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兩本書和三篇文章)

書名:壓力生活美學 作者:張德聰博士
一開始我會選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我看到這本書封面的下方寫了一段話,讓我恍然大悟,就是「若能把壓力當成上帝恩賜的禮物,一念之間,天地為之大開,心胸為之開展,智慧為之增進!」我以前都把壓力看得太重,讓自己沒有時間喘息,不管是考試的壓力,還是人際關係的壓力等,我都一直不斷地給自己壓力,無形中也給了身邊的人壓力,看了這本書我懂得如何去釋放壓力,裡面有一章節講到當自己覺得不舒服、有人占你便宜的時候,你可以說NO!我覺得這對以前的我來說是很難的,我以前很少會說NO,是因為自己會有罪惡感,但無形中卻形成了一種壓力,所以要懂得在適當的時間地點說NO,就可以釋放給自己過多的壓力。
書名:生命的12堂情緒課 作者:王浩威、鄭淑麗
我覺得人都有很多不一樣的情緒,情緒就像生命的長河,如夢如風,猶如一段逆向的歷程,一個掙扎的故事,一種反差的存在,留下探索的記錄及軌跡,這本書有提到十二種情緒,恐懼、寂寞、嫉妒、背叛、忿怒、沮喪、疏離、絕望、罪疚、快樂、信任、回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課恐懼和第二課寂寞,第一課在說恐懼,就像笑聲在暗黑夜裡迴盪,讓人感到害怕、恐懼,人生命當中一定會有自己恐懼的人事物,像我以前對與不熟的人相處都有害怕或恐懼感,看完這一課,我學到愈自在,就不會有恐懼,面對任何變化和風險,都能隨遇而安,第二課在說寂寞,寂寞就像在人群中銷聲匿跡,我以前是一個害怕寂寞的一個人,但自己從來不會承認自己寂寞,只會逃避,像是我跟家人對話的時候,家人不聽我講話,我就不再開口跟他們說話了,或者是跟別人說話,害怕被拒絕,所以寧願自己一個人獨處,其實只是我自己一直在掩蓋自己的寂寞,看完這一課我學會了害怕寂寞就要去面對,不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樣只會更寂寞,所以要仔細思考自己的需要,這樣就不會寂寞了。
文章: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1期華人生活世界中的多面向因果思維 作者: 郭士賢、張思嘉
這篇文章在講述社會現象其實深受華人文化固有的宇宙觀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因而共同型塑了華人特有的因果思維方式,因果關係有分很多種,西方的理論都是從主客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出發,是理性分析的素樸因果關係,華人社會重視人與人的關係,是關係的因果思維,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並立的宇宙觀中,形成一套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因素共同促成事情發生的因果觀點,台灣民間信仰是屬於多神的、普化的宗教,是一種宗教的因果思維,透過修行積德的手段產生自我的轉化,修行積德與事件之間形成一種超越的因果關聯,我覺得這篇文章講述很多因果思維方式,每一種都有它的意義和道理,因果思維之間是互相關聯,而且可以同時存在的,我希望這幾種因果關係可以同時存在,截長補短,因果思維就可以更加完整,建構一個成熟的因果思維的架構。
文章: 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的關係 作者:余安邦
這篇文章在講述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文化心理學的發展,他有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以追求共同而普遍之心理機制為目標,第二個時期是文化心理學,開始注重被研究對象之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對語言的語意及語用分析的重視,第三個時期是文化心理學則強調人的主觀建構、象徵行動及社會實踐的文化意涵,並企圖以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切入,以建立診釋性的文化心理學知識,我覺得每個時期都有他的立場和觀點,與時俱進,文化心理會隨著地點和時間改變,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討論心理學相互接壤與交會的可能性,發展更好的文化心理。
文章: 安徽大学硕士班/2009年论文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 王方硕士 
這篇文章在講述蒙台梭利對3-6歲兒童的早期教育思想,他認為及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内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不斷發展的,它具有強大的力量,其教育任務就是激發兒童“内在潜力”的潛能,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諧的發展,其教育的實質是在尊重兒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幫助兒童獲得自然成長和完善,其具體目標就是帮助兒童獲得身體的獨立,思想的獨立,精神的完善,最终形成自立、自尊、自律的和諧的人格,我覺得蒙台梭利對兒童的教育思想很好,對兒童的早期教育很重要,這是奠定他未來教育的基礎,對他的生理、心理都是有幫助的,只要用對教育方法,兒童就可以健康的長大。

新增時間 : 2015-09-13 22:23:37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