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暑假作業- 個案報告心得 9901 2015-09-08 11:19:22 第三篇文章心得:
人難免都會有情緒低落、壓力大的情況出現,可是也不能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就去遷怒孩童或
他人,這樣反而會帶給孩童負面的影響,每個人都應該要找到自己紓壓的方法,如:聽音樂、
看看海、運動、出去玩……等等,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不應該為了滿足自己想紓壓的慾望而
去傷害孩童,我覺得這種人是很沒有修養的。
現在兒童被虐待的事件可以說是越來越多了,三不五時就會被新聞報導出來,大部分的原因
通常是出在父母親的身上,如:感情不和睦、情緒不穩定、壓力太大、心理疾病……等等問題
都會造成對兒童的傷害,而這往往都會在兒童心中留在難以抹滅的烙印,在文章中有提到說
運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內在心理互動模式及結合醫療團隊來協助個案家庭渡過
危機,並採取留在原生家庭的「家庭維繫方案」,以維持家庭功能的正常運作,我覺得這種
做法很好,試著去了解兒童家庭目前的狀況,以找出好的解決方案,來幫助兒童脫離暴力並
讓他可以在一個安全又安心的環境中快樂的成長,然而施暴者也應該接受再教育,並且視情況
讓施暴者與受虐兒童分開一段時間,避免再有遺憾的事情發生。
其實成年人因為心理問題、情緒不穩定、精神不濟去看醫生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人沒有
無時無刻都是完好的,總會有心理生病的時候,施暴者只要定期去接受心理醫師的輔導加上有
乖乖服用藥物,總有一天一定會好起來的,等好起來就可以繼續照顧小孩了,我們也不能因為
這個人曾經是施暴者,就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他,有句俗諺說:「神仙打鼓都會打錯了,人都有
曾經走錯路的時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神仙偶爾都會做錯了,何況是我們人類呢?總會有走
錯路的時候吧!但只要能夠走回正途,都不算太糟,所以我們對待人要盡量一視同仁,不能差
太多,不然可能會害到這個人因為旁人異樣的眼光而再做出會傷害別人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不好
的結果發生;被虐待過的小孩,儘管身上的傷很快就好了,但是心中的傷痕可能徐要很長的一段
時間才能回復,而往後還不一定能原諒施暴的父母呢!這時候就需要一些人來幫忙,如:護理
人員、心理醫生、社工師、老師、親戚……等等的人來幫忙協助了,護理人員就是負責最前線
的工作-安撫孩童、換傷口敷料、轉介給社工師,心理醫生-給予心理支持、輔導孩童早日可以
走出傷痛,社工師-深入了解家裡情況、必要時幫忙找寄養家庭來扶養孩童,老師-在學校多多
關心孩童、適時注意家中還有沒有再次施暴的情形,親戚-常去孩童家走走、多多關心孩童、
注意施暴者有無再對孩童施暴。
我覺得虐待這種事有時候很難去區分,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造就解釋也不同,大家從小應該
有因為頑皮而挨父母打的經驗吧?我小的時候也曾經認為,被打就是家暴,結果在成長中才發現
家暴是指長時間對身體或精神上做出不法的暴力行為,所以我們因為頑皮而被打的事情,應該不
屬於家暴,只要家長可以好好的拿捏打的力道,就可以減少家暴的發生機率。
文章資料:
張翠茹、 梁蕙芳(2013).照護一位患有蕁麻疹之學齡期兒童的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4(4),
463-472。
楊馥綺、黃久美、王卿凌(2014).照護一位高危險妊娠婦女孕育雙胞胎的護理經驗.長庚護理,
25(3),349-363。
陳秀倩、蔡佳玲(2003).運用「以家庭為中心」理念於一位受虐兒童家庭之照護經驗.護理雜誌,
50(6),79-86。
|
三年級暑假作業 10821 2015-09-07 20:55:31 書名: 癌症探祕:揭開最深沉的醫學謎團 The Cancer Chronicles: Unlocking Medicine’s Deepest Mystery
主筆:約翰遜 George Johnson
出版:天下文化
