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

當我翻著《飢餓遊戲》時,我不禁聯想到高見廣美所著的《大逃殺》,一樣恣意地將人命玩弄於股掌之間,一樣迫使參賽者拿起手中的武器,撂倒其餘的人,踩踏著亡者的屍身,一步步地向優勝者的位子靠近。可是《大逃殺》的內容過於寫實並帶給讀者強烈的緊迫感,反觀《飢餓遊戲》,作者描寫的重點是主角如何活下去而不是人性的掙扎,雖然作者有寫到凱妮絲內心因比德而引起的圈圈漣漪,但作者在殺人前的遲疑與殺人後內心的混亂並未多加著墨,只是輕輕的帶過,這麼一來,讀者們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青少年小說的關係,人物感覺都被寫得很膚淺、很表面。
出現的角色全部都被刻意塑造得很討喜,不管是男女主角還是配角都是。
就算一開始出場時惹人討厭,最後還是會被扭轉成正義的一方。
大概是要故意製造出人民都是逼不得已,都城高層才是最終大壞蛋的效果,順便討好讀者吧。
可惜這種手法讓正邪間的界線被劃分得太明顯,反倒讓人物顯得過於平板,一點真實感都沒有。

不過雖說如此,我還是很沒志氣的跳入討喜角色挖的大坑了。(捂臉
我好喜歡秦納唷。他是我整本書裡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了。

至於凱妮絲,她不是我的菜。
她完全就是按照標準程序打造的女主角,固執堅持、脾氣剛烈。
雖然夠強悍也有腦,可是個性和思想都太無趣、太好捉摸。
尤其是面對感情那種蠢到讓我想翻白眼的態度,完全就是女主角必備啊。(茶

而蓋爾和比德,一看就是作者寫出來討好充滿少女心的青少女的啊。
兩男一女的三角戀根本就是木瓜之城,連青梅竹馬註定會輸的設定都很像。囧
對於感情戲的描寫也跟木瓜一樣,完全走單純天真愚蠢到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的YA小說路線。
不過拿它跟木瓜比好像還是有點委屈啦。(公正
至少《飢餓遊戲》不是整本都在大談戀愛,也沒有什麼讓人傻眼的吸血鬼和狼人。

在這類作品之中,作者試著在黑暗的故事中刻寫人性的光明面、在極其凶險的境地中描繪「寬恕的奇蹟」,那些急於致人於死地的角色們反而成了到達九泉的先鋒人馬,而主角在「本我」的求生意志和「超我」的道德良知之間來回擺盪,嘗試著找出那個平衡點;就像《飢餓遊戲》封面上所寫的:「唯有愛上你的對手,才有一絲存活的機會。」,在有可靠的肩膀、溫暖的胸膛可以依靠時,隨時都高懸著的心才可能放鬆,像弓弦般絞緊了的身軀才可能獲得舒緩,但在得到可依靠的物事之前,必須去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對方。

作者仔細地描繪了「施惠國」及其附屬區域的特色:出產各種珍貴飾品的第一區、工廠林立的第三區、漁業興盛的第四區……等。另外,作者也耗費了相當的筆墨來描寫「施惠國」先進的科技,如:擁有上百個操控按鈕的淋浴設備、對著菜單的送話口輕聲說出想要的食物,一分鐘之內它就會出現在你面前、或是可以拉近放大以及拉遠縮小外頭景觀的窗戶……等,在這樣的細膩的描寫下,讓人會有一種錯覺,就好像「施惠國」以及《飢餓遊戲》都是真實的事一般。

遊戲中,凱妮絲和比德為了得到更多資助者的幫忙,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於是在全國觀眾前演出了「悲劇情人」的戲碼,在跟隨著他們腳步的攝影機前,互相安慰、擁抱、親吻,為的就是讓觀眾相信他們是真心相愛的。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何嘗不是如此?人們習慣穿套上堅強的外表,為的就是掩飾內心的脆弱;也有人習慣性的讓自己周圍充滿了人,為的不過只是想掩蓋內心無盡的空虛與寂寞。

有人說:「人生如戲。」,這句話說得對極了,我們窮極一生扮演著各種的角色,試著去做好那個角色份內的工作,而判斷自己是否有成就、是否成功,是賴以眾人對自己的評價;要到何時,我們才能超脫公眾社會所設下的框架,在別人的注視下,真正做到比德所說的:「我要死的像我自己,進到裡面之後,我不想被他們改變,我不想變成某種不是我的怪物。」?

新增時間 : 2014-09-21 17:11:02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