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護理典範-2 10891 2014-09-19 13:29:26 護理典範~~~2 白寶珠
白寶珠是一位美國傳教士,也是一位護士民國41年來台為台澎痲瘋病患服務至2008年,曾當選澎湖榮譽縣民、好人好事代表、第四屆醫療奉獻獎,更於2007年獲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白寶珠最初在樂生療養院工作,負責照顧痲瘋病患;後因有感於許多嚴重病患來自澎湖,心想若能在當地加強衛生教育,讓民眾對痲瘋有正確的認識,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病人就不必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收容所因而在民國四十三年二月抵澎湖,魏痲瘋病患服務至今,已足足四十載。
他無怨無悔地照顧痲瘋病患,她的無私和犧牲奉獻,不指令人感佩,且足以為今日醫療從業人員的精神標竿。今年的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項目,評審委員一致通過,要把這個獎交到她手中,代表國人向她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致謝。
但是由於白寶珠謝絕採訪、不接受表揚。她在外人面前,把自己完完全全地隱藏起來,像她的病人逃離四周疑懼的眼光一般。但是,了解白寶珠的人都知道,她隱於是不是個性使然,更非不通人情,而是處處為她的病人著想。她不容許別人刺探任何有關病人的資料,不願讓「畏懼」像一個愚昧的主人,已古老的偏見,牢牢套住它不幸的犧牲者。白寶珠用謹慎、沉重地心情面對外界,原因是怕報導稍有差池,傷害了和病人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默契和情感。
痲瘋病,古時又稱為「天刑」。它不僅曾是實質上令人閒之喪膽地傳染病,同時,也偝負了太多道德的偏見;一名痲瘋病患,除了要忍受痲瘋桿菌在皮膚、神經內的侵襲,常常也被迫為社會畏懼的眼光所流放。
對於痲瘋的恐懼,並不限於無知的民眾,即使是醫療人員,仍不免在不經意間表現出對它的排斥。台灣痲瘋病救濟協會在澎湖展開痲瘋醫療服務時,由省立澎湖醫院提供了一個二樓的小房間,作為病患就醫處所。白寶珠為病患設想十分周到,唯恐他們怕引起排拒而不願就醫,因此,病患無須排隊,掛號,只要走進診療室,就可得到白寶珠的照顧。但是,只要病人一離開,甚至後腳還未踏出,醫院的清潔工就開始大事清掃,看在白寶珠眼裡,很不是滋味,卻也無奈。
出處: http://www.he.org.tw/award_winers_4_7_4.asp
|
暑假作業心得 9823 2014-09-19 13:27:21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作者:約翰.葛林
譯者:黃涓芳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2013/4/9
一位平凡卻罹患癌症末期的少女海瑟,她只想平淡的走完人生,壓抑自己的情感,
不想活在太多人的記憶中,卻在教堂中參加一場支持團體的活動中,
認識了一位開朗又充滿自信的男孩奧古斯都,就如同一般正常男女交往,
生命的境遇從來就由不得我們選擇,也別無選擇,所以接受命運的美好與缺憾,
不要愚蠢的否定自己生命中單純的喜悅,即使癌症患者都不能坐以待斃!
接受命運無從選擇的「缺憾」,但可以靠不斷戰鬥而獲取「美好」的權力,他們也可以有
幸福的能力,對抗病魔的過程中,有失落、憤怒、絕望、傷心,但是親情、
愛情、友情將伴隨你一起戰鬥, 我覺得生、老、病、死,
不管是否願意,都是要去面對的,但對於這些受盡病痛折磨的天使,卻能接受生命中的美好與缺憾,
真的讓人覺得尊敬與佩服!祈求自己真的有面對磨難的勇氣,
生命是掌握自己如何去看待,面對死亡是需要學習的,身體健康真的是比什麼都重要
希望未來的每一天 自己也能夠像海瑟一樣樂觀面對 帶著身邊所有人的愛往前進
|
『三年級暑假』 我所認識的八大核心素養 4683 2014-09-19 13:20:12 我所認識的八大核心
(一)一般臨床護理技能(general clinical skills):
能正確執行醫囑,並準時給藥且知道藥物作用副作用,告知病人藥物作用與副作
用,減少病人擔心的情況,並且能給予舒適的照護,鋪平整理好床單,每兩小時
翻身一次,必要時,給予導尿、鼻胃管灌食、傷口換藥,疼痛時給予止痛藥,並
且離開個案時,拉起床欄,給予個案安全且舒適的照護。
(二)基礎生物醫學科學(basic biomedical science):
知道個案每個禮拜定期追蹤的血液檢測是否在正常範圍內,並會觀察傷口分泌物
是否為正常顏色、量、味道及特性,分析是否恢復狀況良好,能從每天最基礎的
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來評估個案是否有異常狀況,並運用基礎醫學知
識評估個案身心狀況。
