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1081國文教材延伸補充 1029 2020-09-18 13:56:39
|
暑假作業 14268 2020-09-18 10:57:28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
別
護理科
班
級
護四庚
學
號
1065101307
姓
名
林瑀薇
作 者 姓 名
詹惠雅 張迪真 姜遠萍
西 元 出 版 年
2010 年 4 月
文 章 標 題
糖尿病患者飲食之護理經驗
期 刊 名 稱 I
應用跨理論模式照護一位糖尿病患飲食之護理經驗
卷 ( 期 )
起 訖 頁 數
1 ~6
作 者 姓 名
西 元 出 版 年
文 章 標 題
末期腎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 II
末期腎病患者初次血液透析之護理經驗
卷 ( 期 )
起 訖 頁 數
1~16
【自訂一主題】:照顧一位糖尿病的患者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此經驗讓筆者思考到,本病房有許多糖尿病患在飲食行為改變過程中,由於觀念的錯誤及知識的欠
缺,導致飲食行為改變受阻礙而無法順利的進入維持
期,最後放棄飲食控制,使得合併症產生而一再反
覆住院,甚至導致無法挽回的終身殘疾,因此讓糖
尿病患知道糖尿病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吃,而是什麼都
能吃但必須瞭解所吃的種類及量的控制是照顧糖尿病
患首要任務,故採用行為改變策略中的助人之人際關
係,建議病房定期舉辦糖尿病病友會,邀請處於維
持期自我管理良好的個案,在食物代換上如何增加生
活的方便性及多樣性作經驗分享,希望能解決「知易
What文章內容摘要
跨 理 論 模 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是 由Pro-chaska及DiClement二人於1983年所發展出來,著重在行為的改變,包含四個核心概念:改變階段、改變策略、決策權衡與自我效能,五個改變階段:無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以及10種行為改變策略:(1)意識覺醒:提昇對特定問題行為的原因、結果及治療的知覺。(2)情感喚起:讓個案感受到採取適當的行動,可減低問題行為所帶來的影響。(3)自我再評價:在認知與情感上對自己不健康習慣的自我形象進行評價。(4)環境再評價:個人認知與情感上對自己不健康習慣對社會環境產生之衝擊的評價。(5)自我解放:個案對行為改變的抉擇與承諾。(6)社會解放:社會中健康行為資源的可用性。(7)反制約:學習可取代問題行為且較健康的行為。(8)增強管理:當採取改變行為時,可由他人或自己提供獎賞,反之,則可實施處罰。(9)刺激控制:移除不健康習慣之誘因,增加健康行為改變的暗示。(10)助人之人際關係:信賴關係的建立
So What學習要點
1.提供個案衛教單張及參加病房每週舉辦的糖尿
病病患團體衛教,讓個案了解高血糖的合併症,知
道自己的視力模糊及雙手麻是血糖控制不佳所導致。
2.鼓勵個案參加病房舉辦的糖尿病小團體衛教,
藉病友交流讓個案知道合併症是各年齡層都可能發
生,並不是年紀大才會發生,並藉由團體衛教來澄
清問題以解答個案的疑惑。
Now What(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因衛教病人飲食的控制以及攝取的食物,食執行飲食代換,再教導自行操作血糖機來監測
自己飲食控制的成效,培養個案在行動期對自我
照護具有決定的能力,期盼進入維持期後能因自
我效能提昇而有信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達成
自我照顧行為的信念;
【自訂一主題】:末期腎病透析之護理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這一篇的文章主要是在講因為糖尿病患者併發末期腎病需要做血液的透析,在醫院打工的時候我也看過那些阿公、阿嬤去透析,他們去的時候都需要帶兩件的棉被因為我聽學姐們說透析室裡很冷,當他們去透析室前、回來時都去要量他忙的生命徵象,確認他忙的血壓是否正常,而透析室那邊如果有發生什麼事情也會打到護理之家做交班,對於初次血液透析,個案面臨的不只是生理上的不適,心理壓力更需要誘導與抒發,但臨床人力配置及相關醫療人員業務繁忙,
透析時環境為開放空間,個人隱私及衛教時間有所受限,於持續性
照護及深層探索心理問題深感不足,為此次護理經驗之限制。建議
在臨床實務上,可組成血液透析醫療共照網,加入相關醫療團隊,
如:腎臟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關懷師、糖尿病個管師、社工師、
心理諮商師等,針對患者問題需求藉由網路平台或電子通訊共同照
會,舉辦聯合討論會,安排初次透析病患與家屬參與,獲得多方面訊
息管道,並依個案情況不定期舉行討論會,使病患有更完善的醫療團
隊整合照護計畫,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What文章內容摘要
本篇報告是描述一位罹患糖尿病 30 年且併發末期腎病需經由血
