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2018暑假作業 13416 2018-09-09 13:39:49 *書名(三本):情緒修煉 身心靈健康的10堂必修課 絕處逢生:許醫師癌症身心靈療法 癌友自我療癒版
作者:許添盛
*文章(三篇):關懷取向的弱勢家庭親師溝通 溝通技巧:如何與老人失智症者保持和諧之關係 身心靈心理治療 作者:鄧素君 、 方志華 李宗派 李佩怡
【讀後心得】(至少500字):
我覺得我們的一生中總是會被一些瑣碎的小事情壓抑著過日子其實這只會影響你對事情失去判斷力,蒙蔽了智慧的雙眼,不僅問題沒解決,還增加了自己的煩惱、壓力,擔憂不能改變什麼它使你失去信心、失去跨越困難的能力,不如嘗試放下擔憂,轉個彎,海闊天空。
情緒是表現你當時的心情,情緒修練不是說不能有自己的情緒,而是好的情緒大家一起分享,壞的情緒可以發洩,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那是人的必修課程。
生命的快樂與美好事物是我們所追求,也是我們應該享有的。但現在的人為何心中似乎都有滿腹煩惱難以解決,針對這些錯綜複雜的人生課題,在本書中把在追求事業成功、愛情、家庭、親情或身心健康等道路上最常遭遇的障礙與錯誤觀念,提出見解與令人深思的觀察。
第三本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一本,書中也有提到癌友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的五步驟與三期,到了第三期,癌友不再抗拒,而是誠實面對自己,許添盛曾說第三期才是真正奮鬥的開始。就因為面對的是很痛苦的過程,要從一二期演變到第三期是非常艱辛的,癌友通常要過一兩年才能面對自己。
對於弱勢學生與弱勢家庭,教師更應給予學生與家長關懷得到家長的支持與信任,學生的問題才能有改善的契機。親師溝通起源於老師能發現學生問題與困難 。但老師要如何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困難除了教師要深入認識學生、家庭外,還要一顆關懷學生的心。
在與失智長者溝通最早出現的症狀認知功能的減低,隨著時間久,失智者的溝通障礙越來越多,盡量多用接納,尊重的態度面對他、說話時一次只說一件事,簡短清楚,使用手勢、圖片等等幫助溝通提供簡單選擇機會,如「吃飯,或是吃麵」,給他足夠時間反應
藉由適當的擁抱或觸摸來表達愛和關懷,不管是對照顧者還是患者能有所幫助。
|
與醫療照護相關 14043 2018-09-09 05:41:00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護理科 護一乙 孫筱筑 46 1065101093
書名:醫學美容業不告訴你的40件事 作者:朱芃年
書名:幼兒生理病理學 作者:廖文潔,王雅貞
書名:老人健康促進 作者:陳雪芬,黃雅文,許維忠,張宏哲,陳嫣芬,姜逸群,黃 惠瑩,黃純德,林志學,林文元,魏大森,王靜枝
書名:醫學美容業不告訴你的40件事 作者:朱芃年
心得: 大多數的人都想讓自己變美然而除非你擁有相關的知識及正確的態度,你才能預防有心人士的欺騙有時連專業的醫師也有可能被廠商欺騙將一些錯誤的想法、做法與觀念教給民眾這本書中,提供許多內容,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每個行業,除了不能說的祕密,還是有些打死不能說、不足為外人道、很難說清楚的部份,追求醫學美容的同時,還是要多作功課、多方比較打聽免得白白花血汗錢受苦受罪除了追求美麗、在青春永駐上下功夫健康的老化,也不失為一種美麗,終有一天,年華會老去,但不代表不能繼續美麗。而讓自己變美麗的方法不只有整容跟保養更重要的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更自信心才是美麗的關鍵。
