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暑假作業
主題: 三年級專業科目相關的議題
文章:一位初為人母的產後憂鬱症患者之護理經驗的心得
作者:黃秋敏 洪翠妹 楊子慧
讀後心得:文章裡的個案在大學時被診斷出為憂鬱症患者,後來經服藥後有漸漸地穩定下來。出社會後,由於工作壓力太大,以致於情緒不穩定亂丟東西跟未婚夫吵架,後來被醫院診斷出為躁鬱症。
穩定一段時間後,順利的與未婚夫結婚,並且懷了孩子。
在懷孕過程中她都會去參加產前課程,但在生產後由於身體不適所以沒去參加醫院的育嬰衛教,導致回家後忽然驚覺對於照顧寶寶的部分一竅不通,使她焦慮、煩躁,而她婆婆本來答應要幫她坐月子然後照顧小孩,可是後來生病住院了,以致於她只好去拜託娘家幫她坐月子與照顧小孩,而她的丈夫因為要照顧台中生病住院的婆婆又要忙於工作,疲於奔命,所以都無法來台北照顧她,使她感到孤單無助,後來在種種壓力下,併發了產後憂鬱,不停地哭泣自殘,後來安排她跟家屬可以和彼此講出心裡的話,並教導她在覺得自己快發作的時候可以做腹式呼吸,調解自身情緒與呼吸,並在個案情緒不穩定,使用腹式呼吸時給予加勉與鼓勵,而個案是佛教徒,所以也鼓勵個案能在情緒不穩定時唸唸佛經打坐之類的,後來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病情有逐漸地穩定然後出院了,出院3個月後開始與個案密切聯繫,個案表示能在情緒快要不穩定時做腹式呼吸,並且穩定的調解情緒。
我會選擇這一篇文章是因為筆者知道相關臨床報告不多,想深入探討相關文獻,想要幫助產後憂鬱之病患,提供更多臨床照護之方法。
看完這一篇文章,讓我明白讓一位產後憂鬱症患者恢復像一般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困難,我們應該在平常生活時就應該注意並且避免生活壓力,給予適當的關懷與愛,不僅能避免產後憂鬱,甚至還能擁有家庭的幸福美滿。
參考資料:孔繁鐘譯(2006).情感性疾患.於DSM-IV精神科疾病診
斷準則手冊(311―372頁).臺北:合記。
沈裕智、陳紹基(2005).懷孕及產後期間治療躁鬱症之
相關研究回顧.慈濟醫學,17(2),7―12。
黃隆正、李明濱(2003).憂鬱症與自殺.臺灣醫學,7
(6),929―934。
陳偉任、林清華(2004).產後憂鬱症的回顧.臺灣醫
界,47(4),163―167。
陳志賢、戴嘉南、連廷嘉(2003).初為人父母心理調適之
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9)17―46。
葉在庭、劉珣瑛(2002).生活事件、婚姻滿意度與產後
憂鬱症相關探討.臺灣醫界,45(9),33―35。
楊子慧、李明濱、張秀如(2005).產後憂鬱症.北市醫
學雜誌,2(7),9―15。
謝碧玲(2002).憂鬱症的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學生輔
導,80,76―83。
鄭銹絨、陳彰惠(2001).產褥期間母親的關注與社會支
持.護理研究,9(3),322―311。
廖玲玲(2005).新手媽媽與社會支持.教育社會學通
訊,10(2),23―27。
Brandt, K. A., Andrews, C. M., & Kvale, F. J. (1998).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nd breastfeeding outcome 6weeks
after birth.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7, 169-174.
Epperson, C. N. (1999). Postpartum major depression :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American Academy of Famliy Physicians,
59(8), 2259-2273.
O’Hara, M. W., Stuart, S., Gorman, L. L., & Wenzel, A. (2000).
Efficacy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7(11),
1039-1045.
Ruchala, P. L. (2000). Teaching new mothers: priorities of
nurses and postpartum women.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9(3), 265-273.
Yonkes, K. A., Wisner, K. L., Stowe, Z., Leibenluft, E., Vohen,
L., Miller, L., Manber, R., Viguera, A., Suppes, T., &
Altshuler, L. (2004).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 608-620.
