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 |
心得 10708 2014-09-24 14:19:17
1025101209 07 古子珏
趙可式
臺灣大學護理系畢業,美國凱斯西儲大學腫瘤護理碩士及臨終照顧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教 。 29年前開始推動末期病人安寧療護,被譽為「臺灣安寧療護之母」,第1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譯有「活出意義來」、著有「一個護士的碎記」、「幽谷伴行」。
我覺得抗癌鬥士趙可式是一位非常勇敢又客觀的人,在癌症面前從不低頭還很勇敢 面對生死又非常的客觀而且還很秉持著感恩的心沒有何一句怨言不僅如此趙可式努力抗癌,認真寫書,已經連續出版了「醫師與生死」和「安寧伴行」,急急希望傳達她對生死和安寧療護的理念,她像是和時間賽跑般,迫切的把多年努力化為文字,流傳給下一代。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一樣勇敢,但從趙可式的例子中我們能夠學習的是把握生活中的每個精彩珍惜每個愛你的人知足身邊擁有的一切,我覺得只要這樣做就算下一秒要面臨死亡也不懼怕了吧。
看淡生死不代表不珍惜生命,趙可式說她要工作到最後一天她的信仰告訴她,生死在神的手中,但只要活著,便不可「自作孽」所以希望人們要好好珍惜生命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如果能夠好好的看待會發現其實身邊充滿著各式各個樣精采的人事物,還充滿許多愛你和關心你的人如果你夠知足一定會活得非常開心。
|
不生氣的技術 9855 2014-09-24 13:36:26
|
愛心阿嬤 陳樹菊 心得 9816 2014-09-24 12:20:06 愛心阿嬤 陳樹菊 心得
[人生的道理很好想,很簡單,一件事做下去,如果你很鬱卒,那就是錯誤的;
那如果你晚上睡得很好,就是你做了對的事情了。其他別人說什麼,都不重要。]
陳樹菊阿嬤說,這簡單卻道出做人處世真正道理的一句話,也清楚的說明陳樹菊
阿媽一生熱心助人的善行理念。而他以感恩的心,感謝折磨她的人,在忍耐中成長
,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快樂面對每一天,籌組成立基金會,希望可以照顧更需要被
照顧的人,足以成為當前社會實踐品德教育的典範。
而我們台東之光的陳樹菊阿嬤,從十三歲開始賣菜,四十三歲起,他將賣菜所賺的錢
捐出去,累積捐款助學,興建圖書館,幫助貧困弱勢的家庭近千萬元,卻行事低調
,這些默默的善舉都是多年後被媒體報導出來才被外界得知,這樣一顆善心在全球
發光發熱,感動無數人心。
在社會中,捐錢助人的人很多,像許多大公司老闆每年捐都要高達數億元,但這些
捐款對於大公司的老闆來說,只是公司營收的一小部分;像陳樹菊阿嬤雖然沒有捐
那麼多錢,但是對他而言,這些錢可是他每天辛苦賣菜賺來的五塊,十元所一點一滴
的累積下來的,卻是毫無保留的全部捐出來,因為他始終秉持著[錢,是留給需要的人
才有用]的理念。
而有句俗語[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下定決心去做,天下沒有不能達成的事。
其實任何人做任何事業是這樣的,只是看你有沒有認真合願不願意作罷了,像陳樹菊
阿嬤這麼勤儉,行善助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與學習。
不過阿嬤最感動人心的地方,並不在於他捐了多少的錢,而是他努力盡自己全力去救助
他人的利人精神。他一天工作十九小時,生活費卻花不到一百元;他長期操勞,手指沒
有指紋,一雙腳也嚴重變形......他對於自己是如此刻苦,但幫助別人卻又是那麼的慷慨
,這樣偉大崇高的利人信念,只為她希望別人不在嚐到他所走過的貧窮痛。
這是他捐款助人的初衷,也是他數十年來賣菜的最大動力。利人助人的慈善心念,讓一個平凡
的小菜攤阿嬤,發散出不凡的耀眼光輝,這樣將捐款助人當作一生志業的菜攤阿嬤,他的世界
雖小,愛心卻是好大好大。
[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想要完成的事,然後在工作中倒下來。][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人要積德不積財],[大家都可以做,捨得與不捨得而已,只要有心,一定做得到],勤奮平實,
努力實踐助人理想的陳樹菊阿嬤,樹立了行善助人,熱善好施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
以一個教育工作的角度,除了鼓勵節儉,儲蓄與助人行善的美德之外,我認為小朋友可以從陳樹菊
阿嬤身上學習到的,是他的堅毅,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豁達的人生態度。
而現在的家庭生育少,每個孩子都是寶。許多小朋友被家長過度保護,面對困難時,常常不是消極
的逃避,就是直接放棄。
希望透過(愛心阿嬤陳樹菊)這個真實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的下一代,都能深刻體會到各階層的辛酸
,學習體諒父母,長輩的辛勞,進而懂得助人為樂之道,也能學習勇於面對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挑戰。
|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心得 10452 2014-09-24 12:15:43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心得
放手,讓我們學會高飛