(三)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能發現與分析問題,並提出處理方案,個案發燒時給予冰枕,傷口發炎時告知醫師並且更注意傷口換藥時的無菌技術,如有垂足狀況,給予支托、並按摩,減少壓瘡情形,兩個小時給予翻身,並整理床單,可以觀察出個案不論語言或非語言表情,分析為何有這些表情,並給予處置,使個案獲得舒適的照護。
(四) 關懷(caring):
能自愛並能提供他人心理或情緒的支持與協助,給予個案加油打氣,並主動和他說說話,有時皺眉及哭鬧情形,主動給予以安慰及打氣,多與個案聊天,幫助緩解疼痛,維持好的護病關係,並與職場上的同事相處融洽,多多關懷同事及病人,讓病人覺得溫暖且受到尊重。
(五) 倫理素養(ethics):
換藥或導尿時拉起床簾,保護病人隱私,並且不隨便私底下討論個案狀況。換
藥或翻身完時拉起床欄,保護個案安全,不會向人抱怨個案的各種問題,反而給
予支持與鼓勵,能表現符合專業規範的行為,並提供個案生理需求、安全感、愛及歸屬感、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
(六) 溝通與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 work capability):
能運用聽說讀寫能力與團隊合作,同學如有不會的問題提問我,會予以回答或請求老師或學姐解答,並且轉達老師想告訴同學的話,能與同學溝通與合作,如同學有不會的技術會給予幫忙或詢問老師,如同學忙不過來會給予幫忙,並注重團隊合作及溝通的重要性。
(七) 克盡職責性(accountability)
能表現自我負責的行為,可以清楚知道病人幾點翻身、餵食、換藥,也準時出缺勤,給藥時正確四讀五對,換藥時保持傷口周圍清潔,並積極學習未實際操作過的技術。
(八)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學習使用電子病歷及學校沒有的治療儀器,交班或病歷聽不懂看不懂的專業術
語會下課回去查,學習查詢文獻資料做讀書報告並學習如何上台報告。
|
『三年級暑假』 主題與二&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個案報告三篇 4683 2014-09-19 13:19:22 文章:血糖連續監測系統:三個個案報告 作者:林世鐸、許上人、杜思德
文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作者:陳明輝、楊建銘、陳濘宏
文章:照顧一位重症肌無力之病患 作者:洪珮珊
第一篇閱讀的是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應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比起三餐飯前及飯後的血糖機測試較為準確,也更容易掌控病人的血糖變化,由於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是24小時監測的,更能掌握病人是否有黎明現象及半夜低血糖的傾向,文章中有三位個案接受連續血糖機的監測系統,原本不易掌握的血糖數值忽高忽低,使用此系統後,使醫師更能掌握病人什麼時候血糖過低什麼時後血糖過高,給予最精確的診斷及服藥時間、服藥劑量,大大的降低病人血糖的忽高忽低的狀況,三位個案的醣化血色素也有顯著的獲得改善,血糖獲得控制並在正常範圍內是對於一個糖尿病病患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血糖的平穩不但對病患的健康有幫助,也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不過此系統仍有不便之處,就是價格昂貴,也沒有血糖機的操作程序來的簡單及方便,所以目前為止還不能取代傳統的血糖機,只能做為治療的輔助工具。
第二篇閱讀的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伴隨失眠之非藥物處置,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週期性完全或不分上呼吸道阻塞,並引起間歇性呼吸停止,伴隨著失眠的問題也很常見,在臨床上醫師對失眠患者的處理多採用助眠藥物來幫助個案入睡或減少睡眠中斷的發生,但是使用助眠藥物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失眠問題時,反而增加睡眠時呼吸道肌肉鬆弛癱塌的程度,導致睡眠呼吸中止更為惡化,因此作者使用非藥物處置方式治療阻塞型睡眠中止症伴隨失眠之病患,認知行為治療深入評估個案睡眠問題、病史及睡眠衛生習慣,及利用夜間多頻道睡眠檢查並與個案安排晤談,針對個人的獨特性來設計治療方針,包括:睡眠限制法、側睡治療法、規律的運動、教導個案腹式呼吸法、減少咖啡因的攝取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眠問題,包括減少睡眠潛伏期、減少夜裡醒來次數及醒來時間,以及增加整體睡眠時間與增進睡眠品質。減少藥物的使用,而深入瞭解患者狀況,給予量身打造的治療方針,能大大緩解病人病況,讓病人獲得更舒適的睡眠,這種方法值得學習與讚賞。
