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二年級寒假作業 15137 2021-02-23 15:43:17
這次看的書是[安慰的藝術]
這本書顧名思義就是在說應該如何安慰對被安慰者才是比較好的,作者先是把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自己因走不出離婚的傷痛,朋友、家人們用嘴上的關心告訴他必須走出來。一般人在安慰別人時都會說一些「你要振作起來」、「一切都會過去」、「你要加油」等的話語,卻沒想到這些話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作者認為在安慰人的時候可以聽她說他的想法然後陪著他,就算沒有那些言語,光是陪伴就足以讓他感到安心和你提及那件讓他感到難過的事。
我覺得我們常常因為看到別人難過反而會慌張而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安慰別人,應該是跟他一起難過、拿出自己的經歷、幫他解決問題還是給予道德勸說?其實傷痛是需要先被治癒的,尊重且接納每個人的痛苦,給予需要的距離與空間,讓人願意說出內心的感受,不要積極追問或去評價,多聆聽、多觀察,保持真誠的互動,建立溫暖的連結。我們可以改成說「我就在你身邊,你隨時找得到我,我很關心你。」「我願意聽你說,我想要瞭解你的想法,我會陪著你。」、「我對於你告訴我的事很有興趣,我很願意聽你說更多你經歷過的事。」、「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悲傷或挫折,即使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你的遭遇。」、「我願意敞開心房接納,不會妄加評斷。我是值得你信任的人。」、「在這次的會面之後,我想與你保持連繫。」
|
寒假作業 15125 2021-02-23 13:01:17
不抱怨的世界
看完說我覺得抱怨就是在講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開始抱怨,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上,我們說的話的表明自己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這樣是一種惡性循環,也會是對我們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然後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的事其實自己根本吞不下苦水,這樣似乎就變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看完這本書,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說這些負面和不愉快的事時,就會接收到到負面和不愉快的事。不滿足,是抱怨的開端 說到底其實是我們在不斷的強調我們不想要的人或事物,仔細想想一切的抱怨的事物我們都無力改變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持續在心裡很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的抱怨 然後抱怨對我來說是會傳染的,會自己傳染也會傳染給其他人相對的樂觀也是會傳染,一樣自身傳染也會傳給其他人
反正這本書的內容心得很簡單就是在一次重複停止說抱怨、批評、講閒話的習慣。
閱讀之後我嘗試的改變自己,都會想著家和萬事興,其實只要我自己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包容一切的困難生活感覺都會變得很美好,就看自己想不想這樣做而已。我現在終於懂了家人對我的碎念就是關心我,媽媽嘴裡的嚴格其實就是對我有信心希望,如今我不要再對任何事抱怨了我要把自己的心胸更開闊,這就是我讀懂的這本書的含義。這一切的(不抱怨)所能給予我們做到的
|
一年級寒假作業 15752 2021-02-23 12:58:19
{越鬱手札} {假性親密}
假性親密 是由探討人內心心理的防衛機制 以許多故事情節來使讀者融入其中 產生共鳴 得到驗證、紓解 甚至笑出聲 當中也具有療癒的效果 慢慢越走越深的方式 引領閱讀 逐步架構而成 能讓自己思考價值觀 在每個轉角與迷茫中重新拾回方向 有一段話我認為很有感觸 成年之後 , 當親密關係再見了童年的焦慮情境 , 我們又不由自主地跳起[招牌歌舞],一個人演,一個人看 表面上是照顧對方的感受 但卻令親密關係受到嚴重控制和膚淺化 彷彿都是局外人 卻都又焦慮不已….像是被說中 挖開內心般 那麼裸露 為何我們總在關係裡如次熟悉地扮演某種角色 又將別人視為某種角色對待 然後不知不覺走進膠著的互動中 感到傷心和挫敗 讀完這本書可能會在一些領悟上 刻骨銘心
-
