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暑假作業2

《老人心理學》心得
為了完整的紀錄閱讀後的心得,特列出下列問題:
1. 為什麼選了這本書?
1993年,臺灣正式跨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從此以後,大眾開始重視「老人福利」相關問題。相對的政府也陸續推出對老人們有利的方案,例如,在人口高齡化後,政府用於老人慢性疾病健保費用及安養它們的費用大幅增加…等。如何提升老人的福利措施?其中最能為他們設身處地著想的辦法,就是了解他們的身心靈。
在老年人口持續攀升的情況下,有必要做好老年相關問題的普及和各種相關知識的補充,以方便了解未來職業服務的動向。
2. 讀這本書後對【老人心理學】的想法和先前有何不同?
其實,之前並沒想過太多有關老年的生活、心理、健康的維持等等之類的問題,但是看過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老年人可以影響的範圍竟然這麼大,小至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大至國家的勞動力、生產力,可見我們年輕時候的對老年生活的規劃、維持身體活動力、培養自已對『認老』的能力…等等有多重要。
事實上最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就是健康,所謂健康不只是指身體的健康,心靈上的健康相對來說也重要,所以為了讓社會中的老人們享受最優質的老年生活,我們須了解他們的各種心理層面。
3. 這本書的大意:
因書本內容繁複,所以只針對重要部分做大綱。
定義:Birren在1964年就將老人心理學定義為:「研究老人在老年期行為發展有關問題之研究。」
研究方法:其究方法有很多,在相同方法方面,它運用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所必用之邏輯學,並使用統計學的原理與方法,加以整理研究,並提出理論;在不同方法方面,Beclsk(1984)就提出橫斷面與縱斷面兩大研究方法。
人口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概介於1946年間一直到1964年間出生的所謂「嬰兒潮」世代,由於人數龐大,一直使帶動全球發展的重要主力,由於少子化已成為全球進步國家之普遍趨勢。相對而言,老年死亡率又不斷下降,導致老年人口總數不斷上升。
刻板印象與偏差觀念:「正確、真實而積極認同自己的老化,也不否認年紀的變化,認為老還可以有所作為,至少可以活得快樂一點。」這是書中關於應該對大眾普及的觀念中,我認為最有道理的一句話。
老人的養生之道:1.心安理得的承認自己老了2.要有一個生活的目標、生命的方向3.要有一顆永遠喜樂的心4.要有正面的思考5.定期健康檢查6.注意食物的均衡7.睡眠要充足,但也不要太多8.要增加運動量
因書本內容過於繁複,因此只做了上半部的大綱。

4. 心得:
讀完這本書,真的覺得獲益良多,我能從這本書裡學到很多,因為我算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所以我會想要了解一些關於他們的事,像是書中後半部所提到的子女應該注意長者的心情是否異常暴躁、自制力減弱、飲食出現變化、大小便開始紊亂……這些都有可能是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還有我對書中所提到的「喪偶之痛是人的一生當中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心理創傷」這句話真的很有畫面感,讓我想起了江蕙的<家後>這首歌,而我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一個頭髮斑白的老公公握著一隻充滿皺紋的手,他說:「你怎麼捨得丟下我先走……」
文中也提到了蘇東坡的悼亡詩『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淡淡的點出了喪偶的悲涼,也使因為這股淡然,更加使人『心寒』。
接下來我想以一段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如何進入老年》一書中所提到的話最為這次報告的結語。
人生在世,像一條河,起源是涓涓細泉,在狹窄的河床內緩緩的流著,偶爾被擋路的小岩石濺起細微的浪花。往後匯納百川,水量增多,河床擴大,浩浩蕩蕩。如果遇上高低懸殊的地勢,傾瀉而下,勢如萬馬奔騰。最後流入大海,汪洋萬頃,渺無際涯,個人就是如此地消失於茫茫人海中。

新增時間 : 2016-09-11 22:48:52 / 修改時間 : 2016-09-11 22:50:36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