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護理典範

背景:
馬偕出生於1844年3月21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佐拉村,他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家中排行老么,他的父親喬治曾是佐拉村「老木造教堂」的長老,母親是Helen。1878年5月27日,為了使婦女也能受到照顧,馬偕決定娶五股坑(今新北市五股區)台灣女子張聰明(原名:阿蔥)為妻,,女兒偕瑪連(Mary Ellen 1879-1959)出生於大龍峒。二女兒偕以利(Bella 1880-1970)出生於加拿大,一子叡廉(George William 1882-1969)。1901年6月2日下午4時,馬偕博士因喉癌糾纏,在淡水寓所逝世,享年57歲,骨灰葬於今日淡江中學內。
醫療上的貢獻:
馬偕本人雖非真正的醫生,但受過醫學訓練,在淡水傳教時就幫人治病服務民眾,也藉機傳播福音,他利用奎寧治療瘧疾,或替有牙疾的人拔牙,解除民眾的病苦,據他自述說在台二十多年當中幫人拔了二萬一千多顆牙齒,確實讓那些受牙痛折磨的人「沒齒難忘」恩情。1879年一位底特律市的馬偕夫人捐款三千元,支助他在淡水設立「偕醫館」,一些洋行的醫生也協助醫療事務,造福當地民眾。尤其1884-85年間法國軍隊攻打淡水,不少受傷的士兵與民眾即時獲得醫治而保住性命,事後台灣巡撫劉銘傳特別頒給賞狀致謝並捐款給醫館。1912年為紀念馬偕宣教40週年並擴大醫療服務,在台北雙連新建醫院,就是今之「馬偕紀念醫院」的起源,1969年另在竹圍設立分院,1970年在關渡設立護理學校,馬偕當年將傳教與醫療相結合的作法,促成了台灣現代化醫學的發展。
心得:
馬偕將所有心力投注於長老教會的宣教、醫療、教育,他所傳播的新文化已超越純宗教層次,對台灣近代文化發展有深刻影響,尤其它來到台灣就立志終生奉獻給衷愛的台灣,更以「寧願燒盡,不願腐銹」作為行事的座右銘,而他所留下的教會、醫院、學校的事蹟扔持續流傳於台灣,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份。使現代人們可延續他的精神並藉由這些他生平貢獻的一切獲得更多護理新知。但他身為一個外地來的人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要習慣台灣的文化、語言、生活,還要得到當地人的認同其實是最不容易的,但他很願意面對這些困難,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那愛台灣認同台灣的心。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接納也用盡心力的為大家付出了很多。如果是我,我可能無法像他一樣那麼的偉大,就算到了另一個國家,可能因為他們得批評而放棄,但是看完馬偕的故事要學習秉持著一顆有耐心與勇氣且堅定不已的心只要肯努力就會有成功的一天。身為基督教的我,不管未來是什麼樣的職業都希望可以用愛來關懷身邊的每一個人,能像馬偕一樣燒盡自己的生命,把溫暖的一面散播出去,使他人可以感受到雖然馬階博士已不在世上,但他的精神依舊被現今的人們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世人重新感到溫馨快樂並學習發揮自己小小的力量去關照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新增時間 : 2016-09-06 20:24:27 / 修改時間 : 2016-09-06 20:35:14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