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討論參考解答

第五課問題與討論
ㄧ、詩一開頭就宣示「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仍然」這個副詞通常出現在主從式複句的主句中。這裡只有主句,沒有從句,因此顯得突兀。在詩歌藝術上,這裡的留白,提供了想像空間。沒有說出來的半句,可以是「歷經千辛萬苦」或「經過了危難重重的長途飛行,幾次瀕臨死境」,甚至是「世世代代在風中鼓翅追逐地平線」。總之,意思很豐富,讀者儘可各憑想像進行再創造。但詩的結尾卻是雲翳「冷冷地注視著我們」──如此一來,開頭的「我們仍然活著」就表現了一個已知無望的結局。這種懸宕的開頭,卻呼應了結尾所要凸顯的人類生存的一種孤寂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現實,卻也是集體的歷史使命。詩的第二節強調「祖先的翅膀」,詩人正是以此去對抗現實存在的壓迫,呈現出堅毅的精神。這種孤獨、矛盾與悲劇感,成為整首詩內在的情感力量。因此,首句與結尾的內在連結,在於一種生命的延續性及生存的孤獨、悲哀,這也是「雁」的精神內涵。
二:本詩值得欣賞的部分首先是第二節。這當中意象飽滿,「祖先的翅膀」、「不、變的叮嚀」、「不完的魘夢」,成功將雁的飛行意志,提升到一種歷史性的使命。在時代的魘夢裡,給人以堅守的力量,充分發揮了詩人的人本精神。第三節中「我們將緩緩地在追逐中死去,死去如」以下三行,承前二節,而意象更為豐富。熾熱的生命不斷地在追逐中死去,夕陽的沉落,卻又意味著明天的旭日東升。「仍然要飛行」宣示著追求理想目標的意志沒有滅絕,並將自己投擲到無垠廣袤的天空,去擁抱世界的孤獨。這三行集結了人生悲哀的基調,卻又宣揚人生永不放棄追逐目標的信念。情感與意志,在這裡有了完美的結合。
第六課問題與討論
ㄧ、
1.譬喻的應用:如首段採用木之生長、源泉之流作為治國的比喻,不僅簡明易懂,說理也較為婉曲,不致流於生澀艱難:「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將抽象的治國之道,和樹木、浚流等具體事物結合,使得難以理解的抽象觀念,與現實具象進一步結合,達到「舉此以喻彼」的功能。書寫議論文時,善用譬喻手法可使文章更為動人,也可減少說理的嚴肅性。
2.對比的應用:本文一、二段可為正反面論述之對比,第二段也採用了「取」、「守」對比。首段論述「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是從正面點明題旨,而次段引用反面事例作為對比,自古君王「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之事理,承接前段「積德義」之正面論述,使得讀者頓生警惕之心;在正、反的論述轉折之下,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何以功成之後,德行反而衰退的歷史教訓。第二段中間採取的對比手法,則是作者扣合「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之核心意涵,分別就「取」以及「守」開展論述,作為今昔的對比,可說是善用映襯法則的最佳示範。
3.排比:文中例證甚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整齊對稱的駢句之外,本文更有駢散相間的情形,增加文章氣勢的跌宕。「臣聞求木之長者……必積其德義。」屬於整齊的排比句,置於全文開端,使得文章穩定而有說服力。而末段「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除最後二思之外,皆為整齊的排比句,後面銜接四四句法「總此十思,弘茲九德」,以及五五句法「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以增加文章變化性。十思中使用極為整齊鋪排的句法,可加強論理的穩定性以及完整性,而後接用四四句法,則有總括上文,一鼓作氣,付諸實行的氣勢,這是作者使用句法變化,造成議論氣勢變化的極佳佐證。
第七課問題與討論
ㄧ、
1.臺灣舊有方志的缺點有:
(1)內容錯誤(舊志誤謬)。
(2)文采不彰。
(3)記載偏狹(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
(4)續修不全且舊(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
2連橫寫《臺灣通史》的目的主要有二:
(1)使臺灣歷史能更完整地保存、流傳,以昭示後人。
(2)發揚種性,也就是發揚「民族精神」。此民族精神即是「惟仁惟孝,義勇奉公」;《臺灣通史》中記載的種種篳路藍縷、開山撫番、不畏艱難的史事,正是發揚此民族精神的表現。
二、
1.原意是指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但不能消滅它的歷史。因歷史是人類社會行事的參考與借鏡,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所以凡是文明的國家,都會重視歷史的保存。
2.連橫引用這句話有惕勵臺灣同胞的意思:縱然國土淪喪,但歷史絕不容消滅。

第八課問題與討論
ㄧ、作者這樣的比喻乃是基於其成長歷程與纖細的心靈感受,抓住了女性成長中隱藏在內心的一面,但因各人感受不同,或許我們可以開發出各種不同的比喻,來呈現我們的人生。
二、
1.水晶日:孩子的肉身令人想起清涼的風、有著幸運草和風箏飛翔的草原。文章藉由觸覺的意象表達孩童階段純淨無瑕的快樂。然而,作者也敘述在此階段中孩童對於身體的感受,同時對於死亡已有隱然的恐懼。
2.水仙日:青春期女性還無法正視自己逐漸成為女人的肉身。作者藉追尋、迷戀湘湘的身影,表現許多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同性的一種模糊又神祕的情感,然而卻給青春的心靈情愛的渴求及沉重的負荷。
3.火蓮日:以如大火焚身的巨痛,來形容生產所承受的痛苦;藉著另一個次元的抽象意象,表現產婦麻醉時的心理狀態。女性是偉大的,也是孤獨的承受苦痛的存在。
4.苦楝日:作者如實的描寫女性皮膚鬆弛、乳房下垂等年華老去的形象,也表達了不再性感美麗的身體使女性們得到平靜、自在的生活。同時側寫年輕的女性因為美色與性感而表現出來的爭鬥,對比出歷經世事而顯得寬容平和的生命態度。

新增時間 : 2014-08-21 16:22:28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