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以查詢歷程文章,選擇班級就可以瀏覽班上同學歷程文章 |
選擇班級
目前第128/190頁 [首頁][上一頁][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下一頁][尾頁] |
1015102041
郭若萱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4:02
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前教師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之新住民幼兒時所採用的教學策
略。主要研究目的如下:探究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教學策略,了解幼教師輔
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了解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
供輔導的觀點和需求。研究者選擇一名經醫院篩檢為中度語言發展遲緩之新住民子女為
研究對象,跟隨個案進入一所國小附幼之融合教育班,以教室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
件分析等方法,進行為期兩個月之資料收集。本研究以三角檢測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
從研究對象的主觀陳述、研究場域的客觀呈現、以及文件觀點不斷進行交叉分析。本研
究之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不佳非普遍現象,文化刺激不足是主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老師被動接受個案幼兒,並無積極之教學與輔導策略規劃。
三、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時,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方式最具成效。
四、幼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的困境包括:專業知能與人手不足、教師接受
特殊兒意願不高、家長的抗拒。
五、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時,教師態度比相關專業知能更具影響力。
六、家長對於教師所提供之輔導表示看不到具體成效。
七、幼教教師普遍對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施方式與成效持保留態度。
關鍵詞: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教育、新住民子女
陳淑琴*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程鈺菁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講師
*通訊作者:陳淑琴 副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 幼兒教育年刊 =
-67-
A case study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in facing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Shu-Chin Susan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u-Ching Cheng
Instructor, D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TUE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in dealing with speech dela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re were four
research questions proposed. What were the strategies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while
dealing with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What wer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while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What were the target child’s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needs? And what were the perspectives the teachers and the parent possessed toward the early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researcher invited a child whom was reported by the hospital with
speech delay problem as the subject for study, and followed the target child into an inclusive
classroom for 4-5 year olds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Classroom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the major tools to collect data. Triangulation
was adop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lack of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timulates was the major factor for speech
delay, new immigrant mother was not the case.
2. There was no strategy to be identified while dealing with the target child.
3. Individual instruc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facilitate the target
child’s learning.
4.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were the lack of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sistant teachers needed, and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parents.
*Corresponding Author:Shu-Chin Susan Chen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幼兒教育年刊 =
-68-
5. The 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 was found to b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in terms of teaching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6. The parent reported that there was very little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target child’s
learning.
7. Preschool teachers had little confidence in implementing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Speech dela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 幼兒教育年刊 =
-69-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新住民子女是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
險群嗎?隨著臺灣近十年來與外籍女子
結婚案例的增加,新住民人口也快速成
長,這種現象不但大大的改變了新臺灣
之子的圖像,也衍生了許多社會議題。
在幼兒語言發展初期母親擔任極為重要
的示範和引導的角色,由於大多數的新
住民媽媽不諳國語或臺灣話,因此在教
育領域裡最受矚目的議題,莫過於新住
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險
群?這不僅是社會大眾的臆測,也是學
前教育工作者的擔憂。但是這些臆測和
擔憂都需要更多實證研究加以澄清,研
究者欲藉著尋求研究個案的同時,了解
新住民子女因語言發展遲緩就醫的比例
是否偏高。其次,臺灣施行學前融合教
育已有一段時日,教育當局也規劃諸多
幼教師在職進修的配套措施,不斷推出
相關學分班或研習課程。許多幼教師確
實修習不少特教學分,參加各種特教研
習課程,但是真正面對特殊幼兒時,仍
然不免感覺心虛不知所措,紛紛表示自
己特教專業知識和能力皆不足。在大多
數幼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抱持保留、甚
至抗拒的心態下,幼教師在面對語言法
展遲緩的新住民子女時,所採取的教學
與輔導策略更值得深入探究。此外,經
由初步分析相關研究發現,對於語言發
展遲緩兒在學前融合班的輔導策略研究
相當匱乏,尤其針對家長需求面的研究
更是缺乏,因此藉由了解特幼生家長的
需求,進而謀求較為合宜的輔導策略,
提供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參考有其迫切
性。最後,基於對融合教育的再思考,
將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安置於一般幼兒
班,實施所謂的學前融合教育,其目的
無外乎希望透過與一般幼兒的同儕互
動,提供特殊幼兒正常生活及學習經
驗,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然而融合教育
對教學者、正常幼兒、甚至特殊幼兒本
身是否確實有所助益?也是本研究急欲
了解的議題。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
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新住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
遲緩的高危險群。
(二)探究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
兒的介入輔導策略及其所遭遇的困境。
(三)探究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供輔
導的看法和需求。
(四)分析幼教師與家長對於融合教育
的觀點。
貳、文獻探討
一、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因素
人類語言發展與習得的速度和成效
並非是絕對的,個體的發展結果受到諸
多因素影響,以下分別就個人因素以及
= 幼兒教育年刊 =
-70-
環境因素論述說明。
(一)個人因素
分析文獻發現影響個體語言發展之
個人因素又可從智力因素、年齡因素、
性別因素、以及健康因素。
1.智力的因素
語言發展是一種不斷學習與模仿的
歷程,因此其發展情形必然會受認知能
力的影響(張春興,1990;賴保禎、張
欣戊、幸曼玲,1993)。國內學者林美
秀(1993)針對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
研究,發現不同智力的幼兒語言能力有
顯著差異,智力高的比智力中等的語言
發展能力好,而智力中等者的比智力低
者語言能力好。
2.年齡因素
從幼兒的語言發展歷程中,可以明
顯發現年紀越長的幼兒,不論是語句的
使用,或是詞彙的數量,都比年紀較小
的幼兒為佳,林美秀(1993)在學前兒
童語言發展研究中發現,年齡愈長其語
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愈佳,在語彙方
面亦隨著年齡的發展而增加,在語法上
會隨年齡而改變其平均句長,在句法上
由不完整而變成完整,在由簡單趨向複
雜。國外學者Remignanti調查三至六歲
兒童語言發展情形,也發現了兒童的年
齡愈增長,其語言能力愈好(引自黃美
津,2004)。
3.性別因素
彙整文獻發現性別是否影響兒童的
語言發展,目前意見分歧尚未定論,麥
卡錫(McCarthy)的研究指出,女孩不
論在開始說話的時間、發音清晰度、了
解語言及使用詞句的技巧等方面皆優於
男孩(引自林燕宗,2005),但是國內
學者林寶貴(1989)研究卻發現,性別
和幼兒的語言發展並無顯著相關。
4.健康因素
有研究發現幼兒可能因為先天或後
天的健康因素,導致語言發展遲緩,例
如腦性麻痺兒童因伴隨感官知覺障礙、
智能障礙、肢體障礙、以及情緒行為障
礙,使得學習經驗缺乏、學習能力較差,
不管內在聽覺理解或外在口語表達之學
習都比較緩慢,常會出現語彙量不足、
語句很短,句子結構不完整、複雜句理
解困難、溝通情境判斷能力差等障礙,
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會受到影響,另外
也有可能是因為發音器官受損,像是外
傷或先天性咽喉部異常,使得幼兒無法
正常的說話,便會欠缺許多練習的機
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林寶貴、錡寶
香,2000)。
(二)環境因素
影響個體語言發展之環境因素可由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面向討論之。
1.家庭環境
學者Bank認為,貧窮、生活環境不
良,會使得父母忽略教育,像是較少購
置書籍等有利學習的教材(引自林清江
譯,1984),這種情形很有可能妨礙幼
兒正常的語言學習。于漱(1988)的研
究也證實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社
經地位會影響其子女的語言發展。另外
模仿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
= 幼兒教育年刊 =
-71-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
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2001),因此父母所提供的語言楷模,
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可
見家庭對於幼兒的早期語言發展具關鍵
性影響。
2.學校環境
學校就像是個小型社會,幼兒在學校
之中需要接觸許多不同的人、事、物,
這些互動也提供語言發展重要刺激。除
了同儕互動之外,教學模式亦是重要影
響因素,在開放的教室中幼兒有較多機
會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在教師具備多元
文化觀念,尊重幼兒獨特性的學習氣氛
中,幼兒會感到安心與放心表達意見;
學習區更是提供幼兒「討論」的場所
(Schickedanz, 1998)。反觀在傳統的教
學模式中,無論是教室環境規劃或是師
生互動方式,都限制了幼兒之間的交談
互動,幼兒發表和說話的機會減少學習
壓力增大,反而阻礙幼兒語言學習的機
會(陳淑琴,2000)。
二、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
日漸增加的新住民家庭已改變臺灣
的人口結構,近年來教育界對於新住民
的議題相當注重,在新住民子女語言學
習議題上各家看法分歧( 林峻志,
2006)。高淑清(2005)指出,來臺的外
籍配偶在生活過程中,必須克服語言的
障礙,以及學習臺灣的民情文化。而且
在母職實踐上,外籍配偶又經驗到子女
教養的語言問題,雙重語言的問題,亦
會在幼兒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帶來影響
及困擾。對新住民來說,進入臺灣社會
不僅面臨角色的轉換,更需在語言、風
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社會文化不同的環
境中,重新適應與學習,加上外籍配偶
來臺之後必須重新學習一種語言,許多
外籍配偶往往來不及學會新語言就成為
人母,這些對於居住地語言能力不足的
母親,極可能無法提供正確的語言學習
楷模,造成子女日後在語文發展和學校
適應上的困難。
陳展航與遲景上在2002 年的研究
指出,臺中區未滿六歲的新住民子女,
確實有相當比例的發展遲緩現象,尤其
以語言發展遲緩最多(引自張秀玉、曾
華源、賴玫鳳,2004)。從影響語言發展
的因素中得知,除了幼兒本身先天因素
之外,其父母、生活環境對於語言學習
有很大的影響力,雖然新住民家庭的子
女語言發展是否較為遲緩仍存有爭議,
但是家庭社經劣勢環境在語言學習刺激
上確實可能不足。
綜合相關文獻歸納說明新住民子女
的語言發展環境如下。
(一)擁有較少的文化資本
所謂的文化資本,是指幼兒的生長
環境在社經地位的位階( 林峻志,
2006),擁有越多的文化資本,就更有機
會接收優質的教育機會及資源,提供較
多的文化刺激。現今臺灣社會新住民的
文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常被視為次
等文化不具價值,必須積極融入臺灣文
化,甚至有部分新住民家庭會禁止使用
= 幼兒教育年刊 =
-72-
原鄉語言(席榮維,2005),與幼兒接觸
時間最多的母親無法提供正確的語言刺
激,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遲滯。鍾鳳嬌、
王國川(2004)研究發現,新住民家庭
的子女語言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有20.9
%的新住民子女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
象。
(二)語言使用及學習資源投入不足
多數的外籍配偶欠缺適當和完整的
語言學習管道,在臺定居初期能運用正
確國語或臺語表達的人並不多(鍾德
馨,2005)。新住民子女面對不正確的語
言學習典範,加上語言發展上缺乏有力
的學習條件,造成語言溝通上的困難,
幼兒可能會因此畏縮不敢說話,在如此
惡性循環的家庭語言環境中,語言刺激
的貧乏是造成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遲緩
的原因之一(陳雅惠,2005)。但也有研
究指出,新住民子女的中文閱讀能力,
並無顯著的問題及差異( 林筱晴,
2005)。陳湘淇(2004)的研究亦指出,
新住民家庭與一般臺灣家庭的子女在語
文能力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可見「語
言的使用」並不是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
唯一因素,最大的影響還是取決於這個
家庭對子女學習資源投入的多寡(林俊
志,2006)。
(三)缺乏社交活動
新住民在日常生活裡接觸的社群和
參與的社交活動貧乏,導致子女在成長
過程中,欠缺學習人際溝通的場合和機
會,受外界刺激的機會亦相形減少,不
易刺激語言發展(林峻志,2006)。
三、教師介入策略
幼兒語言發展遲緩類型與程度相當
多元,因此在擬定其輔導介入策略時,
必須考量多方面因素,以下討論文獻中
提及教師的介入原則、介入技巧以及介
入方法。
(一)教師介入的原則
語言發展輔導沒有絕對的「正確方
法」,每位新住民子女來自不同的生活
背景,因此所採用的輔導策略宜視每位
幼兒的特殊狀況作適當調整,整理文獻
上之介入原則如下:
1.以尊重的態度接受多元文化
教師本身應該具備多元文化的素
養,必須在班上營造出支持和肯定的積
極氣氛,鼓勵新住民子女樂意開口說話
(林峻志,2006)。
2.以幼兒為中心
每位幼兒的氣質、興趣、生活背景
以及跟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方式都不同,
老師的介入策略應考慮到每位幼兒的不
同需求,並隨時注意他們所專注的人、
事、物,以創造互動的機會(錡寶香,
1998)。
3.在自然的情境中學習
語言的學習跳脫不了情境,尤其對
學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在教室
中,收拾玩具、排隊、上廁所、遊戲都
是幼兒日常生活情境,利用這些情境融
入教學策略,將達事半功倍之效(陳淑
琴,2000)。
4.考量不同遲緩的狀況
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狀況皆異,教
= 幼兒教育年刊 =
-73-
師宜針對個別狀況詳盡瞭解再發展介入
策略,提供符合發展需求的輔導策略,
更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錡寶
香,1998)。
5.建立情感上的依附
教師宜先與新住民幼兒建立關係設
法獲得幼兒的信任,幫助他們敞開心
胸,勇敢嘗試各種新事物、結交新朋友,
以增加語言環境的刺激( 錡寶香,
1998)。
6.和專業人員配合
輔導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教師應
積極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例如社工人
員、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等,資源的共
享以及專業的協助,孩子才能獲得最佳幫
助(林峻志,2006)。
(二)教師介入的技巧
以下討論老師的介入技巧:
1.簡化指導語:對於語言發展遲緩
的幼兒而言,無法理解太過複雜或抽象
的詞句,教師宜給予簡單明瞭的指導
語,盡量使用適當正向的指示,必要時
甚至可以搭配圖片、手勢說明,讓幼兒
充分理解老師的指示(林寶貴,1989;
2004)。
2.仿說: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和自然
的情境中說出某個詞彙或句子,並要求
幼兒仿說,仿說目的在教導幼兒練習使
用過的語言、詞彙,當幼兒熟練此詞彙
時仿說即可逐漸退除(林寶貴、錡寶香,
2000)。
3.重覆談話:此種技巧的目的為提
供口語刺激,讓學童有機會將聽到的語
言與情境中的意義聯結,經過多次的聽
取與意義聯結學習到該語言結構(林寶
貴、錡寶香,2000)。
4.運用多重感官學習:利用實物教
學,尤其是和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的事
物,從幼兒的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
讓他跟語言做連接,增強其對語言的敏銳
度(丁凡譯,1998)。
5.語句的延伸與詳述:是指當幼兒
說出某些話語之後,教師根據其所說的
話語內容再整合,以更完整的語句重述
其敘述(林寶貴、錡寶香,2000)。
6.運用教具:運用各種實物、圖片、
玩具、模型,協助幼兒對於故事或對話
的理解,並且加深其印象,以及誘發學
習動機,另外也可以運用視聽媒體,讓
幼兒重複接收語料輸入(林寶貴、錡寶
香,2000)。
(三)教師介入的方法
綜合文獻分析常見的介入方法有情
境教學法、歸納教學法、以及社區語言
教學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結構化或低結
構化的語言教學法,教師利用自然情境
中產生的對話,以幼兒的興趣以及注意
的焦點為基礎,以最真實的互動學習,
師生間的溝通互動中的相互回應即能產
生增強作用(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
劉家禎譯, 1997 ) 。Beukelman &
Mirenda 指出在情境教學法中最常使用
的三種教學為:要求-示範、延宕時間
回應、隨機教學(引自林寶貴、錡寶香,
= 幼兒教育年刊 =
-74-
2000)。
2.歸納教學法
歸納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高
結構化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藉由活動
設計,讓幼兒發現語言的意義或規則(林
寶貴、錡寶香,2000)。
3.社群語言教學法
社群就是指教室內所有的成員,包
括老師、學生都是社群裡的一份子,學
習是透過社群成員彼此間的互動交流達
成的,是介於高結構化跟非結構化之間
的教學法。在社群語言教學法中,幼兒
的定位是經常變動的,有時是被動的接
受者,有時則是主動的發表者。社區語
言教學法最常用於口語的學習,是以「議
題」為教學內容,最終目的是提供學習
者所需要的內容,其學習及教學形式,
適用於幼兒階段的有小組活動、錄音、
傾聽、自由交談等(吳君平、劉遠城、
詹明峰、劉家禎譯,1997)。
綜合上述,研究者彙整影響幼兒語
言發展因素、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
以及教師介入策略相關文獻,做為本研
究之理論架構,以供研究者進入研究場
域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時之參照依據。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單一個案詮釋性研究法,
研究者選擇一名經醫院評估判定為中度
語言發展遲緩新住民子女為研究對象,
跟隨個案進入一所公立幼兒園之融合教
育班,以教室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
件分析等收集資料。教室參與觀察共八
次每次三至四小時,除進行現場之觀察
記錄外並輔以照相記錄;研究者採半結
構式訪談兩位帶班教師、園長及家長,
全程錄音並轉譯為文字稿供分析討論;
所收集分析之文件資料包括個案之所有
轉介和個別化教育計畫等相關文件。本
研究採三角檢測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
不斷從研究對象的主觀陳述、現場觀察
的客觀呈現、以及文件觀點進行交叉比
對,以提升本研究結果之信實度。以下
就研究對象和場域簡要說明。
本研究之對象設定為患有語言發展
遲緩之學齡前新住民子女,原本研究設
計是希望有2-3位個案,但是在尋覓適當
的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研究者才發現要
符合上述三個的條件的幼兒並不多,多
數在幼兒園所裡接觸到的語言發展遲緩
案例,僅是疑似的個案,大多沒有經過
醫師的正式診斷。因此經由語言治療師
協尋過濾之下,找到三個符合條件的個
案,但是經過與其家長的接觸之後,只
有一位家長同意參與本研究,因此研究
者跟隨個案小山(化名)進入其所就讀
的希望幼兒園(化名)。希望幼兒園為
中部某國小附幼,共有七個班級,四班
大班(5-6歲)三班小班(4-5歲),但
因幼兒人數不斷下降,在研究者完成資
料收集離開場域時,已呈報核准裁減為
五班。
個案小山所就讀的班級為小班,該
班有十九名幼兒,兩位帶班老師分別為
A老師和B老師。AB兩位老師年紀約在
55-60歲之間,兩者年齡背景極為相似,
= 幼兒教育年刊 =
-75-
皆在1989年幼教師納編前進入公幼工
作,服務年資皆超過二十五年,皆為師
院幼進班結業,除參加一些教育局舉辦
之幼教研習之外,未再有任何學位相關
進修,唯B老師在受訪時表示曾經到過
日本參與蒙特梭利課程,並表示這也是
她用以教導個案的輔導模式(訪師記錄
051308;訪師記錄 080108)。另一位受
訪之教師為希望幼兒園的園長,園長年
約四十歲正在某大學修讀幼教博士學
位,並在鄰近教育大學兼課,從事幼教
工作近二十年,已完成特教30學分班課
程並曾參與諸多特教相關研習課程(訪
師記錄 072508)。
個案小山家庭為典型之新住民家
庭,父親53歲任大廈管理員,只要有空
都會以摩托車載送小山母子上下學。母
親為大陸來臺新住民年29歲,一直以來
全職照顧小山,直至最近因孩子上學才
開始擔任大廈管理員,母親非常重視小
山的教育,通常都會在送孩子來校時多
停留半小時陪伴孩子,並在下午放學前
提早半小時到校觀察孩子學習情形再回
家。根據個案母親自述自從小山被診斷
出自閉症後,他就積極尋求醫療援助,
除了經常閱讀相關資訊、參與相關講座
外,並且在陪伴小山接受治療過程中,
主動向類似案例家庭討教經驗,積極幫
助小山尋求和接受治療( 訪家記錄
051308;訪師記錄080108;觀察紀錄
051308)。小山父母口語表達皆順暢,
母親帶有些微大陸口音但無礙於溝通,
兩者對於小山的治療和教育都表現積極
參與態度(研究日誌 052008)。
個案小山在本研究進行期間為五歲
三個月,長相甜美白皙,不鬧情緒時是
個討人喜愛的小女孩,似乎很喜歡唱歌
和音樂律動(觀察紀錄 051308;訪師紀
錄 051208)。小山於三歲時被診斷出中
度自閉症領有手冊,在未進入幼兒園前
曾參與瑪麗亞學園特教課程半年,家人
也發現孩子都不講話溝通有困難,經過
診斷證實為語言發展遲緩,三歲四個月
開始每週到醫院接受語言治療,四歲七
個月進入希望幼兒園就讀(學生轉介資
料;訪家紀錄 051208)。根據研究者觀
察小山在教室裡慣用動作或行動表達,
不常使用語言表達需求,情緒不穩定,
固著度、堅持度高,會自行離開教室,
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到教室外走廊上洗
手,而且會反覆洗手五次以上(觀察紀
錄 051208-061608)。目前政府提供個
案之特教資源計有:每週兩天生活指導
員進班一對一跟隨個案生活指導(週
一、三),每週一小時巡迴特教老師一
對一操作指導(週四上午9:00-10:00),
每週兩小時生活輔導老師一對一教具操
作指導(週五上午8:30-10:30)等,三種
輔導資源分別來自不同的部門和經費補
助( 訪師紀錄 051208 ; 訪師記錄
072508)。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歷經兩個月之資料收集,經
過分類整理之後,根據本研究目的分析
= 幼兒教育年刊 =
-76-
歸納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遲
緩的高危險群
根據研究者在找尋適當的研究對象
過程中,發現新住民學齡前子女有語言
發展遲緩現象案例並不多,甚至令研究
者感到案例取得之不易( 研究日誌
041808)。接受訪談的園長和老師一致表
示,語言發展遲緩並非只限於新住民幼
兒,在他們所遇到的案例中有更多是本
地幼兒,以他們的經驗而言母親是否為
新住民並非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主要因
素,反而是幼兒成長的環境是否提供足
夠的語言和文化刺激,才是影響幼兒語
言發展的關鍵因素(訪師記錄051308;
訪師記錄072508;訪師記錄080108)。
另外以研究者好不容易覓得的個案小山
為例,根據個案母親的自述及研究者的
觀察與研判,應該是自閉症所引發的語
言發展遲緩,是屬於個案的健康因素(林
寶貴、錡寶香,2000),而非來自新住民
家庭的問題(訪家記錄051208;研究日
誌051408)。因此根據文獻資料推論新
住民子女不盡然是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
險群,家庭環境中缺乏適當和充分的語
言和文化刺激,才是幼兒語言發展遲緩
的主要因素。
二、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的介入輔導策略及其所遭遇
的困境
首先就輔導策略討論之,根據資料
顯示,A、B 兩位老師皆無特教專業背
景,對於個案的特殊需求也是一無所
知,B 老師表示學校也沒有徵詢他們的
意見,就把個案安置在他們班上(訪師
記錄080108),言談中可以感受到老師
面對特殊幼兒的無奈( 研究日誌
080108)。當被問及面對語言發展個案所
採用的輔導策略時,表示雖然因為班上
有特殊生可以降低幼生人數,但是兩位
老師面對19 位幼兒還是相當忙碌,若不
是有生活指導員和特教輔導員的進班協
助,以兩位老師的人力真的無法給於個
案任何的輔導,兩位老師都認為輔導個
案需要的就是耐心,談不上具體的輔導
策略(訪師記錄051208;訪師記錄
080108)。但是B 老師表示自己曾經到
日本接受過蒙特梭利訓練,並認為他對
個案的輔導就是採用蒙特梭利的日常生
活教導原則。
我有學過蒙特梭利…學了
兩期,還去過日本大學… 比如說
生活教育,折被就是生活教育…
後來我就抓他的手,說你看這個
角要對齊這個角。(訪師記錄
080108)
關於老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
輔導策略,園長認為一般老師面對特殊
幼兒,大多採取忽略放任的態度,認為
只要幼兒安全就好,沒有積極的輔導策
略,如果有生活指導員進班協助,特殊
幼兒就完全交給指導員照看。另外園長
也認為融合班老師會不會積極參加相關
研習或尋求資源,主要關鍵在老師的意
= 幼兒教育年刊 =
-77-
願。
一般老師對於班上的特殊
生,多是採取忽略的態度,其
實對普幼老師來說,班上有特
殊生壓力是很大的,他們會覺
得這是困擾,所以只要小孩安
全就好,有沒有太多的心神想
要去輔導這孩子,因此班上有
個生活輔導員,老師們都覺得
鬆了口氣,多一個人幫忙看著
小孩,他們責任也就少一點。
也有老師是相當熱心,積極去
搜尋相關資料。班上有特殊生
的老師,我們會優先安排參加
特教研習,但是最重要的還是
要看老師的意願如何?(訪師
記錄072508)
根據研究者的教室觀察發現,在有
指導員或特教巡迴老師進班時,個案幼
兒小山是完全交給外來人員陪伴或指導
的,生活指導員全天陪伴小山,配合帶
班老師教學給予小山指令和行為規範,
例如制止小山不斷外出洗手、協助小山
把飯吃完、或在小山鬧情緒時帶她出去
散步等;特教巡迴老師通常是將小山帶
到辦公室,給予一對一操作練習指導;
另一位輔導員會將小山帶到教室一角,
進行一對一的教具操作練習,A、B 兩
位老師則持續班級活動並未過問小山的
操作情形。在其他沒有外來輔導人員支
援的時間(星期二全天和星期四、五下
午),小山鬧情緒或不參與活動只要不妨
礙活動進行,未見兩位老師有較為積極
的引導策略,如果小山的哭鬧或不斷離
開教室已經妨礙到教學,就會有一位老
師帶小山出去散步( 觀察紀錄
051208-061608)。
在教師介入技巧方面根據研究小組
觀察,無論是與個案幼兒互動較頻繁的
生活指導員或是帶班老師,在提供個案
輔導時,大致能符合林寶貴、錡寶香
(2000)和林寶貴(2004)所提到六項
教師介入技巧:簡化指導語、仿說、重
覆談話、運用多重感官學習、語句的延
伸與詳述、以及使用教具幫助幼兒理解。
輔導老師說:「小山,這
叫『吃肉羹』、『吃肉羹』」、
「香菇在這裡,這是香菇, 小
山說『香菇』」(個案卻都沒
有回應)(觀察紀錄 060608)
至於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
的困難,兩位老師一致認為人手不足是
最大的困難,有對於進班協助的生活指
導員要有特教專業的呼籲,但是並未提
及融合班教師本身的特教專業需求(訪
師記錄051208;訪師記錄080108)。資
料顯示兩位帶班老師雖然擁有相當資深
的幼教經驗,但是兩人長久以來都沒有
再繼續正式進修,只有零星參加一些短
期研習課程(訪師記錄051208;訪師記
錄080108)。根據研究小組的暸解,許
多現場幼教師反映,即使參加了縣市政
府特別為融合教育所辦理的特教30 學
分班,在真正面對特殊幼兒時還是會不
知所措,經常感到心虛焦慮甚至容易有
挫敗感,無法確定自己的教學與輔導對
= 幼兒教育年刊 =
-78-
特殊兒是否真有幫助。研究小組研判倆
位老師未提及自身的特教專業需求,可
能認為對於特殊兒的輔導,是巡迴輔導
老師和生活指導員的責任(研究日誌
080108)。B 老師倒是提到希望市政府提
供特教相關研習時,能開放較多名額給
融合班教師,因為大多數的研習對每所
學校只開放1-2 個名額,學校只好讓老
師採輪流方式參加研習,每位老師都沒
有得到完整的學習,對於提升幼教師特
教知能的助益不大(訪師記錄080108)。
園長在接受訪談時指出學校實施融
合教育面臨三項困難:(一)部分家長不
願面對家有特殊兒的事實,有的家長可
能是因為無知或疏忽,沒有察覺孩子的
特殊需求,但是在被提醒時也不願意面
對事實,有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被貼標
籤,在孩子入學時刻意隱瞞事實,這些
家長抗拒的心態都會增加特殊幼兒輔導
的困難度。(二)學校確實人手不足,園
長無奈的表示,一個班級只要有1-2 位
特殊兒就會讓老師應付不暇,公立學校
又不比私立學校還有行政人員支援,公
立學校連園長都要帶班教學,實在沒有
多餘人手支援老師。(三)教師接受特殊
兒的意願普遍不高,融合教育沒有區分
障礙類別,今年面對自閉兒明年可能來
一個視障、肢障生或是情緒障礙兒,但
是各種障礙類別和輕重程度都有不同的
輔導方法,園長認為要普教老師通通照
單全收,實在真的很辛苦(訪師記錄
072508)。不過園長也強調融合教育是否
有成效,其實最具關鍵影響的是帶班老
師的態度,根據園長的說法,具備愛心、
耐心和高度教育熱誠的幼教師在面對特
殊兒時,自然會積極主動尋求資源和協
助,態度積極的老師自然會發展出較合
宜的輔導策略(訪師記錄072508)。
三、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供輔導
的看法和需求
研究者一共正式訪談個案媽媽兩
次,但在進行教室觀察時如果遇見個案
媽媽來接送孩子,都會有非正式的交談
以交換個案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個案媽
媽很健談,在第一次接受正式訪談的時
候,就主動提供了許多有關個案發展和
學校生活的細節。根據受訪者表示個案
是在三歲四個月時,因為不說話也不與
人互動才被診斷出中度自閉,三歲半就
開始上午去臺中醫院、下午到瑪麗亞學
園接受復健治療,受訪者表示復健治療
的效果很好,差不多半年個案就開始開
口說話了(訪親紀錄 051308)。資料顯
示個案開始上小學後就不再去瑪麗亞學
園,臺中醫院的復健課程則維持一週一
次。在第一次的訪談中受訪者傾向肯定
個案在學校的學習,但仔細分析受訪者
言談的意涵還是在稱讚個案的學習能
力。
山很厲害,他在教室裡學
的紅綠燈的歌,結果那天晚上
開車十字路口左轉,看到紅綠
燈, 他就會說紅綠燈。…他
在學校有學的話,他在家裡都
會表現出來,他在學校整天我
= 幼兒教育年刊 =
-79-
都沒有看到他在做什麼,他都
不講。…我就知道這個紅綠燈
一定是他在學校學的。(訪親紀
錄 051308)
研究對象在第二次受訪時,針對帶
班老師的輔導方式有較直接的反應,受
訪者表示老師帶普通小孩可以,對於個
案幼兒似乎沒有較為積極或有效的辦
法,甚至抱怨老師沒有採納家長的建議。
我是覺得他們帶普通小孩
可以,對我們小山就沒辦法
了,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他也只是陪著,我覺得他也沒
什麼辦法,我們小山去洗手,
洗完又洗,他也沒有針對你洗
手這個問題來解決,我都已經
跟他講過了,比如說…。可是
他都到現在還是這樣子耶,現
在還是一直在洗手,因為他不
想洗手,可是他已經聽到你說
要去洗手,他不管你有沒有跟
他講,還是跟別的小孩講,他
都不管這些,他聽的懂「洗手」
這兩個字,他就很急…假如你
有先跟他說的話,他也不會那
麼生氣,一直跺腳,老師也不
用一直看著我們小山…他們都
是小山一鬧,就帶他出去走,
然後好了再回來…。(訪親紀錄
062408)
受訪者甚至認為自從個案入學後一
年來,非但沒有明顯的進步,還出現許
多怪行為,例如生氣時用力跺腳、一直
洗手、尿濕褲子、睡醒一直抱著被子不
放等。受訪者指出老師是有「寵」個案,
但沒有在「教」個案,並且認為個案在
語言上有限的進展都是自己在家教出來
的。
我發現來這裡,他的行為
怪怪的越來越多,比如說跺
腳、洗手,以前都沒有,來到
這裡你知道他多可怕,剛開始
來這裡的時候,你知道怎麼了
嗎?中午下去睡覺一定要抱一
條被子上來,上來坐在教室裡
坐一個下午…。( 訪親紀錄
062408)
他們寵小山是有,教比較
沒有,比如說餵他吃東西阿,
寵他,上課時間帶他出去走一
走阿,這些是一定是有的,比
如說他喜歡吃的東西,每個小
朋友都固定吃一份,他給他兩
片,比如說每個小孩都有一片
有沒有,我們家小山還去找他
要的話就一定會有…。(訪親紀
錄 062408)
老師每次都跟我說,說這
一學期進步多少多少,…我們
小山每次講的那個話,都是我
在家裡教來的,在學校都沒有
學到一句新的,…我就在家裡
跟他講「沒有尿」你就直接告
訴媽媽「沒有尿」,時間久了他
如果「沒有尿」他就會跟你說
「沒有尿」。結果有一次老師跟
= 幼兒教育年刊 =
-80-
我說:「我今天帶你們家小山去
尿尿,他竟然跟我說『沒有
尿』,你看他進步那麼多了。」
我就想說這個「沒有尿」在家
裡我早就教過了,我也沒有跟
老師講,就說他教得好…我覺
得這個語言方面,都是家裡教
的,在這裡沒有學什麼新的,
課本上面那個唱歌有沒有,都
是我在禮拜六禮拜天一直重複
播一直重複播,播給他聽,他
就這樣子會唸了,會照著唱
了,這裡有沒有?有,不過這
裡都播一次兩次…(訪親紀錄
062408)
但是受訪的A 老師卻有不同的看
法,根據A 老師的說法個案媽媽比較寵
小孩,凡事都順著小山,反倒是A 老師
時常提醒媽媽與個案互動要有原則。
我是覺得說對孩子都是比
較寵…我一直跟他媽媽強調說
你要有原則,雖然他這樣子,
你要對他有要求…什麼都順著
他這樣子,像你說他要做什
麼,我不讓他做的時候他會生
氣喔,他給我丟玩具喔,我說:
「你玩具給我收起來。」他聽
得懂,我堅持叫他收他還是
收…。(訪師紀錄 051308)
對於老師在輔導個案上的需求,受
訪家長希望老師不要只寵不教,希望老
師要把個案當作正常小孩來教導,要讓
孩子知道現在要做什麼,而不只是一昧
的順從孩子的情緒。除此之外,受訪家
長也指出對個案的語言學習而言,最有
效的輔導方式是一對一的指導,受訪者
指出他以圖卡教導個案認識物件,不貪
多一天認識一張圖卡,個案不但能接受
也很有效果。至於在協助的需求上,受
訪家長表示希望有人可以教他如何制止
個案一些強迫性行為,例如不斷洗手。
我們要讓他知道我們現在
在做什麼…他在玩玩具,我們現
在在做什麼他就要跟著做什
麼,不是說老師現在在做什麼,
那我們小山就做自己的,不是這
樣的…就是要把他當作正常的
小孩子教,他才會往正常的方向
發展…。(訪親紀錄062408)
我是希望她能夠像別的小
孩,他們做什麼也讓她去參
加,不會也讓她去參加一下。
(訪親紀錄 051308)
他在家裡,臺中醫院以前
有上課,會做一些圖卡,當初
在臺中醫院上課的時候,他並
不喜歡這個圖卡,結果我回來
用一種方式,就是每天只給他
看一張,不要看那麼多,每天
一張,那些圖卡他現在都已經
認識了,叫他拿個什麼東西給
我,他會給我,他都知道上面
是什麼。(訪親紀錄 051308)
比如說提供一些辦法,像
是洗手方面,需要一些有效的
方法告訴我該怎麼制止小山的
= 幼兒教育年刊 =
-81-
一些行為,我覺得這個比較好
一點…。(訪親紀錄 062408)
四、幼教師與家長對於融合教
育的觀點
兩位受訪老師和園長都同意融合教
育是趨勢,雖然有許多疑慮和無奈但還
是會再繼續接受特殊兒。B 老師提到實
施融合教育需要兩位帶班老師的默契配
合(訪師記錄080108);園長認為融合
教育因為不分障礙類別,在政府實施公
幼招生零拒絕的政策下,所面對的特殊
兒無論在障礙類型或程度上都有極大的
差異,對普幼老師而言無疑是極具挑戰
性的任務。園長特別提到新竹教育大學
和嘉義大學附屬幼兒園的融合教育模
式,一班融合班搭配一個特教老師,他
認為唯有如此對特殊兒才有真正的幫助
(訪師記錄072508)。資料也顯示特殊
兒家長是歡迎融合教育的,研究對象雖
然抱怨帶班老師對個案沒有辦法,但在
被告知可以利用升上大班的機會,向學
校反應要求轉到較合適的班級,家長的
反應是退縮不積極的。
這樣子好嗎?因為小孩已
經有問題了,有人願意接受你
就已經很不錯了。(訪親紀錄
062408)
根據研究小組研判,大多數特殊兒
的家長都很擔心孩子會被拒絕,因此只
要有學校有老師願意接受自己有特殊需
求的孩子,就心存感激,大多不敢再進
一步為自己和孩子爭取權益(研究日誌
062408)。除此之外,在獲知鄰近學校新
設立特殊班正在招生,關心孩子教育的
個案家長也前往參觀了解,但是當面臨
有專業特教老師的特殊班和融合班的選
擇時,個案家長還是選擇留在融合班,
繼續接受不甚滿意的教育服務。研究小
組認為個案家長之所以會放棄特殊班的
選擇機會,理由應該與其他眾多特殊兒
家長一樣,不願意自己的特殊兒因此而
被標籤化,家長不願意將孩子送到將特
殊兒集中教育的特殊班,因為特殊班都
是「那樣」的小孩(研究日誌 062408)。
也許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對融合教育的
期待和對孩子學習最大的期望,可以個
案媽媽的回應為代表:
我是希望她能夠像別的小
孩,他們做什麼也讓她去參
加,不會也讓她去參加一下。
(訪親紀錄 062408)
伍、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本研究為單一個案研究,所收集與
分析之資料雖然侷限於單一個案,但是
針對議題能深入探討分析,所歸納之研
究發現與建議仍具參考價值,這也是個
案研究的獨特處。研究者歸納上述討論
與分析,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不佳非普遍
現象,文化刺激不足是主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老師被動接受個案幼
兒,並無積極之教學與輔導策略規劃。
= 幼兒教育年刊 =
-82-
(三)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
學時,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方式最具成
效。
(四)幼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
遭遇的困境包括:專業知能與人手不
足、教師接受特殊兒意願不高、家長的
抗拒。
(五)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
學時,教師態度比相關專業知能更具影
響力。
(六)家長對於教師所提供之輔導表示
看不到具體成效。
(七)幼教教師普遍對學前融合教育的
實施方式與成效持保留態度。
二、建議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五
點建議:
(一)從研究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以
融合教育搭配資源班一對一教學方式,
是較為有效的輔導方式,建議相關單位
整合資源,以較有系統方式提供特幼生
輔導。
(二)建議實施融合教育之學校建立校
園支持系統,提供融合班教師特教專業
發展和同儕情緒上的持續支援,以提升
和維持教師之教學意願與熱忱。
(三)建議有關單位需要透過調查研
究,深入了解教師和家長的需求面,以
作為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相關課程的規劃
依據。
(四)建議有關單位針對早期療育理念
加強宣導,提供相關訊息、資源、和支
持系統,協助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及早發
現、面對、接受,進而積極幫助特殊兒
學習與成長。
(五)建議相關研究社群透過更多的實
證研究,發展出合宜的教學與輔導策略
或模式,以協助學前融合班教師有效輔
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參考文獻
丁凡譯(1998)。Carolyn Olivier &
Rosemary F. Bowler(1996)原著。
多感官學習(Learning to Learn)。
臺北市:遠流。
于漱(1988)。兒童的語言發展及其常
見的問題障礙。德育學報,4,
125-135。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
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
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劉家禎譯
(1997)。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1986)原著。語言教學
法(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臺北市:五南。
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
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教
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峻志(2006)。新移民子女語文學習
背景分析與實務探討。發表於「新
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
部、臺中市政府、國立臺中教育大
= 幼兒教育年刊 =
-83-
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主辦。2005.5.10。收錄於「新移
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
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清江譯(1984)。Bank. O.(1979)原
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筱晴(2005)。新住民女性子女的閱
讀能力分析:閱讀差異分析個案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
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
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兒
童教育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寶貴(1989)。語言發展與矯治專題
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
務。臺北市:心理。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
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
月刊,39,213-223。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
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
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張秀玉、曾華源、賴玫鳳(2004)。發
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特質與資源運用
狀況-早期療育個管中心本籍與東
南亞籍女生配偶家庭之比較。兒童
及少年福利期刊,7,13-38。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
東華。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
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
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
語文教學觀。臺北市:光佑文化。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
教育問題之探討。國教世紀,216,
77-82。
黃美津(2004)。幼兒語言能力的評量
研究-----以光譜計畫的語言領域為
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
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3)。發
展心理學(上、下)。臺北:空中
大學。
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
兒語言能力之評量及介入。特教園
丁,14(2),28-38。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
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
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教育學刊,23,231-258。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
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
政雙月刊,40,213-225。
= 幼兒教育年刊 =
-84-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
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2001)。發展心理學(第二版)。
臺北市:心理。
Schickedanz, J. A. (1998). Much more
than the ABCs. Washington, DC.:
NAEYC.
= 幼兒教育年刊 =
-85-
|
1015102040
游雅筑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40學習檔案 2013-09-23 13:44:0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來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
生升學或就業意願之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發展「影響高
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職幼保科畢業
班學生為對象,採分層抽樣共獲得有效樣本672 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結果
如下︰一、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有31%選擇升學非幼保科系、學生在學
期間有關實習、打工與志工經驗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選科動機以喜歡小孩占多數、
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69%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40%;二、影
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群組的因素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為主,影響就業群組的主要
因素為非幼保實習經驗,這些因素的正確預測率達61%。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點建議
供教育主管、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文章標題:自我介紹 2013-09-23 13:54:00
我是游雅筑,幼保科二年級,40號
喜歡的 跟朋友在一起
|
1015102039
吳書妤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哈囉 2013-12-08 22:55:16
嗨大家好呀
文章標題:2014 2014-06-09 21:18:45
好快唷
一年又過了
大家加油
文章標題:更新 2015-03-05 22:40:34
更新
|
1015102038
郭芳晴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暑假作業) 2013-09-23 13:40:06
1
投稿日期:2010 年5 月20 日;接受刊登日期:2011 年7 月24 日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2011 年8 月 頁1~22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李介至
中州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個人及社會二方面探討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
之相關因素。抽樣方法採叢集取樣抽取四所技專院校共408 名幼保系科學生,經堅
毅性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實習經驗調查表及工作意願量表等研究工具之施測,
並以結構方程模式及多重樣本分析進行研究模式之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幼保系科
學生透過訊息支持有助於實習經驗之獲取,堅毅性格及實習經驗亦有助於學生未
來投入幼保工作,不過對實習經驗存在不同情感之學生,將會影響其後之工作意
願。本研究結果對於如何提升學生未來從事幼保相關產業將有其助益。
關鍵詞:幼保系科學生、堅毅性格、訊息支持、實習經驗
2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ugust, 2011, Vol.4 No.2, pp. 1~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Work Aspiration among Child Care Students
Jie-Zhi, Lee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study tes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work aspiration.
Multiple group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408 students were analyz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in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er message
support of child care students increased practical experience positively. Hardiness
personalit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lso enhanced work aspiration positively. As to
thos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ffectionate to their practice experience, their experience
influenced their work aspiration discrepant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both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hardiness, message support, practical experience, work aspiration
Manuscript: May, 20, 2010; Accepted: Aug, 24, 2011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3
壹、緒論
現今幼托產業不但在少子化的時代面臨巨大壓力,幼教師或保育員亦需面臨
不少來自孩子、家長及業者的壓力,工時長且薪資低,尤以私立機構為甚(張孝
筠,2006)。因此如何儘早讓幼保系科學生具備專業技能、培養工作態度、瞭解
產業生態並於畢業後投入幼保相關工作,一直為技專院校教育目標之一。幼保相
關課程中以實習課程最具實際臨場感,亦是學生進入幼保相關產業前最重要之職
前訓練,可能與其未來工作意願密切相關。理論上經歷實習經驗的學生可增加自
我反省思考,確認自我工作認同,並增加個人在領域之專業成長(Axelsson,
Bjorvell, Mattiasson, & Randers, 2006),因此實習經驗之累積及感受可做為評估學
生未來是否適應該工作的依據之一,本研究亦將聚焦於幼保系科學生未來工作意
願之相關因素探究。
實習經驗可能與學生未來工作意願有關,理論上實習經驗之累積有助於在學
學生進行職涯探索及職業發展(Super, 1970),可修正職前課程過度理論性、內容
高重複性及缺乏智慧內容(intellectuall content)之缺點(羅綸新,2002)。實證研
究顯示有相關經驗的學生會比無相關經驗的學生較少感到職涯阻礙,職涯自我效
能較高,因此較能瞭解自我未來應從事何種工作(張佳晏,2004)。相關工作經驗
之累積亦可減少學生在職涯選擇過程中之不確定性,可能有助於學生往後在工作
上之表現卓越(Lokan & Shears, 1995)及持續的工作承諾(Patton & Greed, 2002),
因此實習經驗與學生未來工作意願之間可能具有密切關連,此關係之驗證為本研
究動機一。
其次,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獲得社會支持亦可能間接影響其未來工作意
願。社會支持係指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尋求的各種資源以因應環境壓力事件之外
部力量,包含情緒支持:係指提供被支持者愛、關懷、同情和瞭解;訊息支持:
係指提供意見或給予忠告、個人的回饋及改善環境等訊息;以及工具支持:係指
提供物品、金錢、勞力等協助(李介至、黃惠貞,2001)。Kim 和Knight(2008)
認為幼兒照顧者倘若能獲得較多的支持力量即能具有較佳之工作適應及身心健
康, 近年亦有不少實證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促進職場員工之工作滿意度
(Youngjoon, Jongwook, & Price, 2004)。不過三種社會支持類型中,以訊息支持
對實習學生最有助益,Gloria 和Ho(2003)探討亞裔美國人的環境、社會與心理
經驗因素對其學業堅持力之影響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之預測效果值最
高,似有助於東方學生之學習適應,特別是提供如何適應環境之各種訊息尤為重
要。
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Shirey(2004)即解釋訊息支持相對於情感支持或工具支持而言,能使實習學
生在面對困難時,藉由他人忠告或資訊以即時減輕實習壓力,對問題解決較有直
接幫助。情感支持或工具支持雖有助於減輕實習學生之心理壓力,但對問題解決
並無法提供具體策略,因此訊息支持對學生因應實習壓力可能較具作用效果,余
瑞軒、陳鶴文、邱紹一、李介至(2006)亦曾有相似之研究成果。因此透過訊息
支持可能有助於幼保系科學生因應實習壓力,進而維繫往後投入工作之意願,此
關係之驗證亦為本研究動機二。
堅毅性格(hardiness)在充滿壓力、愛心與耐心的幼保工作中尤為重要,亦可
視為學生是否能順利因應實習壓力及未來投入工作之重要因素。堅毅性格讓個體
以樂觀取向轉變壓力情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Kobasa, Maddi, & Kahn, 1982),可
幫助個人達成生活目標,順利完成學業,在急迫壓力亦不易受到心理傷害(Sheard,
2009)。Maddi(2005)認為具有堅毅性格的個人會將工作壓力視為一種挑戰,而
非威脅,可維繫個體持續投入工作。Dolbier、Smith 和Steinhardt(2007)的研究
亦顯示具有堅毅性格的個體較能對抗工作壓力、過勞及倦怠感,在壓力環境下能
預防個人情緒失落。另一方面,堅毅性格的目的在克服工作壓力、適應環境以及
對工作認同,具有堅毅性格的實習學生面臨環境壓力時,亦可能積極尋求各種支
持力量以克服壓力,提升環境威脅下的自我意識(Shirey, 2004)。因此堅毅性格
可能提升幼保系科學生較佳之實習適應,與訊息支持可能有關,亦可能有助於學
生未來之工作意願,此關係之驗證亦為本研究動機三。
最後,實習經驗雖然與學生工作意願密切相關,但這種假定在於學生對實習
過程能以正面評價,具有較佳的實習經驗,而實習後亦能決定畢業後投入此工作
領域。相對的,並非所有學生對實習均秉持正向情感,如果對實習經驗感到厭
惡,則在畢業後不但避免投入相關工作領域,其職業發展過程亦將停留在探索之
階段,如此將無法彰顯技職教育之務實致用精神。行政院青輔會(2009)即調查
發現54%大專畢業生及45%在校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科系不但與性向興趣不
和,畢業後學非所用之狀況亦相當普遍,這更顯示學生求學階段之實習經驗對於
技專院校學生在職涯目標及職業選擇之重要檢核功能。Seley(1979)即以一般適
應症狀理論(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說明個人在環境刺激下所經歷的
壓力反應過程,實習經驗提供一種環境刺激以引發個人生理及心理反應,如果個
人身心機制無法採取有效策略加以因應,即可能選擇離開所處之環境。因此本研
究將進一步根據學生實習情緒感受區分為高/低情感兩組學生,並考驗兩組學生在
實習後工作意願之差異性。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5
呈上所述,檢視目前國內外多數研究鮮少以實習學生為關注對象,較少從個
人層面及社會層面同時考驗學生堅毅性格及訊息支持對實習經驗及其未來工作意
願之作用效果,亦少考量對實習經驗持低度情感的學生之心理感受,是否反映在
其未來之工作意願,此皆為過去研究不足之處。本研究除可彌補過去研究在實習
學生相關研究議題上不足之處,研究結果亦可作為技職教育單位調整課程安排,
進行各項教育訓練及職涯輔導之參考依據,這對於培育及輔導幼保從業人員之技
專院校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
(一)探討幼保科系學生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二)考驗學生在實習中所獲得的訊息支持及實習經驗之關係。
(三)驗證學生堅毅性格與訊息支持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四)比較對實習經驗持高/低情緒感受之學生在未來工作意願之差異性。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驗證幼保系科學生堅毅性格、訊息支持、實習經驗及工作
意願之關係,並考驗高/低實習情感之學生在工作意願之差異性。以下將先說明實
習經驗、訊息支持及工作意願之關係,其次論述堅毅性格及工作意願之關聯,最
後再進一步說明高/低實習情感之學生在工作意願之差異。
一、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幼保實習是培育幼保系科學生進入職場前最重要的職前課程,除了可讓學生
在實習經驗中獲得專業能力,讓理論知識獲得印證外,另一個主要功能在於確認
學生之職涯目標,並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該項產業(羅綸新,2002)。相關實務經
驗除可減少學生在職涯選擇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亦有助於學生職涯成熟、確認工
作價值及工作表現卓越(Lokan & Shears, 1995)。張佳晏(2004)、黎麗貞(1997)
的研究均顯示,學生實務經驗越豐富,職涯成熟度越高;有正式工作經驗的學生
亦會比無工作經驗的學生較少感到職涯阻礙,職涯自我效能較高,這均有助於個
體未來投入相關產業。上述顯示,無論國內外研究均顯示,學生具有越多之相關
實務經驗,其對於未來工作具有較高程度之認識及瞭解,投入意願可能較高,因
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1:實習經驗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效果。
6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二、訊息支持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社會支持在許多領域研究中已證實具有正向積極功能,多數研究證實當學生
具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將容易統合其學業及社會系統於個人生活,較容易擁有較
佳之學習適應(Gloria & Ho, 2003; Hegge et al., 1999)。不少文獻亦證實社會支持
可減少受試者之工作壓力、工作不滿意,以及心理症狀(Heijden, Dam, &
Hasselhorn, 2009; Shirey, 2004)。其中訊息支持更有助於學生因應工作壓力事件,
以及在職涯選擇中做出決定,Perry、 Liu 和Pabian(2010)即以285 名中學生為
研究對象,考驗教師支持、家長職涯支持、職涯準備及學校參與之間的關連,研
究結果顯示教師支持對學生參與學校事務具有直接效果,教師及家長所提供之職
業建議亦有助於學生職涯準備,對其學校活動參與或成就表現則具有間接效果,
因此師長對於學生之訊息支持,對學生未來工作意願可能存在間接效果。
Murphy、Blustein、Bohlig 和Platt(2010)進一步透過敘事分析,說明訊息支
持在大學生職涯轉變過程中之重要性。該研究以5 名男性及5 名女性為訪談對
象,證實訊息支持有助於學生轉變成新興社會人士,特別是家庭與友人的意見想
法,對於大學生之就業期望、職涯計畫及生活適應,這些訊息支持均與大學生工
作意願有其關聯。余瑞軒等人(2006)考驗醫院環境危害對護理實習學生工作意
願之作用效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顯示實習學生之堅毅特質可顯著預測訊息支
持,訊息支持可抑制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面對之環境危害,並有助於個體往後之
工作意願。綜上所述,訊息支持具有提供學生如何因應實習問題之功能性,實證
上可能有助於學生獲得較佳之實習經驗,對學生未來工作意願亦可能具有間接作
用效果。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假設:
假設2-1:訊息支持對學生實習經驗具有直接效果。
假設2-2:訊息支持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間接效果。
三、堅毅性格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堅毅性格在先前研究中已證實與工作壓力、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及工作滿意
有關,能減緩個人在工作上之精力耗盡,並擁用較多支持力量以因應工作壓力
(Liat, 2009)。Dolbier、Smith 和Steinhardt(2007)證明堅毅性格是維繫個體健康
之理想保護因子,他們透過考驗上司支持、堅毅性格、因應策略、壓力及不適症
狀之間的關係指出,堅毅性格及積極因應策略能減少個人壓力及心理不適;上司
支持對於心理不適僅具有少許之作用效果,對壓力並無顯著作用。Patton 和Greed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7
(2002)亦指出對工作承諾越高之個體,對自我職涯目標將越明確,職涯不確定
亦相對減低。Hegge 等人(1999)則探討大學學生的堅毅性格、求助行為及社會支
持之間的關係。研究以222 名學生為受試者,並以堅毅性格量表、求助行為量表
及社會支持問卷等研究工具,研究結果顯示堅毅性格與社會支持或求助行為未具
有顯著關係,但有助於學生學業表現。
Judkins(2004)以描述統計說明低堅毅性格的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壓力,特
別在對工作具有較低承諾及害怕挑戰之護理人員上將特別明顯。Hurst(2005)則
以訪談法收集護理人員對堅毅性格之看法,結構式題目如:「在您工作領域中,
什麼原因能提高承諾、挑戰及控制特質?」。研究顯示:1.在控制層面上:能對病
人關懷議題做出立即回應,以及面對病人議題或個人問題時能直接回饋為二個主
要提升控制特質層面的措施。2.在承諾層面上:工作型態及如何創造單位組織文
化,個人價值觀,以及工作成員中彼此承諾的程度最為重要。3.在挑戰層面上,
受試者認為在病房中提昇工作挑戰的方式即是有歸屬感及信任感的工作團隊。
Dikkers、Jansen、De Lange、Vinkenburg 和Kooij(2010)從人格特質之觀點
證實積極性、社會支持及工作時間長久之關係,具有主動、挑戰及積極特性之荷
蘭政府雇員,就如同個人擁有較多之工作資源,除了在工作中能獲得較多的工作
支持,工作參與度高,工作期限亦能增加到18 個月以上。Harrisson 等人(2002)
比較醫護助理及護士兩者在堅毅性格、社會支持及心理不適之差異性,相關分析
顯示堅毅性格及心理不適具有顯著負相關,與社會支持則具有顯著正相關,社會
支持與心理不適亦具有顯著負相關。其次,Sezgin(2009)以405 名土耳其國小教
師為研究對象,考驗教師組織承諾、心理堅毅性格及人口統計學等變項之關係,
結果顯示個體堅毅性格可有效解釋教師對學校之組織承諾,與組織承諾中的認同
與內化具有顯著正相關,但與順從承諾具有負向相關,顯然堅毅性格具有積極挑
戰之特質,而非被動順從。Creed 和Patton(2003)則以逐步多元迴歸比較工作價
值、工作經驗及工作承諾對職涯發展態度之預測效果,發現工作承諾會比工作價
值及工作經驗更具有顯著預測力,顯然個人內在力量對於未來所從事之職業具有
重要之直接效果。
綜上所述,具有堅毅性格之個體可能擁有較多社會資源,在實習過程中可能
與訊息支持相關。至於具有堅毅性格之個體可能較能對抗工作壓力、過勞及倦怠
感,在壓力環境下能堅定個人就業信念,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可能較佳。因此本
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假設:
8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假設3-1:堅毅性格與訊息支持具有顯著關係。
假設3-2:堅毅性格對學生實習經驗具有直接效果。
假設3-3:堅毅性格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效果。
四、高/低實習情感及工作意願之關係
多數研究均顯示實習經驗有助於學生未來投入相關產業,不過個人對實習經
驗所產生之情緒感受,可能會影響其未來工作意願,Lazarus(1991)即認為正向
情緒會影響個人對事物之理解及處理方式,促使個人持續追求職業目標,並能克
服各種職涯阻礙,對個人欲從事之工作將保有極高之意願。Creed 等人(2002)之
研究即證實這種論點,樂觀認知的學生具有較高之職涯自我效能,具有較明確之
職涯目標,並會為達到目標而採取更多的努力行為。相對的,悲觀認知將使個體
減少職涯決策效能,並對未來工作感到迷惑,工作意願並不高。
Lee(2005)從職涯選擇類型之觀點探討個人職業目標之不確定性,發現職涯
不穩定型的大學生在職涯不確定獲得最高分數,而職涯穩定型的大學生則分數較
低,其中不穩定型學生對於職業選擇容易感到較多的情緒苦惱;這類學生不但欠
缺職涯決定效能,對於如何選擇職業,以及如何準備工作仍感到緊張困惑(Lee,
2001)。上述研究顯示,實習經驗在功能上有助於學生印證理論觀點,並增加其
實務專業能力,亦有助於學生從職涯探索之過程轉變成職涯確認;至於學生對相
關工作產業所秉持之認知型態及實習情感,則可能對學生未來工作意願造成影
響。根據上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假設:
假設4-1:不同實習情感之學生,在工作意願具有顯著差異性。
假設4-2:不同實習情感之學生,在研究模型中具有不同之反應組型。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共有四個變項,堅毅性格及訊息支持為自變項,中介變項為實習
經驗,依變項則為幼保相關工作意願。堅毅性格係屬個人特質變項,訊息支持係
屬個人所尋求的社會資源,實習經驗為幼保系科學生進入幼托相關產業的實習過
程及心理感受,工作意願則為受試者經過實習後是否決定以後投入幼保相關工作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9
之傾向。故本研究假設各變項的關係為:個體堅毅性格及訊息支持對於實習經驗
具有直接的正向效果,即能提升學生順利適應實習過程;而堅毅性格為從事幼保
工作之重要人格特質,除了可促進受試者在實習過程中有較佳的經驗外,可能亦
能反映幼保工作內容,因此本研究亦假設堅毅性格可能有助於提升幼保系科學生
未來從事相關工作之意願。
自變項 中介變項 依變項
圖1 研究架構圖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母群體為台灣中部地區技專院校幼保科系具有實習經驗之在學學生。
抽樣方法以二階段取樣,先以具有幼保科系之技專院校加以編號,經由complex
sample 抽樣統計軟體之估算,共抽取四所技專院校,再以叢集取樣抽取標的學校
三年級以上之各班學生,經剔除填答資料不全或未實習之受試者後,共可抽取408
名在學學生為本研究之正式受試者。受試者基本統計資料顯示,四技生(88.00%)
略高於專科生(12.00%);居住地以中部學生為主(57.60%);性別以女性學生居
絕對多數(99.50%);家庭經濟則以普通為主(60.00%),因此本研究受試者可反
映母群體的特性。
三、研究工具
(一)堅毅性格量表:本量表係以受試者在余瑞軒、陳鶴文、邱紹一、李介至(2006)
所編製之堅毅性格量表上得分為依據。原量表係根據Kobasa、Salvatore、
Maddi 和Kahn(1982)、Lambert 等人(2003)之觀點編製而成,經標準化
信效度分析程序後以形成正式量表。該量表包含承諾、挑戰及控制等三個
層面,分別測量學生對工作之自我承諾,學生是否勇於接受工作挑戰,以
10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及學生是否能控制工作壓力之能力。量表在因素分析後之累積解釋變異量
為66.96%,各層面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93、.90 及.73。在效度部分,量
表初編後,經由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審查及刪題,具有相當的專家效度
及社會效度。另因素分析結果與Kobasa 等人(1982)的觀點相符,顯示本
量表具有因素建構效度。計分方式採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共17 題。
(二)實習經驗調查表:實習經驗之調查係採謝嘉芳、李介至(2007)所編製的
實習經驗調查表加以測量而得,原量表係以實習學生為對象,進行開放式
問卷以蒐集題目並經教育專家及實習輔導教師進行題目篩選,進而編製成
正式實習經驗調查表。因素分析在未轉軸的情況下後可抽取一個因素,因
此本量表主要包含一個層面,名為實習經驗增長,主要用來評估學生在經
歷實習後之經驗累積情形。量表累積解釋變異量達60.48%,內部一致性係
數為.84,顯示此量表具有一致性及因素建構效度。計分方法採Likert 五點
量表評分,全量表共18 題。
(三)社會支持量表:係以受試者在黃惠貞(1999)所編的社會支持量表上之得
分為評量依據,原量表區分為訊息支持、情感支持及工具支持等三個層面,
分別測量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之資訊訊息及意見、情感抒解及依附力
量,以及物質或金錢資助等層面,本研究根據文獻推導以訊息支持此層面
為主要測量依據。量表Cronbach α 信度係數為.96,顯示本量表信度相當良
好。累積解釋變異量達52.10%,顯示本量表亦具有相當程度的因素建構效
度。計分方式亦採Likert 五點量表加以填答,共7 題,量表得分越高者,
代表受試者在實習過程中所獲得的訊息支持越高。
(四)工作意願量表:係以受試者在余瑞軒等人(2006)所編製的工作意願量表
上之得分為依據,原量表包含一個層面,即為工作意願,在本研究中主要
測量受試者未來從事幼保相關工作之意願高低。量表Cronbach α 係數
為.84,顯示本量表具有實用性。因素分析顯示本量表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52.32%,顯示本量表具有因素建構效度。全量表題數共4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在量表得分越高者,代表受試者未來投入幼保工作意
願之傾向越高。
(五)實習情感量表:本研究實習情感之測量係根據Watson、Clark 和Tellegen
(1988)所編製的正向及負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加以修編而成。原量表為單一因素共包含20 題,每一個題目均以
正向及負向的形容詞說明個體經驗的情緒感受,Watson 等人(1988)測試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1
量表的信度達.86,重測信度亦相當理想,另在學生及非學生等受試者測試
上亦具有穩定度。但近年PANAS 量表之發展經Crawford 和Henry(2004)
檢測顯示單一因素模型適配度並不理想,此量表其實應包含正向情感及負
向情感等兩種層面。因此本研究將原量表修編後經項目分析及因素分析,
透過斜交轉軸可抽取二個因素,並依題意命名為正向情感及負向情感二因
素,與修正後量表之因素結構相符,其中正向情感層面主要以正向形容詞
說明實習後之情緒感受,負向情感層面則是以負向形容詞說明實習後之情
緒感受。量表累積解釋變異量達58.37%,分量表信度係數分別為.89 及.88,
顯示信度及因素建構效度均佳。填答方式採Likert 五點量表填答,其中負
向情感題目需先反向再計分,因此受試者僅可獲得一種情感得分,分數越
高代表受試者對於實習的情緒感受越正面,全量表共15 題。
四、實施程序
本研究以二階段取樣方法抽取受試者,首先透過教育部網站,查詢中部地區
具有幼保科系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之學校名稱並加以編號,其次以
學校為單位經抽樣軟體運算共抽取四所學校。第二階段採叢集取樣,並以班級為
施測單位,再以郵寄或親自施測的方式收集資料,受試者均為高年級學生並經過
幼保相關實習經驗一學期以上。本研究在資料蒐集後先剔除填答不完全之資料,
並刪除極端樣本,遂透過馬氏距離(Mahalanobis distance)判斷偏離值,因此正式
樣本數從408 名下降到321 名在學學生。其次為選擇適當的模型估計方法,先針
對四個觀察變項進行常態性檢定,包含偏態估計、峰度估計、P-P 圖、Q-Q 圖等,
結果顯示四個觀察變項之檢定值均在標準範圍內,亦即本研究模式中四個觀察變
項符合多元常態性之檢定,所以本研究之估計採用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hood,
ML)進行估計以獲得最大之統計考驗力。
在分析方法部分,本研究先透過相關分析以瞭解各觀察變項之間的相關情
形,再以結構方程模式針對徑路模式進行評估。評估標準係採基本適配度、整體
適配度及內在適配度三個層面進行模式評估。第三,本研究針對受試者在實習情
感量表上之得分前後27%進一步抽取高實習情感組及低實習情感組等二組受試
者,先檢查二組受試者在四個觀察變項上是否同質,如未同質則以welch df 取代
df,再以t 檢定進行考驗兩組受試者在各變項上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最後,以拔靴
法(bootstrap)為估計方法,透過多重樣本分析考驗兩組受試者模型在基本模型型
態、結構參數型態、結構共變數型態、結構殘差型態在整體上是否具有恆等性,
12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再以概度比率法(likelihood ratio test)考驗兩組模性之細部差異。
肆、結果與討論
一、模型之適配度分析
根據研究目的一,本研究在評估模型適配度以及變項之間的徑路關係。模型
估計前之各變項常態性考驗中,偏態係數的決斷值介於.20~1.61 之間,未高於3;
峰度係數的決斷值介於.36~2.89 之間,未高於10,P-P 圖及Q-Q 圖判斷均顯示未
偏離判斷線過多,這顯示在本研究模式中的四個觀察變項符合多元常態的基本假
設。表1 初步呈現四個觀察變項之相關性,其中除堅毅性格與實習經驗的.39,以
及訊息支持與實習經驗的.27 呈現低度相關,其餘四個相關係數均屬中度相關,且
均達.01 的顯著水準。此外,估計參數之間未達.90 以上的高相關,顯示未違反模
式估計之基本適配標準。
表1 四個觀察變項之相關矩陣(N=321)
觀察變項 1. 2. 3. 4.
1.堅毅性格 1. 00
2.訊息支持 . 61** 1.00
3.實習經驗 . 39** .27** 1.00
4.工作意願 . 60** .59** .42** 1. 00
**p<.01.
在原始模型整體適配度之評估方面,χ2
(1)=.08, N=321, p>.05,顯示理論的共變
數矩陣與觀察的共變數矩陣相等的虛無假設可以接受,即本研究所建構的原始模
式與觀察資料可以適配。GFI 為1.00,AGFI 為1.00,顯示研究模式具有理想解釋
力。RMR 為.06,顯示殘差並不太高,可被有效控制。平均概似平方誤根係數RMSEA
的數值為.00,低於.05 評鑑標準。至於Hoelter 的CN 值在.05 的顯著水準下為
14869,超過200 甚多,且本研究樣本數亦超過200 名受試者,顯示模式的樣本數
超過模式估計的最低要求,至於簡效性指標AIC 及BIC 分別為18.08 及52.03,顯
示研究模式已相當精簡。在模式的內在適配度方面,所有估計參數皆達.001 的顯
著水準,未發現標準化殘差高於1.96 及MI 修正指標高於4.00 之情形,上述結果
顯示原始模型具有可接受之適配度,可用來解釋幼保實習學生的觀察資料。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3
原始模式估計後之標準化係數如圖2 所示,不過比較表1 各觀察變項之相關
矩陣可知,訊息支持與堅毅性格之相關係數為.61(p<.01),呈現中高度相關,堅
毅性格與實習經驗之相關係數為.39(p<.01),略高於訊息支持與實習經驗之相關
係數.27(p<.01),但標準化迴歸係數卻顯示,訊息支持對實習經驗之標準化效果
值.56(p<.001),高於堅毅性格對實習經驗之標準化效果值.19(p<.001)甚多,此
種奇異(singularity)現象顯示兩個觀察變項出現共線性問題(collinear),因此在
修正模型中,本研究將進一步刪除γ12 並進行模型估計。估計結果顯示適配度指標
GFI、AGFI 分別為.98 及.90,相對適配指數NFI、IFI 及CFI 為.97、.98 及.98,仍
可接受。RMSEA 為.13,Hoelter 的CN 值為222;簡效性指標AIC 及BIC 分別為
29.31 及59.48,顯示修正模型尚稱精簡。另所有估計參數亦達.001 的顯著水準,
標準化殘差及MI 修正指標均達評鑑標準,因此修正模型相對於原始模型之適配度
較低,但較能反映出變項之間的真實關係。
圖3 顯示修正模型之標準化徑路係數,根據各觀察變項之間的徑路關係顯示:
具有堅毅性格之受試者可獲得較多之訊息支持,未來投入幼保工作意願亦較高。
至於如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獲得較多的訊息支持,亦有助於學生提高其實習經
驗,並間接影響其未來的工作意願,因此研究假設多可被支持。其中實習經驗對
工作意願之效果值為.49(p<.001),高於堅毅性格對工作意願之效果值.18(p<.001)
甚多,這顯示就整體受試者而言,實習經驗是影響其往後投入幼保相關工作之重
要因素。至於訊息支持即可解釋實習經驗的解釋量為44.90%,實習經驗及堅毅性
格可解釋工作意願的解釋量為34.30%,顯示訊息支持對於實習經驗,以及實習經
驗及堅毅性格對於工作意願,均屬於重要預測變項。
圖2 原始模式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圖3 修正模式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二、高/低實習情感組別受試者之模型恆等性考驗
根據研究目的二,本研究進一步將受試者在正向情感量表題目上的得分區分
