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110學年第二學期暑假作業 15194 2022-09-12 19:57:03
作 者 姓 名 楊曜臨;陳宗鷹
西元出版年 2005 年 文 章 標 題 產科麻醉
期刊名稱 I 慈濟醫學雜誌 卷 ( 期 ) 17(6_S)
起訖頁數 37-42
作 者 姓 名 周真玲
西元出版年 1987 年 文章標題 復健在婦產科的應用 婦產科病
人需要做復健嗎?
期刊名稱 I I 健康世界 卷 ( 期 ) 141
起訖頁數 84-88
【自訂一主題】:探索關於專業科目的世界
【閱讀兩篇文章後心得感想(至少 600 字)】:
這篇文章是在敘述如何正確使用麻醉在產科上面 產科的麻醉有分很多種例如區域麻醉、脊椎麻醉、
硬脊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腰部硬脊膜外麻醉通常在有足夠的產程進展時才使用,目前自然生產的疼痛控制主要是於腰部施打硬其準如下:(1)無胎兒窘迫,(2)有良好且規律的子宮收縮,間隔 3-4 分鐘,且持續 1 分鐘,(3)適度的子
宮頸擴張,初產婦 5-6 公分,多產婦 3-4 公分,(4)胎
兒頭部就定位。硬脊膜外導管通常放置在 L3-4 或 L4-5,每一次加藥前,應先回抽空針檢查是否有血液或脊髓液回
2施打前應給予 Lactate Riger 500-1000mL,避免
交感神經阻斷後,血管擴張產生低血壓,並用含有
1:200000 epinephrine 的局部麻醉劑 3-4mL,測試是
否導管意外放置在血管內或蜘蛛膜下腔,若放置在血管內區域麻醉主要分成脊椎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剖腹生產
需要麻醉到第四胸椎的感覺神經層級,由於有較高
的交感神經阻斷,須於施打前給予 1500-2000mL 的
Lactate Ringer,施打後可使手術床左傾 15 度角,使
子宮位置左移以避免壓到下腔靜脈導致低血壓,給
予輔助性氧氣,預防性肌肉注射 ephedrine25mg
或靜脈注射 10mg ephedrine 等處置。
脊椎麻醉使病人保持左側躺,並注射高比重 10mg0.5%
bupivacaine,產婦因為較高腹壓的原因,需要較少
的局部麻醉劑便能達到相對較高的麻醉,可在麻醉
中藥劑中加入 10-25 微的 fentanyl,可加強麻醉強度,
並在不影響胎兒的狀況下達到延長麻醉的時間,
可加入不含防腐劑的嗎啡 0.1-0.25mg 後痛的
效果可達到 24 小時,但有發生延遲性呼吸抑制的可
能什麼麻醉的風險都很大 讓我不禁感嘆母親的偉大
第二篇:很多人認為生完小孩不需要做復健也覺得產科跟復健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因為生完小孩後
會有骨盆肌肉無力症、壓力性尿失禁這些都可以用凱格爾式運動來改善 凱格爾式運動就是
3
復健的一種所以其實產科跟復健是有關聯的
|
110學年度第二學期暑假心得 15322 2022-09-12 19:56:49
護三戊 1085101216林冠綺
這次我選擇的文章是《加護病房資深護理人員對多重器官衰竭及其家屬的關懷》,選擇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認為不管對於哪個科目來說,家庭跟醫護都是影響病人很重要的因素,在學校,老師們常常會提及照顧病人絕對不能只照顧到身體上,心理也是影響疾病的一大因素,所以這篇文章也多次提及心理上的照護,了解病人要的是什麼,不同階段想要的又會是不一樣的,例如文章中的病人有提到想要回家,或者是不想疼痛,每個人都不同,而這時也需要護理師這個角色,去跟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