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
幸福,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 1156 2014-08-20 14:05:42 幸福,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
作者:班夏哈
快樂的指標之一,是和我們關心的,以及關心我們的人多相處。快樂最重要的來源,也許就是坐在你身邊的人。感謝他們,享受和他們相處的時光。
二○○二年,才三十二歲的心理學家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開課,教授快樂生活的正向心理學課程。那時候,正向心理學很冷門,八個學生選修,還有兩個人退選。
不到三年,他這門課,選修人數成長了一四○倍,成為哈佛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班夏哈在以色列出生,十六歲開始,就踏上追求快樂的旅程。當時他以為,只要「無慾」——沒有期許、目標和渴望,就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在尋找快樂的旅途上,他發現,設定目標才是擁有快樂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為了得到快樂,應該先找到某些兼具樂趣和意義的目標。」
在歐債風暴、失業恐懼、經濟衰退等低靡氛圍籠罩的今天,人們該如何快樂?以下是班夏哈接受《天下》專訪的摘要。
我對快樂的定義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
一個快樂的人,在擁有正面情緒時,也會覺得人生充滿意義。這個定義並不指某一個特定時刻的感受,而是心理經驗的總和。有時候,人會有痛苦情緒,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快樂的。
很多人相信,成功會帶來幸福。他們的心態是:成功(因)會讓人快樂(果)。
成功是因為快樂
許多研究顯示,成功最多只能增強人的快樂程度,但這種刺激是臨時的、短暫的。成功並不會帶來幸福,相反的,成功(果)是因為快樂(因)。
這個發現很重要。原因是,當我們擁有正面情緒時,會更有生產力、更有創造力,會塑造更好的關係,身體更健康。
企業應該把投資員工的快樂,當作經營目標,並且把它當成企業獲利的工具。
很多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快樂和成功之間,存有互利關係:成功能增進快樂,快樂也能促進成功。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負面消息爆炸的世界:歐債危機、經濟衰退、社會不平等,一切都不確定。面對這樣的時局,人還有可能幸福嗎?
在困境中,人仍然可以快樂。方法是,保持積極的態度。
許多人說,該發生的事情總會發生,這種態度太被動。我相信,人可以努力讓好事情發生。
成長不一定都從好的經驗而來,有些成長,是從我們經歷的失敗和磨難來的。我們如何面對負面經驗,從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邱吉爾曾說,「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的人,在每個困難中看到機會。」
邱吉爾就是因為專注正面情緒,才讓國家復甦,並讓在挫敗邊緣的世界,重獲自由。不論是在戰爭,或經濟危機中,保持積極正面,是脫離困境必要的方法。
快樂需要學習。想過快樂的生活,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容許自己有情緒。當人接受情緒,例如恐懼、悲傷或焦慮,就有可能克服情緒。拒絕情緒,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只會帶來挫折和不快樂。
我們常以為,有價值的人生,就是不要有不愉快。經歷痛苦時,我們會認為一定是自己有問題。
事實上,如果不經歷悲傷或焦慮,才有問題。容許自己有情緒,才可能敞開自我,接受正面情緒。
二、快樂是兼具享樂和意義。不管是在工作或家庭,從事對個人重要又有樂趣的活動,才是快樂的推進器。
確認每一週,都有讓你同時覺得愉快和有意義的時間。研究顯示,有一、兩個小時這種經驗,會增進一天的生活品質,甚至是一整週。
三、快樂來自我們的「心理狀態」,而不是「身分」,或銀行存款。除了極端狀況,幸福的程度,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以及對外在事件的詮釋。
例如,看一瓶水,你是看到沒有水的部份,還是有水的部份?你認為失敗是災難,或是學習的機會?
