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104學年 志工心得 4680 2015-08-22 09:24:32 志工心得:
對於這次在病歷室的哥哥和姊姊們協助,我感覺到自己對於很多專業的科目的不熟悉,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我所感覺到的是自己的學習知識上的不足,所以藉由這次比較不理解的地方,要更積極的去參考書籍,藉此理解,因為再過不久我就要去實習了,雖然實習有時累人,但那卻是我們磨練的場所,在學校學了如此多的專業知識,就是要實際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到自己哪裡不熟,閱讀病歷時,英文固然是很重要的,畢竟醫生或者學長姊們都是用專業的術語或者英文來書寫病歷,然而我們實習生也是要去書寫護理報告,也要能對自己負責的個案,該如何照護,出院後的照護,也是我們該練習書寫的,所以趁剩下的時間,多多彌補英文的程度,最後了解到一些在學校並沒教導的事情,我們在學校都只是理解到書本上的內容都只是紙上談兵,在真正的面對病人,我們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此時老師的引導也很重要,但離開了學校,難道會有老師出來引導?書本上雖然有提解決方法,但事情的處理總是需要更加精簡且迅速,課本上的知識都是大方向,所以自然的知識也是要日益更新,多多參加醫院的志工活動,也許能讓自己更加精進也不一定,凡事看自己的心態,如果真正向學之人,必定有收穫,也可多學習一些實務上的經驗。
|
104學年 暑假作業 個案報告心得 4680 2015-08-22 09:19:28 本文探討是一位中年男性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需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手術全期護理經驗,個案在面對心臟手術無法預知的結果,內心存在著焦慮與不安,筆者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評估確立個案主要健康問題有焦慮、潛在危險性體溫不平衡、潛在危險性手術情境傷害、知識缺失,筆者運用手術全期護理過程順利解決個案健康問題,增進個案及家屬自我照顧能力,協助調適疾病過程,個案終能順利出院。在此護理經驗中,筆者於術前訪視觀察個案的語言及非語言瞭解個案對於面對手術過程及手術環境未知而產生焦慮,因此使用文字及相片衛教手冊有系統的提供護理指導,使個案獲得手術相關知識,確實能減輕個案不確定感及焦慮,此與Guo等(2012)研究結果相似。目前臨床衛教方式主要以衛教手冊、相片衛教本為主,建議日後可針對年齡、識字程度及慣用語言,將手術室硬體、手術室團隊人員、輸送動線拍攝成光碟片,使病人藉由動畫及聲音更容易瞭解。維護病人安全避免於手術照護過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為手術中期主要的目的之一,手術室護理人員與個案接觸時間有限,只能利用訪視時間與個案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針對所提出的問題給予適當的護理指導,評估中發現無法深入瞭解個案的心理、社會、靈性層面題,故需與病房護理人員相互配合,提供個別性護理指導,使個案身、心、靈獲得滿足;再者,手術當天由於筆者工作角色職責及工作時間侷限無法安撫於手術室外焦急等候的家屬為本篇個案報告限制。因個案為中年男性,為家中主要經濟支柱,當面臨疾病突然發生曾想逃避手術治療,擔心術後合併症及手術後復原情況感到焦慮,更擔心會影響家庭運作,此與吳、許(2002)研究結果相似。筆者藉由此次護理經驗深刻體會手術室護理人員更需有效運用手術全期護理過程,滿足手術病人的健康照護需求且協助其安全渡過整個手術期間及增加治療成效,此外,家人的支持力量與鼓勵,亦能減輕心中不安與疑慮,使個案更有信心面對疾病的復原,個案返家後筆者於12月11日電話持續關懷瞭解個案及主要照顧者(太太)執行居家照護狀況良好,雖個案仍感身體虛弱,但已重新調整生活步調,日常生活已逐漸恢復正常。希望藉由本文分享,期望手術室護理人員在面對手術病人進行術前術後訪視過程中,能運用手術全期護理過程提供連續性及個別性護理指導,並與病房醫療團隊共同合作使病患更能獲得完善的照護。
一位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手術全期護理經驗
Perioperative Nursing Experience on a Patient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翁錦瑛(Ching-Ying Weng) ; 翁杏如(Hsin-Ju Weng)
新臺北護理期刊 ; 14 卷 2 期 (2012 / 09 / 01) , P127 - 137
一位機械手臂微創冠狀動脈繞道術病人之手術全期護理經驗
Perioperative Nursing Experience of a Patient Who Underwent Robotic-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陳詠真(Yung-Chen Chen) ; 莊燕妹(Yen-Mei Chuan) ; 林宥均(Yu-Chun Lin) ; 任秀如(Hsiu-Ju Jen)
