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

106學年度暑假讀書心得(五護三乙 鄭宜軒 學號:1045101059 座號:6)
主題:產科----剖腹產
文章:楊馥綺、賴玉敏(2013)•協助一位新移民婦女剖腹產後哺餵母乳之經驗•護理雜誌、14 (2),43-52。

讀書心得:
文中有提到這是位越南籍的外籍新娘,在因陣痛、早期破水、胎位不正等因素下由剖腹產生下一名女嬰,其中我有發現其實個案一開始對於親子關係建立似乎有潛在的問題,在產後個案有跟護理師提到因為傳統重男輕女、生男生傳宗接代等傳統思想影響,有生第二胎的壓力且有埋怨這胎為女兒、認為自己未盡到生男嬰的責任,當生出的孩子不是親人家屬或自己期許的性別時便會對這小孩產生埋怨,對下一胎的壓力也跟著上升;而這問題我相信不只有這位婦女有,而是蠻多婦女共同的問題,雖然在現今社會有提倡「生男生女都是寶」的新觀念,但產婦和家屬對於小孩性別的想法上在短時間內可能還無法徹底改變,所以我覺得護理人員要幫助產婦們表達自己對於孩子性別之類的感受及協助產婦調適心理壓力,當我們忽略這個小小的潛在問題時,也可能對產婦和嬰兒之後相處產生嚴重的問題。
其中能明顯感受出個案對於自己是很缺乏自信的,也因為溝通不良和其他問題與婆婆相處上不太愉快,因種種原因相連以致在哺餵母乳方面有問題,幸好之後在護理師幫忙下得以改善,藉由提供個案越語版衛教單、實際教導等護理措施、向個案及家屬說明目前的情況屬正常之下,個案能成功並正確哺餵母乳,順帶使自己增加自信心,同時也增進了和嬰兒之間的親子關係,後來在電訪時也有表示對哺餵母乳的過程和結果感到滿意及高興,從中能明白面對不同文化的個案時我們護理人員該提供符合個案的護理照護。
個案身分不同於台灣大多婦女,她是新移民婦女,來到台灣後各方面都需要適應,也有著很多問題,如這次生產和新生兒照護等等;台灣新移民或稱新住民的人口不斷上升,且多為女性,但我認為有些醫院並未替那些新移民婦女們提供良好的生產、醫療環境。其實我的母親也是新移民,雖然因為是中國人所以語言方面沒有文獻中的個案有嚴重溝通障礙,但她生我和弟弟時的生產經驗並沒說很好,也曾受到護理人員或醫師的輕視、歧視,尤其是弟弟,媽媽說在懷弟弟時,產檢的結果出來後醫師跟媽媽說弟弟體重太低,但在分娩時媽媽一直遲遲生不出來,後來才發現弟弟體型太大無法從陰道娩出才又緊急剖腹產,而弟弟生下來時確實體重達四千以上,明顯先前產檢時的檢查有問題或不確實,讓媽媽白白多痛了一次,若當時產檢時能發現這個問題就可在產前預先選擇剖腹產,讓媽媽能有心理準備,而不是慌慌張張的在擔心孩子情況下臨時上手術台,導致媽媽留下這種不好的生產回憶。
很多在台灣比較弱勢的族群在各方面都需要我們的幫忙,更別說是在醫療方面,當他們比任何時候更渴求幫忙時,若我們拒絕伸出援手或對他們視若無睹甚至帶著歧視、不友善的眼光和動作時他們會多麼的傷心和難過,那些舉動無疑是對他們的傷害,原本就不安的心變的更不安,將他們推入更深的無助和痛苦之間。我認為在醫療、護理方面都應該將個案視為自己的家人、朋友,即便國籍不同語言不通他們始終是我們應該幫忙的對象,運用同理心去思考、仔細觀察個案們潛在的需求和問題,幫助且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照護。
總歸一句話,不管是醫師抑或是護理人員我們都該以全方位的方式去照顧病人,用同理心站在病人角度,設身處地的去替他們著想,對待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我相信有著這樣一顆心在醫護界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新增時間 : 2018-09-10 01:13:07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