為前後27%,並據此界定為高實習情感組及低實習情感組等兩組受試者。其次,
1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經過變異數同質性之分析後再透過t 檢定考驗兩組受試者在四個觀察變項之差異
情形,以瞭解兩組受試者的實習觀感是否會反映在實習經驗及其未來工作意願
上。表2 顯示兩組受試者在訊息支持(t=-.01, p>.05)未達顯著水準,這顯示無論
學生經過實習而產生不同的實習情感,但來自於家庭、同儕或師長之訊息支持力
量均相似。至於在堅毅性格(t=-5.61, p<.001)、實習經驗(t=-16.54, p<.001)及工
作意願(t=-12.20, p<.001)等三變項之考驗均達顯著水準,其中由平均數可知,高
實習情感組均會比低實習情感組具有較高的堅毅性格、較佳的實習經驗,以及較
高的幼保相關工作意願,這顯示幼保系科學生經歷實習經驗後所心生之情緒感
受,可能會反映在其未來是否投入幼保相關工作之意願。
表2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在四個變項之差異考驗
研究變項
低實習情感組 (N=87) 高實習情感組 (N=87)
M SD M SD t
訊息支持 25.39 6.16 25.40 5.55 -. 01n.s.
堅毅性格 48.09 4.25 52.10 5.14 -5. 61***
實習經驗 42.47 2.13 47.26 1.67 -16. 54***
工作意願 12.25 1.42 15.17 1.72 -12. 20***
***p<.001.
進一步以多重樣本分析比較兩組受試者模型之恆等性可知,在基底模式上具
有相同型態(pattern)的假設考驗上(Hform),結果顯示χ2
(4)=20.75,p<.001,即高
/低情感之受試者模型在模式基本型態之比較上具有差異。其次,在結構參數上具
有相同假設之考驗顯示χ2
(7)=28.26,p<.001,即二組受試者在研究模式上的結構
參數之恆等性具有差異,△χ2 亦達7.51。第三,在結構共變數上具有相同假設之
考驗結果顯示χ2
(10)=35.47,p< .001,假設亦被拒絕,△χ2 為7.21,這顯示二組
受試者模型在整體結構共變數並不等同;結構殘差之恆等性考驗亦不等同,χ2
(12)
=8.57,p<.001。
進一步由概度比率法細部分析可知,在結構參數、結構共變數及結構殘差之
恆等性部分,△GFI 及△CFI 的絕對值均超過.01,這顯示兩組受試者之基底模式、
結構參數、結構共變數及結構殘差並不具恆等性,上述結果顯示此一模型就整體
而言並無法完全同時反映高/低實習情感等兩種組別模型之徑路關係。由表4 及圖
4 可知,高情感模型中顯示受試者之堅毅性格有助於工作意願,而實習經驗亦有助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5
於未來工作意願,這顯示實習經驗可發揮其正向效果。相對地,低情感模型中則
顯示不盡相同之徑路效果,堅毅性格可提升工作意願,但實習經驗卻無助於未來
工作意願,這顯示對實習經驗產生低情緒感受之受試者將無助於投入相關幼保工
作,研究假設亦可被支持。
表3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模式之恆等性比較
模式比較 χ2 df △χ2 △df p GFI △GFI CFI △CFI
基底模式 20.75 4 ----- ----- .00 .95 ----- .80 -----
結構參數恆等 28.26 7 7.51 3 .00 .93 -.02 .75 -.05
結構共變數恆等 35.47 10 7.21 3 .00 .91 -.02 .70 -.05
結構殘差恆等 44.04 12 8.57 2 .00 .90 -.01 .62 -.08
表4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模型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估計參數 高實習情感組 低實習情感組
γ11 .01 . 06
γ22 .33*** . 51***
β21 .33*** . 04
φ12 .33** . 37**
**p<.01, ***p<.001.
圖4 高/低實習情感組別模型之標準化徑路係數
備註:P 高實習情感組,N 低實習情感組
訊息支持
堅毅性格
實習經驗
.33P/.51N 工作意願
.01P/.06N
.33P/.04N
.33P/.37N
16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三、綜合討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幼保系科學生未來工作意願之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實
習經驗能增進學生未來工作意願,訊息支持亦有助於學生實習經驗,堅毅性格除
與訊息支持有關外,亦能增進工作意願,至於高/低實習情感組別之學生除在工作
意願上呈現顯著差異,兩組模型亦呈現不同之反應組型,因此本研究假設多可獲
得支持。Shirey(2004)解釋訊息支持能提供實習學生在面對環境壓力時,獲得他
人提供的自我減壓訊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有助於提升受試者之實習經
驗。堅毅性格則根源於存在心理學,能增強成就動機、生活目的及個人角色的一
致性(Kobasa, Maddi, & Kahn, 1982)。Judkins(2004)即認為堅毅性格是抵抗工作
壓力的理想人格特質,高堅毅性格的受試者在壓力下不容易放棄,並且將高挑戰
性及壓力的事情視為一種激勵而非威脅,因此與實習經驗可能具有顯著關連
(Harrison, 2002)。Dolbier 等人(2007)解釋堅毅性格對於壓力具有復原的積極效
果;Maddi(2005)亦認為具有堅毅性格的個人在壓力下不輕言放棄,他們會視工
作壓力事件為一種工作上的挑戰,而非威脅,因此堅毅性格對於個體面對工作壓
力具有理想的減壓效果。
Kobasa(1982)即指出堅毅性格起源於存在主義哲學,強調人類生活的終極
目的在於透過各種可能性的追求及在做決定過程中創造個人意義,在工作環境中
尋求理想我的實現,因此具有堅毅性格的幼保系科學生對於工時長、壓力高且薪
資低的幼保工作,能以追求個人意義及工作價值的心態投入實習,未來才可能具
有較高的工作意願。至於實習經驗對學生除具有職業興趣檢核的功能外,亦有助
於學生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之知識技能(謝嘉芳、李介至,2007)。Simons、Dewitte
和Lens(2004)即認為實際經驗的效益將有助於學生結合目前學習任務與選擇未
來職業之功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未來工作之知覺效益。因此具有堅毅性格的學
生不但實習經驗較佳,亦能增強未來從事幼保相關工作之意願。
至於本研究透過多重樣本分析亦發現訊息支持在高/低實習情感的受試者中
會欠缺對實習經驗之正面效果,而影響實習經驗之因素將回歸到個人堅毅性格,
但最主要的差異仍在於實習經驗在高/低實習情感之受試者模型中將對工作意願具
有不同的影響效果。差異考驗初步顯示高情感者具有高的堅毅性格、實習經驗佳
及工作意願,在徑路模型上亦能顯示變項之間可能存在顯著關係。然而相同的模
式不能完全解釋低情感組別之受試者,對實習經驗具有低情緒感受之幼保系科學
生,其堅毅性格雖有助於往後工作意願,但實習經驗卻無利於學生未來從事幼保
相關工作之工作意願。Selye(1979)的一般適應症狀(GAS)即說明學生在實習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7
過程中面對壓力刺激可能導致身心失衡,如果欠缺個人心理有效的調節及社會支
持所提供的壓力因應對策,可能會影響學生往後投入幼保工作之意願。Carver和
Scheier(1981)從控制理論解釋,職涯樂觀或悲觀對個體認知具有自我調節之功
能,正向認知會讓個體持續投入,但負向認知則使人逃避任務。因為在職涯目標
追求的過程中,實習經驗所產生的困擾,容易讓學生預先設想以後不利之工作內
容,對個人職涯計畫可能會產生改變(Creed et al., 2004)。這顯示實習經驗不佳
的幼保系科學生並無法將實習經驗反映在往後之工作意願,因此技職教育所強調
的做中學及實用導向課程就無法彰顯其本身的教育目的,值得職業教育及輔導相
關學者持續密切關注。
伍、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目的主要驗證具有實習經驗之幼保科系學生的訊息支持、堅毅性格、
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間的關係,並從實習經驗的主觀感受區分高/低實習情感等
兩組受試者,進一步考驗兩組受試者在四個觀察變項上之差異,以及兩組受試者
模型在基本型態、結構參數、結構共變數及結構殘差之恆等性。透過結構方程模
式之最大概似法估計、差異考驗及多重樣本分析,主要研究結論為:(1)研究模
型具有適配度,實習經驗對學生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正向效果。(2)訊息支持能提
升學生獲得較佳之實習經驗。(3)學生堅毅性格與訊息支持有顯著相關,亦有助
於提升其未來工作意願。(4)高情感組之受試者在堅毅性格、實習經驗及工作意
願之得分均高於負向情感組。多重樣本分析顯示高/低兩組受試者模型不具有恆等
性,其中實習經驗有助於高情感組學生之工作意願,但對低情感組則無顯著作用。
上述顯示本研究結論均可印證本研究假設,結論亦反映出透過累積學生相關
實習經驗,讓學生提早認識或認同幼保工作,可增加其未來工作意願,至於對實
習學生提供適切之相關訊息資訊,可協助學生如何因應實習問題,亦可累積學生
較多實務經驗,有助於未來工作投入。堅毅性格則係屬幼保繁重工作中持續堅持
之重要特質,因此學校、幼托園所及學生自身在投入職場前應增加其個人堅毅技
巧,培育堅毅性格,這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除可獲得訊息支持,對後續幼保工作
投入應有所助益。
18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二、研究建議
(一)對個人及家長之建議
從個人層面而言,本研究證實堅毅性格對未來工作意願具有直接效果,從社
會層面而言,訊息支持則可間接提升學生未來工作意願。因此本研究建議學生應
主動參與實習前之各種準備活動及研習,如堅毅性格技巧之提升訓練、壓力事件
分析及管理之訓練、學習如何表達自我意見給組織團體、模擬事件處理方式、維
持自我情緒穩定及了解幼保人員的角色功能,以及自我獲得支持系統之技巧。其
次,透過家長或親友之支持,亦有助於學生未來投入幼保相關工作,因此建議家
長可多傾聽子女需求及意願,在實習前可陪同瞭解實習場所,協助評估其優劣並
給予意見,亦可主動與園所主管或學校教師討論實習內容、時間及責任等,如此
才易以同理心協助子女面對及處理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之困難。
(二)對學校之建議
對學校而言,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及教學活動中應時常強調學科活動與未來工
作之關連,經常邀請業界教師提供學生即時的實務工作經驗與知能,以提高他們
採取務實態度面對幼保繁雜的工作內容,延續對幼保相關產業之工作承諾。其次,
亦可邀請在業界工作表現傑出之校友返校座談,分享工作心得,並以正面言語鼓
勵在學同學堅持理想。第三,學校單位亦應審思實習課程之安排時程,提早安排
可即時瞭解學生在實習經驗後之主觀情感,以分辨幼保系科學生為何對實習產生
負面情感,以及調查學生在實習後之工作意願,如果是經歷職場體驗後而對幼保
工作欠缺情感及投入意願,或許應提早輔導學生轉系或學習其他專長,以減少人
力資源之無端浪費。
(三)對幼托園所之建議
建議幼托園所可邀請實習學生之家人或重要親友一起參加園所體驗,讓這些
學生的周遭親屬朋友能瞭解幼保從業人員之工作屬性及壓力,使學生在實習過程
中有較多之訊息支持來源,維繫其投入幼保工作之意願。其次,幼托園所活動相
當頻繁,建議園所平時可透過學校提供學生參與活動之機會,透過參與各種較為
活潑之節慶活動,提升學生投入工作職場之熱情,另園所亦可主動與學校進行產
學合作,提供園所、學校師生共同學習及工作之機會,亦可培養學生對幼保工作
之使命感。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19
三、研究限制
在研究限制上,本研究對象僅以中部學生,未考慮其他地區的技職學生,研
究推論僅限於中部技專院校之幼保系學生。其次,本研究在受試者實習後收集受
試者在各量表之填答資料,未能明顯區分各觀察變項在時間上的差異,後續研究
可在實習前後分別施測堅毅性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工作意願量表,以確認變
項之間在長時間的因果關係。另外可進一步追蹤這些高工作意願的學生是否在畢
業後真的從事幼保相關工作,以確認研究變項之關係在經歷長時間後是否具有內
部效度。第三,本研究僅以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之幼保系學生研究受試
者,未考慮教育大學幼教系學生的反應情形,後續研究可擴大抽取研究對象,以
增進此類研究之外部效度。最後,本研究以受試者主觀知覺之實習情感界定高/低
實習情感,但模型中實習經驗及工作意願之解釋變異量仍不足夠,這顯示影響學
生工作意願之因素可能並非完全是幼保實習經驗所導致,或許有更具影響力之因
素仍待探討,這亦是值得後續研究者探究之處。
參考文獻
行政院青輔會(2009)。98 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李介至、黃惠貞(2001)。青少年社會支持之問題分析~從社會計量之觀點探討。
中等教育,52(5),150-160。
余瑞軒、陳鶴文、邱紹一、李介至(2006)。醫院環境危害對護理實習學生工作意
願之中介效果分析。發表於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主辦,第一屆工安衛及防
災研討會。11 月18 日,台中市:東海大學。
黃惠貞(1999)。國民中學學生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孝筠(2006)。數據會說話-我國少子化效應對幼保生態的影響以及對幼托整合後
研議幼兒園設施及設備標準的啟示。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285-295。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之
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麗貞(1997)。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
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芳、李介至(2007)。護理學生堅毅性格、實習經驗、課程工具知覺及任務目
標導向之模式分析。發表於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主辦,第八屆
20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4 月20 日,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羅綸新(2002)。教育實習理論與實務之探討。教育科學期刊,1(2),43-60。
Axelsson, L., Bjorvell, C., Mattiasson, A., & Randers, I. (2006). Swedish registered
nurses’ incentives to use nursing diagno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5(8), 936-945.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1981).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 control-theory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Crawford, J. R., Henry, J. D. (2004).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
Construct validity, measurement properties and normative data in a large
non-clinical sampl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3, 245-265.
Creed, P. A., Patton, W., & Bartrum, D. (2002). Multidimensional properties of the
LOTR: Effects of optimistic and pessimism on career and wellbeing related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0, 42-61.
Creed, P. A., & Patton, W. (2003). Predicting two components of career maturity in
school bas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9(4), 277-290.
Creed, P. A., Patton, W., & Bartrum, D. (2004).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rriers,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variables of focus and indecisio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4), 277-294.
Dikkers, J. S. E., Jansen, P. G. W., De Lange, A. H., Vinkenburg, C. J., & Kooij, D.
(2010). Proactivity,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engag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5(1), 59-77.
Dolbier, C. L., Smith, S. S., & Steinhardt, M. A. (2007). Relationships of protective
factors to stress and symptoms of i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4), 423-434.
Gloria, A. M., & Ho, T. A. (2003).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asian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Examining issues of academic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1(1), 93-106.
Harrisson, M., Loiselle, C. G., Duquette, A., & Semenic, S. E. (2002). Hardiness, work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nursing assistants and registered nurses
in Quebec.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8(6), 584-591.
Hegge, M., Melcher, P., & Williams, S. (1999). Hardiness, help-seeking behavior, and
social support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李介至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 21
38(4), 179-183.
Heijden, B. I. J. M., Dam, K., & Hasselhorn, H. M. (2009). Intention to leave nurs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work context,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beyond th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4(7), 616-635.
Hurst, S. (2005). A pilot qualitative study relating to hardiness in ICU nurses.
Dimensions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 24(2), 97-100.
Judkins, S. K. (2004). Stress among nurse managers: Can anything help? Nurse
Researcher, 12(2), 58-70.
Kim, J. H., & Knight, B. G. (2008). Effects of caregiver status, coping styles,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Korean American caregivers. The Gerontologist,
48(3), 287-300.
Kobasa, S. C., Maddi, S. K., & Kahn, S. (1982). Hardiness and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1), 168-177.
Lambert, V. A., Lambert, C. E., & Yamase, H. (2003).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workplace stress and related stress reduction strategies.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5, 181-184.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K. H. (2001). Career attitude maturity: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f Korean and
United States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8, 43–57.
Lee, K. H. (2005). Coping with career indeci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four career
choice type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31, 279-289.
Liat, K. (2009). Burnout, perceived stress, and resources among educated, working jews
and moslem arabs in Israel: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40(5), 894-900.
Lokan, J. J., & Shears, M. J. (1995). Studies of work importance in Ausralia. In D. E.
Super & B. Sverko (Eds.), Life roles, values and careers: International findings of
the work importance study (pp.77-99). San Francisco: Joessey-Bass.
Maddi, S. R. (2005). On hardiness and other pathways to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3), 261-262.
Murphy, K. A., Blustein, A. L., Bohlig, A. J., & Platt, M. G. (2010). The college to
career transition: An exploration of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Counseling &
22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第四卷第二期
Development, 88(2), 174-781.
Patton, W., & Creed, P. A.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maturity and work
commitment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uel-opment, 29(2), 69-85.
Perry, J. C., Liu, X., & Pabian, Y. (2010). School engagement as a mediator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rban youth: The role of career preparation, parental career
support, and teacher support.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2), 269-295.
Selye, H. (1979). The stress concept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s. In V. Hamilton & D.
M. Warburton (Eds.), 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 (pp. 11-30).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Sezgin, F. (2009).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and some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urkish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7(5), 630-651.
Sheard, M.. (2009). Hardiness commitment, gender, and age differentiat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1), 189.
Shirey, M. R. (2004). Social support in the workplace: Nurse leader implications.
Nursing Economic, 22(6), 313-319.
Simons, J., Dewitte, S., & Lens, W. (2004).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ality
in motivation. Study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Know why you learn, so you’ll
know what you lear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343-360.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1063-1070.
Youngjoon, S., Jongwook, K., & Price, J. L. (2004). Determinants of job satisfaction
among hospital nurses: A model estimation in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1(4), 437-446.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幫忙大掃除 2014-02-23 20:42:45
寒假作業-大掃除
幫家裡大掃除,雖然每年會幫忙,辦這次我特別努力榜房間整理得很乾淨,新的一樣。每年的過年都會一起幫忙一起打掃,每次打掃都從晚上十點多一直到早上一兩點,掃完蠟才安心睡覺去。
這次打掃特別有心得,我終於把我的房間改變成功!一向很亂跟倉庫一樣的房間,被我整理得跟新的一樣。睡在房間裡面,感覺就像住飯店。
這次除了打掃房間以外,我還幫忙打掃廚房,把廚房的牆壁、櫃子都擦得很感靜。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賀年卡 2014-02-23 20:56:58
寒假作業-新年賀年卡作業
這次做賀年卡的時候,我想了很久,想要寫給哪位老師。到了最後,我終於想到要寫給一個跟我很好的老師,他很像老師,但卻沒有老師的那種威嚴,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個老師。
卡片雖然做的簡單,但是我把對老師的滿滿絲麵都寫下去了。今後,我也要常常打電話給老師,常常問候一下老師。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揪團爌圓山機器人燈會 2014-02-23 21:00:27
寒假作業-揪團爌圓山機器人燈會
這次我是一個人去逛燈會,卻沒有拍照。這次因為家裡怕我太累,所以要我自己去台北看燈會。這次的燈會展,很漂亮,但是有點孤單而已。只有自己一個人看燈會,感覺在家看電視會比較好吧!?下去我希望可以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看燈會展,或是什麼展覽會好。財部要一個人很孤單無聊。
|
1015102037
蘇菲雅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打掃心得 2008-03-18 16:15:43
打掃,每天都是必備的事情,每天做.每天做.習慣了。
我們家灰塵很多,2.3個禮拜就長灰塵了,
打掃起來,根本累人,很多時候會覺得越掃越髒呢?
所以我挑了一個簡單又不會覺得越掃越髒的地方-廁所
廁所每天用卻不會常常洗,這次我就給它刷了個晶亮,
非常乾淨呢!
文章標題: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2013-09-23 13:44:41
根據Vygotsky 最近發展區的觀點以及鷹架的理論,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父親和幼兒
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關係。
研究者以方便取樣在台南縣三所幼兒園巾,選取32 對父親及其就讀大班之幼兒(5
到6 歲)為研究對象, 並以錄影及錄音的方式, 請每對父親與幼兒一起進行簡單加法運
算遊戲約20 分鐘。之後分析遊戲的過程中父親所出現的教導行為有那些, 並據以分析
父親的親子互動方式, 且司在親子互動之前及之後對幼兒進行「幼兒簡單加法運算作
業J '統計幼兒在作業上的得分。
研究結果顯示: (一)父親與幼兒進行簡單加法運算遊戲時,以「直接指導」出現
的次數及比例最高I 距離策略」出現的比例最少。(二)本研究發現親子互動方式出
現的次數及比例,也因為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三)在父親不同
的親子互動方式下,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有顯著差異。「直接指導」最能提昇幼兒的
簡單加法運算能力。
最後, 依據本研究得到的結果,提出教育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關鍵詞:父親一幼見、親子互動、加法運算能力。
幼兒
文章標題:製作卡片心得 2014-02-10 09:52:18
製作卡片,對我來講有些困難,因為我沒什麼創意,
所以做出來的東西難免有些醜陋.太過簡單,
但畢竟是作業,還是要做嘛!
所以用了些紙,拼拼湊湊,反正有寫出心裡要表達的字就可以.
寄給老師,到底要寄給誰呢?
文章標題:看燈會心得 2014-02-11 21:37:16
燈會,住在三星要去宜蘭員山真的是有些麻煩,
而且還沒有公車可以坐,所以我們還坐計程車去,
有些花錢。
到了員山公園,看到很多機器人,畫得很可愛,
很精緻,很漂亮,所以拍了好多好多的照片,
還是值得的啦!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 拱照分班 2014-10-11 09:47:52
8/19-22,連續2天總共32小時的時間,我.雅晴.雅婷到三星鄉公所拱照分班當志工,開始了志工計劃,到那理陪小朋友玩。
第一天到那裡不是很熟悉,有點不好意思,跟小朋友和老師都不熟,但不到半小時小朋友慢慢得被娃娃車載到學校,有了小朋友就不會在很害羞了,我們靠過去跟小朋友們玩,他們很開心,看到有新姐姐來,每個都一直看著我們,我也很開心能夠陪他們一起玩。小朋友一個個的來到教室準備上課,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在旁邊當小幫手,看老師教學,順便學習老師是怎麼教他們的。第一天是去看老師都在幫小朋弄什麼.做什麼,第二天開始我們就幫忙老師裝開水呀.盛飯.成點心給小朋友.幫忙管秩序呀.整理環境呀…還算不賴!
第二天老師就教我們帶活動了,好緊張,表現得沒有很好,老師也給我們很多建議.指導,算是個經驗,我會把這經驗學到的東西 放到以後的試教中。
我跟雅婷是小中班的,雅晴是中大班的,我們就這樣照顧著自己的小朋友們,陪他們玩.幫他們盛飯.盛點心.裝水…一天也沒做些什麼事,一天就這樣過了,實在是很快,那裡的小朋友都很乖.很可愛,要結束這四天的志工計劃真的很捨不得,不想和他們分開,我與雅婷說:雅晴,我們要回家了之時,雅晴不知為甚麼的就落淚了,她說:我也不知怎麼會這樣,太感動啦!我跟雅婷就不知所措,只能安慰她,老師也說:我們有空還是可以回去呀!小朋友一直跟雅晴說掰掰,她也回應他們掰掰,但眼淚就是止不住.崩潰,所以我決定有空一定要回去看小朋友們。
老師對我們很好,小朋友們看到我們也很開心,一直黏著我們,要我們陪他們玩。那裡的環境很棒,小朋友在那裡上學很快樂.很安全,老師在那裡也不會很有壓力,可以很放心的上班,照顧他們,以後好想去那裡實習喔!現在每天都好想他們。想天天看看他們。
|
1015102036
游芷瑜 發表(3)筆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8:58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1199
19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吳庶深 魏純真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
生死教育輔導所助理教授 故事老師培訓課程講師
摘 要
幼兒是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生命教育最好的階段。有效運用繪本於幼兒的生命教
育教學中,可以增進幼兒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心大自然、並開展美好
的生命。本文首先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及近年的研討會論文中,收集有關與「生命教育」主題相
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許多關於「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來進行教學與研究設計,在教
學過程中卻僅選取某一部份的生命教育向度來實施,因此研究者發現有關如何分析繪本中的生命
教育內涵並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來進行生命教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針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概念,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
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劃」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選取八本「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來分析其中的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學指標。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配合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的內涵,期待家長與幼教老
師能善加運用繪本,相信能讓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美好的全人發展與成長。
關鍵字: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繪本
2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0
壹、與幼兒繪本的相遇
本文兩位研究者對於幼兒繪本有奇妙相遇的經驗,我們相信巧合是故意的。
研究者之一魏老師於 1998 年剛由二專幼兒保育科學校畢業,由於對幼兒教育充滿了熱忱與喜
愛,在托兒所任職幼兒教育工作的期間,趁著假日的空檔到市立圖書館為小朋友說故事。到圖書
館聽故事的小朋友們,年齡層範圍很廣,有尚在牙牙學語的學步兒,跟著哥哥姐姐來聽故事,也
有國小五、六年級還很愛聽故事的孩子。我很享受每一次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故事的經驗,與孩子
們分享好書成了我假日愉快的來源,於是我開始搜尋繪本相關資源,也到處參加研習,增加自己
說故事及欣賞故事的能力,並持續不斷的為孩子說故事。
2005 年研究者以青年創業貸款成立了一家小型的兒童書店,書店中的中文繪本及英文繪本佔
有九成,其餘一成是成人教學與育兒書,因為書店進貨的關係,我經常可以讀到新鮮的出版品,
於是我在書店內規劃了「3-6 歲幼兒故事時間」與「7-10 歲兒童故事時間」,將店內的繪本分齡,
與小朋友們一同分享剛出版的中文與英文繪本。
Zeece(1997)提出說故事能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文學經驗,當成人以口語敍說故事、分享喜愛
和熟悉的故事時,便擴大了幼兒的語言知識。與幼兒的說故事時間,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繪本
能拉近成人與孩子間的距離,讓彼此能很快的以繪本的內容交流、討論,不只是說故事者與幼兒
能很快的展開話題,父母親也能以說故事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但是研究者發現有些家長只是隨
易選取一本繪本便和孩子說故事,有時會出現成人本身對選取的故事並不喜愛或熟悉,於是唸讀
故事時也不帶愉快的情感,而且也可以感覺成人並不是很喜愛所讀的故事,因此孩子便也無法專
心認真的聽故事,但是家長卻會對孩子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我的小孩不愛看書」的標籤,
這樣的情形便呼應了Jim Trelease(2002)在「朗讀的禁忌」中提到的:「別讀自己不喜歡的故事,
因為你的不喜歡會表現在朗讀上,造成反效果。」另外,成人在選書上沒有選對符合幼兒年齡上
可以理解的繪本,也會出現幼兒無法好好聽完一個故事就逃離現場的情形,如此也容易造成成人
在和幼兒說故事上的挫折。
研究者之二吳老師在 1999 年從英國完成學業後,回台從事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
為某國立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且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委員,設計由幼稚園到
高中的生命教育課程,並長期致力於各機構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但是對於幼兒生命教育僅有理
論上的瞭解,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後來兩位可愛的女兒相繼出生,我初為人父十分的興奮,但
卻不知道如何有效與孩子溝通與互動。當時候國內有一家知名的兒童圖畫書出版社,每一個月都
會主動寄發最新的生命教育相關繪本給我,我與我太太兩個人就開始閱讀繪本,並與女兒分享其
中有趣的故事。當時我便深刻的感受到透過繪本故事的分享,能找到很多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
事物及主題,豐富幼兒生命的經驗,並能增進大人與小孩閱讀的興趣,這樣的閱讀過程帶給我們
很多的驚喜與美好的回憶。
有了這些經驗,兩位研究者發現成人與幼兒繪本相遇,需要一些美好的經驗,選對幼兒的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11
21
本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貳、以生命教育繪本牽起生命的交流與熱情
現代有許多的孩子從幼齡時期就被要求接受一堆才藝訓練、智能開發訓練,卻沒有太多機會
認識自己、感受大自然,如此的教養過程可能會使他們成年後面臨對生命的空虛感,也會對生活
失去熱情,而成了只會拼命工作的人(吳庶深,2005)。然而在台灣的社會,成人要將生命教育的
價值與幼兒分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透過繪本,以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或是幼兒
易於理解的簡單故事,就能牽起成人與幼兒間的交流、思考、討論,即使幼兒只是童言童語的回
應,也能由幼兒時期帶給孩子對於生命的思考。美國詩人Strickland Gillian(史斯克蘭.吉利蘭)
在「閱讀的媽媽」中有一段詩句:「或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但是你
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引自Jim Trelease,2002)
孫效智(2009)提出生命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也必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其中
繪本即是成人和幼兒分享生命教育最好的媒介,它能讓大人以不說教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生命
的源頭和意義(黃迺毓,2005)。然而成人要能選對幼兒適合的繪本並將故事說得好,首先自己
也要很喜愛自己選出的繪本。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與丘愛鈴提出:「生命教育的課程理念應是
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方式,使生命能達到全人的開展,展現生命的價值觀。」(引自陳欣欣、張淑美,
2009)。成人以生命教育繪本感動了自己,在與幼兒分享時,才能真實的傳達出情感,把故事說得
動聽,讓幼兒印象深刻,而能潛移默化的在人生中展現出美好的生命。
對於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截至2009 年12 月16 日的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以
關鍵字的方式搜尋「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共有547 筆資料,根據研究摘要的內容,選取以幼兒
生命教育實施的場所、主題、方法、過程及成效等研究,共有34 篇。研究發現以幼教工作現場的
現職幼教老師以融入課程的教學及多元的方式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為最多,包括繪本、遊戲、體驗
活動、影片欣賞、角色扮演、飼養動植物的方式等。蘇黃美菊(2003)於大班幼兒課程中發展以
「人與自己」及「人與他人」的繪本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來解決班級幼兒的人際問題;蕭秋
娟(2002)及潘美玲(2006)的研究中同樣以繪本為課程的引導,將體驗遊戲、卡片設計及分享
等多元的方式融入課程,來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宇宙」-生命
的循環,在其中也包含照顧他人的活動設計,含有「人與他人」的生命教育向度;鄭小慧(2003)
則是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讓幼兒以實際的體驗方式來實行生命教育;吳
岸芳(2007)以泰雅族的幼兒來進行自然體驗的生命教育,同時含有「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
的生命教育向度;而在四個向度研究中,以「人與宇宙」的向度裡的「生死議題」探討為最多,
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2007)以繪本來為幼兒進行死亡概念的經驗探究,而
黃琼芳(2008)則是觀察幼兒對於繪本中「死亡事件」的反應。另外在近幾年的研討會中,幼兒
生命教育以幼教師實行行動研究的方式為最多,林家蕙、游淑燕(2009)以及許秀瑄、林靜文(2009)
2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2
均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實行課程中幼兒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環境」
部份;另外葉淑娟、龍于婷(2009)則以種植及觀察植物的生、老、病、死,來觀察生命的循環,
讓幼兒理解生命的成長與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則亦「人與宇宙」為主;綜合以上學者(蘇黃美
菊,2003;蕭秋娟,2002;潘美玲,2005;鄭小慧,2003;林家蕙、游淑燕,2009;許秀瑄、林
靜文,2009;吳岸芳,2007;葉淑娟、龍于婷,2009;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
2007;黃琼芳,2008)因此對於幼兒生命教育目前尚無「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
「人與宇宙」四個向度的全面發展研究,研究者歸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以課室中需解
決的幼兒問題為主要考量,例如:為解決幼兒課室中出現的人際衝突(吳淑惠,2008),或是提昇
幼兒分享概念(詹日宜,2005),以及提昇幼兒的責任心(姚秀卿,2008)等,因此只擇一向度教
學(2)課程教學受時間上的限制,大部份的幼兒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其授課時間以三個月為
主(李淑烘,2006;蕭麗鳳,2008),因此難以在短期間內涵概生命教育各向度的教學(3)幼教
老師參與生命教育專業訓練課程的、認同感主動性,以及園所中家長對生命教育的了解與支持(黃
思瑜,2008)。由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近幾年幼教工作者開始關注生命教育的相關主題,並且舉
辦相關的活動,但顯少全面性的實施四個向度的幼兒生命教育,因此研究者以開發幼兒生命教育
四個向度的繪本,讓幼兒教育工作者能配合本身的教學,善用繪本來為幼兒潛移默化的開展出美
好的生命力。
参、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擇
Jean & Debbie(2001)提出繪本在幼兒園的教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繪本中描寫的民族融合、
種族和多元文化群體之社會觀,可以建構幼兒在早期的生命發展中,可以理解他人與肯定他人不
同背景的生命教育。近年來生命教育的繪本開始著重於國小階段的開發(劉清彥、郭恩惠,2003;
黃慶惠2003;張湘君、葛琦霞,2000;吳庶深、黃麗花,2001),而國內對於生命教育繪本教學的
研究也著重於國小教師與國小學童的部份(丘愛鈴,2001;江福祐,2002;李憲三,2002;陳明
昌,2003;張婷怡,2006),但目前尚無特地為幼兒設計的生命教育繪本書籍,因此研究者先參考
國小生命教育繪本的書籍推薦,再搜集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的資源,然後再至各大書店、圖
書館收集適合0-6 歲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最後與生命教育學者討論繪本的適切性。
一、參考「國小生命教育繪本」書籍:
本研究中之生命教育繪本,系參考「生命真精彩!有效運用圖畫書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吳庶
深,2007a)、「圖畫書中的生命花園」(劉清彥、郭恩惠,2003)、「生命教育一起來」(張湘君、葛
琦霞,2000)等故事教學之導讀與教案方式。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33
23
二、參考「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資源:
但國內的生命教育教學書籍多偏向九年一貫國小至國中的編撰,在幼兒階段的生命教育繪本
教學上較不普及,於是研究者選擇參考由教育局以幼教老師為主而設計出版的「與生命有約-幼
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以及為親子生命教育為主而設計的「繪本中
的生命花園-30 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劉乃華,2007)中的書單;另外參考教育部生命
教育學習網(2009)中幼稚園生命教育「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的書單
與169 個幼稚園繪本教學設計。
三、收集「幼兒生命教育」繪本:
研究者依據自身的幼兒教學經驗,再至各大書店、網路收集適合0-6 歲幼兒繪本中具有生命
教育中的意涵的繪本。在選擇適合0-6 歲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上的主要考量為:(1)故事內容與幼兒
生活相關;(2)故事內容易於讓幼兒了解;(3)故事內容易於與幼兒互動;(4)故事內容可讀性高;(5)
故事易於講述與發揮;(6) 故事內容具幼兒生命教育內涵。
四、研究者相互討論並挑選出適合「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
教育部由 2005 年即委托黃雅文等人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做「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之研究」計劃(黃雅文等人,2005),其研究提出偏差行為的防治從國小開始最為顯著;隔
年由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2006)開發「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
畫」,由生命教育相關院校與機構的學者與專家共同討論內容,並確認課程理念與目標,再邀請由
幼稚園到國中各級基礎教育教師參與專題研討會,訂定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最後藉重實務教師
的教學經驗,共同編撰教學大綱,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以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大綱而發展出「生死
關懷」、「倫理關懷」與「靈性關懷」三個向度。接著到2007 年由吳庶深等人(2007b)進行「教
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畫」,以幼兒到國小、國中生發展階段的需
要而設計出四個向度之生命教育課程架構與內涵(如下表一)
24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4
表1 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
生命教育初級目標:培養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
進階目標:培養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情懷。
向度 內涵架構向度目標
人與
自己
1. 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學習了解個人的興
趣、能力與特質。
2. 欣賞與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弱
點,肯定自我價值;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3. 發展自己-發展自己的特質與潛能(多元智慧、情緒
管理等),運用批判思考、創造正向思維能力,面對日
常問題與未來的理想、夢想。
尊重和珍惜自
己的生命。
人與
社會
1. 培養同理心-面對不同的族群、性別和文化時,能學
習體驗和尊重多元的價值觀,培養「設身處地」和「感
同身受」的能力。
2. 欣賞與接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接納他人的弱
點。
3. 尊重與關懷-關懷弱勢族群或需要幫助的人,創造人
際之間和諧的互動。
4. 寬恕與包容-培養寬容、轉變偏見與歧視的態度;從
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社會、世界等生活倫理出發,
培養倫理關懷,對社會能有包容性的認識。
尊重和珍惜他
人的生命。
人與
自然
1. 欣賞與愛護自然-藉由親近自然,發現自然之美,進
而關懷自然生命。
2. 永續經營自然-藉由觀察生態變化與思考環境問
題,體認珍惜自然的重要。
尊重和珍惜萬
物的生命。
人與天
(宇宙)
1. 追求生命的意義-透過正確的生死觀和信仰(宗教)
觀,追求正向積極的生命意義與態度。
2. 發現和擁有美德-發展人類美好的特質,培養對靈性
的認知和覺察力。
體會生命的意
義和存在的價
值。
兩位研究者分別將選出具有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上表「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
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中,選擇具有「幼兒生命教育」內涵的繪本與並討論其適切性。接著對照
下表二、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研究,以做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容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55
25
分析。
表 2 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
二、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繪本方案目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三、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繪本方案目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四、人與宇宙(人與天)-繪本方案目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資料來源:吳庶深等(2007)
肆、繪本中的生命教育內涵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將繪本與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吳庶深,2007b)做內涵分析,
以做為幼兒生命教育工作者與相關人士參考。Neuendorf(2002)提出內容分析法為一種系統式的
客觀分析,小說或是繪本的作者可能主觀的寫出故事,而沒有意識文本中是否涵有某些自我未查
覺到的訊息;Newman(2002)則提出使用內容分析的方式可以揭露文本中隱藏的訊息(引自王佳
煌、潘中道等),因此兩位研究者在選擇幼兒繪本後,對照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來分析繪本
中幼兒生命教育的內涵。
本研究中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以生命教育的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他人、人與宇宙四個向
度,由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中各選出兩本符合其內容的繪本,如下表三:
26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6
表3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書單
生命教育向度 書名 出版社 繪本主題
人與自己
1. Guji Guji 上誼 自我認同
2. 帕西波的裁縫夢 三之三 追求夢想
人與他人
3. 小仙子和小魔女 愛智 欣賞他人
4. 你看起來很好吃 三之三 接納包容
人與環境
5. 三隻小狼和大壞豬 遠流 心隨境轉
6. 小鼴鼠的鳥寶寶 上誼 愛的真諦
人與宇宙
7. 小種籽 信誼 生命循環
8. 愛的力量 彩虹文化 面對生死
以下將表二中各繪本主題、繪本內涵及符合生命教育繪本指標之說明如下:
一、人與自己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Guji Guji》、《帕西波的裁縫夢》。
(一)《Guji Guji》繪本主題:自我認同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2 能察覺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錯誤。
L1-1-3 會分辨與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習尋求幫助與分享。
2. 繪本內涵:故事書名提到的「Guji Guji」是一隻鱷魚的名字,由於牠還是一顆鱷魚蛋時不小
心滾落到鴨子的家庭裡,所以牠以為自己是鴨子,而鴨媽媽對牠和小鴨子一視同仁,不論寶寶們
長得怎麼樣,都一樣的愛牠們,其實三隻小鴨子,也都長得不一樣呢!有一天,來了三隻壞鱷魚,
把Guji Guji 嘲弄了一翻,還弄壞牠的玩具,並且命令牠把鴨子誘捕到橋下,好讓鱷魚們享愛一頓
美味可口的鴨子大餐。Guji Guji 面對自己到底是鱷魚還是鴨子的痛苦與困惑,最後想通了自己是
一隻獨一無二的「鱷魚鴨」,並想了個好方法讓鱷魚落荒而逃,保護了愛牠的的鴨媽媽及鴨子們。
這個故事展現了個體發展中的自我認同,並感受到家庭環境中母親給予其愛與勇氣的力量所發揮
的智慧。其中搭配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方案目標有L1-1-3 讓幼兒以Guji Guji 在故事中的情緒,分辨
出開心、難過、困惑等情緒,並能表達若自己是Guji Guji 會有什麼樣的心情?能分享自己的感覺、
情緒,並且可以引導孩子在遇到壞鱷魚(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如何尋求幫助?讓幼兒提出想法
與意見,可彼此學習,並且成人在共讀中也能了解幼兒對於遇到困難時的想法。
(二)《帕西波的裁縫夢》繪本主題:追求夢想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1 能說出自己的興趣與喜好。
L1-1-4 以不同媒材進行創作活動,發展創造思維與想像力。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77
27
L1-1-5 能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
2. 繪本內涵:《帕西波的裁縫夢》的故事述敍小狗帕西波很希望被裁縫師瑪德琳小姐收養,於是
總是偷偷溜進裁縫店,費盡心思的裁製小貓咪、金魚、小鳥,甚至是蜥蜴的服裝,有一天終於引
起了瑪德琳小姐的注意,從此帕西波跟著瑪德琳小姐一起忙碌而愉快的在裁縫店裡工作。這個故
事以活潑可愛的小狗帕西波來展現個體追求夢想、肯定自我,並積極努力的熱情,符合幼兒生命
教育繪本方案目標中之L1-1-1 由小狗帕西波對裁縫工作的興趣,引發孩子分享自己的興趣或喜
好,並能以此故事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L1-1-5);其中小狗帕西波的裁縫,可讓幼兒
以簡單的紙質或不織布製作不同動物的衣服或樣式,來讓幼兒體驗由自己想像與創作的樂趣,符
合L1-1-4 指標。
二、人與他人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仙子和小魔女》、《你看起來很好吃》。
(一)《小仙子和小魔女》繪本主題:欣賞他人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2. 繪本內涵:在《小仙子和小魔女》的繪本故事裡,小仙子很羨慕小魔女有神氣的掃把可以飛
上天,也可以變出糖果,忽略了自己其實也有翅膀可以飛,直到小魔女掉進了洞裡,小仙子本能
的以翅膀飛起來,也救了小魔女,符合了L2-1-1 學習關心朋友的健康,也發現自己和別人彼此有
不同的特色,而發現每個人有自己的不同優點,進而達到L2-1-2、L2-1-4 能接受他人與自己不同,
且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二)《你看起來很好吃》繪本主題:接納包容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2. 繪本內涵:這本繪本是以幽默的方式來帶領幼兒進入學習關心之門,故事內容敍述有一隻甲
龍寶寶一出生就遇到一隻不懷好意的大暴龍,暴龍淌著口水說:「你看起來很好吃!」而以為自己
叫做「很好吃」的甲龍寶寶聽了,馬上撲過去一把抱住暴龍的大腿,大聲的喊:「爸爸!」。結果
強悍的暴龍頓時不忍心吃小甲龍,並且在相處的互動中,學習關心彼此;甲龍寶寶把暴龍當成自
己的爸爸,爸爸為了讓小甲龍不被壞人吃掉,還教牠厲害的鐡頭功、甩尾功等,符合指標中的L2-1-1
項目;吃葷的暴龍還和吃素的甲龍共同快樂的生活,其中的故事內涵同時包含了L2-1-2 和L2-1-3
的幼兒生命教育內容指標。
28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8
三、人與環境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小鼴鼠的鳥寶寶》。
(一)《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主題:心隨境轉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2) 繪本內涵:《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是以顛覆性的手法,由《三隻小豬》的故事改編為三隻
可憐的小狼遇上了一隻強壯又聰明的大壞豬,這次換成大壞豬想要“呼~呼~哈!哈!”的把小狼
們的房子都吹垮,無論小狼用多堅固耐用的房子都難不倒牠,所以可憐的小狼需要不斷到處躲藏,
並建造越來越堅固的房子。而最後小狼們如何讓自己不再害怕大壞豬來吹房子呢?牠們是用最柔
軟的花朵與樹葉,反而讓大壞豬心情變好,最後還成了好朋友!這個故事中同時能感受在「人與
他人」及「人與環境」上的互動與影響,當我們用了堅固的牆擋住了別人,也關起了與人友好的
心,但是最柔軟的花,卻是最溫暖的接納,此故事以重覆的情節,讓幼兒易猜測接下來要用越來
越堅固的房子來躲避大壞豬,同時也以趣味性的顛覆手法,讓我們與幼兒共讀時,共同感受柔軟
舒適的環境同時能柔軟人的心。
(二)《小鼴鼠的鳥寶寶》繪本主題:愛的真諦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2. 繪本內涵:《小鼴鼠的鳥寶寶》的繪本是一本深入淺出、為幼兒開啟尊重生命的啟蒙故事;
故事由一隻小鼴鼠救了一隻受傷的鳥寶寶開始,小鼴鼠認真照顧鳥寶寶,準時餵養牠、給牠滿滿
的關愛,把牠視為自己的寵物。雖然小鼴鼠的父母提醒小鼴鼠:「鳥寶寶是野鳥,應該放手讓牠
飛」但是小鼴鼠認為鳥寶寶是屬於自己,還做了一個鳥籠關住牠,因為他真的很愛鳥寶寶!
這個故事同時能讓成人與幼兒感受「愛他,應該放手,想想什麼對他是最好的。」愛應該是
給對方自由,而不是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在這樣的故事裡,可以由簡單的文字與細膩的圖中感受
鳥寶寶被困在籠中的無助與難過,內含了L3-1-2 與L3-1-3 的指標,由故事中感受到「生」之可貴
與意義,並珍愛每個生命!
四、人與宇宙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種籽》、《愛的力量》( 原名:Love and
Healing,出版社中譯版翻譯為「愛的力量」)。
(一)《小種籽》繪本主題:生命循環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2. 繪本內涵:在《小種籽》的故事中,藉由小種籽成長的旅程,發現生命的循環過程,了解生
命生死是一種自然的循環。作者艾瑞.卡爾以小種籽一開始的生長,到成長旅途過程中遇到了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2299
29
然環境的變化、動物的威脅及人的栽採,了解生命成長會遇到的險阻,就像冒險的旅程一樣;作
者以植物的擬人技法,讓幼兒了解生命都有開始與結束,結束亦是人在成長會遇到的課題
(L4-1-2),然而藉由種籽的生生不息,孩子可以發現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的事。這個故事
適於幼兒之處也在於其自然的生死形態,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例如:飛得太高的種籽,被太陽燒
著了而死掉;飛得太低的種籽掉到海裡會淹死;掉到泥土的種籽被肚子餓的老鼠吃掉了;剛長出
苗的種籽被踩扁了……,以這樣狀況將死亡以自然、簡單而輕鬆的方式來鋪陳故事,比起故事直
接以人來描寫死亡更能讓幼兒接受與了解。
(二)《愛的力量》繪本主題:面對生死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2. 繪本內涵:在《愛的力量》繪本裡,透過小企鵝的生死,能讓幼兒與成人明顯的感受到生命
透過愛,可以讓死亡成為珍貴的成長歷程。這本繪本特別之處,在於故事中兩隻小企鵝,以活生
生的樣貌出現在故事中,而在一次意外中,達士汀小企鵝眼睜睜看著好朋友傑克死掉,卻只能害
怕的躲起來,無能為力而不知所措,這是幼兒在面對親人死亡時,的確會面臨到的「恐懼大於悲
傷與失落」,並且會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的心理。故事最終是示範了如何與死亡和悲傷說再見的方
式,傑克小企鵝的父母在隔年有了新的寶寶珍妮,達士汀陪伴著珍妮的父母一起照顧珍妮,以愛
的力量撫平對逝去生命的傷痛,在本書中,同時達到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三項指標。
伍、結語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參考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
研究,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以達到認識自己、珍視生命,進而肯定並尊重生命,與自然萬物共
存共榮的全人教育。
在整合繪本中對於生命教育的目標中,發現有的繪本僅達到一個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或
一個生命教育向度,但卻是能深入淺出的帶出內涵,如:《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幽默且清楚
的詮釋出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心情的轉變之影響;或是在《帕西波的裁縫夢》中,在人與自己的向
度上,單純而深入性的詮釋追求夢想的快樂。然而全面性均有達到向度中每一項指標或每一個向
度的,亦是能完整傳遞出生命教育內涵的好繪本,如《小種籽》繪本中,同時表達了人與自己的
向度:察覺自己的優點、表達自己的志向;也有表現出人與他人的向度:能覺察自己與他人的不
同;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上能讓讀者注意植物的成長變化過程;而在人與宇宙向度中則能自然的表
現出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如此的繪本展現出生命教育的全面性內涵。
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生命教育,並於於2009 年11 月5 日提出其教育施政的主軸以生命教
3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30
育為基礎、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認為教育具有改變生命的力量,生命發展的關鍵有賴教育讓孩子
變得更好、更有信心、樂於學習與服務,且讓孩子身心更健康(吳清基,2009)。在幼兒的成長階
段,家庭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父母若每一天與小孩分享生命教育的繪本,將會發現如此能帶
來奇妙的改變。最後,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家長與幼教老師能關懷幼兒的身心靈健康與成長,共同
推動生命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命更精采!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3311
31
參考文獻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統整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286-316。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庶深、蘇絢慧(2005)。聽生命說故事:運用圖畫書實施生命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
二十八期季刊。台北市立圖書館出版。P2-7。
吳庶深編著、葛惠教案設計(2007a)。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心境界。台北:三之
三。
吳庶深、黃麗花、詹文克、蕭伊吟、吳英傑(2007b)。教育部95 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
指標工作計劃。台北:教育部。
吳淑惠(2008)。幼兒攻擊行為歷程表現分析-以幼稚園實施繪本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致
遠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台南。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網頁版)。下載日期:2010 年1 月4 日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12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李淑烘(2006)。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生命教育之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花蓮。
姚秀卿(2008)。繪本教學提升幼兒責任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嘉義。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9)。教材資源。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0 月23 日
http://life-edu.ccu.edu.tw:8000/script/092/index.php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欣欣、張淑美(2009)。《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的啓示。生命教育研究期刊,1(1)。27-54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天衛。
黃迺毓(2005)。《遇見圖畫書》看見生命花園(曾心悌採訪)。好消息雜誌,128,18-19。
3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32
黃思瑜(2008)。幼教師實施生命教育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台中。
黃雅文、姜逸群、吳怡貞、何芳妃、陳怡如、郭滇媚(2005)。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2006)。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畫。台北:
教育部。
詹日宜(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系,新竹。
劉乃華(2007)。「繪本中的生命花園-30 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台北:二十一世纪
出版社。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蕭麗鳳(2008)。幼兒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學系,高雄。
Mendoza, J. & Reese, D. (2001). Examing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3 (2).
1-38.
Neuendorf, K.A. (2002).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wman W. L.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Jim Trelease(2002)。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台北:天
衛文化。
Zeece, P. D. (1997). Bringing books to life: Literature-based storytell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1), 39.
參考繪本
唐土兒著、邱千蓉繪圖(2008)。小仙子和小魔女。高雄:愛智圖書出版。
陳致元(2005)。Guji Guji。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簡惠碧著、黃純玲繪(1999)。愛的力量。(雙語繪本原名:Love and Healing)台北:彩虹兒童文
化出版。
Arsenault, E. 著、Fanny 繪(2006)。帕西波的裁縫夢(丁凡譯)。台北:三之三。
Carle, E.(2004)。小種籽(蔣家語譯)。台北:上誼。
Eugene, T. 著、Helen, O. 繪(2002)。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曾陽晴譯)。台北:遠流。
Miyanishi, T.(宮西達也)著(2006)。你看起來很好吃(沙子芳譯)。台北:三之三。
Newman, M. 著、Benson, P. 繪(2007)。小鼴鼠的鳥寶寶(黃迺毓譯)。台北:上誼。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4期 3333
33
The Vitality of early child’s picture books –
To explore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Shu-Sum Ng Chen-Jen Wei
Assistant Professor Storytelling Trainer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Taipei County Childcare Unions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is not only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best stage to
implement Life Education. Effectively using picture books in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themselves,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s, care
about Nature and live good liv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and above. How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in picture books and how to select appropriate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are both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referred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hose
eight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suitable for children between 3 and 6 years of age.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2006 Lif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argets plan, the researchers based this study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ife
Education, selected the eight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analyzed th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in them.
Sharing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through the above se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educators, the
researchers are looking for bette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targets, picture books
文章標題:自傳 2013-09-30 06:08:22
我叫游芷瑜,今年十七歲,目前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小家庭,父親是個商人,在大瑀嶺種菜,母親是個家庭主婦,而弟弟.妹妹和我都還在學校求學。父母用民主的方式管教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累積人生經驗,但他們會適時的給予鼓勵和建議,父母親只對我們要求兩件事,第一是有禮貌,第二是著重課業。因為沒有禮貌,就算功課再好也沒用。又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所以必須專心於課業上,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才能自立更生。
小學就讀:公正國小在小學時代的我很活潑、很好動,在課業上表現優良,課外表現不錯,除了擔任過班長等幹部外,還參加合唱團。
小學畢業後,進入了一所明星國中:羅東國中,在國中時期的我,非常外向.愛玩,雖然不愛念書但至少也考了一間護校來讀,。
進聖母後,每天都覺得很充實、很快樂。我的特色是能K、能玩,所以我不斷地努力學習,希望能夠達到此目標。在課業方面,我都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因為上課專心聽講、仔細思考、體會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在腦海裡架構重要觀念,一有問題就立刻發問,因此上課的吸收效率很高,不但使得複習的工作能夠很快完成,還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課外活動。在這麼多的科目當中,我最喜歡的科目是英文,因為英文是未來全國共同語言,此外 英文能力好對幼教業也是一種福利。
我在學校人際關係良好,和同學間的相處十分融洽,彼此之間很有默契,團結一心。
除了課業之外,其他方面我也沒有偏廢。在高一時參加歌唱比賽, 因為我的興趣是唱歌,除此之外廚藝也是我的興趣,我們家的三餐都是我料理的,從小就跟在媽媽身邊練就一身好廚藝, 我從小就立志要當幼兒園老師,現在才發現這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對幼兒有耐心,也得擅長與家長溝通,升上高二也逐漸覺得求學的過程中也相當辛苦,但幼保是我的興趣,我一定會努力拼課業。
雖然媽媽不支持我念幼保科,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下去,一定看的到屬於我幼保的那一片天。
文章標題:自傳 2013-09-30 08:11:57
我叫游芷瑜,今年十七歲,目前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小家庭,父親是個商人,在大瑀嶺種菜,母親是個家庭主婦,而弟弟.妹妹和我都還在學校求學。父母用民主的方式管教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累積人生經驗,但他們會適時的給予鼓勵和建議,父母親只對我們要求兩件事,第一是有禮貌,第二是著重課業。因為沒有禮貌,就算功課再好也沒用。又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所以必須專心於課業上,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才能自立更生。
小學就讀:公正國小在小學時代的我很活潑、很好動,在課業上表現優良,課外表現不錯,除了擔任過班長等幹部外,還參加合唱團。
小學畢業後,進入了一所明星國中:羅東國中,在國中時期的我,非常外向.愛玩,雖然不愛念書但至少也考了一間護校來讀,。
進聖母後,每天都覺得很充實、很快樂。我的特色是能K、能玩,所以我不斷地努力學習,希望能夠達到此目標。在課業方面,我都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因為上課專心聽講、仔細思考、體會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在腦海裡架構重要觀念,一有問題就立刻發問,因此上課的吸收效率很高,不但使得複習的工作能夠很快完成,還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課外活動。在這麼多的科目當中,我最喜歡的科目是英文,因為英文是未來全國共同語言,此外 英文能力好對幼教業也是一種福利。
我在學校人際關係良好,和同學間的相處十分融洽,彼此之間很有默契,團結一心。
除了課業之外,其他方面我也沒有偏廢。在高一時參加歌唱比賽, 因為我的興趣是唱歌,除此之外廚藝也是我的興趣,我們家的三餐都是我料理的,從小就跟在媽媽身邊練就一身好廚藝, 我從小就立志要當幼兒園老師,現在才發現這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對幼兒有耐心,也得擅長與家長溝通,升上高二也逐漸覺得求學的過程中也相當辛苦,但幼保是我的興趣,我一定會努力拼課業。
雖然媽媽不支持我念幼保科,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下去,一定看的到屬於我幼保的那一片天
|
1015102035
江佑潔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雖然有很多都空白
但我會慢慢填上去~~
文章標題:課堂知識 2013-10-01 22:00:16
有許多孩童握筆不正確
要在還小時 將他改過
不然以後想改都改不回來了!
建議:給孩童握短肥的蠟筆有助於訓練前三指的肌肉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打掃 2014-02-23 20:39:51
打掃家裡,對我來說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打掃時常常能看到一些以前的東西,像我就發現國中時的課本,在某些小角落的灰塵特別多,我還看到一些蜘蛛網,我打掃完後因為灰塵而過敏了,不過能看到地板閃亮亮地,我的心裡也很舒暢呢!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逛燈會 2014-02-23 20:59:38
今年的員山燈會主題是機器人,在那裡我看到很多作品,都很好看。 燈會裡我看一個會冒煙的大機器人,還有兩個會搭配音樂閃爍的機器人,如果我家也擺一個會閃的機器人,就一直看著它在那裡閃,心情也跟著開心起來了,我可能晚上都不用睡覺。由於是用手機拍的所以本人拍不進去~
它是香蕉的說~

