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109學期寒假作業 15333 2021-02-21 23:46:51
書名:九型人格
作者:中原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8
心得報告:
我在這本書看見了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搞懂敵人,安撫情人來分辨出九型人格的不同,打開一條不同方式的與人相處的通道,無論是哪種人,各式各樣的人格終究還是會為自己保留一個最佳狀態。
九型人格說出來我們生命中的內在推動力—愛與恐懼感。我們終究一生追求正直.善良.成就.獨特.知識.快樂……等等的。但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好好愛自己,包容他人的性格,再來是給予承諾,需負起責任減少對別人產生的傷害,由這些來成就自己與他人。如果我們對自己或他人都願意保留一些的慈悲那就是已經懂得開始了。
我來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來說一說:有一種人格是屬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完美主義的人類,他做事時是公平公正,講究原則,做事認真又有條理的,當然這個人格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性是要做事需要完美才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人,但常常在生活中被大家說成是龜毛或是雞蛋裡挑骨頭。從好的方面來看的話,他是一個重視公平和誠實的人,會大膽挑戰不公平的情況,凡是都要按照自己的一個規則來行動,是能有較高自律心和道德標準。但如果是由不好的方面來說的話,他是一個挑剔,又不聽取或接受他人的建議,容易的將他人的建議想成不友善的打擊,討厭他人來評判自己,充滿著絕對化和喜歡否定他人。
其實我是認為說這種人格特質的是因為害怕和恐懼而衍生出來的,他們其實是害怕沒把事情做好或是變質了,所以希望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因而他們堅守自己的標準絕不輕易同意和退讓。他們的想法就是只要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的,這樣子就ok了!
而且我覺得他們的個性也跟我很像就是屬於那種大部分都把自己的情緒想法放在心中壓抑住,除非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時才會一次全部爆發出來,造成一些不可收拾的場面。
|
109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15108 2021-02-21 23:45:38
課程名稱 好書閱讀心得
姓名:鍾承憲 科別: 護理科 學號:1085101001
書名 不完美,其實也很好 作者 野口嘉則
金句摘要(最少二句)
正因為不完美的自己努力著,人生才顯得美妙
對能力可及之事,我們要盡全力,但若能力不可及,就要懂得放棄,才是該努力追求的人生方式
心得內容(最少500字)
完美是誰定義的呢?又有誰有資格去定義呢?成功學、人生智慧的書百百本,但跟著這些書就真的對了嗎?就算真的都跟著書完成了,這樣就算完美了嗎?完美一直都是人類,甚至是生物追尋的腳步,甚至有人不惜為此付出時間、性命,我們努力追求卓越、精湛,精益求精,無不是為了完美,但,總有人走在我們的前面,沒有人真的涉足到完美的禁地,前人的步伐我們望成莫及,但前人更加明瞭,這樣不夠完美。
完美的定義是什麼?努力、成就亦或是金錢,三者相關聯卻又單獨存在,有些人努力擁有了地位,財富隨之而來,有人出生就含金湯匙,擁有財富和地位,但很多很多人,努力卻還是無名之輩,那這三者誰是完美的人呢? 或許大家直覺會選第一或第二個,但其實我們總是第三類人,我們努力了,但運不佳總是落人一腳,我們熟讀萬卷書,卻不如富家子弟家財萬貫,那我們真的就不夠完美嗎?