液透析治療延續生命。促進自我照顧能力與調整生活步調,並能融入生活的一部分。
有鑑於末期腎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病患日益增加,期望藉此報告
能作為提供臨床護理人員日後照護相關疾病之經驗分享。
So What學習要點
1提供個別性的飲食指導措施,改善生理上的不適
2面對血液透析治療的心理壓力與角色轉變的適應過程,
給予誠摯的關懷、鼓勵個案表達內心感受、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
統,提供正面能量與心理支持,減緩個案內心的抗拒與調適問題。
Now What(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主動去關懷個案的想法感受,讓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就生理健康問題可針對症狀提供因應策略,恢復其身體功能,然而心理層面,面對吸收大量的醫療知識與家庭社會角色轉換,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出現抗拒、退縮、挫折等情緒反應。就筆者觀點
|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14270 2020-09-18 10:55:38
科
別
護理科
班
級
護四庚
學
號
1065101309
姓
名
林羽柔
作 者 姓 名
陳麗紋、童蔘美、林月娥
西 元 出 版 年
2014年
文 章 標 題
照護一位年輕型中風病人之
護理經驗
期 刊 名 稱 I
杰黑護理
卷 ( 期 )
第十三捲(第六期)
起 訖 頁 數
72~84
作 者 姓 名
徐甄鎂、呂宜珍
西 元 出 版 年
2014年
文 章 標 題
照護一位學齡前期癌末病童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 II
華醫學報
卷 ( 期 )
(第四十六期)
起 訖 頁 數
136~147
【自訂一主題】:照顧一位年輕型中風病人之護理經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文章寫到本文個案年僅23歲,正值致力於發展事業的青年期,因右側中大腦梗塞造成左側肢體無力。照護期間發現個案因身體活動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事項等須依賴家屬協助,因生活調適障礙而產生無力感與心情低落情形,感於年輕型中風對個案、家庭及社會的巨大衝擊,文章中提到國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生活作息不正常及心血管疾病年齡層逐漸下降,導致中風個案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 4 5歲以下發生中風稱為年輕型中風,常見造成年輕中風原因分為心因性、血管性及與血液凝固因子有關,依腦血管梗塞或出血位置而具不同單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等症狀,而症狀輕度者尚能維持一般生活照顧,嚴重者則可能導致偏癱及肢體活動障礙而影響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而研究發現罹患腦中風七天內開始執行復健,越有助於儘早回復肢體原有功能,故應盡早執行出院準備計劃,如:教導正確的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措施、訓練患肢肌肉耐受力及肌力、轉位及上床等技巧,並維持仰臥、站立或坐下正確的擺位姿勢;另為了讓肢體偏癱病人維持正常身體功能,應給予關節運動及復健治療來
協助恢復肢體功能另為預防關節攣縮,應適當鼓勵執行全關節活動、床上肢體擺位、關節活動、等張與等長運動,以增加肢體張力及行動力,並採漸進方式進行,而活動範圍以達到全關節最大範圍等復健運動,並可藉由輔具增進執行復健及日常活動的能力,訓練過程中則需注意環境安全性與採取預防性措施,並選擇尺寸適合病人的衣褲、防滑與穿脫方便的包鞋,以降低跌倒之危險
性。
What文章內容摘要
本文探討一位處於青年期並致力於家庭的建立與事業衝刺的年輕男性,因罹患腦中風導 致左側無力之照護經驗。於2012年1月27日至2月8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評估, 藉由會談、傾聽、觀察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自我照顧能力缺失、身 體心像紊亂及無力感之健康問題,經建立良好護病關係以重建正向身體心像、主動關懷與 心理支持、提供社會資源以減輕經濟壓力;藉衛教增進對疾病的瞭解,並以同理關懷態度 給予正向的鼓勵,強化自信心以增強復健的意願,提升日常生活照護技巧,降低依賴程度 以發揮身體功能,重建正向的自我以積極面對未來生活等,期望藉此案例提供照護此類個 案之參考。So What學習要點
1.提升日常生活照護技巧。
2.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重建正向的身體心像。
3.適時的提供社會資源以減輕經濟壓力。
4.主動關懷與心理支持。
