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ㄧ戊 朱澄歆

「介入治療」我們知道,外科治療是靠手術暴露病灶來進行的,內科治療靠服藥,而介入治療不像完全打開的那種暴露、開放式的手術,同時,也不是一種靠藥物來治療的手術,它介乎於二者之間,所以美國醫生給它命名為「intervention」(介入、干預的意思﹚,就叫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就等於「不用開刀的手術」。得了癌症,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馬上進行手術或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採取這些方法積極治療癌症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人們(包括患者及其家屬﹚往往忽視了這些治療方法對人體的傷害比較大,療效也並非絕對可靠。這些「攻擊性 」治療有時不一定產生明顯療效,反而影響到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放射治療對於大多數的癌症皆有效,因此,癌症病人中有半數以上的患者曾接受或需要接受放射治療,有時我們可以用放射治療來縮小腫瘤,降低腫瘤的侵襲能力,使不能手術的患者重新獲得手術治療的機會,或在手術後利用放射線來摧毀可能殘餘的癌細胞。有時由於腫瘤過大,癌細胞侵犯太廣泛,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癌細胞時,也常利用放射治療來控制腫瘤病灶,減輕局部症狀。
「基因治療」是 把人體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療作用的基因,通過一定方式導入人體靶細胞,以糾正基因的缺陷或者發揮治療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生物醫學新技術。從理論上而言,基因治療應有兩個基本目的:一式恢復異常表達或缺失的人體細胞基因的功能;另一個是引入有治療價值得其他來源的基因。第一個目的包含的內容較廣泛,如恢復腫瘤局部的抗腫瘤免疫功能,阻止異常表達的致癌基因,恢復腫瘤抑制基因功能,恢復細胞週期調節基因和恢復個體對腫瘤轉移的抑制等。第二個目的包括引入前藥轉換基因,去除或轉移多要耐藥基因等。因此,癌症的基因治療除了干擾癌細胞的生長規律,糾正其惡性遺傳表行外,尚有恢復腫瘤局部微環境和全身已經癱瘓的抗腫瘤系統的功能。
儘管基因治療正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目前也已經累了醫定的經驗和教訓,有了一些可遵循的操作程式及可提供選擇的治療方式。但這種新的治療方式仍有許多環節需要不斷的改進,原因就是從目前已有的方案和已經進行的臨床基因治療聊 效來看,尚存在現實和淺在的副作用,缺乏對照和療效量化得評判指標,無法做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目前基因治療還存在一些技術和倫理道德上問題,主要表現為:大多數治療方案中目的基因只有一個且用於治療的基因很少;基因治療缺乏有效的靶像性;基因轉殖載體的效率,導入基因的持續表達以及表達效率問題,比較典型的是1999年美國第一名18歲的患者氨酸轉機甲酰酶缺乏症的患者死於基因治療,主要原因是基因治療對象選擇有物及用藥劑量過大。後來陸續有接受基因治療而死亡的病例出現,據分析可能與所用載體有關,再次引起人們對基因治療安全性的懷疑,這也是對基因治療的重大打擊,所以未來如何改造基因治療載體,特別是解決反轉錄病毒的安全性問題,使之更為安全有效。我相信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基因治療必將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實用,基因治療作為一種理想的抗癌方法,必將一步一步成為現實,癌症的治癒將不再是遙不可及,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將從中看到希望。

新增時間 : 2020-07-29 16:51:08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