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暑假作業

書籍 1.運用歐倫理論照顧一位膝關節置換術病患之護理經驗
出處:長庚護理(2005 ‧ 0901) ,16(3),348 – 357。
書籍2.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
出處: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991‧0301),16(1), 43 – 51。
書籍3. 背向行走在膝關節復健之應用
出處:大專體育(2005‧0801),(79),196 – 200。

心得:
個案是一位高齡82歲的女性,疾病史:76年右眼行白內障摘除術、83年右膝行膝關節置換術、87年高血壓、91年胰臟炎及肝硬化,本次因近三個月左側膝蓋腫痛加劇,已達行走困難的程度,故至醫院求診,診斷為左膝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是因失去關節內的軟骨,使關節兩端的緩衝減少,導致骨頭與骨頭互相摩擦所帶來的疼痛。骨膝關節炎常有持續性關節疼痛、僵硬、腫大、活動度減低及行動不便等問題。依歐倫護理理論中「自我照顧不足理論:當個體自我照顧時發生質或量的不足,不論生理、心理或認知上產生,都須給予護理,使病人發揮本身最大潛能及能從事自我照顧是最終的護理目標。」運用歐倫理論協助個案早日恢復健康功能。
目前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應謹慎密切監測個案高血壓狀況及詳細解釋手術後注意事項等。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需密切觀察生命徵象變化及引流管通暢,引流液性質性質、顏色、量,並給予傷口護理預防感染發生,依醫囑給予適當止痛藥物及運用非藥物技巧緩解疼痛,能指導關節運動方式使關節負重,促進早日恢復自我活動能力,達到生活自理的目標。
建立強壯的膝部肌肉力量是復健的首要之務,須提供個案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來改善患者膝部的血液循環及減輕疼痛。手術後的復健可分三期:第一期是以膝關節能早期獲得最大活動度為主要目標;第二期以逐漸解除對患肢的保護力,建立肌力、提高膝部功能為主要目標;第三期以加強膝關節功能的要求並過大生活面,其中以速度肌力為主要目標。研究指出背向行走能減輕受傷膝關節的壓力並且增強膝關節伸展肌肉的力量,因步伐較短、行走速度慢,能減低地面反作用力對膝蓋的衝擊,能同時增加股四頭肌的力量及保護受傷部位,為膝關節受傷極佳的復健方式。依個案年紀與身體狀況若要背向行走須先詢問治療醫建議或有家屬陪同才可進行。復健以居家照顧為主要目標,如:站、坐、走等,需每天持之以恆地運動,活動須不斷的變化姿勢、多多休息,才較能維護膝關節的靈活度。
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的護理目標-促進膝關節回復正常活動範圍,達到能自理生活。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最主要是建立強健的肌力,膝部肌力若強壯,膝關節就更加穩健,有穩健的膝關節自然可控制病變或改善病情,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層次,這也是歐倫理論-自我照顧能力最終目標。

新增時間 : 2014-09-07 15:32:17 / 修改時間 : 2014-09-07 15:37:4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