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842/7774頁 [首頁][上一頁][840][841][842][843][844][845][846][847][848][849][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寒假作業  15356  2021-02-22 00:13:19

書名:臨床心理學刊 篇名:癌症影響、情緒覺察與反思、和患者憂鬱與焦慮症狀相關研究 作者:林紀宇、謝碧玲 出版:臨床心理學會 出刊日期:201106 論文連結🔗 https://www.hyread.com.tw/hyreadnew/search_detail_new.jsp 心得報告: 每個人害怕的時候所反映出來的情緒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可能是淡定,有些則是恐懼害怕,在癌症患者身上,更能更清楚,看到這兩種情形,一個人身上有癌症一開始「第一期會產生否定期,顧名思義就是覺得自己不可能會得到癌症,可能當場會嚇到或者開始哭泣」,「第二期則是憤怒期,覺得為什麼是自己」,「第三期是討價還價期,心裡會暗自期許醫院可能會診斷錯誤並且會到處求診或者是信仰廟宇或教堂,希望會有奇蹟出現」,「第四期會出現沒有食慾、沮喪或者是提不起任何興趣,等各種因素」,「第五期是大多數的患者已經坦然面對事實,因此大多數的患者也能配合治療」 這個研究所要探索的是癌症對於個體的正負影響、情緒覺察、反思能力和患者由於焦慮症狀的關聯以驗證適應的雙軌模式,所以教學醫院癌症中心門診區招募共36名患者進入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癌症正面影響與情緒覺察,情緒式反思、認知式反思具有顯著低負相關, 我覺得癌症會讓患者的情緒不穩定,因為患者會害怕,自己會不會突然就去世了,或者要離開自己心愛的家人,這樣的傷痛,讓他們很不能平反,也很痛苦,會使自己造成負面情緒,可能會產生憂鬱症、焦慮症,會想要逃避、傷害自己的行為
      
寒假作業  15645  2021-02-22 00:12:57

閱讀心得 班級:護一乙 姓名:陳芷璿 學號:1095101073 書名:你,很好,接受過去的你,喜歡現在的自己 作者:艾爾文 「你,很好。接受過去的你,喜歡現在的自己。」還記得當初會考前,心情特別容易沮喪,於是就買了這本書,每當遇到挫折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就會讀一小段來勉勵自已,為自己打氣。本書的每個篇段,字字都很有溫暖與影響力,喜歡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努力朝目標前進,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部分三寫到「你如此努力,為什麼還那麼焦慮?」作者敘述著他以前的生活,那時的他看著電子設計圖那是幾個月努力而來的結晶,明明已完成方案的他,卻焦慮不已,手心和額頭直冒了一些冷汗,胸口有點悶,彷彿有塊石頭壓著,像極了每天補習到九點下課的我,即便完成課堂該有的考試,在回家的路上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有很多地方要改善,作者說到:「當一個人在為想要的生活努力時,有時會陷入一種彷彿一切都來不及的感覺。別人的進度好像很快,别人的運氣好像比較好,很多人因此洩了氣,甚至放棄。然而,一個人的努力會被看見,通常不是他做了很多事,而是他做了很久。一件事情會成功,通常不是做的人走對了路,而是走過了很多的路。」在國二寒輔的開始,就勤於讀書、做筆記,就連補習班發的一篇文章,都試著找出老師口中的重點,雖 然未必每次都有成果,但放棄等於沒機會,能夠一直陪你走下去的,永邊是那個不願放棄的自己。 本書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自律」,有了「自律」,很多事都會一一實現。一個禮拜七天24小時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它沒有辦法拿到銀行存起來也沒有辦法按下暫停鍵過去的每天不會重來,自律不是克制,而是「確認價值」,而當 我選擇了自己確認過的價值後,接著需要有「實現價值的手段」。成就更好的自我,「不要害怕有缺點,而是要每天進步一點。」很多時候,我們活得不快樂,並不是我們自己真的有多差,而是把别人的想法看得太重,把開心的範圍定得太窄,把自己的世界限縮得愈來愈小。只有接受已經夠好的自己,才能用心往更好的自己前進,因為要知道,你不是正在變成別人希望的樣子,而是變成自己真心會喜歡的樣子!。
      