想法,並盡力以自身力量去協助,當然這也都是很考驗護理師的,要有專業的知識技能、態度及經驗,這些的前提是需要幫助你讓病人維持基本生命徵象,才可以去想到後面到底該在心理上也協助到病人,還有一點是關於家庭,因為除了病人的抉擇也是需要去考慮到家屬的想法,家屬也是影響病人的一大因素,在很多時候,家屬通常只會考慮救人,把人救活這件事,很難去對自己的親人放手,同時他們也會沉浸在當下的急迫中,不會去考慮到病人的想法,所以這時又很需要護理師當代言人,去跟家人溝通,了解雙方的想法,看是如何可以改善病人的現況,又或者若快結束了,又要如何去協助病人,完成病人的想法之類的,也同時要顧及家屬,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去向病人說明,讓家屬在對病情的了解
|
110學年度第二學期暑假心得 15322 2022-09-12 19:55:19
護三戊 1085101216 林冠綺
這篇心得是參考《決策共享於癌症兒童照護之實務與挑戰》,在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台灣與不同國家的處理事情的差異性,在台灣大部分的癌症兒童的抉擇基本上都不太考慮到孩童本身的想法,大多都以醫療人員或者是父母為主要考量,因為首先會考量到孩童的認知,認為孩童無法完整進行思考及決策,但其實在各國這方面的實施中,會儘量以符合小孩認知的方式,讓當事者可以完整了解過程中的事情及癒後會遇到的事項,但同時依舊也會跟父母進行討論,才去決定整件事情的處理,當然我也認為在這方面也是台灣可以進行的挑戰,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性,即使在我們眼中的孩童可能在認知上確實不達可以完整思考的部分,而讓孩童不進行參與,但確實這也是我們需要改進的,要去思索什麼樣的方式對每個年齡層的小孩可以理解、參與決策,並且以自身力量積極配合,而非只能在醫院,每天有著被支配的感覺,不管是被家人還是醫療機構,同時也有可能因為孩童的參與,而讓整個過程可以更加順利,當然也還是會加入醫療人員的想法而進行變更,或許變更性確實不大,主要會聽取醫療人員的建議,但還是可以有讓小孩有參與決策過程,也會按照其給予的想法跟喜好進行變更,給他們有思考空間及跟爸媽商量的地方,其實我還是認為這就像對成年人是差不多的,只是因為年齡認知上的考量,所以多了這層面的事。
|
關於愛 讀書心得 16158 2022-09-12 19:46:58
護二丙 40號 陳亭萱
書名: 關於愛
作者: 黃怡蓁
出版社:三采文化
對於愛,每個人定義不同,它是種很難具體形容的力量,或許正是如此,愛變得無限、沒框架、沒規則。愛,可以像電影情節那樣轟轟烈烈、令人刻骨銘心,但平淡的愛或許更純樸動人;愛,對於生活是重要的元素,許多事情的最根本,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下萌芽。
關於友情,我也曾在友情上跌倒過,甚至封閉自我,不願再與人交流,直到遇見了她,讓我重新打開心房,接受友誼,即使我們曾大吵過,但像作者說得:「好朋友,不是一輩子永遠不吵架,而是吵了一輩子也不會分開」。現在上了高中,一年見不到幾次,更讓我們珍惜彼此,或許,真正好朋友就是這樣,假使有天,彼此生活忙了起來,漸漸不像往常那樣聯繫,感情也還在那裡,依然不變。
而關於愛情,有些人為了愛,一而再的去原諒對方的錯,甚至改變自己,親愛的,這樣值得嗎?我想,一段好的感情是會讓彼此成長,而不是只有單方面一昧退讓,當有天,離開了那份愛,千萬別覺得可惜,就如同作者所說得:「一個人沒什麼不好。失去就是開始、放棄才會得到,如果曾經愛過都是美好的,那麼即將到來的,或許是最適合的。」愛情,就是這樣吧!那樣神祕讓人嚮往著迷,當陷入愛中時,又讓人甜蜜猜忌不安,但有天離開了,那就勇敢吧!總會有個適合你的人出現,不是你不好,只是時機還未到,我們都要記得,我們都很特別,不要為了愛,盲目改變了獨一無二的自己,「愛自己,才會有人更愛你」。
