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程文章
班級歷程文章
最新部落文章
班級部落文章
歷程項目統計1
歷程項目統計2
 
 
 
 
 
 
※我可以瀏覽最新部落格文章,看看最近新發表部落格文章
目前第391/4105頁 [首頁][上一頁][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下一頁][尾頁]
文章內容
      
3年級寒假作業  9892  2015-01-29 17:53:54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大塊文化出版社 天使走向人間 作者:伊莉莎白.庫德勒.羅斯 著; 李永平 譯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白色巨塔 作者:侯文詠/著 出版單位:皇冠出版社 社會不斷變遷下,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同事間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忘了原先應該要有的互相扶持,互相幫助之精神! 時代在變,可是有些事是變不得的!現今以利益為優先的社會中,友情、親情,顯得格外重要,格外令人感到可以依靠! 醫生的本份是救人,而不是賺錢、升官,不該為了利益犧牲病人權益,彼此重傷,最後受傷的可是那些毫無能力反抗的病人!為了無聊的派系之分,忽視病人,不讓他的主治醫生開刀,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多麼令人心寒的事!醫生的本份應是帶給病人及家屬期望,而不是失望,儘管社會在變,本份是變不得的。 家人像大樹ㄧ樣可以永遠給你依靠;家庭像港口一樣永遠供你停靠。家人不會在意你的官職,不會在意你的權勢,那麼何不少一些與他人鬥爭的時間,多一些與家人相處的機會?欣賞大自然中的ㄧ動一靜,聆聽鳥兒演唱的樂曲,和樂的過生活、單純的過日子,不必處心積慮,不必小心翼翼,那麼少賺那麼一點錢又何訪呢? 白色給人肅穆、莊嚴的感覺,而巨塔是那麼高高在上受人景仰,而白色巨塔內發生的戲曲只有裡面的演員才知道事實,作者說,他寫這本書不是挑戰醫院的權威性,只是他真的感受到醫院裡發生的人間戲劇是如此震撼人心。 我們都認為醫生理應盡忠職守的守護人們但事實上他們卻有可能技巧性的挑選病人,是不是在那樣的環境下,人們已忘了原先那份救人的快樂,是不是白袍的莊嚴早已被銅臭洗刷乾淨。ㄧ樣的白色衣袍下,各自包裹著不ㄧ樣的靈魂,不是沒有好醫生,只是醫生這個職業太神聖,不容許一丁點的差錯,更何況是書中忽相推卸責任互相算計的情形。盛葛仁波切說過: 這世界上所有的悲傷與痛苦都完全來自希望自己幸福;這世界上所有的喜悅與快樂都完全來自希望別人幸福。貪婪的人心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造就了世界上所有不幸。 醫院就像迷宮,走在長廊上,總覺得不停向下延伸毫無盡頭,而我們所能做的,就僅僅是服從醫生的指示。若是沒有醫生的看診,護士的細心照料,我們將不知何時亦或是如何能走出這著了魔似的迷宮。 醫生護士這些職務的神聖性不會被毀滅,這本書所帶給我們的意義不是要我們抹滅他,而是提醒所有人,世界上沒有完美,醫生,護士,不管看似多麼崇高,也還是有可能做出違背社會倫理正義的事,「神仙扑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他們也是人,也是需要大家的包容,護理人員也是很辛苦的,時常在新聞裡看到一些醫療糾紛,讓我們都覺得有點心疼,希望以後這些事可以不要發生。
      
天使走過人間 心得感想  10741  2015-01-28 13:50:51
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伊莉莎白,她簡直是人間的天使,她願意去照顧許多醫院的醫師、護士們不想接觸到的臨終病人、精神病患和愛滋病寶寶,當這個社會都對這些病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的時候,伊莉莎白卻是毫不害怕地親近他們、照顧他們,甚至擁抱他們。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去換來許多病人的安詳和帶著沒有遺憾的心情離開人世間,我想這是現代社會的醫師和護士們很難做到的事。作者出版了很多關於研究生死的書籍,她在醫學界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伊莉莎白是醫學界最好的模範,她讓我們知道死亡並不可怕,也許是人生中一種很美好的經驗,而重點是在於自己生前如何過日子。   現在全球已經漸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醫療機構、醫療設備、老年病人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本書讓我得到了許多的啟示:我們要把病人當作「人」看待,不應該讓他們受到比一般健康的人類更差的對待和服務。當病人需要我們陪在他身邊,傾聽他的痛苦和心事時,我們就應該停下腳步,坐在床邊慢慢的、用心的聽病人說的話,因為在我們跟病人聊天的過程,對他的病情可能會有幫助,也可能會讓病人變得開朗,不再覺得自己是孤拎拎的一個人。面對臨終病人的要求,我們能替他完成就盡量幫助他實現,因為這樣才能讓臨終的病人無遺憾的離開這個人世間,去到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原來病人最需要的不是醫師給他們更多解除他們身體上的病痛的方法,給病人再多止痛藥對他們來說都是多餘的!而是用更多的安慰、愛心和關照去消除他們心理的孤單寂寞。能讓他們感覺到安詳、安心的莫過於「愛」。   《天使走過人間》裡面說到:人類死亡的瞬間,靈魂會脫離自己的軀殼,慢慢地升起來,然後看著醫師護士搶救自己生命的畫面。我本來認為這種事根本不可能,因為實在充滿了神奇與詭譎,但是又看到她訪問的那些死而復活的病人,告訴伊莉莎白類似的情況,又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真的有這種事情的存在,甚至守護靈的存在。還有,本書提到,有個臨終病人最後的願望是想要回到家裡,在家裡嚥下最後一口氣,看到這裡時,我的內心起了悲傷的漣漪,因為我想到我的外公,她的情況跟伊莉莎白的母親一樣,離開人間的地方,不是家而是療養院。沒有人想要遺憾,但是我卻也讓我的外公在遺憾――連最後一面都沒有看到的遺憾中,結束一生。我始終相信書上說的:病人死亡後上天堂,天堂會有親人陪伴他,並且身上所有的病痛頓時都消失無蹤。所以我相信我的外公,祂現在一定在天堂跟外婆過更好的生活。   我很佩服伊莉莎白,從她小的時候就說她想要當個小兒科的醫生,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然而,她長大後,依舊沒有忘記小時候的願望,真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順利當上醫生。她可以為了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違背嚴父替她未來安排的工作職務,如果社會人民都可以像她這樣充滿勇氣,是不是就有可能發揮更大的潛能呢?幫助別人的管道有很多,其實我一直希望我以後能夠加入義工,去幫助各地老人家以及有障礙的兒童。這不但可以讓自己得到快樂,也讓他人感到溫暖,何樂而不為呢?如果大家都有伊莉莎白這種幫助別人的心態,我相信這個世界會充滿溫馨並越來越美好。
      
