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紓解壓力創造健康的身心 15597 2022-01-26 20:49:07
書名: 紓解壓力創造健康的身心 心得: 讀完這養身系列的書(紓解壓力創造健康的身心),這是一本能夠解決身旁壓力的書,每個人在艱困的生活中努力打拼,過程中難免都會有自身無法負荷的壓力與情緒
|
大專院校學生人格特質及情緒管理之研究 15960 2022-01-26 20:03:02
護二甲 1095101232 林甄琪
良好的心情是可以促進彼此間的合作,有利於整體的效率,然而負面的情緒則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並很容易會使別人感到不適,針對大專校院學生個人的「人格特質」及「情緒管理」都是因個人的個性在調整情緒,如果是易怒的話就需要改一改這個問題了,應慢慢釋懷任何不開心的過去,不要把脾氣發洩在別人的身上,有問題就一起解決,難過的時候可以和朋友傾訴安慰一下讓心裡比較不會那麼難受,影響接下來日子的問題,每天都一定會發生一些小矛盾讓雙方產生口角衝突,應冷靜溝通越暴怒越不好解決問題,大專生也有各自的課業壓力,因為疲憊導致情緒失控等問題,需要適當的休息,調養一下身心,心情就會跟著好一點
|
成為更好的自己 15960 2022-01-26 18:10:29
護二甲 1095101232 林甄琪
目錄有著18堂關於年輕人生理必遇到的事情,帶你走向正向的心理學,有很多練習和心理測驗,懂得越多,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裡幫助自己,怎樣記東西才不會容易忘記,讓學業進步、人際關係更和諧、心理素質更強壯。在青少年時期是遇到最多問題的階段,個人正處於這段時期,遇到的挫折和壓力已經多到跟山一樣高了,有時真處於崩潰邊緣,發洩的方式都是哭一哭後決定要振作起來,要表現更好,心情要調解好才敢去面對別人。很難聊天成為我的困擾,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和朋友溝通,但這本書教我先找到共同話題,能夠受到同學的影響自然間就會知道該怎麼接下去了,屈服於同伴的壓力,有幾種不同的心理原因,怕不合群會很不自在或是被排擠,社交很可怕。但看完這本書我已經可以先把有的問題解決了,知道該怎麼做會讓自己更好
|
寒假作業2(閱讀心得) 15777 2022-01-26 17:58:35
書名:媽媽和生命的意義 作者:歐文亞隆
一般來說,朗費羅在過去曾經講過,勞動才能給人以安樂。這不禁令我深思。每個人的一生中,幾乎可說碰到媽媽和生命的意義這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蒙田講過一句值得人反覆尋思的話,在談話中應聲附和是一種全然令人生厭的品性。這段話雖短,卻足以改變人類的歷史。西塞羅曾說過一句意義深遠的話,我對於事業的抱負和理想,是以“真”為開始,“善”為歷程,“美”為最終目標的。這激勵了我。紀伯倫曾提出,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思想的駱駝隊是永遠走不到的。這句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媽媽和生命的意義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德克斯特講過一段深奧的話,良好的品德是由對壞傾向作頑強鬥爭培養出來的。這句話改變了我的人生。布雷頓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不假雕琢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這段話雖短,卻足以改變人類的歷史。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媽媽和生命的意義,那後果可想而知。對於一般人來說,媽媽和生命的意義究竟象徵著什麼呢?蕭伯納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勞動是惟一導向知識的道路。這段話對世界的改變有著深遠的影響。媽媽和生命的意義,到底應該如何實現。媽媽和生命的意義,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魯迅曾經認為,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段話令我陷入了沈思。
|
110學年寒假讀書心得 15230 2022-01-26 15:34:57
科系:護理科 班級:三年丙班 學號:1085101123 姓名:鄒馨慧 座號:16
出版品名稱:安寧療護雜誌 出版單位: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第26卷第1期 第5.6篇 出刊日期:110/12
第5篇:以兒科安寧共同照護模式協助一位臨終癌童家庭之經驗 編者:陳姿菁、林貞伶、黃美智
第6篇:協助一位末期病人臨終出院之照護經驗 編者:吳怡貞、賴維淑、劉又瑄、釋宏琳
以上參考華藝圖書館
心得:
第5篇為14歲小弟患有左側骨盆腔惡性橫紋肌肉瘤,此篇說的是如何協助兒童安寧緩和療護,看完這篇文章護理人員受到最大的阻礙應該是癌童的母親,因為病童家長在得知癌童疾病復發後,拒絕接受團隊協助,也無法接受癌童病程轉變,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想必當下家長的心情也很複雜,所以只想逃避換求神拜佛,但後來沒有考慮到癌童的身體狀況使癌童站了一個小時,導致發燒後入院也發現腦部腫瘤逐漸變大,轉至安寧緩和病房接受支持性治療,過幾天癌童母親自覺癌童身體不適有改善辦理自動出院,一個禮拜後因解血便再次入住安寧緩和病房情況更加不好呈昏睡,癌童母親深怕癌童睡著,一旦疲憊眼睛微瞇,立刻搖醒癌童,我覺得此篇不只是對癌童的安寧療護,也有對家屬哀傷輔導,到後面癌童病情狀況越發不好,癌童母親不斷地重複「他真的走了,我要怎麼活?」,直到癌童離開那天依舊呈現否認、焦慮、拒絕的階段,以年齡推算癌童的年紀跟我們一樣,換作當下我應該無法做到像他那樣可以開心地與父母親提早過最後的生日,也無法像癌童一樣還反安慰父母;另一篇為94歲爺爺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加上長期反覆泌尿道感染,此次住院原因為多發性感染/肺部合併泌尿道感染,家屬考慮到病人有失智症加上年紀大了,若病況進展持續惡化,則決定採安寧照護,希望病人能平順舒適的離世,此篇除了感染的問題還有因病人曾告知想要在家中善終,家屬擔心臨終出院的善終照護問題,在生命末期,家屬常因擔心病情變化、突發狀況、缺乏照顧相關輔具、擔心照護人力與能力不足或回到家無法得到良好照顧等諸多考量,導致家屬不敢讓病人回家,於家中死亡的比例遠低於病人實際意願,透過這篇可以了解如何教導病人家屬臨終出院照護,我曾祖母在去年也是在家善終的,雖然有見到最後一面在家中插著呼吸器的模樣,但我因為要上課沒有等到最後的時候;看完這兩篇文章我覺得感觸很深,我經歷過2次家人離世的葬禮,兩次的印象都很深刻,一次是在12歲左右的時候,因事發突然加上那位親人在家中的所有小孩中算是最疼我的,雖說我當時已經了解死亡是什麼,但我選擇避而不談且不願接受,到了17歲的時候再經歷一次,我才敢去面對死亡這件事,我發現生命真的很脆弱,前天都還可以跟你笑笑地聊天說話的人,隔一天就躺在床上臉色瞬間沒有昨天的紅潤,只能說珍惜每天還能見面的時間,遇到就好好的道別,不要留下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