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寒假作業 15669 2021-02-21 20:58:06
作者在小時後因為家裡的經濟負擔實在是太重了,而且媽媽因為要賺錢,所以無法照顧兩個小孩,因此作者的母親只好半拐半騙的把作者推上火車,請經濟也一樣貧困的外婆家撫養,雖然外婆年紀已經不小了,而且唯一的經濟來源也只是靠著打掃學校的廁所賺來的微薄薪資,不過因為外婆有著一顆樂觀的心,所以每天都得以開心的度過,而且阿嬤的生活智慧真的很令人佩服;例如:「阿嬤在河面上架著一根木棒,攔住一些上游市場漂流下來的木片和樹枝,之前我到河邊張望的時候,還在好奇那根木棒是幹什麼的,根本想不到是外婆用來攔截漂流物的法寶。外婆把木棒攔下來的樹枝和木片晒乾後拿來當柴燒,外婆說:「這樣子,河川不但可以保持乾淨,我們又有免費燃料,真是一舉兩得呀。」外婆豪爽地笑著說。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外婆早在四十五年前就已經致力於資源回收利用了。由於上游有個市場,所以攤販賣不出去的受傷蔬菜都被丟近河裡。外婆說:「開叉的蘿蔔切成小塊煮起來味道一樣,彎曲的小黃瓜切絲用鹽抓一抓,味道也一樣。」
不過快樂的日子也有休假的時候,就像台灣的一句諺語:「沒有每天在過年的啦」,所以有時候也會有河裡什麼食物都沒有飄來的日子,這時候外婆就會叫作者趕快去睡覺,而且會在作者吵著要吃早餐的時候趕他去上學,並且跟作者說:「早餐昨天不是吃過了嗎?趕快去學校上課吧,到了中午就有午餐可以吃了喔!」
|
寒假作業 14761 2021-02-21 20:55:16
作者姓名 游美雙
出版年2020
篇名。一位年輕女性活體捐贈肝臟移植手術之手術全期照護經驗
期刊名稱 安泰醫護雜誌
期 26:2
頁數001-014
第一篇文章是在描述一位30歲女性,接受活體捐贈肝臟移植手術之手術全期照護經驗。護理期間為2016年5月5日至5月18日。術前訪視會談中發現個案因家庭成員因素,有著捨我其誰的使命感,經過家庭決策後卻仍然對捐贈肝臟手術存有疑問,想捐又害怕,想以一己之力善盡孝道,擔心不捨父親受疾病之苦,這個部分讓我尤其感動,把身體中唯一一個肝臟捐獻給自己的父親而且是活體捐贈,佩服那位孝女的決定!經歷內心焦慮,擔心手術安全、術後疼痛、傷口疤痕等,天人交戰矛盾的情緒。藉由護理評估確立護理問題:焦慮、潛在危險性手術情境傷害、急性疼痛。護理期間筆者與個案一開始透過多次訪視,傾聽個案需主訴,建立良好信任關係,提供合適的資訊以增進對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的瞭解,鼓勵說出想法及需求給予心理支持及陪伴、設計個別性護理措施,與家屬及醫療團隊陪伴個案一起面對焦慮帶來的心、生理障礙,使其安穩情緒及信任,一起渡過手術過程,以健康角色順利返回社會工作崗位。
作者姓名 許惠凱林美娟
出版年 2010
篇名 運用安寧療護理念於一位食道癌末期病患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 護理雜誌
期 57:2
頁數 3-8
|
3-上 寒假。(感染控制 14631 2021-02-21 20:46:2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班級:護三甲 學號:1075101024 姓名:劉庭宇
心得: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不但會增加病人的死亡率也會加重病人的疾病嚴重度,對醫療照護品質及醫療費用支出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醫院是治療與緩解病人疾病的場所,醫院和醫療團隊成員均有責任與義務避免病人、家屬、訪客和全體工作人員遭受感染,因此預防感染傳播或流行是醫療團隊成員重要的任務。護理人員是團隊成員中接觸病人、家屬、以及其他醫療工作者層面最廣的一群。本文將從醫護照護相關感染的高危險群、感染控制的監控與執行及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防治措施詳述之,以展現護理人員於感控之角色與功能。
感染的形成必須具備有易感染的宿主、感染原與傳染途徑等三個要素,易感染宿主是不可改變的因素,因此透過降低感染源,如加強手部衛生或是避免感染途徑如隔離防護措施的執行,將可有效的防治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發生,這都是我們要必備的基礎知識。
護理人員除具備臨床照護病人的角色外,對於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及早偵測與提供具體的感控介入措施避免傳染性疾病的擴散也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對於感控措施的堅持與傳承,則有賴於我們護理人員將感染防治措施內化成自己行為的一部份,提高警覺,主動關心,及早阻絕傳染,避免疫情擴散,以確保病人的醫療服務品質。
由此可知感染控制是我們照顧病人的第一優先,要先做好感染控制,病人才可以安心的治療,以防被感染,導致病情有所影響。
|
110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5201 2021-02-21 20:38:53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乙
學號 1085101094 姓名 游家綺
書名 不被壓力綁架 作者 戴夫˙亞雷德博士
出版社 三采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7年 5 月5日
索書號 176.5410122017093786 ISBN ISBN978986342826800360
作者姓名 江承曉 劉嘉蕙
西元出版年 2008年 文章標題 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
期刊名稱I 嘉南學報 卷(期) 34
起訖頁數 595到607
【本書籍與文章重點摘要或佳句】
1書籍摘要:掌控焦慮:焦慮是生活中很多問題的來源,只要能變成燃料,就能在生活中發揮得很好。
2 適應環境:生活中常會有無形的壓力,但能在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適應環境。
3 壓力下正向思考:在有壓力時正向思考是轉移壞想法的辦法,而且適當的壓力,自然的思考方面就會比較正向。
4.書籍佳句:如果你沒壓力,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別讓壓力成為你的敵人。
5.善用壓力讓你表現無極限。
1.文章摘要:青少年之生活型態,會影響未來成年生活及社會發展,由於生活型態與慢性病,意外傷
害,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如何激發個人自動地為自己行為負責,在幼年到青少年階段養
成健康之生活型態,非常重要。
【本書籍與文章閱讀後心得感想】
藉由這本書我了解到壓力並不是那麼的可怕,就像是不久前我們班上參加了一場啦啦隊的比賽,我