選擇方法、等待成長-基本護理學實習教師之教學經驗  10741  2015-01-28 13:46:07
基本護理學實習是護理專業的入門及基礎,多重因素影響護生臨床實習成效;其中實習教師是整體教學計劃的規劃與執行者,其所採行的教學方法、策略與教學態度極為關鍵。因此透過教師教學的反思,瞭解基本護理實習的教學特性,將有助於實習教師協助學生開發個人潛能,做為專業發展的基石。目的 從基本護理學實習教師觀點,探討基本護理臨床實習之教學特質。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輔導技職院校科技大學四年制護理系基本護理實習之實習教師。資料收集的時間為基本護理實習期間,共進行五次焦點團體會議討論,每次時間約二至四小時。焦點團體主持人為研究主持人,針對學生學習表現,實習教學設計、教學經驗分享等議題,引導老師分享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觀察與指導經驗,再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 實習教師所展現之基本護理臨床實習教學特質,共有三大主題,分別為需瞭解學生特質的「新手上路狀況多,慢慢行」,教師對於學生的「能力、心情與困擾需洞悉」,以及教學特質上應展現的「鼓勵支持中選擇方法」。結論/實務應用 基本護理實習教師需能了解學生學習特性,運用合宜的教學方法、策略與態度來進行輔導;而過程中,實習單位人員、環境的準備等均是使學生能有良好學習經驗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帶領技職院校科技大學護理系基本護理學實習教師教學準備之參考。
      
寒假作業300字讀書心得  10680  2015-01-27 15:52:44
五護二丁 江嘉容 1025101181/30 基護-舒適-300心得: 舒適護理的概念是1995年由Kolcaba提出的,認為舒適護理應作為整體護理化藝術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使基礎護理與護理研究更注重病人的舒適感和滿意感。 舒適護理理論,大致包括四個方面: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社會舒適、靈魂舒適。 這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它使患者無論在生理、心理、社會、信仰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 根據住院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存在不同的舒適需求,這就要求在護理工作中要意識到這些需求並給予滿足。 為了更好地拓展舒適護理的研究,體現醫院的高水準的護理服務,並將舒適護理貫穿於整體護理程序始終,期望護理人員訓練成為解除病人痛苦的專家, 要從心理、生理、社會舒適等多方面來給病人提供舒適護理,進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並使其早日康復,同時也是提高服務滿意度的有效途徑。 資料來源 :顏妙芬 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
      
103年寒假作業  9632  2015-01-27 15:39:45

文章: 一位母體內胎兒溶血導致水腫之早產兒的加護護理經驗  作者:柯惠如、陳永娟、張瑛瑛

文章: 協助父母面臨新生兒死亡傷慟之護理經驗              作者:陳誼珍、林育年、張馨文

文章: 一位雙胞胎孕婦安胎之護理經驗                      作者:黃秀琴、郭憲華

讀後心得:

   本文描述一位妊娠33(+2)週、出生體重2500公克,因母體內胎兒溶血導致水腫之早產兒及其父母的加護護理經驗。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技巧,發現個案有氣體交換障礙、混亂性嬰兒行為及潛在危險性腦損傷等主要健康問題,因是特殊少見案例。運用新生兒個別化發展性照護措施促進其行為之統合,提供以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成功解決個案健康問題。  

   本個案報告是描述一位懷孕33週的婦女,因新生兒在出生後突然死亡,造成父母的壓力及衝擊,且受社會文化因素及對死亡新生兒處理之影響,造成父母在面臨新生兒突然死亡時出現無助、哀傷及失落的反應。應用五大層面來評估個案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性及靈性層面,以了解父母在面對新生兒死亡時的感受及其所需,在評估後發現主要的護理問題有:抉擇衝突、哀傷功能失常及個人因應能力失調。  

   本報告是描述一位具護理背景懷有雙胞胎之初孕婦,在妊娠21週因早期子宮收縮至本院住院安胎之護理過程。用Gordon十一项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個案,確立有情境性低自尊、焦慮、排便型態改變及睡眠型態紊亂等四项護理問题,運用關聯、倾聽與同理心建立信任關係,鼓勵個案表達内心感受、讚美與强調個人價值以增强自尊心。   

目前第391/4105頁 [首頁][上一頁][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下一頁][尾頁]

版權所有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Copyright © St. Mary's Medicine, Nursing and Management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宜蘭縣三星鄉三星路二段265巷100號
電話:03-9897396 / 傳真:03-9897386 © 2006-2011 Net Rhythm Inform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