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6學年度暑假作業 12330 2018-09-12 13:10:55 讀了這篇陳鈺萍醫師所寫的《產科教科書中的「自然生產」:「生產技術」成為女性科技研究的可能性》文章,對生產這件事又更加了解了一點,身為女性的我,未來我一定會遇到生產這件事,因為我很愛小孩子,如果是我和我的老公的愛的結晶我一定會更喜歡。當我升上三年級開始接觸了產科這個科目時,學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識,像是「剪會陰」這件事,如果未來我沒有生孩子,剪會陰可能是最大原因,但其實「剪會陰」並不是常規的醫療,文中提到2006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在生產指引中 建議限制使用會陰切開術, John Repke醫師說:「我們必需小心,不要誤入讓醫學中的任何一件事變 成『常規』的陷阱。」所以我們都誤以為剪會陰是常規的醫療措施,文章裡有提到撐開外陰道組織的時候。通常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覺得是把寶寶生出來的時機,如果要剪開會陰,也會在這個時候,但其實在這個時候別立刻實施剪會陰這項醫療措施,陰道口在這2至3 次的收縮當中變得更薄更滑溜,孩子就這麼滑了出來。除了剪會陰這項大家都誤以為是常規的醫療措施外,還有幾項在文中有提到生產的姿勢、常規靜脈注射等,在23版的威廉產科學都有改變,產婦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生產姿勢、生產時母親可以自由喝水和進食、避免不必要常規的醫療介入,提供非藥物的減痛方法等,現在丈夫也能進產房陪著產婦生產,這是科技與時代在進步。
文章中還有提到助產士這個職業,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於1943年所制定的助產士法,輔英技術學院於1999年增設助產系,教育部也正式核准台北護理學院於2000年辦理助產研究所,以前在醫院產房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護士執照也需要助產士執照,但現在醫生接生的現象越來越普片,所以護理人員就沒有被強制一定要考到助產士執照,在1970年代的台灣助產士開始走下坡,原因是醫生接生嬰兒的比例超過助產士,導致助產士這個職業逐漸被邊緣化。以前的年代裡,在一個沒有助產士的地方,最適合當接生著的人是有生產經驗的人,例如媽媽,或家族裡有生產經驗的女生,產後大量出血至今還是導致產婦死亡最大原因。
讀完這篇文章,真的受益良多,讓我對生產這件事不再這麼害怕了,本來我很害怕會陰切開這件事,我也以為會陰切開是一項常規的醫療措施但事實上並不是,是我們都被常規醫療措施所洗腦了,也因為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學到如果不需用會陰切開,該如何做產婦才不會撕裂傷,而胎兒也能順利生產下來,雖然我距離生產還要很久,但先做好準備也好,在我的認知裡我覺得孕育自己的下一代是一段美好的過程,包括受孕到懷孕再到生產,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需要實施會陰切開也盡量使用非藥物的方法來減輕疼痛,能讓產婦整個產程能輕鬆愉快,這也是我所追求的生產過程!
|
我要安樂死 14579 2018-09-12 00:11:12 五護二丙 潘玟萱
書名:我要安樂死 作者:斌仔(鄧紹斌) 出版社:三聯 出版日期:2007/05/01
安樂死目前在台灣尚未立法,但對於高齡化的社會,老年人口一再增加,也造成了許多經濟上的困難,有人對於安樂死的看法都是選擇不支持的,大部分的人認為,在一個又一個想要安樂死合法的聲音後,都是在為了不得好死的背後以及善終的乞求。
目睹一次又一次的盡全力的搶救以及無法拒絕醫療處置的痛苦軀殼,走得既痛苦又毫無尊嚴。
衛福部表示,安樂死重點是「尊嚴善終」,不必觸及合法化問題,就是一種近似消極安樂死的施行方式,不過,多數人堅決否定消極安樂死類似於 安寧,假若今天需要安樂死的對象是我,我會毫不猶豫地同意別人用安樂死的方式讓我 死去。主要原因在於我不希望家人因為長期見我痛苦而難過,或者是因為要負擔 筆龐大的醫藥費而苦惱,也希望他們可以趕快的忘記失去我的痛苦及哀傷,早些 以一個愉悅的心去面對將來的日子。 假若今天需要安樂死的對象換作是我的家人,我會在確定他無法恢復健康的情況下,又面對更為痛苦的治療時,決定施行安樂死。因為我不希望我的家人是在深 受痛苦的情況下死去,反而希望他能安詳的走完這。