大家小時候,一定都有一個大大的夢想,但最後都收起了童心,追逐完美,小時候不知道天有多高,所以我們總想隻手遮天,長大後知道天很高很高,所以用盡全力跳躍,但始終無法觸碰到天,或許不完美源自於我們的知識吧?知道的越多越不完美,因為我們知道完美是什麼樣子。
但完美真的這麼重要嗎?我們知道什麼是完美但我們並沒有理解,完美只是一個期待,並非是終點而是前進的過程,我們不完美但盡力做到完美才是完美的真諦,但就算沒辦法完美,也沒關西,能完美的盡力,沒辦法的就釋懷,這才是我們對完美所追求的意義。
|
三上寒假作業 14702 2021-02-21 23:38:27
出血性腦中風的護理經驗-心得 護三丙 1林佩萱
在這個世代,慢性病已經是現代的文明人都會有的”文明病”;在我身邊的人幾乎都有慢性病,像是我媽媽、乾爸,甚至是我看起來很健壯的阿公竟然也有高血壓,所以我很注重家人們的飲食習慣,我媽不管吃甚麼都一定要加醬料,有夠重口味;我乾爸很愛吃辣又油的東西又常常喝酒;我阿公平常都有運動走走但因為比較年輕的時候常吃重鹹。
電視上演的腦中風都是突然生氣就”ㄅㄧㄤˋ”爆掉,然後就要坐輪椅,而高血壓會使風險上升,所以我們要去預防腦中風的發生就要從日常作息、飲食習慣開始改變。
我都叫我媽早點睡覺、低油低鹽(雖然很少做到)、不要讓自己情緒起伏大、多運動,剛開始我媽真的是很討厭我管東管西還有幾次為了這個吵架,但後來新習慣取代了舊習慣,高血壓也有固定領處方藥按時服藥,血壓都控制得很好。腦中風並不是不能預防的事,但如果發生了,我們就要協助復健找回原本正常的生活。
我呢感覺中風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小時候看過有人半邊中風,也有老人家中風坐輪椅甚至也記不清事情,但絕對不要以為中風只有老人家會,我們年輕人也是要預防的好的生活形態要從小培養,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
109年寒假讀書心得報告 15115 2021-02-21 23:36:55
其實你可以更快樂 讀書心得
看完這本書我心中最大的感觸是快樂其實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或許會看見每個人臉上都掛滿笑容你以為這就是快樂,但並不是這樣的。有些人也許是不想將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選擇了使用微笑來掩蓋自己的弱點。而也有人察覺不出來這只是偽裝而不是真是的情感。所以我認為能達到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這本書所說的一樣,只要你快樂,你就擁有天堂。那換一個角度想難道不快樂的人就永遠也沒辦法擁有天堂嗎?
我覺得能得到天堂的人十分的少,可能只有存在幼童時期的人更容易快樂,因為長大後的人們會因為見到現實的殘酷,社會的摧殘而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有時候也想回到那懵懂無知的年紀,但可笑的是小時候的我們竟然一直想要長大成人。這就是一個矛盾的事情。如果能重來我會希望我能一直停留在沒有任何煩惱沒有任何壓力的年紀,自由自在的過生活。
我心中又有個疑問,那就是得到心裡疾病,例如:憂鬱症的病人 他們內心的天堂又是什麼,他們有想要得到的天堂嗎?在生病的過程中他們有得到快樂嗎?因為我身邊也有得到憂鬱症的親人朋友。在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有許多不一樣的想法。可能我要繼續看更多的書籍或是和更多不一樣的人相處我才能理解書中所寫下的意義,在我長得更大更了解世俗的內心才能明白,也或許人與人之間還有很多我們所無法理解的道理和想法吧。
|
寒假作業 15188 2021-02-21 23:28:24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乙
學號 1085101081 姓名 張育華
書名 心靈詭計 作者 米契.柯林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年月 2008年 4 月
索書號 081704 ISBN 4712966620203
作者姓名 米契.柯林
西元出版年 2008年 文章標題 死亡
期刊名稱I 心靈詭計 卷(期) 2
起訖頁數 8
【本書籍與文章重點摘要或佳句】
1.作者與內容簡介;時間來到西元一九四七年,隱居在薩西克斯鄉間一座養蜂場的福爾摩斯已高齡九十三歲。面對體力與心智能力的急遽退化,福爾摩斯開始惡夢連連,而在他夢中出現的是五十年前一起貴婦失蹤案中,一名極度癡迷比利時古董玻璃琴的女子……為何她再次出現?
