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歷程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歷程文章
目前第999/7774頁 [首頁][上一頁][997][998][999][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暑假作業  14110  2020-09-14 23:39:41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65101155 姓名 江佳柔 作者姓名 林裕晴(Yu-Ching Lin) ; 王亭貴(Tyng-Guey Wang) ; 鄭美麗(Mei-Li Cheng) ; 連祐政(Yu-Cheng Lien) ; 劉麗華(Li-Hwa Liu) ; 林志成(Chiu-Chen Lin) 西元出版年 2003年1月 文章標題 腰四方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併僵直性脊柱炎所致似腰椎間盤凸出症的下背痛:病例報告 期刊名稱I 秀傳醫學雜誌 卷(期) 4卷1期 起訖頁數 P57 - 62 P57 - 62 【自訂一主題】: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下背痛常見的原因包括腰扭傷、腰椎間盤凸出症、姿勢性下背痛、僵直性脊柱炎、腰四方肌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其中腰椎間盤凸出症與腰四方肌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兩者在病人症狀及理學檢查的表徵極為相似,必須仔細加以區分。臨床上醫師常根據腰椎側面×光片的椎間盤空間變窄來診斷病人有椎間盤凸出症,此種間接判讀的方法其實準確率不高,尤其在有過渡型脊椎症的患者更會造成誤判,因變窄的椎間空閒是椎間盤萎縮退化所致。 本研究報告一位20歲年輕男性因車禍摔傷後即背痛難耐,咳嗽、打噴涕會引起嚴重的左下背痛,經診斷為腰椎間盤凸出症復健治療兩週後,病情毫無改善。理學檢查發現病人左下背部僵直,無法作太大腰部前彎的動作,直腿前抬測試約只能到達70?;左下背部及薦骼關節有明顯之壓痛點,按壓左下背部之引痛點可導致疼痛傳導至骼脊下方及左下臀部。視察其所照之X光片,可見到兩側薦髂關節有發炎白化現象,左側第五腰椎薦椎化(過渡型脊椎症),及第五腰椎與薦椎間之椎間盤空間變小。磁振造影檢查除腰薦之間的椎間盤萎縮外,並無發現腰椎間盤凸出或其他異常。抽血檢查發現病人有上升的紅血球沈降速率及陽性HLA-B27反應。回憶病人過去病史,間歇性的輕微左下背痛曾持續過數個月。綜合以上所有檢查資料及臨床病史,診斷為腰四方肌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合併僵直性脊柱炎及過渡型脊椎症。經給予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及局部伸展運動後,病人的嚴重下背痛即獲得相當大的改善。本文詳述病患之臨床症狀及診斷技巧,並回顧相關文獻資料,以作為臨床醫師處理此類病症的參考。 So What 學習要點 腰四方肌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亦是造成下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其臨床重要性常被輕忽此症的發生原因常是不當彎腰拉抬重物或摩托車意外導致驅禮受創等傷害所致,患有此症的病人,常因劇烈下背痛而無法在床上翻身,不敢挺直腰站立或行走,咳嗽或打暗涕會嚴重加劇下背疼痛,病人常會藉 以手撑腰或盡量平躺等姿纱來減輕其下背痛。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根據全文讓我們知道椎間盤凸出是造成下背痛的主要原因,而腰四方肌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是原因 之一,但卻是最常被輕忽的,平實的動作施力不當以及坐姿不良和長期重物導致椎間盤突出,患有腰 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好休息,不能勞累過度,使病情更加嚴重,發病後應絕對臥床休息1周左右,一般以硬板床為宜,呈仰臥位,可在腰下墊一個軟墊以維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一周後可逐漸下床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兩周後可根據病情做一些不需要大幅度彎腰的體力活動,3-4周後可恢復正常活動,但不能幹重活或劇烈運動。
      
