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護理科暑假作業心得報告2
班級:護四丙 學號:1085101131 姓名:張心柔
標題: 高濕度環境對非常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之影響—系統性文獻回顧
書名:護理雜誌;69卷4期(2022/08/01),P.88-98
作者: 高宇涵;陳秀湞;連心瑜
心得:會選這篇的原因為家裡有了新成員,且在上學期學習產科及兒科的新生兒護理時知道,對於剛出生的寶寶要非常注意寶寶的體溫散失,散失方式有四種:傳導、輻射、對流、蒸發,此篇探討的是早產新生兒對環境溼度的要求,再加上早產兒本身常見的合併症(例如:體溫過低、呼吸窘迫、電解質不平衡、開放性動脈導管等等) 。然而,胎兒的角質層生成大概在妊娠期24週開始,在26週仍偏薄,要到34 週時角質層的發育才會漸漸成熟。 若是角質層不完整,早產兒皮膚呈現光澤貌,導致寶寶體內的水分無法保留,因此出生週數與無感性水分流失之 間成反比,原因是較大的體表面積及角質層的不完整有關。文獻裡顯示,若胎兒因早產從母親的子宮內高濕度的液態環境進入氣態環境,會增加無感性水分流失,而低濕度環境會增加極低體重早產兒的無感性水分流失,造成體液電解質不平衡,出現高血鈉的症狀,因此新生兒必須在出生後進入保溫箱內,但由於高濕度的環境使用超過14天,可能造成角質層發育的延緩,使經皮無感性水分散失的時間延長,且使用過長時間及過高的高濕度環境亦可能造成感染的風險,所以此系統性文獻藉由實證依據提出在臨床上對早產兒照護中在高濕度環境使用之建議: 出生週數 ≤ 30週或體重 ≤ 1,000克,出生第一週提供相對濕度70%–80%之環 境,第二週將濕度調降至50%–60%,使用時間不超 過兩週。
標題: 高濕度環境對非常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之影響—系統性文獻回顧
書名:護理雜誌;69卷4期(2022/08/01),P.88-98
作者: 高宇涵;陳秀湞;連心瑜
心得:會選這篇的原因為家裡有了新成員,且在上學期學習產科及兒科的新生兒護理時知道,對於剛出生的寶寶要非常注意寶寶的體溫散失,散失方式有四種:傳導、輻射、對流、蒸發,此篇探討的是早產新生兒對環境溼度的要求,再加上早產兒本身常見的合併症(例如:體溫過低、呼吸窘迫、電解質不平衡、開放性動脈導管等等) 。然而,胎兒的角質層生成大概在妊娠期24週開始,在26週仍偏薄,要到34 週時角質層的發育才會漸漸成熟。 若是角質層不完整,早產兒皮膚呈現光澤貌,導致寶寶體內的水分無法保留,因此出生週數與無感性水分流失之 間成反比,原因是較大的體表面積及角質層的不完整有關。文獻裡顯示,若胎兒因早產從母親的子宮內高濕度的液態環境進入氣態環境,會增加無感性水分流失,而低濕度環境會增加極低體重早產兒的無感性水分流失,造成體液電解質不平衡,出現高血鈉的症狀,因此新生兒必須在出生後進入保溫箱內,但由於高濕度的環境使用超過14天,可能造成角質層發育的延緩,使經皮無感性水分散失的時間延長,且使用過長時間及過高的高濕度環境亦可能造成感染的風險,所以此系統性文獻藉由實證依據提出在臨床上對早產兒照護中在高濕度環境使用之建議: 出生週數 ≤ 30週或體重 ≤ 1,000克,出生第一週提供相對濕度70%–80%之環 境,第二週將濕度調降至50%–60%,使用時間不超 過兩週。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