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2021寒假作業閱讀心得2 14655 2021-02-22 02:57:50
(袋鼠式護理臨床應用之指引)
新生兒出生後必須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及適應,一連串生理上的改變,像是從胎血循環變為獨立的呼吸,對被迫提早出生或是生理系統尚未完全成熟的早產兒而言,更是一種挑戰和壓力,新生兒和母親是互相的照顧者,袋鼠式護理是美國首位赴哥倫比亞波哥大一位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新生兒在產後最佳的子宮外生理適應是藉由媽媽和小孩間的接觸來促進,在這種互相照顧的模式下,互動是一個持續且互惠的關係,母親接觸和刺激嬰兒並且對嬰兒的暗示作出回應,當母親哺餵母乳使新生兒獲得生理的滿足,同時也讓媽媽不是的脹奶達到解除,所以嬰兒對媽媽來說也是一個照顧者,彼此的需求藉由這些得到滿足而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益處,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來說,不但可以有效地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也能讓嬰兒採自我協調的方式進行母乳哺餵,文章中有很多案例,有多到一位憂鬱症的媽媽,開始進行袋鼠式護理之後發現憂鬱的症狀在數小時之後消失,而且在接下來的三個月,當每兩天或是當他感到壓力時就進行,結果可以減少產後憂鬱及增進母職角色轉換過程的成功,這是一項有效也很安全的護理措施,在臨床的應用不只侷限在早產兒,也可用在向文章中的很多例子中,像是有憂郁症,小孩哭鬧,哺餵母乳困難,多胞胎,等等的,是一項艱鉅醫療與人性的照顧方式
|
護生初次實習壓力-身心社會狀態-因應行為與人格特質關係之探討 14879 2021-02-22 02:39:11
護三己1075101280 曾佑仟
初次臨床實習是有壓力的,而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反應及因應行為均不同,此現象是否與個人人格特質有關,值得探討。本研究以280位第一次實習之五專護生為對象,以具有信、效度之實習壓力量表、身心社會反應量表、因應行為量表及基氏人格測驗量表,探討初次實習護生以下四個問題:實習壓力感受的程度及來源;身心社會狀況;使用的因應行為;壓力感受、因應行為、身心社會狀況及與人格特質關係之探討。本研究發現初次實習護生的兩大壓力來源為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壓力及實際護理病人的壓力;護生在初次實習期間最常發生社會行為反應,其次是情緒反應,很少發生身體反應;護生常使用的因應行為以保持樂觀為最多,其次是轉移、解決問題,很少使用逃避性行為。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壓力感受、因應行為及身心社會狀況與個人的內外向性格、社會適應性、情緒穩定性等人格特質有顯著的相關,此結果對壓力因應調適現象有更進一步了解,可做為護理教師了解護生面對初次實習的經驗、困難,且依學生個別差異,提供個別協助及教導,以提昇實習效果。
|
護理實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挑戰 14879 2021-02-22 02:32:41
護三己 1075101280曾佑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直接影響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同時也影響護理學校之臨床實習,如何配合政府相關之防疫政策,又能兼顧減少學用落差之實作教學,確實是一大挑戰。本文以長庚科技大學為例分享如何有效率因應新冠肺炎,調整基本護理學實習模式於臨床技能中心應用數位教材教學、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技術練習、臨床個案模擬情境演練等,兼顧學生安全且達到護理實習目標。於調整護理實習方案後發現,護生對校內實習之實習環境及指導老師面向滿意度顯著高於校外臨床實習,質性資料分析也發現,護生對於校內實習很正向且表示收穫良多,如學生對臨床技能中心仿真之實習環境、指導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應變能力、應用虛擬實境情境教案強化學生技術的熟練度及學習成效。本文所分享之應變護理臨床實習模式可做為非預期流行疫情下,確保護理實習教學品質。
|
不同活動型態-時間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立即反應影響之探討 14874 2021-02-22 02:19:17
護三己1075101275 周佳瑩
因為我阿嬤也是糖尿病患者,所以我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我阿嬤大約是在十年前診斷出糖尿病,一開始只要在家定期測量血糖然後記錄血糖有沒有過高,還要依靠飲食來控制血糖,每個月還要定期回醫院複診,之後糖尿病的狀況變得稍微嚴重一點,需要依賴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高低,醫生和護理師還有教導我阿嬤要養成規律的運動,但是因為阿嬤行動不太方便,所以只能飯後散散步,希望自己能好好監督阿嬤控制好血糖,替阿嬤的健康把把關!
|
2021寒假作業閱讀心得 14655 2021-02-22 02:18:25
(五專護理科學生關懷行為表現之探討)
我認為,在整體來說,尤其在實習的時候,關懷或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比較正向的,可能與護生養成教 育的過程,學校教育目標均強調人文關懷精神有關,關懷照顧,是一種與他人價值觀互動的照護方式,它讓個體感受到委託與責任,並提出關懷的過程,了解,與個案同在,為個案做事,使能,保持信賴,去了解個案身心的不舒服的地方,教導主要照顧者所需照護技能,盡可 能恢復最佳自我照顧功能,並協助個案渡過疾病。Lea Watson和Deary有分析護理關懷的意義,發現一個是心裡社會觀點,一個是專業技能觀點,然後探討護生的這兩項能力,發現如果是專業技能接受度比較高的人,心裡社會方面就需要教育的介入,才能提升關懷的行為,這樣來看,關懷力越高的人,越能比較容易察覺受照顧者的身 心 社會 靈性的需求,其實我覺得,就是學生受到關懷,也會對個案也有更多的關懷,雖然沒有去實習過,但能大概知道,應該有學生比較會關懷個案的,但不見得在技術方面是可以的,但同時也需要被肯定,同樣或許也有的學生是技術上是可以的,但比較不擅於去與人相處,所以不太敢主動去關懷個案之類的,所以他們也可能在這方面也需要被關心。有人研究以五專五年級護生為研究對象,因為大多都已修完護理專業課程並正進行專業實習中,結果發現,有99.3%的受試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在整體而言,在實習期間表現關懷行為是很重要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