作者米契‧柯林現居美國加州,至今出版了七本小說以及一本短篇小說集。是得獎常勝軍,《紐約時報書評》並且稱讚他的作品:「耀眼又美麗。」
2. 整體劇情由福爾摩斯所經歷,三個屬於不同時間、地點、人物的事件組成,分別是:晚年隱居在英國鄉村的養蜂場與慕洛母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廣島與梅崎父子、以及在倫敦的生涯最後一案與凱勒夫妻。安妮與凱勒先生、慕洛太太與羅傑、梅崎父子三者相互對比,以及老福爾摩斯的彌補與被彌補。其實我在這本書看似悲劇的結尾中有感受到溫馨的地方,福爾摩斯打從心底感謝羅傑為他帶來的改變,也讓自己對安妮了無遺憾。
【本書籍與文章閱讀後心得感想】
故事一開始由福爾摩斯從日本回到他在薩西克斯的家說起,這裡與他同住著的是管家慕洛太太與她的兒子羅傑。年邁的偵探時不時就會忘記一些事情,例如請羅傑在養蜂場等他一起照料蜜蜂,自己卻問了管家太太羅傑的去向,又或者在自己的口袋發現忘記抽的牙買加雪茄還有一些不知從何而來的小物品,努力不讓自己的記憶力退化得更快,他深信吃營養豐富的蜂王漿有助滋養他老化的身軀,甚至還趁著拜訪日本時,順道去尋找據說有延年益壽功效的岩山椒,這些與我們印象中正值壯年,活絡於辦理各種案件的神探大相逕庭,就像普通人一樣,年老了會體衰,記憶力會退化,而時間沒有改變的是他敏銳的觀察力。
遊歷戰後日本的這段故事則是以福爾摩斯的回憶形式穿插在各個章節,我覺得這邊作者描述得很仔細,從日本民眾對戰敗的失落到梅崎先生作為一個支持共產主義的詩人的生活,都寫得非常細膩。這邊令我驚訝的劇情是梅崎先生邀請福爾摩斯到日本並非因為他是福爾摩斯的粉絲,而是離開他與家庭的父親最後的音訊與線索都指向福爾摩斯,因而促使他找上了隱居在養蜂場的偵探。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玻璃琴師》則是由福爾摩斯寫下,關於自己辦理的最後一個案件。有趣的是他一開始並不記得事件的結尾,隨著他想起故事的後續發展,讀者的視角就會突然回到五十年前的倫敦,穿梭於回憶與現實間。事件主角的安妮.凱勒兩次懷胎都流產了,為此傷心不已的她沉迷於彈奏玻璃琴,還經常失蹤。憂心不已的凱勒先生找上了福爾摩斯,為的是希望能找出安妮每次失蹤的去向。安妮的行為有許多都無法被邏輯解釋,例如執著於玻璃琴甚至於將彈奏其的過程是為與往生者交流等等都令凱勒先生不安。
故事來到最後,福爾摩斯在蜂箱邊發現被蜜蜂叮咬而過敏死亡的羅傑,並且憶起《玻璃琴師》最後的結局,安妮臥軌自殺了。在過去的案件裡往往都只要破解謎團便能拯救人,事件便結束了。然而這次「真相」並不比「謎團」來的令人感到安慰,理性思考輸給了不按牌理出牌的情緒狂瀾。最後福爾摩斯安慰慕洛太太的方式我覺得像是在彌補沒能挽救安妮,而他心痛的情緒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寬容。而在日本的故事線上,福爾摩斯想起了梅崎的父親確實曾經找過他,並且告訴梅崎先生他父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彌補了梅崎失去父親的空洞感。
我很喜歡作者為福爾摩斯這個角色創造的晚年故事,既優雅又有美感的敘事以及互相交織的三個故事都十分精彩。不是理性的計算機,少了咄咄逼人的天才氣質,比我們認識的更有人性,這個福爾摩斯是個有血有淚的凡人且看完能更深入了解人類的情緒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