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暑假作業
文章: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精神層面議題 作者: 蔡尚穎
破除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失落感 - 從服務品質談起 作者: 黃源協
老年住民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與情緒調適 作者: 謝佳容
劉淑娟
蕭伃伶
這三篇的文章主要都是在講關於長期於照護機構生活的長輩在照護過程中往往衍生許多精神層面的議題,包括可能會有覺得被拋棄感覺,沒有人想要他了,覺得自己是不是因為老了好像什麼都不會,家人也覺得麻煩才被關在裡面。而且認知功能可能也退化了不少,情緒上也常出現憂鬱、焦慮症狀。但是住進機構照顧往往是老人最不得已的選擇,主要是因為機構沒有像待在家一樣的有安全感,在身邊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人,而使得他們陷入失落的感覺。被拋棄感是剛入住機構時常見之心理反應,他們認為是家人不願意照顧病患才被送進來,會對於家人無法同住產生憤怒感,所以可以因為家人的持續探視或者保持密切聯繫而降低有被拋棄的感覺。另外來有被囚禁感,由於他們必須依據機構內的作息以及行動管制,長輩往往會產生明顯拘束感,尤其個人可以全然掌控的生活空間縮小,以致於會產生被囚禁感。對於還沒適應的長輩這樣的現象尤其明顯,但通常會過一段時間後逐漸改善,最佳的處置方式,可鼓勵家屬多多前來探視帶病患外出、白天多安排戶外活動、加強機構內的綠化和明亮度,以及考量室內隔間多用透明材質以適當的增加視覺通透性。無力感主要藉由增加其自主性,意謂個案可以自己決定想做什麼並且管理自己的行動,老年人們自己覺得獨立且有自主性,才是良好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條件但,在機構內由於大部分的事務由工作人員執行,以至於讓個案在照護過程中顯得被動,也因此更養成住民產生依賴行為而更退化,讓他們了解週遭事物,在面對個案時儘量讓個案可以試著自己去完成,並鼓勵其參與機構內事務。急遽加速的老化人口,在家庭功能逐漸式微的情況下,儘管政府大力的推動居家和社區照顧,以讓老人盡可能留在家裡接受照顧,但在現實的環境中,仍有許多身心功能障礙的老人,不得不選擇入住機構度過晚年。老人除須忍受身心的疼痛或不便外,也須面對許多的惆悵與失落感。為提供機構住民較佳的照顧品質,除強化設施設備外,如何致力於破除住民的失落感,更是機構所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包括怎麼改善住民與社會的隔離、對住民個性的限制或否認,生活各面向皆集中於一個地方,住民對時間和空間的使用皆受制於他人,這些特性難免引發住民的無奈與失落,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去思考並且去做改善。
破除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失落感 - 從服務品質談起 作者: 黃源協
老年住民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心理健康促進與情緒調適 作者: 謝佳容
劉淑娟
蕭伃伶
這三篇的文章主要都是在講關於長期於照護機構生活的長輩在照護過程中往往衍生許多精神層面的議題,包括可能會有覺得被拋棄感覺,沒有人想要他了,覺得自己是不是因為老了好像什麼都不會,家人也覺得麻煩才被關在裡面。而且認知功能可能也退化了不少,情緒上也常出現憂鬱、焦慮症狀。但是住進機構照顧往往是老人最不得已的選擇,主要是因為機構沒有像待在家一樣的有安全感,在身邊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人,而使得他們陷入失落的感覺。被拋棄感是剛入住機構時常見之心理反應,他們認為是家人不願意照顧病患才被送進來,會對於家人無法同住產生憤怒感,所以可以因為家人的持續探視或者保持密切聯繫而降低有被拋棄的感覺。另外來有被囚禁感,由於他們必須依據機構內的作息以及行動管制,長輩往往會產生明顯拘束感,尤其個人可以全然掌控的生活空間縮小,以致於會產生被囚禁感。對於還沒適應的長輩這樣的現象尤其明顯,但通常會過一段時間後逐漸改善,最佳的處置方式,可鼓勵家屬多多前來探視帶病患外出、白天多安排戶外活動、加強機構內的綠化和明亮度,以及考量室內隔間多用透明材質以適當的增加視覺通透性。無力感主要藉由增加其自主性,意謂個案可以自己決定想做什麼並且管理自己的行動,老年人們自己覺得獨立且有自主性,才是良好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條件但,在機構內由於大部分的事務由工作人員執行,以至於讓個案在照護過程中顯得被動,也因此更養成住民產生依賴行為而更退化,讓他們了解週遭事物,在面對個案時儘量讓個案可以試著自己去完成,並鼓勵其參與機構內事務。急遽加速的老化人口,在家庭功能逐漸式微的情況下,儘管政府大力的推動居家和社區照顧,以讓老人盡可能留在家裡接受照顧,但在現實的環境中,仍有許多身心功能障礙的老人,不得不選擇入住機構度過晚年。老人除須忍受身心的疼痛或不便外,也須面對許多的惆悵與失落感。為提供機構住民較佳的照顧品質,除強化設施設備外,如何致力於破除住民的失落感,更是機構所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包括怎麼改善住民與社會的隔離、對住民個性的限制或否認,生活各面向皆集中於一個地方,住民對時間和空間的使用皆受制於他人,這些特性難免引發住民的無奈與失落,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去思考並且去做改善。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