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閱讀心得(3) 11248 2014-09-10 19:19:17
|
閱讀心得(2) 11248 2014-09-10 18:57:50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健康休閒管理科 班級 五健二甲
學號 1025106024 姓名 廖子萱
書名 長腿叔叔 作者 簡•韋伯斯特
出版社 中國宇航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0年7月1日
索書號 無 ISBN 無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從未擁有過的東西,就不會去想;可一旦想着這些奢侈品都是他或她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就再也不能
缺少了。
2 您知道的,叔叔,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想像力。惟有這樣,人們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
才能變得友善、富有同情心而且體貼。
3 義務雖是一件值得鼓勵的素質,可是我不認為小孩子應該懂得它的意思——這討厭又可恨的字眼。他們
應該要以愛為出發點去做一切事。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最讓人難忘的是,茱迪是那樣的簡單和純潔,她不會向長腿叔叔隱瞞什么,好訊息或者壞自己的長處或者
缺點;每一個小小愿望的滿足,每一些知識的獲得,都會給她帶來巨大的快樂。我就被她的似乎“幼稚”的
話給深深吸引了,可能是我也渴望這種簡單、直接和風趣的生活吧。
|
閱讀心得(1) 11248 2014-09-10 18:39:26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健康休閒管理科 班級 五健二甲
學號 1025106024 姓名 廖子萱
書名 小婦人 作者 林文月
出版社 台灣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月 1993年
索書號 無 ISBN 無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我要我的女兒美而賢,使人愛慕,能順利聰明地結婚,過有用的生活,像是上帝認
為她們所受的苦是對的一般,少些悲傷
2在底下的人不怕跌倒,低微的人不會驕傲;謙虛的人一直都會有上帝的領導
3我對我擁有的滿足,不管那是多或少;上帝,我永遠知足因為你保佑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小婦人描寫四個姊妹的家庭生活,這個家庭的中心點,是她們的母親。這位慈祥的母親
就像是這個家的領導,不但經營家計,還致力於孩子們的養育工作。以這位高貴而充滿
堅定信仰和理想的母親為背景,四個姊妹各自發揮不同的個性,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
|
暑假作業-健康與快樂 4733 2014-09-10 18:28:24 *個案報告文章:孩子眼中家務參與的快樂感
作者:唐先梅(Shain-May Tang)
出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5卷3期 (2012/09), 419-446
*個案報告文章:書寫、對談和思想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快樂、幸福感的影響
作者:李新民(Hsing-Ming Lee)
出處: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 26期 (2009/06), 29-58
*個案報告文章:健康風險認知與快樂程度對抽菸行為之影響-論抽菸行為的理性與感性
作者:劉哲良(Je-Liang Liou) ; 吳珮瑛(Pei-Ing Wu)
出處:農業與經濟 50期 (2013/06), 1-39
【讀後心得】:
近年來,經濟學者有鑑於快樂對人們的重要性,而投注相對多的研究於探討影響快樂背後之因素,至於快樂與決策行為關係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然而,於心理學領域方面,早已有大量研究說明,不論是以行為實驗或受訪資
料驗證﹒都顯示快樂確實會影響人們的決策。
在認定減肥是一種好的決策下,吃藥配合運動的減肥療程中,實證結果符合先前之預期,顯示快樂的人會有較高可能認為其需要減肥,且會有較高機率參與減肥療程且願意付出較高的療程價值,而僅靠吃藥的減肥療程,快樂的人仍然有較高可能認自其需要減肥且願意付出較高的療程價值。
當進一步分析這些可使孩子在家務參與中,產生快樂感受的因子時,可發現孩子家務參與若能符合孩子該階段的發展任務,便會產生正向的快樂感受。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學齡期兒童會面臨「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的發展任務,因此學齡期兒童需要努力學習一些技能來建立自我的能力,否則可能引起自卑(Erikson, 1968)。家務參與也是生活能力學習的一大類,如果能順利達成,可發展出有能力的自我,進而產生快樂的感受。雖然本研究並未發現兒童期的孩子提到因家務可學習生活技能而感到快樂,但卻發現兒童期的孩子會因該項家務工作容易完成或是父母的稱讚而感到快樂,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我能力驗證的快樂。只是該階段孩子仍強調的是做家務當下的感受,因而非從達成家務學習技能的目的性來說明。