憂鬱症的人際心理療法:本土人際心理治療模式的建立  15028  2020-09-14 23:39:39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65101385 姓名 周瀞喻 作者姓名 唐子俊(Tang Tze-Chun) 西元出版年 2018年3月 文章標題 憂鬱症的人際心理療法:本土人際心理治療模式的建立 期刊名稱I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 卷(期) 24卷1期 起訖頁數 P15 - 21 【自訂一主題】: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人際心理治療的研究國外開始於1960年代,發現憂鬱個案常常有人際關係的問題,人際問題改善,憂鬱症狀也跟著改善。經過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實證基礎,逐漸擴展運用在老年及青少年憂鬱、雙極性疾患、飲食疾患及藥物濫用等問題。台灣本土經驗則是從醫院對於憂鬱症的介入模式,擴展和修改成為校園及社區的介入模式,對於問題的主要領域、談話次數以及社區化,有不少重要的修正。本文作者從這些本土化經驗與國外做比較,希望有更多的社區及臨床工作人員,驗證及運用此種快速有效的治療方式,協助個案處理情緒及人際問題,減少功能退化的後遺症。 So What 學習要點 由於治療的時間短,並且可以訓練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以及輔導老師,在實際的工作情境下操作, 並且不用花掉太多的時間類推到生活情境,因為已經直接在生活情境面臨的問題主題中實際操作,治療效果快,維持時間久。並且經由不同的團隊推廣到老人及青少年憂鬱症、身體問題引起的憂鬱症例如癌症合併憂鬱、雙極性疾患、HIV陽性合併憂鬱症等等。在本土化的過程當中,翻譯相關手冊及提供密集督導,驗證人際心理治療在台灣的運用經驗,並且在不同的個案族群人際問題會做修正,逐漸推廣到不同的族群。憂鬱症由於是一種生理的疾病, 在人際心理治療當中認為必須要和藥物結合,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是一種生物社會的理論模式,並不會鼓勵個案不要接受藥物治療,是可以和醫療模式緊密合作的一種心理治療。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現今罹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們要懂得了解及怎麼與他們相處,以便我們之後護病關係的發展,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們知道可以運用多元的治療方式去護理不同的病人
      
暑假作業  14110  2020-09-14 23:38:56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65101155 姓名 江佳柔 作者姓名 游淑梅(Shu-Mei Yu) ; 連涓妏(Chuan-Wen Lien) ; 陳淑芬(Shu-Fen Chen) 西元出版年 2010年3月 文章標題 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 北市醫學雜誌 卷(期) 7卷1期 起訖頁數 P97 - 108 【自訂一主題】: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本篇旨在描述一位65歲病人因長期退化性關節炎要接受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08年06月07日至16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做為評估架構,與病人互動過程中透過觀察、傾聽、會談及溝通等技巧收集資料,經歸納分析出病人有:焦慮、急性疼痛、潛在性感染、身體活動功能障礙等健康問題。藉由手術前主動關懷陪伴及一對一的護理指導說明手術過程;協助手術後立即使用冰敷止痛及引導深呼吸放鬆技巧;每日至少一次管路護理及監測引流量;與病人討論復健運動進度,依計畫採漸進式的下床活動等護理措施介入後,結果使病人焦慮程度改善增加對手術的信心;手術後急性疼痛評估由9分降至3分;手術後第3日順利拔除身體上留置的管路;並促進肌肉關節的活動度,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早日康復面對未來的生活。 So What 學習要點 膝關節置換術復健運動應儘早執行,可預 防關節攣縮或肌肉萎縮之情形,因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而缺乏足夠的運動,通常臥床1-2天之 後便會有肌力減弱的症狀出現,當喪失肌肉張力時,肌肉會呈現乏力的現象,持續一段時間 後,股塊(musclemass)逐漸消失,產生肌肉 萎縮的現象,肌肉若一星期不動會失去20%之 肌力,關節與肌肉會產生僵硬與攣縮的情形, 會引起肌肉的軟弱和萎縮及關節的僵硬和攣縮。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針對全文讓我們知道做完手術後,也得執行復健運動,不能躺著不動,否則關節和肌肉會攣縮,也學到了如何執行護理措施,例如:手術當天做股四頭肌運動、踝部運動,手術後第三天可下床站立(患肢勿負重), 整個關節的癒合至少要3個月,所以3個月後才能完全負重。
      
