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9寒假作業-老人的預防肺炎及護理 14882 2021-02-22 14:29:26
老年人肺炎發生的危險因子包 括本身罹患的多重慢性疾病;若在安養 院內,因為群聚的關係,亦容易造成呼 吸道疾病的傳染,且好發於年老、男人
吞嚥困難及使用口服的鎮定劑,同時若具有共病性,更易產生肺炎(Kane, 2003)。High(2005)研究指出若口腔衛生 習慣差,且未定期做口腔衛生檢查,有 16%的老人會發生肺炎。臨床上常常依發病的場所不同將肺炎分為:(1)社區 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肺炎發生在未住院或住院未 滿48小時之病人;(2)醫院得到之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 病人住院48小時後發生的肺炎;(3)呼 吸器相關的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病人在放置氣管內 管之後48~72小時引起的肺炎;(4)醫療 機構相關的肺炎(health-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在急性醫院住院超 過2天以上90天之內;在過去30天內有 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化學治療、 或傷口照護;居住在護理之家或長期照 護機構;定期去醫院或去洗腎中心的病 患(ATS, 2005)。若以病因學觀點分類包 括:病毒性、真菌性、細菌性和衣原體 性的肺炎等。HAP、VAP和HCAP致病菌 大都是細菌性或是多種微生物引起,墜 積性肺炎也屬於此類。免疫力較好的人 較少感染病毒性肺炎或真菌性肺炎(ATS, 2005)。
診斷及抗生素治療
如何預防肺炎?
大多數肺炎的起因,是常被人忽 視的感冒,因感冒後身體機能功 能下降,纖毛運動功能下降,炎 性分泌增多,病菌等會趁虛而 入,使人易得肺炎,所以老人要預防感冒引起的肺炎
|
109-1寒假作業 護二戊黃丞佑22 15343 2021-02-22 10:51:11
懂了,就快樂了
作者:司恩魯
出版社:良品文化
出版日期:2008/7/8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護二戊 22號 黃丞佑
內容大綱:
這本書裡面共有九十二篇短故事,帶給
人正向、心志勉勵的文字,人的一生中經
歷了如此多的酸甜苦辣,每個階段都有新
的領悟。
當面對一件事時,不一定只能以單一個
面向來看待,假如換個角度,或許還可以
從黑暗中得到另一條光明路。
一個生命的支點,就可以得到生命的快
樂。自己是飽滿的,再多的,就不去奢求
了。好的心情,渲染著整個世界及生命,
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好的。
心得:
我選這本書是感覺好像跟身心靈健康有
關,而且書中大多的內容好像滿貼切我們
的生活,是我們值得去參考及學習的。
這本書很特別,作者不是扮演導師的角
色,教導讀者該如何如何才能獲得快樂的
生活,也不是提出什麼新的人生方向;她
是親自去收集許多讓自己快樂、勵志、正
向的理論、建議、書籍,並分成12個主題
,在一年12個月內施行,看看自己是否真
的如書上所說--變得更快樂。
我們常會犯一種「不滿足」的病,想像
:如果我像郭董那麼有錢就會更快樂;如
果我有志玲姐姐的美貌,一定會更幸福;
如果將來兒子娶媳婦了,我就可以享福
了.......。「亞里斯多德說,快樂就是『至
善』,我們之所以會嚮往權力、財富或減
肥這些事,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可以帶來
快樂。因此,我們真正的目標,就是快
樂。」許多事,我們以為它應該會更快樂
,作者發現並非如此;一些讓人不愉快的
感受,卻反而能帶來快樂。我們經常把焦
點集中在未來,預期將來可能的快樂,但
好玩的部分不需等要以後,在成長的過程
中,就已經在醞釀這種愉悅的感受了。
以前覺得,和喜歡的人就一定要緊緊擁
抱成一個圈子,既然在同一個圈子就要常
常碰面,去吃飯,去KTV,去看電影,一
起蹺班,一起旅行。不只自己感覺幸福,
還要讓旁人羨慕。
以為天長地久是必然,如果有親人朋友
或寵物離世,會崩潰,會不解,然後以文
字訊息在網路互擁哭泣,無法接受無法接
受,就連轉身走入日常都覺得不應該。
而今覺得生活平淡就好,日日無事,不必
掛念操心,就是快樂。已經這麼覺得了。
不只覺得,還深深渴望。盡量好睡,盡量
天光自然醒來,規律過活已然成為功課。
夜裡千萬不要突然清醒,因為重新入睡的
能力正在衰退。熬夜失去的精神氣力,毫
不客氣在體內挖出空洞,以前可以靠狂睡
補足,現在想要狂睡也無法。
不可以對新事物新流行失去探索的興趣
,對於新科技要有學習的熱誠。喜歡的打
扮就繼續喜歡,沒必要為了迎合別人的觀
感去改變什麼。一切如常,就是快樂。就
算沒有熱鬧的儀式也不會感覺空虛,只要
知道親人朋友平平安安,就很知足開心
了。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一邊想屬於我自
己的「挑戰」(畢竟我每年都會定下年度
目標並且執行),而我的出發點是想要找
自己。在看完這本書以後,發現追尋快樂
本身,也是一條找自己的道路,儘管過程
可能不是那麼「快樂」,但能夠做自己喜
歡的事情、能夠投入其中、能夠獲得成長
,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實在是太勵志
了,我想,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我還是會
繼續挑戰下去吧,多加油、別懈怠了
|
心得 15666 2021-02-22 09:01:00