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 13 卷 5 期 (2014 / 10 / 01) , P99 - 107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人之手術全期護理照護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of a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Patient
劉雪嬌(Hsueh -Chiao Liu) ; 吳孟凌(Meng-Ling Wu)
北市醫學雜誌 ; 7 卷 3 期 (2010 / 09 / 01) , P304 - 312
|
運用治療性遊戲照護一位受虐兒童在急診之 護理經驗 9587 2015-08-21 12:26:40 受虐的兒童不會主動告知任何人,對自我也易產生負向想法,也可能因年幼而無法自行通報求助,往往造成更嚴重的虐待事件發生。兒童虐待事件的發生會使兒童在生理、安全及愛與歸屬感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不但會造成兒童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等問題,爾後亦可能對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及社會造成影響。受虐兒童身心都是受創很深的,無創傷性照護是兒科照護的重要原則之一,將治療性遊戲結合於照護過程中可有效幫助兒童正向因應與復原。引發主護護理師運用治療性遊戲於受虐兒動機,並先與個案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將遊戲帶入護理措施中,提供個案持續性關懷照護與引導,協助個案說出受虐經過,幫助認識治療、降低治療的抗拒,了解個案其內心深處言語所無法表達的感受與想法,使兒童能在遊戲的過程中得到釋放、安全感及自我控制的力量,藉此獲得壓力紓解或心理重建,將有助於及時給予個案適切的護理及處置,以提供個案完整性的照護。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溝通方式,藉由遊戲兒童可表達其內心真實的世界,亦是安全紓解壓力的一種方法。治療性遊戲是以諮商理論為基礎,遊戲為媒介,以幫助觀察、發現、瞭解與預測兒童的行為。遊戲治療的首要目的是在以良好的治療性關係為前提下與兒童建立信任關係,幫助這些被傷害的兒童,把內心對父母的負向情緒投射其中;遊戲的時間需與治療的常規作連結,過程中盡量避免被干擾,也避免在患童生理不適或其它限制時進行。受虐兒童通常在急診室為最常發現,因此急診護理人員在對於疑似兒童虐待的辦識與通報極為重要。深刻感受到受虐兒童除身體創傷外,在心理及社會人際發展層面均 藏著負面的影響,在行為表現上較為退縮。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評估兒童的發展年齡,適時地藉由治療性遊戲進行有效性溝通,幫助這些被受虐的兒童把內心的負向情緒投射其中,使兒童從遊戲中抒解焦慮、緊張及挫折,但不致產生罪惡感,以了解受虐兒童的創傷、感受與需求,減輕心理壓力及身理上的不適。然而治療性遊戲在急診照護上會有所限制,如:短暫的照護時間、遊戲室、安靜的治療空間及遊戲種類等,故所要呈現的照護成效仍會有所限制。兒童虐待的根本原因為家庭社會問題,身體傷害只是結果,醫護人員不應只是侷限於身體傷害的治療,護理人員應需具有高度的警覺性,在事的防範、事件的處置及事件後的保護安置將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因此護理人員應更細心、敏銳的觀察或詢問,並適時的安排人員在職教育訓練,以專業知識作為支持,提高對兒童虐待的認識,了解如何防止虐待事件發生及如何應用社會資源,希望藉此提高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的認識,執行發揮真正護理角色功能,協助兒童遠離暴力。
|
照顧一位安胎失敗之產婦面臨周產期失落哀傷歷程之護理經驗 9587 2015-08-21 12:18:03 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是被受期待,自母親開始感受到胎動起,便已在無形中執著地想保護這個重要且具價值的個體,也將責任背負在自身上,倘若在產後得知胎兒異常或死亡的消息,母親將會面臨失落與強烈的罪惡感。在台灣「死亡」是被忌諱談論的,由於文化習俗的影響下,長輩常會叮嚀生產父母在產後不要看死嬰,尤其不要讓母親看到,以免烙印的影像徒增痛苦,甚至會把孕期準備的孩子衣物及用品收藏起來或送人,在面對哀傷的過程多以逃避為理方式。
懷孕對女性而言,是肯定自己身體足以養育及保護另一個人的能力,具有最深層及完成願望的重大意義。尤其從懷孕、生產至為人母,是許多女性引以為傲的成就,也是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順利懷孕並成功地達成母性角色,對婦女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懷孕的婦女若不能成功地生育,將會認為是自己角色的失敗、身體結構與功能的缺失。因此,懷孕不只是女性身體功能正常的一種表徵,同時也代表著她有能力成為一個母親角色。