越鬱手札 是一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字療經過 作者認為上天和她作對 也或許是想鞭策她 使其生活不平凡 讓她和心中的小惡魔共存 總是將她置於死地卻又一次一次地活過來 身旁親友的陪伴 以及丈夫老師的指導,幫助 成為她與惡魔拉扯的最大動力 因為愛和陪伴的力量強大 生活漸漸恢復地有目標有理想 不再沉淪於負面思維中 並開始學會勇敢面對 走向陽光 給旁人久久不散的驚嘆 我看見了她字裡行間逐漸與自己和解的經過 背後散發出的巨大生命力 看完真的會不知不覺的驚嘆這些與意志力拚搏的人類 內心有多麼強大 看上去雖是容易可卻在那人的一生中耗掉多少青春 值得讚賞這些熬過來的毅力及勇氣 不但沒有毀掉她還使得她強大 歷經一番波折卻更了解更貼近自己內心最深的那一面
|
109寒假作業 15272 2021-02-23 07:22:20
這本書裡講述了 20 個令人痛徹心扉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共通點就是「原諒」是
唯一且能讓自己復原起來的方法。其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故事是門諾教的美
德。
故事的內容描述了一名男子闖進了門諾教的社區綁架了 11 名小女孩並射殺了他
們,導致 5 人死亡 6 人重傷,犯人最終舉槍自盡,然而被害人家屬並未批判和
譴責,反而選擇原諒兇手成立基金會幫助兇手的家人。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例
子,「美國 911 事件」及「2014 年的鄭捷案」被害者家屬做任何事都無法換回
家人,他們只能選擇原諒或帶著仇恨過完自己的人生。
在這本書裡有提到被害人家屬成立基金會幫助兇手的家人,作者認為門諾人的
原諒是盲從的,我認同作者所說的,當一個小孩被殺害時,周遭人們沒有一個
是生氣的,這不符合人性,受害者顯得無關緊要,這種原諒似乎只是因為崇尚
上帝,這並不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有誰會願意活在受到慘無人道的對待時立
即原諒這些最殘忍邪惡行為的世界裡?我們有時也該保有一些憤怒,憤怒可以說
是文明進展的推手之一,我覺得擁有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好事,但不盲從的原諒
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舒適。這讓我想起之前的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
活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如何學習原諒和與惡和平共存是我們人生中必學的
課題。
|
109-2寒假作業(第二篇) 14707 2021-02-23 01:16:39
青少年憂鬱症
據統計,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在青春前期(13-16 歲)約為 2%,至青春期後期(17-2 0歲)則增加 到 4%, 甚至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約有 20%曾出現 貶低自己的想法,更有高達 40%的青少年出現明顯的憂鬱情緒。憂鬱症對青少年最大的殺傷力就 是:自殺。統計資料證實,台灣近十年來自殺比例持續增加,相較十年前成長 2 倍,尤其 15 歲至 24 歲青少年死亡人數第 2 名就是「自殺」,而這些個案有 87%的 青少年同時罹患憂鬱症。憂鬱症將於 2020 年成為全世界三大高負擔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中的第二名。根據統計,鄰近國家日本統計的 15 人中就有 1 人得過憂鬱症,而且自殺者中有28%的比例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將是在心血管疾病之外,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號殺手,因而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癌症」。
最主原因有以下幾點:憂鬱症為本世紀高負擔高失能的疾病。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與成年人憂鬱症有密切關係,所以應視為憂鬱症的預防治療。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從古籍文獻及現代研究仍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尤其臨床的療效評估更有待整合。憂鬱症的病患就存在我們周圍的人群, 可是他卻不一定會表現出來,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很開心,很快樂,但是殊不知他們內心其實很難過,很渴望人家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但又不希望人家以同情的方式對待他們,如果當他們需要聊天,人家聽他們講話,我一定會盡量挪出時間,或許佔用你自己一點點的時間,一點點的開導,或許就會減少損失一條性命,你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可以從深淵把他們拉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