書名:幼兒生理病理學 作者:廖文潔,王雅貞
心得: 本書針對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以淺顯易懂得文筆,讓看的人不會很吃力,以實際病理學照片或電腦繪圖說明更加簡單明瞭。可提供一般民眾對嬰幼兒常見疾病有一概念性認知讓爸爸媽媽可以更懂得照顧自己的寶貝更瞭解自已的寶貝兒會發生了異狀不知道是甚麼原因造成的。
書名:老人健康促進 作者:陳雪芬,黃雅文,許維忠,張宏哲,陳嫣芬,姜逸群,黃惠瑩,黃 純德,林志學,林文元,魏大森,王靜枝
心得:近年來老年人口的快速成長,未來長期照護及醫療費用將是社會及家庭龐大的支出。提供老年人有效的健康促進計畫,提升其生活品質,健康促進的概念至老年人的健康促進,應用社區的相關概念推動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計畫。老人的健康促進計畫更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而不是忽略他/她們因為陪伴是給他/她們最大的安全感最開心的事。
|
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14045 2018-09-09 03:44:33 *書名:天堂計劃——陪父親走向安樂死的一段路 作者:艾曼紐.貝爾南
護理科 護二乙 李芷秦 48 1065101334
讀後心得:
人的一生,無時無刻都在做抉擇。當你飽受病痛折磨,而你也知道自己即將邁入人生的盡頭,那麼,是時候做出最後一個決定了——是該躺在病床上慢慢等待自己闔上雙眼的那一刻?抑或是使用「安樂死」,好讓自己結束這一場身心皆受創的戰爭?這些決定表面看似簡單,內部卻都存在著強烈的副作用。故事當中,貝爾南的父親選擇了後者,且從未改變心意。這個決定除了帶來爭吵、挫折及恐懼,也帶來了快樂、和平,甚至是留下了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
我一直認為安樂死是對想結束痛苦生命的病人最好的辦法,但這似乎又忽視了家屬們的感受。故事中,最令我感到痛心的是:明知道這是一件違法的事,面對執著於死亡的父親,最終貝爾南依然選擇替父親完成此生的最後一個願望。面對至親的選擇,從一開始的百般不願意,到最後的讓步、妥協,甚至是能夠笑著與父親談論死亡、陪著他一起尋求「安樂」的路,這種心境上的衝突與轉變是很痛苦的,尤其當你清楚的知道摯愛的親人將在何時何地安然地死去。我不禁想,貝爾南會做出這種決定,也是一種愛著父親的表現吧!
本書敘述作者如何帶領瀕臨死亡的老父親走進天堂的計劃。「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必定會面對的課題,然而當親人的死亡真真切切的逼近眼前時,你還能夠冷靜的下來嗎?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當你知道所有有關親人即將死亡的消息時,你什麼忙都幫不上,反而是助他一臂之力,幫助他早點邁向死亡、邁向天堂!結束他自身的痛苦,卻也加倍了自己與家人的痛楚!然而,換個角度想:你願意眼睜睜地看著至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忍受著病痛卻無能為力嗎?與其讓他痛苦的死去,何不讓他盡早解脫呢?在故事中,貝爾南姊妹對於固執父親的無理要求總是盡心盡力,儘管父親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與她們永別,她們依然愛著他、陪著他走完最後一程。無私的付出、無盡的愛、無悔的陪伴,令我為之動容。只能說:愛,真的使人能夠勇敢的面對一切!