我選了兩本有關護理的書,來寫寒假閱讀心得,其中一本是在說一位加護病房的護理師經歷的事情,放了很多篇的小故事,還會附幾張情境照,讓這篇故事更能讓讀者去想像當時的情景,看完之後發現了很多我還不了解的各種症狀,一位護理師在面對這些病人的痛苦以及病痛時,能理性的思考,給予適當的建議和關心,現在的我還沒辦法真實的體會到那種感覺,在面對各種不同病況的病人下,需要保持自己的專業,還要照顧病者的身心靈,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一本書是關於在安寧病房的護理師,他在書裡說到了許多關於他在安寧病房時常會有的心情,面對了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該如何去陪伴在你面前的這個病人,又該用何的心情去陪伴以及關心呢?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都需要去真實的體會過也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去了解那種心情吧。這兩本書中,有一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說到,其中有一位病者,他的的家屬不願意放棄治療,但在治療的過程中會使病人非常的痛苦,最後選擇了讓病人是沒有任何傷痛的離去的,我非常的有感觸,如果在死前還因為治療使自己非常的痛苦,最後也不一定能完全的痊癒,那我還是會選擇不做任何的急救和治療,至少人能以沒有任何病痛的狀況下的離開。其實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沒有人真的永遠長生不老,永遠不會生病,在醫院陪伴病人的護理師們,也是經過時間的訓練,如何全方面的照顧到病人的身心靈,陪伴他對抗病魔,別人都說當一個護士、護理師非常的辛苦,但我們也非常需要有白衣天使的存在,來守護每個人的健康,我也想當那一個重要的存在,為更多的人付出關心和陪伴,現在的我雖然才讀一年級,但我相信這顆想幫助人的心會持續的維持非常久,給予你我能做的、能做得到的、能給你的。未來會認識到更多的專業知識,現在的我還在慢慢的真正走進護理的道路,認識的還不多,還需要先建立好基礎,慢慢的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才能考到證照當一個真正的護理師去幫助人!
|
寒假作業 14638 2021-02-22 08:19:03
篇名:提供一位癌症末期病人安寧療護之經驗
作者: 周佩君 林素珍
心得:癌症末期病人抗癌過程中飽受各種症狀、治療的折磨,再加上生命末期面臨死亡的威脅,往往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對病人及家屬都會產生很大衝擊,隨著身體日益衰敗,病人普遍擔心成為他人的負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加上擔心喪失尊嚴感、無望感、死亡焦慮或失去生存意願,會引發許多的困擾,因此幫助末期病人及其家庭面對死亡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文章中描述一位57歲晚期唾液腺腫瘤個案照護經驗,由於合併肺、淋巴、腹膜轉移導致疼痛難耐影響了日常生活,更因為疾病末期而造成病人生理及心理上極大的壓力,對於即將面臨的死亡而感到惶恐,不知道存在的意義,加上家庭關係較為疏離,缺乏足夠的家庭支持系統,而引起作者想要深入探討的動機,在照護過程中運用有效的疼痛處置穩定病人的身體狀況,轉介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共同合作,協助個案與個案的家人修復家庭關係,能和家人互相表達關愛還有不捨,並協助個案完成眼角膜捐贈的心願,尋找存在的意義,讓個案肯定自己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每個人對自己存在世界上的意義都不同,或許有的人覺得活得很有意思,又或許有的人覺得活著只是一種慘況,像文章中的這個個案因為和家人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無法一起討論治療相關議題,對於後續照護的準備沒有相同的想法。我覺得我們平時應該多多關心身邊的人,找到一份正向的支持力量,去支持他完成他想做的事。
|
寒假作業 14638 2021-02-22 08:19:01
篇名:提供一位癌症末期病人安寧療護之經驗
作者: 周佩君 林素珍
心得:癌症末期病人抗癌過程中飽受各種症狀、治療的折磨,再加上生命末期面臨死亡的威脅,往往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對病人及家屬都會產生很大衝擊,隨著身體日益衰敗,病人普遍擔心成為他人的負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加上擔心喪失尊嚴感、無望感、死亡焦慮或失去生存意願,會引發許多的困擾,因此幫助末期病人及其家庭面對死亡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文章中描述一位57歲晚期唾液腺腫瘤個案照護經驗,由於合併肺、淋巴、腹膜轉移導致疼痛難耐影響了日常生活,更因為疾病末期而造成病人生理及心理上極大的壓力,對於即將面臨的死亡而感到惶恐,不知道存在的意義,加上家庭關係較為疏離,缺乏足夠的家庭支持系統,而引起作者想要深入探討的動機,在照護過程中運用有效的疼痛處置穩定病人的身體狀況,轉介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共同合作,協助個案與個案的家人修復家庭關係,能和家人互相表達關愛還有不捨,並協助個案完成眼角膜捐贈的心願,尋找存在的意義,讓個案肯定自己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每個人對自己存在世界上的意義都不同,或許有的人覺得活得很有意思,又或許有的人覺得活著只是一種慘況,像文章中的這個個案因為和家人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無法一起討論治療相關議題,對於後續照護的準備沒有相同的想法。我覺得我們平時應該多多關心身邊的人,找到一份正向的支持力量,去支持他完成他想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