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我也不知道 10030 2014-10-02 08:15:57 為什麼有世界?
為什麼有宇宙?
為什麼有銀河?
為什麼有星系?
為什麼有星球?
為什麼有生物?
為什麼有礦物?
.
.
.
.
.
.
.
.
.
.
.
.
等
|
自我介紹 7088 2014-10-02 00:08:34 一、自我介紹
我的名字叫曾名薈,目前住在台北,出生於小家庭,家中有四個人,有爸爸、媽媽、姐姐還有我,雖然我們家的家境沒有很富裕,但是因為父母親給予我們的關懷還有愛讓我覺得很幸福,所以我非常愛我的家人,自從國中畢業之後就開始了學習護裡的這條路,這條五年的路感覺很漫長,但是到了五年級之後回頭想想,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在這五年當中也讓我從一個不懂事又內向害羞的小女孩轉變成一個能夠自然和陌生人聊天的大女孩,在實習的期間也讓我學到不少東西,讓我們學習與病人溝通、學習獨立、學習如何面對臨床上的一些事情,雖然曾經實習過,但是未來在臨床及社會上一定會面臨到更多更難的問題及挫折,所以要時常告訴自己要努力去突破困難。
二、生涯規劃
近期規劃:認真讀書,先將這學期的科目好好讀熟,維持在平均80分以上
中期規劃:複習技術及內外,準備好之後要去實習的科目
遠期規劃:努力考上二技以及護理師執照考
|
咦!? 7410 2014-10-01 21:41:02 ZZZZ...
zzz....
Zz...
....
~
!
|
個案報告心得 4536 2014-10-01 20:14:01 我這次心得報告的主題選的是糖尿病,會選擇寫糖尿病是因為我奶奶也是糖尿病的患者,所以心裡面的感觸滿多的,糖尿病不僅僅是會威脅個案的生命,也造成很多很大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因為糖尿病患者在罹病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會 要經歷一連串的心理衝擊,開始對疾病產生否認、害怕、焦慮或是有罪惡感,積極的接受治療後就會開始希望奇蹟出現而治癒疾病,整個疾病的調適過程可能會反覆的出現焦慮、憂鬱、情緒不穩定,如果是出現嚴重的心理困擾,可能會導致個人和家庭生活危機。糖尿病與情緒障礙有非常高的相關性,而且患者會因此而耗費健康,所以,除了針對疾病的治療以外,健康的管理應該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專業的照護人員應該主動的去評估病患的心理方面之問題,並且提供心理的支持和解決之道,使患者更有效控制血糖進而改善生活的品質。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他可以透過照顧者及病童良好的居家照顧技巧,而得到良好的控制。確立病童有四個護理問題,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知識不足、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自我照顧技能不足、學校適應問題還有母親照顧者角色緊張的問題,要利用主動關懷、陪伴及同理心等等的技巧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有信任感,並且提供相關的資訊還有運用社會資源等等的護理措施,有效協助紓解緊張的情緒,讓病童還有主要照顧者勇敢的面對疾病照顧問題,學會返家的照顧技巧。
我們常常會發現個案的護理問題有:知識的缺失、不遵從、無效性因應能力、焦慮等問題,採用的護理措施包括有擬訂個別性需求之護理計畫、建立良好的護病信任關係、運用同理心還有好的溝通技巧,幫助個案回顧過去服藥的經驗還有澄清對藥的疑慮,進而提升個案對疾病治療的自主性。