這是會搭配音樂閃爍的機器人~還沒閃!!

閃了!!

今年最紅的熊貓~~

是伊莉莎白(動漫銀魂裡的角色之一)我超愛銀魂...!

最後送上我們的團體照!後面那隻叫三頭六臂喔~!我數過了,真的有六隻手臂吶!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做賀年卡~ 2014-02-23 21:11:44
第一次做賀年卡的說,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我就盡量畫了關於過年的圖,我只會設計圖畫,不太會做一些精緻的裝飾,不過我可是很用心的做了~
第一步~把紙摺半!!

第二步~畫一顆橘子~大吉大利!!

第三步~畫一串鞭炮~

第四步~馬年要畫馬阿~~~

再畫一些~~~~

最後字的話......秘密的說~~!!!
|
1015102034
林佩樺 發表(3)筆
文章標題:自傳 2008-03-18 16:15:43
我叫林佩樺,今年20歲,我是家裡唯一一的小孩,父母親自小離異,母親帶著4歲的我來到宜蘭,母親平時工作極為忙碌,在我15歲時,母親因經商失敗,跟地下錢莊借錢,將我託給奶媽照顧,目前寄養在奶媽、奶爸家中,跟奶媽、奶爸的感情極為深厚,母親也教導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培養了我是非判斷的能力,有許多愛我及照顧我的人,雖然身在一個單親又特殊的家庭,但我覺得比任何人都幸福。
國中時期,在運動會上,我學到與班上同學的互相合作和團隊精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二次運動會時,班上的有個女同學因為腳受傷而不能長跑,班上就推派我出去,跑得不快體力也不是很好的我,那時很緊張壓力很大,在我跑步時,班上的同學拚了命的為我加油,我也非常努力地跑,跑到臉色都發白,那時我覺得自己真的快不行了,不過最後我還是跑完了,雖然只得了個第六名,還是有1分,我覺得能夠為班上爭取榮耀,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也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
國中畢業後,因成績不理想而重考一年,考上了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幼兒保育科就讀,在聖母的這三年裡,我學到許多的幼兒知識以及照顧幼兒的技巧與技能,這些知識及技能讓我學會跟幼兒相處和良好的互動。而我所學到的這些幼兒知識和技能,讓我在上班的地方「晶英酒店」裏頭的兒童遊樂區更加上手及適應,我所學到與幼兒互動的技巧,真的對我的幫助很大。而在這三年,我參加一些研習和考取證照,讓我學到很多在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東西,讓我看到這個科系更多不同的方向。
在未來的日子裡,不管是在校學習還是校外的實習課程,我都會用心學習,幼兒保育這塊我還有許多的東西需要學習。我希望在校外實習的這些日子裡,能夠學到很多好用的教學技巧,以及訓練與家長之間的互動相處,很期待下學期到幼兒園實習,一定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文章標題: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013-09-23 13:44:52
幼兒是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生命教育最好的階段。有效運用繪本於幼兒的生命教
育教學中,可以增進幼兒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心大自然、並開展美好
的生命。本文首先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及近年的研討會論文中,收集有關與「生命教育」主題相
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許多關於「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來進行教學與研究設計,在教
學過程中卻僅選取某一部份的生命教育向度來實施,因此研究者發現有關如何分析繪本中的生命
教育內涵並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來進行生命教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針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概念,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
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劃」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選取八本「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來分析其中的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學指標。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配合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的內涵,期待家長與幼教老
師能善加運用繪本,相信能讓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美好的全人發展與成長。
文章標題:第4名! 2013-12-05 13:36:18
這次的期中考,真的是最開心的一次期中考!
我覺得認真念書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考完試之後的那種滿足感,考券上考的全都會的那種感覺真的是超棒!
這次成績出來後,我考上全班第四名!自從國小後就再也沒上過前20名的我,對來說真是一大進步阿!
|
1015102033
楊庭昀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6:0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來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之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發展「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職幼保科畢業班學生為對象,採分層抽樣共獲得有效樣本672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結果如下︰一、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有31%選擇升學非幼保科系、學生在學期間有關實習、打工與志工經驗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選科動機以喜歡小孩占多數、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69%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40%;二、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群組的因素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為主,影響就業群組的主要因素為非幼保實習經驗,這些因素的正確預測率達61%。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點建議供教育主管、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1015102032
曾建毅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2031
陳家筠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暑假作業〉 2013-09-23 13:47:25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47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陳英進*
摘要
為了滿足學前教育中所有兒童的學習需要,並提昇其學習表現,處於第一線的學前教育老師是
否具備適當的教學態度與行為,是值得加以探討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了解幼兒保育系學生之
教師效能,並探討與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有關的個人背景經驗,以提供師資培育機構甄選學
生之參考,並建議師資培育機構可提供的指導與支持,以協助幼兒保育系學生發展教師效能。本研
究發現不同年齡的幼兒保育系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尤其是個人效能,呈現顯著的差異性。年齡越大
的幼兒保育系學生,教學效能也越高,其中介於二十六到三十歲與三十一歲到三十五歲的幼兒保育
系學生在個人效能的表現又明顯高於二十歲到二十五歲的幼兒保育系學生。另外不同服務年資的幼
兒保育系學生在個人效能的表現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關鍵詞:教師效能、個人背景因素、幼兒保育系學生
*大仁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48
壹、緒論
為了滿足學前教育中所有兒童的學習需要,並提昇其學習表現,處於第一線的學前教育老師是
否具備適當的教學態度與行為,是值得加以探討的。有效的教學行為可視為教師效能的一種表現,
具有高教師效能的老師比低教師效能的老師較常表現出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行為(Ross, 1992;
Nussbaum, 1992)。
由於教師效能與教師教學行為表現具有高度的正相關,而其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又具有直接的影
響,因此許多研究乃致力於探討與教師效能有關的因素,以期能提昇教師的教學效能(Ames, 1983;
Ashton &Webb, 1986;Cole, 1995;Fortman & Pontius, 2000;Gibson & Brown, 1982;Greenwood, Olejnik,
& Parkay, 1990;Greenwood, Olejnik, & Parkay, 1990;Lee, Dedrick, & Smith, 1991;Li & Zhang, 2000;
Newmann, Rutter, & Smith, 1989;Rosenholtz, 1989a, 1989b;Stanovich & Jordan, 1998;Lee, Dedrick, &
Smith, 1991;梁茂森,民82;柯志恩、高熏方,民87;吳璧如,民90)。許多研究也發現教師效能
會隨著個人教學經驗的增加而有所變化,而且在師資養成階段時就開始發展並改變(Alderman &
Benz, 1985;Cole, 1995;Dembo & Gibson, 1985;Denham & Michael, 1981;Gibson & Brown, 1982;
Hoy & Woolfolk, 1990;Rosenholtz, 1989b)。尤其實習經驗影響著實習教師對未來從事教育工作的
意願與教學效能(Roberts, Henson, Tharp, & Moreno, 2000)。因此值得進一步探討在師資養成階段
中,一些影響教師效能發展的相關因素。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
效能,並探討與教師效能有關的個人背景因素,以提供師資培育機構甄選學生之參考,並建議師資
培育機構可提供的指導與支持,以協助幼兒保育系學生發展教師效能。
貳、文獻探討
一、教學效能
教師效能是一種信念,是老師相信他們有能力幫助學生學習。高教師效能的老師相信他們有能
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他們會選擇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並且遇到困難時,會勇於嘗試。反之,低
教師效能的老師懷疑自己的能力,避免嘗試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活動,及遇到阻礙時會放棄努力。
教師效能的概念原於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1978)。它表示著老師相信學生可受教的程度與
教師對自己能協助學生的表現作正向改變的能力之評價(Gibson & Dembo, 1984)。Bandura(1977)
表示經由生活經驗,人會發展出行動-結果的預期與自我效能之信念。此信念控制一個人的行為。一
個人若同時具有結果預期與自我效能感,則能表現積極、承擔責任和遇到困難情境時也不輕易放棄。
Bandura(1977)強調區別結果預期與自我效能是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可能相信有些行為可以引
導出預期的效果,但可能不相信他自己有能力執行行為。如同Bandura 的建議,Ashton 和其同事
(Ashton, Olejnik, Crocker, & McAuliffe, 1982;Ashton &Webb, 1982)發現教師效能的建構包括二個
獨立的領域:一般教學效能與個人教學效能。一般教學效能是指教師相信教學可能改變學生的學習;
而個人教學效能是指個人對其教學能力的評價。Gibson 和Dembo(1984)與Guskey 和Passaro(1994)
的研究也證實Bandura 的觀點並支持Ashton 和Webb(1982)所提出的教師效能二元論。
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表現具有關鍵的影響性。許多研究指出教師效能
與學生的成就具有顯著的正相關(Allinder, 1995;Ashton &Webb, 1986;Rose, 1992;Smith & Necessary,
1994;Tomic, 1992)。Ashton 和Webb(1986)發現教師效能和學生的數學成就與語言成績有正相關。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49
Tracz 和Gibson(1986)更發現教師效能除了與學生的數學、語言成就有關外,也和閱讀表現有正相
關。Ross(1992)也發現具有高教師效能的老師較能提昇學生的學習成就。Allinder(1995)發現具
有高教師效能的老師較常提昇其學生的學習總目標,他們為學生設定較高的學習期望協助學生達到
更高的目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必須提升教師效能。由於不同學者所持的觀點有所不
同,有關教師效能的定義也有所差異。Good(1979)認為教師效能是指教師在學生的標準化成就測
驗得分能夠產生比預期還高的能力;Ashton(1984)認為教師效能是教師相信其能影響學生表現能
力的程度。Gibson 和Dembo(1984)認為教師效能是教師影響學生學習差異的能力信念;Ryan(1986)
將教師效能解釋為教師協助學生達到一些特定的教育目標;Newman 等人(1989)是教師效能為教
師對於教學增進學生成就的一種知覺;Woolfolk 和Hoy(1990)將教師效能解釋為教師對於學校教
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一般教育哲學和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等信念。綜合
以上的觀點,吳清山(1998)將教師效能定義為「一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
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效能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能力,而且
和學生的學習有密切的關係。
有關教師效能的研究歷史發展相當緩慢,因為研究者對教師效能認知架構與評量的的差異性導
致不相關或不一致的研究發現,而減低了研究者對辨識和學生成就有相關性的有效教學的研究興趣
(Brophy & Good, 1986)。Medley(1979)嘗試分野出在教育研究的早期歷史中,一些主要有關教師
效能研究的重點與改變。在1930 年代,教學的有效性被視為教師的個人特質結果。這使得研究者企
圖辨識有效教師的特質,例如知識、外表、熱誠、合作、和吸引力。之後,教學的有效性被視為教
學的方法。研究的焦點也轉移至探討不同教學方法對學業成就的差異性比較。1950 和1960 年代則
投入於教師所營造的教室氣氛和有效能教師的能力。例如技巧、能力、和知識。1970 年代的研究著
重於辨識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的相關性,如稱讚學生、提供回饋、問問題等。1980 年代至目
前嘗試探討教師行為與學生成就的因果關係(Borich, 1989;吳清山,1998)。
有關教師效能的研究常透過問卷、量表、觀察等方法,以了解教師特質、行為、能力、信念等
與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性(Allinder, 1995;Ashton &Webb, 1986;Rose, 1992;Sikorski, 1996;Smith &
Necessary, 1994)。例如,Sikorski 在1996 年的研究當中,以教師自評的方式探討教師的教學效能,
結果發現在單元的介紹與說明、鼓勵學生參與、提供正確性的回饋等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有明顯
持續性的影響力。Alliner 在1995 年也以教師效能量表探討教師效能與學生學習進步的相關性。研究
結果發現高效能的老師會為學生設定較高標準的學習目標並協助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
二、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
教師效能與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很多學者便致力於探討有效能教師的特徵,做為師資培育與
教師進修的參考。Medley(1979)指出有效能教師的特徵包括(1)具備令人滿意的人格特質;(2)
能有效利用方法;(3)能創造良好的教室氣氛;(4)精熟並適當使用專業能力。
另外,Rosenshine 於1983 年也嘗試列出有效教學的特徵:(1)複習以前所學;(2)適當呈現新
教材;(3)引導團體練習;(4)適當回饋和矯正;(5)引導獨立練習;(6)定期複習。Emmer 等人
(1984)亦曾分析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包括(1)溝通單元目標:有效能的老師在單元教學開始時,
即向學生說明目標與強調所要學習的重要觀念,並於單元結束時複習主要重點。(2)有系統的呈現
訊息:有效能的老師能有次序性地呈現單元主題,逐步地指示、維持主題轉移的流暢性。(3)避免
模糊不清:有效能的老師會提供學生具體的例子、使用學生可理解的詞彙進行明確而直接的表達。(4)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50
檢查學生的了解情形:有效能的老師會適時地發問問題,以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並重新講授學生
不清楚的部分。(5)提供練習和回饋:有效能的老師提供學生足夠的練習,以精熟所學,並經常檢
討作業。
Ashton(1984)從個人的成就感、對學生行為和成就的正向期望等項目分析高、低效能教師不
同的特徵:(1)個人的成就感:高效能的老師認為自己對學生學習有正向的影響,並認為和學生一
起活動是重要的。(2)對學生行為和成就的正向期望:高效能的老師期望學生進步,而學生也常能
達到教師的期望。(3)對學生學習的個人責任:高效能的老師認為教師應負起學生學習的責任。因
此當學生經驗失敗時,會檢視自己的教學行為。(4)達成目標的策略:高效能的老師會計畫學生的
學習,設立目標和教學策略。(5)正向效果:高效能的老師不論對教學、學生、或自己都感到勝任
愉快。(6)控制感:高效能的老師深信其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7)師生對目標的共同感:在高效
能的老師的教室中,學生與老師共同參與,達成目標。(8)民主式決定:高效能的老師允許學生參
與有關達成目標和學習策略的決定。
研究者也致力於區分不同教師效能老師的教學行為。因為教師效能關乎學生的成就,因此找出
具有不同教師效能的老師在教室中的行為表現差異是相當重要的。研究發現高低教師效能的老師在
教學行為的表現上不盡相同(Ashton &Webb, 1986;Henson, 2001;Gibson & Dembo, 1984;Sparks,
1988)。例如,Ashton 等人(1983)發現高教師效能的老師對學生表達清楚的
行為期望與設定較高的學習標準、集中時間於課堂教學、維持學生專注的行為、時常掌握學生的學
習行為狀況、並和低學習成就學生建立友誼的關係。
反之,低教師效能的老師喜好用魯莽的方法控制學生的行為,而且在教室管理上顯得無秩序。
他們進一步表示高教師效能的老師較具支持性、願意和學生公開溝通、建立安全、接受的氣氛以支
持學生發言,並關心符合所有學生的需要。總之,Ashton 等人(1983)總結高教師效能的老師是接
受學生的、忍受學生的挑戰、佈置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予個別學生需求,並鼓勵學生的學習熱誠。
Ashton 和Webb(1986)也發現不同教師效能的老師在態度與行為上的差異性。高教師效能的
老師假設所有的學生是可教育的、覺得有責任協助學生、較不魯莽與情緒化、和學生建立友善和溫
暖的關係、佈置一個放鬆和支持性的教室氣氛、較少的負向評語、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較少的班
級經營問題、期望學生遵守規範、在教室門口和學生寒喧、和學生進行非正式的交談、強調學校學
習的重要性、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使學生專注於學習活動、檢視學生的行為、較常並適當地稱讚
學生、花較多的時間在大團體與個別性教學、有效與愉悅的教室管理氣氛、檢查學生的作業與進步。
另一方面,低教師效能的老師傾向把教室問題歸因於學生、不願分擔學生失敗的責任、視學生的不
適當行為為對其專業的威脅、依賴職務上的權威、強調行為的訓練以控制學生、將困難的學生分離、
擁有無秩序的教室、公開地讓行為不適當的學生感到困窘、依能力將學生分類、花較少的時間協助
低成就的學生、很少鼓勵學生、給予學生不相關的練習或作業讓學生處於忙碌狀態、不願和學生建
立關係或從事非正式交談關係、不重視學生的努力、給予低成就學生很少的注意力。
三、影響教師效能的相關因素
由於教師效能和學生的學習成就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研究者也逐漸重視如何提升或維持教師
效能的問題。許多研究已嚐試找出與教師效能有關的變項。一些對教師效能有影響的相關變項包括
學生特質、班級大小、學校大小和地點、教師在決定性政策的影響力、教學經驗、教師背景特質、
同事關係、和家長的關係、教師從教的意願、壓力、工作自主性、教學年級、學制與主修、和實習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51
督導分享經驗、教師領導角色、能力感、師生關係、和同儕分享經驗、校長的領導行為、工作環境。
四、師範生之教師效能
研究者發現教師效能會隨著教學經驗的改變而改變,而且在師資養成階段就已經發展並變化
(Dembo & Gibson, 1985;Rosenholtz, 1989b)。Gibson 和Brown(1982)發現最無教學經驗的師範
院校學生有最高的一般教學效能,但隨著經驗的增加,一般教學效能卻降低;反之,最無經驗的學
生顯現最低的個人教學效能,但隨著經驗的增加,個人教學效能會漸漸提昇。個人教學效能在學生
完成實習後會降低,在剛開始從事教學與少於十年的經驗期間,個人教學效能會提昇,然後再經過
十年的教學經驗後,個人教學效能又再次下降。Alderman 和Benz(1985)發現師範院校實習生比有
經驗的老師具有較高的個人教學效能。Hoy 和Woolfolk(1990)調查實習經驗對實習學生教師效能
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實習過後,實習學生的個人教學效能增加、而一般的教學效能卻降低。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架構包括個人背景經驗變項與教師效能變項二部分。個人背景經驗變項包括:性別、
年齡、就讀學制、服務年資、服務(實習)學校規模、服務(實習)班級大小、服務(實習)學校所在地、
任教(實習)年齡層、職務等九個項目。教師效能變項包括:一般教學效能和個人教學效能二個項目。
二、研究問題
幼兒保育系學生的個人背景在教師效能變項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性?
三、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屏地區六所大專院校的幼兒保育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受試者是幼
兒保育系的600位應屆畢業學生,分別就讀日間部二技、日間部四技、日間部二專、夜間部二專等不
同的學制,都曾經有參與幼兒園實習或工作的經驗。每位受試者需填寫一份基本資料與一份教師效
能問卷。在學期結束前三週,由導師在課堂上分發問卷,包括一份基本資料與一份教師效能問卷給
受試者,並請受試者填答問卷。受試者完成填答後,由導師收齊,裝入信封內,交回給研究者。由
於有學生缺席或其他因素而沒有交回問卷,在發出的600份問卷中收回538份,回收率90%。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有基本資料和教師效能問卷等二部份,茲分別說明如下:
1、基本資料:為實習生個人背景資料,包含性別、就讀學制、工作年資、職務、實習任教年齡層、
實習任教班級大小、年齡、實習任教學校規模、實習任教學校所在地區等。
2、教師效能問卷:本問卷係參考Gibson 和Dembo(1984)的教師效能量表所編製而成,其主要包
括一般教學效能與個人教學效能兩個向度,個人教學效能向度包含九題,一般教學效能向度包含七
個題目,總共有十六題。本問卷採李克特氏(Likert)六點量表法,依照受試者勾選的答案而計分,由
「完全同意」、「大部份同意」、「部份同意」、「部份不同意」、「大部份不同意」、「完全不
同意」分別給6分、5分、4分、3分、2分、1分。本量表之效度考驗,個人
效能部分α值為.8740,一般效能部分α值為.6115。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52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以SPSS套裝軟體作系統分析。根據研究問題將進行變異數分析以測試以下的研究假
設:
1、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2、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3、不同學制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4、不同服務年資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5、不同工作職務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6、不同實習任教學校規模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7、不同實習任教班級大小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8、不同實習任教學校所在地區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9、不同實習任教年齡層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存在。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以下將進行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學效能上的差異性分析,分別測試九個研究假設。
ㄧ、研究假設1: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1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無顯著差異存在。可見,就教學效
能整體及各層面而言,不會因為性別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假設未獲支持。
表4-1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
個人效能組間41.178 1 41.178 1.591 .208
組內14340.786 554 25.886
總合14381.964 555
一般效能組間1.785 1 1.785 .118 .732
組內8680.921 573 15.150
總合8682.706 574
總量表組間28.001 1 28.001 1.318 .251
組內11404.930 537 21.238
總合11432.931 538
二、研究假設2: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2 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上以及「個人效能」、等教學效能項目上有顯
著差異存在(p<.05);在「一般效能」上無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效能整體而言,教學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53
效能會隨著年齡而改變,「26-30 歲」、「31-35 歲」的學生明顯低於「20-25 歲」的學生,因此本研究
假設獲得部分支持,年齡愈大教學效能愈大。
表4-2 不同年齡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事後比較
個人效能組間378.605 4 94.651 3.727 .005 3>2
組內13966.880 550 25.394
總合14345.485 554
一般效能組間83.818 4 20.954 1.386 .237
組內8602.593 569 15.119
總合8686.411 573
總量表組間424.412 4 106.103 5.147 .000 3>2
組內10987.233 533 20.614
總合11411.645 537
三、研究假設3:不同學制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3 結果發現,不同學制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上以及「個人效能」、等教學效能項目上有顯
著差異存在(p<.05);在「一般效能」上無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效能整體而言,教學
效能會隨著學制而改變,因此本研究假設獲得部分支持。為了進一步瞭解其差異主要來源,故進行
事後比較,很明顯得知,「夜二專學制」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的知覺明顯高於「日二專」、「日二技」
的學生。
表4-3 不同學制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事後比較
個人效能組間561.691 6 93.615 3.724 .001 2>1
組內13799.899 549 25.136
總合14361.590 555
一般效能組間126.359 6 21.060 1.398 .213
組內8555.877 568 15.063
總合8682.237 574
總量表組間528.511 6 88.085 4.316 .000 2>4
組內10858.469 532 20.411
總合11386.980 538
四、研究假設4:不同服務年資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4結果發現,不同服務年資學生在「個人效能」教學效能項目上有顯著差異存在(p<.05);
在教學效能整體上以及「一般效能」上無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效能整體而言,教學
效能會隨著年資而改變,因此本研究假設獲得少部分部分支持。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54
表4-4 不同服務年資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事後比較
個人效能組間387.391 4 96.848 3.838 .004
組內13905.257 551 25.236
總合14292.647 555
一般效能組間37.806 4 9.452 .624 .645
組內8630.218 570 15.141
總合8668.024 574
總量表組間80.190 4 20.048 .945 .438
組內11331.992 534 21.221
總合11412.182 538
五、研究假設5:不同職務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5 結果發現,不同職務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上以及「個人效能」、等教學效能項目上有顯
著差異存在(p<.05);在教學效能整體上以及「一般效能」上無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
效能整體而言,教學效能會隨著教學職務之而改變,因此本研究假設獲得支持。為了進一步瞭解其
差異主要來源,故進行事後比較,很明顯得知,擔任「主教老師」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的知覺明顯
高於擔任「助理老師」與「教師兼行政」的學生。
表4-5 不同職務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事後比較
個人效能組間479.692 3 159.897 6.416 .000 2>1,3
組內12261.082 492 24.921
總合12740.774 495
一般效能組間25.995 3 8.665 .580 .628
組內7542.076 505 14.935
總合7568.071 508
總量表組間386.264 3 128.755 6.206 .000 2>1,3
組內9896.684 477 20.748
總合10282.948 480
六、研究假設6:不同任教實習學校規模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6結果發現,不同任教實習學校規模大小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以及其他層面「個人效能」、
「一般效能」等教學效能項目上均未達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效能整體而言,教學效
能不會因學校規模大小而改變,因此本研究假設未獲得支持。
表4-6 不同任教實習學校規模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
個人效能組間209.032 4 52.258 2.028 .089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55
組內14069.955 546 25.769
總合14278.987 550
一般效能組間100.146 4 25.036 1.651 .160
組內8565.344 565 15.160
總合8665.489 569
總量表組間61.156 4 15.289 .715 .582
組內11333.767 530 21.384
總合11394.923 534
七、研究假設7:不同任教實習班級大小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7 結果發現,不同任教實習班級大小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以及其他層面「個人效能」、「一
般效能」等教學效能項目上均未達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效能整體而言,教學效能不
會因班級大小而改變,因此本研究假設未獲得支持。
表4-7 不同任教實習班級大小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
個人效能組間209.032 4 52.258 2.028 .089
組內14069.955 546 25.769
總合14278.987 550
一般效能組間100.146 4 25.036 1.651 .160
組內8565.344 565 15.160
總合8665.489 569
總量表組間61.156 4 15.289 .715 .582
組內11333.767 530 21.384
總合11394.923 534
八、研究假設8:不同任教實習學校區域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8 結果發現,不同任教實習學校區域學生在「個人效能」項目上達顯著差異存在(p<.05)
外,其餘教學效能整體以及其他層面「一般效能」等教學效能項目上均未達顯著差異存在(p<.05)。
可見,就教學效能而言,教學效能除了在「個人效能」項目外,「直轄市」的學生在「個人效能」教
學效能上的知覺明顯高於「鄉鎮」的學生。
表4-8 不同任教實習學校區域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
個人效能組間224.517 2 112.259 4.167 .016 1>3
組內12339.309 458 26.942
總合12563.826 460
一般效能組間24.614 2 12.307 .775 .462
組內7595.461 478 15.890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56
總合7620.075 480
總量表組間79.778 2 39.889 1.776 .171
組內9974.898 444 22.466
總合10054.676 446
九、研究假設9:不同任教實習年齡層的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由表4-9結果發現,不同任教實習年齡層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以及其他層面「個人效能」、「一般效能」
等教學效能項目上均未達顯著差異存在(p<.05)。可見,就教學效能整體而言,教學效能不會因任教
年齡層而改變,因此本研究假設未獲得支持。
表4-2-9 不同任教實習年齡層學生在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顯著性
個人效能組間71.883 3 23.961 .894 .444
組內11901.394 444 26.805
總合11973.277 447
一般效能組間12.692 3 4.231 .268 .848
組內7321.827 464 15.780
總合7334.519 467
總量表組間70.425 3 23.475 1.108 .346
組內9154.722 432 21.191
總合9225.147 435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幼兒保育系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尤其是個人效能,呈現顯著的差異
性。年齡越大的學生,教學效能也越高,其中介於二十六到三十歲與三十一歲到三十五歲的學生在
個人效能的表現又明顯高於二十歲至二十五歲的學生。另外不同服務年資的學生在個人效能的表現
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若以年紀越長者,服務年資也相對地越久為前提的話,本研究結果支持
先前研究的結論(Edward, 1996;Yeung &Watkins, 1998),亦即教學效能會因為服務年資的不同而有
差異性。Gibson 和Brown(1982)發現最沒有經驗的師範院校學生表現出最低的個人效能,但隨著經
驗的增加,個人效能也會逐漸提升。反之,最沒有經驗的師範院校學生在一般效能上遠高於經驗豐
富者。隨著教學經驗的增加,一般效能又會隨之降低。他們進ㄧ步發現個人效能在學生完成實習後
會降低,但在開始從事教學和少於十年的工作期間,個人效能會提高,然後再經過十年的教學經驗
後,個人效能又會在一次地下降。本研究資料雖然沒友直接驗證Gibson 和Brown(1982)的發現,但
從年齡介於二十六歲到三十五歲的學生在個人效能的表現明顯高於二十歲到二十五歲者的資料顯
示,似乎呈現出十年一週期的現象。至於不同年齡與服務年資的學生在一般效能的表現上,並沒有
發現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由於本研究的受試者只限於在學的學生,因此再年齡與服務年資上較集中
於某一年次範圍,未來的研究可以背景經驗異質性較高的對象為受試者。此外,先前研究的受試對
象是師範院校的學生,而本研究的受試對象為非師範院校的幼兒保育科系學生,此差異性是否影響
研究結果的發現是值得繼續探討的。未來研究可進ㄧ步比較師範院校的學生與非師範院校的學生在
教學效能表現上的差異性。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57
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學制的學生在教學效能的表現有顯著的差異,夜間部二專學制的學生比日
間部二專和日間部二技的學生有較高的個人效能。此研究結果和Lin 等人的研究有雷同之處,他們
發現不同的學制和主修是影響不同教學效能的相關因素(Lin et al., 1999)。一般而言,夜間部二專學
制的學生再工作上的經驗比日間部二專和二技的學生還多,因此可能表現出較高的教學效能。未來
研究可繼續深入探討夜間部二專學制的學生與日間部二專和二技的學生在個人背景經驗上的差異性
和確定此背景經驗與教學效能的相關性,以期能在甄選入學時,挑選出具有利於教學效能發展的背
景之學生。
擔任主教老師的教學效能,尤其是在個人效能的表現,明顯高於助理教師與教師兼行政者。主
教老師是教室活動的主導者,負責計畫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內容,因此認為自己對學生有相當大的影
響力;相對地,助理教師主要是扮演協助主教老師教學的角色,並沒有規劃學習活動德主導權,因
此在自認為對學生的影響力上遠不如主教老師。由於擔任主教老師的個人效能遠高於助理教師,因
此若能在學生實習期間給予更多比例的教學主導任務,可能有助於其個人效能的提升與發展。
教師兼行政工作者在教學效能上也明顯低於主教老師,有可能兼任行政職務的老施因行政事務
的處理而分散其教師的角色,因此在評定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力上也不如主教老師。由於教師兼行政
職者在個人效能上不如主教老師,就教學品質與學生的權益考量,可考慮將行政職務列為專職,而
非由教師兼任。
在直轄市實習或工作的學生比在鄉鎮實習或工作的學生表現較高的個人效能,此結果驗證Lin
和Zhang(2000)的研究發現學校的地點是影響教學效能的相關因素。城鄉教育不論在學生的背景特質
與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均有極大的差異性,未來的研究可進ㄧ步討論學生的背景特質或教育資源的可
應用性是否影響教學效能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並沒有發現教學效能會因為學校的規模大小而改變,因此並沒有驗證Lin 和Zhang(2000)
的研究結果。同樣地,教學效能也沒有因班級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此結果也未能驗證Ashton 和
Webb(1986)的研究結論。此外教學效能也不會因為任教的年齡層差異而有所不同,此結果也未能驗
證Edwards(1996)、Fortman 和Pontins(2000)、與Ross 等人(1999)的發現。
本研究的受試者都曾經在學前教育實習或工作,在任教的年齡層上從幼幼班、小班、中班、大
班,其差異性不若小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國中、高中等,因此可能使得本研究結果與其他
的研究發現有所不同。此外在學校規模和班級大小的變項上,可能因為學生實習或工作所在的學校
和班級的同質性太大所致。學生實習或工作的幼兒圓規模大部分介於六至十班居多。在班級大小上,
每班大約平均二十五到三十位小朋友,各園所在班級大小上並無太大差異。所以同性質背景可能是
造成以上背景因素在教學效能上沒有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
本研究也發現學生的各項背景因素在ㄧ般效能上並無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這和先前學者發現的
最無經驗的師範院校學生有最高的一般效能,隨著經驗的增多,一般效能會降低的現象不同。未來
研究可繼續進行幼兒保育系學生在教學實習前後教學效能改變的情形,以了解實習經驗對其教學效
能的影響的情形,並探討實習的相關內容與教學效能變化的關係。
伍、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幼兒保育系學生在教學效能上,尤其是個人效能,呈現顯著的差異
性。至於不同年齡與服務年資的學生在一般效能的表現上,並沒有發現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由於本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58
研究的受試者只限於在學的學生,因此再年齡與服務年資上較集中於某一年次範圍,未來的研究可
以背景經驗異質性較高的對象為受試者。此外,先前研究的受試對象是師範院校的學生,而本研究
的受試對象為非師範院校的幼兒保育科系學生,此差異性是否影響研究結果的發現是值得繼續探討
的。未來研究可進ㄧ步比較師範院校的學生與非師範院校的學生在教學效能表現上的差異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學制的學生在教學效能的表現有顯著的差異,未來研究可繼續深入探討夜
間部二專學制的學生與日間部二專和二技的學生在個人背景經驗上的差異性和確定此背景經驗與教
學效能的相關性,以期能在甄選入學時,挑選出具有利於教學效能發展的背景之學生。
擔任主教老師的教學效能,尤其是在個人效能的表現,明顯高於助理教師與教師兼行政者。由
於擔任主教老師的個人效能遠高於助理教師,因此若能在學生實習期間給予更多比例的教學主導任
務,可能有助於其個人效能的提升與發展。教師兼行政職者在個人效能上也不如主教老師,就教學
品質與學生的權益考量,可考慮將行政職務列為專職,而非由教師兼任。
在直轄市實習或工作的學生比在鄉鎮實習或工作的學生表現較高的個人效能,城鄉教育不論在
學生的背景特質與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均有極大的差異性,未來的研究可進ㄧ步討論學生的背景特質
或教育資源的可應用性是否影響教學效能的相關因素。
參考文獻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璧如(1999)學校氣氛與幼稚園、國小低年級教師效能感之關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
究發展學術研究論文集,93-114
吳璧如(2001)幼稚園職前教師效能感之縱貫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NSC89-2413-15018-025。
吳璧如(2004)幼稚園職前教師的教師效能感與任教承諾之關係。教育學刊,23,207-229。
柯志恩、高熏芳(1998)後設認知導向之實習教師效能訓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
中心。NSC87-2413-H032-005。
徐昊杲、饒達欽(1998)影響專科學校技職教師效能感成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NSC88-2516-S003-009。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郭建志(2001)學校文化、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教師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
資料中心。NSC89-2413-H033-012。
梁茂森(1993)高職教師教學效能信念的研究。高雄師大學報,4,411-452。
Alderman, M. K., & Benz, C. (1985).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n teacher
educa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Akron, Akron, OH.
Allinder, R. M. (1995).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efficacy and curriculum-based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59
measur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6, 247-254.
Ames, R. (1983). Teachers’ attributions for their own teaching. In J. Levine & M. Wang (Eds.)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pp. 105-124). Hillsdale, NJ: Erlbaum.
Ashton, P. T.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 28-32.
Ashton, P., &Webb, R. (1982, March).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Toward an ecological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Ashton, P., & Webb, R.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Ashton, P., Webb, R., & Doda, C. (1983). 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Final Report, Contract No.
400-79-0075). Gansville: University of Florida.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1 834)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78). Reflections on self-efficacy. Advanc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heory, 84,
237-269.
Borich, G. D. (1989). Paradigm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search: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8(2), 143-167.
Brophy, J., & Good, T. (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328-375). New York: Macmillan.
Cahen, L., Filby, N., McCutcheon, G., & Kyle, D. (1983). Class size and instruc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Cole, K. M. (1995, November). Novice Teacher Efficacy and Field Place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iloxi, 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3 849)
Dembo, M. H., & Gibson, S. (1985).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 173-184.
Denham, C. H., & Michael, J. J.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6, 39-63.
Edwards, J. L. (1996, April). Teacher Efficacy and School an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7 055)
Edwards, J. L., Greem, K. E., & Lyons, C. A. (1998, April). Personal Empowerment, Efficacy,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60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39 112)
Fortman, C. K., & Pontius, R. (2000, October). Self-Efficacy during Student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7 103)
Gibson, S., & Brown, R. (1982, November).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Changes due to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ERA, Sacramento, CA.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ood, T. L. (1979).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at we know about it now.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0(2), 52-64.
Greenwood, G., Olejnik, S., & Parkay, F. (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efficacy belief
patterns and selecte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3,
102-106.
Guskey, R. T., & Passaro, P. D. (1994). Teacher efficacy: A study of constructive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627-643.
Henson, R. K. (2001). Teacher self-efficacy: Substantive implications and measurement dilemmas.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Exchange, College Station, TX.
Hipp, K. A. (1997, March). Documenting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 on Teacher
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7 734)
Hoy, W. K., & Woolfolk, A. E. (1990).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2), 279-300.
Kronberg, R. M. (1999). Teacher Efficacy in Heterogeneous Fifth and Sixth Grade Classroom:Weaving
Teachers’ 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9 385)
Li, X., & Zhang, M. (2000, April). Effects of Early Field Experiences on Preservice Teachers’ Efficacy
Beliefs—A Pilot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 973)
Lin, H. L., Gorrell, J., & Taylor, J. (1998, May).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fluence American
and Taiwan Pre-Service teachers’ Efficacy Belief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Washington, 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9 732)
Lin, H. L., Taylor, J., Gorrell, J., Hazareesingh, N., Carlson, H. L., & Asche, M. (1999, April). Early
Childhood and 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30 677)
幼兒保育學刊,2008,第六期,第47-62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 2008, Vol. 6, pp.47-62
61
Medley, D.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Peterson and H. Walberg (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Berkeley, CA: McCutchan.
Newman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 221-238.
Reames, E. H., & Spencer, W. A.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culture and Teacher
Efficacy and Commit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8 441)
Roberts, J. K., Henson, R. K., Tharp, B. Z., & Moreno, N. (2000, January). An Examination of Change in
Teacher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uration of Inservice Activ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west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Dallas,
TX.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38 259)
Ross, J. A. (1992). Teacher efficacy and the effects of coach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7, 51-65.
Rosenholtz, S. J. (1989a). Teachers’ workpla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New York: Longman.
Rosenholtz, S. J. (1989b). Workplace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eacher quality and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 421-439.
Rosenshine, B. V. (1983). Teaching functions and instructural progra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335-351.
Ryan, D. W. (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r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fran, S. P. (1985). Correlates of special educators’ self-efficacy beliefs. B.D.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9, 61-67.
Sikorski, M. F. (1996). A classroom checkup: Best teaching practices i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9(1), 27-29.
Sparks, G. M. (1988).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change and subsequent improve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111-117.
Tracz, S. M., & Gibson, S. (1986, November). Effects of efficac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lifornia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arina delrey,
C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1 853)
Trentham, L., Silvern, S., & Brogdon, R. (1985). Teacher efficacy and teacher competency rating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2, 343-352.
Volkman, B. K. (1992, November). Enhancing Preservice Teachers’ Self-Efficacy through a Field-Based
Program of Reflective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Knoxville, T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4 232)
Yeung, K. W., & Watkins, D. (1998). Hong Kong Students Teachers’ Perso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39 111)
陳英進
幼兒保育系學生之教師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
6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efficacy and background
experience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
Ying-Chin Chen
Abstract
Teacher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ot only teach children in general education, but also
need to accomplisih the nee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Some publications emphasize that teachers
ploay a key role in implicat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ttitud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take the challen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eacher
efficac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 and explore background
experiences that might relate to teacher efficacy. This might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and suggest what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can do to help preservice
teachers developing teacher efficacy.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teacher efficacy.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experience have different teacher
efficacy.
Keywords: teacher efficacy, background experiences, preservice teacher
文章標題:2014宜蘭員山機器人燈會 2014-02-21 15:06:00
今天8點就起床了起床
難得的放假了三個同學一同出遊
原本約了四個,但因家裡不允許,所以只好...
首先約了韻紋在羅東會合順便吃Breakfast
然後前往羅東火車站10多的火車到宜蘭
途中火車上超空的
那節車廂只有我和韻紋和不認識的男子3人而已
怪的是那位男子在我們上車後的沒幾分鐘站了起來
然後就一直站著看著窗外,直到下了宜蘭車站,我跟韻紋互看了一下,然後笑了 XD
重點來了
我還暈車了呢!這是我搭火車以來第1次暈車
超不舒服、超想吐的
到宜蘭後下火車後我們打給瑞敏和晨羽
發現他們也到了,而且跟我們搭同一個火車只是不同節車廂而已,我們超驚訝的
出了車站我們就先去找回程要搭的計程車要了電話
再往金玉堂出發,去公車,我們幾乎等了1小時的公車才到了圓山公園呢!因為我是看網路上的公車時間,和那的站牌時間不一樣所以等了許久
到了公園後下了車看到冰淇淋超興奮,於是就等逛完燈會再來吃吃喝喝,結果沒想到燈會超無聊的,逛不到30分就逛完了
後來我們就混阿混的混到3點,才搭計程車回到宜蘭車站
再搭3點多的火車回羅東~~
過程中有超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很好玩也很開勳~
2014/02/14
文章標題:大掃除 2014-02-23 21:59:08
我這次的大掃除是我在我工作的地方
,之所以會在打工的地方做,是因為我在寒假前出了車禍,所以只好藉由打工的地方來完成我的作業。
這個工作也是我最後第2次做了,因為我的手因為這個工作而,一直裂開流血,所以媽媽就叫我別再做了。如沒有這個原因的話,我想我應該會一直做的到3年級暑假結束吧!因為我已經做得很習慣了,打掃一間廁所也不用花到20分鐘,縮然很耗費體力,但是有些時候也可以很悠閒的做,而且也有些福利呢!阿姨們也都對我很好、很親切。
最後我請了阿姨們幫我評鑑,評分結果是 80 分
|
1015102030
賴欣儀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50:22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探討
李聖威 ; 林佳蒨 ; 李謀監 ;
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6期 (2012/01), 226-231
幼兒運動 ; 身心發展 ; 遊戲 ; Children sports ;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 game
摘要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探討
李聖戚、林佳菁、李謀監
國立中正大學1 、南華大學2
由民傳統生育觀念改變,少子化現象漸趨明顯,使得幼兒的身心發展,逐漸被重視。幼兒
時期所接觸的外在誘因日益增多,如電視或電腦遊戲等,這些外在誘因會導致幼兒的身體活動
與心理發展過於遲緩與偏差,故目的為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有何影響。本研究利用
遊戲為方法來從事身體活動並參考國內、外文獻,暸解幼兒體能與成人體育最大不同在民幼兒
的身體活動主要以遊戲為主軸。遊戲是自然存在幼兒生活中,屬及自發性身體活動。幼兒在遊
戲中透過幻想及創造的方式從中獲得快樂且一再重覆、樂此不疲,其類型可分為功能性、象徵
性、建構性及規則性四種,隨著年齡增長,模式又可分為無所事事、旁觀、單獨、平行、連
合、團體及合作競爭等,讓幼兒在不同的情境中',g史發自我想像及創造力並藉由與他人互動學
習社會化、擴充生活經驗之身心發展。在遊戲進行中,幼兒亦可藉由遊戲充分活動身體、提升
動作技能表現,透過遊戲的方式及適時引導更可以幫助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均衡發
展。藉由本研究幼兒運動遊戲對股幼兒的身體活動與心理之發展有良好均衡發展,提供未來作
為從事幼教工作相關人員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幼兒運動、身心發展、遊戲
壹、緒論
在現今社會中充斥著許多外來的誘因,例如電視、電腦、漫畫或遊戲機等,這些誘因使得
孩童的大肌肉活動逐漸減少,轉變成以小肌肉的活動為主(李麗珍, 2004) 。不僅會降低幼
兒身體活動方面的成長,也會影響幼兒心理發展有所遲緩與偏差。因此,我們欲透過幼兒運
動遊戲來暸解在遊戲過程中,幼兒的身心發展會有何影響。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
體,以遊戲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體能力為目標的活動(林風南,
1990) 。遊戲是透過身體活動,做為教育的方式,它不僅可以宣洩情感放鬆情緒、表現生命
的現象,並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王健灰, 1981 )。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
育、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2010) 。學者杜戚亦認為遊戲是幼兒賴以成長並獲得智慧的方法。遊戲的功能及價值不僅可
以增進兒童身心健康及教育、藉由遊戲中培養其創造力和想像力,透過學習也可助長社會化學
習,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具有心理治療功能。針對身體活動方面,遊戲在幼兒體能活動的
行為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透過體能活動的經驗累積,讓幼兒從中獲得寶貴的學習(劉從
國、陳冠旭, 2001 )在心理方面,幼兒可以藉由運動遊戲的情境裡得到認知、情意及技能的
能力提升(周佳慧、林晉榮、肖詠梅, 2005) 。綜合以上所述,藉由運動遊戲,幼兒不僅可以
增強身體健康,提升內心自我肯定,培養創造及想像能力,亦可透過遊戲進行社會化的學習,
豐富幼兒的生活,快樂健康的成長。
貳、幼兒運動遊戲之發展
幼兒運動遊戲是種伴隨幼兒成長的方式,幼兒透過身體活動及遊戲中的自我溝通與想
法,來使身心能完美的達成各項任務。幼兒運動遊戲的分類主要可分為特質、功能、類型、兒
童各時期的遊戲發展、幼兒時期之行為模式、幼兒體能遊戲之相關理論幾種,在特質部分又可
分為:自發性、趣味性、重複性、創造性、變化性。自發性指的是幼兒依據本身意志所從事的
活動;趣味性則是形容遊戲是無拘無束、且富饒趣味,是一種快樂、喜悅的行為;重覆性是說
明暸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常會有一再重覆的產生,即使沒有變化,仍樂此不疲;創造性則表示兒
童會藉由遊戲中幻想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創造,藉此獲得快樂;變化性即是隨年齡的增長而變
化:遊戲內容將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差異。
在功能部分,則強調遊戲對於幼兒有積極正面的效果,可增進幼兒身心健康及教育;遊戲
可幫助幼兒獲得快樂、樂觀的想法,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幼兒們也可以透過遊戲過程藉以培
養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在幼兒成長後,透過學習亦可擴充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幫助及其社會化
學習與發展。
在類型部分,根據Piaget( 1962)認知理論,提出遊戲類型可以分為: (1)功能性:主要是
些簡單、重覆性的動作,像是追逐、吸悅于指或堆疊積木等動作的表現; (2)建構性:是種具
創意表現的遊戲,幼兒會藉由些簡單的材料,憑著自己的想法去進行,例如:黏土捏塑、積
木排列等; (3)象徵性:可分為想像遊戲、假裝遊戲、模仿遊戲、假扮遊戲、社會劇遊戲。其遊
戲中有角色分配,不論是真實的或虛構的、假裝的、想像的遊戲,均屬之,幼兒必須先有舊經
驗,轉化為心像,像是角色扮演遊戲、家家酒等; (4)規則性:此類遊戲訂有規則,遊戲者需共
同合作,分擔任務。而此規則可能是幼兒自訂或原本已訂定的,通常在6蔚左右出現, 7蔚後最
為普遍,此後直延續到成人,大約5-10攝間,兒童將規則看做是不可改變的, 10攝以後則開
始知道,只要大家有共識規則是可以改變的。如捉迷藏、打躲避球、跳格子等。
依照幼兒的心理發展,黃志成(1997)認為遊戲時期大致可分為五種: (1)感覺遊戲:2蔚後
會逐漸減少,它是運用感覺而獲得快樂的遊戲,例如聽到鼓聲覺得有趣,看到玩具而高興等;
(2)運動遊戲:運動遊戲至成人期以後仍然存在,只是內容隨年齡而變化。因于、腳的活動而獲
得快樂的遊戲,稱之。譬如投球、跑步、騎三輪車及嬰兒期手腳運動; (3)模仿遊戲:2蔚後模
仿遊戲大為增加,以3 、4蔚達到頂峰。藉仿效週遭人生活、動作、語言而快樂者,像是辦家家
酒等角色扮演的遊戲; (4) 建構遊戲:萌芽民1 蔚左右, 2蔚後更是積極,兒童期後則更發展,
有目的的建構或製造物體。如:堆積木、玩黏土、繪畫等; (5) 受容遊戲:在1 蔚以前即已顯
現, 3蔚後更能接受, 5 、6蔚後則能享受其中的快樂。它是一種非幼兒主動遊戲,而是被動承
受的,有像是閱讀圖畫書、收聽廣播、聽故事等。
有關於幼兒時期的行為模式,透過近年來眾多學者探討整理後,並歸類出無所事事行為、
旁觀行為、單獨遊戲、平行遊戲(2-3蔚)、連合遊戲(4-5蔚)、團體遊戲(5-6蔚)及合作遊戲(7-8
蔚)幾種。在最初的無所事事行為中,幼兒毫無目的的行為,只是一般的觀察;而進到旁觀時
期則是意識到遊戲的存在,但仍是在一旁觀看他人遊戲,自己並不參與其中;在一至二蔚時的
單獨時期,幼兒自我表現較強烈,在遊戲中,均以自我為基礎,喜歡一個人遊戲,不想接納其
他同儕。此時期的幼兒遊戲以感官為主的感覺遊戲,即便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愉快;到了二至
三蔚平行遊戲時期,此時幼兒開始了群體生活,但在群體中,遊戲仍多為各玩各的,彼此間少
增第6 期幼兒運崗動遊掛戲~∞……………
有j溝菁通,不喜歡與人合作,且遊戲的目的,往往僅為遊戲,並無競爭意義存在;而四至五繭的
連合遊戲時期,幼兒逐漸社會化,開始與周圍同伴談話、共同遊戲,人數僅以二人或少數人為
主,不屬民任何團體,只是在起作相同或類似的活動而已;等到五至六蹋的團體遊戲時期,
此時幼兒開始進行較為複雜的遊戲,逐漸從個人遊戲轉變成群體遊戲,如兩人三腳、球類比賽
及接力賽等,進行分組對抗活動;遊戲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漸漸分化;在經過了前面的時
期,開始有了分工合作的團體遊戲,而且每個個體都有參與的義務,此時期的遊戲規則明確,
具有競爭性質,訓練兒童產生合作與競爭等社會化行為。
有關遊戲的理論及遊戲在幼兒生活所扮演的角色論點可以分為「古典理論」及「動
力理論-.J古典理論旨在嘗試暸解人們為何遊戲;動力理論則在探究人們如何遊戲
(Gilmore,1966) ,古典理論盛行改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末的遊戲理論,主要有四種: (1)精力過
剩論,是1878年由史賓賽(H. 8pencer)所提出。此理論認為兒童的遊戲是無目的的,是用來發
洩過剩精力的方式; (2)充電論則是1916年派特帕克(G. Patrick)提出。遊戲可以消除疲勞,提
供保養的機會。遊戲在為兒童完成新任務或不熟悉任務而消耗能量下為兒童補充新的能量; (3)
行為複演論的定義則是(a)人類自幼稚到成熟的成長歷程,就好像人類自原始到現代進化過程的
重演。(b)例如8 、9蔚女童玩洋娃娃是母性本能的複演; 6-9蔚男童玩騎馬打仗則是狗獵本能
的複演; (4) 生活準備論或預演論(K.Groos , 1901) :說明暸(a)遊戲是為未來生活無意識地做準
備。對兒童發展有顯著作用,如:女童玩洋娃娃是為日後生兒育女做準備;男孩玩冒險遊戲是
為日後謀生做準備,該理論未提出前早就獲得人們的響應,尤其對福祿貝爾(F. Froebel) 、蒙特
梭利(M. Montessori)艾薩克斯(8.lsaacs)等人教育思想中產生重要影響。認為遊戲對兒童發展
有著重要功能; (5) 自我表現論,意指遊戲是人類求生存的方法,並可表現其人格、個性與自身
能力的于段。(6) 生活活動論,可由社戚所說,.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的生活-.J來下註解他
指出遊戲係日常生活中,除工作或直接與個體的生存有關的活動之外的活動,即較能自由、自
在、自立、自動展開的活動,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喜悅的活動; (7)補償論此論是由佛洛
依德(8. Freud)所提出。他將遊戲看做一種釋放緊張的管道,就像父母去逛街一樣,是一種宣
洩。這種觀點正是遊戲治療的觀點。
動力理論的發展則在二十世紀後盛行,取代了古典理論,可分為兩大類型:心理分析理論
及發展理論(Gilmore ' 1966) ,分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理論
認為兒童透過遊戲,來傳達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內心世界。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遊戲
的功能主要是情緒方面的,幼兒可藉遊戲減輕壓力。
二、發展理論
遊戲理論的演進,大致上和認知發展理論的演進相符合。多數的發展理論都認同正向的遊
戲經驗有助設智力的發展,並將幼兒成長中遊戲內容的改變和其發展階段的變化相對照來討論
(Garvey , 1977) 。
遊戲是個人最初也是最重要處理壓力的一種方式;藉由遊戲,兒童把現實的情境轉換,
原本無法掌控的情境在其中得以處理,內心的壓力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得以籽解(Elkind '
1987) 。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影響
運動遊戲對世幼兒的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都有很大的助益,生理方面如肌肉的發展、
心肺功能、身體組成等方面的改善(黃文俊, 1998) ;而心理方面則有Piaget(1962)提出遊戲能
夠使幼兒練習及加強心理技能;幼兒亦可以透過遊戲,與他人互動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以下則
是進步說明幼兒在運動遊戲中所需的三種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社會需求。
在生理需求方面,可以藉由遊戲活動可幫助大小肌肉發育,且在遊戲中活動筋骨也可以幫
助骨髓發育,遊戲還可以促進體內器官作用的進行,對消化、循環及心臟等器官均有實質幫
助。
在心理需求方面,因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對許多陌生的事都感到新鮮,且此時期模仿力
強,會容易透過模仿大人的動作來學習;遊戲也是情緒疏導的管道,藉以調適幼兒情緒;而在
幼兒時期,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做的事,所以藉由遊戲培養興趣,並透過遊
戲讓幼兒得到充分發揮,亦可滿足其成就感。
社會需求方面則強調修正行為以及群性行為的發展,修正行為主要是藉遊戲活動來修正兒
童行為,以符合社會規範,而群性行為則是透過遊戲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及培養合作、仁
愛、互助、謙讓等優美情操。
肆、結論
由上述可以清楚暸解,幼兒運動遊戲是自發性的,幼兒自然方式進行各式各樣的運動遊
戲,亦是幼兒成長的原動力。透過運動遊戲可以幫助幼兒充分活動筋骨,並提供幼兒發揮想像
及創造能力,使其從遊戲中學習及增長學習的多元能力。
幼兒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紮根,因此從幼兒身體活動的技能與認知、想像末日創造能力的展
現及社會化的學習,讓幼兒擁有健全強健的體魄、豐富的情感、樂觀的想法及與他人互動技
巧,對任何事物皆能充滿著好奇與冒險心,在身心發展上,有完美的展現,達到五育均全的教
育目標。
參考文獻
王健灰(1981) 。如何實施幼兒體育課程。臺北市:歐語出版社。
李麗10 (1994) 。成人收看電視具體適能之關係。大專體育,吧, 87-92 。
林風南(1990) 。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五南。
林晉榮、黃永寬、姚妮君(2007) 。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群性發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2) , 23-29 。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2010)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幼兒教育年刊
(21) , 24-34 。
黃文俊(1998) 。幼兒身體活動的重要11哇。學校體育雙月刊, 37 ' 68-70 。
黃志成(1997) 。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從國、陳冠旭(2001) 。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大專體育, 56 ' 97-105 。
|
1015102029
李欣儒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2028
胡仙妤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暑假作業) 2013-09-23 13:41:50
高雄師大學報 2012, 32, 113-134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
個人因素之研究
傅秀媚1 劉美玉2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來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
生升學或就業意願之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發展「影響高
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職幼保科畢業
班學生為對象,採分層抽樣共獲得有效樣本672 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結果
如下︰一、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有31%選擇升學非幼保科系、學生在學
期間有關實習、打工與志工經驗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選科動機以喜歡小孩占多數、
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69%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40%;二、影
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群組的因素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為主,影響就業群組的主要
因素為非幼保實習經驗,這些因素的正確預測率達61%。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點建議
供教育主管、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高職幼保科、升學意願、就業意願、區別分析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教授
2 國立台中高農幼兒保育科教師(通訊作者)
投稿日期:2012/03/20;接受日期:2012/06/28
11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A Stud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rollment or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for the Early Childcar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hiou-mei Fu* Mei-yu L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rollment and the
employment for the early childcar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Besides, it is focused on its predictive ability.The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is
used in the study which is stratified sampling 672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early