心得:癌症又名為惡性腫瘤,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中醫學中稱岩,為由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菸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到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篩檢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將細胞引入到癌變狀態,但主要還是因為一些與控制細胞分裂有關的蛋白質出現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導致這種局面,可能是為該蛋白編碼的DNA因突變而出現了損傷,轉譯而出的蛋白質因此也出現錯誤。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通常需要許多次突變發生,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過程受到干擾。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菸、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中,激活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許多癌症都可以預防,預防的方式包括戒菸、多吃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品、減少肉類食物與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以及手術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疾病已進展到較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端看癌症的種類與開始治療時的疾病狀況。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
在2012年,大約有1,410萬人得到癌症,並且造成820萬人身亡(相當於全年總死亡人數的14.6%。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兒童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腦瘤最常見,不過非洲除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那裡更常見。2012年,大約16.5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罹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有數種癌症在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美國每年逝世的5個人當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這一數字在世界範圍則是100-350/100000。癌症在已開發國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癌症的起源:
細胞分裂或細胞增殖是普遍發生在許多組織的一個生理過程。通常細胞增殖和細胞凋亡會達到平衡,而且受到嚴謹地調控以保證器官和組織的完整性。DNA的突變或是經遺傳得到的缺陷基因導致這些有序的過程受到改變。隨著細胞生長複製,如同滾雪球般持續累積新突變,最終不受管制而增殖的細胞通常會轉變成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不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份,或是侵入別的組織,除非壓迫到重要的器官,否則也不會影響生命。惡性腫瘤則會侵略其他器官,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
有些並非發生在人類的癌症可能能經由傳染而引起,例如發生於狗的史狄可氏肉瘤。有病患接受器官移植,由於移植器官中帶有腫瘤,結果得到癌症。這是目前已知較類似經由傳染而得的例子。
分子生物學
癌症是由一系列的基因突變造成的。每個突變對於細胞接下來的運作都可能會有所影響。
癌變意味著一連串由DNA受損而引發細胞分裂速率失控,導致癌症發生的過程。癌症是基因引起的疾病,當調控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或損壞時,使得細胞失去控制,持續的生長及分裂而產生腫瘤[。大部分人體內的細胞是不會持續分裂生長的,除非遭遇受損,例如肝細胞、心肌細胞。但是像是由上皮細胞組成的組織,包含腸黏膜、皮膚等,均需藉由複製生長來持續更新以保持功能正常。而持續的更新這些上皮細胞構成的組織是有其必要性存在的,這樣的作用可保護人體本身保持正常功能。因為上皮細胞所處的環境常接觸到外界物質或機械力的損傷,如果不能夠將受損細胞更新,必定會影響到其功能。但是具有持續生長能力的細胞,對癌症的產生就是最好的環境,對於要將其轉變成癌細胞就會簡單的多。這也是為何所有常見的癌症,多數源自於上皮細胞的原因。調控細胞生長主要有兩大類基因,原致癌基因主要是一些參與促進細胞成長、進行有絲分裂的基因。腫瘤抑制基因,則是負責抑制細胞生長或是調控細胞分裂進行。一般而言,突變需要發生在調控細胞生長的重要基因上,才有機會使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細胞。
