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360/7706頁 [首頁][上一頁][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暑假作業心得  15551  2022-09-14 18:52:17

乳癌患者都會有傷口疼痛甚至惡臭,當他們遇到這些病痛有可能會與任何人隔絕,因為會覺得自己臭,像我一點汗臭味就想洗澡的自己更何況是傷口臭,還有化學治療,也會讓他們害怕安全感因為自己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的副作用,在這個時侯,護理師要用好的心態去面對病人,在處理傷口要用關心好的面部表情,去與病人溝通幫他處理傷口,而不是用厭惡的表情去排斥他們,生病不是他們意願的,他們回來醫院而是想要把自己的身體變好變健康,所以不要用任何排斥的眼光去看他們,我們可以讓她的環境用好一點像是放咖啡渣啊,這些的,可以蓋掉他們的惡臭,不會讓她一直排斥與人見面,而是主動跟人聊天,說說自己的想法,協助他想要的東西,或者他想做什麼,只要我們跟他建立好關係,維持良好的環境,讓他可以不要那麼在意自己,好好做治療,有些病人會害怕手術好沒有乳頭,但可以跟他說說一些之前的病友,去做重建手術,就會有跟我一樣的乳頭,而不會失去他,陪他一起面對病魔,讓他變得樂觀,才有可能他好好的接受我們每一步到治療,達成良好的護病關係
      
安寧照護  15360  2022-09-14 16:34:17

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寶貴,即使是在人生走到終點時,也應該得到良好的照顧,末期病人和家屬所需要的,並不是侵入性且增加痛苦的治療,更不是放棄、不予理會的態度而是尊重他們、減輕痛苦照顧他們,讓病人擁有生命的尊嚴並完成心願,安然逝去而在這傳統社會無法接受在健康的時候談論關於死亡或各種生病之後的事。例如子女若讓長輩接受安寧療護的善終模式、而非繼續投入更多醫療資源把人救活,也很容易承擔親族或社會壓力施加冠上不孝這個罪名,安寧療護提供專業的疼痛控制與舒適照護,讓病人的疼痛降到最低,還提倡重要的四道人生分別是道歉、道愛、道謝與道別之前上課也聽過老師分享這四項。讓病人好好的與家屬進行四道人生,繼續活下來的人才能夠沒有遺憾地走下去,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後遭受痛苦持續的無效醫治,但當被治療的對象變成親愛的家人時,人們卻往往不顧一切要求醫師急救到最後一刻。選擇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意願,因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因此首先要尊重患者意願,只要病人想回家,且病況較為穩定,基本上都可以。但如果還想要「積極」治療者就不適合,例如因糖尿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等,因還需要洗腎就不適合居家安寧。事實上無論選擇急救還是安寧照顧,家屬事後往往還是會對當初沒有選擇的另一條路感到惋惜甚至後悔,如果當初選擇搶救,是否還有希望?如果當初選擇安寧,也許對家人才是好事。
      
不生氣的技術 暑假作業  15647  2022-09-14 16:33:57

這兩天看了嶋津良智《不生氣的技術》(怒らない技術)這本書, 最大的收獲是, 通常我們遇到令人生氣的人、事、物時, 差別只在於生氣的程度與時間長短, 但是其實生氣本身就是選項之一, 並不是必然的生理或心理反應, 只是當我們習慣用生氣面對負面的狀況時, 生氣變成了一種反射性的行為, 並不代表狀況發生就一定要生氣的。 常聽到有人說, 「發生這種事, 叫我怎麼能不生氣」; 但生氣真的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 如果生氣對解決問題沒幫助的話, 那為何我們還要生氣?還會生氣? 其實就是習慣成自然罷了。 所以作者在書的後半部也分享「告別生氣、煩躁的25個習慣」: 習慣1 有疑惑就不做決定 習慣2 善用自己的缺點 習慣3 總是做最壞的打算 習慣4 重視準備,製作「行前檢查明細」.... 習慣5 我因為沒有自信,所以工作及生活都謹守本分 習慣6 目標盡量設小一點 習慣7 找到可以讓你稱王的舞台 習慣8 清理身旁環境 習慣9 不當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 習慣10 搞清楚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 習慣11 心中不要藏祕密 習慣12 盡量忘記重要事項 習慣13 盡快消除心中疑惑 習慣14 不要把自己放在容易煩躁的環境 習慣15 不看讓你煩躁的事情 習慣16 不要單方面說不停 習慣17 秉持三合主義 習慣18 有把握就放手去做 習慣19 肯定自己的成長 習慣20 從小事讚美自己 習慣21 知道怎麼能做能讓自己感到舒服 習慣22 珍惜早晨時光 習慣23 請身旁的人列出自己五十項優點 習慣24 表達彼此的感受 習慣25 禁止說「好累」、「沒時間」、「好忙」 這25個我都覺得蠻有用的
      