很多現代孩子被家長從小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導致長大後不能獨立生活,
容易在現實的社會體制下淘汰,怨天尤人的而不去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
而在新聞中常看到都已經是二十幾歲的出社會人士,不去好好找份工作,
寧願在家當米蟲,好吃懶做的。還不想面對壓力或是被上司責罵寧可選擇
拿著一個碗在街上乞討,把自身的尊嚴給糟蹋的體無全膚,令人可恥。
前陣子出現很多年紀已二.三十歲,卻還生活在父母的寵溺下,不知天高地厚
,闖了禍也不當一回事的富二代新聞。
現在的生活,比起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還要富足很多,加上孩子生的越來越少,
獨子自然就成了捧在手心上的心肝寶貝,疼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也是我們做
父母應該負責的,但是我們都是太過分的寵愛寵溺了,卻導致國家未來的棟樑,
還沒有茁壯前就生了蛀蟲,讓人惋歎。是我們親手造成的
而我們一直說教育要從小開始教,孩子在六歲前要養成的習慣,會著實影響他
們日後成長的歲月,不容小覷,所以這時的父母親可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現在的年輕人都缺乏歷練,抗壓性非常的低,容易受小小挫折就哭哭啼啼或者
選擇放棄。雖然不能一偏概全說全部的青年人都這樣,但是卻是現在社會的通病。
而現今社會太過於重視考試成績,來判斷一個人的潛力,卻忘了每個人其實都要
自己的人生負責,該怎麼過自己的人生,會的領域各有所不同,如何讓自己發揚
光大,是無法用考試或分數來判定我們的,未來靠自己的頭腦,無限潛能。
但由於社會普遍的價值觀,造成我們仍大多數以分數取人!!不過,這樣順利的人生
,不代表是充實的人生。只是你幸運罷了。所以現在很少人能一次就找到人生的方
向,然後可以從此一帆風順。沒有的
而所謂充實的人生其實包含許許多多失敗與嘗試,只有親自經歷過這些,才能從一路
跌跌撞撞茫茫外來中,找到自己適合的定位。出發往前邁進。
然而身為人,很難不去煩惱,太多煩惱出現在我們的慾望以及忌妒還有自我期許。
有錢人每天提心吊膽怕有人會來搶走他們的財產。看到有人人緣忌妒他到處散播毀謗他的惡言。
成為第一名時,往往會擔心被第二名給取代,為此而不斷的鞭策自己。所以從好的方面來看,
這種是不斷往前,進步的動力,但是走得太急,有時候反而會變成負面的壓力。
我始終認為,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給孩子最適當的價值觀與成長環境。
過去的師威重於一切,家長為了配合學校,有時即便孩子受了委屈,也只當成是磨練。
但現今的家長意志卻大過於學校,只要孩子稍微受點委屈,就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便大
動作介入,如此一來,不但阻礙了孩子學習解決事情的能力,也容易讓他們活在自我的
世界裡。
人是群體動物,要是每個孩子都活在自我的裡,認為自己的事情大過於天下所有的事,
那麼這麼以人所建立的群居社會架構,豈不是要瓦解了?!
值得我們去好好沉思
|
暑假作業 9702 2014-09-24 11:22:22 精神衛生護理師培訓-建構「治療性人際關係」實務能力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這篇有分兩個階段為「準備期」、「籌備期」,準備期為擬定「人際關係治療」為培訓精神衛生護理師六項臨床實務能力項目之一,並通過「精神衛生護理師甄審委員設置辦法」。籌備期為建立「人際關係治療」實務能力培訓內容、種子成員與實務團隊之組成與運作。
據我所知護理人員在發展治療性護士病人關係過程中,必須為行動的發啟者並擔負行動的專業倫理與責任。讓我覺得護病間治療性關係的基礎是信任,尊重與接納,並且適當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治療性人際關係是一種專業性的助人關係,其目的在於運用關係特質及專業技巧照顧個案洞察其情緒和行為變化,發揮護理獨特功能,促進個案成長與改變,提升照護品質;並藉由專業關係建立,達到治療性的效果,經由臨床觀察評估,協助個案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被培訓過後才能提升自己的照護與專業的技術,尤其是對治療者之基本要求須遵守相關法令規定,瞭解個人能力與限制,依循護理倫理規範執業,公正,不歧視,尊重信仰及文化差異,並能運用適切之溝通與人際關係技巧,建立、發展及終止治療性昏迷。
我覺得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是一篇不錯的文章,裡頭教會了我好多如何做好人際關係的理論、知識,讓我看完這篇印象最好的是治療性人際關係的八項能力必備包括:1.能自我察覺2.能運用同理心3.保持中立與一致性的正向態度4.能真誠對待與尊重病人5.能持續關懷及支持病人6.能發展人際治療關係的過程7.能促進與維持雙核向的溝通8.能掌握有效溝通。這八項是治療性人際關係所必備要做到的選項,是不可或缺的原則,我們如果能維持好主動的去關懷病人,這樣自己開心病人也覺得很溫心,護理師培訓是在告訴我如何先考驗而據有自信去為人們服務,不管是否有重重難關我們都要永不放棄堅持做自己,最後本研究結果主要是提供精神護理師臨床實務能力考核與甄審工作之推動做依據,對提升精神衛生護理品質與專業的發展具重要性,但實務能力之甄審考核尚待推動,未來期望透過精神衛生護理師實務能力甄審考試之經驗與示例,進一步考驗工具之信、效度,及驗證實務能力考核過程與策略客觀性、可行性、區辨性及公正性。我們護理人員於執行治療性人際關係互動時有更多的自我省察,以增進其照護之能力與品質,是一個不錯的好時機可以和病人拉近距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