原致癌基因透過不同途徑促使細胞成長。有些原致癌基因可調控產生刺激細胞有絲分裂的激素,(又稱作荷爾蒙,是一種在細胞間傳遞控制訊息的「化學信號」),受到激素刺激的細胞或組織的反應則受其細胞內的訊息傳遞路徑決定。有的原致癌基因也負責組成細胞訊息傳遞系統或訊息受器,藉由基因表現量的調控進而控制訊息傳遞系統對激素的敏感程度。此外分裂原、轉錄與蛋白質合成都常見原致癌基因的參與。原致癌基因的突變可能影響基因表現或是功能,導致下游蛋白質的表現或活性改變。這樣的情形發生時,原致癌基因就轉變成為致癌基因,帶有致癌基因的細胞則有更高的機率發生異常。因為原致癌基因參與調控的細胞的功能十分廣泛,包括細胞生長、修復和維持體內平衡,所以我們也無法將其從染色體中去除來避免癌症發生[31]。
腫瘤抑制基因產生的蛋白質主要的功能在於抑制細胞成長、調控有絲分裂和細胞複製的過程。通常是當細胞受到環境改變或DNA受損時而表現出來的轉錄因子。當細胞偵測到發生DNA損傷時會活化細胞內的修補訊息傳遞途徑,藉此促使調控細胞分裂的腫瘤抑制基因表現使細胞分裂暫停,以進行修復損壞的DNA,而DNA損傷才不會傳遞到子細胞。最有名的腫瘤抑制基因為p53蛋白質,其本身是一個轉錄因子,可被細胞受到壓力後所產生的訊號所活化。例如,缺氧或是受到紫外線照射。在將近一半的癌症中,可發現p53功能缺失或是表現量異常。目前較確切的兩個作用分別是在細胞核中作為轉錄因子,以及在細胞質中參與調控細胞週期、分裂和凋亡。對於p53在細胞訊息調控以及細胞生長、凋亡的功能已經有著數量極多的研究報告。許多基因剔除的研究也指出p53對於細胞的重要性,所以p53在癌症的發展中必定扮演關鍵的角色,可說是研究癌症極重要的一個蛋白質。
瓦氏效應是指為了維持腫瘤快速成長所需的能量,讓細胞偏向進行醣解作用作為能量來源。從有氧代謝轉換成醣解作用的過程則受到p53調控。SCO2(Synthesis of Cytochrome c Oxidase 2)被認為是瓦氏作用的主要因子,其能在粒線體內調控細胞色素c氧化酶複合體,p53則控制SCO2基因的表現,這條路徑提供p53如何參與瓦氏作用機制的解釋。
然而,突變可能損及活化腫瘤抑制基因的機制或是腫瘤抑制基因本身,使得腫瘤抑制基因「被關掉」,造成修復損傷DNA的機制停止。於是DNA損傷就持續累積,而不可避免地導致癌症發生。
由於原致癌基因轉變為致癌基因的突變,會受到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檢查機制和腫瘤抑制基因抑制。因此一般來說,癌症的發生需要兩個前提,第一是原致癌基因的突變;第二則是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此種過程稱為努德森假說。當一個腫瘤抑制基因發生一個突變之後,由於仍有許多具有相似功能的「後備」基因可做替補,所以並不足以引發癌症。只有在原致癌基因改變成致癌基因或是損壞、不活化的腫瘤抑制基因的數量達到足夠讓促使細胞成長的信號超過正常調控細胞的訊息,細胞才會進入失去控制的快速生長。此外隨著年紀增長,突變的機率增加,細胞失去控制的機會也會增加。
但是由於DNA的損壞可形成反饋現象,努德森所提出的模型也受到質疑。有研究發現在某些腫瘤抑制基因裡,只要有一個等位基因失去作用就足以導致腫瘤產生。這種現象稱為單一等位基因不足性,也經過一定數量的實驗方法證實其存在。單一等位基因的不足性引發腫瘤生成相較於努德森假說需要較長的時間[41]。
通常致癌基因是顯性的,代表獲得功能的突變(gain-of-function mutations),發生突變的腫瘤抑制基因是隱性的,代表失去功能的突變(loss-of-function mutations)。每個細胞中同一個基因都有兩個拷貝分別來自父親和母親。一般說來,只要原致癌基因的兩個拷貝之中的一個發生突變,就足以產生得到功能的突變使其轉變成致癌基因。而要使腫瘤抑制基因發生失去功能的突變,則需要兩個拷貝都被破壞。然而雖然有時腫瘤抑制基因僅有一個拷貝突變,但此突變的拷貝會使正常的拷貝不能作用,使得基因仍然失去作用,這種現象稱作顯性負面效應(dominant negative effect),在許多p53的突變中可觀察到此現象。
致癌基因的得到功能的突變和腫瘤抑制基因的失去功能的突變,常常會使用汽車的油門與煞車來做比喻。當細胞生長是一台車子時,致癌基因就等同於油門,而腫瘤抑制基因就是這輛車的煞車,當煞車並未失效時,即使踩下油門,仍可用煞車使車停下。但如果是煞車失效時,即使輕踩油門,車子仍會前進。大致說來,致癌基因與腫瘤抑制基因的定義通常來自於一個基因對細胞生長的影響。致癌基因扮演促進細胞生長繁殖的角色,腫瘤抑制基因則抑制細胞週期進行。但是在調控細胞生長中有許許多多的因子參與,要精確的定義一個基因究竟是致癌基因或腫瘤抑制基因則需要許多不同面向的實驗結果來加以證實。
