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寒假作業(2) 15105 2021-02-20 01:39:22
哺餵母乳
在傳統社會裡,初產婦的哺乳經驗多半傳承自母親及親友,然而由於家庭型態改變及醫療資訊的進步,使得產婦在面臨問題時,漸多尋求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產前哺餵母乳教育有其執行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婦女由懷孕始,在決定哺餵母乳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除了提供支持與鼓勵外,並藉由護理指導讓孕婦瞭解哺餵母乳的重要性,及面對在哺餵母乳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本文就產前教育的沿革及重要性、產前教育涵蓋內容及成效加以說明,以期協助醫護人員能有效的運用產前哺餵母乳教育來提昇母乳哺育率。
協助母親哺乳是產後病房的一大護理業務,看到媽媽專注的哺餵寶寶,感覺 媽媽與她的寶寶是緊密的連結在一起,親餵是媽媽和寶寶的親密時刻,母親哺乳 時給寶寶的不只是食物,還包含了愛及安全感。剛出生的嬰兒本能就會找到媽媽 的乳房,用盡全力的去吸吮,母親哺餵嬰兒母乳看似理所當然,但對於新手媽媽 而言,其實哺餵母乳是相當辛苦的。吃母乳的嬰兒2~3小時就要吃一次,剛出生 的嬰兒的身體軟軟的,母親要學習如何抱寶寶,調整餵奶的姿勢,如何讓嬰兒張 大口正確含乳吸吮,是需要摸索與練習的,不是一次就學得會;而新手媽媽因為 產後身體疲憊,加上不熟悉哺乳及照顧嬰兒的技巧,當哺餵時遇到嬰兒大哭無法 吸乳,往往使新手媽媽感到挫折。哺乳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投入時間與精力、一 次又一次的耐心協助,以期出院前母親能熟練哺乳的技巧,返家後能順利哺乳。 有時也會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讓我更能夠理解身為 護理人員從旁協助母親的角色為何。
|
寒假作業(1) 15105 2021-02-20 01:37:52
冠狀動脈心得
冠狀動脈是輸送養分、氧氣到心臟肌肉細胞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是指這些血管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臟肌肉缺氧之現象。
心肌缺氧的最大原因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一個普遍存在且不能避免的老化現象,但除了老化以外,尚有後天環境及先天體質遺傳等危險因素的影響。屬於後天環境影響的因素有:1. 飲食:由於經濟發達,人們食用富含高膽固醇、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之食物,動脈硬化率倍增,經濟富裕國家的人民得到這些病的機率遠比貧窮落後的國家多。2. 抽煙:煙葉所含尼古丁對血管有傷害作用。3. 缺乏運動。屬於先天體質遺傳的因素有:1. 血脂肪:血液的膽固醇、中性脂肪以及各種脂蛋白濃度增加,就有很大的機率得到動脈硬化或冠狀動脈疾病。2. 高血壓。3. 糖尿病容易造成血管內皮受傷。4. 荷爾蒙之改變:女性荷爾蒙似乎對血管有保護作用,因此,更年期以前的婦女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遠比同年齡群的男性低,但更年期以後的女性,則與男性無分軒輊。5. 肥胖與精神壓力,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似乎與心臟病的發作也有關連。
冠狀動脈心臟病,好發年齡我國男性以四十歲以上,女性以停經以後(五十歲以上)為主,年齡愈大,機會愈大。
症狀:大家所知的「狹心症」是心臟缺氧最明顯的代表,這就是當運動、活動、身體用力或心裡緊張、激動時,會有「左胸悶痛」的現象,休息一會兒,則又恢復正常。當胸痛發生時,大部分人會冒冷汗、四肢無力,有些人會同時覺得嘴角或左上肢麻麻的感覺。有人此時含了舌下硝化甘油,就能緩解症狀。每次發作不會超過半小時。而是不是冠狀動脈疾病,絕不是症狀很像就能認定,其他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抽煙、缺乏運動、家族史及高血脂症也要考慮在內,所以如果有這些症狀應該要盡快去看醫生,心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也要盡量少抽菸等等。
|
閱讀心得 14616 2021-02-20 01:25:17
實習壓力源
護三甲 1075101009 楊佩娟