許醫生協助自殺的州法,由俄勒岡州居民兩度公投通過(一九九四和一九九七 年),該法允許絕症病患提出服用有毒藥物自殺的要求。條件必須是經由醫師證 實病患僅有六個月不到的生命,且病患具有提出此要求的心智能力,同時病患必 須自行服用這種致命。
在俄勒岡,大約已有 208 名絕症患者 在醫生的協助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於這些人來說,是死得很有尊嚴的。
反對安樂死的理由
1、人道考量 傳統觀念認為人的性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類無任何權利奪取他人的性命。在 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主動促使生命的完結。亦有人認為醫學界應不惜一切人力、物 力、財力來救人,我們對任何患有絕症的親人,應該陪守到死,才算盡了孝心或 情義;有人認為安樂死這一概念是不道德的,與人道主義相去很遠,甚至還認為 安樂死帶有很大的野蠻成分。 反對安樂死的人認為施行安樂死是一種殺害無辜者、是不尊重生命的行為。而且 當病人決定結束其生命時,若執行時是借助他人而完成,不論是用積極的方式致 死還是消極的停止治療,都是將他人牽扯進來而不是由自己去執行。但若換一個 角度來看,若不借助他人的執行,只得依賴自己執行,那就變成了自殺行為。
2、醫師職業倫理 根據美國醫學會的報告,定期服用止痛藥即能解除大多數絕症病患的慢性病痛, 病患因病痛引起的恐懼亦可消除,而病患陷入腦死而後再度甦醒,亦有前例可 循,貿然施以安樂死,豈不枉送生命?
|
106-2暑假作業 記憶空了,愛滿了 14057 2018-09-11 21:58:48 這本書是在說一個小學老師在退休後確診失智症,作者陪伴爸爸走過難關的生命之書。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因為年齡的增長,大腦的功能逐漸退化而引發了失智症。通常面對這件事時
有很多人會為父母的安危著想,把他們送至安養院受專業的人士照護又或者請看護照料。我們應
該會覺得這樣在幫助他們,其實也沒錯。但其實照護失智者除了需要專業人士、居家照護,失智長
輩的家人最終是最好最重要的照顧者角色。因為患者的背景習性只有家人最了解也最容易讓患者
接受、信任。在面對患者時我們需要尊重與適度的關懷,不要讓患者覺得有壓力的去照顧他。
照顧者首先要認識疾病,再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思想上正視死亡還有建立正信、正念這樣在未
來的路上遇到困難的挑戰才能冷靜面對,書裡有句「積極樂觀,正面看待」如果角色交換你希望照
顧妳的是一個害怕你離去而每天愁眉苦臉的人,還是一個每天鼓勵你的人陪伴著你呢?
失智症:不管你的年紀,我們所認識的生命就此被打亂了。它將人的記憶逐漸的關閉,讓你把過去、
現實交疊,時不時倒帶一下,嚴重造成精神上的折磨,直到心智回到0歲,生命也就此結束
<生命要適時放下、尊重生命的尊嚴>或許我們還在做那些無所謂的掙扎,但患者可能需要的是解脫
不奢求病人康復健全,在陪伴她時,爭取多一點生活舒適,減輕疾病來的痛苦,讓它們有尊嚴的走
完人生。
|
106-2暑假作業 14073 2018-09-11 18:55:29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將自己優先擺在第一順位,對於素不相識的人,既不過問也不關心,總覺得沒有必要去接觸這些人,吝嗇於給予任何一點愛與關懷。但事實上,一個心中只有自我的人,是體會不到那種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的,想當然,真正的快樂也不會選擇降臨在你身上。
有些人會問:我想幫助人,我應該幫助誰?殊不知這只是藉口,張開你的眼,拉直你的耳,更重要的是拿出自己的心,答案就在自己身旁。從我們的生活周遭廣至整個世界,許許多多的陌生人正期待著更多的愛與關懷來溫暖他們。 因為不認識,所以這份心更顯得難能可貴且無比的真實,當一個陌生人因為你的幫忙而感到快樂的同時,這份歡樂也會在你的心中蕩漾不已,久久不散。
將愛與關懷傳播出去很困難嗎?不然!對於某些人而言,精神上的理解以及尊嚴看的比物質還要重要,僅需一、二句噓寒問暖的簡單話語便可將大大的愛與關懷滿足整顆心,他們要的是出自內心的尊重與慈悲,而非高姿態的施捨。 路旁常遇到賣玉蘭花、發傳單或是乞討的人,你也許臨時起意買了一串花、順手拿了一張傳單、亦或是隨意的丟下幾枚硬幣,這些舉動不足掛心,但對他們來說,卻可能是無窮的感激,因為你,他們可能就能提早休息,更也許是一個可以飽餐一頓的機會,這種愛與關懷您捨不得付出嗎?
