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暑假作業----顱內動脈瘤 9632 2015-09-03 11:16:16
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有些病人"看似很好",但卻如潛藏一顆"不定時炸彈"破裂的腦動脈瘤,不論如何細心精心地治療,最後治療的結果卻總令人失望,不僅家屬不解,醫師也感到難過。顱內動脈瘤發生率每年每十萬人中有6-12人,好發於40-60歲。未破裂前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一旦破裂將造成顱內壓升高導致頭痛及嘔吐,嚴重會立即死亡。
腦動脈瘤之病因不外有三大因素:(一)先天性血管異常(二)動脈硬化(三) 高血壓,根據統計高血壓和吸菸對蜘蛛膜下腔出血之發生率有重大關連,預防之道除了控制高血壓和禁菸外,必須注意到一些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前之警告信號。由於顱內動脈瘤破裂會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術後常有再出血、水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
探討一位60歲罹患顱內動脈瘤破裂接受開顱手術且術後出現水腦併發症之病人,個案需優先處理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潛在危險性損傷及身體活動功能障礙等三個健康問題,術後在病人狀況不穩定時依照動脈瘤破裂開顱術後的3H原則提供照護:維持高血壓、高血容積及稀釋血液,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並協助病人脫離呼吸器;對於家屬方面因為對「疾病認知層面不足」的焦慮藉由傾聽及同理心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鼓勵參與護理活動及協助轉換緊張的情緒。
探討一位腦動脈瘤破裂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致意識不清的個案術後加護病房照護之護理經驗,藉由直接照護、觀察及與家屬會談收集資料並進行整體性之護理評估。術後置氣管內管呼吸器使用,因咳嗽能力差、痰液蓄積致肺炎;動脈瘤破裂術後併有顱內壓上升問題;確立個案護理問題有: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顱內調適能力降低、照顧者角色緊張。透過1.積極胸腔照護維持適當氧合,使個案能有效性咳嗽,以漸進方式脫離呼吸器;2.儘量減少Valsalva活動,提供安靜的環境並執行降低顱內壓相關護理措施;3.定時舉辦家屬座談會,讓家屬對個案的治療步驟及病情進展能隨時掌握了解;4.鼓勵及引導家屬表達內心的情緒,給予正向支持,增進自信心,讓家屬能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未來生活。此次照護不僅使個案護理問題得以解決外,同時也加強家庭支持系統,協助家屬獲得心理層面的照護
照護一位顱內動脈瘤破裂術後個案,面臨死亡率極高的動脈瘤再次破裂之情境,進行脫離呼吸器之護理經驗發現個案有顱內調適能力降低、呼吸機戒斷反應功能失常、照顧者角色緊張等護理問題。在照護期間,筆者除了依呼吸器脫離之流程執行護理計畫,並在進行脫離呼吸器過程中,持續監測生命徵象與意識變化,儘量減少Valsalva相關活動,以避免顱內壓升高,再藉由漸進式脫離呼吸器,以降低個案再度出血之風險。另外,因家屬擔心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出血,不敢接觸個案,產生照顧者角色緊張,因此筆者與家屬討論後續照護之計畫,以增進其自我照顧能力,進而協助漸進式訓練讓個案成功脫離呼吸器,轉至一般病房。針對此類個案建議呼吸照護中心未來可以提供彈性會客方式,及早照會臨床心理師評估其需求,讓家屬發展因應措施,以避免動脈瘤再次破裂死亡之心理衝擊。
參考文獻
熊, 梅. and 黃, 惠. (2010). 照顧顱內動脈瘤破裂病人之加護經驗. 榮總護理, [online] 27(3), pp.314-319. Available at: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02584727-201009-201101280059-201101280059-314-319 [Accessed 3 Sep. 2015].
高, 僖. and 李, 愛. (2011). 照顧一位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術後的加護病房護理經驗. 中山醫學雜誌, [online] 22(2), pp.205-214. Available at: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6803108-201106-201106150087-201106150087-205-214 [Accessed 3 Sep. 2015].
周, 昭. and 高, 秀. (2015). 照護一位顱內動脈瘤破裂術後脫離呼吸器個案之護理經驗. 澄清醫護管理雜誌, [online] 11(2), pp.43-51. Available at: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36702-201504-201504100022-201504100022-43-51 [Accessed 3 Sep.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