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它取決於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
|
2.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小孩,越是不愁吃穿,餅乾什麼的對他們的誘惑自然就低得多,未來的成就
|
也會因「階級複製」比社經地位較低的小孩子還高
|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
1.《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
|
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
|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
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
|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
|
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
|
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
|
析的新階段。
|
生的意義在於奮鬥,我贊成這一觀點。
|
多少次生命處於低潮,是這一信念解救了我。於是埋頭苦幹,當我無意間抬起頭時,卻發現周圍
|
的人漸離自己遠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弔的地步,同學越來越疏遠,舍友越來越隔閡。
|
回顧三年前剛剛踏入大學校門時,我們以何等的熱情要建築一個溫暖的大家啊!結果與願望竟有如
|
結果此差距,只因我們把奮鬥的目標定格為個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繭,而非大家共築一個巢。
|
2.而是在心理學中一個理論的形成,需要經過嚴謹的科學方法,也就是觀察,提出假設,實驗,最
|
後修正,而且研究結果通常不會跌破眾人眼鏡,而是超級一點點的小進展,小到只能排除一個變因
|
也有可能,這才是這個世界真正運作的方式。
|
因此,下次看到媒體說什麼非常反直覺的單一研究,那絕對不代表什麼,因為媒體沒說的是還有另
|
外100筆反駁該研究的結果。
|
或許成功學正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只能成功人士有能力散播自己的成功學,出版社才沒空理失
|
敗者,自然就不會映入我們的眼簾;又或者成功方法也只是成功人士的一種歸因謬誤,畢竟人類就
|
是一種試圖從現象中找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