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寒假作業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二庚
學號 1065101328 姓名 馬惠恩

書名 了解人性 作者 艾弗瑞•阿德勒
出版社 國立中央圖書館 出版年月 2014年 9 月
索書號 ISBN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人類的行動是為朝向支配與超越,而此超越,而此目標展現的型態在個體嬰兒時期已由環境予
以設定
2.人類的心理生命由他的靈魂決定

3.每個人類的個性與獨到特質在於:他覺知到什麼?他是怎麼去覺知?

4.知覺會與個人某些特殊而獨有的特質複雜地繫結

5.記憶也從屬於有目的的適應,而且每一項記憶都受指揮個性的目標所支配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看完了這本書,這本關於小孩的書。還有關於基本原則實際應用到人與環境關係、人與他人的關
係、乃至人與其個體組織的關係證明。這本書目的有說到指出:個人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我們社
會及群體生活的和諧,其次是要教導個人認識本身的錯誤,最後一點告訴他,
如何才能針對群體生活做出和諧的調整。這本書也告訴我們很多世事或學術的錯誤,固然價高而
可悲,但人生行為的錯誤,卻更可能危及生命本身。這本書所欲獻身的使命,是要啟發人,使他
朝更深入的人性了解邁進。
越想被在意的人,多半是人生比較缺乏安全感、太需要別人認同和肯定的人,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反骨,這樣的人,必定要走過由自己闖蕩的路才能成熟。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障礙,包

括來自環境的缺失,或來自他身體器官上的缺陷,這些障礙都會造成扭曲的社會感。而社會感乃
是保障全體人類的重要因素,它讓個體建立正面的人與人的關係。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應以
他對全體人類的價值而定。這本書有說到,教育之影響兒童,是藉由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想去補
賞兒童的不安全感,藉以教導他生活的技巧,教給他前人所獲得的知覺理解,供給他人的社會感
。我也覺得重要的是人的性格不是天生或遺傳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依據其人生目標,逐步發
展而成,因此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更主要我們所能理解的內心生活的種種因素,其基礎早在嬰兒
期就奠定下來了,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表意行為,都必須設想那是指向某個目標,而這個目標之所
以形成,則是受到外在世界給孩子留下的印象的影響,在內心生活裡並沒有自然法則,而是每個
人在這裡領域裡建立起自己的法則,如果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目標,也對這世界多少有認識,那我
們就知道他的表意行為,意味著什麼,並且理解這些行為是他為此目標所做的準備。

新增時間 : 2019-03-24 18:25:58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