Now What(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年輕型中風個案後續的漫長復健過程,常造成生活上生理及心理重大的壓力,而護理人員是與個案接觸最頻繁的第一線人員,除給予生理健康問題關懷外,應適時提供增強個案正向自我概念及疾病所造成身體功能影響或維持與人互動之因應能力;故建議應主動加強關懷及疾病進展評估與回饋,並主動提供政府友善補助方案及病友會訊息等,以協助個案對後續復健及重返職場準備;另建議個案住院期間可結合腦中風個管師功能,以提供後續主動追蹤及關懷,並結合當地社區資源以提供良好支持性系統,進而提升持續性照護及腦中風個案最佳生活品質。
參考【自訂一主題】:照護一位學齡前期癌末病童之護理經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文章中提到個案為 5 歲孩童,3 歲發現為神經母細胞瘤第四期。從小常往返於醫院而無法至幼稚園尌讀。以丹佛發展評估個案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及社會適應能力都在正常發展依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此其任務是主動進取/罪惡感、且富有想像力,喜歡
探索世界,對於任何事情會主動發問,精力旺盛。因個案長期在醫院治療,無法有充沛
的體力去探索周遭環境及做任何活動,但對於任何好奇事物喜歡詢問護士阿姨。主要照
顧者為其母親,住院期間會主動幫助護士阿姨及母親照顧弟弟,希望獲得讚美及鼓勵。
相信一般人對於成人癌症或是老年人死亡較能接受,但兒童死亡被認為是違反自然,白髮人送黑髮人往往令家屬無法接受而造成極大的情緒壓力。大部份的癌末病童即使已陎臨疾病無法治癒,家屬目標仍是積極治療,直到已無法在接受任何治療時才會考慮接受緩和治療。對於死亡孩童能了解多少,一般父母都採取欺騙,而過程中往往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欺騙態度而使得更焦慮、孤單與害怕。孩童情緒相較於成人是不易被處理照顧,且必頇要考慮不同年齡層其心理發展而有所不同。納琪(Nagy)認為學齡期孩童認為死亡只是暫時、短暫分離或是像卡通人物一樣死了會復活,此時頇主動關懷、陪伴及與安寧照護團隊配合,利用繪畫描述心中想法及感受、或利用遊戲或聽故事來認孩童了解死亡的真相予處理自己接觸死亡時的情緒,讓孩童了解死亡的概念及認知。而安寧療護適時介入,以全人、全家、全隊、全程的四全照護為理念,期望能讓病患及家屬得到身、心、靈皆平安,而達到善終為目標,透過陎談、家庭會議與病患及家屬來達成共識,進而達到安寧照護目標。協助癌症末期孩童及家屬所需的各項症狀控制及緩解、心理調適、情緒支持、協助死亡準備及哀傷輔導等持續性照護,使得癌末孩童得到身、心、靈性、社會層陎完整性照護。What文章內容摘要
本文探討一位癌末病童陎對死亡的焦慮、害怕及父母親陎對失去愛子所承受的哀傷,給予身、心、靈及社會的支持與陪伴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筆者運用 Gordon`s 十一項健康型態評估為工具來收集個案身體、心靈、與社會方陎的主、客觀資料,藉由會談、觀察、查閱病歷等方法,確立護理問題。分析歸納其健康問題有死亡焦慮、預期性哀傷、慢性疼痛。針對上述三項護理問題,提供病童個別性照護、運用輔助療法、主動積極關懷、傾聽與陪伴病童與家屬。藉由彼此的信任關係的建立及醫療團隊合作讓孩童家屬減少對死亡的害怕與焦慮,進而提升其身心靈安適,達成生死兩相安的使命。期許本文的分享可供護理人員在臨床對於癌末病童照護之參考,以提升整體性照護的品質。
So What學習要點
1.主動關懷個案。
2.同理、關懷、聆聽、陪伴等技巧方法,使個案感受到愛與關懷。
3.增進病童舒適及安全感。
4.減少被遺棄感及分離焦慮。
Now What(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在此次照護過程中,因個案在未做好心理準備時,就被告知瀕死消息及癌末症狀快速惡化,使得個案對於死亡焦慮產生極度的害怕與被遺棄感,進而導致身、心、靈無法獲得安適,且個案於轉至安寧病房時隔日凌晨安詳往生,醫療團隊仍因無法給予完善的安寧照顧而感受遺憾。應該先給予個案心裡準備,並用圖的方式與個案解說這樣至少可以讓個案了解死亡並不可怕。
|
暑假作業 14274 2020-09-18 10:54:26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讀後心得學習單
科 別
護理科
班 級
四年庚班
學 號
106511313
姓 名
管璿
作 者 姓 名
林麗英、羅婉菁、陳惇杰、馮明珠
西 元 出 版 年
2013 年 10 月 17 日
文 章 標 題
家有新診斷第1型糖尿病少女之護理經驗
期 刊 名 稱 I
東港安泰醫護雜誌
卷 ( 期 )
起 訖 頁 數
1~84
作 者 姓 名
吳美珠、劉錦茹
西 元 出 版 年
2013 年 01 月 04 日
文 章 標 題
一位中年男性罹患肝癌末期無望感之照護經驗
期刊名 稱 II
東港安泰醫護雜誌
卷 ( 期 )
起 訖 頁 數
1~28
【自訂一主題】:家有新診斷第1型糖尿病少女之護理經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 500 字)】:第1型糖尿病就是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被免疫