childcar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First, 94.5% of the students continually enroll, among them, 31% of the students don’t
choose to enroll the early childcare department, most students’ experiences about practice
and volunteer are related with early childcare, liking children is the main motive of
selecting a department. 91.2%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continue to enroll, 69% of
the students’ family-income are below 40% of the average-income. Second,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rollment are parents expectations, practice experience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mployment is practice experiences that are not related to
early childcare. Conclusion: most students are from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o
their practice and volunteer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to early childcare; liking children is the
main motive of their selecting the department; 91.2% of their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continue to enroll, 69% of the students’ family- income is below 40% of the
average-income. Parents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rollment or
the employment. The accurate anticipating ratio is 61%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trategies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Keywords: the early childcare of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enrollment willingness,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discriminant analysis.
* Professor,Graduate Program of Early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Teacher, Department of E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
(Corresponding author)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15
壹、緒論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養兒育女的負擔日漸沉重,再加上育兒托兒的政策遲遲未制定,導致
出生率降低,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減少,由2001 年的260354 人快速減少至2010 年的166886
人(內政部戶政司,2011)。十年減少近十萬名嬰兒,首當其衝的就是幼托園所的招生情形,接
著間接衝擊到高職幼保科的招生及選擇升學方向與就業情形。自1990 年起,在政府規劃的技職
教育政策之下,「技職院校」已成為當時高職生繼續升學的主要管道,職校不再是高職學生求
學生涯的終點站。他們畢業後繼續升學的比例逐年上升,升學率由1994 年之16.22%大幅提高
至2011 年之81.91%(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17 年期間升學率成長四倍,由此可見其擴張
速度之快,這段時間也是技職科大招生的巔峰時期。但不幸的是,此時高職幼保科畢業生人數,
已因少子化因素明顯地減少,由2000 年的5186 人逐年降低至2009 年的3606 人,已嚴重影響
到四技二專的招生情形。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11)報考人數統計資料證實,2008 年至2010
年幼保科的報考人數,已由5273 人降至2845 人,三年減掉近五成,這對科技大學的人事安排
將造成重大影響。在出生人數減少的前提下,首先出現的可能是招生不足的問題,另ㄧ個問題
則是有關科系流動的微調問題。陳怡靖、鄭耀南、鄭進丁(2010)研究結果指出,有七成幼保科
畢業生會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但有三成學生畢業後不選擇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表示這些學
生在幼保本科以外,有更好的選擇。林大森(2007)研究的實證資料呼應了此結果,高職階段,
家事、醫護類科所佔的比例分別為6.61%、7.43%,但到了四技二專階段所佔的比例則為5.86%、
10.19%。由此可見,這兩類科學生的就讀科系在中等與高等技職教育之間有科系流動的情形。
幼保科學生在接受三年的專業訓練之後,卻有這麼高的比例人數要另謀發展,確實要慎思,而
這些改變又受到何種個人因素所影響,則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之ㄧ。
郭靜宜(2002)研究指出,高職幼保科學生畢業後七成以升學為主,而不打算升學的學生中,
僅有近五成的學生有意願投入幼教實務工作。而呂靜芬(2008)研究結果提到,升學仍然以選讀
幼保、幼教相關科系佔大部分,陳怡靖等人(2010)研究結果說明,有七成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
三成不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這表示幼保科畢業生幾乎都繼續升學。而這三份研究,除郭靜宜
(2002)有談到就業部分,其餘皆未涉獵不升學學生的就業情形。因此,有關高職幼保科畢業生
將受何種因素影響而選擇就業,亦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之一。
綜合上述,在技職升學管道暢通、少子化現象及受到社會潮流趨勢的影響之下,幼保科畢
業生大都未直接進入職場,而選擇繼續升學科技大學。有鑒於此,本文依據高職幼保科畢業生
的升學或就業意願,分為「升學幼保科系意願」、「升學非幼保科系意願」、「直接就業意願」
三群組,以區別分析來預測影響其升學或就業意願的相關變項。據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點:
一、瞭解高職幼保科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就讀學制、幼保實習與非幼保實習經驗、幼保
志工與非幼保志工經驗、父母期望、選科動機(興趣)、家庭收入的現況。
二、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
11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貳、相關文獻
本研究係以全國高職幼保科高三畢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
業意願之個人因素」為主題進行研究。以下針對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與就業現況分析
高職幼保科當初成立的宗旨是以培養幼兒保育的基層人才為目標(教育部,1987),它也是
當時托兒保育機構師資的主要來源,但自1973 年設科至今,教保員的學歷已從高職幼保科提升
為幼保專科以上(內政部,2011),2012 年1 月1 日幼托整合政策上路後,依「幼兒教育及照顧
法」第21 條說明,幼兒園的教保員仍維持幼保專科以上的資格。再加上社會變遷、經濟結構改
變、生活素質提升,相對各職場的人力素質也被要求要提高,因此,高職生畢業後投入職場已
不符當前的幼教政策,因此,「繼續升學」已逐漸成為大多數高職生畢業後另一項重要的選擇。
近20 年來,高職畢業生在歷經技專院校的初期設立、快速擴張之蓬勃發展時期,及少子化
問題所衍生的科系萎縮與轉型潮,首當其衝的幼保科學生,意識到幼托園所的招生人數減少,
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畢業後的就業情形。同時在社會刻板印象之下,其主觀的自我認同遭到打
擊,甚至自認為不如未具任何專業訓練的高中生(林大森,1998)等因素的考量之下,不得不繼
續升大學。而就讀科技大學可以透過課程規劃與實習過程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為未來的工作
预作準備,以提升個人在未來職場上的競爭能力。然而,教育雖然可以提升人力資本,獲得較
好的職業與較高的經濟地位,但有學者研究發現,認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昂貴,及畢業後不
能快速的回收而選擇直接就業是理性與可以理解的(Antonio, 1997)。本研究對象高職幼保科是屬
於家事類科,後來改為家政群,目前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的統計資料只公開各類科的升學與就業
比率,承辦人員說明各校分科資料屬於內部文件不公開。從研究者所整理的表1,高職各類科
的升學與就業率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由家事類科的數字變化情形亦可窺知幼保科升學
與就業率的現況趨勢。從87 學年度(88 年6 月畢業)的高職畢業生總人數由157964 人降到99 學
年度(100 年6 月畢業)的109837 人,其中家事類科的升學率由87 學年度的18.56%逐年提升到
99 學年度的67.07%,而就業率則從87 學年度的61.8%遞減至99 學年度的27.88%。以共同研
究者任教的國立學校93 學年到98 學年的六年期間,幼保科畢業生共223 位,只有4 人未直接
升學,升學比率為94.11%-100%,就業比率為0-5,88%,可見時空變化,目前的高職生已逐漸
將升學列為高職畢業後的首要目標。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17
表1 高職各類科的升學與就業率
年度 家事類科 藝術類科 農業類科 海事水產類科工業類科 醫護類科 商業類科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87 18.56 61.80 12.54 49.83 23.69 47.02 32.11 44.24 27.16 44.55 23.50 32.88 37.03 38.51
88 22.20 55.06 13.37 44.56 32.59 40.09 40.37 38.26 32.14 38.72 27.99 28.01 45.35 31.25
89 25.42 48.22 24.25 40.52 36.15 34.87 42.94 33.55 38.12 31.73 37.32 26.85 53.09 25.75
90 29.15 45.34 37.84 29.73 38.21 33.64 49.63 29.46 43.04 28.24 42.79 18.28 55.13 24.10
91 39.48 42.38 37.79 28.26 50.50 29.06 53.32 29.96 51.70 26.31 68.29 13.06 64.00 20.29
92 47.74 39.03 41.47 21.83 57.78 23.06 61.80 23.68 60.55 22.64 87.99 05.82 67.74 19.60
93 52.28 36.87 50.42 19.23 67.87 20.40 65.24 23.52 64.57 21.30 90.91 04.79 71.45 18.40
94 56.78 32.20 54.59 22.41 76.44 14.23 70.89 20.89 68.23 17.72 90.30 04.64 74.11 16.39
95 59.30 31.87 59.37 19.43 77.48 14.36 70.45 20.71 73.00 15.54 72.05 12.17 76.39 14.78
96
從96 學年起按群分,因太多群,此處只列出家政群升學與就業資料,但96 學年未列出家政群資料。
升學率前三高分別為化工群:92.43%、外語群:88.75%、商業與管理群:87.85%
就業率前三高分別為綜合職業科:59.27%、其他群:30.21%、動力機械群:29.78%
97 61.46 30.34
98 64.35 29.54
99 67.07 27.88
從以上資料顯示,家事類科的升學人數是一路攀升,12 年間提升近三倍,相對的就業人數
則逐年下降,12 年減少一半以上,亦即十幾年來,不論是升學或就業率都呈現出很大的變化,
尤其在升學率提升方面,明顯比就業率降低來的快速。根據表1 高職各類科的升學與就業率統
計資料(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家事類科的升學率都是當年度中各類科倒數最後三名,就
業率則剛好相反,幾乎都是排在當年度各類科的前三高。有關家事類科在80 年代的升學率偏
低,除了升學風氣未大開以外,升學管道不多也是主要原因,而從90 年代後升學率快速增加,
除了原本的低升學率以外,推估和技專院校幼保科系的名額大增有關,如表2 四技二專幼保科
系歷年招生名額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2012),目前最早只能查到92 學年度,其中從95 學
年起,因增加了推甄與技優管道,招生名額大大提高,當然有助於升學率提升。此外,家長開
始重視職校升學科技大學這個升學管道,及各職業學校彼此相互競爭、拼升學率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所言是有關升學或就業相關的大環境,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是在現有的大環境之下,其他
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相關的個人因素。
表2 四技二專幼保科系歷年招生名額
招生方式 92 學年 93 學年 94 學年 95 學年96 學年97 學年98 學年99 學年 100 學年
登記 2201 2518 2609 2437 2626 2529 2511 2136 1682
推甄 1750 1737 1809 1579 1356 1003
技優 247 211 236 231 224 188
保送 18 11
合計 2201 人2518 人 2609 人 4434 人4574 人4574 人4321 人 3734 人 2884 人
資料來源: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歷屆四技二專各項招生統計資料
二、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之相關研究
回顧過去相關的研究(蔡伶霞,2004;蔣家娟,2002;鄭富家,2003;黃馨嬅,2001;韓京
11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倫,2009;楊達清,2010;洪先進,2001;汪慧玲、沈佳生,2010;吳文全,2002;蘇文瑞,
2003;Mihalic & Elliott, 1997; Ornstein, 2003),影響高職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個人因素很多,主
要可歸納為就讀學校性質、就讀學制、選科動機或興趣、實習或打工經驗、志工經驗、父母期
望、家庭收入等。茲分述如下:
(ㄧ)興趣與動機
張春興(1989)的「教育心裡學」一書中提到「興趣」是維持個體活動並導向某一目的的歷
程。幼保科學生畢業後的升學或就業意願,通常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而這思考過程可
能會受到「興趣」因素的影響。生涯選擇的過程必需把自我概念(包含人的需求、興趣、價值觀
和能力)與工作環境的現實性的知識綜合起來(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有研究指出,學生選
擇繼續升學相同科系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對原來的科系有興趣(戴正雄,2003);有研究
結果指出,美容科學生都有很高的升學意願,有關「興趣」因素方面,均呈現正面的趨向(蔡伶
霞,2004));蔣家娟(2002)研究結果指出,「興趣」因素對於高職餐館科學生的升學或就業意願
影響最大;陳怡靖等人(2010)研究結果認為:幼保科學生入學前與未來繼續升學幼保相關科系,
「個人興趣」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動機亦是影響個人行為的動力之一,陳彥玲(2000)
在「幼稚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與任教承諾之探討」提到:對幼兒教育有興趣、喜愛孩子等因素
會影響幼稚園實習教師「高意願-有承諾」的任教決定;Ornstein(2003)歸納任教動機為:喜愛兒
童、能傳授知識、對教學有興趣、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馬惠文(2006)「不同學校體系的
幼教職前教師任教意願及教學信念的探討」的研究結果指出,來自普通大學、技職院校與師範
體系的幼教職前教師選擇幼教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喜愛小孩。綜上研究可知,明確的動機與興
趣在個人繼續升學或就業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 。
(二)實習或打工(含志工)經驗
高職教育是以培育基層技術人員為主,因此課程的特色除了國英數等共同科目以外,約有
六成是屬於專業課程。幼保科的專業課程除了專業理論以外,尚有專業實習訓練,其內容包含
二年級到幼托園所見習、試教及三年級的校外集中實習,而實習的安排將因各校與各科屬性不
同並不一致。有關校外集中實習乃是屬於必修課程-「教保實務」的課程內容之一,其課程大綱
的教學注意事項五、六點說明如下:上學期實施校內實習,下學期實施校外實習,畢業前,得
舉行集中實習二至四星期(教育部,1998)。一般學校的做法大概都是由學生,從市政府評鑑合
格的幼托園所尋找離家近或適合自己的園所,經學校審核通過發文後再安排統一時間集中實
習。經過實習課程的歷練,幼保科學生將對幼托園所的生態、環境與教保人員職掌有初步的了
解。以共同研究者任職學校的幼保科學生來說,極大部分都很期待到幼托園所實習,理由是可
以直接到工作現場和幼兒、老師面對面接觸,家長對實習的價值也大都持肯定的態度。汪慧玲、
沈佳生(2010)的研究結果指出,園所實習經驗對學生的任教意願有顯著差異;馬惠文(2006)研究
結果也提到:幼教工作經驗的有無與未來任教意願有明顯差異,另外,亦提到師範體系學校的
幼教職前教師,其教學信念在實習生與在校生之間有差異,這表示經由實習的歷練將可改變職
前教師的信念;陳怡靖(2006)研究亦提到:訪談中有園所主管提及類似的觀點:「剛畢業沒什麼
經驗,很多事無法處理」、「剛畢業的大學生不一定會教,教學不如有經驗的」,這與近來適逢畢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19
業季,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五月份失業率微升至4.12%,沒有工作經驗,社會新鮮人嘆求職難,
因為企業都要求有經驗(林人芳,2012)。另有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地區園所甄選教師的錄取因
素中,歸屬於人力資本的工作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項目之一(陳怡靖、鄭耀南,2009)。高職幼保
科實習課程的性質,雖然不等同於正式教師工作,但它是在正式的幼教老師指導下學習,猶如
目前政府的師資培育制度的實習教師階段,屬於直接示範與指導的師徒制,所學到的經驗都是
第一手的,非常難得與寶貴。這也說明了高職實習課程的必要性與其正面價值,但可以不拘泥
於園所的大小,汪慧玲(2008)研究指出,「實習園所規模」及「實習園所區域」等方面對實習
教師任教意願並沒有顯著差異,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幼教職場的運作,以瞭解教保人員
的職責與風範。
學生除了實習以外,也常會因各種因素選擇工讀或打工,青少年工讀不只是累積工作經驗,
也發展出工作的意義和希望,並可從工作中養成負責的態度。劉修祥、黃淑貞、陳麗文(2000)
研究指出,高職餐館科學生55.2%有實習或工讀經驗對選擇行業有影響,且48.3%認為有正面
影響;黃馨嬅(2001)研究發現,有工作經驗的青少年,為提升學歷,在未來取得較高薪資的職
業,這將成為考慮是否繼續升學的動力;Mihalic 和Elliott(1997)檢視青少年工讀,認為短期對
在學校、家庭及人際關係上有負面影響,但在求職方面卻有長程的益處,可以從工作中獲取知
識、技巧、增加責任感、自信心;蔣家娟(2002)研究指出,高職餐館科學生實習成績愈高及有
與餐館相關的工作經驗者,畢業後會繼續升學餐飲相同領域的學校或到餐飲相關的職場就業,
相反的若有非餐飲的工作經驗者,畢業後會繼續就讀非餐飲領域的學校或到非餐飲的職場就
業;而韓京倫(2009)在「針對一個高職幼保科學生」的研究結果指出,個案在實習過程中產生
了「繼續升學」,對未來工作才有助益的想法。意即持續接受教育可以累積個人資本與提升文憑
層級,而這兩項在台灣的勞動市場都具有相當的適用性(劉正、李錦華,2001)。綜上研究,在
學學生具有相關領域的實習或工作經驗者對未來的升學或就業意願具有正面的影響。
(三)父母期望
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 1902-1994)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高職生正
逢第五階段的「青年期」,此時正是面臨再升學與就業抉擇的階段,是「自我統合對角色混淆」
的發展時期。艾里克森認為此一時期,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的關鍵,當個體發展至「自
我統合」時,人格將趨於成熟,在自我追尋上即可獲得安身立命的穩定感。但大部分的人在此
時期很難順利無阻,多少都有自我統合的危機(張春興,2004)。因而此時,父母的態度、期望
對正處於徬徨無助的青少年來說,可能影響其思考方向。Germeijs 與Verschueren(2009)對281
位12 年級學生,在高等教育中選擇主修科目與雙親的依附程度進行一年的縱貫性研究,結果顯
示:在未來的自我探索、環境探索的深入情形及生涯決策方向等與母親的依附程度較高,意即
受母親的影響較大。也可能因此導致親子關係改善,明顯有助於生涯發展(Palmer & Cochran,
1998);Kao 與Tienda(1998)研究美國八年級學生,在分別控制家庭社經背景、家庭結構與移民
背景、家庭資源、學業表現等相關變項後,所獲結果:亞裔學生家庭的教育期望將導致父母積
極的家庭教育策略。另一項針對美國華裔大學生的深度訪談指出:不同階級的華人父母,對子
女完成高等教育的期望幾乎相同,只是所採取的途徑不同(Louie, 2001)。劉修祥等人(2000)的研
究北市高職餐館科學生指出,父母親對升學的態度,與學生是否繼續升學有顯著相關性;林佳
12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蓉(2002)在「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中的結論之一:幼兒教師
工作選擇受到重要他人、家庭背景因素和個人因素考量的影響;鄭富家(2003)的研究結果:在
升學態度上,父母親對其升學態度持鼓勵者,其升學態度高於無意見及反對者;楊達清(2010)
研究高職幼保科學生,結果顯示:「家庭氣氛」、「父母期望」與「學習成就」的相關係數達
顯著水準,考取國立大學的幼保科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父母期望」方面,顯著優於私立大
學。由以上研究可知,不分國內外的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都很高。換句話說,家庭氣
氛愈融洽、父母期望愈高,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愈佳,父母關心子女的學業與學習狀況,將有
助於子女的學業成就。本文則以子女的角度權衡父母的想法做為探討的依據。
(四)家庭收入
家庭生活包含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而物質層面的各種開銷是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因
此家庭收入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家庭的整體規劃,包含個人層面的滿足與子女教育等事項的
安排。一般而言,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往往家庭收入也愈高,家庭收入同時亦決定學生教育的
選擇;洪先進(2001)研究發現,不同社經背景學生、家庭收入與報考二專餐旅類成顯著差異;
蔡伶霞(2004)研究結果指出,美容類科學生,家庭收入不同和升學意願有顯著差異,收入五萬
到六萬九千元的家庭,其子女的升學意願顯著高於家庭收入三萬元以下的家庭。此外,家庭收
入在七萬到八萬九千元者比四萬九千元以下者,更能知覺到父母的期望;鄭富家(2003)研究指
出,家庭收入在三萬元以上,其子女升學意願較高,且以選擇本科系為主;另有研究指出,海
事類科學生在三年級時會因家庭收入好而有較高的升學意願,同時也會因為要分擔家庭生計與
學費而有較高的就業意願(戴正雄,2003);另外,有研究指出,家庭收入高低與升學或就業意
願沒有顯著差異(蔣家娟,2002)。綜上研究,家庭收入的高低大都會影響子女升學或就業的意
願,尤其升上高三,因為年紀增長了,會考量到家裡的經濟狀況而決定是否繼續升學或直接就
業,也是一種成孰與責任感的表現。
(五)就讀學制與學校性質
我國高職的學制分為編制班、建教班、實用技能班三種,本研究對象是指後期中等教育家
政群的幼保科(含高級中等學校所設的幼保科)及綜合高中的幼保學程。吳文全(2002)研究結果,
高職控制科學生九成以上,畢業後要繼續升學,但其升學意願會受性別及公私立學校而影響。
另蘇文瑞(2003)的研究指出,公立高職電機科學生的升學目標有35.3%是國立科大,52.4%的學
生趨向國立技術學院以上,5.8%升學非本科系,2.1%不升學。可能原因是能考上公立高職的學
生都是成績較佳的學生,所以升學意願強,升學目標也高。 有關就讀學制部份,蔡伶霞(2004)
研究指出,就讀不同學制與升學意願有顯著差異,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的升學意願明顯高於
美容科日間部學生,其「學習動機」、「興趣」、「自我期望」、「父母期望」各向度皆高於
美容科日間部學生,這可能和就讀學程之前,高一會先經過試探才選擇就讀美容學程,也就是
美容學程是他感興趣的科目,所以繼續升學意願高,這和蔣家娟(2002)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綜言之,就讀學制與學校性質對個人升學與就業意願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綜上研究,個人興趣與選科動機對高職幼保、餐館、美容及海事等科學生,畢業後升學或
就業意願是重要關鍵因素;幼保科學生在實習之後更確認應繼續升學對未來就業才有幫助,幼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1
保系學生具有實習及工作經驗者,對任教意願有顯著差異;北市高職餐館科學生,其父母對學
生的態度對其是否繼續升學有顯著相關性;家庭收入和升學或就業意願大都有顯著差異,但也
有呈相反結果的;公立高職電機科學生升學意願強烈,尤其有一半以上以升國立技院以上學校
為目標,美容幼保學程學生的升學意願明顯比美容科日間部學生高,意即學生就讀學制與公私
立學校對其升學或就業意願有明顯差異。本研究由以上文獻資料擬定了二點待答問題如下:
(一) 瞭解高職幼保科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就讀學制、幼保實習與非幼保實習經驗、幼保
志工與非幼保志工經驗、父母期望、選科動機(興趣)、家庭收入的現況為何?
(二) 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為何?
參、研究方法
ㄧ、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對全國高職幼保科高三學生進行量化調查,所獲結果先根據受試者的升
學或就業意願分成三個群組,接著再運用區別分析針對背景變項,包括就讀學校性質、幼保職
業類科或幼保學程、實習經驗、志工經驗、父母期望、選科動機(喜歡小孩)、家庭年收入對其
升學或就業意願進行預測。研究架構如圖1
圖1 研究架構圖
(ㄧ)研究變項
1. 自變項
(1) 就讀公私立學校: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公立為1,私立
為0。
(2) 就讀幼保科或幼保學程: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幼保職業類科為1,綜合高
中幼保學程為0。
(3)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1,
無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0。
(4)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
1,無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0。
背景變項
1.就讀公私立學校
2.就讀幼保科或學程
3.幼保實習經驗
4.非幼保實習經驗
5.幼保志工經驗
6 非幼保志工經
7.父母期望
8.興趣(選科動機)
9.家庭年收入
1.升學幼保科系意願
2.升學非幼保科系意願
3.直接就業意願
區別分析
12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5) 幼保志工經驗: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幼保志工經驗為1,無幼保志工經
驗為0。
(6) 非幼保志工經驗: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非幼保志工經驗為1,無非幼保志
工經驗為0。
(7) 期望子女升學或就業: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期望子女繼續升學為1,期望
子女馬上就業為0。
(8)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喜歡小孩為1,不喜歡小孩為0。
(9)家庭年收入:為連續變項不需轉化為虛擬變項。
2. 依變項
依受試者的升學或就業意願分為升學幼保相關科系、升學非幼保科系、就業三群組。
二、研究對象與抽樣
本研究以全國高職幼保科包含綜合高中幼保學程高三日間部學生約2904 人作為母群体,符
合資格的學校共有56 所(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為兼顧區域特色與調查的客觀性,分為北
部地區(包含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中部地區(包含苗栗縣、台中縣、
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及東南部地區(包含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
台東縣、花蓮縣)三區分層抽樣,先以學校為單位選取,各抽樣學校皆只抽選一班,每班以25
名學生進行施測為原則,但部分學校因學程人數不一,各校略有不同。為提升本研究的信效度,
問卷分预試及正式兩階段進行。首先抽取中部地區公私立共三校125 位學生進行预試,共獲有
效樣本122 份,有效回收率為97.6%,如表3。
表3 預試有效樣本回收率
學校 發放數 有效回收數 有效回收率%
A 學校 40 37 92.5
B 學校 45 45 100.0
C 學校 40 40 100.0
合計 125 122 97.6
接著依北、中、東南三地區分層抽取31 所學校,總抽樣比為23.7%,共寄出688 份問卷,
於民國100 年1 月10 日到3 月10 日進行正式施測與回收。回收後,將兩項以下未填答者以遺
漏值處理,三項以上(含三項)未填答者則視為廢卷,篩選後共獲有效問卷672 份,有效回收率
為98%,各地區抽樣比與有效回收率如表4。
表4 高職幼保科正式問卷各地區抽樣比與有效回收率
發放問卷 母群總人數抽樣% 有效問卷 有效回收率%
北部地區 289 1472 19.6 279 96.0
中部地區 202 880 23.0 202 100.0
東南部地區 197 552 35.6 191 97.0
合計 688 2904 23.7 672 98.0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3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高職幼保科學生影響其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為研究者自編,題目
的編製是以幼保科專業課程及參考幼教職場相關問卷來設計問題,並請兩位大學相關領域教授
及兩位高職幼保科專業領域教師,針對問卷內容、用詞、題意以及適用性進行檢視並提供改進
意見,以建立專家效度。問卷分為基本資料及問卷內容兩大部份,其中基本資料包含就讀學校
性質與就讀學制、是否具有與幼保相關之實習或志工經驗、選讀高職幼保科動機、父母對子女
升學或就業的期望、家庭年收入等。而問卷內容為「升學或就業意願」预試有15 題,採「非常
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4、3、2、1 分,信度考驗在刪除呈
負值的第11 題後,其α值為.894,決斷值(CR)在4.2-11.8 之間,累積的可解釋變異達61.67%,
由以上數據,表示該份問卷內容具鑑別度且信效度良好。
四、資料處理與分析
區別分析屬於迴歸分析的一種,其自變項必須是連續變項(計量變項),若為間斷變項,要
投入回歸模式必須轉化為虛擬變項。如果依變項為間斷變項且為三分以上的名義變項則可使用
區別分析法(discrimination analysis 或譯為判別分析)(吳明隆,2010)。本研究將所得之有效問卷,
進行編碼與登錄資料,再以SPSS12.0 中文視窗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統計,並將背景變項以次
數分配及百分比進行分析,再以升學或就業意願與有關變項進行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以取得正確預測率。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統計結果分兩部份呈現﹕第一部份呈現高職
幼保科學生背景變項的現況分析,第二部份陳述運用區別分析對背景變項的預測情形。
一、高職幼保科學生背景變項的現況
表5 為高職幼保科背景變項的現況分析,學校性質以私立的71.8%佔多數;學制則以職業
類科的75%為主流;實習或打工經驗以幼保相關高達64.7%最多;而志工經驗部分,有幼保經
驗和無經驗者皆有超過三成;選讀幼保科動機以喜歡小孩66.5%排名第一;父母有高達91.2%
期望子女直接升學為最高,而期望子女直接就業僅占8.1%;家庭年收入以282200 元以下佔
43.3%最多,其次以282201-544500 元佔25.7%居次,而1049201 元以上者僅佔5.2%。
12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表5 高職幼保科背景變項現況分析
變 項 類別 人次 百分比(%)
就讀學校性質 公立 185 27.5
私立 482 71.8
遺漏值 5 0.7
幼保科或學程 職業類科 504 75.0
幼保學程 163 24.3
遺漏值 5 0.7
實習或打工經驗 幼教相關 435 64.7
非幼教相關 137 20.4
無實習或打工經驗 96 14.3
遺漏值 4 0.6
志工經驗 幼教相關 234 34.8
非幼教相關 190 28.3
無志工經驗 236 35.1
遺漏值 12 1.8
興趣(選科動機) 喜歡小孩 447 66.5
喜歡工作性質 120 17.9
喜歡工作環境 100 14.9
遺漏值 5 0.7
父母期望 直接升學 613 91.2
直接就業 54 8.1
遺漏值 5 0.7
家庭年收入 282200 元以下 291 43.3
282201-544500 元 173 25.7
544501-771500 元 98 14.6
771501-1049200 元 54 8.1
1049201 元以上 35 5.2
遺漏值 21 3.1
N=672
根據表5,高職幼保科的實習經驗部分,以與所學的幼保專業相關居多,佔64.7%,推論與
必修課程「教保實務」的課程大綱,畢業前得舉行集中實習二至四星期有關。可見大多數的學
校都以正面看待教學實習對幼保科學生的價值,因而大都有安排校內外的教學實習,這也呼應
了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強調工作經驗可以累積個人的人力資本,也是台灣當前各園所甄聘教師
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陳怡靖、2006;陳怡靖、鄭耀南,2009;曾敏傑,2002;Hitt, Bierman, Shimizu,
& Kochhar, 2001)。除此之外,有關打工經驗部分,與近年來,各企業任用員工會考量應徵者的
實務經驗及學生為了增加個人生活經驗或因家庭因素必須自己負擔學費與生活費有關,這與林
人芳(2012)報導吻合;另外,有志工經驗者高達六成多,由此可見,對社會貢獻心力、服務大
眾的觀念,已從成年人群體逐漸推廣至學校的學生群體;而選科動機,有超過六成的學生因喜
歡小孩而就選讀幼保科,這與馬惠文(2006)研究來自普通大學、技職院校與師範體系的幼教職
前教師選擇幼教工作的主要原因、陳彥玲(2000)幼稚園實習教師任教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及
Ornstein(2003)歸納任教動機之一都是喜愛小孩相同。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5
另外,有91.2%的父母期望子女在高職畢業後繼續升學(其中62.0%要升幼保相關科系,
29.7%升非幼保相關科系);而學生方面選擇繼續升學者有高達94.5%(其中63.5%升幼保相關科
系,31%升非幼保科系)。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學生的升學或就業意願與家庭期望,尤其是父
母的期望有很高的相關性(劉修祥等人,2000;鄭富家,2003;楊達清,2010),推論可能和家
庭的教育期望將導致父母積極的家庭教育策略(Kao & Tienda, 1998),因而讓孩子感受到了,只
是各家庭所採取的途徑不同而已(Louie, 2001)。亦符合個人的工作選擇會受重要他人的影響,主
要以父母為主(林佳蓉,2002),推論可能和親子關係良好,有助於個人的生涯發展(Palmer &
Cochran, 1998)。譬如,在選擇未來的主修科目,或做生涯決策方向時,易受家人,尤其是母親
的影響最大(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此外,幼保科學生的家庭年收入,有近七成(69%)
分佈在國人平均年收入的40%以下,即年收入在544500 元以下,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二、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
(ㄧ)區別函數值的分析
如表6,首先,看第一個區別函數佔整個區別考驗力的89.7%,第二個區別函數佔剩下的
10.3%,由此可知,第一個區別函數的區別考驗力較大;而根據標準化B 值,對第一個區別函
數影響較大的變數是父母期望,數值為.929;另外,根據結構係數,第一個區別函數與升學或
就業意願相關較高的變數也是父母期望,推論父母的意見在子女升學或就業的決定過程具有重
要的參考依據(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楊達清,2010;鄭富家,2003;林佳蓉,2002;
劉修祥,2000)。若以形心值來看,第一個區別函數的第三群組和第二、第三群組形心值差異大,
故可明顯區分升學和就業這兩大群組,而第二個區別函數的第一群組和第二群組形心值差異
大,故可明顯區辨升幼保和升非幼保這兩個群組。由此可知,第一區別函數與第二區別函數對
升學或就業三群組均具有區別能力。
表6 區別函數值
第一個區別函數 第二個區別函數 自 變 數
標準化B 值 結構係數 標準化B 值 結構係數
就讀學校性質 .081 .193 .559 .563
幼保科或學程 .158 .207 .262 .303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184 .170 .093 -.160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079 -.121 .533 .403
幼保志工經驗 .129 .226 .116 -.029
非幼保志工經驗 .015 .006 .506 .440
父母期望 .929 .946 -.133 -.077
家庭年收入 .108 .182 -.003 -.008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 .060 .039 -.406 -.435
特徵值=.388 特徵值=.044
區別考驗力=.897 區別考驗力=.103
典型相關=.529 典型相關=.206
第一組形心=.152 第一組形心=-.149
第二組形心=.116 第二組形心=.309
第三組形心=-2.755 第三組形心=-.024
12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二)各組平均數的相等性檢定分析
由表7 檢定結果可知,就讀學校性質、就讀學制、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非幼保實習或打
工經驗、幼保志工經驗、父母期望、家庭年收入的F 值均達顯著差異,其F 值分別為8.816(p=.000
<.05)、6.368(p=.002<.05)、3.799(p=.023<.05)、3.984(p=.019<.05)、6.101(p=.002<.05)、
107.144(p=.000<.05)、3.950(p=.020<.05)。表示就讀學校性質、就讀學制的不同、與幼保實習
或打工經驗的有無、與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的有無、與幼保志工經驗的有無、父母期望的不
同、家庭年收入的高低對升學或就業意願有顯著影響。
表7 各組平均數的相等性檢定
檢定項目(自變數) Wilks’Lambda 值 F檢定 顯著性
公私立 .972 8.816 .000
學制 .980 6.368 .002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988 3.799 .023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987 3.984 .019
幼保志工經驗 .981 6.101 .002
非幼保志工經驗 .991 2.655 .071
父母期望 .742 107.144 .000
家庭年收入 .987 3.950 .020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 .991 2.778 .063
如表7,各變數中以「父母期望」的F 值107.144 為最大,表示組間變異(升幼保、升非幼
保、就業三組)是組內變異(各變項間)的107 倍,這意味著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升學或就業意願
影響很大。研究者推論可能和台灣的教育模式及文憑至上的文化有關,父母不論處在何種層級,
總是期待子女能成龍成鳳,學歷高,大都會有較高的社經地位。另外,東方文化及教養方式,
較重視倫理觀念、父母權限大、對子女的主導性強、不習慣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及尊重孩子的
決定,以至於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時間長,這些都可能左右父母與子女的相互影響程度。因此,
子女除了較了解父母的想法以外,亦容易受父母價值觀念的影響,這與Germeijs 與Verschueren
(2009)的研究結果,子女對未來生涯方向的決定,與母親的依戀連結較大相近。升學主義一直
是台灣強調的教育主軸,曾幾何時,每家職業學校圍牆上出現的都是哪位學生考取哪所科技大
學,儼然與高中相同。而另外F 值最小的為「非幼保志工經驗」,F 值為2.655,根據原始資料,
有與幼保相關的志工經驗者佔34.8%、具有非幼保經驗者佔28.3%、無志工經驗者佔35.1%。因
此,研究者推論,可能和具有非幼保志工經驗的受試者所佔的比例較低有關。
(三)分類函數係數的分析
根據表7 的函數係數,列出三個群組的分類函數如下:
第一群組:升幼保相關科系群組分類函數
Y1=-.012×就讀學校性質+3.327×就讀學制+7.519×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8.294×非幼保
實習或打工經驗+.886×幼保志工經驗+1.018×非幼保志工經驗+16.807×父母期望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7
+1.482×家庭年收入+3.565×選科動機(喜歡小孩)-16.697
第二群組:升非幼保科系群組分類函數
Y2=.563×就讀學校性質+3.592×就讀學制+7.595×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8.896×非幼保實
習或打工經驗+.988×幼保志工經驗+1.535×非幼保志工經驗+16.411×父母期望+1.477×
家庭年收入+3.161×選科動機(喜歡小孩)-16.791
第三群組:就業群組分類函數
Y3=-.385×就讀學校性質+2.336×就讀學制+6.414×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7.884×非幼保
實習或打工經驗+.128×幼保志工經驗+1.060×非幼保志工經驗+5.352×父母期望+1.212
×家庭年收入+3.083×選科動機(喜歡小孩)-7.174
表8 分類函數係數
升 學 就 業
分 類 函 數 項 目
升學幼保科系 升學非幼保科系 就業
就讀學校性質 -.012 .563 -.385
就讀學制(職業類科或學程) 3.327 3.592 2.336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7.519 7.595 6.414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8.294 8.896 7.884
幼保志工經驗 .886 .988 .128
非幼保志工經驗 1.018 1.535 1.060
父母期望 16.807 16.411 5.352
家庭年收入 1.482 1.477 1.212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 3.565 3.161 3.083
(常數) -16.697 -16.791 -7.174
分類時,將每一個觀察值代入上列三個群組的分類函數,計算其分類函數值,取權重值最
大的群組,也就是看觀察值最靠近哪一組形心,代表這個觀察值將被分到該群組。因此,由表
8 的分類函數係數可以看出,影響升學幼保科系群組最大的前三項因素,依序為「父母期望」、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影響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最大的前三項因
素,依序為「父母期望」、「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影響就業群組最
大的前三項因素,依序為「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父母期望」。歸
納影響這三群組的前三項因素都一樣,只是先後順序不同而已,由此可見,父母期望、幼保相
關或不相關的實習或打工經驗是影響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最重要的因素。若將升學和就業分開
來看,有關升學群組(含升幼保及升非幼保科系),最明顯的影響因素是「父母期望」,推論其可
能的原因在表5 及表6 已討論過。其次是「實習經驗」,無論它是否與幼教相關,都是名列重要
的影響因素,推論可能和目前的企業愈來愈重視工作經驗(林人芳,2012),甚至在台灣的幼教
12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園所,則將它列為甄聘教保老師的重要依據(陳怡靖、鄭耀南,2009),而此工作經驗之所以不
論它是否與幼教領域有關,皆對受試者在選擇繼續就讀幼教相關科系時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推
論可能原因:學生在實習場合所面對的工作特質是比較不固定的,包羅較多面相,學生在實習
過程可以學到如何面對各種人事物的應對方法,因而磨練出較好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說,學生
在乎的是從各行各業所獲得的實務經驗,而不是他所屬的工作領域。此外,有關就業群組,對
其就業意願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推論可能和學生對所就讀科系不感興
趣而另找新的興趣,及原本就讀高職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畢業後直接就業,並
不打算再升學,因而對本科系的相關實習較不感興趣所至。
(四)觀察值的分類結果分析
分類結果如表9,升學幼保相關科系群組原始樣本數有427 人,區別分析預測結果,樣本
觀察值的實際值組別與預測值組別符合者有269 人(63%),區別預測錯誤的樣本數有158 人
(37%),其中預測分類至升學非幼保科系的樣本數有139 人(32.6%)、預測分類至就業組的樣本
數有19 人(4.4%);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原始樣本數有208 人,區別分析預測結果,樣本觀察值
的實際值組別與預測值組別符合者有115 人(55.3%),區別預測錯誤的樣本數有93 人(44.7%),
其中預測分類至升學幼保相關科系的樣本數有81 人(38.9%)、預測分類至就業組的樣本數有12
人(5.8%);就業群組原始樣本數有32 人,區別分析預測結果,樣本觀察值的實際值組別與預測
值組別符合者有23 人(71.9%),區別預測錯誤的樣本數有9 人(28.2%),其中預測分類至升學幼
保相關科系的樣本數有6 人(18.8%)、預測分類至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的樣本數有3 人(9.4%)。
表9 分類結果
預 測 的 各 組 成 員(人次及%) 升 學 就 業
升幼保科系 升非幼保科系就業
總和
升學幼保相關科系 269(63.0%) 139(32.6%) 19(4.4%) 427(100.0 %)
升學非幼保科系 81(38.9%) 115(55.3%) 12(5.8%) 208(100.0%)
就業 6(18.8%) 3(9.3%) 23(71.9%) 32(100.0%)
原
始
的
個
數 取消群組的觀察值 3(60.0%) 2(40.0%) 0(0%) 5(100.0%)
a. 61%個原始組別觀察值已正確分類。
根據表9 可知,各群組正確預測率高低依序為就業群組(71.9%)、升幼保相關科系群組
(63%)、升非幼保科系群組(55.3%),亦即預測就業群組的正確率最高。推論可能和這群受試者
進入職業學校的目的就是在為畢業後的就業做準備,尤其再經過三年的職業訓練之後仍然決定
畢業後先去就業,表示此決定早已經過深思孰慮,因此在填答問卷的過程中,因想法不一致而
造成區別分析預測結果與實際值不符合之處就會減少,因而會有較高的正確預測率。另外,正
確預測率最低的是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推論這群受試者是經過三年的職業訓練之後,對原來
的行業產生了危機感或發現了另外的興趣,但在面臨生涯的重大轉變與抉擇時難免會猶豫不
決,可能因此降低其正確預測率。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9
(五)地域圖分佈情形
圖2 橫軸代表第一個區別函數,縱軸代表第二個區別函數,"*" 為形心之所在。根據一個
區別函數預測各組的正確率為61%。
圖2 地域圖
說明︰ 1 代表:升學幼保相關科系 2 代表:升學非幼保科系
3 代表:就業 * 代表:形心之所在
如表9,三群組的綜合結果有61%個原始組別觀察值已正確分類,意即根據一個區別函數
預測各組的正確率為61%,其分佈的地域圖,如圖2。此結果表示受試者有六成一可根據相關
變項正確預測其未來的升學或就業意願。根據朱經明(1990)中部地區五專學生升學意願及其相
關因素之研究,分別研究公私立商專(五專)一年級與五年級學生,升學意願與相關因素之區別
分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發現其區別分析預測結果與實際值符合的正確率有提高之趨勢。公
立商專部分從61.7%提升到66.67%、私立商專部分從60.8%提升到62.7%。而本研究只針對高
三學生做問卷,未同時測試一年級學生,故無法比較高低年級有關升學或就業意願正確預測率
的變化。
綜合以上區別分析的結果,由升學幼保科系、升學非幼保科系、就業三個群組所形成的二
個函數,皆對相關變數具有考驗力。有關變項則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含非幼保相關與幼保相
關)三者最具影響力,其中以父母期望為最。而對升學或就業意願的整體正確預測率為61%,表
示本研究所採用的變項,對升學或就業意願具有某種程度的參考價值。
13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伍、結論與建議
歸納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分別提出兩點結論與四點建議以提供教育相關單位之決策參考。
ㄧ、結論
(一) 高職幼保科學生絕大多數要繼續升學,但有三成要升非幼保科系,父母與子女的升學或
就業意願一致;其中大多數具有實習與志工經驗,兩者以與幼保相關居多,家庭年收入
普遍偏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幼保科學生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選擇升非幼保科系者
佔31%,而父母的期望方面,有高達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顯示父母與子女的升學
或就業意願相當一致;另外,有85.7%的高職幼保科學生具有實習或打工經驗,63.1%有志工經
驗,而兩者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顯示學生在找尋實習場所時仍然會以所學的專長做為優先考
量。而當初進入幼保科的動機有高達66.2%的受試者是以喜歡小孩為最多。此外,69%的家庭
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的40%,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二) 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的主要因素為父母期望與實習或打工經驗,三個群組的綜合結
果其正確預測率為61%
本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升學幼保科系與非幼保科系兩個群組的前三項因素分別為父母期
望、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其中以父母期望對子女的升學或就業意願
影響最大(F 檢定值為107.144,分類函數係數值大於16),推論可能和台灣的教育模式及文憑至
上的文化有關,學生缺少對自己的未來多做思考與規劃。除此之外,東方文化及教養方式,父
母權限大、對子女的主導性強、不習慣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及尊重孩子的決定,以至於養成子
女對父母的依賴有關;另外,影響就業群組的前三項因素分別為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
實習或打工經驗、父母期望,此組的父母期望對子女就業的影響力,顯然不如對升學群組的影
響力大。
二、建議
(ㄧ)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1.在高職以升學為目標之下,建議重新規劃高職與大學部份的課程
本研究結果發現:想繼續升學的學生佔94.5%,而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占91.2%,顯然,
兩方對升學與就業的意願相當一致。其實,台灣設置高職是為了平衡就業市場之需求,讓中階
人力能在畢業後直接就業,在校時也能透過課程設計與實習,與市場需求聯結。不過,台灣後
來開放高等教育科技大學與學院紛紛成立升格,使得其最大之學生來源,即高職畢業生也以升
學為主要目標,代替原來就業之初衷。因此,若未來高職以升學為重點則包含高職與大學部分
的課程都應重新規劃。另外,就業市場需要考量的是薪資,也可能導致父母親對子女是否投入
此項工作有較多顧慮。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31
2.提升職業學校與幼兒園間學術-企業交流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發現:高達八成五的高職幼保科學生有實習經驗,其中六成以上是在幼教機構,
原因可能是因它是必修課程且又能學到自己幼保專業領域的實務經驗。台灣目前的幼教生態仍
然是私立園所多於公立的,2-6 歲的幼托整合政策終於在101 年1 月1 日上路了,「幼兒教育及
照顧法案」也在100 年6 月通過,主管機關是教育部,若能由教育部或各縣市教育處(局)主導,
成立交流互動平台,如此將有助於高職學校在尋找參觀或實習園所時會比較順利,或能提升幼
保科學生校外集中實習期間的學習成效。
(二)對教師的建議
1.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與職場參觀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發現:有高達31.2%的學生要繼續升非幼教科系,表示有1/3 的學生讀了三年之
後,對本科系不再感興趣。所有高職生都是剛從國中畢業即投入高職科系,對於某些科系的實
質課程內容或未來職場的真正工作內容都不了解。或許,經過三年之後,才發現與自己原先的
期望有所落差,或不符自己的性向,進而轉科系。由於職校學生對於實務課程的興趣普遍高於
理論課程,因此學校教師應將理論課程搭配實務操作,以提高學生對本科課程的興趣。另外,
可以多安排校外參觀,增加學生對未來職場的認識,亦可提高未來就業的信心。而從此項研究
結果倒也引發未來值得深入再研究的議題。
(三)對學校的建議
1.強化升學就業的調查與輔導措施
本研究結果發現:有31.2%的學生要升非幼保科系,高職學校必須提早了解學生較感興趣
的科系,再進一步安排相關科系的大學到職校做科系介紹,以增加學生對未來升學進入的瞭解,
提早做好生涯規劃。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只以全國高職幼保科高三日間部學生為主,未對進修補校學生施測,研究對象受到
限制,無法全面推論。而研究結果,相關變項對升學或就業意願的正確預測率為61%,但因只
針對高三學生作測試,未同時對高一學生施測,故無法比較其正確預測率是否會因年級提升而
有升高的趨勢。因此,建議往後的研究可以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及納入進修補校,以提升研
究的完整性。
另外,根據本研究區別分析結果,以「父母期望」對子女的升學意願影響最大,這表示父
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份量很重。然而,本研究是以子女的想法來揣摩父母的想法,未針對父母本
人做調查,亦未考慮父母的教育程度或家庭社經地位等有關變項,建議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
探討父母本人及其教育程度、家庭社經背景與父母期望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1)。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
13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年3 月11 日,取自http://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3307&KeyWord=%u51
52%u7ae5%u53ca%u5c11%u5e74%u798f%u5229%u6a5f%u69cb%u5c08%u696d%u4eba%u54
e1%u8cc7%u683c%u53ca%u8a13%u7df4%u8fa6%u6cd5
內政部戶政司(2010)。出生人口統計。2012 年1 月20 日,取自:www.moi.gov.tw/stat/人口統計
數字。
朱經明(1990)。中部地區五專學生升學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乾耀。
吳文全(2002)。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10)。SPSS 操作與運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呂靜芬(2008)。高職幼保科應屆畢業生升學幼保、幼教相關科系意願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所,未出版,嘉義。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11)。報考人數統計。2011 年10 月19 日,取自http://www.tcte.edu.tw
/page_new.php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2012)。幼保科招生人數統計。2012 年6 月23 日,取自http://www.techadmi.
edu.tw/nextpage/four_year.htm
汪慧玲(2008)。幼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63-75。
汪慧玲、沈佳生(2010)。幼保系學生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9(1),103-119。
林人芳(2012,6 月23 日)。沒工作經驗 新鮮人嘆求職難。國語日報,2 版。
林大森(1998)。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之探討。
東吳社會學報,8,35-77。
林大森(2007)。職校學生晉升四技二專知主修流動:流動表之應用。師大學報,52(1),111-132。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先進(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馬惠文(2006)。不同學校體系的幼教職前教師任教意願及教學信念的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教育部(1987)。家事職業學校幼兒保育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1998)。家事職業學校幼兒保育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標準。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99 學年度統計資料-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各校基本資料檔。2011 年6
月6 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view.aspx?cate=140 之99 高級中等學校校別資
料.xls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教育統計-(87-99)學年度高職畢業生升學與就業率。2012 年6 月
21 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list.aspx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公私立高中高職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99 學年)。2012 年6 月20
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 view.aspx?cate=155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33
郭靜宜(2002)。高(中)職幼兒保育科應屆畢業生生計準備與生計選擇之研究-以北區高(中)職
幼兒保育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 B. Newman 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
揚智文化。
陳怡靖(2006)。幼兒園徵才特性分析之初探。載於中華醫事學院幼兒保育系(主編),幼兒保育專
業發展-理論與實務(頁127-162)。臺北:華滕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陳怡靖、鄭燿男、鄭進丁(2010)。高中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科系選擇意向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6,91-109。
陳怡靖、鄭耀男(2009)。幼托機構甄選幼兒教師的方性與錄取因素之研究:求職者的人力資本、
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園所主管的影響。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127-164。
陳彥玲(2000)。幼稚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與任教承諾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馨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中。
曾敏傑(2002)。人力資本、勞力區隔、與性別薪資歧視:藍領與白領工作者的比較。台灣教育
社會學研究,2(1),113-153。
楊達清(2010)。高(中)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家庭背景、時間管理、學習態度與其學業成就相關之研
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正、李錦華(2001)。文憑主義的迷失:從勞工的薪資與雇主的徵才談起。台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1(2),91-129。
劉修祥、黃淑貞、陳麗文(2000)。台北市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升學意向與態度之探討。
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3,175-187。
蔡伶霞(2004)。高職美容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蔣家娟(2002)。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學系家政教育教學,未出版,臺北。
鄭富家(2003)。高職實用技能班機械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正雄(2003)。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與升學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
業教育學所,未出版,臺北。
韓京倫(2009)。一個高職幼保科學生在實習中的幼兒教保進路歷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文瑞(2003)。多元升學制度下公立高職電機科學生升學意向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Antonio, S. (1997). Why are there few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level graduates in Italy?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actor’s rational decisions as causes of the limite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s, 11, 345-365.
Germeijs, V., Verschueren, K. (2009). Adolesc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Related to quality
13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of attachment to par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3), 459-483.
Hitt, M. A., Bierman, L., Shimizu, K., & Kochhar, R. (2001).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 13-28.
Kao, G.., & Tienda, M. (1998).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of minority youth.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6(2), 349-384.
Louie, V. (2001). Parents’ aspirations and investment: The role of social class in the experience of 1.5-
and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1(3), 438-476.
Mihalic, S. W., & Elliott, D. (1997). Short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adolescent work .Youth &
Society, 28(4),464-498.
Ornstein, C. A. (2003). Motivations for teach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76(2), 120-126.
Palmer, S., & Cochran, L. (1998). Parents as agen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5(1), 71-76.
|
1015102027
張筑宣 發表(6)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 2013-09-23 13:44:35
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遊戲教學態度初探
-以花蓮縣南區為例
傅建益
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偏鄉地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遊戲課程的普遍性認知概念和個
別性實施意願究竟為何?並在此一過程中嘗試理解偏鄉地區幼稚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
的實施現況和實質困難何在?
花蓮縣南區因為地形上的限制和交通上的不便,一直以來都處於文化刺激不足、
社會關懷不夠和教育資源欠佳的偏弱勢狀態,直讓所有關心教育者憂心不已。教育部
普設國幼班的政策下,屬於本地區幼兒的受教機會瞬間提升,而多元的幼教師資源源
湧入,除了帶來外界資訊和教育刺激外,是否真正融入、掌握偏鄉地區幼兒的天賦潛
能予以開發,便成了數年來研究者關注之點。
透過入班觀察和焦點團體訪談,期盼真正了解幼兒園教師在與本地區幼兒潛在優
勢的肢體能力息息相關的幼兒體能教學上,基本認知態度和實際操作情形事實為何?
遭逢困難和渴求助力是什麼?初步探討提出粗淺性結論並依據結論做出相關建議。謹
此拋磚,冀求更多有心者更加深入之研究發現也!
關鍵字:花蓮縣南區、幼兒、幼兒體能遊戲
- 133 -
= 幼兒教育年刊 =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of Teach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Play Curriculum for Kindergarten’s
Teachers in South of Hualien County
Chien-Yi Fu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bstract
Young childre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ualien County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and transportation factors. Nonetheless, ever since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arries out its policy of establishing as many as possible the publicly-funded
kindergarten classes in rural areas in Taiwan, the local kindergarteners have now begun to
enjoy more chances of bett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eache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Yet,
whether these newly arrived teachers could identify the features or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s
of their native students has thus been a concern of the research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study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1) what are the
general viewpoints and 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willingness of these southern Huali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wards their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play curriculum? 2)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o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who have executed such a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cus group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fter data analysi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obtained so as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Keywords: southern Hualien, kindergarteners, physical fitness and play curriculum for
young children
- 134 -
= 幼兒教育年刊 =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健全的心理在於健全的身體」
(Ein Pesunder Geist in einem Pesunden
Korpen),這是句人所皆知的古有名言,
傳達出人類身體與心理實不可分的關
係,更具現了人們早將「健康的身體」
和「健康的心理」視為一體的存在,並
且將這種存在視為理想而不斷追求的積
極意義(許麗鳳,1996)
林風南(1997)認為心理精神層面
的發展狀態一般被認為和一個人的學習
表現、工作能力、潛能激發、智慧提昇、
自信強度和壓力排解等各方面都有密不
可分的關係,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而心理狀態的理想與否又和身體狀況的
優劣有著極絕對的關連, 因此體能
(physical fitness)被視為是人類運動
(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身體的、心理的、
社會的綜合能力,是適應人類生活所必
須具備的基礎能力。
體能運動能力實可視為人們一切活
動能力的基本來源,是眾所週知的重要
課題。然而,體能運動能力的擁有卻絕
非一日可得、一蹴可及的,是需要長期
的培養與激發方能有所收穫的。一般皆
認為幼兒時期是開始培養一個人身體運
動能力的最佳時機,因為幼兒期是一個
人身心發展的奠基階段也是最顯著進步
的時期。同時,幼兒期的點點滴滴都將
對往後不論是精神成長或是身心發育的
好幾個成長期起著明顯的影響作用。
隨著經濟條件的日益優渥和營養品
質的不斷提昇,現代幼兒不論在身材體
型或智能反應上,在在都凌越往昔相同
年齡幼兒的表現而令人驚歎與欣慰。然
而,在最能表現幼兒健康發展情況的體
能運動能力上,我們竟然發現不但沒有
進步跡象,甚且呈現著負向成長的趨
勢。當然這個令關心幼兒成長、期盼幼
兒茁壯的你我所憂心的問題,實有其多
重的原因使然,例如營養過剩、垃圾食
品充斥、父母漠視或縱容、住屋結構、
空間侷限、安全顧慮、時間滿塞等林林
總總的因素交雜作用使然。但是,不容
否認和強辯,即是造成現今幼兒體能運
動能力不佳的最直接原因,便是缺乏持
續而計劃性的運動。
根據近年以來對幼稚園在學幼兒基
本體能測試的初步成果發現,現今幼兒
無論在平衡性、柔軟度、敏捷性、彈跳
力、肌力和心肺耐力各方面,普遍存有
能力偏低的情形。此一現象反射出新世
紀主人翁將會面臨健康狀況欠佳、競爭
能力薄弱的長期警訊。若是在奠基時刻
的幼兒階段,我們無法做好基礎調整與
改善的話,那麼伴隨著成長而來的功課
壓力、運動觀念和飲食習慣,將會讓現
代兒童的身心狀況更是每況愈下。
體能狀況不佳的幼兒,具現出營養
吸收和身體結構成長無法獲致合理發
展、智慧開拓和身體承載能力難成比例
及心理精神發展狀態和身體發展狀態失
- 135 -
= 幼兒教育年刊 =
卻平衡的明顯缺陷。就此情況所示,現
代幼兒基本體能活動力已是嚴重不足,
我們又如何能奢求提高幼兒抵抗力、培
養幼兒靈巧性和涵養幼兒良好習慣態度
的更高理想呢?
持續而計劃性的運動,實際上和幼
兒教育中的體能課程是息息相關的。然
而環視目今幼兒園體能課程的實際施行
情形,卻又令人憂心不已:有因場地限
制而難以實施者、有因器材設備而無法
實施者、有因擔心運動傷害而不願實施
者、有因教師能力或排斥心理而逃避實
施者。而真正規劃實施體能活動的少數
園所,或因園內教師本質學能所限或因
外聘體能工作者的習慣性偏好,概多以
律動唱遊教學為主而無較多元激發幼兒
肢體能力的體能性活動,當然這樣情狀
亦與園方要求將此課程所得轉化為節慶
表演項目是有著直接關連的,而綜觀其
結果,對於幼兒體能的全面性發展也就
較少明顯助益。
基於對幼兒成長的深切期待和體能
相關課程的教授責任,故乃嘗試由微杜
漸,先從長期備受漠視而己身投入國幼
班巡迴輔導過程中列入優先關注的花蓮
縣南區進行初步探究,希望在長期性、
漸進性的研究發掘下,能找出幼兒園教
師對幼兒體能教學的真實態度和實務理
想策略。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研究者基於長期關懷幼兒成長和本
身長期教學的開課重點,對於幼兒體能
課題一直保持高度的研究興趣和探討意
願,本年度擔任花蓮縣國幼班巡迴輔導
教授實際看到教學現場幼兒園教師操作
幼兒體能教學的情形,深覺有深入探討
與了解的空間,乃決定以下列研究目的
和研究問題進行長期探索:
(一)了解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
體能教學的實施現況。
(二)探討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對幼
兒體能教學的態度。
(三)探討不同背景教師對幼兒體能教
學的態度差異性。
(四)了解學校環境、園所設備對幼兒
體能教學的實際影響。
基於以上研究目的衍發出來的待答
問題如下:
(一)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體能
教學實施現況究竟為何?
(二)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體能
教學的具體態度為何?
(三)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在不同背
景下對幼兒體能教學的態度是否有所差
異?
(四)不同學校環境和園所設備對幼兒
園教師實施幼兒體能教學是否有具體影
響?
三、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以花蓮縣南區為觀察重
點,共有十位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
基本上參與研究的教師是以認同本研究
- 136 -
= 幼兒教育年刊 =
的基本意願下自願參與研究進行;十位
皆為女性,年資在1-5 年的有四位、6-10
年的有三位、10-15 年的有一位、15 年
以上的有兩位,其中六位為公立幼稚園
正式教師、四位為國幼班代課教師。
本研究因屬區域性焦點探索研究,
主要在了解本地區幼兒體能教學現況和
遭逢問題,目前尚無法做全面性適用與
擴大解釋。
四、名詞解釋
(一)花蓮縣南區
主要係以行政區域劃分中歸屬於花
蓮縣瑞穗鄉以南的鄉鎮市稱之,具體包
括了瑞穗鄉、玉里鎮、卓溪鄉、富里鎮。
(二)幼兒
本研究所稱的幼兒係指3-6 歲的學
齡前兒童。
(三)幼兒體能遊戲
係指以遊戲為導向的肢體運動。主
要在回應幼兒適應環境和成長所必須的
平衡性、柔軟性、敏捷性、肌力、肌耐
力、瞬間爆發力、協調性等多項運動基
本要素。
貳、文獻探討
一、幼兒體能的概念分析
(一)幼兒體能遊戲的基本定義
幼兒體能是指幼兒身體適應和因
應外在環境變化的行動能力。一般而
言,人類的體能可分為競技體能和健康
體能兩種。行動過程中都具現出肌力、
肌耐力、 速度、敏捷性、平衡性、柔軟
性等能力,且是可以在後天訓練加以改
善的(程日利,1996)。幼兒體能的實際
運作過程裡,基本上是以健康體能為主
要導向,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
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
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林風
南1997)。競技體能因為張力過大、訓
練性強和比賽激烈,並不真正對應幼兒
學習目標。
(二)幼兒體能遊戲的內涵
許義宗(1980)指出幼兒體能在內
涵上包括了行為本能和防衛本能,具體
對應的面向則呈現在消極面的預防肥
胖,並能具備基本生活的防禦力;在積
極面則能使身體移動迅速,能攀、爬、
跑、跳、擲並能行走較長的距離而不疲
累,同時更能具備意志力,這些都是人
類生存上及生活品質中十分重要的條
件;林伶利(2002)也認為幼兒體能的
意義,主要是透過幼兒體能的教學,開
啟幼兒對運動的喜愛,增進情緒及思考
能力的發展,因此運動遊戲除了讓幼兒
獲得成長所需的刺激外,也能習得動作
經驗和培養良好品德。面對現今瞬變時
代的幼兒,更需要完整的發展這些能力
才有利於往後的生活適應。
(三)幼兒體能遊戲的內容
幼兒在發展階段中,有七大類的體
能最為重要:平衡性、協調性、爆發力、
肌耐力、柔軟度、敏捷性及速度(楊聯
琦譯,1994),這七種體能是一般性動作
- 137 -
= 幼兒教育年刊 =
的發展基礎,而且彼此之間有不同的發
展和程序,若能善加規劃與調整就能夠
發揮幼兒肢體能力的最大可能:
1.平衡性
平衡性與大腦、小腦等中樞神經的
感覺神經系統關係最大,發展這種能力
應從教育初期就開始(林風南,1997)。
透過單腳站立、走線、跳呼拉圈、鞦韆
擺盪……等各種遊戲規劃,可以培養幼
兒良善的平衡能力,從而在生活中不易
傾斜、跌倒,面對危險時亦能發揮較強
的防禦能力。
2.協調性
乃指身體順暢轉換姿勢方向和應用
空間的能力。透過遊戲器具的操作與輔
助,培養幼兒踢、踏、跳、閃、躲……
等各種基本能力,有助於幼兒自我身體
的控制和生活動作的順暢性。
3.瞬間爆發力
係指肌肉在瞬間收縮所發揮出來的
力量,透過遊戲引發,培養幼兒對於肢
體各項能力的收放和應用,逐漸導引幼
兒正確的力量使用觀念,也可藉由跳
高、跳遠、快速跑步、追逐遊戲……等
方式,激發幼兒潛在的力量和動作技
巧,有效提升幼兒的行動品質。
4.肌耐力
肌耐力是指全身性或局部性肢體組
織運動持續不斷的能力。透過徒手操作
如:仰臥起坐、伏地挺身、V 字靜止……
等活動和器械遊戲中推移、抓握、高舉、
吊掛……等方式刺激,可以有效提昇幼
兒的肌肉耐力並回應生活所需。
5.柔軟度
柔軟性代表關節活動範圍的大小,
而關節活動的狀態除解剖構造外,還與
機件肌肉的伸縮和彈性有關係;柔軟性
的良好與否也影響到動作的協調性和效
率,可以說是任何運動項目所必須的因
素(林風南,1997)。透過肢體彎曲、站
姿前彎、坐姿前彎、伏地反弓、鑽爬、
滾球等遊戲方式,幼兒將會在柔軟度的
表現上日趨良善,並且有效避免受傷。
6.敏捷性
主要在指身體局部或全部迅速移動
或轉換方向的能力。藉由跨越障礙、追
逐遊戲、折返跑步、呼拉圈鑽爬穿越等
活動過程,幼兒可以在敏捷度部分做更
多加強,有助於日常生活的流利發展。
7.速度
可以解釋為身體最快移動的展現能
力。透過跑步、追逐,幼兒的速度掌控
和肢體對應可以更加靈活,除了在遊戲
中增加更多自信外,也能在生活中避去
更多危險。
許天威等(1992)認為,上述各項
能力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達成,但事
實上許多活動可以同時達成多項體能目
標。因此所有提供的遊戲面向都只是習
慣性、代表性思考,若能多元思索創發
和持續以行,當可讓幼兒感覺更敏銳、
動作更靈活,亦有助於其他事物之學習。
二、幼教師體能教學的理念與態度
(一)瞭解幼兒體能遊戲教學的基本理
- 138 -
= 幼兒教育年刊 =
念
幼教師在實際從事幼兒體能教學
活動之初,便應實質理解幼兒體能教學
的基本理念,以作為持續發展所依恃之
圭臬,才不會慌然為之而徒勞無功。幼
兒體能主要是對應到人類動作的基本能
力,透過動作基本能力的檢驗測試將有