最後一篇閱讀的是照顧一位重症肌無力患者之照護經驗,重症肌無力患者除了吃藥、開刀治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衛教,在初期能夠提供病人相關的重症肌無力知識,例如:原因、症狀及治療過程,重症肌無力患者按時服藥是非常重要的,若忘記或延遲服藥可能產生肌無力危象(心搏過速、呼吸障礙、吞嚥困難、嚴重肌肉無力等),固準時並確時服藥是非常重要的,並維持正常、規律的生活,避免過度勞累及壓力過大,給予病人及家屬心理支持,急性期告知病人施行血漿置換術的注意事項,教導病患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供給個案足夠的營養,預防肌肉無力、萎縮及運動障礙等都是很重要的,並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進行護理評估,歸納出護理問題,給于適當的護理照護,使病人大大降低,疾病帶來的不適。
閱讀完三篇個案報告學到很多,課本沒教的,文獻都可以一一查出並自行閱歷,非常方便,也更容易學習,之後在臨床上也能以更專業的護理來照護病人,希望能夠使病人獲得妥善的照護,並健健康康的出院,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讓自己專業還要更專業。
|
暑假作業A精神分裂症 4560 2014-09-19 12:45:00 在很多的電影、電視劇裡面都會出現很多精神病的人,但其中我最好奇的是精神分裂症。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一般會跟雙重人格搞混,首先精神分裂症並非人格的分裂而是精神上的分裂,意謂著認知與情感功能的上障礙,他會出現原發性跟續發性的臨床表徵,原發性的包含思考聯想障礙、情感障礙、自閉、矛盾感情與聽幻覺將這些表徵簡稱為5As,續發性的妄想、錯覺、刻板動作等。
精神分裂症又可分為五種亞型錯亂型、僵直型、妄想型、未分類型與殘留型
。病因目前無法確定,最早曾推測由內源性毒素所致,目前根據實驗顯示,精神分裂症的發病與遺傳因子密切相關。治療原則目前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如clozapine、risperidone等這些藥物可以控制病人思考障礙、躁動不安等情形,藥物治療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緩解疾病狀況的方式,但藥物無法完全治療病人的疾病狀況加上精神科藥物通常伴隨一些神經方面的副作用,往往會造成病人拒絕服藥的原因。
我查了一些關於照護精神分裂症的護理文獻,第一位個案他有精神分裂症,是一位計程車司機,曾於數年前駕駛計程車時發生車禍,以調解庭和解。個案與案妻分居,育有一男一女,現與案子同住,主要照顧者為案父母,於22歲當兵時發生情緒不穩、幻聽、妄想等精神症狀,退伍後被帶至治療。個案擔心家人想遺棄他,出現坐立不安、身體不適等症狀作者確立三項護理問題:(1)焦慮;(2)思考過程變異-被害妄想;(3)家庭因應能力失調。最後作者幫助個案能發現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相關性,從無助、對家人的負面想法,到以理性角度思考家人對他的關心,應用記錄表整理焦慮情境,焦慮頻率降至1次,且運用放鬆技巧、休閒活動減緩焦慮。作者在結尾的時候說個案沈浸在負向思考及焦慮情緒漩渦,此時藉由陪伴、解決需求、提供訊息,促使個案敞開心扉,漸進接納理性思考,筆者認為「信任關係」為認知治療之關鍵影響因素。我認為著一段話在我以後去精神科實習時非常有幫助。
精神分裂症真的是如我們過去所想的那麼可怕嗎?得到精神分裂症真的需要感到可恥嗎?我認為那些都是過去的刻板印象,精神病是可以控制的,雖然他們發狂起來真的非常的危險,但如果個案願意正視自己的病情,早期接受藥物的控制一定會比沒有接受控制來的好,爾我個人認為藥物控制是其次,最為重要的是關心,關愛在馬斯洛的理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為甚麼我那麼想?因為沒有關愛就算在堅強的人也會有撐不住的一天,相反的擁有他人關愛的人在痛苦的事情、在軟弱的人都會願意去面對為了那一些自己愛的人與愛自己的人。
引用文獻
蔡麗鈴(2009)•運用認知治療於復健期精神分裂症個案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8(1)•121-128。
黃怡芬與曾淑惠(2006)•運用行為修正於精神分裂症個案之護理經驗•澄清醫護管理雜誌•2(1) •41-50。
廖素絨與闕可欣(2004) •一位再住院精神分裂症病患護理經驗•長庚護理•15(2)
226-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