四、化繁為簡。我們都太忙了,想在愈來愈少的時間,擠進更多的活動。量會影響質,為了做更多,會犧牲快樂。
五、身心同樣重要。身體做什麼,都會影響心靈。規律的運動,適當的睡眠,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帶來身心健康。
六、只要有機會,就要表達感激。我們常常以為凡事理所當然,要學習感謝、品嘗生命的美好事物,從人到食物,從自然到一個微笑。
七、快樂的指標之一,是和我們關心的,以及關心我們的人多相處。快樂最重要的來源,也許就是坐在你身邊的人。感謝他們,享受和他們相處的時光。
2012-06-27 天下雜誌 500期
|
暑假作業01 11232 2014-08-20 13:29:35 文章名稱:
沒有階級認同的勞工運動,台灣的自主工會與兄弟義氣的極限
作者名稱:
何明修
資料來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七十二期 2008 年12 月
內容摘要:
台灣自主工會運動的興起是依賴基層工人之間的兄弟義氣,而不是階級認同。
兄弟義氣是一種強調工人互助觀的團結文化,它固然能夠強化內聚力,抗拒外來的
打壓,但是卻無法清楚地界定工人群體邊界;以及其挑戰的對象。本文從一個台灣
國營工會晚近十餘年來的發展,來探討這種兄弟義氣的極限。自從八○年代末期以
來,基層的團結使得自主工會勢力能夠克服資方與黨國的聯手打壓,將工會組織真
正還給工人。但是在九○年代中期以後,兄弟義氣的限制卻顯得越來越明顯。一方
面,兄弟義氣排除了某些工會會員,也無法將工會與基層會員的關係清楚地定位於
階級面向上,而擴大成為無所不包的會員服務。另一方面,面臨民營化與事業改革
的壓力下,兄弟義氣的範圍迅速萎縮,甚至演變成不同生產單位之間的競爭。本文
主張,有瑕疵的兄弟義氣導致了此個案工會的內訌,同時也解釋了晚近台灣工運的
停滯現象。
|
暑假作業 9707 2014-08-19 15:27:01 書名:作者:文章出處:人際信用的倫理意義:劉文波:華藝線上圖書館
書名:作者:文章出處:人際關係與人際界線:盧宜蔓:華藝線上圖書館
書名:作者:文章出處:生命困頓與生命教育:鄭曉江:華藝線上圖書館
書名:作者:文章出處:五體不滿足的太郎:佐佐木 由利:大田出版社
書名:作者:文章出處:夏末香氣:張漠藍:北極之光出版社
心得:看完這些書跟文章,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五體不滿足的太郎」是在述說:「一個小小生命的志氣」,主角是一隻沒有四肢的小狗,在牠一歲時,因為一種怪病,她的四肢還有尾巴都被切除了,雖然牠沒有腳,但是牠並沒有放棄自己,反而更努力、更堅強的活了下來,牠自己學會了走路,也帶給了人們無比的活力,牠的主人也沒有因為牠的腳而拋棄牠,身邊的人因此更尊重生命,太郎教會了我們上課無法學到的東西,這東西就是「堅強、努力與不放棄的精神」。「人際信用」是在說人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人缺少了信用,做任何的事情都會不方便,從最平常的「可以借我東西嗎?」,借的東西從車子到衛生紙都有,如果從最平常的原子筆借了都不還,或者是弄壞了也不賠償,以後借東西別人可能都要三思一下才會借妳,說話時也是,說話要有信用,不然別人很難相信妳,就算妳說的是實話,人有時總會說謊或不守信用,一次兩次甚至到三次以上,你的信用可能會大打折扣,我們平常就要從小事開始守信用,不然有困難時,別人會不太想幫妳。「夏末香氣」是一部關於同性戀的故事,同性戀在感情路上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家長的反對、旁人的眼光…,很多人會覺得很噁心,很多家長會說「不能傳宗接代、不能生小孩、會過得很辛苦」,但是,喜歡一個人跟性別有什麼關係,大家不能接受的原因是因為「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就是男生跟女生在一起」,難道喜歡對方,就要為對方生小孩嗎?