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寒假作業

篇名:護理之家-一位無望感住民的護理經驗
根據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老年期是發展自我統合對絕望,對老人而言,統合良好者,其結果就是智慧,未完成者,在生命的最終階段,會經驗到絕望 憎惡 痛苦及恐懼。目前護理之家服務對象多為日常生活功能差者,照護重點多偏向於日常生活照顧,忽略住民其他方面的需求,其中以心理需求最容易被忽視,護理人員應協助老人適應及接受目前的外觀和生活,早期發現問題並且提供適當的護理措施,預防沮喪和無望感的發生,提供住民與家屬的互動,讓老人在身心靈都健康的狀態下,正向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享受晚年時光。慢性病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當老人需要面臨長期與慢性病及身體衰退功能共存,甚至造成殘障需而需要長期持續性醫療及護理時,老人不僅要面臨身體功能及外觀上的改變,更需承受心理 生理 社會及靈性多方面的衝擊和挑戰。
當老人因疾病進入安養機構時,更易引發無力感,若沒有成功的調適與適應,將會影響自我概念 自我價值感而造成自尊心低落。老人遷移至安療機構後,會出現許多生理和心理的負面影響,離開家裡到一個不熟悉的新環境對老人來說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知覺剝奪,環境的改變使老人對人事物產生陌生感,老人通常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作息,會覺得失去自主權及剝奪隱私權,因增加老人對機構的控制感和認同感,並與家屬密切配合。


篇名:結合傳統護理計畫與臨床路徑的護理計畫
護理計畫是為各案做的個人性護理計畫,在臨床,已有許多醫療機構已要求從傳統分欄式護理計畫轉向為臨床路徑及常規照護標準。護理教育者面臨的是學生未來適應今日的臨床要求,本篇在介紹一個結合傳統護理計畫和臨床途徑的合作性護理計畫,尤其是在教學上使用。護理計畫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教具,一般結構包含:根據評估資料所下的診斷 預期成果目標 計畫措施 執行過程及評值。在教學上是否使用傳統的護理計畫,要求學生依照護對象的需要/問題去設計個別化的成果目標和護理措施? 有些護理教育者認為傳統的護理計畫焦點只注重護理活動,不能反映目前管理性照護中多專業化醫療團隊合作實務方式,因此主張以臨床路徑取代傳統的護理計畫,但是在以問題解決/護理過程為模式的課程設計下,護理教育者很不容易以管理性照護的工具教授解決問題的思維。應瞭解護理過程的五大步驟的內涵和意義,明瞭如何確立健康問題(護理診斷),清楚書寫護理計劃的原則和目的,將護理過程正確轉化為護理計劃,書寫護理記錄正確且完整。護理過程為一種運用思考與行動的活動,是護理人員確立病人健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過程,動態 : 依病人需求而調整計畫 個別性:以病人為中心 有目標、時效(優先) 的護理活動 隨時評值、調整及修正以達目標 有創意的解決健康問題 其過程建立在有良好的人際互動上 滿足個人、家庭及社區的整體需求 合法的護理範圍內, 以知識為基礎。

新增時間 : 2021-03-07 20:22:4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