寒假作業  14778  2021-02-22 00:02:43

<愛的抉擇>記得任職期間一位 33 歲男性因車禍導致大片顱內出血的病人,到院前昏迷指數呈現 3 分,經過開刀治療,術後昏迷指數仍維持 3 分、使用高濃度升壓劑,生命徵象極度不穩定,主治醫師於術前向太太及其家屬解釋病況,告知病人大片腦出血即使開刀治療,狀況仍不樂觀,家屬太太和其他家屬商議後仍決議開刀採積極治療,術後病況每況愈下,向家屬解釋若萬一病況不佳需要面臨急救時(電擊、壓胸、急救藥物)要如何選擇?當下病人太太痛哭流涕、悲傷欲絕,病人媽媽昏厥、哥哥弟弟不斷詢問有無其他醫療可以救自己的弟弟,道述他才 33 歲,還有兩個小孩(一個 3 歲、一個 5 歲),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站於家屬立場真的很難抉擇突如其來的意外,生死一瞬間,前 10 分鐘才見面,如今卻要決擇如何走人生最後一段路,是多麼令人無法置信、傷痛萬分的事,最後家屬仍接受了病況無法恢復、不忍再受折磨,忍痛簽署拒絕急救同意書。這照護過程家屬情緒從憤怒、否定、不敢置信到接受,一天天地聲聲叫喚,案弟每天在加護病房外面殷殷期盼,家屬的盼望渴求只期盼從我們醫護人員口中得知一絲絲希望,從期盼到失落到失望,淒然淚下每天看著一動也不能動的親人,身上佈滿管路導線,因生命徵象不穩定使用高劑量升壓劑、及點滴,病人全身腫脹已不是當初家人所認識的病人,案弟無時無刻不間斷詢問病人相關病況、期盼的眼神、悲慟的情緒,最後只能成全讓他好走。 醫學倫理的本質不在於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告訴我們該用多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用宏寬與同理更關懷傾聽病人與家屬的心聲與需求,從中檢視培養自身的專業素養。醫學倫理的宗旨在於解除醫學科技與人性需求的衝突,所強調的是一種對是非、善惡的探求,在臨床上我們無時無刻都面臨著倫理的議題,要如何去面對並解決它是最大的困難,藉由閱讀本書瞭解,我們並無權利決定是否應該協助病人結束生命,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系統來幫助病人及家屬的需求,予病人及家屬適當心理支持,以及醫師必須提供相關資訊而使病人或家屬對病情獲得充分了解,達到告知的義務,也促進醫病間持續、互信的關係,並在做出有關延長生命處置的決定時,要先確立治療目標,其次是顧及病人及病人的願望和病人的利益與預後情況,用視病猶親和同理心的態度去面對每個病人,利用醫護團隊彼此合作共創醫病關係雙贏的局面。引文中江漢聲作者引述讓臨終病人順其自然,英文是『Letting go and Letting be』,也就是不要用昂貴的代價去買毫無品質的人工生命,而是讓病人的人生最後一程有尊嚴、有品味地走完,醫學能醫治疾病,解除病人的病與苦,而醫學倫理使醫學表現得更合乎人性,且尊重生命與全人照護的理想,使醫療行為達到更真、善、美的境界。醫生的天職是把病人救活,把疾病治好,將痛苦解除,促進人類的健康。但是當生命已走到盡頭,死亡已是不可避免時,醫療從業人員,應以最大的愛心及人性的關懷,來提供給每一個病人沒有痛苦,能夠安詳有尊嚴往生的機會。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很多的臨床實例都非常感人,在之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安寧緩和醫療並不表示不積極;以前在還沒有接觸安寧緩和醫療這專業領域時的我總是認為到了安寧病房的患者就是生命即將終了,在那樣的病房就不像在其他病房或加護病房一樣積極,提到安寧療護主要是藉由醫護人員、社工、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及宗教團隊照顧,用最積極的態度從醫療、心理和靈性出發,不加速也不延長死亡給予全方位的照護及得到痛苦症狀的緩解,安寧緩和療護的重點並不是不積極治療疾病而是不延長死亡,怎麼樣在病人臨終前為病人及家屬做到全方位皆完善的照護,讓病人得以善終,這不是一份光擁有專業知識就能夠勝任的領域,你同時還需要擁有對人關懷的熱誠,那才是最重要而且也是到最後還仍然會支持著你走下去的動力。 未來去接觸安寧我擔心自己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因而放棄,耐性和同理心也都被意識狀況混亂的病人和失去理智的家屬磨得精光,常常會陷入如果不忙我也想靜下來慢慢去了解你需要什麼的矛盾心情中,我為病人做的那些事並不是我真正想去幫病人做的,也因為這樣總想著安寧病房那些病人,常常覺得明明很清楚他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卻還是要不斷的給藥、打針、灌牛奶、輸血、做各種侵入性檢查…等,想著他們身體越來越腫,身上到處都是破皮、滲液,心中都會不禁想:「為什麼要讓一個垂死的人以這種痛苦的方式繼續活著?」,看了書本安寧緩和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希望患者得到的照護叫做善終,原來我從還沒有接觸安寧緩和醫療時就已經有了這種觀念,每天看著那些病人我真的很希望我能夠有辦法讓他們在生命結束前的時間是有尊嚴、舒適的。
      
