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7097/7774頁 [首頁][上一頁][7095][7096][7097][7098][7099][7100][7101][7102][7103][7104][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歡迎使用E-portfolio  14282  2008-03-18 16:15:43

『一年級』主題:「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書名:白色危機 作者: 周恬弘 *書名:看得見的人體結構 作者: 竹內修二 *書名:居家醫療行腳 作者: 洪德仁醫生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最近因為學了解剖學然後就會對一些關於人體上的知識有所認知,解剖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例如:骨頭、肌肉、神經等,所以有了這些知識讓我看這本看得見人體結構書時就不會有很大的困難大部分也都看得懂少數不懂的就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去問同學和查書,白色危機這本書是在講因為急診費用很便宜所以導致大家其實只是小傷就來掛急診或是只是做個全生檢查就掛急診這樣真的非常的浪費醫療資源,還有專科醫生也因為病人病情太過複雜,臨床責任嚴重等因素而離職,所以專科醫生缺人。居家醫療行腳這本書就是在說病人生病無法自己到醫院看診就可以找醫生來家裡為她看病,我覺得這是一個對住偏遠地區而且又沒有先進的醫療地區的居名很有班助這樣他就不用生病又要大老遠跑這趟路程。看了句三本書又知道了許多關於醫療護理相關的知識,也學到了很多對未來也許會有幫助的東西真的十分的有用,上了二年級科目會越來越重我覺得閒著沒事時也可以多看這些對於以後學習有幫助的書這樣搞不好可以學到別人不知道的小知識呢。
      
歡迎使用E-portfolio  14284  2008-03-18 16:15:43

『一年級』主題:「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書名:戰勝愛滋 作者: 霍特 *書名:醫療訴訟判解評析 作者: 邱玟惠, 林聿騰, 邱泰錄 *書名:優雅的告別 作者: 肯.修曼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令人聞風喪膽的愛滋病,現今已轉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是什麼讓愛滋醫療大躍進?愛滋醫療又如何影響整個醫療發展的方向與未來?從一九八一年首位愛滋病例確診以來,病患的身分與疾病的傳染途徑,使愛滋病背負了重重汙名,也使得藥物研究與醫療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愛滋病毒變化多端,幾乎找不到治癒的方法,因此得病就等同於宣判死刑。   三十多年來,研究人員努力不懈,終使愛滋醫療不斷進步。其中,有兩個被稱為柏林病患的特殊案例,更大大推進了愛滋醫療的研究進展。第一位柏林病患當時接受了早期治療與實驗性癌症藥物,而第二位柏林病患則為了治療白血病,接受了幹細胞移植。這兩位病患在接受治療後意外治癒了愛滋病,成為了所有愛滋相關研究人員關注的案例。   身為HIV研究人員的霍特,曾在實驗過程中差點感染HIV,在經歷可能染病的恐懼與吃藥的折磨後,決心將愛滋醫療發展的來龍去脈公諸於世。她親自探訪兩位柏林病患及他們的醫師,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並在書中呈現愛滋病患所遭受的心理生理雙重折磨、眾多專家奮力找出有效療法的重重戰鬥、醫療產業的限制與政治角力、HIV的致病機制,以及台灣愛滋病學專家何大一在一九九五年研發雞尾酒療法的奮鬥過程等。霍特柔軟的筆觸與豐沛的情感,使這本書充滿讓人動容的抗病經歷及研究過程,讓愛滋科學不再冰冷。他的熱情深深的感動了我,就算是冒著感染疾病還是努力的奮鬥,成功之後又讓我們的醫療大大提升克服了愛滋這個難題。 西方世界一直到1947年,才於「紐倫堡綱領」提出「同意的合法性」乃人體實驗之基本原則。1964年,「赫爾辛基宣言」提出人體實驗時,須說明已經得到同意。然而,此時著重的是「人體實驗」時,須獲得受試者同意,方可進行。一直到1981年,「里斯本宣言」方才提出所有病人於受到充分說明後,有接受或拒絕治療的權利。然而,法律處罰未說明的醫師卻早至1767年在英國的案例。那是第一個因醫師未經病人同意而治療病人,因而被判刑的例子。也因此確定了同意書在醫療糾紛上的地位。1894年,德國最高法院於「骨癌截肢」 的判決中認為:「即使該醫療行為在醫學上係正確、成功的 處置且治癒,若未得病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該侵襲行為 該當傷害罪。」1905年,美國的Mohr v. Williams以及1914年Schloendorff v. Society of New York Hospital之案件認為未獲得病人同意所進行之治療係對病人身體之不法接觸與暴行,而對醫師課以損害賠償責任。當時,法院所關注的是醫師在開刀前需取得病人同意書,尚不注重說明。但是1957年,Salgo v. Leland Stanford以及1960年,乳房切除後之女性病人接受鈷照射,造成胸部嚴重損傷,之案件確立了,在病人同意前,醫師負有對病人說明之義務。後者之判決更提出「就疾病之性質、治療內容、成功之可能性,或者其代替之治療、可能發生對身體產生無法預期之不幸結果之事態等,應盡可能以容易理解之言語向病人解釋、說明」。1973年,美國醫院協會通過「病人權利典章」,將Informed consent法理典章化。1990年,美國制定「病人自己決定法」。從而,倫理(1981年的里斯本宣言)是趕不上法律的進度,而總有一個倒楣的醫師被抓來祭旗。可是,為了不讓第二個醫師踏入同一個陷阱,特定重要判決必須讓所有醫師周知。故而,了解法院判決是調整醫療行為的重要依據。醫療常常與法律有著隔閡與尷尬,就算是醫療技巧再高超,終究還是會敗在法律,這本書我讓我知道就算是醫技術超,還是要學法律懂得保護自己。 有人告訴過我,不會有人會想要讀一本繞著老化和死亡主題打轉的書,因為這樣的內容太過晦暗、令人抑鬱。然而,正視死亡這件事,其實可以讓我們更從容的面對它;其實我反倒覺得,等到自己變得體弱多病、垂垂老矣,心中卻還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想望才是更加令人抑鬱的處境。及早了解我們真實的健康狀態,不僅有助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還能讓我們適時做出相關的安排。 事先設想好自己面臨人生終點的原則,亦可免除家屬在這方面的負擔,否則在某些情況下,例如你腦部不幸受到重創,餘生註定都要仰賴他人照料,家屬恐怕就得被迫替你做出攸關生死的決定。面臨這類決定時家屬往往會陷入兩難,因為他們可能既不願意因放棄治療背上不肖親屬的罪名,也不願意同意治療而讓至親承受不必要的苦痛。簡而言之,不論最終家屬做出了哪一種決定,他們的心中或許都難逃罪惡感的折磨。在這本書裡,告訴我是要用理性的悲觀,而非用虛妄的樂觀,去看待事情。坦白說,悲觀在當代並非是主流的看事角度。撇開永遠抱持樂觀主義的經濟學家不說,政客和媒體為了讓事實以比較賞心悅目的面貌呈現,大多會用樂觀扭曲真相;就連醫學界也常以「報喜不報憂」的方式發表研究成果,加深大眾對醫療的錯誤期待。沒錯,我們看事的角度確實不必全然悲觀,但是在看待這些經過樂觀包裝的事物時,我們心中對它們仍要存有合理的懷疑。 護二庚1065101323 39號 陳云
      