整本書中,就屬親情篇讓我最動容,看到這句:「無論愛情或友情,或許曾和別人牽了手又放開,繞了一圈後,才發現自己最捨不得放開的,一直是最愛的家人。」家人,一直是我的軟肋,小時候從未想過,死亡原來離我們這麼近,直到有天,親愛的爺爺病逝,給我一場震撼教育,還記得那時才小四的我,根本不知道,原來離別是這樣,爺爺的離開給我很多省悟,也是到後來才懂得,原來這份愛,是禁不起等待,那就是-「親情」。爺爺的離開,成了這輩子,心中的痛、一份有遺憾的愛。
|
111學年度護理科暑假作業心得報告 15224 2022-09-12 19:09:45
1.一位口腔癌末氣切病人合併蕈狀潰瘍傷口與肺炎之護理經驗
這篇文獻主要是在探討一位口腔癌末氣切合併蕈狀潰瘍傷口因肺炎入院接受治療之個案,個案除了承受癌症帶來的不適外,還須面對非預期反覆入院的心理壓力與癌末死亡威脅,藉由讓個案及家屬理解發燒過程與症狀、控制腫瘤傷口的不適症狀及學習換藥方法,並透過持續傾聽、同理與陪伴讓個案表達需求及心中的感受;我覺得這篇文獻很好的地方在於作者在文獻中有列出傷口的圖片,可以讓讀者更了解口腔鱗狀細胞癌蕈狀傷口的樣子及特性,而且在文章的護理措施中有清楚告訴讀者腫瘤蕈狀傷口的護理方式及過程;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會嘗試使用新型敷料搭配傳統敷料來護理傷口,也確實改善傷口症狀及讓個案減輕不適;更讓我們了解到很多敷料的應用與特性,例如銀離子藻酸鹽敷料剪成適當大小覆蓋在氣切周圍腫瘤傷口上,可幫助傷口止血及吸收滲液;藻酸鹽吸收滲液後會形成凝膠狀,能維持傷口適當濕潤且可輕易移除,避免組織再次損傷,並且也有提到為避免換藥移除敷料時造成脆弱的傷口床或周圍皮膚再次損傷及疼痛,可以使用不沾黏矽膠或覆蓋非黏著性敷料等更換敷料的方法;不過我認為作者可以在文獻中放入個案的家族病史,因為遺傳因子和環境因素在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發生和預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能讓這篇文獻更加完整。
2. 照護一位乳癌病人合併惡性傷口之護理經驗
這篇文獻主要是在探討一位三陰性乳癌個案,因癌症進展出現皮膚轉移,此次入院是因為腫瘤惡性傷口疼痛,以及疾病持續惡化,失去自我控制感而產生無望感,經由直接照護、會談、觀察、身體評估及病歷查閱等收集相關資料,確立個案有疼痛、皮膚完整性受損與無望感等健康問題,經由同理傾聽,深入瞭解個案背景、人格特質與人生歷程後,提供個別性衛教。他是使用運用跨科部團隊資源,麻醉科醫師、傷口造口護理師、心理師、安寧共照護理師等,提供較適合個案之惡性腫瘤傷口的照護及換藥方式,並且教導個案適當表達情緒及心理調適,與個案共同面對後續疾病及治療過程。我認為在治療過程中很好的地方在於會利用傷口換藥的時間主動與個案談心,引道個案可逐漸說出內心想法及擔憂,再利用團隊資源,讓心理師、安寧共照師教導個案適當表達、調適情緒;每個人面對癌症都會有無力感或害怕的情緒產生,如果不表達出來,極有可能造成個案心理方面的疾病,進而影響到疾病的治療過程及結果,在照護個案傷口的過程中也會利用個案的專業知識領域來讓個案更加清楚換藥方式及過程,例如使用碘粉清除生物膜,考量個案為美術老師,衛教個案灑碘粉就像做沙畫一樣,可將傷口當作畫板,將包裝開口剪得小一些,最後再以洗乾淨的手將不均勻的粉抹開,在文章的最後也有提到,「若是可以針對病人的喜好與興趣,運用美術或繪圖等藝術治療原則來協助個案做情緒抒發,或教導正念思考,也將是可以嘗試的方法」也能讓護理過程增加一些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