助於我們更多理解幼兒體能教學的內在
意涵,(Gallehue, 1996;許義雄,1997)
將人類動作分為下述四類:
1.穩定性能力
如屈伸、推拉、扭轉及旋轉、擺動
及搖晃、放下與舉起,透過磁鐵遊戲或
鏡子模仿遊戲,可以練習基本穩定性動
作。
2.移動性能力
如走、跑、跳即是。活動方式如大
風吹、跳上跳下、摘水果、爆炸散開、
單腳跳、跳房子、模仿動物跳等遊戲都
可發展這項能力。
3.操作性能力
是指操作性動作,凡是身體操弄他
物的所有活動都是。例如帶球跑、放風
箏、耍旗、擲沙包、假降落傘、玩氣球、
拋紙球等都屬之。
4.聯結性能力
是為前三類活動的總合,如律動、
呼拉圈、飛盤、民俗體育等都是聯結性
動作。
(二)培養幼兒體能教師的專業能力
幼兒體能的教學有其專業要求和
相關能力,一般幼兒園教師或因師資養
成過程中未有接觸,或因個人重視認知
而輕藐運動的排斥心態,一般而言皆有
專業不足、實施困難的抱怨,因而普遍
冀求外援師資的協助。然而,在偏鄉地
區資源貧乏、交通不變的實際情狀下,
與其期盼外援還不如自我武裝和精進,
嘗試逐步培養幼兒體能教學的相關專業
能力,將能更加切合所需。Graham﹐Holt﹐
Hale 和Parker(1987)認為幼兒體能教
師應當具備的三項專業能力如下:
1.瞭解基本技能與相關運動概念的
進行與發展
幼兒園教師要能先期明瞭幼兒體能
教學的各式內容、運動特質、操作機巧
和安全考慮,並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的基
本能力。
2.學習評估每位幼兒運動能力的層
次
因為成長情形和操作能力的展現會
在幼兒身上呈顯出不同狀況,對於每位
幼兒的體能活動表現應該以包容和個別
的態度面對,切莫落入一般認知教學的
要求模式。
3.培養巧妙的觀察能力
幼兒在動態性遊戲活動中的理解和
表現,常是瞬光電火般稍縱即逝,因此
幼兒園教師在幼兒體能課程進行中要有
極佳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才能適時發
現問題而及時解決問題。
(三)掌握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原則
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原則是幼兒是
否真正接收、融入活動、具現成效的重
要源頭,需在教學之初即加以理解並且
確實掌握,許月蟬(1998)將其分為:
- 139 -
= 幼兒教育年刊 =
1.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能教學應配合幼兒體能發展
的順序,針對適當的體能項目設計活動
以求有效並且適時發展各項能力,如平
衡及協調能力發展較早則可較早適時的
加強練習,幼兒骨骼肌肉的發展尚未完
整不宜從事訓練。
2.樂趣性原則
體能活動的過程中,工作難度將會
影響學習者的感受,難度太高的工作,
容易使幼兒望而卻步;採用適當的工作
難度,才能使幼兒感受到活動的樂趣。
3.安全性原則
預防運動傷害是體能教學的當務之
急,教師應能以身作則並有計畫的帶領
適當的活動,以確保幼兒的活動安全。
同時動作的正確性及活動的完整性(動
作前應有暖身,動作後應做放鬆活動)
都不能忽視。
4.效率性原則
體能教學若要達到提升體能的目的
最好採取大肌肉活動,以全身性的活動
為佳,如以四肢及軀幹為主的活動則十
分適當。體能活動的安排應採漸進方
式,逐步增強,在頻率、強度及持續時
間等各方面能適當安排,而為了合乎效
率,在運動處方設計上應符合一定的質
與量的需求。
三、幼兒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態度的相關實證研究
作者 年度 研究名稱 發表處所
杜光玉、鍾國銘 2008 幼兒體能師資專業化之探討 大專體育,97 期
林志誠 2008 臺北縣、市幼稚園園長對幼兒體能指導
員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沈連魁 2007 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
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
李淑惠、謝謨郁 2006 幼兒體能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運動科學,5 期
汪旺益 2004 臺北縣、市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
究
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汪旺益、黃永寬 2004 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 大專體育,72 期
李小龍、周榮暉 2004 幼兒體能訓練之探討 文化體育學刊,26 期
綜觀前述之相關實證研究,有從幼兒體
能技術本位進行探討研究,也有從專業
幼兒體能教師的培養和專業表現加以探
討,但卻較少從一般幼兒園教師實施幼
兒體能教學的面向來進行思考探究,尤
其是位處偏遠地區資源較為欠缺的偏鄉
聚落更是未能觸及,所以研究者乃從花
蓮南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進
行初步性探討研究,希望在帶領偏鄉地
區幼教師進行思索的同時也能有更多有
- 140 -
= 幼兒教育年刊 =
心人士投入偏鄉地區幼兒體能教學的研
究或實務教學。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質性研究法探討偏鄉地
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的認知
和施行態度。質性研究在1980 年代後期
逐漸成為教育、教學問題探索的主要方
法之一,質化研究開啟了諸多研究者的
新視野及興趣,也在過去量化獨霸的領
域下開展出新天地(鍾聖梭,1999)。質
性研究法以研究者作為主要研究工具,
並以觀察記錄、實施晤談等方法進行研
究工程。首先以焦點團體互動過程的觀
察蒐集,採集記錄幼兒園教師在幼兒體
能教學主題討論中的相關發表和反應呈
現,再以主題分析法評析此過程與結果
之特質和意義。當然,質性研究的分析
過程常是始於單一個案的敘述。主要探
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
質,希望去瞭解其中的獨特性和複雜性
(林佩璇,2000)。亦有學者認為個案研
究為一種實證研究,在真實的背景下研
究當時的現象,特別是在背景和現象的
界線不甚明確時,或是在資料蒐集、分
析策略上的特性為處理特殊情境,則應
包含多種變項,且須仰賴多種證據來
源,並須經過三角檢核機制來突顯信賴
度(Yin,R.K,1994)。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係為研究者擔任花蓮縣國幼
班巡迴輔導教授過程中,發現花蓮縣南
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這一區
塊普遍存有行動疑慮和實施瓶頸,乃與
巡迴輔導員組成研究團隊,透過入班觀
察和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收集本研究幼
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之相關資
料,最後由研究者統整進行資料的分析
處理並提出研究的結果與發現。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為2010 年10 月至2011
年5 月,每兩個月帶領進行計畫性焦點
主題討論1 次,共計4 次。
三、研究步驟
(一)尋覓研究對象
參觀拜訪園所,與園所教師討論計
畫實施之可能性和實行模式。
(二)活動預備
瞭解南區幼兒園教師的時間安排和
適切地點選擇,尋求適當的焦點團體進
行模式。
(三)焦點主題選擇
依照幼兒體能教學本質特色,教師
教學態度和地域性發展可能之綜合考量
提出如下四個互動議題。
1. 園所體能活動面面觀(花蓮縣南區
幼兒園幼兒體能教學現況分享與探索)
- 141 -
= 幼兒教育年刊 =
2. 體能,你玩不玩?(花蓮縣南區幼兒
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意願和態度探討)
3. 我學過,所以我會?(花蓮縣南區幼
兒園教師來源背景和幼兒體能教學的關
連性探索)
4. 巧婦,無米亦可炊?(花蓮縣南區幼
兒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困境探討)經由
不斷的討論發想,彼此交流和互動鼓
勵,花蓮縣南區的幼兒園教師針對幼兒
體能教學領域進行了自我與環境、內在
與外在的初期檢視,在持續探索與努力
之下當能發現更多問題以供深層研究。
四、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是焦點主題提供者和參與的
觀察者。研究者時刻提醒自我和討論夥
伴營造兼具尊重、信賴與鼓勵的活動氛
圍,提供多元思考引導創發,並在絕對
包容和不受干擾的活動情況下,接受幼
教師的各種互動可能。
五、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行政區域界分
為花蓮縣南區,包括瑞穗鄉、富里鎮、
玉里鎮、卓溪鄉之公私立幼稚園教師,
且經諮詢意願後同意參與此一研究計畫
者,人數共為十位:
教師代號 教學年資 學養背景 工作定位
T1 16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2 5 大學+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3 5 幼保系+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4 3 幼保系+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5 10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6 22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7 4.5 大學+幼教學程 正式教師
T8 10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9 7 幼保系+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10 15 幼教系 正式教師
六、研究資料之收集
本研究收集資料的方式使用入班觀
察、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透過資料的
收集來了解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對幼
兒體能教學的認知態度和實施意願。
(一)入班觀察
研究者藉由實際入班觀察幼兒園教
師的教學現況,理解花蓮縣南區幼兒園
教師對於幼兒體能課程的實施意願、操
- 142 -
= 幼兒教育年刊 =
作情形和遭遇困難,隨時記錄現場狀況
和教師反應。
(二)焦點團體訪談
焦點團體是屬於面對面的團體
(face-to-face group),運用焦點團體模
式收集資料除了研究者的筆記資料外亦
多加上錄音、錄影,以求資料的完整性
和正確性。
研究者針對參與研究計畫幼兒園教
師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收集幼兒園教師
對幼兒體能教學的相關認知和實施經
驗,並以此為依據延伸焦點探討主題,
更深入了解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
的具體態度。
五、資料分析與處理
(一)觀察記錄
由於對於焦點團體討論活動的觀察
與理解易受個人主觀感受所影響,研究
者在活動進行中做觀察記錄並在活動後
立即進行資料比對和分析以求確切,必
要時並透過影像記錄作證核對,以加強
整體資料準確度。
(二)訪談錄音檔
本研究之訪談錄音檔主要為焦點團
體訪談時之實況記錄,研究者於訪談結
束之後立即將錄音檔內容轉換為逐字
稿,並註記訪談心得與感想。
上述兩項文件資料透過立即性資料
編碼處理,使入班觀察紀錄、錄音檔逐
字稿成為有效之應用文件,其編碼分類
如下:
項次 資料來源 資料代碼 編碼格式
1 入班觀察記錄 A 代碼-教師代號-年月日
2 焦點團體訪談錄音 B 代碼-次數-年月日
六、研究信賴度
本研究基於事實需要和信賴度提升
思考,運用三角檢測法進行研究檢驗,
並透過多元蒐集資料、即時分析資料方
式來豐富資料比對,本研究之三角檢測
包括觀察記錄、焦點團體訪談記錄、影
音記錄、專家諮詢等資料交互檢核驗證
肆、結果與發現
一、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體
能教學實施現況
透過幼兒園課程安排的檢視、教師
自我回顧,發現在幼兒園常態化教學中
納入幼兒體能教學活動,並且具體施行
的現況其實有著很大的差異性:
- 143 -
= 幼兒教育年刊 =
十位幼兒園教師中,每週常態實施
體能教學活動的有四位,不定期實施的
有六位;每週操作兩次以上的有一位,
固定一次的有三位,至於非常態實施者
多為配合主題活動隨機實施,但每週最
多一次,有時數週未曾出現此類課程動。
二、教師對幼兒體能的基本認知和
施行意願有確切關係
(一)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認
知大有不同
對於幼兒園實施幼兒體能課程,十
位教師在幼兒體能教學的功能認同部
分,基本上都是保持著肯定的態度,但
在基本概念的認知見解上卻是大有不
同:
「鄉下小孩有的是體力,就是讓他
們多跑多跳就是了,我每天都有帶他們
去跑操場、逛校園。」( A _ T8 _
20101007)
「……就放他們去戶外玩遊戲器
材,溜滑梯、盪鞦韆,不就是幼兒體能
了。」(B_T5_20101214)
「到戶外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幼兒
就脫韁野馬一樣抓都抓不住……。」(B
_T2_20101214)
「……我們每週都有兩、三天大家
晨間一起跳律動,這應該就是幼兒體能
教學了吧。」(A_T2_20100922)
(二)幼兒體能教學施行與否與幼兒園
教師個人意願有極大關係
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實施
的意願明顯呈現出各自的教學選擇和教
學風格:
「太陽很大耶,會流很多汗,對老
師還有幼兒都很困擾,還是能免則免
吧。」(B_T2_20101214)
「我自己以前就不是喜歡上體育課
的人,沒想到現在要上幼兒體能教學,
老實說真的很困擾。」( A _ T9 _
20101213)
「我本身喜歡跳舞和溜直排輪,試
著把它們融入我的教學中,小孩都覺得
滿有趣的……。」(B_T2_20101214)
「我知道幼兒體能對小朋友的成長
很有幫助,我也很努力嘗試實施,只是
不知道好不好。」(B_T2_20101214)
三、不同背景來源造成幼教師不同
的教學意圖
(一)幼兒體能教學和幼兒園教師的專
業背景有密切關係
十位幼兒園教師一致認為,幼兒體
能教學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課程項目,
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背景和涵養,
在實際職場上才可勝任:
「這應該是體育系的專長吧,我們
技術專業非常不足,應該沒有辦法吧。」
(B_T3_20110321)
「很多都會區學校都有外聘專門幼
兒體能老師,都很厲害,可是我們這裡
太偏遠了,這些老師都不願意來……。」
(B_T3_20110321)
「我在師培機構有上過相關課程,
- 144 -
= 幼兒教育年刊 =
可是太理論了,到現場不知道怎麼運用
才好。」(B_T3_20110321)
「我上的幼兒體能課是實務性質
的,現在在職場上覺得還滿受用的。」
(A_T4_20110307)
「……市面上有很多體能律動研
習,我都會積極參加也買了很多教材,
應該還可以上場對應。」(B_T3_
20110321)
(二)幼兒園教師的年齡、年資與幼兒
實施體能教學並無直接關連
一般觀念中,普遍認為幼兒園教師
的年齡與任教年資會因為教學疲憊感的
產生而影響到課程的教學實施意願。就
本研究資料分析所得發現,事實並非完
全如此,甚至有令人感到意外之現象:
「我都教了超過十幾年了,我還是
天天帶著小孩跑跑跳跳做運動。」(A_
T1_20100920)
「幼兒園裡頭工作那麼多,我已經
花了三、四年還搞不清楚怎麼進行新的
課程嘗試呢?」(A_T7_20100927)
「我雖然年輕,但是只有一個老師
要面對那麼多幼兒,要實施體能教學不
太容易。」(A_T2_20100922)
「我都上了那麼多年了,該換年輕
老師來做體能教學了吧。」(A_T6_
20101113)
(三)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定位與幼兒體
能教學實施意願有絕對關係
研究對象中,因有正式教師與代課
教師之區分,所以透過資料分析檢測不
同工作定位是否會影響幼兒園教師對體
能教學的實施意願,結果初步顯示有其
必然性:
「我只是一個代課老師,每年都要參加
教師甄試,幼兒體能教學能免就免吧。」
(B_T3_20110321)
「既然幼教課程裡頭有幼兒體能教學這
個領域,身為一個老師我就要去盡量對
應。」(B_T3_20110321)
「我們的教學工作有很多,幼兒體能教
學如果能夠外聘體能老師的話會比較
好。」(B_T3_20110321)
四、空間環境和器材設備也會深深
影響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情
形
對於幼兒體能教學十位老師都認為
空間環境和器材設備會影響老師的教學
意願和實施順暢度:
「我們學校戶外操場很大、很漂
亮,很適合幼兒在上面活動……。」(B
_T4_20110511)
「你看我們的教室根本沒有木質地
板,上體能課程很不方便啦。」(B_T4
_20110511)
「我們的體能器材真的太少了,只
有呼拉圈、球和扭扭車,實在不知道該
怎麼上才好。」(B_T4_20110511)
「教室空間不夠大,桌椅教具又很
多,非常不好移動,所以實施很困難。」
(B_T4_20110511)
- 145 -
= 幼兒教育年刊 =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花蓮南區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體
能教學呈現出常態性不足的實
際狀況。
透過資料分析明顯呈現出的是幼兒
園教師在操作體能教學這一區塊是明顯
缺乏常態性實施的勇氣和行動力,雖然
不定期的實施一樣對幼兒會有些許助
益,但就教學理想性而言仍應盡量納入
常態正軌才會真正對應出預期效益。
(二)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
體能教學實質呈現出幼教師的
教學態度。
1.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的基本
認知實際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基本認知的訊息傳達下,我們發
現絕大多數教師都了解幼兒體能是幼教
領域的一環,也基本上認同幼兒園理應
實施幼兒體能教學,但在對應教學現場
時卻又呈現了各自解讀、各行其事的狀
況。
2.幼兒園教師的個人意願是決定幼兒
體能教學是否實施的重要關鍵。
在幼兒園教學自主的尊重原則下,
幼兒園教師個人主觀的意願和選擇,實
質決定了幼兒體能教學是否嘗試實施、
是否常態性施行的命運,從而也影響了
幼兒是否能夠接收幼兒體能遊戲刺激的
受教權和機會點。
3.幼教師的工作定位實質影響幼兒體
能教學的實施意願。
正式教師在工作穩定的情形之下,
對於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抱持著該做則
做的心態,基本上都會對應到課程的基
本要求;代課教師則多因工作不穩定性
和教甄準備的考量,對於耗費體力、耗
費時間的體能教學常會裹足不前。
(三)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涵
養和學習背景具體影響幼兒體
能教學實施。
不同的師培過程和專業涵養,讓幼
兒園教師產生不同的專業性認知和主觀
性意願,具體呈現在幼兒體能教學上的
就是實不實施、常態與否。
(四)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會因園所
環境和器材設備實際影響幼兒
體能教學的實施和品質。
空間環境(戶外、室內)適合幼兒
體能教學則幼稚園教師會有較大意願進
行相關活動,反之則否;器材多元、充
足的情況下,通常也較能刺激幼兒園教
師進行幼兒體能教學的實質動機,反之
則缺。
二、建議
(一)對師培機構的建議
透過學理認知和技術訓練,涵養幼
教準師資能全方位具有幼兒體能專業素
養和正確態度,從而展現出勇敢面對和
具體承受的教育胸懷,是所有幼教師培
機構應該擔負且長期堅持的理念課題。
(二)對教育行政機構的建議
- 146 -
= 幼兒教育年刊 =
經由教師進修研習管道,增加幼兒
園教師認識與接觸幼兒體能課程的機
會,無論在理論認知和技術層面都能具
體成長,這是相關教育行政機構在安排
研習課程時可多加斟酌考量之處。
(三)對幼兒園所的建議
建置良善的幼兒活動空間、創造優
質的環境氛圍是幼教園所力挺幼兒體能
教學的最大表現,如若能夠在添購遊戲
器材、充實體能設備上更多用心,將會
創造出幼兒體能教學的更大可能性。
(四)對幼兒園教師的建議
確實認知幼兒體能教學為幼兒教育
的重要環節,嘗試增強自身實行意願和
教學態度,並在專業涵養強化和困難瓶
頸逐步尋求解決的情形下勇敢嘗試幼兒
體能教學、更要享受其間樂趣。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基於接觸熟悉度和能力侷限
性,僅以花蓮縣南區部分幼兒園教師為
研究對象,在推論上有著實質限制,故
以初探名之;未來研究當在取樣廣度和
探索深度上更多擴及與著墨,期能增加
推論的更大範圍和研究結果的更多正確
性。
參考文獻
王惠姿(譯)(2006)。0-8 嬰幼兒肢體
動作經驗與教學。臺北市:華騰。
江旺益(2004)。臺北縣、市幼兒體育
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縣。
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
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72,
102-106。
杜光玉、鍾國銘(2008)。幼兒體能師資
專業化之探討。大專體育,97,58-63
頁。
李小龍、周榮暉(2004)。幼兒體能訓練
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 26 ,
161-169。
李淑惠、謝謨郁(2006)。幼兒體能教師
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運動科學,
5,103-119。
沈連魁(2004)。幼兒體能課程教學能力
的培養。學校體育雙月刊,14(1),
36-48。
沈連魁(2007)。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
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
林風南(1997)。幼兒體能與遊戲。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
能。臺北:師大師苑。
林志誠(2008)。臺北縣、市幼稚園園
長對幼兒體能指導員專業能力認
知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志誠、羅旭壯(2008)。幼兒體能指導
員專業能力滿意度量表編制之研
究。幼兒體能年刊,3,56-64。
林怜利(2002)。幼兒遊戲教學之剖析。
- 147 -
= 幼兒教育年刊 =
大專體育,63,30-3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
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
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林風南(1988)。幼兒體能與遊戲。臺
北市:五南。
邱俊銘(1996)。幼兒體育遊戲實務總
論。臺灣:眾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潔萍、李麗晶(2011)。幼兒身體活動
遊戲課程在教學之應用。大專體
育,114,26-32。
姜慧嵐(主編)(1998)。體適能指導手
冊。臺北: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
協會。
張鳳菊、黃永寬(2009)。幼兒體能課程
規劃因素與教學流程。2009 年國際
體育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
專刊,1-8。
許麗鳳(1996)。幼兒體能遊戲。臺北:
書泉出版社。
許義宗(1980)。幼兒體能遊戲。臺北:
理科出版社。
陳信全(2002)。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
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陳雪芳(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
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有效
教學表現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體
育大學(臺中)學報,21,155-171。
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有效教
學氣氛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
刊,10(1),11-24。
曾沈連魁(2010)。幼兒體能教師參與教
學研討團體對其有效教學表現之影
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9 ,
244-258。
黃士怡(2011)。臺灣幼兒運動遊戲實施
現況及推動策略。2011 年第七屆亞
洲幼兒體育研討會,70-74。
黃永寬(1999)。幼兒體能教學。大專體
育,42,38-45。
黃永寬(2001)。動作教學模式在幼兒
體能教學之觀察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縣。
黃永寬(2007)。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概況
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
137-149。
黃永寬、黃永旺(2003)。幼兒運動人口
倍增計畫之省思及推廣策略。國民
體育季刊,32(2),48-52。
熊文宗(1996)。幼兒體育遊戲指導法。
臺北市: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劉淑英譯(1998)。幼兒動作探索。臺
北:華藤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劉從國、陳冠旭(2001)。遊戲對幼兒體
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97-10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
臺北:心理。
鍾聖梭(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的認識
與再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12,159–184。
- 148 -
= 幼兒教育年刊 =
Bard, C., Fleury, M., Gagnon, M.,
Michaud, D., & Teasdale, N. (1995).
The transfer of perceptual and or
motor train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a coincidence-anticipation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Gallahue, D. L., & Cleland, F. (2003).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4th Ed). United
States:Human Kinetics.
- 149 -
= 幼兒教育年刊 =
文章標題:2014宜蘭員山機器人燈節 2014-02-21 11:34:16
這次跟朋友出來看燈節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因為之前都是跟家人出來看的。我覺得這次辦的燈節和以往的不太一樣,這次的燈節是以機器人為主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機器人是在園區裡在整點時會發出音樂,因為當時我以為它會跟著音樂跳舞結果不會跳,我覺得這是令我失望的地方。
文章標題:2014賀卡心得 2014-02-22 17:03:15
這次的賀年卡片我知道我做得不太好,因為跟我想像中要做出來呈現的結果也差很多,部過我想我裡面的內容應該寫的還不錯啦!可是因為我本身對於美勞的東西真的很不擅長,可是我會努力的!
文章標題:2014大掃除心得 2014-02-23 10:38:38
大掃除是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是,不過我發現有的人只要貼貼門年就好然後大門掃掃噴噴水就好,原因就是他們家裡平常就有打掃了!所以當大掃除她們永遠不會那麼累,我覺得這是我可以學習的地方,平常多少打掃一下就會輕鬆很多!
文章標題:安安慢飛天使家庭關懷協會志工心得 2015-03-01 21:48:55
這次我參加的是有關早療孩子的志工,我去服務的單位是安安慢飛天使家庭關懷協會,他們的活動非常多,有打擊樂、太鼓、直排輪、親子捏捏樂,然後每個活動到一個階段就會有成果展。
這次我去參予的活動是每個禮拜六都會有的親子捏捏樂的活動,這個活動是以黏土作為主要教材,每一個孩子母親或都會陪在他們身邊一起做捏黏土的這個活動,這次捏的主題是聖誕節,所以做了捏有關聖誕節的東西,而我協助的是一位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是為男生,他會無法靜下來會一直亂跑,可是只要耐心的跟他說坐好哦,或者跟他說接下來要做甚麼,只要在他旁邊協助他,其實他都可以做得很好,其實我真的覺得他們都很乖。
活動結束後,老師會請他們自己出來發表他們今天所做的有哪些東西,老師有說,這樣可以增加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我覺得他們有的孩子很厲害,真的在發表時,可以把他自己所做的東西都比出來,在所有活動結束後,老師請我們打掃教室,那時還有一位小男孩還沒離開,他看著我們在打掃,也過來拿起掃把要幫忙,打掃好後,我們要回家時結果發現他媽媽騎著機車載他在外面等我們,原來是這位可愛的小男生說要等我們跟他說:「謝謝小助手!」,真的太可愛了。
或許我們會認為這些孩子永遠比正常人差,但就錯了,當你慢慢的著他們學習,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獨特的地方,只是因為他們更需要有更多的學習與教學資源來協助幫助他們而已。
|
1015102026
羅雅雯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 2013-09-23 13:45:05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傅秀媚(Shiou-Mei Fu) ; 劉美玉(Mei-Yu Liu) ;
高雄師大學報 32期_1 (2012/06), 113-134
高職幼保科 ; 升學意願 ; 就業意願 ; 區別分析 ; the early childcare of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 the enrollment willingness ;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 discriminant analysis
|
1015102025
鄭憶茹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2024
陳妍琳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2013-09-23 13:45:16
幼兒期是人生中最快速且重要的成長階段。研究指出,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生理、
心理與社會發展都具有許多益處,其中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育、
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幼兒運
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藉由闡述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與益處,探討其對幼
兒教育的實質價值, 藉此增進社會大眾對運動遊戲的認知。
|
1015102023
郭香廷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2022
陳思云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2021
李貞諭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保相關 2013-07-19 17:54:30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心智繪圖」應用在「教育研究法」之教學中對學生之影響,研究目的在了解學生繪圖時的犯錯類型、對課程的反應、應用方式及老師引導方式的想法,研究對象爲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大三學生,學生接受每週兩節之融入心智繪圖教學之教育研究法課程,爲期一學期。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分爲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四個研究流程,採用觀察、問卷、訪談、文件蒐集、錄音等多元方式蒐集資料,結果發現覺得心智繪圖對記憶及組織課程內容有幫助的學生佔八成,但是喜歡此一方式的學生及會應用到其他學科或生活方面約五成,研究者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作爲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文章標題:幼保 2013-09-23 13:37:25
本研究旨在探究某科技大學幼保系三年級36名大學生在接受單次「遊戲治療」單元中呈現出的情緒經驗與遊戲主題,瞭解其情緒覺察的內涵,做爲培訓一個心理健康的教保員與有效能的幼兒輔導者之參考。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分析學生的遊戲治療學習日誌與課堂督導反思記錄。結果有兩個發現,第一遊戲治療單元中情緒經驗所覺察的內涵,分爲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和中性情緒三類,而本研究中主要出現的是負向情緒,情緒覺察需先催化遊戲者的情緒表達、辨識情緒的種類及命名,並進一步提供情感反映的歷程。其次,遊戲主題出現「孤單與失落」、「家庭衝突與失衡」、「需求不被滿足」、「生活壓力事件」等四大類,與大學生及幼保領域的心理發展、家庭議題有關連,顯示遊戲治療有助於催化大學生的心理,投射其內在需求。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給教保人員、幼教人員培育計畫的相關建議。
|
1015102020
陳曉玟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2013-09-23 13:41:39
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李湘凌(Shiang-Lin Li) ; 高傳正(Chuan-Cheng Kao) ;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 2卷1期 (2006/06), 37-56
隔代教養幼兒 ; 幼兒園生活適應 ; 個案研究 ; rearing by grandparents ; life adjustment in the kindergarten ; case study
預覽摘要
文章標題:員山機器人燈節 GO~ 2014-02-19 14:10:00
員山燈節超級多人,有好幾個機器人都好可愛喔,尤其是最大隻放在中間的機器人還會動,我覺得很特別。
然後這是第一次跟自己班上同學用這種方式一起去觀賞機器人,然後這是在寒假期間與同學們的第一次見面,玩的也很開心。 VERY GOOD
文章標題:賀卡-新年快樂 2014-02-19 17:19:22
第一次親自做卡片給我一個很深刻的老師,這位老師是一位非常善良,在小學得時候是這位老師教導了我很多,也幫這我很多,一直到現在老師依舊那麼的關心我,照顧我,所以這賀年卡片我想要送給她,感謝老師很用心的教導我。
文章標題:大掃除~~~ 2014-03-02 13:12:21
當我在打掃的時候是非常的累,也因為這樣的方式讓我了解到媽媽在家裡打掃的狀態是非常的辛苦,重點是一個人掃一整間的房間非常的累,要站著也要蹲著不過我還年輕所以這些是我還可以做的,然後媽媽是真的辛苦了,以後有打掃都要幫助媽媽,多一個人做也比較不會那麼累。
1~10分媽媽給我打9分
|
1015102019
葉芷芸 發表(1)筆
文章標題:許幼兒一個美好的環境-幼兒園中介空間初探 2013-09-23 13:45:48
許幼兒一個美好的環境-幼兒園中介空間初探
周怡伶(Yi-Ling Chou) ; 段慧瑩(Hui-Ying Duan) ;
幼兒教保研究 3期 (2009/05), 75-90
幼兒園 ; 幼教師 ; 中介空間 ; kindergartens ; kindergarten teachers ; intermediary space
|
1015102018
陳雅柔 發表(2)筆
文章標題:你好 你好 歡迎認識我>_< 2008-03-18 16:15:43
這裡有我的學習歷程
和我國中 高中得過的獎項
也有我在高中的專長:)
文章標題: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 2013-09-23 18:15:08
幼兒期是人生中最快速且重要的成長階段。研究指出,運動遊戲對幼兒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發展都具有許多益處,其中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育、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藉由闡述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與益處,探討其對幼兒教育的實質價值,藉此增進社會大眾對運動遊戲的認知。
|
1015102017
張雅婷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許幼兒一個美好的環境-幼兒園中介空間初探 2013-09-23 13:52:43
摘 要
環境猶如無聲的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發展與學習。身為教育工作者應先深入瞭解幼兒
園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掌握影響幼兒與環境的因素,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幼兒的學習環境。
近年來在建築相關的領域上,「中介空間」以其具連結「室內與室外」、「局部與整體」、
「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為」等混沌、曖昧的特質,使環境設計更加豐富、變化,引起相當
的重視與討論。本文透過文獻之評析,探討幼兒園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中介空間的功能性以及幼
教師中介空間之運用等三大方向,以提供幼兒學習環境規劃與設計對中介空間的省思。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大掃除☆〞 2014-02-22 16:36:37
Ya! !
大掃除,大掃除,大掃除!!
拖了好久才完成了 ,雖然都已經過了很久,才終於把除夕打掃除的照片po上來,也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完成這件事!!
其實,除夕就已經大掃除過了,只是沒拍照,所以才沒能有照片po上來,不過,現在也在時間內,大掃除終於讓我完成了!!
家人給我的分數:75 有待加強 =^=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寄賀卡☆〞 2014-02-22 16:37:57
我的賀卡完成了!!!
做賀卡,想了好久但還完成了,簡單、明暸。
雖然也是一樣年都過完了,才把賀卡寄出去,希望(游)老師別介意呀!!雖然時間已經過了,但還是祝(游)老師能馬到成功、馬年行大運!!
我的寒假作業,終於在寒假前都我我全部都完成喇!!
剩不到一個禮拜就開學了,
要準備收心了!!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燈會ing☆〞 2014-02-22 16:40:07
ㄎㄎ~~~ 前天2014.2.11終於... 到圓山公園那看了白天但又有趣的燈會, 原本想要晚上去地,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 所以只好改到白天喇!!! 還好那天超幸運的,沒下雨~~~ 而且,那天真的夠搞笑的, 遇到那位計程車司機(阿伯), 他讓我笑死了!! 我的第一項寒假作業,終於完成喇!!!!!!!!!>>((笑嘻希>>     
|
1015102016
吳宜庭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2013-09-23 13:47:35
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李淑娟 ; 張麗芬 ;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 4卷1期 (2009/12), 57-84
父親-幼兒 ; 親子互動 ; 加法運算能力 ; father-child ; interactions ; addition arithmetic abilities
文章標題:自傳履歷 2013-09-30 00:18:22
自傳履歷
我是吳宜庭,今年]16歲,今年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系二年級,我是出生在宜蘭的鄉下孩子,家庭人口簡單,一個阿公、一個爸爸、兩個妹妹、一個弟弟,我在家中排行老大,阿公現在中風,爸爸都是在菜市場打零工賺家用,雖然家中並不富有,但是感情都很好~~
我因為個性很開朗所以大家都會跟我玩在一起,但是安靜的時候我也會很乖的。
其實從以前我 都是一個不敢反抗大人的小孩,大人說什麼我都照做,但是我的妹妹就和我的個性不同啦~~他總是很有主見的會和家人討論,其實可以說是討論到後來變成吵架,但是我還是羨慕她有主見,但是後來我漸漸長大後才慢慢的對自己的未來做規劃,所以我可以漸漸做自己的主人。
求學歷程,我國中是就讀宜蘭的宜蘭國中,其實剛上學時對學校沒有太大的期待,但是後來漸漸對自己的班上有了很大的了解,我才知道我的班導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的國中過得很精彩,因為我的班導師會武術的關係就是那種練刀練劍的那種,因此我在她身邊三年學到很多招式,也因此在畢業典禮那天我站上了學校舞台表演,我的運動神經還不錯,運動會時連續拿下兩年的四百接力冠軍,大隊接力第一名,籃球隊隊員,縣長盃直排輪200公尺第五名,400公尺第四名,這兩個名次是我從會到不會練出來才得到的名次唷~~~
我就讀的國小是在離國中不遠的力行國小,那時候的我好像就知道自己的體與細胞不錯,所以就進去了校隊,分別是躲避球校隊跟田徑校隊,出去比賽都會有不錯的名次,就這樣我進校隊四年我就畢業了,所以國小也沒有太大的事情。
幹部經驗:大專時我當過衛生股長一學期,國中時我當過風記一學期,衛生一學期,國小時當過校隊的副隊長宜直到我畢業。
社團經驗:大專時當過醫院志工社一年的時間,有去離學校較近的聖嘉明養老院服務老人一個下午,國中時參加直排輪社,我是從不會到會學習的,因此我才學一年就去參加比賽哪到名次,老師也感到不可思議。
工讀經驗:在國中畢業的那年暑假,因為爸爸那一年突然失業,那一年的我跑去名產店工作,做一些店裡的雜物,像是剪蜜餞之類的,剪完一箱才200元,之後因為去3天才剪一箱,所以爸爸就叫我不要去了,因為之後爸爸也找到才菜市場的工作,所以要我用功讀書和在家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有去打工過。
志工經驗:在大專一升二年級的暑假,因為科系的關係,我和我的幾位從學去和學校有合作的聖音幼兒園當夏令營的隊輔姊姊兩個禮拜的時間,在國中畢業的那年暑假,如果沒有工讀,我會和朋友跑去礁溪衛生所當志工,幫忙排病歷表也好,或是做一些文書處理。
我的理想:先把我現在選擇的課業讀好,未來我也會往這一個行業去發展,之後等存夠了錢,出國遊學~~~
我希望我可以朝著目標前進~~~
|
1015102015
王淯萱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1015102015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運用反省策略促進職前幼兒教師輔導知能專業成長之研究 2013-09-23 13:52:51
運用反省策略促進職前幼兒教師輔導知能專業成長之研究
張翠娥(Tsui-E Chang)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3期 (2000/08), 159-174
職前教師 ; 輔導知能 ; 專業成長 ; 反省策略 ; prevocational teacher ; guidance knowledge ; professional growth ; reflective teaching as a strategy
文章標題:自傳履歷 2013-09-29 23:06:34
自傳履歷
五幼二甲 1015102015 王淯萱
您好 ! 我是王淯萱,今年17歲。我家住在花蓮縣秀林鄉,我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和一個妹妹,我是家中排行老大 雖然成員不多,但很幸福 ! 我爸爸是開怪手的高手,我的媽媽在秀林鄉公所擔任志工故事媽媽,我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二年級,妹妹現在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護理科一年級。
我的爸爸他每天早出晚歸為家庭付出很多心血,我的媽媽每個禮拜她都會到他服務的國小去帶孩子說故事玩遊戲,我的妹妹今年花蓮縣新城國中畢業,她從國小到現在選高中都跟我同一間學校,我和妹妹會互相督促彼此的功課狀況,雖然爸爸媽媽學歷不高,但爸爸給我們最好的學習環境和空間,媽媽也會聽我們的想法給我們最好的方向。我功課雖然說不上是好,但我至少肯用功肯學習,我和朋友相處都很融洽,對待朋友如對待家人般的好。
我是鑄強國民小學畢業,小學時我懵懵懂懂的,但我很有帶領班上的威嚴,所以小學三年級和四年級我當了這兩年的班級風紀股長,老師非常信任我,我也很熱心的為班上服務,到了國小五年級和六年級時,我到一年級小學生教室去當早自習的志工,當老師去開會時,我幫助老師管理班上的一年級小學生秩序,我從小就熱愛孩子,所以我立志以後要到幼兒園去和小朋友一起每天快樂。再來,我讀了一年的海星中學之後我轉到了離家較近的新城國中就讀,那時班上同學都很活潑大方,沒幾天就打成一片,我們班的體育一向都是最棒的 ! 國二全班參加全二年級排球比賽得了第一名,校慶的了全校精神總錦標,兩人三腳也得了二年級第一名,籃球比賽也得了權二年級第一名,之後三年級因為忙著考高中,所以很多活動都跟三年級無關了。
我目前在學校擔任班級的班長,我非常細心要求完美,認真負責。我在專一上學期還跟班上全班同學團結參加校內聖歌比賽榮獲全校一年級第五名,專一下學期也和全班同學團結參加校內軍歌比賽榮獲全校一年級第四名。這些榮譽都是我們班的團結和向心力所贏得的 !我在學校一年級時社團是醫院志工,我為了想更了解志工的服務工作,所以加入了學校的醫院志工,在每次上社團的時候都會有老師細心介紹,還讓我們實際去到聖嘉民照護中心去拜訪住在那裡的爺爺奶奶,讓我們了解她們生活的環境和每天進行的活動,我對我喜歡做的是特別有信心,我別注重我個人態度問題,所以我也很在意別人看我的眼光。但我喜歡與人相處,甚至喜歡交很多朋友,在我當專二上學期班長的期間,我公私分明,不會因為是朋友而包庇。所以我對我自己份內的事情要求得很完整,我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我會對我自己說的話負責,這就是我。
我希望我的求學路程中,就算遇到困難我也不放棄一直記得笑著往前。也希望我能順著我的興趣一直不斷的持續前進,不要後退。學習當教保員這條路是有無限多種教育方式,我認為我的學習是無止盡的,希望我在未來的四年求學過程中能夠學的精彩更要活的精彩。在未來希望我能夠是個小朋友家長最信任的老師,也能夠是小朋友最愛的老師。
|
1015102014
陳奕瑄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弱勢家庭與非弱勢家庭大班幼兒數學能力之研究 2013-09-23 13:40:20
弱勢家庭與非弱勢家庭大班幼兒數學能力之研究
杜雪淇(Shiue-Chi Du) ; 阮淑宜(Shu-Yi Juan) ; 林珮伃(Pei-Yu Lin) ;
幼兒教育年刊 22期 (2011/10), 21-41
弱勢家庭 ; 大班幼兒正式數學能力 ; 大班幼兒非正式數學能力 ; disadvantaged family ; formal mathematics abilities of kindergarteners ; informal mathematics abilities of kindergarteners
預覽摘要 │ 參考文獻(37)
文章標題:員山ㄆㄚㄆㄚㄗㄠˋ 2014-02-18 21:26:11
看到好多機器人真的好可愛,兩旁還有許多小機器人,晚上還有人在表演,不過中間那兩個巨大的機器人不知道是要幹嘛,又不會動,只有播音樂而已,還是有在動的時間我沒看到,這次和很多朋友一起去看感覺特別開心,如果只有一兩個的話,肯定會很無聊,很多人的好處就是可以一起嗨~~
文章標題:新年賀卡~~ 2014-02-22 10:51:12
這是我第一次做卡片給我印象深刻的老師,我覺得這位老師人很好,她會給我們很多建議,教導我們要如何做事,什麼方法才是正確的,也會關心我們的課業問題,所以我才會想做這張新年賀卡給這位很用心很愛護我們教導我們的老師。
|
1015102013
邱韻紋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歷程文章標題 2013-06-29 22:17:08
文章標題: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 2013-09-23 13:48:40
隨著社會的變遷及家庭結構的改變,「隔代教養」成了另一種常見的家庭型態,有研究指出隔代教養的方式對幼兒帶來負面的影響,如生活適應上、人際關係、學習表現等,因此隔代教養幼兒的相關議題也逐漸受到社會重視。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位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情形。本研究採取「單一個案整體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研究並採立意抽樣方式,以本研究所需的一個隔代教養幼兒爲主要研究對象。資料蒐集以訪談及觀察爲主。在訪談方面,對帶班老師進行2次深度訪談,每次受訪時間為60至90分鐘,並與受訪者達成訪談結果的共識。在觀察方面,到園所進行5次的參與式觀察,以暸解隔代教養幼兒的幼兒園生活適應情形。研究所得結論如下:一、「學習表現」方面:本研究對象在學習表現方面,受到祖父母因不識字及語言溝通的不良,而導致幼兒在學習上無法提供協助。二、「常規行爲」方面:本研究對象因爲受到祖母命令式的教養方式,導致幼見賽成命令及指使同儕做事的習慣。三、「同儕互動」方面:本研究對象在同儕互動上居於主動及領導的角色,在團體活動時,則採「命令」別人的方式。四、「祖父母的教養」方面:本研究對象的祖父母對幼兒採取權威式的管教態度,在期望方面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希望孩子趕快長大。
|
1015102012
辜珈慈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2011
林欣萍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暑假作業) 2013-09-23 13:43:22
高雄師大學報 2012, 32, 113-134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
個人因素之研究
傅秀媚1 劉美玉2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來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
生升學或就業意願之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發展「影響高
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職幼保科畢業
班學生為對象,採分層抽樣共獲得有效樣本672 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結果
如下︰一、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有31%選擇升學非幼保科系、學生在學
期間有關實習、打工與志工經驗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選科動機以喜歡小孩占多數、
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69%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40%;二、影
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群組的因素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為主,影響就業群組的主要
因素為非幼保實習經驗,這些因素的正確預測率達61%。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點建議
供教育主管、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高職幼保科、升學意願、就業意願、區別分析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教授
2 國立台中高農幼兒保育科教師(通訊作者)
投稿日期:2012/03/20;接受日期:2012/06/28
11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A Stud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rollment or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for the Early Childcar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hiou-mei Fu* Mei-yu L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rollment and the
employment for the early childcar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Besides, it is focused on its predictive ability.The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is
used in the study which is stratified sampling 672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early
childcar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First, 94.5% of the students continually enroll, among them, 31% of the students don’t
choose to enroll the early childcare department, most students’ experiences about practice
and volunteer are related with early childcare, liking children is the main motive of
selecting a department. 91.2%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continue to enroll, 69% of
the students’ family-income are below 40% of the average-income. Second,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rollment are parents expectations, practice experience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mployment is practice experiences that are not related to
early childcare. Conclusion: most students are from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o
their practice and volunteer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to early childcare; liking children is the
main motive of their selecting the department; 91.2% of their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continue to enroll, 69% of the students’ family- income is below 40% of the
average-income. Parents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rollment or
the employment. The accurate anticipating ratio is 61%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trategies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Keywords: the early childcare of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enrollment willingness,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discriminant analysis.
* Professor,Graduate Program of Early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Teacher, Department of E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
(Corresponding author)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15
壹、緒論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養兒育女的負擔日漸沉重,再加上育兒托兒的政策遲遲未制定,導致
出生率降低,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減少,由2001 年的260354 人快速減少至2010 年的166886
人(內政部戶政司,2011)。十年減少近十萬名嬰兒,首當其衝的就是幼托園所的招生情形,接
著間接衝擊到高職幼保科的招生及選擇升學方向與就業情形。自1990 年起,在政府規劃的技職
教育政策之下,「技職院校」已成為當時高職生繼續升學的主要管道,職校不再是高職學生求
學生涯的終點站。他們畢業後繼續升學的比例逐年上升,升學率由1994 年之16.22%大幅提高
至2011 年之81.91%(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17 年期間升學率成長四倍,由此可見其擴張
速度之快,這段時間也是技職科大招生的巔峰時期。但不幸的是,此時高職幼保科畢業生人數,
已因少子化因素明顯地減少,由2000 年的5186 人逐年降低至2009 年的3606 人,已嚴重影響
到四技二專的招生情形。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11)報考人數統計資料證實,2008 年至2010
年幼保科的報考人數,已由5273 人降至2845 人,三年減掉近五成,這對科技大學的人事安排
將造成重大影響。在出生人數減少的前提下,首先出現的可能是招生不足的問題,另ㄧ個問題
則是有關科系流動的微調問題。陳怡靖、鄭耀南、鄭進丁(2010)研究結果指出,有七成幼保科
畢業生會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但有三成學生畢業後不選擇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表示這些學
生在幼保本科以外,有更好的選擇。林大森(2007)研究的實證資料呼應了此結果,高職階段,
家事、醫護類科所佔的比例分別為6.61%、7.43%,但到了四技二專階段所佔的比例則為5.86%、
10.19%。由此可見,這兩類科學生的就讀科系在中等與高等技職教育之間有科系流動的情形。
幼保科學生在接受三年的專業訓練之後,卻有這麼高的比例人數要另謀發展,確實要慎思,而
這些改變又受到何種個人因素所影響,則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之ㄧ。
郭靜宜(2002)研究指出,高職幼保科學生畢業後七成以升學為主,而不打算升學的學生中,
僅有近五成的學生有意願投入幼教實務工作。而呂靜芬(2008)研究結果提到,升學仍然以選讀
幼保、幼教相關科系佔大部分,陳怡靖等人(2010)研究結果說明,有七成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
三成不繼續升幼保相關科系,這表示幼保科畢業生幾乎都繼續升學。而這三份研究,除郭靜宜
(2002)有談到就業部分,其餘皆未涉獵不升學學生的就業情形。因此,有關高職幼保科畢業生
將受何種因素影響而選擇就業,亦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之一。
綜合上述,在技職升學管道暢通、少子化現象及受到社會潮流趨勢的影響之下,幼保科畢
業生大都未直接進入職場,而選擇繼續升學科技大學。有鑒於此,本文依據高職幼保科畢業生
的升學或就業意願,分為「升學幼保科系意願」、「升學非幼保科系意願」、「直接就業意願」
三群組,以區別分析來預測影響其升學或就業意願的相關變項。據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點:
一、瞭解高職幼保科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就讀學制、幼保實習與非幼保實習經驗、幼保
志工與非幼保志工經驗、父母期望、選科動機(興趣)、家庭收入的現況。
二、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
11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貳、相關文獻
本研究係以全國高職幼保科高三畢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
業意願之個人因素」為主題進行研究。以下針對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與就業現況分析
高職幼保科當初成立的宗旨是以培養幼兒保育的基層人才為目標(教育部,1987),它也是
當時托兒保育機構師資的主要來源,但自1973 年設科至今,教保員的學歷已從高職幼保科提升
為幼保專科以上(內政部,2011),2012 年1 月1 日幼托整合政策上路後,依「幼兒教育及照顧
法」第21 條說明,幼兒園的教保員仍維持幼保專科以上的資格。再加上社會變遷、經濟結構改
變、生活素質提升,相對各職場的人力素質也被要求要提高,因此,高職生畢業後投入職場已
不符當前的幼教政策,因此,「繼續升學」已逐漸成為大多數高職生畢業後另一項重要的選擇。
近20 年來,高職畢業生在歷經技專院校的初期設立、快速擴張之蓬勃發展時期,及少子化
問題所衍生的科系萎縮與轉型潮,首當其衝的幼保科學生,意識到幼托園所的招生人數減少,
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畢業後的就業情形。同時在社會刻板印象之下,其主觀的自我認同遭到打
擊,甚至自認為不如未具任何專業訓練的高中生(林大森,1998)等因素的考量之下,不得不繼
續升大學。而就讀科技大學可以透過課程規劃與實習過程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為未來的工作
预作準備,以提升個人在未來職場上的競爭能力。然而,教育雖然可以提升人力資本,獲得較
好的職業與較高的經濟地位,但有學者研究發現,認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昂貴,及畢業後不
能快速的回收而選擇直接就業是理性與可以理解的(Antonio, 1997)。本研究對象高職幼保科是屬
於家事類科,後來改為家政群,目前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的統計資料只公開各類科的升學與就業
比率,承辦人員說明各校分科資料屬於內部文件不公開。從研究者所整理的表1,高職各類科
的升學與就業率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由家事類科的數字變化情形亦可窺知幼保科升學
與就業率的現況趨勢。從87 學年度(88 年6 月畢業)的高職畢業生總人數由157964 人降到99 學
年度(100 年6 月畢業)的109837 人,其中家事類科的升學率由87 學年度的18.56%逐年提升到
99 學年度的67.07%,而就業率則從87 學年度的61.8%遞減至99 學年度的27.88%。以共同研
究者任教的國立學校93 學年到98 學年的六年期間,幼保科畢業生共223 位,只有4 人未直接
升學,升學比率為94.11%-100%,就業比率為0-5,88%,可見時空變化,目前的高職生已逐漸
將升學列為高職畢業後的首要目標。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17
表1 高職各類科的升學與就業率
年度 家事類科 藝術類科 農業類科 海事水產類科工業類科 醫護類科 商業類科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升學率% 就業率%
87 18.56 61.80 12.54 49.83 23.69 47.02 32.11 44.24 27.16 44.55 23.50 32.88 37.03 38.51
88 22.20 55.06 13.37 44.56 32.59 40.09 40.37 38.26 32.14 38.72 27.99 28.01 45.35 31.25
89 25.42 48.22 24.25 40.52 36.15 34.87 42.94 33.55 38.12 31.73 37.32 26.85 53.09 25.75
90 29.15 45.34 37.84 29.73 38.21 33.64 49.63 29.46 43.04 28.24 42.79 18.28 55.13 24.10
91 39.48 42.38 37.79 28.26 50.50 29.06 53.32 29.96 51.70 26.31 68.29 13.06 64.00 20.29
92 47.74 39.03 41.47 21.83 57.78 23.06 61.80 23.68 60.55 22.64 87.99 05.82 67.74 19.60
93 52.28 36.87 50.42 19.23 67.87 20.40 65.24 23.52 64.57 21.30 90.91 04.79 71.45 18.40
94 56.78 32.20 54.59 22.41 76.44 14.23 70.89 20.89 68.23 17.72 90.30 04.64 74.11 16.39
95 59.30 31.87 59.37 19.43 77.48 14.36 70.45 20.71 73.00 15.54 72.05 12.17 76.39 14.78
96
從96 學年起按群分,因太多群,此處只列出家政群升學與就業資料,但96 學年未列出家政群資料。
升學率前三高分別為化工群:92.43%、外語群:88.75%、商業與管理群:87.85%
就業率前三高分別為綜合職業科:59.27%、其他群:30.21%、動力機械群:29.78%
97 61.46 30.34
98 64.35 29.54
99 67.07 27.88
從以上資料顯示,家事類科的升學人數是一路攀升,12 年間提升近三倍,相對的就業人數
則逐年下降,12 年減少一半以上,亦即十幾年來,不論是升學或就業率都呈現出很大的變化,
尤其在升學率提升方面,明顯比就業率降低來的快速。根據表1 高職各類科的升學與就業率統
計資料(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家事類科的升學率都是當年度中各類科倒數最後三名,就
業率則剛好相反,幾乎都是排在當年度各類科的前三高。有關家事類科在80 年代的升學率偏
低,除了升學風氣未大開以外,升學管道不多也是主要原因,而從90 年代後升學率快速增加,
除了原本的低升學率以外,推估和技專院校幼保科系的名額大增有關,如表2 四技二專幼保科
系歷年招生名額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2012),目前最早只能查到92 學年度,其中從95 學
年起,因增加了推甄與技優管道,招生名額大大提高,當然有助於升學率提升。此外,家長開
始重視職校升學科技大學這個升學管道,及各職業學校彼此相互競爭、拼升學率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所言是有關升學或就業相關的大環境,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是在現有的大環境之下,其他
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相關的個人因素。
表2 四技二專幼保科系歷年招生名額
招生方式 92 學年 93 學年 94 學年 95 學年96 學年97 學年98 學年99 學年 100 學年
登記 2201 2518 2609 2437 2626 2529 2511 2136 1682
推甄 1750 1737 1809 1579 1356 1003
技優 247 211 236 231 224 188
保送 18 11
合計 2201 人2518 人 2609 人 4434 人4574 人4574 人4321 人 3734 人 2884 人
資料來源: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歷屆四技二專各項招生統計資料
二、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之相關研究
回顧過去相關的研究(蔡伶霞,2004;蔣家娟,2002;鄭富家,2003;黃馨嬅,2001;韓京
11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倫,2009;楊達清,2010;洪先進,2001;汪慧玲、沈佳生,2010;吳文全,2002;蘇文瑞,
2003;Mihalic & Elliott, 1997; Ornstein, 2003),影響高職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個人因素很多,主
要可歸納為就讀學校性質、就讀學制、選科動機或興趣、實習或打工經驗、志工經驗、父母期
望、家庭收入等。茲分述如下:
(ㄧ)興趣與動機
張春興(1989)的「教育心裡學」一書中提到「興趣」是維持個體活動並導向某一目的的歷
程。幼保科學生畢業後的升學或就業意願,通常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而這思考過程可
能會受到「興趣」因素的影響。生涯選擇的過程必需把自我概念(包含人的需求、興趣、價值觀
和能力)與工作環境的現實性的知識綜合起來(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有研究指出,學生選
擇繼續升學相同科系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對原來的科系有興趣(戴正雄,2003);有研究
結果指出,美容科學生都有很高的升學意願,有關「興趣」因素方面,均呈現正面的趨向(蔡伶
霞,2004));蔣家娟(2002)研究結果指出,「興趣」因素對於高職餐館科學生的升學或就業意願
影響最大;陳怡靖等人(2010)研究結果認為:幼保科學生入學前與未來繼續升學幼保相關科系,
「個人興趣」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動機亦是影響個人行為的動力之一,陳彥玲(2000)
在「幼稚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與任教承諾之探討」提到:對幼兒教育有興趣、喜愛孩子等因素
會影響幼稚園實習教師「高意願-有承諾」的任教決定;Ornstein(2003)歸納任教動機為:喜愛兒
童、能傳授知識、對教學有興趣、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馬惠文(2006)「不同學校體系的
幼教職前教師任教意願及教學信念的探討」的研究結果指出,來自普通大學、技職院校與師範
體系的幼教職前教師選擇幼教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喜愛小孩。綜上研究可知,明確的動機與興
趣在個人繼續升學或就業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 。
(二)實習或打工(含志工)經驗
高職教育是以培育基層技術人員為主,因此課程的特色除了國英數等共同科目以外,約有
六成是屬於專業課程。幼保科的專業課程除了專業理論以外,尚有專業實習訓練,其內容包含
二年級到幼托園所見習、試教及三年級的校外集中實習,而實習的安排將因各校與各科屬性不
同並不一致。有關校外集中實習乃是屬於必修課程-「教保實務」的課程內容之一,其課程大綱
的教學注意事項五、六點說明如下:上學期實施校內實習,下學期實施校外實習,畢業前,得
舉行集中實習二至四星期(教育部,1998)。一般學校的做法大概都是由學生,從市政府評鑑合
格的幼托園所尋找離家近或適合自己的園所,經學校審核通過發文後再安排統一時間集中實
習。經過實習課程的歷練,幼保科學生將對幼托園所的生態、環境與教保人員職掌有初步的了
解。以共同研究者任職學校的幼保科學生來說,極大部分都很期待到幼托園所實習,理由是可
以直接到工作現場和幼兒、老師面對面接觸,家長對實習的價值也大都持肯定的態度。汪慧玲、
沈佳生(2010)的研究結果指出,園所實習經驗對學生的任教意願有顯著差異;馬惠文(2006)研究
結果也提到:幼教工作經驗的有無與未來任教意願有明顯差異,另外,亦提到師範體系學校的
幼教職前教師,其教學信念在實習生與在校生之間有差異,這表示經由實習的歷練將可改變職
前教師的信念;陳怡靖(2006)研究亦提到:訪談中有園所主管提及類似的觀點:「剛畢業沒什麼
經驗,很多事無法處理」、「剛畢業的大學生不一定會教,教學不如有經驗的」,這與近來適逢畢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19
業季,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五月份失業率微升至4.12%,沒有工作經驗,社會新鮮人嘆求職難,
因為企業都要求有經驗(林人芳,2012)。另有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地區園所甄選教師的錄取因
素中,歸屬於人力資本的工作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項目之一(陳怡靖、鄭耀南,2009)。高職幼保
科實習課程的性質,雖然不等同於正式教師工作,但它是在正式的幼教老師指導下學習,猶如
目前政府的師資培育制度的實習教師階段,屬於直接示範與指導的師徒制,所學到的經驗都是
第一手的,非常難得與寶貴。這也說明了高職實習課程的必要性與其正面價值,但可以不拘泥
於園所的大小,汪慧玲(2008)研究指出,「實習園所規模」及「實習園所區域」等方面對實習
教師任教意願並沒有顯著差異,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幼教職場的運作,以瞭解教保人員
的職責與風範。
學生除了實習以外,也常會因各種因素選擇工讀或打工,青少年工讀不只是累積工作經驗,
也發展出工作的意義和希望,並可從工作中養成負責的態度。劉修祥、黃淑貞、陳麗文(2000)
研究指出,高職餐館科學生55.2%有實習或工讀經驗對選擇行業有影響,且48.3%認為有正面
影響;黃馨嬅(2001)研究發現,有工作經驗的青少年,為提升學歷,在未來取得較高薪資的職
業,這將成為考慮是否繼續升學的動力;Mihalic 和Elliott(1997)檢視青少年工讀,認為短期對
在學校、家庭及人際關係上有負面影響,但在求職方面卻有長程的益處,可以從工作中獲取知
識、技巧、增加責任感、自信心;蔣家娟(2002)研究指出,高職餐館科學生實習成績愈高及有
與餐館相關的工作經驗者,畢業後會繼續升學餐飲相同領域的學校或到餐飲相關的職場就業,
相反的若有非餐飲的工作經驗者,畢業後會繼續就讀非餐飲領域的學校或到非餐飲的職場就
業;而韓京倫(2009)在「針對一個高職幼保科學生」的研究結果指出,個案在實習過程中產生
了「繼續升學」,對未來工作才有助益的想法。意即持續接受教育可以累積個人資本與提升文憑
層級,而這兩項在台灣的勞動市場都具有相當的適用性(劉正、李錦華,2001)。綜上研究,在
學學生具有相關領域的實習或工作經驗者對未來的升學或就業意願具有正面的影響。
(三)父母期望
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 1902-1994)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高職生正
逢第五階段的「青年期」,此時正是面臨再升學與就業抉擇的階段,是「自我統合對角色混淆」
的發展時期。艾里克森認為此一時期,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的關鍵,當個體發展至「自
我統合」時,人格將趨於成熟,在自我追尋上即可獲得安身立命的穩定感。但大部分的人在此
時期很難順利無阻,多少都有自我統合的危機(張春興,2004)。因而此時,父母的態度、期望
對正處於徬徨無助的青少年來說,可能影響其思考方向。Germeijs 與Verschueren(2009)對281
位12 年級學生,在高等教育中選擇主修科目與雙親的依附程度進行一年的縱貫性研究,結果顯
示:在未來的自我探索、環境探索的深入情形及生涯決策方向等與母親的依附程度較高,意即
受母親的影響較大。也可能因此導致親子關係改善,明顯有助於生涯發展(Palmer & Cochran,
1998);Kao 與Tienda(1998)研究美國八年級學生,在分別控制家庭社經背景、家庭結構與移民
背景、家庭資源、學業表現等相關變項後,所獲結果:亞裔學生家庭的教育期望將導致父母積
極的家庭教育策略。另一項針對美國華裔大學生的深度訪談指出:不同階級的華人父母,對子
女完成高等教育的期望幾乎相同,只是所採取的途徑不同(Louie, 2001)。劉修祥等人(2000)的研
究北市高職餐館科學生指出,父母親對升學的態度,與學生是否繼續升學有顯著相關性;林佳
12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蓉(2002)在「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中的結論之一:幼兒教師
工作選擇受到重要他人、家庭背景因素和個人因素考量的影響;鄭富家(2003)的研究結果:在
升學態度上,父母親對其升學態度持鼓勵者,其升學態度高於無意見及反對者;楊達清(2010)
研究高職幼保科學生,結果顯示:「家庭氣氛」、「父母期望」與「學習成就」的相關係數達
顯著水準,考取國立大學的幼保科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父母期望」方面,顯著優於私立大
學。由以上研究可知,不分國內外的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都很高。換句話說,家庭氣
氛愈融洽、父母期望愈高,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愈佳,父母關心子女的學業與學習狀況,將有
助於子女的學業成就。本文則以子女的角度權衡父母的想法做為探討的依據。
(四)家庭收入
家庭生活包含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而物質層面的各種開銷是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因
此家庭收入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家庭的整體規劃,包含個人層面的滿足與子女教育等事項的
安排。一般而言,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往往家庭收入也愈高,家庭收入同時亦決定學生教育的
選擇;洪先進(2001)研究發現,不同社經背景學生、家庭收入與報考二專餐旅類成顯著差異;
蔡伶霞(2004)研究結果指出,美容類科學生,家庭收入不同和升學意願有顯著差異,收入五萬
到六萬九千元的家庭,其子女的升學意願顯著高於家庭收入三萬元以下的家庭。此外,家庭收
入在七萬到八萬九千元者比四萬九千元以下者,更能知覺到父母的期望;鄭富家(2003)研究指
出,家庭收入在三萬元以上,其子女升學意願較高,且以選擇本科系為主;另有研究指出,海
事類科學生在三年級時會因家庭收入好而有較高的升學意願,同時也會因為要分擔家庭生計與
學費而有較高的就業意願(戴正雄,2003);另外,有研究指出,家庭收入高低與升學或就業意
願沒有顯著差異(蔣家娟,2002)。綜上研究,家庭收入的高低大都會影響子女升學或就業的意
願,尤其升上高三,因為年紀增長了,會考量到家裡的經濟狀況而決定是否繼續升學或直接就
業,也是一種成孰與責任感的表現。
(五)就讀學制與學校性質
我國高職的學制分為編制班、建教班、實用技能班三種,本研究對象是指後期中等教育家
政群的幼保科(含高級中等學校所設的幼保科)及綜合高中的幼保學程。吳文全(2002)研究結果,
高職控制科學生九成以上,畢業後要繼續升學,但其升學意願會受性別及公私立學校而影響。
另蘇文瑞(2003)的研究指出,公立高職電機科學生的升學目標有35.3%是國立科大,52.4%的學
生趨向國立技術學院以上,5.8%升學非本科系,2.1%不升學。可能原因是能考上公立高職的學
生都是成績較佳的學生,所以升學意願強,升學目標也高。 有關就讀學制部份,蔡伶霞(2004)
研究指出,就讀不同學制與升學意願有顯著差異,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的升學意願明顯高於
美容科日間部學生,其「學習動機」、「興趣」、「自我期望」、「父母期望」各向度皆高於
美容科日間部學生,這可能和就讀學程之前,高一會先經過試探才選擇就讀美容學程,也就是
美容學程是他感興趣的科目,所以繼續升學意願高,這和蔣家娟(2002)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綜言之,就讀學制與學校性質對個人升學與就業意願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綜上研究,個人興趣與選科動機對高職幼保、餐館、美容及海事等科學生,畢業後升學或
就業意願是重要關鍵因素;幼保科學生在實習之後更確認應繼續升學對未來就業才有幫助,幼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1
保系學生具有實習及工作經驗者,對任教意願有顯著差異;北市高職餐館科學生,其父母對學
生的態度對其是否繼續升學有顯著相關性;家庭收入和升學或就業意願大都有顯著差異,但也
有呈相反結果的;公立高職電機科學生升學意願強烈,尤其有一半以上以升國立技院以上學校
為目標,美容幼保學程學生的升學意願明顯比美容科日間部學生高,意即學生就讀學制與公私
立學校對其升學或就業意願有明顯差異。本研究由以上文獻資料擬定了二點待答問題如下:
(一) 瞭解高職幼保科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就讀學制、幼保實習與非幼保實習經驗、幼保
志工與非幼保志工經驗、父母期望、選科動機(興趣)、家庭收入的現況為何?
(二) 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為何?
參、研究方法
ㄧ、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對全國高職幼保科高三學生進行量化調查,所獲結果先根據受試者的升
學或就業意願分成三個群組,接著再運用區別分析針對背景變項,包括就讀學校性質、幼保職
業類科或幼保學程、實習經驗、志工經驗、父母期望、選科動機(喜歡小孩)、家庭年收入對其
升學或就業意願進行預測。研究架構如圖1
圖1 研究架構圖
(ㄧ)研究變項
1. 自變項
(1) 就讀公私立學校: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公立為1,私立
為0。
(2) 就讀幼保科或幼保學程: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幼保職業類科為1,綜合高
中幼保學程為0。
(3)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1,
無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0。
(4)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
1,無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為0。
背景變項
1.就讀公私立學校
2.就讀幼保科或學程
3.幼保實習經驗
4.非幼保實習經驗
5.幼保志工經驗
6 非幼保志工經
7.父母期望
8.興趣(選科動機)
9.家庭年收入
1.升學幼保科系意願
2.升學非幼保科系意願
3.直接就業意願
區別分析
12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5) 幼保志工經驗: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幼保志工經驗為1,無幼保志工經
驗為0。
(6) 非幼保志工經驗: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有非幼保志工經驗為1,無非幼保志
工經驗為0。
(7) 期望子女升學或就業: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期望子女繼續升學為1,期望
子女馬上就業為0。
(8)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在區別分析時轉化為虛擬變項,喜歡小孩為1,不喜歡小孩為0。
(9)家庭年收入:為連續變項不需轉化為虛擬變項。
2. 依變項
依受試者的升學或就業意願分為升學幼保相關科系、升學非幼保科系、就業三群組。
二、研究對象與抽樣
本研究以全國高職幼保科包含綜合高中幼保學程高三日間部學生約2904 人作為母群体,符
合資格的學校共有56 所(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為兼顧區域特色與調查的客觀性,分為北
部地區(包含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中部地區(包含苗栗縣、台中縣、
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及東南部地區(包含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
台東縣、花蓮縣)三區分層抽樣,先以學校為單位選取,各抽樣學校皆只抽選一班,每班以25
