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9641 2014-08-22 22:13:32 國小學童最常使用的媒體是網路,報章雜誌及廣播的使用率偏低,而最信任的媒體則是以電視為主,顯示電視的內容在長期的潛移默化效果還是對兒童造成一定的影響。且無論在網路素養、一般媒體素養、電視媒體素養中,學童年級愈低,素養能力也愈低。特別是兒童平日最容易接收的網路及電視媒體,因此素養教育必須要向下紮根,避免錯誤觀念及使用影響學童認知與行為。研究也顯示,東部地區和偏遠鄉村的國小學童在媒體素養上,遠低於其他各區域及都會地區的國小最為顯著,因此應當彌補區域性的落差,提高東部地區及偏遠鄉村媒體素養及提升國小教師的媒體素養教育教學,使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資源也能達區域暨城鄉均等平衡此外,目前媒體素養教育似為政府所重視的教育政策之一,始終卻未編列正式教材,以致於教師對於媒體素養的選擇不盡相同,加上學校課程壓力,使多數教師普遍認為該教學為一種額外負擔,造成媒體素養教學品質下降。
|
讓痛苦人際關係一口氣變輕鬆的祕訣 9641 2014-08-22 21:58:46 生活在社會裡,必然有人際互動,必然需要面對人際關係。
然而人際關係可以是個人沈重的包袱,是個人的力量(權力)來源,是個人幸福與快樂的基礎,也可以是個人生命裡最重要的目標。
所以「人際關係」是個包羅萬象的社會現象,很難描述也很難討論。這本書裡,作者將重點跼限在「如何讓痛苦的人際關係轉變成輕鬆的人際關係」。
首先,需要先調整「心態」。
人際相處最好是順著自己的「心」來表現「真實的自己」。
認識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確認在人際情境裡大家要一起完成的原本的目的,通常不會是「在別人面前表現好而被人喜歡」。
想在別人表現得很好,被人喜歡,那是顯示我有期盼努力達成的「理想我」,但這並不是忽視自己的缺點而進行偽裝;這就是順從「心」來表現真實的自己。不過,我們會有下意識的「自我防衛」而讓自己沒有辦法正視缺點,也沒辦法確認「原本的目的」,自然也沒辦法表現「真實的自己」,所以必須「學習並且努力」擁有這種人際相處的心態,真實對待自己,真實對待相處的對象,也信賴人心的溫暖。
|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9641 2014-08-22 21:57:56 不管是益友或損友,甚至有無朋友,朋友這件事的確對人影響很大。本書討論友誼的各種面相,從童年、成人,談到網路交友。取材角度廣泛,有助於我們對於友誼的瞭解。對研究者來說,它提供了很多可以刺激思考的素材。我們常把朋友想成就是目前擁有的關係現狀,但從更深刻的角度來看,朋友映射出、同時也決定了我們是怎麼樣一個人。幸福和成功始於自知,而就像卡琳‧ 福洛拉在這本既有說服力又讓人開心的書中所說的,自我了解的鑰匙或許就藏在你擁有的友誼裡面,包括過去的和未來的。這是任何想要體驗更多幸福的人必讀之書。
友誼就像一場人生的舞會盛宴,你所遇見的朋友就像舞伴,決定著彼此的曼妙舞姿與輕快節奏。
你的人生看起來如何,除了取決於出身背景、學經歷,甚至是自己的選擇與努力之外,你可能不知道,你所交的朋友,對你的人生面貌,也有很大的決定性。
因此,選擇朋友,就像選擇命運,
改變交友的方向,也能改變你的命運!
|
讀書心得-5 11263 2014-08-21 23:49:32 科別 健康與休閒管理專科 班級 五健二甲
學號 1025106039 姓名 陳家慧
書名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 米奇.艾爾邦
出版社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2014年9 月
索書號 ISBN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有機會聆聽昔日恩師的教誨
2什麼是人生
3會發光發熱的故事
4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與溫暖
5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靜下心讀這本書,我不自覺地進入情境
思索作者與莫瑞教授的每一句談話
你可否想過死亡呢?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終會死,卻沒有人把它當真過
人出生來沒帶來什麼,走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還在追求名利跟金錢嗎
這些東西未必能給你帶來快樂
只會讓你一再地追求下去
人永遠不會滿足!
|
讀書心得-4 11263 2014-08-21 23:46:27 科別 健康與休閒管理專科 班級 五健二甲
學號 1025106039 姓名 陳家慧
書名 罪行 作者 費迪南.馮.席拉赫
出版社 先覺
出版年月 2011年6 月
索書號 ISBN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撼動你對人性、罪行、愛與罰的一切判斷!
2有如紙上電影的故事,展現不同樣貌的人性難題
3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
4仔細看看他們,可以更了解我們自己。
5對故事人物的處境不勝唏噓。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從翻開第一頁閱\讀便深感震驚,卻又渴望了解後續發展,每段故事都是赤裸裸的人生,或許\會走向犯罪的一切源頭都埋藏在過往歲月的悲慘經歷,社會不公義型塑的遺憾、沉重,緊緊抓住某些社會邊緣人的脖子,逼迫他們犯下罪刑。當故事結尾時,會令人重新省思在任何罪行之對與錯、好與壞,只是模糊的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