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書名:寂寞收據
書籍作者:鄧惠文
出版單位:三采
出版年次:2008年5月
版 次:初版
心得:
不存在的父親、離去的慈祥阿嬤、互相取暖卻無法填補空虛的伴侶……如何牽絆一個渴望幸福的女人?人在最脆弱時刻意逃避的,正是他最在乎、最想呵護的人。她們在失去愛情的時候總是令人心疼,一個人的晚餐,一個人的雙人床,連發票上列印的物品,每種都是孤單的一件,習慣物品從雙數變單數,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沒有人陪伴,是寂寞的開始。他付出的代價是親密感,成熟的他,不會再被人們輕易看透,於是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他。他年輕時擁有一份以為用心就會幸福的傻勁,但終究不敵各種挫折的磨蝕,每次失敗,就趕緊在心裡重繪一個更加成熟完美的自己,調整方向,拚命地向前。可是埋首於人際與職場無情地競爭之後,突然在某一天驚覺心態竟已蒼老,又開始緬懷天真,期望能拾回一份童心。
人們始終想不透最初的幼稚為什麼最美。能不能跳過這個彆扭的成熟階段?回到最初那種不知道受傷是什麼、不懂得顧慮而坦率的時候,或是跳進最後那種,知道不管如何受傷、其實都無所謂而又能坦率的時候,任何一種似乎都比這個小心翼翼的階段好。純真的幼稚不需要羞愧,看透人生之後的童心更加可貴。
在這本書中,有年邁阿媽對於老公的情緒,也有女人對於現代環境的錯亂標準⋯⋯鄧惠文用文字描繪了每個年紀的女性,在獲得美麗翅膀前的痛苦蛻變,其中有人一躍而出,也有人戰敗於輿論的評斷,裡面傳達著一個女性看待生活的精粹言語。自古以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直在人們心中,女生曾以前就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到了現在,這種社會規範依舊束縛著女性,有時她會想念傻傻的青春,想念那顆容易被敲開或者敲壞的心。結婚的女性就像潑出去的水,從此以夫家為重,哪一個女人不想跟婆家和樂相處?誰喜歡背負惡媳婦的罪名?誰願意在夫妻之間拉出不滿的張力?。人們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責難女人,嚇唬女人,使得女人想念母家的心情只能孤單的存留於內心……
這本書中提到了女人的愚笨與智慧,鄧惠文說:「許多情況下,女人並不是失去理智、而是為了愛人的笑容、為了獲得愛人的肯定,而壓抑自己的理智。」過去控制女人的可能是權勢、家規、金錢,如今這些束縛逐一鬆綁,唯一繼續控制女人對就是感情。有人說她們被愛沖昏頭而失去理智,並不完全正確,她們的成長過程,自幼就被要求要貼心、善解、合群,許多女性不論教育程度多高、事業多成功,依舊害怕別人對她的不認同,怕別人不喜歡她。這不是聰明或笨的問題,而是自我強度的問題、是太在乎別人的問題,女人並非生而如此,而是整個社會所造成的。為了得到一句稱讚,不知有多少人赴湯蹈火,放棄自我在所不惜。
書籍作者:鄧惠文
出版單位:三采
出版年次:2008年5月
版 次:初版
心得:
不存在的父親、離去的慈祥阿嬤、互相取暖卻無法填補空虛的伴侶……如何牽絆一個渴望幸福的女人?人在最脆弱時刻意逃避的,正是他最在乎、最想呵護的人。她們在失去愛情的時候總是令人心疼,一個人的晚餐,一個人的雙人床,連發票上列印的物品,每種都是孤單的一件,習慣物品從雙數變單數,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沒有人陪伴,是寂寞的開始。他付出的代價是親密感,成熟的他,不會再被人們輕易看透,於是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他。他年輕時擁有一份以為用心就會幸福的傻勁,但終究不敵各種挫折的磨蝕,每次失敗,就趕緊在心裡重繪一個更加成熟完美的自己,調整方向,拚命地向前。可是埋首於人際與職場無情地競爭之後,突然在某一天驚覺心態竟已蒼老,又開始緬懷天真,期望能拾回一份童心。
人們始終想不透最初的幼稚為什麼最美。能不能跳過這個彆扭的成熟階段?回到最初那種不知道受傷是什麼、不懂得顧慮而坦率的時候,或是跳進最後那種,知道不管如何受傷、其實都無所謂而又能坦率的時候,任何一種似乎都比這個小心翼翼的階段好。純真的幼稚不需要羞愧,看透人生之後的童心更加可貴。
在這本書中,有年邁阿媽對於老公的情緒,也有女人對於現代環境的錯亂標準⋯⋯鄧惠文用文字描繪了每個年紀的女性,在獲得美麗翅膀前的痛苦蛻變,其中有人一躍而出,也有人戰敗於輿論的評斷,裡面傳達著一個女性看待生活的精粹言語。自古以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直在人們心中,女生曾以前就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到了現在,這種社會規範依舊束縛著女性,有時她會想念傻傻的青春,想念那顆容易被敲開或者敲壞的心。結婚的女性就像潑出去的水,從此以夫家為重,哪一個女人不想跟婆家和樂相處?誰喜歡背負惡媳婦的罪名?誰願意在夫妻之間拉出不滿的張力?。人們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責難女人,嚇唬女人,使得女人想念母家的心情只能孤單的存留於內心……
這本書中提到了女人的愚笨與智慧,鄧惠文說:「許多情況下,女人並不是失去理智、而是為了愛人的笑容、為了獲得愛人的肯定,而壓抑自己的理智。」過去控制女人的可能是權勢、家規、金錢,如今這些束縛逐一鬆綁,唯一繼續控制女人對就是感情。有人說她們被愛沖昏頭而失去理智,並不完全正確,她們的成長過程,自幼就被要求要貼心、善解、合群,許多女性不論教育程度多高、事業多成功,依舊害怕別人對她的不認同,怕別人不喜歡她。這不是聰明或笨的問題,而是自我強度的問題、是太在乎別人的問題,女人並非生而如此,而是整個社會所造成的。為了得到一句稱讚,不知有多少人赴湯蹈火,放棄自我在所不惜。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