名學生進行施測為原則,但部分學校因學程人數不一,各校略有不同。為提升本研究的信效度,
問卷分预試及正式兩階段進行。首先抽取中部地區公私立共三校125 位學生進行预試,共獲有
效樣本122 份,有效回收率為97.6%,如表3。
表3 預試有效樣本回收率
學校 發放數 有效回收數 有效回收率%
A 學校 40 37 92.5
B 學校 45 45 100.0
C 學校 40 40 100.0
合計 125 122 97.6
接著依北、中、東南三地區分層抽取31 所學校,總抽樣比為23.7%,共寄出688 份問卷,
於民國100 年1 月10 日到3 月10 日進行正式施測與回收。回收後,將兩項以下未填答者以遺
漏值處理,三項以上(含三項)未填答者則視為廢卷,篩選後共獲有效問卷672 份,有效回收率
為98%,各地區抽樣比與有效回收率如表4。
表4 高職幼保科正式問卷各地區抽樣比與有效回收率
發放問卷 母群總人數抽樣% 有效問卷 有效回收率%
北部地區 289 1472 19.6 279 96.0
中部地區 202 880 23.0 202 100.0
東南部地區 197 552 35.6 191 97.0
合計 688 2904 23.7 672 98.0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3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高職幼保科學生影響其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問卷」為研究者自編,題目
的編製是以幼保科專業課程及參考幼教職場相關問卷來設計問題,並請兩位大學相關領域教授
及兩位高職幼保科專業領域教師,針對問卷內容、用詞、題意以及適用性進行檢視並提供改進
意見,以建立專家效度。問卷分為基本資料及問卷內容兩大部份,其中基本資料包含就讀學校
性質與就讀學制、是否具有與幼保相關之實習或志工經驗、選讀高職幼保科動機、父母對子女
升學或就業的期望、家庭年收入等。而問卷內容為「升學或就業意願」预試有15 題,採「非常
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4、3、2、1 分,信度考驗在刪除呈
負值的第11 題後,其α值為.894,決斷值(CR)在4.2-11.8 之間,累積的可解釋變異達61.67%,
由以上數據,表示該份問卷內容具鑑別度且信效度良好。
四、資料處理與分析
區別分析屬於迴歸分析的一種,其自變項必須是連續變項(計量變項),若為間斷變項,要
投入回歸模式必須轉化為虛擬變項。如果依變項為間斷變項且為三分以上的名義變項則可使用
區別分析法(discrimination analysis 或譯為判別分析)(吳明隆,2010)。本研究將所得之有效問卷,
進行編碼與登錄資料,再以SPSS12.0 中文視窗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統計,並將背景變項以次
數分配及百分比進行分析,再以升學或就業意願與有關變項進行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以取得正確預測率。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統計結果分兩部份呈現﹕第一部份呈現高職
幼保科學生背景變項的現況分析,第二部份陳述運用區別分析對背景變項的預測情形。
一、高職幼保科學生背景變項的現況
表5 為高職幼保科背景變項的現況分析,學校性質以私立的71.8%佔多數;學制則以職業
類科的75%為主流;實習或打工經驗以幼保相關高達64.7%最多;而志工經驗部分,有幼保經
驗和無經驗者皆有超過三成;選讀幼保科動機以喜歡小孩66.5%排名第一;父母有高達91.2%
期望子女直接升學為最高,而期望子女直接就業僅占8.1%;家庭年收入以282200 元以下佔
43.3%最多,其次以282201-544500 元佔25.7%居次,而1049201 元以上者僅佔5.2%。
12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表5 高職幼保科背景變項現況分析
變 項 類別 人次 百分比(%)
就讀學校性質 公立 185 27.5
私立 482 71.8
遺漏值 5 0.7
幼保科或學程 職業類科 504 75.0
幼保學程 163 24.3
遺漏值 5 0.7
實習或打工經驗 幼教相關 435 64.7
非幼教相關 137 20.4
無實習或打工經驗 96 14.3
遺漏值 4 0.6
志工經驗 幼教相關 234 34.8
非幼教相關 190 28.3
無志工經驗 236 35.1
遺漏值 12 1.8
興趣(選科動機) 喜歡小孩 447 66.5
喜歡工作性質 120 17.9
喜歡工作環境 100 14.9
遺漏值 5 0.7
父母期望 直接升學 613 91.2
直接就業 54 8.1
遺漏值 5 0.7
家庭年收入 282200 元以下 291 43.3
282201-544500 元 173 25.7
544501-771500 元 98 14.6
771501-1049200 元 54 8.1
1049201 元以上 35 5.2
遺漏值 21 3.1
N=672
根據表5,高職幼保科的實習經驗部分,以與所學的幼保專業相關居多,佔64.7%,推論與
必修課程「教保實務」的課程大綱,畢業前得舉行集中實習二至四星期有關。可見大多數的學
校都以正面看待教學實習對幼保科學生的價值,因而大都有安排校內外的教學實習,這也呼應
了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強調工作經驗可以累積個人的人力資本,也是台灣當前各園所甄聘教師
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陳怡靖、2006;陳怡靖、鄭耀南,2009;曾敏傑,2002;Hitt, Bierman, Shimizu,
& Kochhar, 2001)。除此之外,有關打工經驗部分,與近年來,各企業任用員工會考量應徵者的
實務經驗及學生為了增加個人生活經驗或因家庭因素必須自己負擔學費與生活費有關,這與林
人芳(2012)報導吻合;另外,有志工經驗者高達六成多,由此可見,對社會貢獻心力、服務大
眾的觀念,已從成年人群體逐漸推廣至學校的學生群體;而選科動機,有超過六成的學生因喜
歡小孩而就選讀幼保科,這與馬惠文(2006)研究來自普通大學、技職院校與師範體系的幼教職
前教師選擇幼教工作的主要原因、陳彥玲(2000)幼稚園實習教師任教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及
Ornstein(2003)歸納任教動機之一都是喜愛小孩相同。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5
另外,有91.2%的父母期望子女在高職畢業後繼續升學(其中62.0%要升幼保相關科系,
29.7%升非幼保相關科系);而學生方面選擇繼續升學者有高達94.5%(其中63.5%升幼保相關科
系,31%升非幼保科系)。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學生的升學或就業意願與家庭期望,尤其是父
母的期望有很高的相關性(劉修祥等人,2000;鄭富家,2003;楊達清,2010),推論可能和家
庭的教育期望將導致父母積極的家庭教育策略(Kao & Tienda, 1998),因而讓孩子感受到了,只
是各家庭所採取的途徑不同而已(Louie, 2001)。亦符合個人的工作選擇會受重要他人的影響,主
要以父母為主(林佳蓉,2002),推論可能和親子關係良好,有助於個人的生涯發展(Palmer &
Cochran, 1998)。譬如,在選擇未來的主修科目,或做生涯決策方向時,易受家人,尤其是母親
的影響最大(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此外,幼保科學生的家庭年收入,有近七成(69%)
分佈在國人平均年收入的40%以下,即年收入在544500 元以下,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二、探討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的因素及其正確預測率
(ㄧ)區別函數值的分析
如表6,首先,看第一個區別函數佔整個區別考驗力的89.7%,第二個區別函數佔剩下的
10.3%,由此可知,第一個區別函數的區別考驗力較大;而根據標準化B 值,對第一個區別函
數影響較大的變數是父母期望,數值為.929;另外,根據結構係數,第一個區別函數與升學或
就業意願相關較高的變數也是父母期望,推論父母的意見在子女升學或就業的決定過程具有重
要的參考依據(Germeijs & Verschueren, 2009;楊達清,2010;鄭富家,2003;林佳蓉,2002;
劉修祥,2000)。若以形心值來看,第一個區別函數的第三群組和第二、第三群組形心值差異大,
故可明顯區分升學和就業這兩大群組,而第二個區別函數的第一群組和第二群組形心值差異
大,故可明顯區辨升幼保和升非幼保這兩個群組。由此可知,第一區別函數與第二區別函數對
升學或就業三群組均具有區別能力。
表6 區別函數值
第一個區別函數 第二個區別函數 自 變 數
標準化B 值 結構係數 標準化B 值 結構係數
就讀學校性質 .081 .193 .559 .563
幼保科或學程 .158 .207 .262 .303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184 .170 .093 -.160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079 -.121 .533 .403
幼保志工經驗 .129 .226 .116 -.029
非幼保志工經驗 .015 .006 .506 .440
父母期望 .929 .946 -.133 -.077
家庭年收入 .108 .182 -.003 -.008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 .060 .039 -.406 -.435
特徵值=.388 特徵值=.044
區別考驗力=.897 區別考驗力=.103
典型相關=.529 典型相關=.206
第一組形心=.152 第一組形心=-.149
第二組形心=.116 第二組形心=.309
第三組形心=-2.755 第三組形心=-.024
12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二)各組平均數的相等性檢定分析
由表7 檢定結果可知,就讀學校性質、就讀學制、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非幼保實習或打
工經驗、幼保志工經驗、父母期望、家庭年收入的F 值均達顯著差異,其F 值分別為8.816(p=.000
<.05)、6.368(p=.002<.05)、3.799(p=.023<.05)、3.984(p=.019<.05)、6.101(p=.002<.05)、
107.144(p=.000<.05)、3.950(p=.020<.05)。表示就讀學校性質、就讀學制的不同、與幼保實習
或打工經驗的有無、與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的有無、與幼保志工經驗的有無、父母期望的不
同、家庭年收入的高低對升學或就業意願有顯著影響。
表7 各組平均數的相等性檢定
檢定項目(自變數) Wilks’Lambda 值 F檢定 顯著性
公私立 .972 8.816 .000
學制 .980 6.368 .002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988 3.799 .023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987 3.984 .019
幼保志工經驗 .981 6.101 .002
非幼保志工經驗 .991 2.655 .071
父母期望 .742 107.144 .000
家庭年收入 .987 3.950 .020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 .991 2.778 .063
如表7,各變數中以「父母期望」的F 值107.144 為最大,表示組間變異(升幼保、升非幼
保、就業三組)是組內變異(各變項間)的107 倍,這意味著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升學或就業意願
影響很大。研究者推論可能和台灣的教育模式及文憑至上的文化有關,父母不論處在何種層級,
總是期待子女能成龍成鳳,學歷高,大都會有較高的社經地位。另外,東方文化及教養方式,
較重視倫理觀念、父母權限大、對子女的主導性強、不習慣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及尊重孩子的
決定,以至於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時間長,這些都可能左右父母與子女的相互影響程度。因此,
子女除了較了解父母的想法以外,亦容易受父母價值觀念的影響,這與Germeijs 與Verschueren
(2009)的研究結果,子女對未來生涯方向的決定,與母親的依戀連結較大相近。升學主義一直
是台灣強調的教育主軸,曾幾何時,每家職業學校圍牆上出現的都是哪位學生考取哪所科技大
學,儼然與高中相同。而另外F 值最小的為「非幼保志工經驗」,F 值為2.655,根據原始資料,
有與幼保相關的志工經驗者佔34.8%、具有非幼保經驗者佔28.3%、無志工經驗者佔35.1%。因
此,研究者推論,可能和具有非幼保志工經驗的受試者所佔的比例較低有關。
(三)分類函數係數的分析
根據表7 的函數係數,列出三個群組的分類函數如下:
第一群組:升幼保相關科系群組分類函數
Y1=-.012×就讀學校性質+3.327×就讀學制+7.519×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8.294×非幼保
實習或打工經驗+.886×幼保志工經驗+1.018×非幼保志工經驗+16.807×父母期望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7
+1.482×家庭年收入+3.565×選科動機(喜歡小孩)-16.697
第二群組:升非幼保科系群組分類函數
Y2=.563×就讀學校性質+3.592×就讀學制+7.595×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8.896×非幼保實
習或打工經驗+.988×幼保志工經驗+1.535×非幼保志工經驗+16.411×父母期望+1.477×
家庭年收入+3.161×選科動機(喜歡小孩)-16.791
第三群組:就業群組分類函數
Y3=-.385×就讀學校性質+2.336×就讀學制+6.414×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7.884×非幼保
實習或打工經驗+.128×幼保志工經驗+1.060×非幼保志工經驗+5.352×父母期望+1.212
×家庭年收入+3.083×選科動機(喜歡小孩)-7.174
表8 分類函數係數
升 學 就 業
分 類 函 數 項 目
升學幼保科系 升學非幼保科系 就業
就讀學校性質 -.012 .563 -.385
就讀學制(職業類科或學程) 3.327 3.592 2.336
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7.519 7.595 6.414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 8.294 8.896 7.884
幼保志工經驗 .886 .988 .128
非幼保志工經驗 1.018 1.535 1.060
父母期望 16.807 16.411 5.352
家庭年收入 1.482 1.477 1.212
選科動機(喜歡小孩) 3.565 3.161 3.083
(常數) -16.697 -16.791 -7.174
分類時,將每一個觀察值代入上列三個群組的分類函數,計算其分類函數值,取權重值最
大的群組,也就是看觀察值最靠近哪一組形心,代表這個觀察值將被分到該群組。因此,由表
8 的分類函數係數可以看出,影響升學幼保科系群組最大的前三項因素,依序為「父母期望」、
「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影響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最大的前三項因
素,依序為「父母期望」、「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影響就業群組最
大的前三項因素,依序為「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父母期望」。歸
納影響這三群組的前三項因素都一樣,只是先後順序不同而已,由此可見,父母期望、幼保相
關或不相關的實習或打工經驗是影響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最重要的因素。若將升學和就業分開
來看,有關升學群組(含升幼保及升非幼保科系),最明顯的影響因素是「父母期望」,推論其可
能的原因在表5 及表6 已討論過。其次是「實習經驗」,無論它是否與幼教相關,都是名列重要
的影響因素,推論可能和目前的企業愈來愈重視工作經驗(林人芳,2012),甚至在台灣的幼教
12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園所,則將它列為甄聘教保老師的重要依據(陳怡靖、鄭耀南,2009),而此工作經驗之所以不
論它是否與幼教領域有關,皆對受試者在選擇繼續就讀幼教相關科系時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推
論可能原因:學生在實習場合所面對的工作特質是比較不固定的,包羅較多面相,學生在實習
過程可以學到如何面對各種人事物的應對方法,因而磨練出較好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說,學生
在乎的是從各行各業所獲得的實務經驗,而不是他所屬的工作領域。此外,有關就業群組,對
其就業意願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推論可能和學生對所就讀科系不感興
趣而另找新的興趣,及原本就讀高職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畢業後直接就業,並
不打算再升學,因而對本科系的相關實習較不感興趣所至。
(四)觀察值的分類結果分析
分類結果如表9,升學幼保相關科系群組原始樣本數有427 人,區別分析預測結果,樣本
觀察值的實際值組別與預測值組別符合者有269 人(63%),區別預測錯誤的樣本數有158 人
(37%),其中預測分類至升學非幼保科系的樣本數有139 人(32.6%)、預測分類至就業組的樣本
數有19 人(4.4%);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原始樣本數有208 人,區別分析預測結果,樣本觀察值
的實際值組別與預測值組別符合者有115 人(55.3%),區別預測錯誤的樣本數有93 人(44.7%),
其中預測分類至升學幼保相關科系的樣本數有81 人(38.9%)、預測分類至就業組的樣本數有12
人(5.8%);就業群組原始樣本數有32 人,區別分析預測結果,樣本觀察值的實際值組別與預測
值組別符合者有23 人(71.9%),區別預測錯誤的樣本數有9 人(28.2%),其中預測分類至升學幼
保相關科系的樣本數有6 人(18.8%)、預測分類至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的樣本數有3 人(9.4%)。
表9 分類結果
預 測 的 各 組 成 員(人次及%) 升 學 就 業
升幼保科系 升非幼保科系就業
總和
升學幼保相關科系 269(63.0%) 139(32.6%) 19(4.4%) 427(100.0 %)
升學非幼保科系 81(38.9%) 115(55.3%) 12(5.8%) 208(100.0%)
就業 6(18.8%) 3(9.3%) 23(71.9%) 32(100.0%)
原
始
的
個
數 取消群組的觀察值 3(60.0%) 2(40.0%) 0(0%) 5(100.0%)
a. 61%個原始組別觀察值已正確分類。
根據表9 可知,各群組正確預測率高低依序為就業群組(71.9%)、升幼保相關科系群組
(63%)、升非幼保科系群組(55.3%),亦即預測就業群組的正確率最高。推論可能和這群受試者
進入職業學校的目的就是在為畢業後的就業做準備,尤其再經過三年的職業訓練之後仍然決定
畢業後先去就業,表示此決定早已經過深思孰慮,因此在填答問卷的過程中,因想法不一致而
造成區別分析預測結果與實際值不符合之處就會減少,因而會有較高的正確預測率。另外,正
確預測率最低的是升學非幼保科系群組,推論這群受試者是經過三年的職業訓練之後,對原來
的行業產生了危機感或發現了另外的興趣,但在面臨生涯的重大轉變與抉擇時難免會猶豫不
決,可能因此降低其正確預測率。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29
(五)地域圖分佈情形
圖2 橫軸代表第一個區別函數,縱軸代表第二個區別函數,"*" 為形心之所在。根據一個
區別函數預測各組的正確率為61%。
圖2 地域圖
說明︰ 1 代表:升學幼保相關科系 2 代表:升學非幼保科系
3 代表:就業 * 代表:形心之所在
如表9,三群組的綜合結果有61%個原始組別觀察值已正確分類,意即根據一個區別函數
預測各組的正確率為61%,其分佈的地域圖,如圖2。此結果表示受試者有六成一可根據相關
變項正確預測其未來的升學或就業意願。根據朱經明(1990)中部地區五專學生升學意願及其相
關因素之研究,分別研究公私立商專(五專)一年級與五年級學生,升學意願與相關因素之區別
分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發現其區別分析預測結果與實際值符合的正確率有提高之趨勢。公
立商專部分從61.7%提升到66.67%、私立商專部分從60.8%提升到62.7%。而本研究只針對高
三學生做問卷,未同時測試一年級學生,故無法比較高低年級有關升學或就業意願正確預測率
的變化。
綜合以上區別分析的結果,由升學幼保科系、升學非幼保科系、就業三個群組所形成的二
個函數,皆對相關變數具有考驗力。有關變項則以父母期望、實習經驗(含非幼保相關與幼保相
關)三者最具影響力,其中以父母期望為最。而對升學或就業意願的整體正確預測率為61%,表
示本研究所採用的變項,對升學或就業意願具有某種程度的參考價值。
13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伍、結論與建議
歸納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分別提出兩點結論與四點建議以提供教育相關單位之決策參考。
ㄧ、結論
(一) 高職幼保科學生絕大多數要繼續升學,但有三成要升非幼保科系,父母與子女的升學或
就業意願一致;其中大多數具有實習與志工經驗,兩者以與幼保相關居多,家庭年收入
普遍偏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幼保科學生選擇繼續升學者高達94.5%,其中選擇升非幼保科系者
佔31%,而父母的期望方面,有高達91.2%的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顯示父母與子女的升學
或就業意願相當一致;另外,有85.7%的高職幼保科學生具有實習或打工經驗,63.1%有志工經
驗,而兩者都以與幼保相關居多,顯示學生在找尋實習場所時仍然會以所學的專長做為優先考
量。而當初進入幼保科的動機有高達66.2%的受試者是以喜歡小孩為最多。此外,69%的家庭
年收入低於國民平均收入的40%,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二) 影響升學或就業意願的主要因素為父母期望與實習或打工經驗,三個群組的綜合結
果其正確預測率為61%
本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升學幼保科系與非幼保科系兩個群組的前三項因素分別為父母期
望、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其中以父母期望對子女的升學或就業意願
影響最大(F 檢定值為107.144,分類函數係數值大於16),推論可能和台灣的教育模式及文憑至
上的文化有關,學生缺少對自己的未來多做思考與規劃。除此之外,東方文化及教養方式,父
母權限大、對子女的主導性強、不習慣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及尊重孩子的決定,以至於養成子
女對父母的依賴有關;另外,影響就業群組的前三項因素分別為非幼保實習或打工經驗、幼保
實習或打工經驗、父母期望,此組的父母期望對子女就業的影響力,顯然不如對升學群組的影
響力大。
二、建議
(ㄧ)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1.在高職以升學為目標之下,建議重新規劃高職與大學部份的課程
本研究結果發現:想繼續升學的學生佔94.5%,而父母期望子女繼續升學占91.2%,顯然,
兩方對升學與就業的意願相當一致。其實,台灣設置高職是為了平衡就業市場之需求,讓中階
人力能在畢業後直接就業,在校時也能透過課程設計與實習,與市場需求聯結。不過,台灣後
來開放高等教育科技大學與學院紛紛成立升格,使得其最大之學生來源,即高職畢業生也以升
學為主要目標,代替原來就業之初衷。因此,若未來高職以升學為重點則包含高職與大學部分
的課程都應重新規劃。另外,就業市場需要考量的是薪資,也可能導致父母親對子女是否投入
此項工作有較多顧慮。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31
2.提升職業學校與幼兒園間學術-企業交流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發現:高達八成五的高職幼保科學生有實習經驗,其中六成以上是在幼教機構,
原因可能是因它是必修課程且又能學到自己幼保專業領域的實務經驗。台灣目前的幼教生態仍
然是私立園所多於公立的,2-6 歲的幼托整合政策終於在101 年1 月1 日上路了,「幼兒教育及
照顧法案」也在100 年6 月通過,主管機關是教育部,若能由教育部或各縣市教育處(局)主導,
成立交流互動平台,如此將有助於高職學校在尋找參觀或實習園所時會比較順利,或能提升幼
保科學生校外集中實習期間的學習成效。
(二)對教師的建議
1.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與職場參觀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發現:有高達31.2%的學生要繼續升非幼教科系,表示有1/3 的學生讀了三年之
後,對本科系不再感興趣。所有高職生都是剛從國中畢業即投入高職科系,對於某些科系的實
質課程內容或未來職場的真正工作內容都不了解。或許,經過三年之後,才發現與自己原先的
期望有所落差,或不符自己的性向,進而轉科系。由於職校學生對於實務課程的興趣普遍高於
理論課程,因此學校教師應將理論課程搭配實務操作,以提高學生對本科課程的興趣。另外,
可以多安排校外參觀,增加學生對未來職場的認識,亦可提高未來就業的信心。而從此項研究
結果倒也引發未來值得深入再研究的議題。
(三)對學校的建議
1.強化升學就業的調查與輔導措施
本研究結果發現:有31.2%的學生要升非幼保科系,高職學校必須提早了解學生較感興趣
的科系,再進一步安排相關科系的大學到職校做科系介紹,以增加學生對未來升學進入的瞭解,
提早做好生涯規劃。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只以全國高職幼保科高三日間部學生為主,未對進修補校學生施測,研究對象受到
限制,無法全面推論。而研究結果,相關變項對升學或就業意願的正確預測率為61%,但因只
針對高三學生作測試,未同時對高一學生施測,故無法比較其正確預測率是否會因年級提升而
有升高的趨勢。因此,建議往後的研究可以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及納入進修補校,以提升研
究的完整性。
另外,根據本研究區別分析結果,以「父母期望」對子女的升學意願影響最大,這表示父
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份量很重。然而,本研究是以子女的想法來揣摩父母的想法,未針對父母本
人做調查,亦未考慮父母的教育程度或家庭社經地位等有關變項,建議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
探討父母本人及其教育程度、家庭社經背景與父母期望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1)。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2
13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二期
年3 月11 日,取自http://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3307&KeyWord=%u51
52%u7ae5%u53ca%u5c11%u5e74%u798f%u5229%u6a5f%u69cb%u5c08%u696d%u4eba%u54
e1%u8cc7%u683c%u53ca%u8a13%u7df4%u8fa6%u6cd5
內政部戶政司(2010)。出生人口統計。2012 年1 月20 日,取自:www.moi.gov.tw/stat/人口統計
數字。
朱經明(1990)。中部地區五專學生升學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乾耀。
吳文全(2002)。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10)。SPSS 操作與運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呂靜芬(2008)。高職幼保科應屆畢業生升學幼保、幼教相關科系意願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所,未出版,嘉義。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11)。報考人數統計。2011 年10 月19 日,取自http://www.tcte.edu.tw
/page_new.php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2012)。幼保科招生人數統計。2012 年6 月23 日,取自http://www.techadmi.
edu.tw/nextpage/four_year.htm
汪慧玲(2008)。幼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63-75。
汪慧玲、沈佳生(2010)。幼保系學生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9(1),103-119。
林人芳(2012,6 月23 日)。沒工作經驗 新鮮人嘆求職難。國語日報,2 版。
林大森(1998)。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之探討。
東吳社會學報,8,35-77。
林大森(2007)。職校學生晉升四技二專知主修流動:流動表之應用。師大學報,52(1),111-132。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先進(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馬惠文(2006)。不同學校體系的幼教職前教師任教意願及教學信念的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教育部(1987)。家事職業學校幼兒保育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1998)。家事職業學校幼兒保育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標準。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99 學年度統計資料-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各校基本資料檔。2011 年6
月6 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view.aspx?cate=140 之99 高級中等學校校別資
料.xls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教育統計-(87-99)學年度高職畢業生升學與就業率。2012 年6 月
21 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list.aspx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公私立高中高職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99 學年)。2012 年6 月20
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 view.aspx?cate=155
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 133
郭靜宜(2002)。高(中)職幼兒保育科應屆畢業生生計準備與生計選擇之研究-以北區高(中)職
幼兒保育科為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員山機器人燈會 2014-02-20 21:56:03
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的有意義,謝謝嘉儀特地從三峽下來,不只是為了作業拍照,也順便為了自己因為這可以留作紀念,在這一天我很開心,因為平常都是跟朋友或家人到公園逛,結果這一天跟同學一起,整個感覺就不一樣,因為很開心可以一起聊天瞭寒假的開心事,希望以後能多多跟大家一起出來而不只是因為功課喔。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大掃除 2014-02-20 21:57:47
今年大掃除跟以往不太一樣,去年都是媽媽會跟著我們一起打掃但今年是我跟二姐和表姊一起打掃的,很開心能一起打掃,因為都是女生所以邊打掃邊聊天一點都不累,反而很開心呢!而且今年比去年我還更勤勞了些。
|
1015102010
周尹子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光臨 2008-03-18 16:15:43
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部落格
我叫周尹子
很高興能認識你 :))
文章標題:高中職幼保科學生升學科系選擇意向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13-09-23 13:38:25
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少子化造成幼教師缺額急速減少,大學幼保相關學系招生條件越來越不佳,若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探索與了解高職幼保科學生的升學選擇意向,能為招生問題提供直接的數據資料。本研究因而從高中職幼保科學生入學前的條件(因興趣選讀幼保科、因成績選讀幼保科)與入學後的知覺(專業能力、課程規劃)來探討影響學生未來升大學時繼續選讀幼保科系的意向。本研究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全國有幼保科的高中職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先分北/中/南/東四個區域,以各區高中職幼保科學生人數佔全國幼保科學生人數的比例來進行抽樣,有效樣本2176份。透過全國性問卷資料的搜集,以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約三成的高中職幼保科學生不選擇升學幼保相關學系;如果要促進升學幼保相關學系,應重視國中升學高中職幼保科時,選擇有興趣幼保教育的國中生,如此最能預測未來升學選擇大學幼保相關學系;其次應改善學生認為課程規劃不佳的問題,因為課程規劃不佳促使學生不再選擇幼保相關學系升學。以上兩項主要研究結果也為大學幼保系與高中職幼保科提供聯盟與合作以促進招生的理論基礎。
文章標題:參訪宜蘭員山燈節 2014-02-21 18:21:16
今天來到離家最近員山公園,平常看是普普的公園,
現在卻掛滿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看起來繽紛歡樂,看到
小孩子帶著歡笑的臉指著可愛的小燈籠,又唱又笑的,
看到年長的長輩拿著相機正幫自己的孫子拍照,開心
的模樣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大家一起找尋自己喜愛的
燈籠,拍著拍著聊著聊著,大家就散了.
文章標題:大掃除 2014-02-24 19:13:23
在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我整理了我房間整整一天,看來我對掃除方面有待加強,從床頭上開始整理,再來床再來梳妝台,電腦桌衣櫥,地面的掃拖,桌面上的擦拭擺色,都非常到位,老爸呢幫我打了一百分,因為我爸覺得我這是有史以來最認真的一次,平常都東拖拖西拖拖,沒什麼在整理的,這次有感動到我的認真,希望下次過年也能有如齊的成果努力
|
1015102009
徐佑萱 發表(3)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 2013-09-23 13:46:20
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
陳淑琴(Susan Shu-Chin Chen) ; 程鈺菁(Yu-Ching Cheng) ;
幼兒教育年刊 24期 (2013/08), 67-85
語言發展遲緩 ; 幼兒教育 ; 新住民子女 ; Speech delay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New immigrant children
文章標題:自傳履歷 2013-09-30 00:20:42
自傳履歷表
我是徐佑萱,我在家中是排行老大,家裡共有四個成員,爸媽都是從是服務業的工作,我還有個弟弟,他還在讀國小,雖然我跟弟弟的歲數差很多,但是我們的感情很好,每當我和弟弟功課上面有問題都會請教爸爸,爸爸也都很有耐心的教導到我們會,爸媽們都希望以我自己的興趣來發展我的未來,爸媽覺得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事,可是遇到困難一定不可以馬上放棄,要努力到最後一刻。
我的個性總是很活潑開朗,很喜歡到處玩也很喜歡看電影,我覺得該玩的時候就要玩得很開心不要想太多事情,可是該認真的時候我還是很認真的把每一件事情完成,我都抱著爸媽告訴我的努力到最後一刻不要放棄,讓我自己可以更加的成長。
在小時候的印像中我還記的幼稚園老師上課的情形,老師們都很有愛心和耐心的教導每一個小朋友,也因為有了這一個印象,讓我想要讀聖母護專 幼保科,小時候我就很喜歡跟左右鄰居的小朋友們玩遊戲,也常會幻想當老師教小朋友的遊戲,現在我讀上了幼保科之後我真的發現了我對小孩子很有興趣,也很喜歡看著小孩子天真的模樣,就覺得很快樂,我覺得如果以後可以每天和小朋友相處一定很開心。
讀上了幼保科的這一年我真的學到了很多,像是學校有教鋼琴課讓我可以接觸到鋼琴,以前我都不知道原來讀幼保科也可以學到鋼琴,也讓我覺得這門課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還有幼保概論也讓我學會了很多關於小孩子們的發展和如何照顧小孩,今年我就要升上高二了,在未來我也會多多學習幼保的知識讓自己更充實,我也會多去考關於幼保的相關的證照,更重要的是我會多去實習和小朋友相處的經驗,讓我自己以後面對小朋友不會那麼的緊張,也會讓我在五專的生活中過得更充實和愉快。我在未來的志向,是希望可以當一位專業的幼教老師教導小朋友,而往後我也會更加努力的朝這個方向去達成我自己的夢想,讓自己不會後悔。
|
1015102008
温宸羽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2013-09-23 13:41:43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11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盧美貴 黃月美
亞洲大學 台灣首府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以台灣為場域,探討對幼兒的概念、童年意象和幼兒核心素養之民間觀點之比
較,包含各行各業代表,幼教幼保專業人員和幼兒家長等人士的觀點。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分析、
深度訪談的方法,深究台灣普羅大眾對幼兒生活經驗和幼兒核心素養的看法,再將研究的初步結
果,作為焦點座談之討論依據,分析十五位來自台灣各地之教保專業人員對幼兒核心素養與幼兒
教育課程之意見,再以問卷調查等方式,瞭解509 位幼教專家、幼教人員、幼兒家長對幼兒的概
念和幼兒核心素養的意見,並據此形成文本,與文獻之內容相互參照,進行比較分析,據以討論
幼教課程之應然面和實然面,並形成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幼兒童年 核心素養幼兒教育
22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壹、 前言—童年的建構與幼幼之道
對幼兒教育而言,文化脈絡和教養觀影響著課程的論述和實踐。因為所謂的幼教課程可視為
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中,形成特定某種教育方式的形式、內容和實施方式的規則,這些規則使課程
可以成為論述與指稱的對象。例如在華人社會「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努力」的教育觀念
和教條下,兒童的遊戲被視為無益於學習,為了在短時間識字及熟讀科舉要求的課程,學塾重視
背誦、寫字,而不重講解;無論家長或教師,都相信嚴師出高徒,因為「教不嚴,師之惰」,所以
體罰很普遍,背書和打(體罰)兩種策略混合使用,使得許多私塾的孩子都以上學為苦難(張倩
儀,1997)。
Heywood(2001)指出,在西方的脈絡中,對於某些史學家而言,從上古時代到十八世紀這
近二千年來,西方的兒童只被當成「不完整」的「成人」,直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者將兒童理想化
成一種上帝祝福的生物,終其一生,童年是靈感的來源。從教育領域我們不難發現,即使到了二
十世紀,舊式的童年思維還是揮之不去,關於養育兒童的社會科學研究,還是很難擺脫狹隘的心
理行為主義疆界,甚至直到1960 年代,研究者仍將兒童視為「不完全的有機體」,隨著不同的刺
激而有不同的反應;成年仍是生命的重要階段,而童年只是準備期。因而,人類學、心理學、精
神分析和社會學都把重點放在「發展」和「社會化」上,認為在人類社會中的教化功能,最重要
的任務是要找到方法,將不成熟、不理性能力不足、未社會化和無文化的兒童,轉變為成熟、理
性、有能力、社會化和自主的成人。
Ariès(1962)在他的研究中探討童年概念、中古社會的學校角色,以及中古社會的家庭圖像
和親子關係的性質,以此呈現出中古時代至現代初期的童年意象。Ariès 認為早期社會對於「童年」
概念的忽略,使得童年的觀念在中古社會並不存在,他以社會史的研究檢視了有關童年的文件資
料,聲稱「童年」是現代發明的產物,在中世紀時期,嬰幼兒一旦斷奶之後,透過幼兒的日常生
活,就能進行文化的傳遞,而非透過正式的教導。Ariès 說明在當時社會系統中,透過師徒見習方
式來教育孩子,這種方式經常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一直到十八世紀的時候,在歐洲為了把中
產階級的男孩從成人社會區分開來,並將他們送入學校接受教育,這時才確認了「童年」這個類
別,Ariès 也明白指出這個教育的里程碑,只與男性有關,而且與啟蒙時期相互呼應,也就是崇尚
理性甚於宗教的權威。
de Mause(1974, 2006)所主編的「童年的歷史」,作者們分別從不同的時空脈絡,探討中古
社會以來,不同國家兒童的宗教生活、親子關係、教養與照顧等面向,作品雖然都是研究西方的
兒童(羅馬、義大利、英國、法國、美國以及帝俄時期),除了共同的年齡變項之外,但是因不同
的歷史觀點,且考慮到階級、文化等因素,因此也呈現出「童年」的多樣性。此外,Sen(2005)
的著作則探討殖民地區的兒童生活型態,以及在殖民母國的童年論述之下,對殖民地區兒童的規
訓方式,提醒了「童年」知識論述與實踐方式的政治性,及其對童年概念的塑造。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33
如同Genishi, Ryan, Ochsner 與Yarnall(2001)認為,要釐清幼兒教育領域的歷史脈絡,理解
各種幼兒的再現(representation)要比直接探討正式的課程與教學實踐來得重要。因為對幼兒的描
述方式,關係著成人如何將童年概念化,或者建構出何種童年的理論,而這種概念化或理論,正
是成人用來對待或教導幼兒的基礎或論述。
當我們細看對幼兒教育的各種論述,「普遍化」的假設下,對幼兒和教育的意象塑造了三個主
要的論題:首先,認為「童年」的建構以及「幼兒」擁有獨特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具有人類環境
的普遍性;其次,成人為「幼兒」所建構的教育,創造了「幼兒教育」領域;再則,幼兒專業領
域的創造,形成並支持各種政策與實踐(Cannella, 1998)。例如,我們耳熟能詳,並且視為理所當
然的以「兒童」為中心的幼教用詞,似乎已經認為這是一個具體且無庸置疑的概念,但是Dahlberg,
Moss 與Pence(1999)也指出這個概念不但抽象而且也是值得再思的問題。因為這個用詞,必須
具體化在「現代主義」對「兒童」的理解的脈絡中來加以思考。
對「兒童」主體普遍化的思維—將兒童視為一致、具體且本質化的主體,位於世界的中心,
且無涉於各種脈絡而獨立存在;相對的,「後現代」的觀點卻將這種位於主流看法的「兒童」意象
加以去中心化,視兒童的存在不但與他者有所關聯,而且總是位於「特定」社會文化的脈絡之中。
台灣的幼兒教育長期以來運用來自西方的理論,並且接受以這些理論對「幼兒」主體的假定。然
而,以後現代的觀點而言,西方主流的「兒童看法」和教育價值是否完全合用於台灣,亦值得深
入探討。因此,本研究擬從台灣特有的文化脈絡,探究一般成人所形構的「童年圖像」為何?成
人認為「以前」的童年和「現在」的童年之間有哪些差異?在此童年圖像下,期待幼兒在接受教
育之後,能夠具備哪些素養?並據以討論這些來自台灣「民間」的訊息對台灣幼兒教育的蘊義。
貳、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童年與幼兒教育
對於中國孩子的童年的探討,熊秉真(2003)的《童年憶往》有相當系統的研究。熊秉真(2003)
從環境的堆砌與塑造、中國社會文化的分析,探討為兒童寫史的脈絡,並從人事與情感的各個向
度進行分析,以再現歷史上的稚情世界。在兒童所受的教育方面,熊秉真(2003)說明傳統中國
以儒家為社會規範之主導,一向極重教育,上層社會講求對子女教育應始於幼年,確實指出對兒
童教導應始幼年,甚至早在孩童能吃能言的嬰兒時期,就應教他一些左右男女之類的基本概念。
六歲在家受教到十歲出外求學前,最重要的準備教育時期,這種家庭教育的內容以敬老禮讓等行
為規範,和數字、方位、日曆等生活常識為主。此外,孩子的遊戲和童玩也展現出兒童特殊的生
活面貌。
熊秉真(2000)說明傳統中國以儒家為社會規範之主導,一向極重教育,上層社會講求對子
女教育應始於幼年,熊秉真指出在《禮記》<曲禮.內則>中,已有一番對幼兒教導方式的構想。
上古的典範之外,宋儒高倡修養與教育價值,幼教主張大抵仍循禮記的方向,而且兒童幼年時的
教育,繼續重視規矩和行為的訓練。例如程朱理學、理學一派,影響中國社會及教育方向深遠,
44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對幼教一向主張及早嚴教,這樣的理念也成了近世育兒及蒙學文化中的重要基石。熊秉真說明這
種以生活和道德訓練為先,識字讀書活動居次的幼教理想,清楚呈現在朱子《童蒙須知》中,並
成為宋代以後流傳極廣的幼教手冊。宋代以後,「扶幼」與「訓蒙」等幼教活動日漸受到社會及文
化的關注,宋、元、明清,幼教文化曾經過好幾波的成長與轉折的成長和復興,說明了其背後眾
人在價值觀念面的轉化。反應於此時期的字裡行間最明顯的三個現象分別是「思想對育幼訓蒙在
哲理層次的論辯」;「市面上形色色訓蒙教材的大量湧現」,以及「流傳於社會上與時俱增的幼教議
論,為指導塾館蒙師的幼教方針而作」。這三方面的發展,都將近世以前原本屬於家庭管照範圍的
幼年兒童,逐漸轉化成為一個公眾的議題。但是宋代幼教的理想,在明清政府確立以科舉取士為
任用人才的途徑之後,出現了新的轉變。因為當讀書仕進成為決定家族向上流動的契機,一個家
族的興衰勝敗,家道維繫,產業經營,都要看家族中是否能產生以讀書中舉入宦的子弟。這層層
的關係,使得明清的士族重新調整了幼教的目標和內容,發展出一套特別的幼教程序和方法。
由上述文獻可發現幼教的內容承載著成人的期望並有其時代背景,因而幼教論述也有其時空
脈絡的意義。
叁、探討台灣幼兒核心素養之對話與思辨的過程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在台灣特有的文化脈絡下,成人所形構的「童年圖像」以及「以前」的童
年和「現在」的童年之間的差異,深究在此童年圖像下,成人期待幼兒具備的素養。因此本研究
採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焦點座談與問卷調查等方法。
一、素養的定義
當前許多國際組織與歐美學者所提出的key competencies,在國內或譯為「核心素養」、「基本
能力」或「關鍵能力」,譯法相異卻同義,以上三者在國內均經常被使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進行「素養的界定與選擇」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簡稱DeSeCo)
的研究,「素養」(competence)是十分受到重視的議題(Rychen & Salganik, 2003)。具體言之,素
養是個體基於生活環境脈絡情境的需求,激發個體內部情境的社會心智運作機制之認知、技能、
情意等行動的先決條件,以獲得知識、能力與態度,藉此展現主體能動者的行動,並能成功地因
應生活情境之複雜任務要求的一種整體因應行動(蔡清田,2010)。因此,本研究採用「素養」一
詞強調整體的概念,藉此包含知識、能力與態度等面向。本研究所稱之素養,係指個體為了健全
發展,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或缺的知識(knowledge)、能力
(ability)或技術能力(簡稱技能)(skill)、態度(attitude)(Rychen & Salganik, 2003)。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55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如圖3-1 所示:
圖 3-1 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進行童年研究以及核心素養的相關的文獻探討,並擬定各行各業深度訪談的架構
和訪談對象。其次本研究根據訪談結果形成主題,提供焦點座談的依據。再者,根據焦點座談的
建議形成問卷架構與內容,最後再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並進行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此研究結
果對台灣幼兒教育的蘊義。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之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深度訪談、焦點座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分述於後:
(一)文獻分析
本研究須探討各國核心素養之內容,並且從中瞭解先進國家幼兒核心素養之發展脈絡與實務
經驗,以及過去與現在童年意象之異同。因此本研究需廣泛蒐集、整理並分析有關核心素養之文
獻,童年意象與幼兒概念之相關國內外之期刊、研究報告,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二)深度訪談
訪談是本研究蒐集相關資料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雖擬定數個談話主題,但並未限制或者意圖
主導整個訪談方向,根據學者文崇一、楊國樞、吳聰賢、李亦園(2001)的定義,深度訪談是指
希望透過訪談能夠獲取重要的因素,而這些重要因素並非單純用面對面式的普通訪談就能得到結
果。本研究為要了解各行各業代表對於對幼兒的看法、幼兒與成人的關係、過去與現在童年的差
文
獻
分
析
各
行
各
業
深
度
訪
談
教
保
專
業
人
員
焦
點
座
談
問
卷
調
查
對幼兒教育之蘊義
幼兒概念
童年意象
幼兒
核心素養
對幼兒的看法
過去與現在童年的差異
幼兒與成人的關係
幼兒時期需要學習的事情
幼兒須具備未來社會的能力
66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異、童年時期需要學習的事情、幼兒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孩子因應未來社會所需能力與態度等
看法,因而進行開放性的深度訪談。
本研究根據勞工委員會所分類之職業類別,共十一類(包含其他一類),並且從中尋找各行各
業代表,不同領域之代表人物在深度訪談中能表達多元的想法與意見,能提供本研究更廣之視野、
更豐富之民間資料,以有別於官方、書面、正式之文史資料。受訪人背景如表3-1。
表 3-1 深度訪談受訪人背景一覽表
各行各業代
表
編號 職 業 備註
方先生 1 海軍艦長
蔡教授 2 國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甘神父 3 特殊教養機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張園長 4 實驗幼稚園因原定之台商不克受訪,故轉訪
張園長
盧先生 5 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黃園長 6 幼稚園園長
歐教授 7 大學講座教授
劉先生 8 醫院小兒科主任
郭先生 9 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園長 10 企業附設托兒所所長因原定之企業負責人不克受
訪,故轉訪其附設托兒所所長
因為本研究計畫期間,原定涵蓋各行各業代表,但其中有些類別人選不克受訪,因此改訪談
其他人選。為了可以蒐集更深入的資料,本研究預先擬定訪談構面和問題,但訪談時不限於預擬
之問題,訪談員將跟隨受訪者的話題和意願持續擴充分享的經驗或意見。深度訪談構面與問題如
表3-2。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77
表3-2 深度訪談構面與問題
面 向訪 談問題
幼 兒 概 念 1. 請問您對於幼兒有什麼看法?
2. 在您心中,孩子具備什麼形象?
童 年 意 象 1. 您覺得您的童年和現代孩子的童年有什麼不同?其中的差異是什麼?
2. 您認為童年時期做什麼事情、學習什麼會比較有意義?
幼 兒 核 心
素養
1. 您希望您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2. 您覺得能在社會成功的人會具備哪些條件?這些條件是否可以在童
年時候養成?
3. 對幼兒來說,您覺得他們長大後需要具備什麼能力,以因應未來社會的需
求?
本研究之訪談內容以歸納分析法進行逐字稿分析,歸納分析法是質性研究常見的分析方法之
一,尋找主題目的在於發現蘊含於文本中的主題,以及發掘主題命名背後的意義內涵。本研究文
本的分析步驟遵循「整體-部份-整體」的循環檢核,從一開始敘說文本的抄謄,進入文本整體
的閱讀,在發現事件與脈絡視框之後,再度的回到文本,並且分析意義的結構並重建經驗,最後
則是確認共同主題與進行反思。訪談員根據訪談問題之三個面向、七個問題進行深度訪談,研究
者從反覆閱讀逐字稿中梳理出重要訊息與事件,接著分析事件與脈絡視框,最後則在十位受訪者
中的重要主題進行整體對照與分析。在不斷地回顧訪談分析過程中,藉著重新閱讀逐字稿文本,
修正主題、回應並且貼近受訪者之看法。
(三)焦點座談
本研究為要進一步瞭解大專院校學者與幼教實務工作者對於台灣幼兒核心素養之看法,並促
進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於99 年5 月2 日召開「教保學者與園所實務者焦點座談與訪談」,
與會人士有教保專家學者(國內大專院校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科系教授)五人,園所實務工
作者十人。
(四)問卷調查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瞭解幼教工作者與家有幼兒家長對於幼兒概念、童年意象以及未來應
具備核心素養等普遍性看法。本研究先以深度訪談結果以及文獻分析編擬「台灣幼兒核心素養調
查問卷」,再以焦點座談之專家學者對問卷內容之建議作為修正問卷之依據。問卷受訪對象為幼教
工作者(包含幼教專家學者30 名、幼托園所負責人或園長、幼托園所教育工作者)以及各行各業
家長共752 人(有效問卷509 份),問卷回收後以SPSS for window 進行相關統計分析。
1.問卷的內容
問卷第一部份為「基本資料」,第二部份分為「對幼兒的看法」、「幼兒與成人的關係」、「過去
88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與現在童年的差異」、「童年時期需要學習的事情」、「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人」等五個部份進行問
卷。問卷依照受訪對象不同而分成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園長與教師、家長以及大專院校教師等
三種。問卷填寫方式除了在第一部份「基本資料」填寫有所差異之外,其餘第二部份則完全相同。
2.受訪對象與施測過程
本研究問卷調查的受訪對象包含(1)幼教專家學者,包括幼教保系學者30 名;(2)幼教工作者,
以分層隨機的方式自北、中、南、東等四區抽取樣本,以幼稚園與托兒所為發放單位,抽中的園
所其填答人有園長/所長,並請園所長協助尋找三位幼稚園教師/托兒所教保員填寫問卷;(3)各行各
業家長(請受試之教師或教保員隨機尋求四名家長協助填寫問卷)。
本研究問卷於99 年2 月共寄發752 份,並在99 年4 月完成回收。本研究回收問卷共計677
份,剔除無效問卷168 份,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09 份,有效回收率67.69%。受訪家長之有效問卷
360 份,幼教工作者128 份,大專校院幼教幼保系教師21 份。如表3-3 受訪者特性之次數分配與
有效百分比一覽表所示。
表 3-3 受訪者特性之次數分配與有效百分比一覽表
變項 類別 次數 有效百分比
性別
男 80 15.7
女 429 84.3
受訪身分別
家長 360 70.7
園所教師 128 25.1
大學老師 21 4.1
年齡
30歲以下65 12.8
31-35歲153 30.1
36-40歲167 32.8
41-45歲79 15.5
46-50歲21 4.1
51歲以上24 4.7
受訪者學歷
高中職含以下99 19.4
專科 120 23.6
大學 217 42.6
研究所含以上73 14.3
受訪的 360 名家長中,以女性居多(佔80.6%);年齡則以31 至35 歲組最多(佔35%),其
次是36 至40 歲(佔34.4%);家長學歷則以大學學歷居多(佔37.2%),其次為專科(佔28.1%);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99
家長的職業類別以從事教育及社會工作者最多(佔22.2%),其次為服務類(佔20.6%),而職業
類別為其他項者的比例高達27.5%(如表3-3-3)。如表3-4 受訪家長特性之次數分配與有效百分比
一覽表所示。
表 3-4 受訪家長特性之次數分配與有效百分比一覽表
變項 類別 次數 有效百分比
性別
男 70 19.4
女 290 80.6
年齡
30歲以下 42 11.7
31-35歲 126 35.0
36-40歲 124 34.4
41-45歲 52 14.4
46-50歲 10 2.8
51歲以上 6 1.7
學歷
高中職含以下 87 24.2
專科 101 28.1
大學 134 37.2
研究所含以上 38 10.6
職業類別
工業類 34 9.4
農林類 3 .8
醫護保健 25 6.9
自然科學 1 .3
服務類 74 20.6
商業 37 10.3
文學藝術 2 .6
法律政治經濟 5 1.4
教育及社會工作 80 22.2
其他 99 27.5
肆、童年的尋溯與幼兒主體的再現
一、童年意象的建構與今昔的差別—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改變所造成的差異圖像
歷史學家進行童年研究需要面對考掘過去童年原始資料的問題,因為兒童本身留下的紀錄很
1100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少,即使是為他們所設計的書和玩具,存留下來的也不多,因此得以受到官方保存的文書檔案,
包括學校和社會醫療等人口資料,以及少數保留下來的日記或成人對童年的回憶等自傳資料,成
了廣為歷史學家注目的焦點。尤其成人以自傳或文學形式所寫的童年敘事是一個再現過去童年資
料的來源。
例如陳玉玲(1998)以女性的回憶錄和自傳,描繪在歷史中的女童身影,而張倩儀(1997)
則是從近代的自傳作品中分析中國農業時期的童年意象。而在這些自傳式的作品中也呈現了某些
童年意象的類型。其中Natov(2003)提及的西方文化中「純真」(Innocence)童年觀的意涵以及
相關論述的生成與演化。Natov(2003)舉出西方自十八世紀以來,由盧梭等人提出兒童「純真論」
以來,英國浪漫詩人William Blake 和William Wordsworth 等人,將兒童視為良善純潔的化身,這
樣的思維一脈相承,遂成為西方文學作品中再現童年的基調。不只西方文學作品如此再現純真的
童年意象,台灣的兒童文學作品亦有此類型。例如蔡蜜鯉、洪綺蓮、彭溫惠(2004)訪問兒童文
學家馮輝岳,他敘述童年時的生活:
我小時候常常到離我老家有半公里的田裡去,那裡有一個菜園,菜園旁有個小水
溝。我媽在種菜,我就在旁邊玩。水溝裡面淺淺的,但是沉澱以後很乾淨,裡面有許多
小動物,像小魚、水黽、豉蟲、龍蝨……。我感覺這樣一個淺淺的水溝,就好像一個小
小的世界。小小生物之間都可以相處的很好,不會打來打去。母親有時候會舀水,水會
混濁,產生水紋,但不久泥沙又會沉澱,水又回復清澈(蔡蜜鯉、洪綺蓮、彭溫惠,2004)。
單純且對大自然的好奇與觀察,再現了「純真論」的童年意象。
另一種類型則是社會期待的理想兒童樣貌。例如吳玫瑛(2009)分析出版於六O 年代以孩童
為書寫對象的少年小說,這些作品也是承載以及記錄台灣(戰後)社會文化風貌的重要媒介。因
為童書中所譜寫的童年印記,仍屬社會文化形構的一環。因為這些以孩童為描摩的對象,故事內
容或許是源自於作者的童年回憶,如林鍾隆寫《阿輝的心》(林鍾隆筆下的阿輝是個謙恭有禮、勤
奮克己、努力向上的好孩子。阿輝的內斂克己,以完美人物的塑形出現在讀者眼前,的確映現了
台灣六O 年代的「好孩子」樣貌,鮮活地再現了台灣早期的理想兒童形象)。或者是作者所見所聞,
例如謝冰瑩撰《小冬流浪記》(小冬雖在外流浪,但他待人有禮,十分懂事,又能善體人意,是人
見人愛的好孩子)等等,故事中所展現的童年,雖有不同的樣貌,仍再現了(當時)特定的兒童
觀,形構了(當時)文化社會所認定的理想兒童的樣貌。
作家根據記憶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寫成文字,不論寫成什麼體裁,基本上已歷經想像的過程。
在作家筆下呈現的童年往事,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過去曾經存在的事實,也不能說是那是作家童年
的原貌,僅僅只能說是一種或多或少具有虛構性質的童年─這樣的童年表述,由於在敘事時必須不
斷地尋求是視角的自我調整和材料的遞減補充,因此也就具有了「衍述性」和「改寫性」(張嘉驊,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11 11
2002)。因此文學敘述所再現的童年意象,是一種揉合了想像與社會集體記憶的書寫。
依據自傳式的敘述所描繪的童年樣貌,呈現出不同種族、階級、性別的重要變項。因成人對
幼兒的意象或童年概念來自於個人生命經驗或歷史的構成,因此,童年意象有著文化變項上的差
異,雖然我們都曾是「幼兒」的身分,但個人的幼兒身分卻無法像種族或性別般「固定」,因此成
人對幼兒意象的看法,是一種揉合不同階段的生命敘事。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擴及的年齡層為40 歲至70 歲,他們的童年歷經台灣光復初期與農業時代,
和上述文獻所處之生活環境並不相同,但卻可描繪出台灣一般大眾的童年圖像。本研究將深度訪
談的內容加以開放編碼,並歸納出受訪人的自身經驗敘說和觀察之過去和現在童年的差異。如表
4-1 所示。
表 4-1 深度訪談之過去和現在童年的差異
過去和現在童年的差異備 註
1.過去與現在童年的差異在於環境與生活型態大不相同
2.和過去相較之下,現代的幼兒比較沒有感恩與惜福的心
3.過去的童年生活單純,可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4.過去的童年比較自由,快樂又有趣
5.過去的童年不會因為順從大人而感到不快樂
6.過去物質缺乏,幼兒需要自己動手做玩具
7.過去的環境養成幼兒堅毅的態度
8.過去幼兒從小參與家事容易養成責任心
9.現在幼兒的學習活動變多了
10.現在幼兒缺乏想像與創造力
11.現在的幼兒與社區較為疏離
12.現在的幼兒物質生活豐富
13.現在的幼兒容易受挫
14.現在的幼兒不懂珍惜與感謝成人的付出
15.現在的幼兒缺乏同伴,造成人際疏離
從表 4-1 發現,各行各業的受訪者對「過去」和「現在」的童年生活進行比較,大多表述以
往的童年在物質生活上雖不富裕,卻因參與家事分工而培養感恩、惜福以及責任心,而且有著「有
趣的」童年。對「現在」孩子的童年卻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抱持著較負面的看法,特別是與家
人和環境的互動的方式,認為現在的孩子「學習」機會多了,但和環境以及家人的互動卻變少了。
至於在問卷調查方面,受訪者在八項對今昔之童年意象的差異題項,經加權計算排序得分,
1122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前三高者依序為「過去幼兒從小參與家事容易養成責任心」、「和過去相較之下,現代的幼兒比較
沒有感恩與惜福的心」、「過去的環境養成幼兒堅毅的態度」,如表4-2 所示。
表 4-2 今昔之童年意象的差異排序一覽表
題項名稱 排序 1 排序 2 排序 3 排序得分
1.過去與現在童年的差異在於環境與生活型
態大不相同
99 42 67 448
2.和過去相較之下,現代的幼兒比較沒有感恩
與惜福的心
97 98 62 549
3.過去的童年生活單純,可以建立正確的價值
觀
26 41 66 226
4.過去的童年比較自由,快樂又有趣39 53 54 277
5.過去的童年不會因為順從大人而感到不快
樂
10 16 23 85
6.過去物質缺乏,幼兒需要自己動手做玩具23 35 38 177
7.過去的環境養成幼兒堅毅的態度60 125 81 511
8.過去幼兒從小參與家事容易養成責任心155 99 118 781
受訪者在七項對現在幼兒能力的看法之題項,經加權計算排序得分,前三高者依序為「現在
的幼兒不懂珍惜與感謝成人的付出」、「現在的幼兒容易受挫」、「現在的幼兒缺乏同伴,造成人際
疏離」,如表4-3所示。
表4-3 對現在幼兒能力差異之重要性排序一覽表
題項名稱 排序 1 排序 2 排序 3 排序得分
9.現在幼兒的學習活動變多了78 40 47 361
10.現在幼兒缺乏想像與創造力30 36 45 207
11.現在的幼兒與社區較為疏離21 32 63 190
12.現在的幼兒物質生活豐富44 70 50 322
13.現在的幼兒容易受挫119 129 107 722
14.現在的幼兒不懂珍惜與感謝成人的付出153 126 72 783
15.現在的幼兒缺乏同伴,造成人際疏離52 75 119 425
二、成人眼中的幼兒主體—具獨特性與學習潛能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13 13
上述研究結果呈現了台灣成人對今昔童年差異的看法,至於成人眼中的幼兒形象可從本研究
對各行各業代表所進行的深度訪談結果得知,如表4-4 所示。
表 4-4 各行各業代表的幼兒概念
1. 幼兒不是小大人,有不同於成人的獨特思考方式
2. 幼兒天性純真不做作
3. 幼兒天性愛玩,體力旺盛
4. 幼兒充滿好奇與探索的本性
5. 幼兒天性主動與積極的
6. 幼兒具有適應環境的潛能
7. 幼兒具有獨特的展演能力
8. 幼兒模仿力強
9. 幼兒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10 幼兒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11 幼兒不是被動、被製造,而是具有自我表達的能力
各行各業代表所描繪出幼兒概念,包含幼兒有其獨特性以及主動積極的學習潛能等。本研究
再以表4-4 為基礎,進行問卷調查,經統計分析後,509 位受訪者對各題項重要性程度的平均數與
標準差情形如表4-5 所示。前六項為對幼兒特質的看法,後五項為對幼兒學習能力的看法。
在六個對幼兒特質的看法題項中,重要性程度的平均數得分前三高者,依序為「幼兒充滿好
奇與探索的本性」、「幼兒不是小大人,有不同於成人的獨特思考方式」、「幼兒具有適應環境的潛
能」。在五個對幼兒能力看法的題項中,重要性程度的平均數得分前三高者,依序為「幼兒不是被
動、被製造,而是具有自我表達的能力」、「幼兒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幼兒具有獨立思考的
能力」。
表 4-5 對幼兒的看法一覽表
題項名稱 平均數 標準差
1.幼兒天性純真不做作6.13 1.11
2.幼兒天性愛玩,體力旺盛5.83 1.22
3.幼兒充滿好奇與探索的本性6.45 0.87
4.幼兒天性主動與積極的5.92 1.19
5.幼兒不是小大人,有不同於成人的獨特思考方式6.19 1.00
6.幼兒具有適應環境的潛能6.18 0.98
(續後頁)
1144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接前頁)
7.幼兒具有獨特的展演能力5.72 1.13
8.幼兒模仿力強5.98 1.16
9.幼兒具有敏銳的觀察力6.25 .87
10.幼兒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6.15 0.93
11.幼兒不是被動、被製造,而是具有自我表達的能力6.30 0.90
伍、成人與幼兒的關係的建立—尊重幼兒獨立性但須提供陪伴與教育
如上所述之研究結果,成人眼中的幼兒既是獨特的,且有主動學習的潛能。面對此獨特的個
體,在深度訪談中,各行各業代表所表達之成人與幼兒關係如表5-1 所示。
表 5-1 各行各業代表對成人與幼兒關係的看法
成人與幼兒的關係成人在幼兒學習所扮演的角色
1.幼兒的發展需要成人的規劃9.成人須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
2.幼兒習慣服從成人的決定10.成人應給予幼兒更多想法的自由
3.成人需啟發幼兒的潛能與特質11.成人應該規範幼兒的行為
4.成人需要陪伴幼兒12.成人要讓幼兒有機會探索學習
5.成人須給予幼兒細心的照顧13.成人需要教導幼兒是非觀念
6.親子間要有親密的互動關係14.成人對幼兒要循循善誘
7.成人期望高,幼兒的壓力也高15.成人須關注幼兒學習的成果
8.幼兒是獨特個體,需要成人的尊重與認同16.成人需要對幼兒進行機會教育
17.成人要提供幼兒安全與友善的環境
18.成人不要體罰幼兒
19.成人不需要替幼兒做太多的事情
20.成人不要替幼兒做太多的決定
從各行各業代表的訪談中,可以發現成n人一方面承認幼兒具有學習的潛能並且需要成人的
尊重和認同,一方面也認為幼兒需要成人的協助規劃,並應善盡陪伴、提供友善環境和教育的責
任。本研究以表5-1為基礎,進行問卷調查,二十個題項中,前八項為成人與幼兒的關係,後十二
項為成人在幼兒學習所扮演的角色。經統計分析後,509位受訪者對各題項重要性程度的平均數與
標準差情形如表5-2所示。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15 15
表5-2 幼兒與成人關係一覽表
題項名稱 平均數 標準差
1.幼兒的發展需要成人的規劃5.10 1.55
2.幼兒習慣服從成人的決定4.40 1.57
3.成人需啟發幼兒的潛能與特質6.23 1.09
4.成人需要陪伴幼兒6.37 0.99
5.成人須給予幼兒細心的照顧6.22 1.03
6.親子間要有親密的互動關係6.71 0.67
7.成人期望高,幼兒的壓力也高5.53 1.64
8.幼兒是獨特個體,需要成人的尊重與認同6.45 0.87
9.成人須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6.35 0.93
10.成人應給予幼兒更多想法的自由6.32 0.95
11.成人應該規範幼兒的行為5.98 1.13
12.成人要讓幼兒有機會探索學習6.54 0.83
13.成人需要教導幼兒是非觀念6.62 0.74
14.成人對幼兒要循循善誘6.19 1.03
15.成人須關注幼兒學習的成果5.58 1.41
16.成人需要對幼兒進行機會教育6.45 0.79
17.成人要提供幼兒安全與友善的環境6.46 0.88
18.成人不要體罰幼兒5.08 1.58
19.成人不需要替幼兒做太多的事情5.86 1.30
20.成人不要替幼兒做太多的決定5.77 1.18
在八項成人與幼兒的關係題項中,重要性程度平均數得分前三高者,依序為「親子間要有親
密的互動關係」、「幼兒是獨特個體,需要成人的尊重與認同」、「成人需要陪伴幼兒」。在後十二項
成人在幼兒學習所扮演的角色之題項中,重要性程度的平均數得分前四高者,依序為「成人需要
教導幼兒是非觀念」、「成人要讓幼兒有機會探索學習」、「成人要提供幼兒安全與友善的環境」,以
及「成人需要對幼兒進行機會教育」。
1166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陸、幼兒核心素養的民間觀點—己我、人我、物我的關照
在理解台灣的成人對童年的看法以及幼兒的概念之後,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各行各業代表所認
為的幼兒階段必須具備的素養。在深度訪談中,各行各業代表認為幼兒所應學習的核心素養如表
6-1 所示。
表 6-1 深度訪談之幼兒核心素養分析
態度 能力
樂觀的態度
主動求知的態度
包容
熱誠的態度
能主動關懷他人
自信
良好的品格
喜歡勞動與操作的習慣
養成從做中學的態度
同理心
團隊合作的精神
守信用
勤奮的態度
積極的行動力
自我負責的態度
誠懇的態度
珍惜與感恩的態度
保持快樂的心情
使用外語(英語)的能力
能安排休閒生活(玩)的能
力
運用資訊的能力
閱讀能力
關懷環境的能力
自我表達能力
創新的能力
應變力
判斷是非的能力
敏覺週遭環境變化的能力
自理能力
照顧他人的能力
創新的能力
美感能力
道德能力
欣賞力
調節情緒的能力
適應社會的能力
溝通表達能力
忍受挫折的能力
承受壓力的能力
基本的生活知能
(聽說讀寫)與應
用
如表 6-1 所示,受訪者期待幼兒具有之態度包含:樂觀的態度;主動求知的態度;包容;熱
誠的態度;能主動關懷他人;自信;良好的品格;喜歡勞動與操作的習慣;養成從做中學的態度;
同理心;團隊合作的精神;守信用;勤奮的態度;積極的行動力;自我負責的態度;誠懇的態度;
珍惜與感恩的態度;保持快樂的心情。這些態度可歸類為自我和人我兩個類別。
本研究將上述核心素養的類目依據個人特質與社會群體的關係等兩個面向進行歸類,其中個
人特質包括:「樂觀的態度;喜歡勞動與操作的習慣;養成從做中學的態度;主動求知的態度;自
信;良好的品格;勤奮的態度;積極的行動力;自我負責的態度。」與社會群體的關係則有「熱
誠的態度;誠懇的態度;能主動關懷他人;包容;同理心;守信用;團隊合作的精神;珍惜與感
恩的態度」。
此外,依據表6-1 之研究結果,受訪者期待幼兒具有之能力包含:使用外語(英語)的能力;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17 17
能安排休閒生活(玩)的能力;運用資訊的能力;閱讀能力;關懷環境的能力;自我表達能力;
創新的能力;應變力;判斷是非的能力;敏覺週遭環境變化的能力;自理能力;照顧他人的能力;
創新的能力;美感能力;道德能力;欣賞力;調節情緒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
忍受挫折的能力;承受壓力的能力;基本的生活知能(聽說讀寫)與應用。這些能力可歸納為自
我(個人基本能力)、人我(與他人或社會的互動的能力)和物(環境)我(與自然或環境的關係)
等類別。
在個人基本能力方面,包含使用外語(英語)的能力;基本的生活知能(聽說讀寫)與應用;
運用資訊的能力;閱讀能力;創新的能力;美感能力:自理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承受壓力的
能力;能安排休閒生活(玩)的能力。在與他人(社會)的互動的能力方面,則有自我表達能力,
溝通能力;應變力;欣賞力;照顧他人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道德能力;調節情緒的能力;
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能力上,則包含了關懷環境的能力;敏覺週遭環境變
化的能力等。
表 6-1 之研究結果經焦點座談之專家學者建議後,調整為問卷的內容。509 位受訪者在八項
幼兒需學習的態度題項,經加權計算排序得分,得分前三高者依序為「學習面對挫折的忍受態度」、
「尊重與關懷他人」、「會感恩與惜福」,如表6-2 所示。
表 6-2 幼兒需學習的態度之排序一覽表
題項名稱 排序 1 排序 2 排序 3 排序得分
1.學習面對挫折的忍受態度141 70 77 640
2.具有責任感79 107 67 518
3.主動自發的完成工作32 32 51 211
4.學習遵守紀律39 39 51 246
5.會感恩與惜福94 81 79 523
6.願意與他人分享10 53 37 173
7.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23 41 40 191
8.尊重與關懷他人91 86 106 551
509位訪者在八項幼兒需學習的能力題項,經加權計算排序得分前三高者依序為「具生活的
自理能力」、「保護自己的能力」、「從團體生活中學習人際互動」,如表所示。
1188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表6-3 幼兒需學習的能力之排序一覽表
題項名稱 排序 1 排序 2 排序 3 排序得分
1.具生活的自理能力163 51 44 635
2.保護自己的能力96 100 44 532
3.會安排自己的時間與事情22 34 56 190
4.能從失敗中獲得經驗的能力56 77 50 372
5.從團體生活中學習人際互動65 101 75 472
6.具有對環境的應變能力41 58 88 327
7.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49 62 87 358
8.學習動手並發揮創意10 22 63 137
柒、結語—幼兒教育文化的審視與再思
對「幼兒」主體普遍化的思維習慣將兒童視為一致、具體且本質化的主體,位於世界的中心,
且無涉於各種脈絡而獨立存在。然而,從本研究對童年意象的文獻分析看來,這種位於主流看法
的「幼兒」意象並不合理。因為在不同時空脈絡下,兒童的存在不但與他者有所關聯,而且總是
位於「特定」社會文化的脈絡之中。華人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價值影響了成人對待幼兒的方式,
然而在時空的轉變下,在台灣特定脈絡下的人們,對幼兒的概念以及對童年的看法,相較於明、
清時期、民國初年或光復初期都不盡相同,甚至差異頗大。也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了人們
對幼兒的概念以及對幼兒核心素養的期待。
教育理論本土化研究可分為:移植、借鑑、對話與創新的四個層次。本研究採取的是「對話」
與「創新」層次的立場。這些來自於庶民的幼兒教育觀,出自台灣目前的教育文化環境,是最真
實的教育現象,實應納入幼兒教育內涵的思辯過程。此外,「素養」Competence 一詞源自於拉丁
文cum(with)和petere(to aspire)指伴隨著某件事或某個人的素養。就概念而言,competence
比literacy 的知能之意涵更為寬廣(Rychen & Salganik, 2003),素養可以用來具體規劃透過整體
教育的每個學習階段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以培養其國民所應具備的素養,其內涵不只是知識,
也不只是能力,更有態度的意涵。訂定幼兒核心素養內容,除了必須符合社會與時代的脈動,讓
幼兒具有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社會、與異質團體互動頻繁的群體生活,以及面對地球生態環境急
遽變化所應具備的態度和能力之外,更需要從文化中找出合教育性的傳統美德,例如勤奮、喜歡
勞動、珍惜與感恩等,並加以傳承。
觀諸即將實施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內涵(教育部,2011),成人以幼兒教育的課
程來幫助、建立、陶養與啟發幼兒各種能力,也強調要提供支持的環境、重視幼兒主體對世界的
理解並豐富幼兒的文化經驗,然而台灣民間所珍視的傳統價值,應可貫穿於整體課程中。雖然學
者期待在發展的學理上培育幼兒各項能力,但是幼兒是處於獨特發展階段的學習主體,在各領域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19 19
目標的表述中,仍須兼顧幼兒需求、興趣,而不只是各獨立領域能力的培養。此課程大綱強調不
以學科知識作為領域劃分的方式,而是採用關照幼兒全面發展的「發展」領域,雖較有「學理」
基礎,但仍需批判地檢視是否以「理論」上的分類,造成重視某單一能力的表現,而將幼兒生活
經驗和從其中所產生之能力切割。
本研究僅以台灣為背景,理解民間一般人們的童年意象以及對幼兒核心素養的期待。然可繼
續深究在華人文化脈絡下的「幼兒核心素養」,以更真確掌握華人文化的精神與社會對幼兒的期待。
2200 以民間童年意象為架構之幼兒核心素養研究
參考文獻
文崇一、楊國樞、吳聰賢、李亦園(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吳玫瑛(2009)。從「流浪兒」到「好孩子」:台灣六O 年代少年小說的童年再現。台灣圖書館管
理季刊,5(2),27-36。
教育部(2011)。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教育部。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張倩儀(1997)。另一種童年的告別。台北:台灣商務。
張嘉驊(2002)。《草房子》的童年想像—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以及一段民族記憶的塑造,兒童
文學學刊,461-495。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
熊秉真(2003)。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同年論述之轉折起伏。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6,
57-96。
蔡清田(2010)。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能力」(ability)。教育研究月刊,200,
93-104.
蔡蜜鯉、洪綺蓮、彭溫惠(2004)。呼喚童年的兒童文學作家─馮輝岳專訪,兒童文學家,33,23-32。
Ariès P. (1962).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New York: Knopf.
Cannella, G. S. (1998).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 cal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volutionary images. In
W. F. Pinar (Ed.). Curriculum: Toward new identities, 157-184. New York, NY: Garland.
Dahlberg, G., Moss, P., & Pence, A. (1999). Beyond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stmodern perspective. Philadelphia: Routledge Falmer.
de Mause, L. (1974/2006). (Ed.). The history of childhood. New York: Psychohistory.
Genishi, C., Ryan, S., Ochsner, M., & Yarnall, M. (2001).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practice through research and theory.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1175-121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eywood, C. M. (2001). A history of childhood: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 Oxford: Blackwell.
Natov, R. (2003). The Poetics of Childhood. New York: Routledge.
Rychen, D. S. & Salganink, L. H.(2003)(Eds.).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Cambridge, MA: Hogrefe & Huber.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2 第8 期 21 21
Key Competencies for Taiwanese young children
—A framework of folks’ childhood imagination
Lu Mei Kuei Huang Yueh Mei
Asia University Taiwan Shoufu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ir Professor Assistant Professor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Taiwanese childre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It began with analyzing literature of key
competencies and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walks of life were pursued to
explore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Taiwanese childre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Then, focus groups composed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nd proceed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Lastly, this paper was concluded with the result of discussion, and some possibilities for key
competencies 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ere suggested.
Keywords: young children, childhood, key competenc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大掃除 2014-02-23 20:42:33
今年家裡沒有特別大掃除,所以,我選了我最熟悉的打掃工作-掃浴室,這個工作很簡單,只是在我腳受傷之後變得很困難,總是要小心翼翼地不要讓傷口碰到水,打掃完我已經累癱了。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燈會 2014-02-23 20:43:23
第一次看到機器人的燈會,以前看到的總是每年生肖的燈籠而已。在那邊有很多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親手做的燈籠,非常有創意。讓我這個大姊姊有點慚愧了呢…如果下次還有辦燈會,我想我一定會揪團一起去觀賞美麗的燈會。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寄賀卡 2014-02-23 20:44:29
雖然不是我第一次寫卡片給老師,但是卻是我第一次親手做卡片給老師,感覺很新鮮,也很特別。雖然做的不漂亮,但是卻包含我滿滿的心意,希望老師可以感受的到我的心意。內容則是與老師分享我在學校、宿舍的點點滴滴。
  