暑假作業  14110  2020-09-14 23:38:49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65101155 姓名 江佳柔 作者姓名 游淑梅(Shu-Mei Yu) ; 連涓妏(Chuan-Wen Lien) ; 陳淑芬(Shu-Fen Chen) 西元出版年 2010年3月 文章標題 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之護理經驗 期刊名稱I 北市醫學雜誌 卷(期) 7卷1期 起訖頁數 P97 - 108 【自訂一主題】: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本篇旨在描述一位65歲病人因長期退化性關節炎要接受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08年06月07日至16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做為評估架構,與病人互動過程中透過觀察、傾聽、會談及溝通等技巧收集資料,經歸納分析出病人有:焦慮、急性疼痛、潛在性感染、身體活動功能障礙等健康問題。藉由手術前主動關懷陪伴及一對一的護理指導說明手術過程;協助手術後立即使用冰敷止痛及引導深呼吸放鬆技巧;每日至少一次管路護理及監測引流量;與病人討論復健運動進度,依計畫採漸進式的下床活動等護理措施介入後,結果使病人焦慮程度改善增加對手術的信心;手術後急性疼痛評估由9分降至3分;手術後第3日順利拔除身體上留置的管路;並促進肌肉關節的活動度,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早日康復面對未來的生活。 So What 學習要點 膝關節置換術復健運動應儘早執行,可預 防關節攣縮或肌肉萎縮之情形,因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而缺乏足夠的運動,通常臥床1-2天之 後便會有肌力減弱的症狀出現,當喪失肌肉張力時,肌肉會呈現乏力的現象,持續一段時間 後,股塊(musclemass)逐漸消失,產生肌肉 萎縮的現象,肌肉若一星期不動會失去20%之 肌力,關節與肌肉會產生僵硬與攣縮的情形, 會引起肌肉的軟弱和萎縮及關節的僵硬和攣縮。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針對全文讓我們知道做完手術後,也得執行復健運動,不能躺著不動,否則關節和肌肉會攣縮,也學到了如何執行護理措施,例如:手術當天做股四頭肌運動、踝部運動,手術後第三天可下床站立(患肢勿負重), 整個關節的癒合至少要3個月,所以3個月後才能完全負重。
      
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營養照護  15028  2020-09-14 23:38:09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四丁 學號 1065101385 姓名 周瀞喻 作者姓名 陳曉珮(Hsiao-Pei Chen) ; 陳玉敏(Yuh-Min Chen) 西元出版年 2010年12月 文章標題 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營養照護 期刊名稱I 台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 卷(期) 9卷2期 起訖頁數 P14 - 21 【自訂一主題】: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至少500字)】: What 文章內容摘要 營養不良的問題常見於慢性腎衰竭的患者,且與心血管罹病率及死亡率有密切相關。護理人員在面對此類患者逐年上升的情況下,應具備營養照護的相關知識,才能給予適當的營養介入,以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的問題。本文介紹造成慢性腎衰竭患者營養不良的原因、營養評估的方式、營養需求及飲食與衛教原則等相關營養照護知識。期望藉由營養照護的介紹,能有助於護理人員有效地處理患者的營養問題。 So What 學習要點 為了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並延緩腎臟衰 退的速度,及預防或減少代謝性疾病和尿 毒症的發生,還有預防或延緩疾病的進展 (董,2007)。 臨床上護理人員對於慢性 腎衰竭患者的飲食衛教,都知道要提供低 蛋白、低鈉、低鉀、低磷及限水的飲食原 則,要如何正確地提供飲食原則 Now What 反省、思考,與檢視自我) 因為家中剛好現在有一個進行透析的長者,剛開始得知要進行透析的時候全家人幾乎都不知的該如何照護長者,直到現在我們才慢慢的了解甚麼是透析患者該吃的什麼是不該吃的,應該要多攝取哪些才不會造成營養不良
目前第999/7774頁 [首頁][上一頁][997][998][999][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