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百年百人--生理學或醫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的貢獻不僅僅只是學術上的成就,在人類生命的延續中更是重大的突破;如柯霍在結核病領域的研究和發明等等,任一皆為劃時代的創舉、不可磨滅的偉大發現,冀望未來的研究者更能承先啟後,為生理學或醫學再創新頁。柯霍氏法則,又稱亨勒-柯霍法則,是由四項標準組成的一套研究思維,用以建立疾病和微生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此法則由柯霍和勒夫勒共同於1884年將理論公式化,並於1890年由柯霍獨立修正後公諸於世,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炭疽和結核的病原學,但這套思維已被廣泛運用在其他許多疾病上。1893年發現有些霍亂帶原者以及傷寒瑪莉等案例並無任何症狀表現,因此柯霍後來又將第一條原則後半刪去。後來在小兒麻痺、皰疹、愛滋病、C型肝炎都有類似發現,甚至今日幾乎所有醫師和病毒學家都認同小兒麻痺病毒只會對少數感染者造成癱瘓。柯霍氏法則發展於十九世紀,是以當時技術水準能用來辨認病原體的技術通則。但柯霍生活的年代,已有許多疾病明顯和某些物質相關,卻無法符合這套法則的檢驗。而過於信任這套研究方法的學界,也在無法透過培養基分離培養病毒的情況下,導致病毒學發展窒礙難行。目前,已有不少疾病證實為某種病原體造成,卻不能滿足柯霍提出的理論。因此,雖然柯霍氏法則在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持續對微生物診斷有所幫助,但目前已不要求必須完全符合四項準則考驗的研究了。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