|
1015102007
王嘉儀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揪團逛員山機器人燈會 2014-02-20 15:56:40

心得: 這個燈會雖然很小,路都很短,還有的超級長的階梯,在白天看起來不是很起眼,但是一到了晚上五點的時候,燈都亮了,每一隻機器人都展現了他們所擁有的美感,每一隻機器人都長得可愛,例外還有小朋友們做的燈飾,看完所有的作品之後,發覺每個作品雖然都是一樣用方型的桶子做成,但是經由不同人的手不同人的巧思,所以可以看到這些精美的作品,真的很有價值,很少有機會可以到這種燈會來看看的,下次如果再有一次這樣的燈會,我會想再去看看,增加不同的視野,也增加自己的美術知識。
文章標題:幫忙大掃除 2014-02-20 15:58:44
  
心得: 雖然是掃家裡最簡單的地方,但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是走廊,常常有人經過,所以不是很好打掃。 家裡的走廊已經很久沒有掃了,打掃的時候才知道我們家是有多久沒有掃過地,有好多頭髮,好多灰塵,所以就用掃把把所有的毛屑灰塵全都掃得一乾二淨,因為家裡的拖把不常用,不太乾淨,所以我直接用傳統的方式來擦地板,一條抹布一個水桶,一個一個磁磚慢慢擦,一直換水,最終擦完了,感覺體驗了古早人的生活方式了!
文章標題:新年賀卡 2014-02-23 20:18:24

心得: 我印象最深的老師是我國中三年的班級導師,他在我國中三年裡幫助了我很多事情,班上有什麼事情做不好都會勸導,雖然有時候真的被我們惹到生氣,但是他還是一樣很照顧我們,對我們都很用心,做這個卡片就一直喜到他國中三年的教導,很謝謝老師。
|
1015102006
李雅晴 發表(6)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2013.7.27暑假志工 2013-08-05 13:26:48
第一次當志工有點緊張><
因為不知道怎麼當志工
怕會當的不好~~
去到那裡之後
會有阿姨教我們怎麼用
我覺得當志工還滿有趣的!!!
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看劇團的演出
當天劇團演出的是"拒菸反毒"
小朋友也很乖乖的看都沒有吵鬧
也很踴於參加活動
劇團也表演得很棒^^
我也很開心:)))
文章標題:提昇幼兒運動遊戲教學品質之策略 2013-09-23 13:51:26
提昇幼兒運動遊戲教學品質之策略
黃靖惟、劉志華
長庚科技大學1 、遠東科技大學2
由民相關單位及學者們的重視,幼兒運動遊戲觀念已漸漸為社會大眾所認同,運動遊戲課
程在幼稚園的實施率也大為提昇'然而,運動遊戲課程的教學成效取決股教師的教學品質,本
文旨在探討影響幼兒運動遊戲課程教學品質之因素,以及從教學者角度探討提昇幼兒運動遊戲
課程教學品質的策略。經由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分析討論結果,獲得結論如下: 、影響幼兒運
動遊戲課程教學品質之因素包括,-教師專業素養」、「課程設計」、「教學教材」、「教學
技巧」、「教學態度」、「師生互動」以及「教學安全」等因素。二、從教學者角度探討提昇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教學品質的策略包括If'提升專業涵養」、「課程規劃需周延」、「要能引
起幼兒參與興趣」、「要符合社會規範」、「風險管理」、「自我評量」等方面。運動遊戲課
程不僅讓幼兒玩得高興,而是要依據每位幼兒的特質與差異設計課程目標,為提昇幼兒運動遊
戲課程教學品質,教師應適時自我檢視教學成果,並加以修正。
提昇幼兒運動遊戲教學品質之策略
關鍵詞:幼兒運動遊戲、教學品質,教學策略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打掃 2014-02-21 20:05:02
  
因為這次過年前我們家在整修,所以我們租了房子,因為租的房子都有打掃清理過了,
所以我還是有簡單的整理一下,雖然掃具是很少,
但是他們都有很多功能的,媽媽對我這次的打掃還算滿意的,雖然他只給我85分,
也許有很多地方我要改進,但是我已經很滿意了,代表我還有15分的進步空間,我要更努力達到我媽媽的100分^_^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賀卡 2014-02-21 20:24:29
  
