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書名:承諾,用心守護病人 作者:丘美珍.李桂芬

「腦袋沒想的,眼睛就看不到。」黃達夫醫師如是說:誤診往往由此而來。
黃達夫院長是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院長,也是社會大眾推崇的作者。他有專業、有熱情、有理想;不斷以文字、演講、專著及實際參與等方式與社會各界分享他的才情、焦慮與思索,因而被天下文化邀請出版,成為「前進的思索」自選集的十位作者之一。
他認為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鼓勵做多而不是做好,甚至當病人沒有被照顧好時,反而製造了更多收費的機會,這是非常荒謬的現象。
後來黃院長,到美國進修在那邊他學習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嚴謹的研究態度。因為回台探病而感受到台灣醫療品質不足以令人安心,而決定回台貢獻。我心裡總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我的親人,甚至是我自己,我會怎麼做。
美國醫學研究院曾出版關於醫療疏失的報告,在結論中直指,護士人力不足,是引起醫療疏失的主因之一。換言之,如果護士人力充裕,打錯針、給錯藥以及院內感染的比例就會降低,病人才能得到真正安全的照護品質。
台灣的醫學教育傳統,主張醫生跟病人應該保持距離,永遠客觀冷靜而理性。所以,一般來說,醫生跟病人說話時都很嚴肅。不過,黃達夫卻認為:「醫生與病人保持友善親近的關係,才可能全面了解病人的狀況,而醫生關切病人,情緒因為病人的病情好壞而起伏,也是人之常情,不必刻意壓抑。」
對護理人員來說,最重要的特質,就是「需要擁有一顆溫暖的心!」
行醫是一種忠於自己、造福他人的志業。行醫的最大獎賞,來自於和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透過不懈的努力,改變眾多人的生命。
做為一名醫師,身受病人以生命託付,我們矢志竭盡所能,為解決病人的痛苦,促進病人的健康奉獻心力。
我們對於病人的苦痛隨時保持高度的敏感;我們每一刻等待病人的召喚……
他認為自己是國家健保政策的「善意管理人」,有責任在關鍵時刻說出真相,以免制定政策的人做出錯誤的決定。
溫柔,是對待病人的態度;溫柔之外,也有強硬的時候。面對健保制度的弊端,何信醫院整體堅信真正的公平正義,立志要做最好的醫療。在當時,健保制度才剛草創,實施方式為有執行就付費,重量而不重質的弊端是:壞醫院如果發生院內感染,或是採取不必要的治療方式,甚至手術失敗再重來的現象,都會增加健保的補助款。這豈不是助長壞苗,拖垮資源與經濟?在當時有兩條路,一是堅持品質但必定走上歇業,二是追隨同業,降低部分醫療品質。而黃達夫毅然決然與之抗爭到底,走上人煙稀少的第三條路,終於促成慢性病及部分癌症論質計酬方案,為台灣的醫療立下新的里程碑。

新增時間 : 2016-01-30 09:52:30 / 修改時間 : 2016-02-03 13:50:2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