我所寫的這篇心得是選自「護生實習壓力源、學習幫助與因應行為」的期刊,閱讀完後真的感覺蠻真實的,裡面提到實習生的壓力源有缺乏臨床知識或經驗不足、對臨床工作不熟悉、對個案與老師的關係不良、對老師的期望不清楚......等等,想到當初我去基護實習也是這樣的狀況,總覺得我自己所學的東西好像無法派上用場,技術不夠熟練,害怕做錯和失敗,畢竟是首次經驗,也不是像在學校一樣面對模型,在學校失敗了還能重來,但在醫院卻不一樣了,過程充滿著滿滿的不確定感,也會擔心和臨床教師、其他醫護相關專業人員的互動,而且實習過程中我以為我能夠達到我心中所想的要求,但並沒有...,所以讓我感到非常錯愕,為什麼我的實習表現與課業的不一樣,為什麼不是成正比?因此讓我的打擊有點大...。
不過期刊裡也提到如果我們把這些壓力源視為「威脅」的話,則會妨礙學習,成為學習障礙,若視為「挑戰」的話則可增加學習的動機,實習過程中我也學到要靠自己,要學著自己解決問題,主動爭取機會練習,而不是逃避、過了就算了,而我也決定下一次要做足充分的準備,也試著把那些壓力看成是挑戰!當作是幫助自我成長的元素,也期待下一次的實習。
|
閱讀心得 14616 2021-02-20 01:23:28
憂鬱症
護三甲 1075101009 楊佩娟
看到這篇有關憂鬱症的文章就想到我身邊曾經的同學與家人,可能在某部分的人會覺得這個病就是「想太多」了,不要那麼負面就好啦,看開一點事情就解決啦!但其實不是,他們也不想這樣,文章也有說到,憂鬱症即將是未來人類會面臨的重大疾病,如果沒有妥善治療痊癒往往會禍延一生,在我身邊與我最親近的人就患有憂鬱症,那就是我的媽媽,因為疾病纏身,不過事情發生的當時我還小,根本不懂什麼是憂鬱症,只是覺得不懂為什麼她要每天哭,為什麼每次都說想要離開這個世界,離開就解脫了,但那時還不懂事,沒辦法幫媽媽分擔心中的苦,不過我媽媽也有積極的治療,控制住憂鬱症。
再來就是很常在新聞上看到很多人,為情所苦、校院霸凌等等的事情,而患有憂鬱症,先自殘,之後嘗試自殺,這些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結局,然後人們會開始責怪當初自己為什麼沒有發現,為什麼當時不願意當個傾聽的角色?這篇文章也教了我說,當遇到憂鬱症患者時可以怎麼做,我們可以帶他們一起去運動、帶他們走向陽光,告訴他們要有充足的睡眠,試著身心靈的放鬆,適當的接受治療,當個傾聽的好角色,因為陪伴比任何言語都有效,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說很簡單,但他缺是簡單到可以拯救一人的性命,何不嘗試看看呢?讀完真的是很值得,也很願意去幫助他們。
|
三年級寒假作業(2) 14682 2021-02-20 01:09:23
110年三年級寒假作業(2)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護三乙 27號 葉鎔瑄
1.篇名:氣喘病患居家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作者: 鄭金鳳
頁次:187-196
心得:會想讀這一篇文章,是因為本身有氣喘的病史,想多多了解有關氣喘的小知識,從小學開始常聽大人說我有氣喘這個疾病,去看醫生時,醫生也會隨時叮囑我要好好吃保養的藥,季節交替時,也會導致氣喘發作。我最近才認識到自己氣喘發作起來,是還蠻可怕的。那次的發作是情緒太激動,導致的氣喘大發作,先是全身發抖再來是開始很喘是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後來在室友的安撫下和使用氣喘噴劑氣喘藥後,改善了很多,但當晚睡覺時還是有覺得胸口悶悶的不舒服。之後如果有輕微的喘我會趕快拿噴劑出來吸。讀這篇文章時裡面我覺得的重點:根據美國心肺及血液研究所(NHLBI)對氣喘的定義: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容易造成氣管及支氣管對不同的刺激產生亢進反應,繼而導致呼吸道廣泛狹窄或阻塞,這些變化可自然或經治療而恢復,雖然氣喘無法被治癒,但症狀可以完全被控制而不影響患者之日常生活(National Heart Lung & Biood Institute,2005)。
氣喘病患有效的自我照顧應遵循國際氣喘衛教與指引(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NHLBI,2005)之建議:
(一)每日評估尖峰吐氣流量(二)改善居家環境,避開或掌控氣喘誘因(三)依醫囑使用藥物(四)急性發作時的自我處置-氣喘發作指病人突然出現更喘、咳得更厲害、胸悶等症狀,及早辨識惡化的徵兆並開始治療反覆吸入短效B型交感神經興奮劑,是氣喘病患在急性發作期的重要自我處置行為,若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症狀仍未改善,呼吸困難現象持續、尖峰吐氣流速低於最佳值50%時,則需盡快至急症求治。(五)定期的返診追蹤照護。這些是我學習到我覺得重要的心得。除了這些還有要均衡飲食、作息規律、隨時保持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