精神衛生護理雜誌 3卷1期.中華民國97年10月
文章查詢:台灣全文資料庫(hyread)
文章:一位初為人母的產後憂鬱症患者之護理經驗的心得
作者:黃秋敏 洪翠妹 楊子慧
讀後心得:文章裡的個案在大學時被診斷出為憂鬱症患者,後來經服藥後有漸漸地穩定下來。出社會後,由於工作壓力太大,以致於情緒不穩定亂丟東西跟未婚夫吵架,後來被醫院診斷出為躁鬱症。
穩定一段時間後,順利的與未婚夫結婚,並且懷了孩子。
在懷孕過程中她都會去參加產前課程,但在生產後由於身體不適所以沒去參加醫院的育嬰衛教,導致回家後忽然驚覺對於照顧寶寶的部分一竅不通,使她焦慮、煩躁,而她婆婆本來答應要幫她坐月子然後照顧小孩,可是後來生病住院了,以致於她只好去拜託娘家幫她坐月子與照顧小孩,而她的丈夫因為要照顧台中生病住院的婆婆又要忙於工作,疲於奔命,所以都無法來台北照顧她,使她感到孤單無助,後來在種種壓力下,併發了產後憂鬱,不停地哭泣自殘,後來安排她跟家屬可以和彼此講出心裡的話,並教導她在覺得自己快發作的時候可以做腹式呼吸,調解自身情緒與呼吸,並在個案情緒不穩定,使用腹式呼吸時給予加勉與鼓勵,而個案是佛教徒,所以也鼓勵個案能在情緒不穩定時唸唸佛經打坐之類的,後來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病情有逐漸地穩定然後出院了,出院3個月後開始與個案密切聯繫,個案表示能在情緒快要不穩定時做腹式呼吸,並且穩定的調解情緒。
我會選擇這一篇文章是因為筆者知道相關臨床報告不多,想深入探討相關文獻,想要幫助產後憂鬱之病患,提供更多臨床照護之方法。
看完這一篇文章,讓我明白讓一位產後憂鬱症患者恢復像一般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困難,我們應該在平常生活時就應該注意並且避免生活壓力,給予適當的關懷與愛,不僅能避免產後憂鬱,甚至還能擁有家庭的幸福美滿。
參考資料:孔繁鐘譯(2006).情感性疾患.於DSM-IV精神科疾病診
斷準則手冊(311―372頁).臺北:合記。
沈裕智、陳紹基(2005).懷孕及產後期間治療躁鬱症之
相關研究回顧.慈濟醫學,17(2),7―12。
黃隆正、李明濱(2003).憂鬱症與自殺.臺灣醫學,7
(6),929―934。
陳偉任、林清華(2004).產後憂鬱症的回顧.臺灣醫
界,47(4),163―167。
陳志賢、戴嘉南、連廷嘉(2003).初為人父母心理調適之
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9)17―46。
葉在庭、劉珣瑛(2002).生活事件、婚姻滿意度與產後
憂鬱症相關探討.臺灣醫界,45(9),33―35。
楊子慧、李明濱、張秀如(2005).產後憂鬱症.北市醫
學雜誌,2(7),9―15。
謝碧玲(2002).憂鬱症的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學生輔
導,80,76―83。
鄭銹絨、陳彰惠(2001).產褥期間母親的關注與社會支
持.護理研究,9(3),322―311。
廖玲玲(2005).新手媽媽與社會支持.教育社會學通
訊,10(2),23―27。
Brandt, K. A., Andrews, C. M., & Kvale, F. J. (1998).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nd breastfeeding outcome 6weeks
after birth.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7, 169-174.
Epperson, C. N. (1999). Postpartum major depression :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American Academy of Famliy Physicians,
59(8), 2259-2273.
O’Hara, M. W., Stuart, S., Gorman, L. L., & Wenzel, A. (2000).
Efficacy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7(11),
1039-1045.
Ruchala, P. L. (2000). Teaching new mothers: priorities of
nurses and postpartum women.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9(3), 265-273.
Yonkes, K. A., Wisner, K. L., Stowe, Z., Leibenluft, E., Vohen,
L., Miller, L., Manber, R., Viguera, A., Suppes, T., &
Altshuler, L. (2004).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 608-620.
精神衛生護理雜誌 3卷1期.中華民國97年10月
文章查詢:台灣全文資料庫(hyread)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