歡迎使用E-portfolio  14285  2008-03-18 16:15:43

『一年級』主題:「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書名:了解有關大腸癌解剖知識書 作者:馬任明 *書名:腸胃病的精神治療法 作者:岡部治彌 *書名:了解腦中風 作者:林永仁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大腸癌第4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的另一個原因,是民眾對於大腸癌早期發現及預防的觀念並未有效建立。除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40歲以上肥胖者、喜歡肉食者、家族有大腸癌瘜肉、大腸癌患者等等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全大腸內視鏡的檢查。近年國人在國健署的鼓勵下,國內各大醫院大腸鏡檢查門庭若市,劉輝雄醫師提醒大眾,定期作全大腸內視鏡檢查,更應注重全大腸內視鏡的檢查品質,包括前置作業的清腸洗淨、專業醫師經驗值與醫療機構的責任感及衛教宣導,每一個環節都在在不可馬虎,才能做到早期發現並作內視鏡切除病灶。其實只要大眾能多一分心力,關注自己的身體,大腸癌是可以被早期發現並且根治的疾病。 中風患者一旦殘障、失去生產力,恐會造成家計及家屬照顧的極大負荷,因此,若能掌握中風的5大徵兆,立即就醫治療,患者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常見徵兆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突發性的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突發性頭暈或步態不穩(不見得要達到暈眩或天旋地轉程度)、突發性的不明原因頭痛(可能是腦血管破裂出血)、突發性的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無論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等。一旦出現中風的徵兆時,一定要立刻記錄時間,並搶在3小時內就醫、接受適當治療,包括開刀止住腦出血病灶,或施打血栓溶解劑打通阻塞血管,以免腦部缺氧時間過久、傷害加劇,甚至會增加腦出血的危險性,造成日後無法彌補的殘障人生。所以我們要固定時間去做身體檢查避免身體上下的所有疾病發生。
      
歡迎使用E-portfolio  14286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107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4287  2008-03-18 16:15:43

自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接觸解剖學之後,讓我更了解了人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以及身體的一些小狀況,不在像以前一樣傻傻分不清大腸小腸、盲腸到底在哪一邊,還有很多都是學了才知道的。以前從沒有機會學,雖然是會聽長輩們講不過也沒有學校教的仔細,這些都是當我上了解剖課才知道的一些有關身體的知識。 這三本書是在講人體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腎臟,還有消化器-官胃和十二指腸、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帕金森氏症。腎臟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是「沒有症狀」,直到後期才會較為明顯的以「泡、水、高、貧、倦」的方式表現,因此部分高危險病患的定期追蹤更形重要,有助於及早確定慢性腎臟病的診斷,其中又以糖尿病病患族群,佔洗腎患者近半比例,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盛行,台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也逐漸上升,據統計,台灣洗腎的人口已高達8萬人,洗腎率更是世界第一!胃、十二指腸潰瘍 是胃、小腸前段或幽門,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帕金森氏症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它的症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步態異常,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失智症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相當常見,超過三分之一的病例也會發生重性抑鬱障礙和焦慮症。
目前第7097/7774頁 [首頁][上一頁][7095][7096][7097][7098][7099][7100][7101][7102][7103][7104][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