房的外上區,經常有皮膚變化,顯微鏡下最常見者為浸潤性腺管癌。
臨床表徵方面最常見者為無痛性乳房腫塊,腋下淋巴結腫大,乳頭凹陷,乳頭異常分泌,皮膚橘皮化或下陷等。檢查與診斷方面, 大多乳癌為由病人自己或配偶發現,但由於國人認知不足,治療時只有 19.7% 小於或等於2 公分。 正確的乳房自我檢查應為目前婦女衛生教育的重點,早日診斷就能早日治療。
乳癌的診斷方法有乳房 X 光攝影、超音波乳房檢查、細針抽取細胞檢查等,國內已有的研究顯示超音波乳房檢查敏感度、精確度往往高達 80% 以上,並不遜於乳房 X 光攝影;而細針抽取細胞檢查更可直接觀察細胞的變化,乳癌的治療國內目前以修正式的乳房根除術為主,局部切除之保守療法輔以放射線治療,亦有許多醫院在嘗試進行。
婦女在化學治療期間身體與心理皆承擔巨大的壓力,療程中腫瘤反應評估是重要時間點,我們醫療人員除了關照婦女的身體變化也應注意她們心理的負擔,提供必要的情緒支持與治療訊息以降低婦女的壓力。
一個月最少一次自我乳房檢查,雖說死亡率並沒有很高,但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大大提升存活率。
鼻胃管留置病人吸入性肺炎的預防照護
文中提到台灣超過19萬病人留置鼻胃管,在學校上專業科目時,也會提到說在什麼樣的情況需要用鼻胃管等相關知識,是個常被提起的技術,在我基護實習時,也看見過家屬替個案鼻胃管灌食,不是像我們做技術用安妮的時候一樣,灌食物經管子的速度不快,灌食過程中家屬也會時時刻刻觀察個案的表情是否有任何不適,本來我們還是要去跟家屬衛教如何灌食、注意事項,不過家屬卻說都會了,也說出了如何避免吸入性肺炎,像是在要灌食前一定要先確認管子有無跑掉是否留在胃的裡面,如果沒有在胃的位置便不可灌食、灌食的速度、姿勢和胃殘餘量等家屬都很清楚。
而鼻胃管灌食也會有其他的合併症出現,例如傾倒症候群,傾倒症候群是食物直接進入腸道而引發的,文中提到了除了檢測PH值是靠數據進行推測外,其他的例如檢查口腔的管路是否有纏繞等,只能觀察到假設管路的位置,不能精准確認。
在灌食時,灌食量不要超過250ml以上或是兩次以上的灌食量超過200 ML,因為容易發生嘔吐及食物逆流,導致吸入的危險,需要改用間接性斷食。如果灌食前超過250 ML兩次,就要停止灌食4小時,在以原先灌食量的50%灌食,並進行持續評估。
以上其實也有補充到在學校中沒有上到的知識,不過些許不懂的問題也沒辦法隨時問老師,是有點不方便。
|
醫學中心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實施經驗分享 15960 2023-01-17 16:00:26
社會變遷醫療經營型態快速變革,民眾對醫療、護理服務品質之要求的益高漲,護理人員的素質及臨床能力影響醫療品質,而推民醫院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使每位護理人員接受有系統的臨床訓練, 保證護理服務之品質, 及為各醫療院所當務之急,護理人員之專業能力應對影響病人與家屬對醫療服務之滿意度,如何因應此急遽變革為行政管理者之重大挑戰。美國護理界發展臨床分級制度以提昇護理專業能力,國內由衛生主管機關及護理界之推動,各醫療機構也紛紛發展適用之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其使經由此制度有計劃的訓練在職各級護理人員,各項專業技術和體力,此制度先期階段採榮譽制,各醫院依其個別情況配合此制度給予獎勵。設立初期先由醫院基層臨床護理人員開始,再延伸至其他領域,如高階位的護理長,並以基層護理人員為重點,期能先建立穩定優良之基層人力基礎提昇臨床護理人員之專業知能,與病人建立基礎關係,提高護理服務品質,隱定護理組織與結構。本文籍由醫學中心發展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內外科產科兒科急診科的專業、成效探討與未來展望提出經驗分享,期望能呼籲護理同業建立進階制度之共識,匡正主客觀之分級界定,以使護理人員能依尋能力分級標準與國際護理專業發展接軌
|
三年級寒假作業 15600 2023-01-17 11:53:40
護三甲 1095101028 林安容 寒假作業
文章:《老年護理與芳香療法》
作者:蔡憶雲
網址:http://www.lydiainstitute.com/archives/896
心得:造成失智症的原因超過50種以上,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漸進式的。嗅覺障礙被人為是早期阿滋海默氏症的一項指標,經由嗅覺治療所發揮的直接效果,對有失智症患者的溝通能力、嗅覺機能的改善。在日本針對老人院17名阿滋海默氏症患者及28名認知機能障礙患者症以芳香浴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改善早期至中期失智症方面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例如:包含失憶症在內的各種認知功能皆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以動物實驗的標準進行測量,使用檸檬精油可以提升海馬迴的乙酰膽鹼總量。真正薰衣草所具有的鎮靜作用包含情感因素在內,不僅對患者本身控制情緒有效,也對家屬和護理人員有效。另有研究報告顯示薰衣草、迷迭香、羅馬洋甘菊對情緒焦慮具有療效。
許多研究都指出真正薰衣草用於治療睡眠的療效;期刊《The Lancet》指出使用真正薰衣草取代安眠藥,睡眠時間可以與使用傳統安眠藥相同;而且對於有躁鬱現象的患者白天的不安或攻擊性行為也有安撫作用。有實驗指出吸入薰衣草精油5、10、15分鐘皆有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使身體持續處於放鬆的狀態。我覺得芳香療法有助於放鬆心情及身心,之前健康促進的課程也有講過,很可惜沒有實際體驗到,蠻想嘗試看看會不會真的放鬆心靈。
文章2
文章:《癌症走到生命末期,到底該不該讓病人打嗎啡、插鼻胃管?》
作者:癌症問康健
網址:https://cancer.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33
心得:當身邊最愛的家人進入癌症末期,許多處置雖是在維持生命,看來都像是對身心的折磨。例如:1. 免疫力低下感染肺炎,要不要插管?末期病人的免疫力低下,各種感染的機會增多,往往成為壓垮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說,如果一個醫療處置對病人是好的,那當然要做,如果對病人不好,當然不做,但困難的是不確定它對病人好不好,這時可以考慮「限時治療」——先做,再評估效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三度修法,「撤除維生設備,幫助病人善終,也是一種作為,」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黃銘源說。但末期病人如果反覆同一部位感染,比如一再發生肺炎、呼吸衰竭,且體力及整體狀況不佳,插管就是艱苦的負荷了。2. 難以進食,要不要插鼻胃管灌食、打點滴?老一輩有「寧可痛死,不能餓死」、「不讓病人吃飽將來會變餓死鬼」等觀念,因此希望病人即使不能經口進食,也要用鼻胃管灌食,不能餓著。要不要用鼻胃管灌食,要考慮病人的餘命、對病情是否有幫助、病人的意願及能否改善生活品質等因素。蔡佩渝說,如果推估病人還有半年左右壽命,當然不能餓他半年,但如果已經臨終,建議就不要再灌食或給太多點滴,因為器官已接近停擺,給太多食物、水分不但不能延長生命,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我覺得可看病人的意願來做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