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升三暑假作業

書名: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作者: 慕顏歌
出版社:采實文化
心得:作者慕顏歌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慧黠又有態度的觀點與文字,經常一語道破世道困境,為千萬人指引迷津,屢屢成為網路瘋傳的金句語錄。她最直指人心的觀點,就是在這時代,為「善良」寫下新的定義,破解許多人心中長久的兩難糾結。她認為,想要讓別人看見你的良善,你得用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善良是一種選擇,不要習慣了容忍和退讓,結果慣縱他人,為難自己。
收錄36段人生場景,層層剝開36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心理與生活真相。作者在這些情境中,或苦口婆心、或當頭棒喝,解析引導,讓我們看穿人際的困境,重拾力量,找到適切的出口,她說:
人生會有各種遭遇,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人還是爛人,你總會在某個時間點遇上。倘若你無力承擔,沒人能代替你承擔,你無法跟執著於個人觀念而傷害你的人理論,你只能努力讓自己不被打倒。
在你能力範圍之內,你可以伸手幫忙;超出能力範圍的,要果斷拒絕。這是一種對風險和責任的確認,沒有人應該為了成全別人的慾望而委曲求全。
生活就是不操這心,就得操那心的愛恨糾葛。遇上了一個捨不得讓你受苦的男人,如果他沒能力怎麼辦?如果他落魄了怎麼辦?如果不做好面對真實生活的準備,突然遇上了世界的殘忍,你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犧牲,都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往往會成為雙方的情感重負。
你應該堅強地面對一切,但你也有權不委曲自己,到最後達到的最好狀態大概是,你懂得了如何愛自己。那時,你不再犧牲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拚別人眼中輝煌的未來。
先己後人。也許聽起來很冰冷,但它會幫我們和這個世界好好地相處。她提醒大家,越是善良的人,待人底限要越高。散發出鋒芒的人,才能兼顧人情與智慧,真正活得自在!


書名:如何說,如何聽How to speak, How to listen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原文作者: Mortimer J. Adler
譯者: 吳芠
出版社:木馬文化
心得:作者認為,現代教育不關心演說與聆聽的態度,不但是缺憾,也違反了西方學術傳統。現代教育不訓練學生演說與聆聽的能力,主要是認為這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訓練的物件。然而,這是錯誤的,因為許多反應極快、能說善道的人,更需要學習演說,而不僅只是流於談天說笑的階段。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中的「說」,是Speak,不是Talk;它們的區別,是用心說理與隨意聊聊的差別。
在西洋學術傳統中,演說與聆聽的能力,原來是學習的核心。在古希臘傳統中,說與聽所形成的對話,一直是公認學習的主要方式。那時,說與聽的學習構成了一門很根本的學問,稱為「修辭學」,而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包含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里略、奥古斯丁等等,他們的哲學,都以對話為主,而學習對話的學問,就是修辭學。
在西方的傳統中,修辭學是一種能夠改變認知的說話技巧。但是,在現代教育中,這門學問卻遭到忽略,原因是現代教育以追求真理為主,而雄辯滔滔的人,往往只為了說服他人,或是教育聽眾而運用修辭,卻與真理沒有必然關係。作者的想法與此剛好相反,因為他認為,演說與聆聽的能力太重要了;它們是人際關係最直接、最明顯與最親密的互動。因此,作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把這兩項技能列入教學的內容中。
作者他認為,演說不單是華麗的修辭,更是一種運用口語的表述方式。演說有說服性的,也有教育性的,但無論演說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別人信服,或是要教育聽者,其最核心的觀念莫過於讓聽者能夠從想聽,進一步到愛聽,到最後完全聽懂了演說者的內容。
本書很具體的告訴我們,演說者除了在準備的內容中要有清楚的目標、核心理念、預期達到的效果以及進行討論之外,還要能夠符合品德的要求(ethos)、情感的發揮(pathos),以及論理的清晰(logos)這三點。這三點使得聽眾能相信演說者的道德情操,進而體會他的情感訴求,最終掌握他的論理結構。這三點正是所有想要學習演說的人,應該在準備演說之前,想清楚後,反復練習的功課。
接著,作者指出,想要學習演說的前提,必須先學會聆聽。聆聽在作者的理解中,是心靈的活動。作為聆聽者,我們用心靈聆聽演說者的內容,直接感受演說者如何在運用品德、情感與論理的原則下,企圖吸引聽眾仔細聆聽演說的內容。當一個聆聽者,感受出演說者有備而來時,他要以邊寫邊聽的方式,將演說的內容記錄下來,目的是充分掌握演說內容,以及作為演說後進一步討論的基礎。演說與聆聽的結合,其目的是為了展開對話。作者提出四種對話型態:社交對話、私人談心、具有啟發性的教育對話,以及實用性對話。前兩種是我們滋潤生活的實踐,而後兩種則是我們學習的物件。教育性的對話啟發我們學習的動因,讓我們因此而獲得新的知識。實用性的對話則在行動層面上,讓我們充分感受言行合一的實用效果。整體而言,對話結合了演說與聆聽,也是使人樂在其中的過程。
在書的結論中,作者講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說明學會說與聽的重要性。他認為,懂得如何說與如何聽的人比較文明,遇到爭端的時候,會用言語較量,而不會暴力相向。這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足以彰顯社會中的理性力量。畢竟,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走向以理服人的方向,無須採用以力示威的老路。在這兩者之間,我們需要用理服人,還是以力示威,文明程度高下立判,而這個差距,正是作者寫此書的終極目標。



書名: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
作者:水島廣子
譯者:楊詠婷
出版社:仲間出版
心得:每個人都有唯獨自己才了解的「領域」,當別人對我們指手劃腳,就等於是「侵害了我們的領域」,我們自然會惱火,認為對方沒有資格自作主張。
會侵害他人領域的人,幾乎都是在「自我領域」不受尊重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身邊只存在著強勢專斷者,所以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的領域」、「對自己的領域負責」。
面對這樣的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劃清界限,明確地把「對方說的話,都當成是『對方的領域』裡發生的事。」
例如,當對方擅自論斷「你真是小氣耶,出去玩都不揪一下。」只要回答:「是喔,原來你是這樣想啊。」重點就在於,不要洩漏「自己的領域」裡的任何訊息。無論喜歡或討厭,都不要說。
換個說法,對方只是在「他的領域」做出了某種論斷,和「我們的領域」沒有直接的關係。將這個狀況看成是發生在「對方的領域」,不要對號入座,我們就不會成為當事者,而能從容應對。
有些人即使再想跟他吵也沒法吵,又不能斷絕關係,對於這種讓人深感困擾的「不合拍」對象,本書教我們如何用最節能省力、又不必變成壞人的溫和方法做好妥善的處理。
這本書提出的「放過力」,讓我深感共鳴,覺得茅塞頓開,每讀一次就越覺得融入其中,讓我可以對自己抱持更溫暖的感受。每個人都會有不合拍的對象,也會遭遇價值觀及性格上的衝突。作者告訴我們,不必逼迫自己接受所有不愉快的事,這樣只會讓自己痛苦,有時做出一些切割,選擇逃開也並非是懦弱。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是,無需因為自己想要「逃開」人際關係而自責,以及過去的創傷會如何影響自己看待世界及其他人的角度。

新增時間 : 2018-08-26 14:04:31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