系統或其他原因破壞,導致先天性缺乏胰島素,必須透過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身體的糖分代謝,避免
酮酸中毒;通常是幼兒居多,發病年齡可以從剛出生到10歲左右,但也有可能發生在成年人身上,
最需要注意的是飲食,第一型糖尿病是先天沒有胰島素,所以必須要靠施打人工胰島素來治療
,但還是沒辦法像正常分泌的胰島素一樣,隨著身體的需要、血糖的高低來調配需要分泌的量,所
以定時、定量的吃飯,還有計算熱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下午想吃個小點心,可能就會因為這個
是沒有計算過的熱量,讓血糖突然飆高;而因為忙碌錯過了吃飯時間,也可能因為沒有攝取預定的熱量,而產生嚴重的低血糖。
What 文章內容摘要:本文為協助一位新診斷第1型糖尿病少女及家庭成員,護理期間2011年3月23
日至2011年10月3日,個案為13歲診斷第1型糖尿病,除了因血糖不穩導致生理不適,更對疾病的
抗拒,拒絕學習相關知識及自我照顧技巧,再加上不想讓同學知道而不願意在學校注射胰島素及
監測血糖,使父母親壓力很大,除了學習照護技巧外,更因擔心個案血糖太高導致糖尿病合併症
,而給嚴格控制飲食,導致個案出現嚴重掉髮、月經紊亂等現象,讓家人陷入焦慮、擔心等困擾。
So What 學習要點: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學習怎麼面對不同情況給予適當衛教,例如:不勉強個案
需立即學習執行胰島素注射及血糖監測,避免產生抗拒,或著與個案及家屬討論回校可能面對的
問題,該如何處理低血糖,利用溝通還有談話,讓個案及家屬了解疾病,克服心理的害怕及焦慮,
學習照顧技巧,且正向適應疾病。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看完後覺得寫得很好,每一項都列的很清楚,尤其是護理
目標還有主客觀資料,在實習的時候我最害怕寫這個,每次都寫不好退件很多次,所以特別佩服寫
這篇護理經驗的護理師,希望未來可以學習寫的流暢,而且很仔細。
【自訂一主題】:一位中年男性罹患肝癌末期無望感之照護經驗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 500 字)】:肝細胞癌,又稱為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
一。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
發生率比較高,西方國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它的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有關。最主要的肝癌高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其中最常
見的是病毒性B及C型肝炎。所以對平時的飲食都要特別注意。
What 文章內容摘要:筆者於2011年5月7日至21日護理期間,本文係描述一位中年男性罹患肝癌
的個案,曾因肝癌導致症狀困擾而多次門診治療,個案皆拒絕住院,此次因肝癌併肝性腦病變而自
急診轉住院,住院期間個案確診為肝癌末期之身心靈照護經驗。
So What 學習要點:在護理過程中,提供照顧知識及技能外,且給予個案及照顧者心理支持,扮演各
部門間溝通橋樑,適時轉介安寧共同照護團隊,促使個案及照顧者能獲得完善及持續性照護,包括透過深呼吸、音樂療法及精油按摩,協助減輕個案疼痛。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這位護理師運用專業的知識技能,還有細心的觀察力,在
個案需要時可以提供最好的護理,細心的觀察力值得我學習。
|
暑假作業個案報告 14075 2020-09-18 00:53:23
第一篇預防醫療器材導致壓瘡之品質改善研究
病人具安全性、舒適性,家屬、 病人表示「貼的敷料很服貼,比較不會漏 氣」、「不會常常因為敷料拼接的關係, 時常不見而需要再多添購敷料」、「買大 片的還滿方便的,要是有大小面罩要更換 的時候或是換成一般氧氣面罩時就可以直 接並用,回家也可以繼續這樣用」。統一 規格及裁剪方式能夠避免敷料大小不一或 不敷使用情形,經評估能夠直接請家屬購 20x20 cm2 的矽膠泡棉敷料,可裁剪成全 罩式及口鼻式,無須重複購買多片 10x10 cm2 之敷料,並減少敷料拼接所導致的缺 點。 這些小細節我們都應該要做到這樣我們可以得到病人的肯定
第二篇:中風女性
有正確的護理措施比如個案六小時未解尿給予導尿管留置有寫出疾病的措施和應對方法內容簡潔明瞭且格式正確醫囑內容收集完整有以表格的方式呈現顱內壓以便護理照顧主客觀資料收集完整,目標護理措施及護理評值呈一致性有提出照護經驗及寫出護理報告研究限制在這種護理經驗中,困難在於患者入院時情緒低落。 起初建立治療性的人際關係更加困難,但是只有通過家人的支持才能改善這種關係。 缺點:未將個案報告的成果提供給未來照護類似個案的護理人員作出具體建議生理層面沒寫出皮膚完整性及水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