我覺得真正的愛與關懷是自由、勇敢且絲毫不畏懼的,如果今天在路上看到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要過馬路,我們是否有勇氣是放慢自己的腳步,一步一步扶著老先生走過去?還是明明看到卻又要裝做沒看見的快步離去?真正的大愛無怨無悔,不必在意週遭環境,不必顧慮別人想法,有這樣的體悟,眼中僅有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身影,他們才能得到無私的愛與關懷。
當我們處在一個幸福快樂的環境時,更容易忽略了還有更多的人處在陰暗的角落,等著我們去發現,等著我們去溫暖,像是有些膝下無子女奉養的獨居老人,他們的要求不大,只是希望有個人可以陪著聊聊天或著偶而送一頓飯來,甚至於在孤兒院中,許多孩子可能從小就少了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愛,使他們的心靈更加的脆弱、更加的需要受到關心,這些,都是我們平常鮮少去注意的,但卻是最需要愛與關懷的一群人。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有了很大的體悟,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要付諸行動才是重要的,無論是一句關心的話,亦或者只是順手的一個小忙,我相信,只要我先踏出這一步,慢慢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我的愛以及關懷,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充滿更多的力量與希望。
|
106-2暑假作業 14092 2018-09-11 18:52:25 中央社在今年9月曾報導2011年全球有3600萬失智患者,其中有2800萬人可能是潛在患者,並未被診斷而無法得到妥適的治療照顧。至於在台灣的失智人口預估超過18萬人,僅3萬3791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潛在失智患者佔了大多數,而被診斷出來的個案僅佔20%至50%,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更指出,預計台灣在114年時,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20%,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以每年新增1萬人的速度,屆時台灣將約有32萬失智者。
看到上面所敘述的新聞報導,讓我感到憂心不已,是否將來自己年老後也是一位失智老人。最近老師要我們投稿小論文,我就選擇有關「失智老人的醫療與照顧」做為題目,並且借閱有關失智老人的書籍來研讀。林桑彧先生所編著的「認識老年失智症」這一本書,讓我對失智症名詞有了正確的認識,雖然我剛開始也對「失智老人」的了解不夠深入,他到底與常人有何不同?所以有時間就上網搜詢查閱失智老人的新聞知識及到圖書館借閱有關失智老人的書,由於讀了這本失智老人的書,讓我知道許多失智老人這方面的知識,對失智症患者的醫療和照顧有了更深入認識。
為了對失智老人有更深入的了解,透過導師的協助,我去探視訪問一位失智老人,藉由從書中所研讀的知識,訪問前我先做了準備,研擬一些問題,例如:「如何與失智老人溝通」、「如何判斷失智老人」、「失智老人的記憶」...等題目。當天訪問失智老人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剛開始向失智老人打招呼,失智老人也很開心的對我揮手打招呼,我問失智老人十項物品,有手機、鑰匙、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和盒子,結果十項物品只有一樣東西記不起來,再來我把鑰匙、手機、十元、五十元、五百元放入一個盒子裡,沒想到失智老人都記得起來,後來再連續問了一些問題,例如:知道住家地址嗎?知道你目前幾歲嗎?知道自己有幾個兒子、女兒、孫子嗎?妳知道現在幾點嗎?失智老人把每一項說得一清二楚,只不過其中有幾題不知道,且回答錯誤,由這些問題可得知失智老人並不是完全喪失記憶,而是記憶力逐漸降低、退化,所以先前的一些記憶還存在的,只是無法完整的述說,可見失智老人的記憶力並不是完全喪失。還有失智老人跟人相處及互動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總是會找一些事或話題來做,而失智老人則是你在跟她互動時或講話,他才會回答你,有時會一直重複先前的詞句。
透過訪問失智老人及研讀「認識老年失智症」,讓我了解到失智症的主要症狀為「記憶障礙」,記憶事情、思考、判斷、與人交談...這些在日常生活上不可缺少的能力,也就是認知功能,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認知功能障礙以外,有時也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狀況,或者出現癡呆的行為,伴隨著走失,重複做某一項動作。為了照顧失智老人,勢必衝擊家庭的經濟與和諧,在長期照顧失智老人時,照顧者有時也會成為病人。政府應重視這一問題,必須未雨綢繆,廣設一些社區型態的失智老人居家支援服務中心,使失智老人的家庭有更多的「喘息服務」,讓主要照顧者有充分休息機會,同時更應結合相關民間社團力量,給予更多經費補助及宣導機會等資源,避免失智老人未來衍生嚴重的家庭及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