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也可遺傳到下一代的基因體中,使後代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有許多的家族因為遺傳到帶有突變的腫瘤抑制基因而對於某些癌症有較高的發生機率。通常是來自父或母其中之一的基因拷貝帶有瑕疵。由於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通常是隱性的失去功能的突變,含有一份突變拷貝的基因,雖然能借著另一份正常拷貝來維持基因功能,但是具有瑕疵的基因就變得較正常基因更容易產生問題。例如,帶有突變p53異型合子的人就經常是李-佛美尼症候群的患者,而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Rb)突變的異型合子的人則是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高風險群。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APC基因,這是與大腸直腸癌發生有關的腫瘤抑制基因,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變則和乳癌相關。
癌症的根源,可以歸結於DNA突變的累積。而突變的累積則導致促進細胞生長的蛋白質大量表現,並且破壞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使得細胞週期控制失常。引起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變原,其中可導致癌症的致變原,則稱為致癌物質。不同致癌物質可引發不同的癌症。例如抽菸吸入的化學物質可導致肺癌;長期曝露於紫外線照射可導致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皮膚腫瘤的產生;吸入石棉纖維可導致間皮瘤等。例如慢性發炎也是誘發癌症的原因之一,由於持續發炎引起細胞的生長調控的改變,導致細胞轉化。此外廣義而言,細胞內產生的自由基由於可造成基因突變,也可算是一種致變原,慢性發炎所產生的嗜中性顆粒白血球就會分泌自由基造成DNA突變。還有染色體易位,例如費城染色體就是一種染色體之間互相交換的特殊突變。
雖然有許多致變原就是致癌物質,但是有些致癌物質卻不是致變原。例如酒精和雌激素,它們能直接促進細胞加速進行有絲分裂而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加快速度的有絲分裂在進行DNA複製的階段時,負責修理DNA的酵素只能使用較少的時間去修補損壞的DNA,因此也增加DNA複製出錯的可能性。在有絲分裂期間所發生的錯誤,則可能導致接受基因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異常而引起癌症。
此外許多癌症起源於病毒感染。特別是在動物中,例如鳥類。由病毒引起的人類癌症大約佔所有人類癌症的15%。與癌症有關的病毒主要有人類乳突病毒、B型肝炎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和人類嗜T細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實驗結果和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在所有引起癌症的危險因子中,病毒排名第二,僅次於菸草。病毒引發腫瘤的方式可以分為急性轉化或慢性轉化兩種。可造成急性轉化的病毒中帶有病毒癌基因,是非常活躍的致癌基因。當被感染的細胞表現病毒致癌基因時,就會使細胞轉化。相反的,進行慢性轉化的病毒通常要將其染色體插入宿主的基因中,而這樣的過程也是逆轉錄病毒的特性。當病毒的基因插入到原致癌基因附近時,藉由病毒基因帶有的啟動子或者其他調控轉譯的機制,讓原致癌基因大量表現使細胞生長失去控制。因為病毒基因是以隨機的方式插入到宿主的基因中,如果插入的地方恰好沒有原致癌基因存在,對於細胞的生長就不會有太大影響。相對於急性轉化的病毒本身即攜帶病毒致癌基因,慢性轉化的病毒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引起癌症。
找出癌症最初發生的原因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分子生物學技術幫助之下,找出腫瘤內基因的異常則是可行的。因此根據基因與染色體變化的嚴重程度,對於預測病患預後情形上有迅速的進展。例如有些帶有瑕疵p53基因的腫瘤細胞,在進行化學治療時較不會發生細胞凋亡,可以預知這樣的病患會有較差的預後。基因發生突變後,細胞重新產生正常細胞沒有的端粒酶則能去除細胞分裂次數的障礙,使細胞能無限的生長分裂,有些突變則能使腫瘤細胞進行惡性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或是促進血管新生讓腫瘤細胞能得到更多營養的供應。
|
暑假作業-志工心得 9924 2015-09-07 20:54:55 我這次是在捐血站當志工,每次都看到好多人來捐血,雖然有一些人不能捐,例如:體重不足的還有血紅素不夠的,但是大家還會來試試看,體重不足就多吃點,血紅素不足的就要下次再來了,看到大家來捐血的時候,心裡就覺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還是會有很多人想幫忙,雖然只是小小的一袋血,卻在重要的時候,可以救很多人,我從一開始就不是善常溝通,但多溝通得時候,最後就比較不會尷尬了,雖然我的動作不是很熟練,而且東西放在哪裡也不是很熟悉,但多當幾次志工也就會熟悉這些東西了,我會繼續努力跟加油的。
