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主題_面對臨終)
善終,最美的祝福:預約圓滿終點的10個條件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善終,正是最積極的生存態度
書中真實案例 : 邁入一百歲高齡的時田先生,平時的口頭禪就是:「我想要哪天突然就這樣翹辮子死掉就好」、「我希望可以死在家裡,讓家人送我最後一程」,他的理想就是平常活蹦亂跳,然後哪天突然就死翹翹的「健健康康翹辮子」。這樣的他,卻在過年時吃麻糬噎住喉嚨。家人見狀立刻致電給我,焦急地詢問:「是否應該叫救護車呢?」我迅速地向他們提出了這樣的說明:「如果現在叫救護車的話,就代表你們希望為老先生進行急救措施,要是急救成功的話,可能就會進入維生治療的階段,請將這一點仔細考慮清楚之後再做決定。」再怎麼說,家屬實在無法眼睜睜地看著他受苦,最後還是選擇呼叫救護車。在急救人員迅速的處置下,心肺功能一度陷入停止狀態的時田先生,順利恢復呼吸心跳。然而,成功挽回性命之後,時田先生卻被送進了加護病房,身邊還附上一台人工呼吸器。一個月後,奇蹟似地,他身上的呼吸器被移除了,但失智症的情形日益惡化,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吞嚥。再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原本持續使用的靜脈營養供給法,開始由胃造口術(為了將流質食物注入無法自行進食的人體內,而在腹部的胃壁上鑿出的灌食口。)所取代。最後,由於醫生判定時田先生處於「無法出院返家的狀態」,因此便直接被送進下一家老人醫院。當我去探望他時,他的狀態幾乎快跟植物人差不多了。雖然時田先生保住了一命,卻必須離開自己已經居住超過半個世紀的家,去到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度過餘生,更何況是在無法享受飲食樂趣、只能依靠人工營養的「維生」狀態存活下來,這樣真的是他本人所期望的結果嗎?如果他現在還能夠開口說話的話,他又會說些什麼呢?很多醫生都教人們怎麼長命百歲卻忘了傳達「如何安詳迎接死亡」。
「平穩善終」的十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認清無法平穩死的現實
【第二個條件】找一位有實際臨終照護經驗的居家醫療醫師
【第三個條件】鼓起勇氣和葬儀社的人談談吧
【第四個條件】選擇一間能讓人平穩死的安養機構
【第五個條件】領有高額老人年金者更應出示生前遺囑
【第六個條件】預防「跌倒→骨折→臥病在床」的惡性循環
【第七個條件】理解呼叫救護車的意義
【第八個條件】脫水對患者有益,而胸水和腹水不應輕易抽取
【第九個條件】別誤解二十四小時原則!即使在家死亡也絕非刑事案件!
【第十個條件】請放心體會安寧緩和醫療的好處
善終具有護理又是心靈的一個層面,護理人員需要好好的了解自己該以什麼心態面對也要學習怎麼關心家屬,自己也要調適!心靈那一個層面
平穩死:為自己寫下期望的人生結局
‧帶你認識何謂平穩死的概念,延命醫療才是正確的嗎?與安樂死又有何不同?
‧分析病患、親屬與醫師三者的立場並如何透過三方的共識選擇自己想要的終末照護
‧除了針對長者的終末照護外,也讓青壯年讀者認識生命最後的課題
所謂「平穩死」的生存之道與安息之道
在你我週遭,一定都曾聽聞過重病住院已久的親友,最後是在加護病房或是呼吸照護室中急救無效而過世。離去時,全身插滿了管線、四肢肌肉萎縮、連最後想說的話都來不及開口。卻也偶能在媒體上瞥見高齡長者在家中的睡夢裡安然與世長辭的新聞。若明天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何種才是你所期望的結局呢?
許多網友會在名人驟逝的新聞中寫下「R.I.P.」Rest in peace願死者安息的留言,但卻更希望是在生命漸漸消逝的過程是短暫、平靜、毫無痛苦的。這也正是本書作者.長尾和宏一直致力推廣的概念「平穩死」,只要找回醫療自主的權力,捨去不必要且痛苦的延命醫療行為,在自己、親人以及與醫師充分溝通、達成共識後,選擇自己所期許的臨終照護,直到最後都能開懷大笑、想吃就吃,自然平靜的安然辭世。
面對死亡的課題,不只高齡銀髮族需要即刻關注,而是身為青壯年的男女都必須修習的生命學程。藉由認識「平穩死」概念,減輕週遭長輩步向人生終點前的醫療折磨,也讓自己先了解到,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其實可以尊嚴、平靜的走完。
提前了解平穩死,生活方式就會產生改變,實際上只有5%的人能不為病痛所苦地離開人間每2人就有1 人罹患癌症、每2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究竟何謂延命醫療?越是進行延命醫療、反而可能提前死亡「皮鬆肉弛」是為了延長生命的美麗姿態,老化是人體最自然的節省精力模式你是否持續提供營養使癌細胞壯大呢?延命醫療是否有效,其實有所謂的分水嶺,必須自己決定何時該停止延命醫療必須徹底切換固有的思考模式必須聰明擷取利用醫療的好處平穩死與尊嚴善終之間的關連,得先了解尊嚴善終與安樂死之間的不同!
追求平穩死必須探討的3個課題,第一課:能夠平穩死的人具有這些特質,第二課:越來越多家庭不瞭解臨終照護,第三課:你的醫師真的了解什麼是平穩死嗎?
