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華藝-8 11263 2014-08-21 23:17:26 文章名稱:清張大復《寒山堂曲譜》考辨
作者名稱:李佳蓮(Chia-Lian Lee)
資料來源:臺灣戲專學刊 ; 12 期 (2006 / 01 / 01) , P61 - 102
內容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學界認為清初蘇州劇作家張大復《寒山堂曲譜》之板本定論提出新的辨證,結論是:張大復編譜歷經了初稿、增補、刪修而後定稿的三大階段,陸續受到沈璟、沈自晉新舊譜、馮夢龍以及鈕少雅等人的影響,以至於思想理論以及編譜態度由尚新轉為崇古、由取犯調而捨犯調、由無過曲而採過曲、由輯新調而求元詞,這一路下來的思想脈絡與編譜態度,為《寒山堂曲譜》有著眾多繁雜面貌及其先後問題,提出了最合理的解釋,即:五卷殘本《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實為張譜的最後修訂本。該譜保留了不少早期南戲劇目以及殘文佚曲,有著珍貴的文獻價值,同時代表著明末到清初編纂曲譜者審美取向的轉換,而這樣的轉換,也意味著崑山腔本身發展演變的痕跡,是為該譜在戲曲史上所提供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
華藝-7 11263 2014-08-21 23:16:19 文章名稱:談元曲悲劇之達成及其補償問題-以《竇娥冤》為例
作者名稱:劉鄭梓(Cheng-Tzu Liu)
資料來源:臺灣戲專學刊 ; 12 期 (2006 / 01 / 01) , P49 - 60
內容摘要:本探討主要在找出元曲《竇娥冤》悲劇之達成,及其與補償情節之間的某些因果關係,發現了元曲興起時,在主題與犧牲意義上跟西方悲劇有了差異,最分歧的部分,集中在元曲悲劇中獨有的「補償」。
補償情節在當時不僅存在,且受佛、道卑俗思想影響,以致《竇娥冤》裡連鬼魂也可以接受報償,這就引起本文論及的必要與否。
以西方悲劇觀來看,「惡棍正法」僅聊備一格,效果微弱,不如放棄補償,全力營造悲壯新氣象,是為本文之用意。
|
華藝-6 11263 2014-08-21 23:14:16 文章名稱: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述評
作者名稱:曾永義(Yong-Yih Tseng)
資料來源:臺灣戲專學刊 ; 12 期 (2006 / 01 / 01) , P3 - 17
內容摘要:《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永樂年間編成的一部巨大類書,1920年葉恭綽(玉甫)得其第13991卷於倫敦古玩小鋪,內收《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戲文三種。其中以《張協狀元》時代最早,當為戲文成立不久的南宋中葉作品,因之結構鬆懈,關目布置不免捉襟見肘;但人物塑造頗為鮮明,曲文之語言則樸素活潑,充滿鄉土風味。到了《錯立身》、《小孫屠》不止「北曲化」,合腔、合套、純北套,逐漸注入戲文中,而且曲文賓白也有逐漸「文士化」的現象,有些曲子也相當清麗可喜。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觀察,這時的曲牌「性格」未明,所以引子、過曲往往未分,腳色人物忠奸、善惡之類別也未如明代以後之定型。然無論如何,戲文三種的發現,《張協狀元》使我們真切的看到早期戲文的面貌,《錯立身》、《小孫屠》也使我們看到早期戲文本身逐漸演進的跡象,即就齣數而言,長短變化的幅度還相當的大,凡此在戲曲發展史上都很重要。據此,我們更加可以肯定《戲文三種》在戲曲史上的意義和價值。
|
華藝-5 11263 2014-08-21 23:11:45 文章名稱:元代優伶與士夫交遊考畧
作者名稱:陳萬鼐(Wan-Nai Chen)
資料來源:臺灣戲專學刊 ; 12 期 (2006 / 01 / 01) , P19 - 47
內容摘要:筆者於本學刊第九、十兩期,發表元代戲班〈優伶生活〉及〈伶倫門戶>二稿,摭談元代優伶們在職場與家居所呈現直線型的親戚同行生活情形。過去,優伶曾被誤解為「卑微」的職業,以為他們的行動,侷限於伶人周邊之間往來而已?其實,他們以出色才藝,獲得世人的青睞,縱橫交錯周旋於士君子各階層之間。本稿特根據元人詩文集,揭載他們與名公巨卿、文人學士交遊一般情形:如史學家姚燧、文學家盧摯、詩人虞集、藝術家趙孟頫、高官顯宦伯顏、豪門公子史構,……乃至於元英宗碩得八刺,也欣賞玉蓮兒的演技。優伶與士夫交遊,皆至情至性,吟詩作曲,舉止雅馴,言語諧妙;亦足以補元人傳記文學記述之不足,及文士休閒生活之品味。至於優伶的歸宿,除壽終正寢以外,尚有種種度過餘生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另一個層面,具有研究歷史參考價值。
|
華藝-4 11263 2014-08-21 23:10:51 文章名稱:移步不換形-當代戲曲《大唐貴妃》之探討
作者名稱:朱芳慧(Fan-Huei Chu)
資料來源:臺灣戲專學刊 ; 13 期 (2006 / 07 / 01) , P79 - 115
內容摘要:《大唐貴妃》的創意緣起於2000年底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當時蒞臨觀摩的梅葆玖先生,與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談到希望能與上海合作,對二十年代的梅派戲《太真外傳》進行改造。《大唐貴妃》改變過去一團一戲的模式構築起跨院團、跨劇種、跨地域的平臺以空前的規模實施藝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統整。什麼樣的戲曲作品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進入劇場?戲曲改革的方向將往何處去?幾乎是每一個新創劇目的創作人不斷思考的問題與一直努力的目標。《大唐貴妃》這部中國大歌劇,是對梅派藝術繼承與創新的探索。也因此甚受戲曲界之關注與重視。
本人不揣譾陋,試圖就《大唐貴妃》之歷史故實,並由開天遺事相關之重要文學勾勒唐明皇、楊貴妃之文學形象,以此先作基礎之考究,然後進一步對《大唐貴妃》之創作理念予以檢討,從而逐場評述其得失,最後對諸家所作之評論略作商榷,以見《大唐貴妃》作為現代劇場戲曲之意義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