們在練習時常不被看好,也很散漫,有時大家也會鬧脾氣,重點是在預演的時候也是跳得很不好,
但是,在比賽的壓力下為了拿第一,為了證明我們護二乙不是最爛的,全班都被壓力激發使出了洪
荒之力,最後我們都拿第一名回來,然後呢?又像是寒假快結束了,在時間與精神天人交戰之下
因此激發不少壓力,以至於能夠在時間限制內完成此項作業。由此可知,若是能將壓力的能量適當
運用,發揮最高效能,壓力便能成為生活中的潤滑劑,增進工作與學習的效率。青少年的生活型態,
會進而直接影響未來成年生活及社會發展,由於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關係,激發個人自
動地能爲自己行爲負責,在出生到青少年階段養成健康的日常生活型態,非常重要,各個因素環環
相扣。這篇文章嘗試在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議題方面,加以深討。青少年時期若能
養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促進行爲,往往有助於成人時期的生活適應,能夠教師或成人若不能了解青少
年對白我的看法,自我實現的能力,對壓力的因應與調適的狀況,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及人際關係
的情況,則無法對青少年有具體而有效的協助,使人們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適度的縱力可以讓青
少年學習責任心,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有礙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緒管理,可作爲個人在面對壓力環境
時的有效因應因子。我認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休閒活動,例如唱歌運動閱讀等。從事休閒活動是舒
解壓力的一種方式,長久做相同的事情會感到乏味失去動力,所以找一個喜愛的又有意的休閒娛樂
是生活的潤滑劑,使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色彩。
|
剛好就能多活10年 15158 2021-02-21 20:36:41
本書作者認為人體健康是一種動態狀態,時常在健康狀態與生病狀態中擺盪,並非靜止不變。此外,比起先天的基因,後天的生活方式其實對於健康的影響更大,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遵循瑞典語 lagom 的適量原則,不追求全有或全無的極端,而是選擇剛剛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則可減少產生自由基,避免引發長期發炎,降低罹患癌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
身體健康如下:
1、口腔健康
2、飲食
3、飲品
4、運動
5、體重
6、睡眠
7、日光
8、管理壓力
9、樂觀
10、社交
本書提到的 10 個健康原則就有 3 個和心理健康相關,如管理壓力、保持樂觀、良好社交,再次印證心理健康很大程度會影響生理健康,唯有心理與生理都處於良好狀態才是真的健康。而在現今社會人際互動越來越疏離(例如家庭、鄰居間關係淡薄)又越來越緊密(藉助於Facebook 與 LINE 等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的情況下,建立與維繫深度人際關係的能力相形重要。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礎,唯有身心健康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因此我時常在尋找是否有健康生活的準則 (principles),除了希望自身依循外,也希望能推廣給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能擁有健康。因此,我很開心發現這本書的概念和自己追求的東西不謀而合,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健康核心架構,講求 lagom (適量) 與避免長期發炎,並提出 10 項讓人更健康與長壽的提示。雖然這 10 項提示不一定適用所有人,但我認為對多數人而言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也可由此衍伸出每個人各自的健康指標與原則。我希望以此書作為起點,學習更多健康相關知識,並擔任健康推廣大使,讓周遭的人都能更健康。
本書作者認為人體健康是一種動態狀態,時常在健康狀態與生病狀態中擺盪,並非靜止不變。此外,比起先天的基因,後天的生活方式其實對於健康的影響更大,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遵循瑞典語 lagom 的適量原則,不追求全有或全無的極端,而是選擇剛剛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則可減少產生自由基,避免引發長期發炎,降低罹患癌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
身體健康如下:
1、口腔健康
2、飲食
3、飲品
4、運動
5、體重
6、睡眠
7、日光
8、管理壓力
9、樂觀
10、社交
本書提到的 10 個健康原則就有 3 個和心理健康相關,如管理壓力、保持樂觀、良好社交,再次印證心理健康很大程度會影響生理健康,唯有心理與生理都處於良好狀態才是真的健康。而在現今社會人際互動越來越疏離(例如家庭、鄰居間關係淡薄)又越來越緊密(藉助於Facebook 與 LINE 等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的情況下,建立與維繫深度人際關係的能力相形重要。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礎,唯有身心健康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因此我時常在尋找是否有健康生活的準則 (principles),除了希望自身依循外,也希望能推廣給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能擁有健康。因此,我很開心發現這本書的概念和自己追求的東西不謀而合,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健康核心架構,講求 lagom (適量) 與避免長期發炎,並提出 10 項讓人更健康與長壽的提示。雖然這 10 項提示不一定適用所有人,但我認為對多數人而言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也可由此衍伸出每個人各自的健康指標與原則。我希望以此書作為起點,學習更多健康相關知識,並擔任健康推廣大使,讓周遭的人都能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