此外,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青少年期須面對的「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發展任務(Erikson, 1968)。Connell(2002)指出透過家務的參與,年幼孩子快樂的學
習,並了解未來的角色與生活的技能,進而發展自我特有能力與認同感。本研究孩子眼中家務參與的快樂感也發現孩子在家務參與中,學習新的技巧與能力,透過他人稱讚、肯定,自我克服困難所獲得的成就感,以及展現與父母分離化的自主性,並輔以外在形象的社會認同,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能順利發展。同時孩子也從所做的家務工作內容開始,了解兩性的差異,並內化為自己性別的認同與價值觀。
|
姊妹 9833 2014-09-10 18:03:02 看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它所敘述的內容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討論的議題,內容主要是寫有關於美國在60年代黑人與白人(幫傭與雇主),他們之間所發生的事情。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能夠生活在這個和平的世代是一件幸運的事,像故事中過去的那個年代,他們的社會充滿的許多偏見與歧視,貧困的窮人總是飽受強者或是有錢人欺負,也沒有人會出來為他們打抱不平,只顧著自身的安危。若有人跳出來為黑人說公道話,那麼他一定會被排擠也別想再與其他人有任何的接觸,就是因為存在著這種社會風氣,因而造成人人都不想惹禍上身,所以黑人們所受到的打壓越來越嚴重。然而即使在那個年代是如此,故事中的主角仍非常的勇敢,自己一個人站出來替這些黑人幫傭寫故事,將他們在白人家做事的生活記錄下來。剛開始雖然有許多黑人都不敢參與訪問,怕會因此丟掉自己的工作被抓去關,又或者是會牽累到自己的家人們,但是主角還是堅持不放棄自己的初衷,努力的請求黑人們的幫忙,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波折,有多次都差點被主角的白人朋友發現,不過最後他們還是將這本書完成且順利的出版,也得到了全美國廣大的回響,讓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剛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真人真事的小說,不過看到最後才發現這其實是白人作者編造的故事,但我還是很佩服這位作者,她將黑人與白人他們之間的互動刻畫得如此的寫實,內容雖然有令人難過的黑人所受白人打壓的事件,不過也有一些幫傭與雇主之間溫馨的關心,讓人看了會不自覺得微笑。故事的最後雖然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不是像我們認為得最後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衝突能夠化解,有了平等的對待,但是我覺得作者會訂定這樣的結局,為得其實是要讓我們更加去審視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並不是只會因單單的一本小說的內容而改變,改變是需要所有人一起來努力的,注重的是造成現在這個問題的本身。而作者會寫這本書,其實也是因為從小她也是給幫傭帶大的,可是不幸的在作者16歲那年幫傭過世了,但是在她所認識的人當中卻不曾有人問過這些幫傭替白人做事感受是如何,所以作者依黑人的角度去撰寫這本書,去體會黑人的感受和想法,為了就是希望能夠彌補當時不曾問過幫傭的心情。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遠遠不如我們想像中的不同。」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好,每個人生而平等,不能夠因為黑人們與我們膚色的不同就認定他們是髒且低下,而白色就是高貴的象徵,所以就可以叫他們做牛做馬,這樣的偏見實在很糟糕。幫傭這個職業其實也很偉大,他們每天都要打理白人家的一切,舉凡打掃、洗衣、煮飯、照顧嬰兒和其他雜物都是他們的工作內容,回到家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如此龐大的工作量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負荷的了。但是他們所受到的待遇卻這麼得不公平,吃飯要獨自到旁邊不能在餐桌上,碗筷只能用同一雙,連廁所也不能與白人家共用,只因他們認為黑人身上帶有許多細菌,所以得用幫傭的專屬廁所,住宅區和學校也得與白人分開,法律上還有許多對他們不公得條例,這一切若是多一些的同理心或是將角色調換過來,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吧!不過很幸運得近年來的美國對於這種不公平的對待有越來越重視了,雖然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公不議,但是現在黑人歐巴馬也能夠當總統,代表有能力的人不因歧視也能夠出來當領導者,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差距也大幅的縮小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因膚色或是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歧視,每個種族都應互相尊重,尊重他們看待每一件事的想法與做法,公平對待他人才能夠避免衝突與隔閡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