每個人都很希望以平穩的方式死去但能真的這麼做的人少之又少,而護理人員與親友的幫忙也很需要。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善終,正是最積極的生存態度
書中真實案例 : 邁入一百歲高齡的時田先生,平時的口頭禪就是:「我想要哪天突然就這樣翹辮子死掉就好」、「我希望可以死在家裡,讓家人送我最後一程」,他的理想就是平常活蹦亂跳,然後哪天突然就死翹翹的「健健康康翹辮子」。這樣的他,卻在過年時吃麻糬噎住喉嚨。家人見狀立刻致電給我,焦急地詢問:「是否應該叫救護車呢?」我迅速地向他們提出了這樣的說明:「如果現在叫救護車的話,就代表你們希望為老先生進行急救措施,要是急救成功的話,可能就會進入維生治療的階段,請將這一點仔細考慮清楚之後再做決定。」再怎麼說,家屬實在無法眼睜睜地看著他受苦,最後還是選擇呼叫救護車。在急救人員迅速的處置下,心肺功能一度陷入停止狀態的時田先生,順利恢復呼吸心跳。然而,成功挽回性命之後,時田先生卻被送進了加護病房,身邊還附上一台人工呼吸器。一個月後,奇蹟似地,他身上的呼吸器被移除了,但失智症的情形日益惡化,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吞嚥。再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原本持續使用的靜脈營養供給法,開始由胃造口術(為了將流質食物注入無法自行進食的人體內,而在腹部的胃壁上鑿出的灌食口。)所取代。最後,由於醫生判定時田先生處於「無法出院返家的狀態」,因此便直接被送進下一家老人醫院。當我去探望他時,他的狀態幾乎快跟植物人差不多了。雖然時田先生保住了一命,卻必須離開自己已經居住超過半個世紀的家,去到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度過餘生,更何況是在無法享受飲食樂趣、只能依靠人工營養的「維生」狀態存活下來,這樣真的是他本人所期望的結果嗎?如果他現在還能夠開口說話的話,他又會說些什麼呢?很多醫生都教人們怎麼長命百歲卻忘了傳達「如何安詳迎接死亡」。
「平穩善終」的十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認清無法平穩死的現實
【第二個條件】找一位有實際臨終照護經驗的居家醫療醫師
【第三個條件】鼓起勇氣和葬儀社的人談談吧
【第四個條件】選擇一間能讓人平穩死的安養機構
【第五個條件】領有高額老人年金者更應出示生前遺囑
【第六個條件】預防「跌倒→骨折→臥病在床」的惡性循環
【第七個條件】理解呼叫救護車的意義
【第八個條件】脫水對患者有益,而胸水和腹水不應輕易抽取
【第九個條件】別誤解二十四小時原則!即使在家死亡也絕非刑事案件!
【第十個條件】請放心體會安寧緩和醫療的好處
善終具有護理又是心靈的一個層面,護理人員需要好好的了解自己該以什麼心態面對也要學習怎麼關心家屬,自己也要調適!心靈那一個層面
平穩死:為自己寫下期望的人生結局
‧帶你認識何謂平穩死的概念,延命醫療才是正確的嗎?與安樂死又有何不同?
‧分析病患、親屬與醫師三者的立場並如何透過三方的共識選擇自己想要的終末照護
‧除了針對長者的終末照護外,也讓青壯年讀者認識生命最後的課題
所謂「平穩死」的生存之道與安息之道
在你我週遭,一定都曾聽聞過重病住院已久的親友,最後是在加護病房或是呼吸照護室中急救無效而過世。離去時,全身插滿了管線、四肢肌肉萎縮、連最後想說的話都來不及開口。卻也偶能在媒體上瞥見高齡長者在家中的睡夢裡安然與世長辭的新聞。若明天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何種才是你所期望的結局呢?
許多網友會在名人驟逝的新聞中寫下「R.I.P.」Rest in peace願死者安息的留言,但卻更希望是在生命漸漸消逝的過程是短暫、平靜、毫無痛苦的。這也正是本書作者.長尾和宏一直致力推廣的概念「平穩死」,只要找回醫療自主的權力,捨去不必要且痛苦的延命醫療行為,在自己、親人以及與醫師充分溝通、達成共識後,選擇自己所期許的臨終照護,直到最後都能開懷大笑、想吃就吃,自然平靜的安然辭世。
面對死亡的課題,不只高齡銀髮族需要即刻關注,而是身為青壯年的男女都必須修習的生命學程。藉由認識「平穩死」概念,減輕週遭長輩步向人生終點前的醫療折磨,也讓自己先了解到,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其實可以尊嚴、平靜的走完。
提前了解平穩死,生活方式就會產生改變,實際上只有5%的人能不為病痛所苦地離開人間每2人就有1 人罹患癌症、每2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究竟何謂延命醫療?越是進行延命醫療、反而可能提前死亡「皮鬆肉弛」是為了延長生命的美麗姿態,老化是人體最自然的節省精力模式你是否持續提供營養使癌細胞壯大呢?延命醫療是否有效,其實有所謂的分水嶺,必須自己決定何時該停止延命醫療必須徹底切換固有的思考模式必須聰明擷取利用醫療的好處平穩死與尊嚴善終之間的關連,得先了解尊嚴善終與安樂死之間的不同!
追求平穩死必須探討的3個課題,第一課:能夠平穩死的人具有這些特質,第二課:越來越多家庭不瞭解臨終照護,第三課:你的醫師真的了解什麼是平穩死嗎?
每個人都很希望以平穩的方式死去但能真的這麼做的人少之又少,而護理人員與親友的幫忙也很需要。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