跟同性在一起,反而會更在意對方,不會因為「男主內,女主外、女生要顧家…」之類的事情而吵架,同性戀其實跟正常人一樣,只是喜歡的人性別跟自己一樣,我們要尊重包容每個人,不要因為跟正常人不同而排斥他們。「人際界線」是在說每個人之間不可侵犯的領域,就算跟自己再親近的人,也會有言語上或身體上的界線,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也會因為人際關係而改變,不管是朋友、戀人、夫妻,這之間都存在著界線,朋友之間常常因為玩笑話而踩到朋友的界線,我們說話不能太超過,要注意說出來的話適不適當,別人會不會不舒服,身體上的碰觸也是,「界線」是每個人需要學習的。
|
暑假作業 11244 2014-08-18 20:39:51
|
護理典範 10891 2014-08-18 15:18:41 趙可式博士 「安寧療護之母」
15歲時的趙可式已經開始感覺到死亡因為他長了腦瘤
但卻在開刀傷口還沒癒合的時候卻得知媽媽過世’
面對護理人員粗魯的丟他母親的屍體時他不明白生命的意義
而也因為媽媽的關係他選擇從事護理工作他希望能從中領悟些生命的道理
成為修女後卻因為不能隨時幫助需要醫護照顧的病人他很不安最後他決定離開
之後他在榮總當副護理長期間發生了他的父親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併發肺炎病倒
但卻因為他的父親是國民黨元老大將軍而沒有一家醫院肯收
於是帶著爸爸坐救護車,一家醫院換過一家醫院,像踢皮球一樣被拒絕,最後還是託關係才在台大醫院找了張病床。
趙可式他細心的照顧他的父親
他父親在臨終時瘦得只剩下29公斤趙可式不禁感嘆臨終病人還要受多少苦?
於是她看書,找到「hospice(安寧緩和醫療)」,她知道,這將會是她一生要做的事。
他開始積極地進修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博士學位還到安寧緩和醫療發起人桑德斯醫師所創辦的安寧院去學習
回來後並和志同道合的醫師推動安寧緩和醫療,並在成大醫學院授課。
趙可式博士他致力為重症病患提供尊嚴,他以關懷同理心對待即將臨終的病友
對趙可式還說如何協助病患和家屬坦然的面對死亡,是她一生的志願
而現在他不問生命的意義是甚麼了因為他覺得他已經活出生命了
趙可式被稱譽為「安寧緩和療護之母」,是臺灣推動安寧療護「最溫柔,最有利的那雙手」
在他的身上感覺可以看到希望,她溫柔細心的陪伴即使生命已到了盡頭還是能感
覺的到生命
人生必定經過生.老.病.死 但我們要如呵不怕死?人生能有多長的時間?
在最後人生的尾端'住進安寧病房任何事情都無法自己完成這使那些老人病人覺
得自己是個麻煩
她曾說,生命與死亡是由天命所主宰,非人力所能改變,重要的是生存時活得有
意義,死亡時尊嚴而安詳。
從無到有,短短10年,從馬偕的安寧病房到20家醫院提供安寧緩和醫療服務,26個居家護理服務單位,5個推廣的基金會及學會,「安寧緩合醫療條例」今年通過,以及公元2001年的亞太地區緩和醫療會議即將在國內舉行。
儘管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才剛起步,但趙可式認為,台灣的安寧緩和療護,至少已上軌道,「即使現在必須瞑目,我也沒有遺憾,」她雙手合十,平靜而安詳的微笑著。
安寧療護是指:病人善終、家屬善別、活著的人善生;身心靈三平安;四全照顧:全人照顧、全家照顧、全程照顧、全隊照顧;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愛、道別。
讓病人在生命的尾端能勇敢地說出謝謝,對不起和我愛你
在趙可式的身上我看得到同理心如何設身處地的關愛與溝通,表達對方的情緒,讓病人感覺被了解,被接納,而能溝通達到最完美。
資料出處http://catholic.org.tw/goodshepherd/00/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