109寒假心得  15116  2021-02-21 23:49:01

是你選擇了憂鬱 大多數的人提到憂鬱症或者躁鬱症,都會優先表達同情與關懷,但也許那種關懷,會傷害他們更多... 有很多人很熱心,都會給予患者一些建議,但隨之而來的像是「你不要想這麼多就好了」、「要適應這個社會」、「你一定可以控制自己往樂觀的方向想」、「你意志力不夠」;出了事之後,說「唉真傻,怎麼不想想身邊愛他的人」,這些建議對他們來說,根本沒什麼用 私下的,我也聽過不少對憂鬱症患者的評論:「每天看他發那些黑暗的文章覺得很可怕⋯⋯」、「他幹嘛每天無病呻吟」,這種話對他們來說傷害很大 許多不理解憂鬱症的人,往往認為憂鬱症患者是「想太多」、「沒有抗壓性」,這些酸言酸語,只會造成他更多無形的壓力,有人常常叫有憂鬱症的人想開一點,但這就像叫坐在輪椅上,無法行動的人站起來,並不是他們不想往樂觀的方向想,是因為他們病了,是生病了! 雖然我不懂憂鬱症,但我知道,無語的陪伴對他們來說,是最佳的良藥,我們可以試著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而不是反駁他們的想法。 憂鬱症不是用「低潮」來形容就能帶過的事,他不像感冒吃個藥把症狀壓下去,過幾天靠自己的免疫系統運作就會好。憂鬱症是心靈的「癌症」。意思就是你放著他不管不處理,心靈就會死亡。 這本書寫了很多憂鬱症患者的故事,看完後,讓我更讓我知道,面對憂鬱症患者,要以什麼心態去面對,也可以讓我們自己,以最低的機率,得到憂鬱症。
      
109學期寒假作業  15333  2021-02-21 23:46:51

書名:九型人格 作者:中原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8 心得報告: 我在這本書看見了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搞懂敵人,安撫情人來分辨出九型人格的不同,打開一條不同方式的與人相處的通道,無論是哪種人,各式各樣的人格終究還是會為自己保留一個最佳狀態。 九型人格說出來我們生命中的內在推動力—愛與恐懼感。我們終究一生追求正直.善良.成就.獨特.知識.快樂……等等的。但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好好愛自己,包容他人的性格,再來是給予承諾,需負起責任減少對別人產生的傷害,由這些來成就自己與他人。如果我們對自己或他人都願意保留一些的慈悲那就是已經懂得開始了。 我來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來說一說:有一種人格是屬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完美主義的人類,他做事時是公平公正,講究原則,做事認真又有條理的,當然這個人格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性是要做事需要完美才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人,但常常在生活中被大家說成是龜毛或是雞蛋裡挑骨頭。從好的方面來看的話,他是一個重視公平和誠實的人,會大膽挑戰不公平的情況,凡是都要按照自己的一個規則來行動,是能有較高自律心和道德標準。但如果是由不好的方面來說的話,他是一個挑剔,又不聽取或接受他人的建議,容易的將他人的建議想成不友善的打擊,討厭他人來評判自己,充滿著絕對化和喜歡否定他人。 其實我是認為說這種人格特質的是因為害怕和恐懼而衍生出來的,他們其實是害怕沒把事情做好或是變質了,所以希望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因而他們堅守自己的標準絕不輕易同意和退讓。他們的想法就是只要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的,這樣子就ok了! 而且我覺得他們的個性也跟我很像就是屬於那種大部分都把自己的情緒想法放在心中壓抑住,除非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時才會一次全部爆發出來,造成一些不可收拾的場面。
目前第842/7774頁 [首頁][上一頁][840][841][842][843][844][845][846][847][848][849][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