前面有說到我的奶奶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奶奶是從一般的藥物治療開始還要每天照著三餐測量血糖,奶奶一開始都會忘記要吃藥,再不然就是嫌麻煩而不吃藥,但是漸漸的只有靠藥物根本就沒辦法有效的控制血糖了,開始需要靠胰島素的幫忙來降血糖,但是奶奶總是覺得出門在外還要打針吃藥很丟臉,所以很排斥,也漸漸的變成不喜歡跟家人一起出去外面用餐,開始變的不開心,因為家人的擔心總是限制她這個東西可以吃那個東西不能吃或是這樣東西只能吃多少,讓她開始不喜歡跟家人講話聊天,也會因為想吃某個東西而藏來藏去,看到這樣就覺得心疼,而且糖尿病病患受傷了就不容易癒合,所以姑姑們也會限制奶奶出門,但是姑姑們的擔心反而讓奶奶覺得生氣,總是覺得家人是故意的,糖尿病要控制真的很不容易,要少吃也要多運動,要照顧好病人的情緒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
我所認識的八大核心 4536 2014-10-01 20:12:16 我寫的技術是抽痰法,因為我覺得抽痰在臨床很常需要用到,抽痰是為了幫助無法自行咳痰者,協助個案將呼吸道裡面的分泌物都清除乾淨,讓個案可以促進有效的呼吸型態,抽痰這個技術應該要在飯後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後才可以進行,在抽痰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需要保持無菌!抽痰管的外徑是以不超過氣切套管或氣切內管內徑的二分之一為原則,成人最常用的抽痰管外徑是10~14Fr.抽痰前後都要給予高濃度100%氧氣一分鐘,成人的抽痰壓力,中央抽吸裝置為70~150mmHg,但最常用的是120mmHg,活動式抽痰機器的壓力範圍為7~15cmHg,抽痰管放入的深度會因為不同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將抽吸管放到有阻力時回抽一公分為原則,口鼻抽吸為15~20公分,氣切內管抽吸為20~30公分,氣切套管抽吸為10~12公分,抽吸時間為5~8秒,不可以超過15秒,兩次抽痰中間要間隔一分鐘以上,這期間可以給氧,抽痰順序為氣切內管到鼻再到口,做了口鼻抽吸後不可以再做氣切內管的抽吸,核對醫囑再洗手後備物,雙重核對病患,解釋抽痰目的及過程,採半坐臥,給氧一分鐘,調整抽痰設備正確壓力,壓力過低無法達到抽痰目的,過高會造成黏膜受損,打開無菌抽痰管的封口及清水瓶蓋,一手戴無菌手套,以無菌方式將無菌抽痰管和抽痰機結合,另一手打開開關,以大拇指按住控制口,以無菌方式將抽吸管輕柔插入氣病人切口,插入時不按壓力,以旋轉方式抽吸,注意病人反應,結束給予100%氧氣一分鐘,抽吸管抽取適量清水,關抽痰機,手套包起來丟彎盆,整理病人單位,洗手紀錄。體驗經驗及反思:其實在之前的基護實習那時候我並沒有替病人執行過抽痰的技術,不過有聽同學稍微提過,雖然我們現在都覺得抽痰的技術並不困難,但是在過程中切記一定要保持無菌,過程中動作必須要很輕柔,盡量不要再造成病人的另一個負擔,因為我們幫助病人抽痰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可以感覺舒服一些!!在執行抽痰之前一定要向病人還有家屬解釋過程和目的,雖然有一些病人可能沒有意識,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病人,如果換成是自己,就算生病了也會希望被受尊重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在抽痰的過程中一定不可以抽吸超過15秒,在這15秒裡抽了病人很多的氧氣,我們不會知道在這短短的15秒內病人有多痛苦,所以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的去執行技術,在抽痰的時候動作輕柔,也要做好一定的準備,不然會讓病人很不舒服的!每一個病人的狀況皆不同,我們必須有個別的照顧,有的病人痰液比較多,我們就要有耐心的多執行幾次抽痰技術,不可以因為要節省時間而違反倫理道德,而且要常常關心個案的狀況,自己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知道現在病人是否有不適的狀況,也要懂得處理,在學校裡練習跟去臨床實際操作並不相同,我們只能把握機會多多練習,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趕快請教老師、學姊或同學都可以,之後就要高護實習了一定會常用到這個技術的!如果從現在就學好,做好準備,到時候去臨床就不會那麼緊張了,我希望自己可以減輕病人的負擔,而不是讓他們更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