111_1暑假作業  15352  2022-09-14 16:31:18

一 、臨終護理 瀕死病人的護理,是最好的工作,也是最壞的工作。因爲宇宙的定律雖是有生必有死,從人出生後的每一天,都是向死亡更推進一步,生與死原是生命過程中,所必經的歷程。儘管醫療科技不斷地進步、發展,但截至目前鵀止,生命只能被延長,死亡卻無法被根除。然而我們仍然必須承認,在生命的起點一當人類降生時,有許多的人在爲它喝采、興奮地迎接它的來臨;在生命的終點一死亡來臨時,卻因人類根本的恐懼、逃避死亡,而使經歷此一過程的人們,常需孤獨、 寂寞地走完這一程。護理人員何其不幸必須面對這樣高壓力的情境,但護理人員卻又是何其有幸得以與瀕死病人交會在他們人生最痛苦、最無助的時刻,藉著我們的參與,貢獻我們的專業如識與能力,付出我們對生命及其存在價值的爭重與關懷,使瀰死病 人在經歷死亡的困難階段,,能不將它視為生命或個人的挫敗,而按受它爲生命中必要的一部份,並能没有痛苦、不靜安詳、有算嚴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護理人員在參與於病人的死亡過程中,雖然自我不斷地探索對死亡的看法與感受,會使護理專業的目標、個人的能力,甚至自我的存在都受到威脅,而使護理人員經歷到焦慮、不安,或因對 自我期望的失落而引發的哀傷等壓力,但藉由付出如此 「照顧的代價,我們將能從一切的失落中,再次發現生命的意義,並能使護理的價值更被肯定,一個人的生命經歷更加豐碩。 二、醫護生死學本章詮釋臨終病人照護的生死學意義,與第 簡單地說,臨終病人照護屬於例行護理的一環,需要配合醫囑 進行;而安寧綬和療護則屬於臨終關懷的專業服務,由安寧缓和醫療團隊合作完成。本書第一篇主要考察護理專業內部的生死關懷照護,至於第三篇則引介與護理相關的各種生死服務專業。護理內部的臨終病人照護,不必然是安寧緩和療護。事實上,臨終病人經常在家屬堅持下繼縯接受治瘵,深感滴苦不堪,又無力孚取自己的權益,因此像前幾章所言及的對象,同樣屬於需要專業人員格外關懷的弱勢群體。每個人都不免一死,然而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死亡並非迫在眉曉之事。成年人的死亡多半與慢性病有關,因此死亡亦非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當臨終病人被診斷為末期患者,大致上還可以存活三個月至半年之久。在這段期間他們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希望安然度過生命的最後旅程。雖然病人的主治醫師也許會建議繼續接受治療,但是病人及其家屬或多或少會察覺到將不久於人世。此時護理人員所扮演的角色相對便顯得重要。全人的關懷/照護乃是對臨終病人的幽谷伴行,非常值得護理專業人員認真投入。平心而論,這正是醫護生死學所面對的終極情境,有待修習本課程的同學費神思量,切莫掉以輕 心。唯有在臨終病人的照護上,方能真正體現出人本護理的擇善固執精神。
      
安寧照顧  15335  2022-09-14 16:22:38

隨著安寧照顧理念的推展,死亡的照顧已獲國内各界人士之重視。當死亡已為病人疾病的不可逆發展時,病人及其家屬的照顧不再是極盡醫護界之能力來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是提供病人舒適、溫暖而平和的環境,結合醫療小組内醫生、護士、社工、靈學人員、營養師、義工等等各方面成員的照顧,協助瀕死病人及其家屬面對死亡的街擊時,能獲得身、心、靈、及社會需要之满足。護理人員照顧的範疇,涵蓋了生命的整個歷程,從人的孕育、出生、成長、年老至生命的終點。人們都帶著喜悦來迎接生命的降臨;生命的結束都含著濃濃的哀傷。面對瀕死病人及其家屬時,護理人員於面對哀傷、死亡街擊的同時,更要提供病人及其家家屬身、心、靈、社會兼顧的全人的人性照顧,使得護理工作益臻困難,亦更具挑戰性。本書之編著主要為提供護理同仁及護生們有關死亡的過程,濒死病人身、心、靈、社會的反應及照顧方面的相關知識。泥亡在人類文化中一直是神秋的菜錮。有些民族相信來世的存在,而其民族之生活即建立在烏死亡準備之基礎。有些民族視死亡烏禁忌,視死亡馬莫名的恐懼, 因而發展出一些習俗以逃避或否認死亡的存在。
目前第360/7706頁 [首頁][上一頁][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