人們總是說要尊重生命、不該任意放棄生命,然而,若生命已經出現了殘缺,不如從前那般美好,若一切的努力只是延續「痛苦的過程」,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抉擇?在這高齡化的社會裡,每人的平均壽命都有逐漸延長的趨勢,未來的日子裡,定會碰到更多類似的難題,到那時,我們該尊重生命?還是該尊重選擇?如何取得兩邊的平衡,這是個很值得大眾深思的問題。
|
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14045 2018-09-09 03:36:00 *書名: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作者:奧利佛.薩克斯
護理科 護二乙 李芷秦 48 1065101334
讀後心得:
裡面的患者皆因失去某種能力的狀況,去看待他們所接觸的世界。皮博士有著深厚的音樂涵養,但對外在事物的判斷,以缺乏一般人所看到角度,像我們會用:「這是手套,會使雙手溫暖。」而皮博士卻不是如此,他是說:「這是一片連續性的表面體,有五個外置囊袋。」諸如此類的話語。看到這裡,相信任誰都會呀然失笑,因為這是大家想都沒想過的形容詞,竟然用很機械的口吻說出來。或許這也是可悲的地方,少了感情的投入,只有單純的幾何意識混亂抽象的線條。但慶幸的事還有音樂陪伴著他,讓他的生活還能有躍動的音符支撐著,繼續運轉他的世界。
當功能過多或過量,遇到的問題又是如何?從過度記憶或辨識的患者中,看到我們的記憶、辨識力是內在活躍,但也隱藏相當大的破壞性。千面女郎中的主角-六十餘歲的灰髮婦人,用一種漫畫般的滑稽樣子演出她所經過的每個人。她誇張的動作表情卻是不由自主,因所有動作都劇烈加速而扭曲。她幻化了每個人,卻失去她自身。我想是極為痛苦的吧!但這是比較特殊的案例。
我們以記憶重現、認知轉變、想像和夢境來討論。六十三歲的婦人,因腦炎、帕金森症而昏睡了24年。雖然吃藥後讓她可以正常說話、行動,但出現了過度亢奮和任性而為的現象。最明顯就是回到過去,十分認同年輕時期的自我,無法控制從前與性有關的回憶和幻想。像是阿飛少女。不過當藥量減少後,早年的記憶卻都給忘光了。
他們的世界是鮮明、強烈、具象,但同時卻又很單純,一就是一,不受抽象概念的整合。麗百嘉雖然因體質而胖胖的,外加近視很深,但搭有著強烈愛的能力。對於詩和故事,總能完整地表達其中的涵義。而有了音樂後,身體卻自然變得協調、流暢。而現在的百嘉麗,開心的舞動著身子,優雅的在舞臺上活躍,演奏出他用身心演出的劇本,在也不是以前的智障者了。
我覺得人一定要活出自己、活得有意義!任何疾病都不是我們本身願意所負荷的,如果不幸擁有了它,雖然很痛苦,但是只要願意花時間了解、治療、並善待自己的身體,也許時間要拉很長,不過終有一天它還是會康復的。
挑戰人體奧妙的勇敢,也讓看的人有大開眼界的感覺.。雖然有些病患的舉止很有趣,讓人不禁莞爾一笑。但有些卻又是毛骨悚然的案例,試想如果我得到這種病,到時候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想我們都要好好尊重這些受傷的患者。
|
與醫療照護相關議題 14045 2018-09-09 03:19:26 護理科 護二乙 李芷秦 48 1065101334
*書名: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一起面對生死 作者:山崎章郎
讀後心得:
面對於死亡你會感到恐懼嗎?疾病是一種死亡,他慢慢的剝削了你人生中的圓餅圖。當時間分分秒秒的流逝時,圓餅圖漸漸的壓縮,再壓縮,最後已經容納不下大腦預先編織的藍圖,心中原先註記的生命意義了。
一張白淨看起來讓人感覺舒適的床,但我保證你一定不會想躺在上頭一輩子,那麼做你的身心將會被寂寞及墮落的黴菌層層包覆,吞噬生命中美好的殘影。疾病給予的痛楚剝奪了患者的健康及快樂,讓人與人間也感染了不快樂。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極劇起伏,如同心被撕裂的感受,不是當事者所能夠體會的,在安寧病房裡,這樣的感覺似乎比呼吸的空氣更加珍貴。
無法預期的死亡,讓人感到畏懼、惶恐。生命的終結不侷限於疾病,它包括了意外、自殺、天災等等……,所以提早做好死亡的心理準備是必要的。人類是一種膚淺的動物,將死亡的意義看的很輕薄,所探求到的死亡只是心理學者分析的意義。現代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少部分的人自以為懂了生命的意義、死亡的意義,輕易的斷送了自己的生命;許多人在心理毫無預警下死於交通意外,或是死於天災。生命是可以如此輕取,「死亡」也就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名詞罷了。死亡的實質意義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不相同的定義,對我來說,原來的它只是一塊外表醜陋的枯木,當你削下它一層層的外衣之後,你可以發掘細緻的木紋蔓延,每一筆的雕琢,都詮釋出它新的價值。
死亡並非人生的最後一堂課,而是第一堂課的開始。人生的長短取決於腳底下所踩的真實,後悔、遺憾,是留給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人所找尋的。真切的踏穩每一步路,肯定自己選的路,超越死亡,則死亡就不足以畏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