在台灣,談論死產事件通常是家庭的禁忌,在產科臨床也常被簡化成引產的醫療處置,研究結果顯示婦女與胎兒的心理依附,不會因胎兒死亡而中斷,而是在引產後轉換為隱諱於內心深層而持續的母子關係,若是產科照護專業人員能在引產前,能夠一同告知面臨死產的夫妻,接下來的醫療處置與孩子處理的相關事項,
並給予時間讓夫妻能夠一起討論,包括是否看小孩、是否與孩子獨處,以及如何處理孩子的後事等,將可以縮短哀傷期。筆者照顧此個案期間,個案雖身心俱疲與哀傷,但經由護理人員的鼓勵與家人的支持下,也同意探視寶寶,擁有正向面對與接受失落的心理,在往生室人員及家屬陪伴下將寶寶抱至產後病房與產婦見面,一家人享受短暫珍貴的相處,雖氣氛是哀傷難過的,但個案表示很感謝,過程中可表達內心感受,表現出哀傷但卻勇敢的一面。由於個案產後3 天即出院,與其接觸時間較短,受限於時間上無法安排與夫妻一同討論及分享接下來的心靈傷痕療癒過程,只能經由出院後電話追蹤訪問,運用言語傾聽個案心情感受,無法藉由非語言觀察個案臉部情緒表現,適時適度給予安撫,是本案例之限制與困難。筆者護理期間發覺,在哀傷的過程中,有些母親會想藉由再次懷孕來找回失落的孩子,但又因此次失落而失去想再次懷孕生產的信心,他們需要專業人員提供明確的相關訊息及照護,以正向的態度走出哀傷去面對日後的生活。因此,產科護理人員若能熟悉失落胎兒所造成之哀傷護理,提供立即性適切的照護,將使得哀傷父母能以正向健康的態度度過危機。
|
照顧一位子宮頸癌行根除性子宮切除個案之 護理經驗 9587 2015-08-21 12:03:21 近來國內女性因子宮頸癌需接受子宮切除手術日益增多,因此在照護方面逐漸地被重視。本篇報告為照護一位因子宮頸癌需接受根除性子宮切除個案之護理經驗。筆者於個案住院期間,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進行評估,採用直接護理、觀察、會談、傾聽及電話訪談方式,收集相關資料,發現個案主要的護理問題有焦慮、身體心像紊亂、性功能障礙、尿滯留。於護理期間,筆者針對其問題擬定整體性、個別性及適切性的護理措施,同時給予關懷、鼓勵、讚美、陪伴與支持,幫助個案勇敢面對疾病及接受治療,重整身體心像,維持美滿的性生活。此外,於個案暫時無法正常排尿期間,筆者教導膀胱訓練方法,且出院後以電訪談追蹤居家排尿,協助個案早日恢復健康。罹患子宮頸癌的病患,其心理常會不能接受事實,所採取的態度亦不同,勇於面對現實者則積極求醫,逃避現實者自暴自棄,不肯求醫因而產生焦慮。子宮頸癌病患若缺乏足夠的訊息及認知時,會導致病患因無法預期疾病的進展和預後而對其疾病產生不確定感,對檢查治療、手術治療或各種治療方式可能感到生氣、害怕、恐慌或拒絕,亦害怕治療失敗、死亡、身體損傷或合併症等,倘若調適不當,對病患的身心健康、恢復和預後將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社會支持是促進個人調適疾病的衝擊及情緒的重要因素,然而社會支持源自於家人的支持及專業醫護人員的照護和給予適當的調適,以降低病患憂鬱的情緒反應。子宮為維持女性特質及生育功能的重要器官,在生命中具有多重意義。倘若子宮被切除,對女性而言,不僅是帶走了原先建立好的女性認同感與自我價值感,也破壞了原有的身體心像和性認同,覺得自己不再是女人,殘障或腹部空洞感, 擔心變老變醜或沒有女人味, 出現自我貶值或低自尊,社交隔離。另一方面,子宮切除所造成的破壞會直接影響到生殖器官,病患會認為生殖器官拿掉了對性生活會造成影響,覺得虧欠先生,亦害怕以後性生活會引起癌症復發或傳染給先生,導致心靈遭受衝擊。本個案為一位罹患子宮頸癌第一期病患,筆者在照顧個案期間採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進行評估,發現個案各種護理問題後,運用林、戈[21]文獻中所提到的措施,於手術前教導個案與家屬做治療性按摩、暖身操、聽音樂和深呼吸等技巧,以轉移個案的注意力及放鬆情緒,確實達到其效果且成功緩解個案焦慮的心情。於照護期間,筆者針對個案的需求,運用許多文獻中提到的照護技巧,例如利
用圖片解說,讓個案瞭解子宮切除後腸子會自然下降填滿腹腔不會有空洞感,及協助個案使用束腹帶減輕下墜感,亦讓個案瞭解不會因子宮切除後而否定身為女人的事實,也讓個案及案夫瞭解此手術不會影響性功能,同時個案在筆者的帶領下參與團體衛教活動,分享經驗,增進個案的整體感及正向的身體心像。此外,個案於手術後無法正常排尿情況下,筆者教導個案膀胱訓練並於訓練期間不斷給予鼓勵,建立自信,出院後以電話訪談方式追蹤個案居家排尿訓練情形,使個案感受到筆者的關懷,協助個案恢復正常排尿功能及美滿的生活。臨床上於照護病患時,最讓筆者感到困難與限制之處為護理人員因輪休輪班之故,無法做到在個案住院期間皆由同一位護理人員給予全期的照護。經由此次護理經驗,建議個案在門診和住院時,醫護人員應有責任提供正確資訊,以澄清個案不正確的觀念,減少身心問題的產生,出院時給予個案各種諮詢管道,或醫院定期舉辦此類疾病之座談會,分享彼此經驗和心路歷程,如此不僅能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也能落實最終的持續性照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