|
暑假作業-心得 9924 2015-09-07 20:53:30 主題:疾病的經歷
看完這幾篇的個案報告,讓我看到一些沒有看過的理論,例如運用Farran, Wilken & Popovich提出的臨床希望評估架構,針對病人的健康、與他人關係、意志、參與活動的過程等四個層面做評估,在面對癌症復發的時候,病人情緒反應可能會有憤怒、悲傷、挫折、失望,對過去的治療失去信心,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感,反覆的入院治療使病人原有的社會角色及人際關係深受影響,導致病人因應能力失調。。因此在照護癌症復發病人時應先了解其過去的治療經驗,與病人重新建立信任關係,尊重且不過度誇大保證的態度向病人充分說明治療計畫,會談傾聽病人主訴,共同澄清不確定感之導因,提供明確訊息、衛教指導內容或協助病人尋求所需資源,將能有效降低病人之不確定感。並藉由協助病人執行自我照顧,增加自我控制力與舒適感、加強病人的社會支持度,建立關懷照顧、支持的環境與支持團體、重新建立希望,使其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幫助病人對後續治療擁有正向態度與希望,讓病人有正向的治療態度,且增加希望程度,護理過程中發現希望程度提高的同時,社會持度也提升。在面對病人病情危急時,需要與家屬協調捐出器官,常會遇到幾個狀況。一、是家人的不捨,總想搶救到最後一秒鐘,卻往往錯過了黃金移植的時間;二、是民間的「留全屍」習俗。一個器官就能給一個躺在病床的人新的生命,有無數的人在等待新的奇蹟;而死後能因為你的遺愛而幫助其他人。 陪伴家屬面對至親的生離死別,這是人生最深的哀傷與疼痛,生命的結束並不代表一切就這麼結束了,留下帶不走的身軀仍然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宣導器官捐贈、延續生命的觀念,希望真正有需要的人能獲得最大的幫助。臨床上癌末病人往往對於接受安寧療護有接近死亡的恐懼,病家常無法在安寧病房持續接受治療,可能轉而選擇以安寧共照方式照護。所以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後沒有在安寧病房治療的病人不在少數,病人直到瀕死前呈現彌留狀態,家屬才認為應該到安寧病房接受照護時,往往因為病人的意識不清,而不能介入處理病人本身心理與靈性的問題。癌末病人返家是不容易的,需要病人、家屬及安寧居家團隊的合作無間才能讓病人感到安心、家人感到放心。並且要讓病人知道,我們不會放棄改善他身體不適症狀的任何機會,會陪伴照顧他們到人生的終點。當家屬了解癌末情況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但可能因不忍病人呼吸困難而放置氣管內管並入住加護病房,或是在插管與不插管之間猶豫無法做決定,深怕做錯一個決定會加深親人的痛苦或擔心遭受其他家人指責,家屬了解親人為末期癌症,病情並不會好轉,而且希望給親人最沒有痛苦的方式來面對死亡,所以家屬在做決定得時候也是很困難的,往往有很多地方要思考,但在思考的過程中又怕耽誤了病情,所以家屬都想選擇對病人最沒有痛苦的方式,也可能是家屬最安心的方式,這時護理人員會陪伴病家或引導家屬陪伴病人,不會因為空間的阻隔而讓病人在臨終前孤獨的離開,因為此時此刻病人最需要的是親人的陪伴,希望每一次決定都能讓親人痛苦減到最低,以走向生命最後終點。許多安寧療護相關文獻也提到:在生命中尋找意義感,有助於病人臨終前心理靈性的安適。
參考文獻
高綺吟、黃秀梨(2006 ).急性白血病復發之護理:-個案報告.安寧療護雜誌,11(4),426 - 438
盧建中、陳琬青、林益卿、蔡佩渝(2008).末期癌症患者與角膜捐贈-一個案報告.安寧療護雜誌,13(3),349 - 356
孫宏禹、林盈利、陳姿樺 劉晏孜、蔡佩渝、鄭適芬…林益卿(2013) .癌末照護的衝擊與反思-一個案報告 .安寧療護雜誌,18(3),341 - 349
|
2015暑假服務學習心得 9653 2015-09-07 18:43:00 暑假服務學習心得
關懷老人活動-萬安老人養護中心
五護四乙 1015101079 28號 劉于琪
暑假第一天,老師帶著我們全班一起參觀萬安長照中心安養院幫忙,陪陪老人聊聊天,那裡的人家精神都很好,都很歡迎我們,給老人家吃布丁和養樂多,他們都好客氣,都說要吃東西的話自己會去拿,還叫我們拿來吃。很多老人家都一起唱卡拉ok,氣氛完全沒有在養老院的感覺。學習到許多事情,包括如何應對老人家,也算是提前在以後工作上遇到的體驗。沒有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所以不太懂怎麼應對老人家,雖然一開始應對的不是很好,也不知道怎麼跟他們溝通,但想到,將來自己的爸媽也可能需要我照顧,我就很想把如何照顧年長者學習好,學習好不僅可以為爸媽老了有比較好的照顧,將來的工作或許會接近這類的也說不定,這次的服務學習,我學到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