以前我有做過賀卡給同學,但給老師是我第一次的經驗,
因為是新年賀卡所以第一次在這時間做也滿新鮮的,原來賀卡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
因為是一心一意想著那個老師,所以要設計適合他的賀卡,
全部都是我的純手工,希望那個老師能感受到我的心意^_^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宜蘭員山 2014-02-21 20:42:13
這次去宜蘭員山玩得好開心哦~~這是我第2次去了,之前去的時候是和我爸爸媽媽去的,這次是我跟同學去玩得很開心~~看到那邊的作品都市小朋友做的(他們真是太厲害了)我真的覺得他們做的踏可愛囉><讓我也想做一隻-口-
|
1015102005
林郁珊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我是林郁珊,我是單親家庭,家人有爸爸、哥哥、弟弟、媽媽,但是沒有與媽媽同住,我的家庭氣氛是屬於和樂型的,爸爸從事工業,每天晚上回家吃飯時我都會與爸爸聊天分享今天的趣事,爸爸每天上班很累,但回家後還是會留時間跟我們相處,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
我的媽媽在台北從事護理工作,她能夠休假的時間非常少,但只要有放假都一定會回來宜蘭陪我,我與媽媽相處方式非常的活潑,談話很像朋友,我也比較喜歡與媽媽說心裡想法,她也會給予我很多正面的方向與能量。
國中時期的我比較喜歡繪畫、音樂,因為興趣所以國中參與了學校的合唱團,參加過不少次的比賽與表演,在這過程中,訓練了我的膽量,也讓我的社交能力變得更好;在國三因為升學壓力很緊張的階段,我不斷地去思考我未來的興趣與科別,剛好堂姊就讀的是幼保科,讓我知道聖母專校幼保科有學樂器及畢業前要取得鋼琴證照,這非常吸引讓對音樂及有興趣的我,只要順利畢業就能成為老師,更讓我對幼保科有了憧憬,國中畢業後很順利的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幼兒保育科,從此開始我的幼保之路。
就讀了幼保科之後覺得真的非常有趣,一二年級參加了很多活動,有聖歌比賽,軍歌比賽與啦啦隊賽,就算沒得獎我也是樂在其中,班級的團隊合作也越來越好;我在專科一年級時擔任了衛生股長,這職位要督導每位同學打掃時間確實打掃與是否乾淨,讓我學到了整潔的重要性,與如何和同學一起維持教室的整潔,在二年級時擔任了副班長,每天要準時點名與管理秩序,輔助班長其他事務,這職位讓我更了解守時的重要性;專科三年級開始專業科目越來越多,發現其實幼保科培養我們這些學生義務很重大,因為我們是未來要教導國家幼苗的重要人物,讓我覺得幼保科真的不簡單,學了有關幼兒的餐點製作,如何設計有助幼兒學習的教具,自編故事書時要注意點事項與情節,兒童劇說話時的語調要怎麼改變等等……,學得了這些讓我在未來的實習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
非常期待未來的實習我能在聖音幼兒園發揮我在上一階段實習所學習到的技巧,也期待我在聖音幼兒園能夠學到更多學校書面上學不到的東西,也能讓我的人際溝通更進步,充實我的實習階段,為幼兒園盡一份力,得到更多的經驗,希望在下一階段全園實習中,我能表現的更好,給園所更多的幫助。
文章標題:05學習檔案 2013-09-23 13:43:59
萊素珠*
Su-Chu Lai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00 年, 0( ), - 0
以「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初探幼保專業倫理兩難63
以「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初探幼保專業倫理兩難
The Ethical Dilemmas in Early Child Care Profession
—A Pilot Study of the Systematic/ Reflective Case Study Method
(收件日期 年 月 日;接受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本研究應用「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嘗試瞭解幼保工作現場的專業倫理兩難經
驗,以及幼教專業倫理守則在兩難情境中的應用情形。「專業倫理兩難」係指教保人員依
循幼教專業倫理守則之後,仍面臨有「對的」與「更對的」的抉擇困境稱之。藉著三個不
同的教保團體,以焦點團體方式,實際運用「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後發現,教保
人員面臨的教保兩難經驗仍不脫文獻所提的來自於家長、主管與同事、幼兒等範圍;教保
人員對幼教專業倫理守則的熟悉度及應用仍有努力空間。「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
過程中實際討論幼教專業倫理守則如何應用之後,參與的教保人員發現,兩難困境的議題
若能有多元角度的思考,對問題的瞭解才能愈趨周全。因此,參與者除了瞭解如何應用幼
教專業倫理守則於幼保工作現場中之外,針對討論的倫理兩難議題有「集思廣益」與「看
見多元觀點」的收穫,是她們對「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最大的體認。
關鍵詞:幼保倫理兩難、專業倫理守則、系統的/ 反思的個案研究法
|
1015102004
雷君平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遊戲教學態度初探 2013-09-23 13:46:31
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遊戲教學態度初探
-以花蓮縣南區為例
傅建益
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偏鄉地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遊戲課程的普遍性認知概念和個
別性實施意願究竟為何?並在此一過程中嘗試理解偏鄉地區幼稚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
的實施現況和實質困難何在?
花蓮縣南區因為地形上的限制和交通上的不便,一直以來都處於文化刺激不足、
社會關懷不夠和教育資源欠佳的偏弱勢狀態,直讓所有關心教育者憂心不已。教育部
普設國幼班的政策下,屬於本地區幼兒的受教機會瞬間提升,而多元的幼教師資源源
湧入,除了帶來外界資訊和教育刺激外,是否真正融入、掌握偏鄉地區幼兒的天賦潛
能予以開發,便成了數年來研究者關注之點。
透過入班觀察和焦點團體訪談,期盼真正了解幼兒園教師在與本地區幼兒潛在優
勢的肢體能力息息相關的幼兒體能教學上,基本認知態度和實際操作情形事實為何?
遭逢困難和渴求助力是什麼?初步探討提出粗淺性結論並依據結論做出相關建議。謹
此拋磚,冀求更多有心者更加深入之研究發現也!
關鍵字:花蓮縣南區、幼兒、幼兒體能遊戲
- 133 -
= 幼兒教育年刊 =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of Teach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Play Curriculum for Kindergarten’s
Teachers in South of Hualien County
Chien-Yi Fu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bstract
Young childre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ualien County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and transportation factors. Nonetheless, ever since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arries out its policy of establishing as many as possible the publicly-funded
kindergarten classes in rural areas in Taiwan, the local kindergarteners have now begun to
enjoy more chances of bett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eache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Yet,
whether these newly arrived teachers could identify the features or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s
of their native students has thus been a concern of the research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study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1) what are the
general viewpoints and 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willingness of these southern Huali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wards their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play curriculum? 2)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o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who have executed such a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cus group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fter data analysi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obtained so as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Keywords: southern Hualien, kindergarteners, physical fitness and play curriculum for
young children
- 134 -
= 幼兒教育年刊 =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健全的心理在於健全的身體」
(Ein Pesunder Geist in einem Pesunden
Korpen),這是句人所皆知的古有名言,
傳達出人類身體與心理實不可分的關
係,更具現了人們早將「健康的身體」
和「健康的心理」視為一體的存在,並
且將這種存在視為理想而不斷追求的積
極意義(許麗鳳,1996)
林風南(1997)認為心理精神層面
的發展狀態一般被認為和一個人的學習
表現、工作能力、潛能激發、智慧提昇、
自信強度和壓力排解等各方面都有密不
可分的關係,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而心理狀態的理想與否又和身體狀況的
優劣有著極絕對的關連, 因此體能
(physical fitness)被視為是人類運動
(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身體的、心理的、
社會的綜合能力,是適應人類生活所必
須具備的基礎能力。
體能運動能力實可視為人們一切活
動能力的基本來源,是眾所週知的重要
課題。然而,體能運動能力的擁有卻絕
非一日可得、一蹴可及的,是需要長期
的培養與激發方能有所收穫的。一般皆
認為幼兒時期是開始培養一個人身體運
動能力的最佳時機,因為幼兒期是一個
人身心發展的奠基階段也是最顯著進步
的時期。同時,幼兒期的點點滴滴都將
對往後不論是精神成長或是身心發育的
好幾個成長期起著明顯的影響作用。
隨著經濟條件的日益優渥和營養品
質的不斷提昇,現代幼兒不論在身材體
型或智能反應上,在在都凌越往昔相同
年齡幼兒的表現而令人驚歎與欣慰。然
而,在最能表現幼兒健康發展情況的體
能運動能力上,我們竟然發現不但沒有
進步跡象,甚且呈現著負向成長的趨
勢。當然這個令關心幼兒成長、期盼幼
兒茁壯的你我所憂心的問題,實有其多
重的原因使然,例如營養過剩、垃圾食
品充斥、父母漠視或縱容、住屋結構、
空間侷限、安全顧慮、時間滿塞等林林
總總的因素交雜作用使然。但是,不容
否認和強辯,即是造成現今幼兒體能運
動能力不佳的最直接原因,便是缺乏持
續而計劃性的運動。
根據近年以來對幼稚園在學幼兒基
本體能測試的初步成果發現,現今幼兒
無論在平衡性、柔軟度、敏捷性、彈跳
力、肌力和心肺耐力各方面,普遍存有
能力偏低的情形。此一現象反射出新世
紀主人翁將會面臨健康狀況欠佳、競爭
能力薄弱的長期警訊。若是在奠基時刻
的幼兒階段,我們無法做好基礎調整與
改善的話,那麼伴隨著成長而來的功課
壓力、運動觀念和飲食習慣,將會讓現
代兒童的身心狀況更是每況愈下。
體能狀況不佳的幼兒,具現出營養
吸收和身體結構成長無法獲致合理發
展、智慧開拓和身體承載能力難成比例
及心理精神發展狀態和身體發展狀態失
- 135 -
= 幼兒教育年刊 =
卻平衡的明顯缺陷。就此情況所示,現
代幼兒基本體能活動力已是嚴重不足,
我們又如何能奢求提高幼兒抵抗力、培
養幼兒靈巧性和涵養幼兒良好習慣態度
的更高理想呢?
持續而計劃性的運動,實際上和幼
兒教育中的體能課程是息息相關的。然
而環視目今幼兒園體能課程的實際施行
情形,卻又令人憂心不已:有因場地限
制而難以實施者、有因器材設備而無法
實施者、有因擔心運動傷害而不願實施
者、有因教師能力或排斥心理而逃避實
施者。而真正規劃實施體能活動的少數
園所,或因園內教師本質學能所限或因
外聘體能工作者的習慣性偏好,概多以
律動唱遊教學為主而無較多元激發幼兒
肢體能力的體能性活動,當然這樣情狀
亦與園方要求將此課程所得轉化為節慶
表演項目是有著直接關連的,而綜觀其
結果,對於幼兒體能的全面性發展也就
較少明顯助益。
基於對幼兒成長的深切期待和體能
相關課程的教授責任,故乃嘗試由微杜
漸,先從長期備受漠視而己身投入國幼
班巡迴輔導過程中列入優先關注的花蓮
縣南區進行初步探究,希望在長期性、
漸進性的研究發掘下,能找出幼兒園教
師對幼兒體能教學的真實態度和實務理
想策略。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研究者基於長期關懷幼兒成長和本
身長期教學的開課重點,對於幼兒體能
課題一直保持高度的研究興趣和探討意
願,本年度擔任花蓮縣國幼班巡迴輔導
教授實際看到教學現場幼兒園教師操作
幼兒體能教學的情形,深覺有深入探討
與了解的空間,乃決定以下列研究目的
和研究問題進行長期探索:
(一)了解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
體能教學的實施現況。
(二)探討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對幼
兒體能教學的態度。
(三)探討不同背景教師對幼兒體能教
學的態度差異性。
(四)了解學校環境、園所設備對幼兒
體能教學的實際影響。
基於以上研究目的衍發出來的待答
問題如下:
(一)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體能
教學實施現況究竟為何?
(二)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體能
教學的具體態度為何?
(三)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在不同背
景下對幼兒體能教學的態度是否有所差
異?
(四)不同學校環境和園所設備對幼兒
園教師實施幼兒體能教學是否有具體影
響?
三、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以花蓮縣南區為觀察重
點,共有十位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
基本上參與研究的教師是以認同本研究
- 136 -
= 幼兒教育年刊 =
的基本意願下自願參與研究進行;十位
皆為女性,年資在1-5 年的有四位、6-10
年的有三位、10-15 年的有一位、15 年
以上的有兩位,其中六位為公立幼稚園
正式教師、四位為國幼班代課教師。
本研究因屬區域性焦點探索研究,
主要在了解本地區幼兒體能教學現況和
遭逢問題,目前尚無法做全面性適用與
擴大解釋。
四、名詞解釋
(一)花蓮縣南區
主要係以行政區域劃分中歸屬於花
蓮縣瑞穗鄉以南的鄉鎮市稱之,具體包
括了瑞穗鄉、玉里鎮、卓溪鄉、富里鎮。
(二)幼兒
本研究所稱的幼兒係指3-6 歲的學
齡前兒童。
(三)幼兒體能遊戲
係指以遊戲為導向的肢體運動。主
要在回應幼兒適應環境和成長所必須的
平衡性、柔軟性、敏捷性、肌力、肌耐
力、瞬間爆發力、協調性等多項運動基
本要素。
貳、文獻探討
一、幼兒體能的概念分析
(一)幼兒體能遊戲的基本定義
幼兒體能是指幼兒身體適應和因
應外在環境變化的行動能力。一般而
言,人類的體能可分為競技體能和健康
體能兩種。行動過程中都具現出肌力、
肌耐力、 速度、敏捷性、平衡性、柔軟
性等能力,且是可以在後天訓練加以改
善的(程日利,1996)。幼兒體能的實際
運作過程裡,基本上是以健康體能為主
要導向,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
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
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林風
南1997)。競技體能因為張力過大、訓
練性強和比賽激烈,並不真正對應幼兒
學習目標。
(二)幼兒體能遊戲的內涵
許義宗(1980)指出幼兒體能在內
涵上包括了行為本能和防衛本能,具體
對應的面向則呈現在消極面的預防肥
胖,並能具備基本生活的防禦力;在積
極面則能使身體移動迅速,能攀、爬、
跑、跳、擲並能行走較長的距離而不疲
累,同時更能具備意志力,這些都是人
類生存上及生活品質中十分重要的條
件;林伶利(2002)也認為幼兒體能的
意義,主要是透過幼兒體能的教學,開
啟幼兒對運動的喜愛,增進情緒及思考
能力的發展,因此運動遊戲除了讓幼兒
獲得成長所需的刺激外,也能習得動作
經驗和培養良好品德。面對現今瞬變時
代的幼兒,更需要完整的發展這些能力
才有利於往後的生活適應。
(三)幼兒體能遊戲的內容
幼兒在發展階段中,有七大類的體
能最為重要:平衡性、協調性、爆發力、
肌耐力、柔軟度、敏捷性及速度(楊聯
琦譯,1994),這七種體能是一般性動作
- 137 -
= 幼兒教育年刊 =
的發展基礎,而且彼此之間有不同的發
展和程序,若能善加規劃與調整就能夠
發揮幼兒肢體能力的最大可能:
1.平衡性
平衡性與大腦、小腦等中樞神經的
感覺神經系統關係最大,發展這種能力
應從教育初期就開始(林風南,1997)。
透過單腳站立、走線、跳呼拉圈、鞦韆
擺盪……等各種遊戲規劃,可以培養幼
兒良善的平衡能力,從而在生活中不易
傾斜、跌倒,面對危險時亦能發揮較強
的防禦能力。
2.協調性
乃指身體順暢轉換姿勢方向和應用
空間的能力。透過遊戲器具的操作與輔
助,培養幼兒踢、踏、跳、閃、躲……
等各種基本能力,有助於幼兒自我身體
的控制和生活動作的順暢性。
3.瞬間爆發力
係指肌肉在瞬間收縮所發揮出來的
力量,透過遊戲引發,培養幼兒對於肢
體各項能力的收放和應用,逐漸導引幼
兒正確的力量使用觀念,也可藉由跳
高、跳遠、快速跑步、追逐遊戲……等
方式,激發幼兒潛在的力量和動作技
巧,有效提升幼兒的行動品質。
4.肌耐力
肌耐力是指全身性或局部性肢體組
織運動持續不斷的能力。透過徒手操作
如:仰臥起坐、伏地挺身、V 字靜止……
等活動和器械遊戲中推移、抓握、高舉、
吊掛……等方式刺激,可以有效提昇幼
兒的肌肉耐力並回應生活所需。
5.柔軟度
柔軟性代表關節活動範圍的大小,
而關節活動的狀態除解剖構造外,還與
機件肌肉的伸縮和彈性有關係;柔軟性
的良好與否也影響到動作的協調性和效
率,可以說是任何運動項目所必須的因
素(林風南,1997)。透過肢體彎曲、站
姿前彎、坐姿前彎、伏地反弓、鑽爬、
滾球等遊戲方式,幼兒將會在柔軟度的
表現上日趨良善,並且有效避免受傷。
6.敏捷性
主要在指身體局部或全部迅速移動
或轉換方向的能力。藉由跨越障礙、追
逐遊戲、折返跑步、呼拉圈鑽爬穿越等
活動過程,幼兒可以在敏捷度部分做更
多加強,有助於日常生活的流利發展。
7.速度
可以解釋為身體最快移動的展現能
力。透過跑步、追逐,幼兒的速度掌控
和肢體對應可以更加靈活,除了在遊戲
中增加更多自信外,也能在生活中避去
更多危險。
許天威等(1992)認為,上述各項
能力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達成,但事
實上許多活動可以同時達成多項體能目
標。因此所有提供的遊戲面向都只是習
慣性、代表性思考,若能多元思索創發
和持續以行,當可讓幼兒感覺更敏銳、
動作更靈活,亦有助於其他事物之學習。
二、幼教師體能教學的理念與態度
(一)瞭解幼兒體能遊戲教學的基本理
- 138 -
= 幼兒教育年刊 =
念
幼教師在實際從事幼兒體能教學
活動之初,便應實質理解幼兒體能教學
的基本理念,以作為持續發展所依恃之
圭臬,才不會慌然為之而徒勞無功。幼
兒體能主要是對應到人類動作的基本能
力,透過動作基本能力的檢驗測試將有
助於我們更多理解幼兒體能教學的內在
意涵,(Gallehue, 1996;許義雄,1997)
將人類動作分為下述四類:
1.穩定性能力
如屈伸、推拉、扭轉及旋轉、擺動
及搖晃、放下與舉起,透過磁鐵遊戲或
鏡子模仿遊戲,可以練習基本穩定性動
作。
2.移動性能力
如走、跑、跳即是。活動方式如大
風吹、跳上跳下、摘水果、爆炸散開、
單腳跳、跳房子、模仿動物跳等遊戲都
可發展這項能力。
3.操作性能力
是指操作性動作,凡是身體操弄他
物的所有活動都是。例如帶球跑、放風
箏、耍旗、擲沙包、假降落傘、玩氣球、
拋紙球等都屬之。
4.聯結性能力
是為前三類活動的總合,如律動、
呼拉圈、飛盤、民俗體育等都是聯結性
動作。
(二)培養幼兒體能教師的專業能力
幼兒體能的教學有其專業要求和
相關能力,一般幼兒園教師或因師資養
成過程中未有接觸,或因個人重視認知
而輕藐運動的排斥心態,一般而言皆有
專業不足、實施困難的抱怨,因而普遍
冀求外援師資的協助。然而,在偏鄉地
區資源貧乏、交通不變的實際情狀下,
與其期盼外援還不如自我武裝和精進,
嘗試逐步培養幼兒體能教學的相關專業
能力,將能更加切合所需。Graham﹐Holt﹐
Hale 和Parker(1987)認為幼兒體能教
師應當具備的三項專業能力如下:
1.瞭解基本技能與相關運動概念的
進行與發展
幼兒園教師要能先期明瞭幼兒體能
教學的各式內容、運動特質、操作機巧
和安全考慮,並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的基
本能力。
2.學習評估每位幼兒運動能力的層
次
因為成長情形和操作能力的展現會
在幼兒身上呈顯出不同狀況,對於每位
幼兒的體能活動表現應該以包容和個別
的態度面對,切莫落入一般認知教學的
要求模式。
3.培養巧妙的觀察能力
幼兒在動態性遊戲活動中的理解和
表現,常是瞬光電火般稍縱即逝,因此
幼兒園教師在幼兒體能課程進行中要有
極佳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才能適時發
現問題而及時解決問題。
(三)掌握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原則
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原則是幼兒是
否真正接收、融入活動、具現成效的重
要源頭,需在教學之初即加以理解並且
確實掌握,許月蟬(1998)將其分為:
- 139 -
= 幼兒教育年刊 =
1.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能教學應配合幼兒體能發展
的順序,針對適當的體能項目設計活動
以求有效並且適時發展各項能力,如平
衡及協調能力發展較早則可較早適時的
加強練習,幼兒骨骼肌肉的發展尚未完
整不宜從事訓練。
2.樂趣性原則
體能活動的過程中,工作難度將會
影響學習者的感受,難度太高的工作,
容易使幼兒望而卻步;採用適當的工作
難度,才能使幼兒感受到活動的樂趣。
3.安全性原則
預防運動傷害是體能教學的當務之
急,教師應能以身作則並有計畫的帶領
適當的活動,以確保幼兒的活動安全。
同時動作的正確性及活動的完整性(動
作前應有暖身,動作後應做放鬆活動)
都不能忽視。
4.效率性原則
體能教學若要達到提升體能的目的
最好採取大肌肉活動,以全身性的活動
為佳,如以四肢及軀幹為主的活動則十
分適當。體能活動的安排應採漸進方
式,逐步增強,在頻率、強度及持續時
間等各方面能適當安排,而為了合乎效
率,在運動處方設計上應符合一定的質
與量的需求。
三、幼兒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態度的相關實證研究
作者 年度 研究名稱 發表處所
杜光玉、鍾國銘 2008 幼兒體能師資專業化之探討 大專體育,97 期
林志誠 2008 臺北縣、市幼稚園園長對幼兒體能指導
員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沈連魁 2007 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
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
李淑惠、謝謨郁 2006 幼兒體能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運動科學,5 期
汪旺益 2004 臺北縣、市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
究
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汪旺益、黃永寬 2004 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 大專體育,72 期
李小龍、周榮暉 2004 幼兒體能訓練之探討 文化體育學刊,26 期
綜觀前述之相關實證研究,有從幼兒體
能技術本位進行探討研究,也有從專業
幼兒體能教師的培養和專業表現加以探
討,但卻較少從一般幼兒園教師實施幼
兒體能教學的面向來進行思考探究,尤
其是位處偏遠地區資源較為欠缺的偏鄉
聚落更是未能觸及,所以研究者乃從花
蓮南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進
行初步性探討研究,希望在帶領偏鄉地
區幼教師進行思索的同時也能有更多有
- 140 -
= 幼兒教育年刊 =
心人士投入偏鄉地區幼兒體能教學的研
究或實務教學。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質性研究法探討偏鄉地
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的認知
和施行態度。質性研究在1980 年代後期
逐漸成為教育、教學問題探索的主要方
法之一,質化研究開啟了諸多研究者的
新視野及興趣,也在過去量化獨霸的領
域下開展出新天地(鍾聖梭,1999)。質
性研究法以研究者作為主要研究工具,
並以觀察記錄、實施晤談等方法進行研
究工程。首先以焦點團體互動過程的觀
察蒐集,採集記錄幼兒園教師在幼兒體
能教學主題討論中的相關發表和反應呈
現,再以主題分析法評析此過程與結果
之特質和意義。當然,質性研究的分析
過程常是始於單一個案的敘述。主要探
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
質,希望去瞭解其中的獨特性和複雜性
(林佩璇,2000)。亦有學者認為個案研
究為一種實證研究,在真實的背景下研
究當時的現象,特別是在背景和現象的
界線不甚明確時,或是在資料蒐集、分
析策略上的特性為處理特殊情境,則應
包含多種變項,且須仰賴多種證據來
源,並須經過三角檢核機制來突顯信賴
度(Yin,R.K,1994)。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係為研究者擔任花蓮縣國幼
班巡迴輔導教授過程中,發現花蓮縣南
區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這一區
塊普遍存有行動疑慮和實施瓶頸,乃與
巡迴輔導員組成研究團隊,透過入班觀
察和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收集本研究幼
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之相關資
料,最後由研究者統整進行資料的分析
處理並提出研究的結果與發現。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為2010 年10 月至2011
年5 月,每兩個月帶領進行計畫性焦點
主題討論1 次,共計4 次。
三、研究步驟
(一)尋覓研究對象
參觀拜訪園所,與園所教師討論計
畫實施之可能性和實行模式。
(二)活動預備
瞭解南區幼兒園教師的時間安排和
適切地點選擇,尋求適當的焦點團體進
行模式。
(三)焦點主題選擇
依照幼兒體能教學本質特色,教師
教學態度和地域性發展可能之綜合考量
提出如下四個互動議題。
1. 園所體能活動面面觀(花蓮縣南區
幼兒園幼兒體能教學現況分享與探索)
- 141 -
= 幼兒教育年刊 =
2. 體能,你玩不玩?(花蓮縣南區幼兒
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意願和態度探討)
3. 我學過,所以我會?(花蓮縣南區幼
兒園教師來源背景和幼兒體能教學的關
連性探索)
4. 巧婦,無米亦可炊?(花蓮縣南區幼
兒園教師幼兒體能教學困境探討)經由
不斷的討論發想,彼此交流和互動鼓
勵,花蓮縣南區的幼兒園教師針對幼兒
體能教學領域進行了自我與環境、內在
與外在的初期檢視,在持續探索與努力
之下當能發現更多問題以供深層研究。
四、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是焦點主題提供者和參與的
觀察者。研究者時刻提醒自我和討論夥
伴營造兼具尊重、信賴與鼓勵的活動氛
圍,提供多元思考引導創發,並在絕對
包容和不受干擾的活動情況下,接受幼
教師的各種互動可能。
五、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行政區域界分
為花蓮縣南區,包括瑞穗鄉、富里鎮、
玉里鎮、卓溪鄉之公私立幼稚園教師,
且經諮詢意願後同意參與此一研究計畫
者,人數共為十位:
教師代號 教學年資 學養背景 工作定位
T1 16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2 5 大學+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3 5 幼保系+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4 3 幼保系+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5 10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6 22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7 4.5 大學+幼教學程 正式教師
T8 10 幼教系 正式教師
T9 7 幼保系+幼教學程 代課教師
T10 15 幼教系 正式教師
六、研究資料之收集
本研究收集資料的方式使用入班觀
察、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透過資料的
收集來了解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對幼
兒體能教學的認知態度和實施意願。
(一)入班觀察
研究者藉由實際入班觀察幼兒園教
師的教學現況,理解花蓮縣南區幼兒園
教師對於幼兒體能課程的實施意願、操
- 142 -
= 幼兒教育年刊 =
作情形和遭遇困難,隨時記錄現場狀況
和教師反應。
(二)焦點團體訪談
焦點團體是屬於面對面的團體
(face-to-face group),運用焦點團體模
式收集資料除了研究者的筆記資料外亦
多加上錄音、錄影,以求資料的完整性
和正確性。
研究者針對參與研究計畫幼兒園教
師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收集幼兒園教師
對幼兒體能教學的相關認知和實施經
驗,並以此為依據延伸焦點探討主題,
更深入了解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
的具體態度。
五、資料分析與處理
(一)觀察記錄
由於對於焦點團體討論活動的觀察
與理解易受個人主觀感受所影響,研究
者在活動進行中做觀察記錄並在活動後
立即進行資料比對和分析以求確切,必
要時並透過影像記錄作證核對,以加強
整體資料準確度。
(二)訪談錄音檔
本研究之訪談錄音檔主要為焦點團
體訪談時之實況記錄,研究者於訪談結
束之後立即將錄音檔內容轉換為逐字
稿,並註記訪談心得與感想。
上述兩項文件資料透過立即性資料
編碼處理,使入班觀察紀錄、錄音檔逐
字稿成為有效之應用文件,其編碼分類
如下:
項次 資料來源 資料代碼 編碼格式
1 入班觀察記錄 A 代碼-教師代號-年月日
2 焦點團體訪談錄音 B 代碼-次數-年月日
六、研究信賴度
本研究基於事實需要和信賴度提升
思考,運用三角檢測法進行研究檢驗,
並透過多元蒐集資料、即時分析資料方
式來豐富資料比對,本研究之三角檢測
包括觀察記錄、焦點團體訪談記錄、影
音記錄、專家諮詢等資料交互檢核驗證
肆、結果與發現
一、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幼兒體
能教學實施現況
透過幼兒園課程安排的檢視、教師
自我回顧,發現在幼兒園常態化教學中
納入幼兒體能教學活動,並且具體施行
的現況其實有著很大的差異性:
- 143 -
= 幼兒教育年刊 =
十位幼兒園教師中,每週常態實施
體能教學活動的有四位,不定期實施的
有六位;每週操作兩次以上的有一位,
固定一次的有三位,至於非常態實施者
多為配合主題活動隨機實施,但每週最
多一次,有時數週未曾出現此類課程動。
二、教師對幼兒體能的基本認知和
施行意願有確切關係
(一)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認
知大有不同
對於幼兒園實施幼兒體能課程,十
位教師在幼兒體能教學的功能認同部
分,基本上都是保持著肯定的態度,但
在基本概念的認知見解上卻是大有不
同:
「鄉下小孩有的是體力,就是讓他
們多跑多跳就是了,我每天都有帶他們
去跑操場、逛校園。」( A _ T8 _
20101007)
「……就放他們去戶外玩遊戲器
材,溜滑梯、盪鞦韆,不就是幼兒體能
了。」(B_T5_20101214)
「到戶外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幼兒
就脫韁野馬一樣抓都抓不住……。」(B
_T2_20101214)
「……我們每週都有兩、三天大家
晨間一起跳律動,這應該就是幼兒體能
教學了吧。」(A_T2_20100922)
(二)幼兒體能教學施行與否與幼兒園
教師個人意願有極大關係
幼兒園教師對於幼兒體能教學實施
的意願明顯呈現出各自的教學選擇和教
學風格:
「太陽很大耶,會流很多汗,對老
師還有幼兒都很困擾,還是能免則免
吧。」(B_T2_20101214)
「我自己以前就不是喜歡上體育課
的人,沒想到現在要上幼兒體能教學,
老實說真的很困擾。」( A _ T9 _
20101213)
「我本身喜歡跳舞和溜直排輪,試
著把它們融入我的教學中,小孩都覺得
滿有趣的……。」(B_T2_20101214)
「我知道幼兒體能對小朋友的成長
很有幫助,我也很努力嘗試實施,只是
不知道好不好。」(B_T2_20101214)
三、不同背景來源造成幼教師不同
的教學意圖
(一)幼兒體能教學和幼兒園教師的專
業背景有密切關係
十位幼兒園教師一致認為,幼兒體
能教學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課程項目,
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背景和涵養,
在實際職場上才可勝任:
「這應該是體育系的專長吧,我們
技術專業非常不足,應該沒有辦法吧。」
(B_T3_20110321)
「很多都會區學校都有外聘專門幼
兒體能老師,都很厲害,可是我們這裡
太偏遠了,這些老師都不願意來……。」
(B_T3_20110321)
「我在師培機構有上過相關課程,
- 144 -
= 幼兒教育年刊 =
可是太理論了,到現場不知道怎麼運用
才好。」(B_T3_20110321)
「我上的幼兒體能課是實務性質
的,現在在職場上覺得還滿受用的。」
(A_T4_20110307)
「……市面上有很多體能律動研
習,我都會積極參加也買了很多教材,
應該還可以上場對應。」(B_T3_
20110321)
(二)幼兒園教師的年齡、年資與幼兒
實施體能教學並無直接關連
一般觀念中,普遍認為幼兒園教師
的年齡與任教年資會因為教學疲憊感的
產生而影響到課程的教學實施意願。就
本研究資料分析所得發現,事實並非完
全如此,甚至有令人感到意外之現象:
「我都教了超過十幾年了,我還是
天天帶著小孩跑跑跳跳做運動。」(A_
T1_20100920)
「幼兒園裡頭工作那麼多,我已經
花了三、四年還搞不清楚怎麼進行新的
課程嘗試呢?」(A_T7_20100927)
「我雖然年輕,但是只有一個老師
要面對那麼多幼兒,要實施體能教學不
太容易。」(A_T2_20100922)
「我都上了那麼多年了,該換年輕
老師來做體能教學了吧。」(A_T6_
20101113)
(三)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定位與幼兒體
能教學實施意願有絕對關係
研究對象中,因有正式教師與代課
教師之區分,所以透過資料分析檢測不
同工作定位是否會影響幼兒園教師對體
能教學的實施意願,結果初步顯示有其
必然性:
「我只是一個代課老師,每年都要參加
教師甄試,幼兒體能教學能免就免吧。」
(B_T3_20110321)
「既然幼教課程裡頭有幼兒體能教學這
個領域,身為一個老師我就要去盡量對
應。」(B_T3_20110321)
「我們的教學工作有很多,幼兒體能教
學如果能夠外聘體能老師的話會比較
好。」(B_T3_20110321)
四、空間環境和器材設備也會深深
影響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情
形
對於幼兒體能教學十位老師都認為
空間環境和器材設備會影響老師的教學
意願和實施順暢度:
「我們學校戶外操場很大、很漂
亮,很適合幼兒在上面活動……。」(B
_T4_20110511)
「你看我們的教室根本沒有木質地
板,上體能課程很不方便啦。」(B_T4
_20110511)
「我們的體能器材真的太少了,只
有呼拉圈、球和扭扭車,實在不知道該
怎麼上才好。」(B_T4_20110511)
「教室空間不夠大,桌椅教具又很
多,非常不好移動,所以實施很困難。」
(B_T4_20110511)
- 145 -
= 幼兒教育年刊 =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花蓮南區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體
能教學呈現出常態性不足的實
際狀況。
透過資料分析明顯呈現出的是幼兒
園教師在操作體能教學這一區塊是明顯
缺乏常態性實施的勇氣和行動力,雖然
不定期的實施一樣對幼兒會有些許助
益,但就教學理想性而言仍應盡量納入
常態正軌才會真正對應出預期效益。
(二)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
體能教學實質呈現出幼教師的
教學態度。
1.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的基本
認知實際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基本認知的訊息傳達下,我們發
現絕大多數教師都了解幼兒體能是幼教
領域的一環,也基本上認同幼兒園理應
實施幼兒體能教學,但在對應教學現場
時卻又呈現了各自解讀、各行其事的狀
況。
2.幼兒園教師的個人意願是決定幼兒
體能教學是否實施的重要關鍵。
在幼兒園教學自主的尊重原則下,
幼兒園教師個人主觀的意願和選擇,實
質決定了幼兒體能教學是否嘗試實施、
是否常態性施行的命運,從而也影響了
幼兒是否能夠接收幼兒體能遊戲刺激的
受教權和機會點。
3.幼教師的工作定位實質影響幼兒體
能教學的實施意願。
正式教師在工作穩定的情形之下,
對於幼兒體能教學的實施抱持著該做則
做的心態,基本上都會對應到課程的基
本要求;代課教師則多因工作不穩定性
和教甄準備的考量,對於耗費體力、耗
費時間的體能教學常會裹足不前。
(三)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涵
養和學習背景具體影響幼兒體
能教學實施。
不同的師培過程和專業涵養,讓幼
兒園教師產生不同的專業性認知和主觀
性意願,具體呈現在幼兒體能教學上的
就是實不實施、常態與否。
(四)花蓮縣南區幼兒園教師會因園所
環境和器材設備實際影響幼兒
體能教學的實施和品質。
空間環境(戶外、室內)適合幼兒
體能教學則幼稚園教師會有較大意願進
行相關活動,反之則否;器材多元、充
足的情況下,通常也較能刺激幼兒園教
師進行幼兒體能教學的實質動機,反之
則缺。
二、建議
(一)對師培機構的建議
透過學理認知和技術訓練,涵養幼
教準師資能全方位具有幼兒體能專業素
養和正確態度,從而展現出勇敢面對和
具體承受的教育胸懷,是所有幼教師培
機構應該擔負且長期堅持的理念課題。
(二)對教育行政機構的建議
- 146 -
= 幼兒教育年刊 =
經由教師進修研習管道,增加幼兒
園教師認識與接觸幼兒體能課程的機
會,無論在理論認知和技術層面都能具
體成長,這是相關教育行政機構在安排
研習課程時可多加斟酌考量之處。
(三)對幼兒園所的建議
建置良善的幼兒活動空間、創造優
質的環境氛圍是幼教園所力挺幼兒體能
教學的最大表現,如若能夠在添購遊戲
器材、充實體能設備上更多用心,將會
創造出幼兒體能教學的更大可能性。
(四)對幼兒園教師的建議
確實認知幼兒體能教學為幼兒教育
的重要環節,嘗試增強自身實行意願和
教學態度,並在專業涵養強化和困難瓶
頸逐步尋求解決的情形下勇敢嘗試幼兒
體能教學、更要享受其間樂趣。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基於接觸熟悉度和能力侷限
性,僅以花蓮縣南區部分幼兒園教師為
研究對象,在推論上有著實質限制,故
以初探名之;未來研究當在取樣廣度和
探索深度上更多擴及與著墨,期能增加
推論的更大範圍和研究結果的更多正確
性。
參考文獻
王惠姿(譯)(2006)。0-8 嬰幼兒肢體
動作經驗與教學。臺北市:華騰。
江旺益(2004)。臺北縣、市幼兒體育
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縣。
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
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72,
102-106。
杜光玉、鍾國銘(2008)。幼兒體能師資
專業化之探討。大專體育,97,58-63
頁。
李小龍、周榮暉(2004)。幼兒體能訓練
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 26 ,
161-169。
李淑惠、謝謨郁(2006)。幼兒體能教師
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運動科學,
5,103-119。
沈連魁(2004)。幼兒體能課程教學能力
的培養。學校體育雙月刊,14(1),
36-48。
沈連魁(2007)。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
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
林風南(1997)。幼兒體能與遊戲。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
能。臺北:師大師苑。
林志誠(2008)。臺北縣、市幼稚園園
長對幼兒體能指導員專業能力認
知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志誠、羅旭壯(2008)。幼兒體能指導
員專業能力滿意度量表編制之研
究。幼兒體能年刊,3,56-64。
林怜利(2002)。幼兒遊戲教學之剖析。
- 147 -
= 幼兒教育年刊 =
大專體育,63,30-3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
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
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林風南(1988)。幼兒體能與遊戲。臺
北市:五南。
邱俊銘(1996)。幼兒體育遊戲實務總
論。臺灣:眾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潔萍、李麗晶(2011)。幼兒身體活動
遊戲課程在教學之應用。大專體
育,114,26-32。
姜慧嵐(主編)(1998)。體適能指導手
冊。臺北: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
協會。
張鳳菊、黃永寬(2009)。幼兒體能課程
規劃因素與教學流程。2009 年國際
體育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
專刊,1-8。
許麗鳳(1996)。幼兒體能遊戲。臺北:
書泉出版社。
許義宗(1980)。幼兒體能遊戲。臺北:
理科出版社。
陳信全(2002)。幼兒體能課程對幼兒
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陳雪芳(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
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有效
教學表現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體
育大學(臺中)學報,21,155-171。
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有效教
學氣氛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
刊,10(1),11-24。
曾沈連魁(2010)。幼兒體能教師參與教
學研討團體對其有效教學表現之影
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9 ,
244-258。
黃士怡(2011)。臺灣幼兒運動遊戲實施
現況及推動策略。2011 年第七屆亞
洲幼兒體育研討會,70-74。
黃永寬(1999)。幼兒體能教學。大專體
育,42,38-45。
黃永寬(2001)。動作教學模式在幼兒
體能教學之觀察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縣。
黃永寬(2007)。幼兒體能課程實施概況
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
137-149。
黃永寬、黃永旺(2003)。幼兒運動人口
倍增計畫之省思及推廣策略。國民
體育季刊,32(2),48-52。
熊文宗(1996)。幼兒體育遊戲指導法。
臺北市: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劉淑英譯(1998)。幼兒動作探索。臺
北:華藤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劉從國、陳冠旭(2001)。遊戲對幼兒體
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97-10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
臺北:心理。
鍾聖梭(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的認識
與再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12,159–184。
- 148 -
= 幼兒教育年刊 =
Bard, C., Fleury, M., Gagnon, M.,
Michaud, D., & Teasdale, N. (1995).
The transfer of perceptual and or
motor train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a coincidence-anticipation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Gallahue, D. L., & Cleland, F. (2003).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4th Ed). United
States:Human Kinetics.
- 149 -
= 幼兒教育年刊 =
|
1015102003
吳玉芬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2013-09-23 13:51:42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19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
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吳庶深魏純真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
生死教育輔導所助理教授故事老師培訓課程講師
摘要
幼兒是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實施生命教育最好的階段。有效運用繪本於幼兒的生命教
育教學中,可以增進幼兒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心大自然、並開展美好
的生命。本文首先於國內碩、博士論文及近年的研討會論文中,收集有關與「生命教育」主題相
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許多關於「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來進行教學與研究設計,在教
學過程中卻僅選取某一部份的生命教育向度來實施,因此研究者發現有關如何分析繪本中的生命
教育內涵並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來進行生命教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針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概念,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
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劃」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選取八本「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來分析其中的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學指標。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配合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的內涵,期待家長與幼教老
師能善加運用繪本,相信能讓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幼兒美好的全人發展與成長。
關鍵字: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指標、繪本
2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壹、與幼兒繪本的相遇
本文兩位研究者對於幼兒繪本有奇妙相遇的經驗,我們相信巧合是故意的。
研究者之一魏老師於
1998年剛由二專幼兒保育科學校畢業,由於對幼兒教育充滿了熱忱與喜
愛,在托兒所任職幼兒教育工作的期間,趁著假日的空檔到市立圖書館為小朋友說故事。到圖書
館聽故事的小朋友們,年齡層範圍很廣,有尚在牙牙學語的學步兒,跟著哥哥姐姐來聽故事,也
有國小五、六年級還很愛聽故事的孩子。我很享受每一次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故事的經驗,與孩子
們分享好書成了我假日愉快的來源,於是我開始搜尋繪本相關資源,也到處參加研習,增加自己
說故事及欣賞故事的能力,並持續不斷的為孩子說故事。
2005年研究者以青年創業貸款成立了一家小型的兒童書店,書店中的中文繪本及英文繪本佔
有九成,其餘一成是成人教學與育兒書,因為書店進貨的關係,我經常可以讀到新鮮的出版品,
於是我在書店內規劃了「
3-6歲幼兒故事時間」與「
7-10歲兒童故事時間」,將店內的繪本分齡,
與小朋友們一同分享剛出版的中文與英文繪本。
Zeece(1997)提出說故事能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文學經驗,當成人以口語.說故事、分享喜愛
和熟悉的故事時,便擴大了幼兒的語言知識。與幼兒的說故事時間,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繪本
能拉近成人與孩子間的距離,讓彼此能很快的以繪本的內容交流、討論,不只是說故事者與幼兒
能很快的展開話題,父母親也能以說故事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但是研究者發現有些家長只是隨
易選取一本繪本便和孩子說故事,有時會出現成人本身對選取的故事並不喜愛或熟悉,於是唸讀
故事時也不帶愉快的情感,而且也可以感覺成人並不是很喜愛所讀的故事,因此孩子便也無法專
心認真的聽故事,但是家長卻會對孩子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我的小孩不愛看書」的標籤,
這樣的情形便呼應了
Jim Trelease(2002)在「朗讀的禁忌」中提到的:「別讀自己不喜歡的故事,
因為你的不喜歡會表現在朗讀上,造成反效果。」另外,成人在選書上沒有選對符合幼兒年齡上
可以理解的繪本,也會出現幼兒無法好好聽完一個故事就逃離現場的情形,如此也容易造成成人
在和幼兒說故事上的挫折。
研究者之二吳老師在
1999年從英國完成學業後,回台從事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
為某國立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且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委員,設計由幼稚園到
高中的生命教育課程,並長期致力於各機構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但是對於幼兒生命教育僅有理
論上的瞭解,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後來兩位可愛的女兒相繼出生,我初為人父十分的興奮,但
卻不知道如何有效與孩子溝通與互動。當時候國內有一家知名的兒童圖畫書出版社,每一個月都
會主動寄發最新的生命教育相關繪本給我,我與我太太兩個人就開始閱讀繪本,並與女兒分享其
中有趣的故事。當時我便深刻的感受到透過繪本故事的分享,能找到很多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
事物及主題,豐富幼兒生命的經驗,並能增進大人與小孩閱讀的興趣,這樣的閱讀過程帶給我們
很多的驚喜與美好的回憶。
有了這些經驗,兩位研究者發現成人與幼兒繪本相遇,需要一些美好的經驗,選對幼兒的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21
本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貳、以生命教育繪本牽起生命的交流與熱情
現代有許多的孩子從幼齡時期就被要求接受一堆才藝訓練、智能開發訓練,卻沒有太多機會
認識自己、感受大自然,如此的教養過程可能會使他們成年後面臨對生命的空虛感,也會對生活
失去熱情,而成了只會拼命工作的人(吳庶深,
2005)。然而在台灣的社會,成人要將生命教育的
價值與幼兒分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透過繪本,以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題材,或是幼兒
易於理解的簡單故事,就能牽起成人與幼兒間的交流、思考、討論,即使幼兒只是童言童語的回
應,也能由幼兒時期帶給孩子對於生命的思考。美國詩人
Strickland Gillian(史斯克蘭.吉利蘭)
在「閱讀的媽媽」中有一段詩句:「或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但是你
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引自
Jim Trelease,2002)
孫效智(2009)提出生命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也必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其中
繪本即是成人和幼兒分享生命教育最好的媒介,它能讓大人以不說教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生命
的源頭和意義(黃迺毓,2005)。然而成人要能選對幼兒適合的繪本並將故事說得好,首先自己
也要很喜愛自己選出的繪本。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與丘愛鈴提出:「生命教育的課程理念應是
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方式,使生命能達到全人的開展,展現生命的價值觀。」(引自陳欣欣、張淑美,
2009)。成人以生命教育繪本感動了自己,在與幼兒分享時,才能真實的傳達出情感,把故事說得
動聽,讓幼兒印象深刻,而能潛移默化的在人生中展現出美好的生命。
對於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截至
2009年
12月
16日的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以
關鍵字的方式搜尋「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共有
547筆資料,根據研究摘要的內容,選取以幼兒
生命教育實施的場所、主題、方法、過程及成效等研究,共有
34篇。研究發現以幼教工作現場的
現職幼教老師以融入課程的教學及多元的方式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為最多,包括繪本、遊戲、體驗
活動、影片欣賞、角色扮演、飼養動植物的方式等。蘇黃美菊(
2003)於大班幼兒課程中發展以
「人與自己」及「人與他人」的繪本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來解決班級幼兒的人際問題;蕭秋
娟(2002)及潘美玲(2006)的研究中同樣以繪本為課程的引導,將體驗遊戲、卡片設計及分享
等多元的方式融入課程,來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宇宙」-生命
的循環,在其中也包含照顧他人的活動設計,含有「人與他人」的生命教育向度;鄭小慧(
2003)
則是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讓幼兒以實際的體驗方式來實行生命教育;吳
岸芳(
2007)以泰雅族的幼兒來進行自然體驗的生命教育,同時含有「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
的生命教育向度;而在四個向度研究中,以「人與宇宙」的向度裡的「生死議題」探討為最多,
歐蓓親(2008)、張琬婷(2007)、林季香(2007)以繪本來為幼兒進行死亡概念的經驗探究,而
黃.芳(2008)則是觀察幼兒對於繪本中「死亡事件」的反應。另外在近幾年的研討會中,幼兒
生命教育以幼教師實行行動研究的方式為最多,林家蕙、游淑燕(2009)以及許秀瑄、林靜文(2009)
2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均以動物的飼養方式來實行課程中幼兒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內容著重於生命教育的「人與環境」
部份;另外葉淑娟、龍于婷(
2009)則以種植及觀察植物的生、老、病、死,來觀察生命的循環,
讓幼兒理解生命的成長與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則亦「人與宇宙」為主;綜合以上學者(蘇黃美
菊,2003;蕭秋娟,2002;潘美玲,
2005;鄭小慧,
2003;林家蕙、游淑燕,
2009;許秀瑄、林
靜文,2009;吳岸芳,2007;葉淑娟、龍于婷,
2009;歐蓓親,2008;張琬婷,
2007;林季香,
2007;黃.芳,2008)因此對於幼兒生命教育目前尚無「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
「人與宇宙」四個向度的全面發展研究,研究者歸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以課室中需解
決的幼兒問題為主要考量,例如:為解決幼兒課室中出現的人際衝突(吳淑惠,
2008),或是提昇
幼兒分享概念(詹日宜,
2005),以及提昇幼兒的責任心(姚秀卿,
2008)等,因此只擇一向度教
學(2)課程教學受時間上的限制,大部份的幼兒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其授課時間以三個月為
主(李淑烘,2006;蕭麗鳳,2008),因此難以在短期間內涵概生命教育各向度的教學(
3)幼教
老師參與生命教育專業訓練課程的、認同感主動性,以及園所中家長對生命教育的了解與支持(黃
思瑜,
2008)。由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近幾年幼教工作者開始關注生命教育的相關主題,並且舉
辦相關的活動,但顯少全面性的實施四個向度的幼兒生命教育,因此研究者以開發幼兒生命教育
四個向度的繪本,讓幼兒教育工作者能配合本身的教學,善用繪本來為幼兒潛移默化的開展出美
好的生命力。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擇
Jean & Debbie(2001)提出繪本在幼兒園的教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繪本中描寫的民族融合、
種族和多元文化群體之社會觀,可以建構幼兒在早期的生命發展中,可以理解他人與肯定他人不
同背景的生命教育。近年來生命教育的繪本開始著重於國小階段的開發(劉清彥、郭恩惠,
2003;
黃慶惠
2003;張湘君、葛琦霞,
2000;吳庶深、黃麗花,
2001),而國內對於生命教育繪本教學的
研究也著重於國小教師與國小學童的部份(丘愛鈴,
2001;江福祐,2002;李憲三,
2002;陳明
昌,2003;張婷怡,
2006),但目前尚無特地為幼兒設計的生命教育繪本書籍,因此研究者先參考
國小生命教育繪本的書籍推薦,再搜集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的資源,然後再至各大書店、圖
書館收集適合
0-6歲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最後與生命教育學者討論繪本的適切性。
一、參考「國小生命教育繪本」書籍:
本研究中之生命教育繪本,系參考「生命真精彩!有效運用圖畫書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吳庶
深,2007a)、「圖畫書中的生命花園」(劉清彥、郭恩惠,
2003)、「生命教育一起來」(張湘君、葛
琦霞,2000)等故事教學之導讀與教案方式。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23
二、參考「幼兒及親子生命教育繪本」資源:
但國內的生命教育教學書籍多偏向九年一貫國小至國中的編撰,在幼兒階段的生命教育繪本
教學上較不普及,於是研究者選擇參考由教育局以幼教老師為主而設計出版的「與生命有約-幼
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0),以及為親子生命教育為主而設計的「繪本中
的生命花園-30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劉乃華,
2007)中的書單;另外參考教育部生命
教育學習網(2009)中幼稚園生命教育「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的書單
與
169個幼稚園繪本教學設計。
三、收集「幼兒生命教育」繪本:
研究者依據自身的幼兒教學經驗,再至各大書店、網路收集適合
0-6歲幼兒繪本中具有生命
教育中的意涵的繪本。在選擇適合
0-6歲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上的主要考量為:
(1)故事內容與幼兒
生活相關;
(2)故事內容易於讓幼兒了解;
(3)故事內容易於與幼兒互動;
(4)故事內容可讀性高;
(5)
故事易於講述與發揮;
(6)故事內容具幼兒生命教育內涵。
四、研究者相互討論並挑選出適合「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
教育部由
2005年即委托黃雅文等人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做「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之研究」計劃(黃雅文等人,
2005),其研究提出偏差行為的防治從國小開始最為顯著;隔
年由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
2006)開發「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
畫」,由生命教育相關院校與機構的學者與專家共同討論內容,並確認課程理念與目標,再邀請由
幼稚園到國中各級基礎教育教師參與專題研討會,訂定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最後藉重實務教師
的教學經驗,共同編撰教學大綱,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以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大綱而發展出「生死
關懷」、「倫理關懷」與「靈性關懷」三個向度。接著到
2007年由吳庶深等人(2007b)進行「教
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工作計畫」,以幼兒到國小、國中生發展階段的需
要而設計出四個向度之生命教育課程架構與內涵(如下表一)
24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表
1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
生命教育初級目標:培養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
進階目標:培養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情懷。
向度
內涵架構向度目標
1.
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學習了解個人的興尊重和珍惜自
趣、能力與特質。
己的生命。
人與2.欣賞與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弱
自己
點,肯定自我價值;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3.
發展自己-發展自己的特質與潛能(多元智慧、情緒
管理等),運用批判思考、創造正向思維能力,面對日
常問題與未來的理想、夢想。
1.
培養同理心-面對不同的族群、性別和文化時,能學尊重和珍惜他
習體驗和尊重多元的價值觀,培養「設身處地」和「感人的生命。
同身受」的能力。
2.欣賞與接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接納他人的弱
人與點。
社會
3.尊重與關懷-關懷弱勢族群或需要幫助的人,創造人
際之間和諧的互動。
4.
寬恕與包容-培養寬容、轉變偏見與歧視的態度;從
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社會、世界等生活倫理出發,
培養倫理關懷,對社會能有包容性的認識。
1.欣賞與愛護自然-藉由親近自然,發現自然之美,進尊重和珍惜萬
人與而關懷自然生命。
物的生命。
自然
2.永續經營自然-藉由觀察生態變化與思考環境問
題,體認珍惜自然的重要。
1.追求生命的意義-透過正確的生死觀和信仰(宗教)體會生命的意
人與天
觀,追求正向積極的生命意義與態度。
義和存在的價
(宇宙) 2.發現和擁有美德-發展人類美好的特質,培養對靈性值。
的認知和覺察力。
兩位研究者分別將選出具有幼兒生命教育的繪本,上表「幼稚園到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的生命
教育向度及內涵架構」中,選擇具有「幼兒生命教育」內涵的繪本與並討論其適切性。接著對照
下表二、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研究,以做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容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25
分析。
表
2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
二、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繪本方案目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三、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繪本方案目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四、人與宇宙(人與天)-繪本方案目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資料來源:吳庶深等(
2007)
肆、繪本中的生命教育內涵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將繪本與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吳庶深,
2007b)做內涵分析,
以做為幼兒生命教育工作者與相關人士參考。
Neuendorf(2002)提出內容分析法為一種系統式的
客觀分析,小說或是繪本的作者可能主觀的寫出故事,而沒有意識文本中是否涵有某些自我未查
覺到的訊息;
Newman(2002)則提出使用內容分析的方式可以揭露文本中隱藏的訊息(引自王佳
煌、潘中道等),因此兩位研究者在選擇幼兒繪本後,對照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來分析繪本
中幼兒生命教育的內涵。
本研究中幼兒生命教育繪本以生命教育的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他人、人與宇宙四個向
度,由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中各選出兩本符合其內容的繪本,如下表三:
26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表
3「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書單
生命教育向度書名出版社
繪本主題
1.
Guji Guji上誼自我認同
人與自己
2.
帕西波的裁縫夢三之三追求夢想
3.
小仙子和小魔女愛智欣賞他人
人與他人
4.
你看起來很好吃三之三接納包容
5.
三隻小狼和大壞豬遠流心隨境轉
人與環境
6.
小鼴鼠的鳥寶寶上誼愛的真諦
7.
小種籽信誼生命循環
人與宇宙
8.
愛的力量彩虹文化面對生死
以下將表二中各繪本主題、繪本內涵及符合生命教育繪本指標之說明如下:
一、人與自己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
Guji Guji》、《帕西波的裁縫夢》。
(一)《Guji Guji》繪本主題:自我認同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2 能察覺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錯誤。
L1-1-3 會分辨與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習尋求幫助與分享。
2.繪本內涵:故事書名提到的「
Guji Guji」是一隻鱷魚的名字,由於牠還是一顆鱷魚蛋時不小
心滾落到鴨子的家庭裡,所以牠以為自己是鴨子,而鴨媽媽對牠和小鴨子一視同仁,不論寶寶們
長得怎麼樣,都一樣的愛牠們,其實三隻小鴨子,也都長得不一樣呢!有一天,來了三隻壞鱷魚,
把
Guji Guji嘲弄了一翻,還弄壞牠的玩具,並且命令牠把鴨子誘捕到橋下,好讓鱷魚們享愛一頓
美味可口的鴨子大餐。
Guji Guji面對自己到底是鱷魚還是鴨子的痛苦與困惑,最後想通了自己是
一隻獨一無二的「鱷魚鴨」,並想了個好方法讓鱷魚落荒而逃,保護了愛牠的的鴨媽媽及鴨子們。
這個故事展現了個體發展中的自我認同,並感受到家庭環境中母親給予其愛與勇氣的力量所發揮
的智慧。其中搭配幼兒生命教育繪本方案目標有
L1-1-3讓幼兒以
Guji Guji在故事中的情緒,分辨
出開心、難過、困惑等情緒,並能表達若自己是
Guji Guji會有什麼樣的心情?能分享自己的感覺、
情緒,並且可以引導孩子在遇到壞鱷魚(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如何尋求幫助?讓幼兒提出想法
與意見,可彼此學習,並且成人在共讀中也能了解幼兒對於遇到困難時的想法。
(二)《帕西波的裁縫夢》繪本主題:追求夢想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1-1-1 能說出自己的興趣與喜好。
L1-1-4 以不同媒材進行創作活動,發展創造思維與想像力。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27
L1-1-5 能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
2.繪本內涵:《帕西波的裁縫夢》的故事述.小狗帕西波很希望被裁縫師瑪德琳小姐收養,於是
總是偷偷溜進裁縫店,費盡心思的裁製小貓咪、金魚、小鳥,甚至是蜥蜴的服裝,有一天終於引
起了瑪德琳小姐的注意,從此帕西波跟著瑪德琳小姐一起忙碌而愉快的在裁縫店裡工作。這個故
事以活潑可愛的小狗帕西波來展現個體追求夢想、肯定自我,並積極努力的熱情,符合幼兒生命
教育繪本方案目標中之
L1-1-1由小狗帕西波對裁縫工作的興趣,引發孩子分享自己的興趣或喜
好,並能以此故事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夢想與志向(
L1-1-5);其中小狗帕西波的裁縫,可讓幼兒
以簡單的紙質或不織布製作不同動物的衣服或樣式,來讓幼兒體驗由自己想像與創作的樂趣,符
合
L1-1-4指標。
二、人與他人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仙子和小魔女》、《你看起來很好吃》。
(一)《小仙子和小魔女》繪本主題:欣賞他人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4 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2.繪本內涵:在《小仙子和小魔女》的繪本故事裡,小仙子很羨慕小魔女有神氣的掃把可以飛
上天,也可以變出糖果,忽略了自己其實也有翅膀可以飛,直到小魔女掉進了洞裡,小仙子本能
的以翅膀飛起來,也救了小魔女,符合了
L2-1-1學習關心朋友的健康,也發現自己和別人彼此有
不同的特色,而發現每個人有自己的不同優點,進而達到
L2-1-2、L2-1-4能接受他人與自己不同,
且能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
(二)《你看起來很好吃》繪本主題:接納包容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2-1-1 學習關心家人、朋友的健康。
L2-1-2 能察覺與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並表示友善。
L2-1-3 認識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培養包容和欣賞能力。
2.繪本內涵:這本繪本是以幽默的方式來帶領幼兒進入學習關心之門,故事內容.述有一隻甲
龍寶寶一出生就遇到一隻不懷好意的大暴龍,暴龍淌著口水說:「你看起來很好吃!」而以為自己
叫做「很好吃」的甲龍寶寶聽了,馬上撲過去一把抱住暴龍的大腿,大聲的喊:「爸爸!」。結果
強悍的暴龍頓時不忍心吃小甲龍,並且在相處的互動中,學習關心彼此;甲龍寶寶把暴龍當成自
己的爸爸,爸爸為了讓小甲龍不被壞人吃掉,還教牠厲害的.頭功、甩尾功等,符合指標中的
L2-1-1
項目;吃葷的暴龍還和吃素的甲龍共同快樂的生活,其中的故事內涵同時包含了
L2-1-2和
L2-1-3
的幼兒生命教育內容指標。
28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三、人與環境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小鼴鼠的鳥寶寶》。
(一)《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主題:心隨境轉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1 能分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
(2)繪本內涵:《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是以顛覆性的手法,由《三隻小豬》的故事改編為三隻
可憐的小狼遇上了一隻強壯又聰明的大壞豬,這次換成大壞豬想要
“呼~呼~哈!哈!
”的把小狼
們的房子都吹垮,無論小狼用多堅固耐用的房子都難不倒牠,所以可憐的小狼需要不斷到處躲藏,
並建造越來越堅固的房子。而最後小狼們如何讓自己不再害怕大壞豬來吹房子呢?牠們是用最柔
軟的花朵與樹葉,反而讓大壞豬心情變好,最後還成了好朋友!這個故事中同時能感受在「人與
他人」及「人與環境」上的互動與影響,當我們用了堅固的牆擋住了別人,也關起了與人友好的
心,但是最柔軟的花,卻是最溫暖的接納,此故事以重覆的情節,讓幼兒易猜測接下來要用越來
越堅固的房子來躲避大壞豬,同時也以趣味性的顛覆手法,讓我們與幼兒共讀時,共同感受柔軟
舒適的環境同時能柔軟人的心。
(二)《小鼴鼠的鳥寶寶》繪本主題:愛的真諦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3-1-2 能注意動植物成長的變化與過程,瞭解「生」的意義。
L3-1-3 能在照顧動植物的經驗中學習愛惜生命。
2.繪本內涵:《小鼴鼠的鳥寶寶》的繪本是一本深入淺出、為幼兒開啟尊重生命的啟蒙故事;
故事由一隻小鼴鼠救了一隻受傷的鳥寶寶開始,小鼴鼠認真照顧鳥寶寶,準時餵養牠、給牠滿滿
的關愛,把牠視為自己的寵物。雖然小鼴鼠的父母提醒小鼴鼠:「鳥寶寶是野鳥,應該放手讓牠
飛」但是小鼴鼠認為鳥寶寶是屬於自己,還做了一個鳥籠關住牠,因為他真的很愛鳥寶寶!
這個故事同時能讓成人與幼兒感受「愛他,應該放手,想想什麼對他是最好的。」愛應該是
給對方自由,而不是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在這樣的故事裡,可以由簡單的文字與細膩的圖中感受
鳥寶寶被困在籠中的無助與難過,內含了
L3-1-2與
L3-1-3的指標,由故事中感受到「生」之可貴
與意義,並珍愛每個生命!
四、人與宇宙的向度: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選書為《小種籽》、《愛的力量》(原名:
Love and
Healing,出版社中譯版翻譯為「愛的力量」)。
(一)《小種籽》繪本主題:生命循環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2.繪本內涵:在《小種籽》的故事中,藉由小種籽成長的旅程,發現生命的循環過程,了解生
命生死是一種自然的循環。作者艾瑞.卡爾以小種籽一開始的生長,到成長旅途過程中遇到了自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29
然環境的變化、動物的威脅及人的栽採,了解生命成長會遇到的險阻,就像冒險的旅程一樣;作
者以植物的擬人技法,讓幼兒了解生命都有開始與結束,結束亦是人在成長會遇到的課題
(L4-1-2),然而藉由種籽的生生不息,孩子可以發現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的事。這個故事
適於幼兒之處也在於其自然的生死形態,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例如:飛得太高的種籽,被太陽燒
著了而死掉;飛得太低的種籽掉到海裡會淹死;掉到泥土的種籽被肚子餓的老鼠吃掉了;剛長出
苗的種籽被踩扁了……,以這樣狀況將死亡以自然、簡單而輕鬆的方式來鋪陳故事,比起故事直
接以人來描寫死亡更能讓幼兒接受與了解。
(二)《愛的力量》繪本主題:面對生死
1.
生命教育繪本的教學內容指標:
L4-1-1 能體會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L4-1-2 發現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學習如何向逝去的生命說再見。
L4-1-3 發現並學習表達感恩的各種方法。
2.繪本內涵:在《愛的力量》繪本裡,透過小企鵝的生死,能讓幼兒與成人明顯的感受到生命
透過愛,可以讓死亡成為珍貴的成長歷程。這本繪本特別之處,在於故事中兩隻小企鵝,以活生
生的樣貌出現在故事中,而在一次意外中,達士汀小企鵝眼睜睜看著好朋友傑克死掉,卻只能害
怕的躲起來,無能為力而不知所措,這是幼兒在面對親人死亡時,的確會面臨到的「恐懼大於悲
傷與失落」,並且會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的心理。故事最終是示範了如何與死亡和悲傷說再見的方
式,傑克小企鵝的父母在隔年有了新的寶寶珍妮,達士汀陪伴著珍妮的父母一起照顧珍妮,以愛
的力量撫平對逝去生命的傷痛,在本書中,同時達到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三項指標。
伍、結語
透過以上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選書,參考教育部九十五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指標
研究,以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以達到認識自己、珍視生命,進而肯定並尊重生命,與自然萬物共
存共榮的全人教育。
在整合繪本中對於生命教育的目標中,發現有的繪本僅達到一個幼兒生命教育的教學指標或
一個生命教育向度,但卻是能深入淺出的帶出內涵,如:《三隻小狼和大壞豬》繪本,幽默且清楚
的詮釋出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心情的轉變之影響;或是在《帕西波的裁縫夢》中,在人與自己的向
度上,單純而深入性的詮釋追求夢想的快樂。然而全面性均有達到向度中每一項指標或每一個向
度的,亦是能完整傳遞出生命教育內涵的好繪本,如《小種籽》繪本中,同時表達了人與自己的
向度:察覺自己的優點、表達自己的志向;也有表現出人與他人的向度:能覺察自己與他人的不
同;在人與環境的向度上能讓讀者注意植物的成長變化過程;而在人與宇宙向度中則能自然的表
現出生命都必需面對的生死課題,如此的繪本展現出生命教育的全面性內涵。
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生命教育,並於於
2009年
11月
5日提出其教育施政的主軸以生命教
30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育為基礎、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認為教育具有改變生命的力量,生命發展的關鍵有賴教育讓孩子
變得更好、更有信心、樂於學習與服務,且讓孩子身心更健康(吳清基,
2009)。在幼兒的成長階
段,家庭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父母若每一天與小孩分享生命教育的繪本,將會發現如此能帶
來奇妙的改變。最後,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家長與幼教老師能關懷幼兒的身心靈健康與成長,共同
推動生命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命更精采!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31
參考文獻
丘愛鈴(
2001)。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統整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
26)。286-316。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0)。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
江福祐(
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吳庶深、黃麗花(
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庶深、蘇絢慧(
2005)。聽生命說故事:運用圖畫書實施生命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
二十八期季刊。台北市立圖書館出版。
P2-7。
吳庶深編著、葛惠教案設計(
2007a)。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心境界。台北:三之
三。
吳庶深、黃麗花、詹文克、蕭伊吟、吳英傑(
2007b)。教育部
95年度發展生命教育之課程與教學
指標工作計劃。台北:教育部。
吳淑惠(
2008)。幼兒攻擊行為歷程表現分析-以幼稚園實施繪本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致
遠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台南。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網頁版)。下載日期:2010年
1月
4日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12
李憲三(
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李淑烘(
2006)。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生命教育之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花蓮。
姚秀卿(
2008)。繪本教學提升幼兒責任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嘉義。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張婷怡(
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
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2009)。教材資源。線上檢索日期:
2009年
10月
23日
http://life-edu.ccu.edu.tw:8000/script/092/index.php
陳明昌(
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一班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欣欣、張淑美(2009)。《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的.示。生命教育研究期刊,1(1)。27-54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天衛。
黃迺毓(2005)。《遇見圖畫書》看見生命花園(曾心悌採訪)。好消息雜誌,128,18-19。
32
幼兒繪本的生命力—幼兒生命教育繪本的內涵及教學指標之初探
黃思瑜(
2008)。幼教師實施生命教育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台中。
黃雅文、姜逸群、吳怡貞、何芳妃、陳怡如、郭滇媚(
2005)。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統架構及發
展策略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鈕則誠、劉玉玲、黃嘉莉等人(
2006)。九年一貫及幼稚園生命教育教學大綱與示例計畫。台北:
教育部。
詹日宜(
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系,新竹。
劉乃華(2007)。「繪本中的生命花園-30個繪本故事中的幼兒生命教育」。台北:二十一世.
出版社。
劉清彥、郭恩惠(
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蕭麗鳳(
2008)。幼兒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學系,高雄。
Mendoza, J. & Reese, D. (2001). Examing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3 (2).
1-38.
Neuendorf, K.A. (2002).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wman W. L.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Jim Trelease(2002)。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台北:天
衛文化。
Zeece, P. D. (1997). Bringing books to life: Literature-based storytell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1), 39.
參考繪本
唐土兒著、邱千蓉繪圖(2008)。小仙子和小魔女。高雄:愛智圖書出版。
陳致元(
2005)。Guji Guji。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簡惠碧著、黃純玲繪(1999)。愛的力量。(雙語繪本原名:
Love and Healing)台北:彩虹兒童文
化出版。
Arsenault, E.著、
Fanny繪(2006)。帕西波的裁縫夢(丁凡譯)。台北:三之三。
Carle, E.(2004)。小種籽(蔣家語譯)。台北:上誼。
Eugene, T.著、
Helen, O.繪(
2002)。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曾陽晴譯)。台北:遠流。
Miyanishi, T.(宮西達也)著(2006)。你看起來很好吃(沙子芳譯)。台北:三之三。
Newman, M.著、
Benson, P.繪(
2007)。小鼴鼠的鳥寶寶(黃迺毓譯)。台北:上誼。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0 第
4期
33
The Vitality of early child’s picture books –
To explore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Shu-Sum Ng Chen-Jen Wei
Assistant Professor Storytelling Trainer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Taipei County Childcare Unions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is not only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best stage to
implement Life Education. Effectively using picture books in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themselves,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s, care
about Nature and live good liv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and above. How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in picture books and how to select appropriate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are both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referred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hose
eight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suitable for children between 3 and 6 years of age.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2006 Lif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argets plan, the researchers based this study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ife
Education, selected the eight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analyzed th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and teaching targets in them.
Sharing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through the above se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educators, the
researchers are looking for bette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targets, picture books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 Go to 員山燈會 . 2014-02-16 20:34:02
2014 . 02 . 11 星期二 . 全台低溫最冷的一天 。
我們從三星前往員山,
啊 這天真的冷道我很懶得出門 。
這趟旅程,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坐火車的時候,因為人少又不擠 。 (*´▽`*)
而且票買好之後我還一直問要幹嘛幹嘛 哈哈
呵呵 燈會那裡最吸引我的不是什麼大作品,
而是一個從入口直入的一個小鋼鐵人,
小小得頗可愛,也是裡面最完美的鋼鐵人了 ♥
哈哈哈哈哈哈 看到照片我真的覺得 ...
以後拍照前要先整理一下自己的頭髮了 .. 看起來有點亂 ( ˘・з・)
不好意思,我只有兩張個人照 ~ (%u•́ ₃ •̀%u)
可是我有喜歡的三樣作品 。
►欸唷 ~ .1
► .2

► .3

► 團體照 。 (›´ω`‹ )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 新年賀卡作業 。 2014-02-18 15:32:58
放假放著放著,完全忘了要做賀卡,
當我想起來時已經是過年後幾天了 ..
既然賀卡做不了,那我就做個想和老師說的話的卡片吧 !
製作卡片,想了好久也做了很久 (?)
用極爛的藝術天份做了很多張卡片,
做一張就廢一張 … 步驟錯太多了 。
卡片裡大部分都是用貼紙貼的,
但是裡面都有我滿滿的心意呢 (*´∀`)~
簡單又單調的卡片,我寄給了最可愛的英文老師 ヽ(✿゚▽゚)ノ
其實老實說啊 .. 和郵筒合照時在是太可怕了 。
郵局那裡人實在是 .. 有點多 (嘆)

好的,以下就是製作卡片的過程 –

►Step 1 : 準備兩張一樣的紙,對折。

►Step 2 : 弄個立體線,把貼紙黏上。 - 內頁完成。
接下來是封面 –

►封面的處理,交給這些貼紙。
在來是封面的一個小立體東西 -

►畫圖

►切割

►摳掉

►壓平

►那張紙在上面壓一壓,剪一剪,完成 。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 幫忙大掃除 2014-02-20 13:24:13
大掃除這天,
我們把家裡的鐵椅、鍋子、蓋子、桌子都搬去水溝邊洗,
在大太陽底下洗東西真的 … 很熱。
整理家裡後面放雜七雜八東西的地方,
哇 .. 整理起來真的很辛苦。
那裡整個輕場後是乾淨許多,
只是掃地時掃把一揮,
沙子、灰塵就飛飛飛飛飛,很難受 ˊ333ˋ
但是整理得乾淨了,看了也就整個爽!
至於廚房,就只是牆壁擦一擦而已。
因為某些原因,所以家裡有許多地方不能打掃,
在水溝洗東西的照片沒有拍,
因為有太多東西要洗,所以沒有拍.
家人為我打成績 : 80 分
因為洗椅子和掃地、清垃圾而已,
所以80 分 。
大掃除我們只靠洗碗精來解決一切 !

廚房牆壁

ê

放東西的地方。

ê

|
1015102002
王筱筑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學齡前幼兒基本學習能力測驗的研究 2013-09-23 13:45:34
摘 要
幼小銜接準備中,幼兒是否具備基本學習的能力,而學齡前教育又如何培育幼兒
這方面的能力,一直是幼教界在探索的方向。本研究目的是設計一份簡易、時間短,
又容易執行的量表。此量表於試測後修改,再以一所幼稚園、一所托兒所各兩班,共
84 名幼兒做研究,期望老師在一開學時就測試幼兒,了解幼兒的學習能力,才能依據
幼兒個別需求而設計課程與教法,讓幼兒在學習的互動中培養所需要的能力,以期在
每一學年能夠做一學年開始到學年結束之間的基本能力成長的規劃及結果的呈現。本
研究結果也顯示出中班幼兒在記憶、語文說明、推理及解決問題的方面仍然需要加強
培育。
關鍵詞:幼兒、基本學習能力、幼兒評量、幼兒學習能力輔導
|
1015102001
林易儀 發表(8)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光臨前來參觀~~
希望你們喜歡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文章標題:運動遊戲課程與幼兒多元智能之探討 2013-09-23 13:44:38
幼兒時期是人類發展快遠且重要的階段。相關研究指出,運動遊戲課程對於幼兒有生理、
教育、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情緒上的價值,幼兒是透過遊戲經驗的積累
以獲得知識,這些知識是幼兒未來面對與解決問題的基礎,而智慧是指在實際生活中解決遭
遇問題的能力、亦或提出新問題來解決的能力,因此幼兒需要的並非單層面的智慧,藉由
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教師應暸解運動遊戲之概念與設計原則,配合多元智慧的教育主
張,設計適合幼兒參與之運動遊戲課程,透過運動遊戲的學習過程,幼兒可以發展語文智慧、
音樂智慧、肢體動覺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等,提升幼兒多領域的學習經驗,
有助其未來生理、心理、社會、動作技能與動作發展。
文章標題:過年大掃除 2014-02-04 21:29:50
過年大掃除~ 先給大家看打掃前的樣子:
書桌 櫃子1
櫃子2
這幾個地方都是我負責的,其實我還有負責掃地和打臘家具等,但是拍不出效果來。今年是我第一次打掃那麼多地方,之前都沒那麼累,可能是姊姊去實習剩我一個人負責了吧…。不過打掃完真的很有成就感喔!
給你們看一下打掃完的樣子:
書桌旁的櫃子 書桌
櫃子2 櫃子1
整理後是不是乾淨許多呀?我也這麼覺得耶!而且打掃後看得比較舒服。希望我能保持久一點,不然就白費我整理那麼久了。
文章標題:員山燈會之旅 2014-02-12 17:58:23
2/11我們一行人去了員山公園的機器人燈會~~

這是在最大機器人下的大合照
拍完照接下來就各逛各的

我和國小生做的大象燈合照
文章標題:員山燈會之旅 之二 2014-02-12 18:51:32
這是之二

我和小企鵝拍照

我和"三頭六臂SeiGei"機器人合照

我和"友善機器人DaDi"合影

我和蘇菲雅扮的機器人可愛嗎?

找得到4位小朋友嗎??
文章標題:員山燈會心得~ 2014-02-12 20:04:47
這次去員山燈會還不錯玩,有好多大大小小的機器人喔!!
拍了好多照片~~
沒有待到晚上是比較可惜啦...
有些手工燈籠好~可愛喔!
小朋友的想像力真好~~
像是小企鵝和大象
還有那個"三頭六臂"從背影看有點像葫蘆或....便便~呵呵...
之前國小校外教學就有去過員山公園,不過現在有燈會比較美!
要不是有馬的銅像我可能還不知道這個地方我有去過咧~嘻嘻
希望未來宜蘭各地也能有更多好看的裝置藝術
像是宜蘭的幾米公園和三星的大木馬~~
文章標題:賀年卡 2014-02-12 20:53:46
過年啦~~~今年我要做賀年卡給國文老師!!
首先:

準備材料:雙面膠.剪刀.白紙+1.紅紙+1.橘紙+1.各色原子筆
做封面:

剪一個紅色的"春"貼在白色的封面上
寫上祝福的話:

左邊貼上"新的一年"的紅色剪紙
那右邊呢?

當然是寫上應景的"馬上發"呀!
最後:

寫上地址等等
貼上郵票,就可以寄出去囉!! 
文章標題:大掃除心得 2014-03-02 21:37:00
今年大掃除我負責自己的書桌.兩的櫃子和一二樓的地板,
今年是我第一次打掃那麼多地方,之前都沒那麼累,
可能是姊姊去實習剩我一個人負責了吧…。
不過打掃完真的很有成就感喔!
像是我幫櫃子打臘後,那個摸起來真的很不一樣,會滑滑的。
打掃過後和打掃前的很不一樣,希望我能維持久一點...((在說的同時已經亂了...XD。
家人給我的分數: 80
|
1015101379
簡瑋葶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1378
王意文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三篇個案報告心得(暑假功課) 2015-08-25 00:42:22
末期癌症患者與角膜捐贈-一個案報告
末期乳癌之安寧緩和照護:一個案報告
末期癌症之死亡恐懼:一個案報告
心得:
看了三篇有關癌症的個案報告,其中有一篇寫到末期癌症患者與角膜捐贈的個案報告,裡面有寫到寫這篇個案報告的原因,是因為器官捐贈對於生命末期病患的醫療意願選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癌症患者的角膜捐贈是否增加角膜受贈者的癌症罹病率是很多國人心中的疑問。在國外,癌症患者的角膜捐贈,占了全部角膜捐贈案例的30-40%(1-3)。近年來,國內癌末患者捐贈眼角膜也越來越多。藉由文獻的搜尋,探討癌末患者角膜捐贈的可行性、其對家屬遺族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醫護人員所扮演的角色,並報告一個末期肺癌的個案捐贈眼角膜的實例,希望能提供醫護人員日後照顧癌末病患另一種思考的方向。那看了之後也覺得這次癌症末期患者捐贈眼角膜對大眾也有很多的幫助,也很希望未來可以多倡導捐贈器官這件事,發揮大愛,幫助社會大眾。還有一篇寫著末期乳癌之安寧緩和照護的個案報告,是在敘述一位接受安寧緩和療護的乳癌末期個案,於住院期間出現生理、心理、社會、靈性等問題之照護經驗。筆者透過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所制定之安寧療護患者評估單,對個案的身、心、靈、及社會等層面進行整體性及連續性評估,運用會談、觀察家庭互動、和身體評估等方法收集資料,確立個案因化學治療之副作用、癌症骨骼轉移、身體外觀改變及害怕面臨死亡,而出現噁心、疼痛、身體心像紊亂、死亡焦慮等健康問題。透過家庭會議及醫護團隊擬定護理計畫,提供個案身、心、靈個別化的照護,例如芳香、音樂、經穴按摩等療法來緩和個案的身體症狀,關懷、傾聽、同理、宗教師靈性引導、安排社工和志工的陪伴、以解決其身體心像和死亡焦慮問題,並運用生命回顧引導個案肯定生命意義,提昇其內在力量,以超越生死障礙,和順利地完成人生的最後階段,期許此篇個案報告提供護理人員面對癌末病患時,能以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理念來提供其身、心、靈、及社會等方面照護之參考。那看完這篇的感想是乳癌末期病患其實過日子很痛苦,還會有心理上的壓力,所以我們更應該對癌症末期患者的安寧照護做得更好,當然不只是針對乳癌病患,對所有在做安寧照護的癌症病患都應該給他們更好的照顧。第三篇個案報告則是在介紹末期癌症之死亡恐懼,是在探討一位四十七歲末期頰黏膜麟狀上皮癌的患者與家屬在住院期間所面臨的身心靈問題及其護理,以直接照護、觀察、筆談、家屬會談、傾聽及團隊會議探討等技巧收集資料,進一步評估並分析個案,應用護理過程分析及護理計劃,藉由團隊集思廣義,取得彼此合作模式及聯繫,共同協助減輕或解決其疼痛、腫瘤傷口照顧、家屬體力心力負荷過重、心願未了(回家)及恐懼等需求,在家族與醫療團隊支持與努力下,整合引導出病人深層之身心靈困擾與釋放,及時表達道歉與感謝,妻子亦能原諒與接納之照護過程。整合跨團隊的安寧療護提供合乎病人需求的照護方式,竭盡所能給予醫療與護理照顧,使病人症狀獲得有效的控制,心理靈性的困擾獲得釋放,同時體恤並協助家屬能面對與因應病程改變及哀傷!末期病人度過最後一段安適、有意義及有品質的生活,家屬無憾,病人安然走完人生。藉此個案之安寧療護護理經驗,提供日後照顧此類病人的醫療團隊參考。而看完這篇個案報告,經過這個個案報告可以更能了解各個癌症末期病患對死亡的恐懼和壓力,而該用何種方法去應對病患與家屬就要依當時的情況做決定,每個人的心態都不一樣,癌症也不同,家屬與家庭關係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面對死亡的壓力與恐懼大小多寡都不一,但還是都應該要對所有癌症患者做最好的照顧,盡可能的減少他們的不適與減少他們心裡的壓力,且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能在社會上立足.還是能正常生活,這樣或許就能減少他們對死亡的恐懼與壓力,最後也能坦然面對。
|
1015101377
何惠卉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1376
黃詠堃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1375
林子恩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1374
張博亞 發表(2)筆
文章標題:2013寒假作業-讀書心得 2008-03-18 16:15:43
一、選文: 你欠我一個故事
二、張曉風─在散文、雜文與戲劇裡舉起典麗地標: 散文風格可剛可柔、題材多變,從浪漫到現實批判無所不包。近年投身環保,且闢專欄探討古典美學,目的是為了讓年輕人知道傳統美學。
三、佳句摘錄:
1.那人跟我說的情節其實不是「謊言」,而是「夢」
2.不,他不是一個說謊的人,他是一個說夢的人。
3.你欠我一個故事!我不會說我的故事,你會說,你該替我說我的故事。
4.我想,我會把我欠下的為眾生該作的敘述,在有生之年慢慢的一一道來。
5.我含淚點頭,我的確欠他一個故事,我的確欠眾生一段敘述。
四、心得
一位說「夢」的老兵,他的夢對很多人來說或許不難兌現,但對於他來說,這個夢卻是遙不可及,他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家庭,但現實中他卻做不到,也提醒了我要珍惜,而我處在好的環境中,該有的我都有了,不管是快樂的家庭還是朋友我都不缺,又何必去羨慕他人呢?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2015-03-01 22:37:50
看完這幾篇文章以後,發現個案報告要寫完整是十分不容易的,也會有一些常見的疏失,像是判斷的護理問題不正確或主客觀資料不足、護理措施缺乏文獻支持或問題目標不一致,所以一篇個案報告我覺得是不能臨時寫出來的,因為護理過程需要一慣性、邏輯性,不過這些都是需要累積的,可能需要學長姐的幫忙,也需要自己加倍的努力,在整個個案報告,可以練習寫作能力、還有資訊整理的能力。
|
1015101373
莊子瑩 發表(7)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心得 2014-02-10 13:04:51
書名: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赫伯•班傑
文章: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 赫伯•班傑
【讀後心得】:世界身心靈醫學始祖,致力研究三十年尋求永不過時療癒泉源
這本書內容在說明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安定身心的無窮能力其價值足以代代相傳,適用於現代、過去與未來。心靈的治療力量是一本能讓人樂在其中,同時也具有啟發性的書,冥想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如何練習冥想的實作指南,還介紹了各式各樣心靈專注技巧的練習方式及其成效。所蘊含的高度教育性,理智與心靈並重的旅程,學習這門融合了科學與人類心靈的治療藝術,其實在疾病和為難時刻祈助於信念和信仰是人的特性,激發信念不只能讓情感和精神得到慰藉,對生理健康同樣重要無比,許多病人身上觀察到因信念而痊癒的現象。不過,為了讓他們自在地道出自己在「回憶起的幸福」及信心因素方面的經驗,不管信念的效果是否受到認同,它的生理機轉可以保證,它在所有的健康醫療層面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會不由自主地顯現於外,而它們的影響力是長長久久的。領會信念的力量,從而擁抱生命及生命的意義,邁向最高的健康境界。在心靈的治療力量書裡提到一篇關醫學界的心靈危機,西方醫學的腳步時時在變,快得令人目眩神迷。就拿最新的數字來說,全球有三千五百種醫學期刊,每星期、每個月都以最新的發展不斷轟炸醫師和研究學者-肥胖基因被辨識出來、有人正在嘗試混合藥物,希望能延續愛滋病全面肆虐、男性女性用腦方式不同、如何更加認識乳癌等等,不一而足。我感覺到,心智、情緒、信念對一個人的療癒可能具備影響力被忽略了,此時特權位置說到醫學雖然確保了壽命的量,但我們也期望它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生命的質,可惜它對我們的「靈魂」每每略而不顧,讓我們不免失望。科技的勃興也在訴說著,在過去,對抗療法和其他形式的醫學-順勢療法、整骨治療、水療、自然療法-並無二致,也是百分之百依賴回憶起的幸福,提到了心理狀態對生理的影響。醫學界的心靈說到休息、解壓、悠閒度日有療癒的功效,舉例來說,歐洲的水療中心強調睡眠和放鬆,標榜備有美酒、巧克力和其他奢侈品可以享用,而美國是去做水療的客人在筋疲力盡之餘,還奉上有氧課程、有教練指導的健走、重量訓練、健身房以做為養身之道,更別提壓軸的低卡蔬菜餐!哇~~~還真享受呢!這樣的療癒法能讓人們心靈感到放鬆愉悅,還能讓自己身心靈詮釋之外以自己的嗜好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保持著身心靈的健康身體。最後這本書的主旨講到信念,可以展現在生理上,現在就讓信念治癒你吧!而說到醫學界的心靈,把信念定義著就像一顆不斷跳動的球,若我們自有歷史之初便跟著這顆球的軌跡走,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對於在人類生存上功不可沒的信念,我們先是揚棄它,而後又重拾回來。信念對人類來說生存是最重要性的,我們對生命所賦予的意義常常令人有種不切實際感,非屬真實、超越現實之感,自始至終,我們的信念一直在我們體內活動著,以各種真實的方式,不斷強化並保存我們的生命。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心得 2014-02-14 18:14:20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心得 2014-02-14 18:16:15
書名: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赫伯•班傑
文章: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 赫伯•班傑
【讀後心得】:世界身心靈醫學始祖,致力研究三十年尋求永不過時療癒泉源
這本書內容在說明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安定身心的無窮能力其價值足以代代相傳,適用於現代、過去與未來。心靈的治療力量是一本能讓人樂在其中,同時也具有啟發性的書,冥想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如何練習冥想的實作指南,還介紹了各式各樣心靈專注技巧的練習方式及其成效。所蘊含的高度教育性,理智與心靈並重的旅程,學習這門融合了科學與人類心靈的治療藝術,其實在疾病和為難時刻祈助於信念和信仰是人的特性,激發信念不只能讓情感和精神得到慰藉,對生理健康同樣重要無比,許多病人身上觀察到因信念而痊癒的現象。不過,為了讓他們自在地道出自己在「回憶起的幸福」及信心因素方面的經驗,不管信念的效果是否受到認同,它的生理機轉可以保證,它在所有的健康醫療層面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會不由自主地顯現於外,而它們的影響力是長長久久的。領會信念的力量,從而擁抱生命及生命的意義,邁向最高的健康境界。在心靈的治療力量書裡提到一篇關醫學界的心靈危機,西方醫學的腳步時時在變,快得令人目眩神迷。就拿最新的數字來說,全球有三千五百種醫學期刊,每星期、每個月都以最新的發展不斷轟炸醫師和研究學者-肥胖基因被辨識出來、有人正在嘗試混合藥物,希望能延續愛滋病全面肆虐、男性女性用腦方式不同、如何更加認識乳癌等等,不一而足。我感覺到,心智、情緒、信念對一個人的療癒可能具備影響力被忽略了,此時特權位置說到醫學雖然確保了壽命的量,但我們也期望它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生命的質,可惜它對我們的「靈魂」每每略而不顧,讓我們不免失望。科技的勃興也在訴說著,在過去,對抗療法和其他形式的醫學-順勢療法、整骨治療、水療、自然療法-並無二致,也是百分之百依賴回憶起的幸福,提到了心理狀態對生理的影響。醫學界的心靈說到休息、解壓、悠閒度日有療癒的功效,舉例來說,歐洲的水療中心強調睡眠和放鬆,標榜備有美酒、巧克力和其他奢侈品可以享用,而美國是去做水療的客人在筋疲力盡之餘,還奉上有氧課程、有教練指導的健走、重量訓練、健身房以做為養身之道,更別提壓軸的低卡蔬菜餐!哇~~~還真享受呢!這樣的療癒法能讓人們心靈感到放鬆愉悅,還能讓自己身心靈詮釋之外以自己的嗜好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保持著身心靈的健康身體。最後這本書的主旨講到信念,可以展現在生理上,現在就讓信念治癒你吧!而說到醫學界的心靈,把信念定義著就像一顆不斷跳動的球,若我們自有歷史之初便跟著這顆球的軌跡走,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對於在人類生存上功不可沒的信念,我們先是揚棄它,而後又重拾回來。信念對人類來說生存是最重要性的,我們對生命所賦予的意義常常令人有種不切實際感,非屬真實、超越現實之感,自始至終,我們的信念一直在我們體內活動著,以各種真實的方式,不斷強化並保存我們的生命。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心得 2014-02-14 18:22:49
書名: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赫伯•班傑
文章: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 赫伯•班傑
【讀後心得】:世界身心靈醫學始祖,致力研究三十年尋求永不過時療癒泉源
這本書內容在說明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安定身心的無窮能力其價值足以代代相傳,適用於現代、過去與未來。心靈的治療力量是一本能讓人樂在其中,同時也具有啟發性的書,冥想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如何練習冥想的實作指南,還介紹了各式各樣心靈專注技巧的練習方式及其成效。所蘊含的高度教育性,理智與心靈並重的旅程,學習這門融合了科學與人類心靈的治療藝術,其實在疾病和為難時刻祈助於信念和信仰是人的特性,激發信念不只能讓情感和精神得到慰藉,對生理健康同樣重要無比,許多病人身上觀察到因信念而痊癒的現象。不過,為了讓他們自在地道出自己在「回憶起的幸福」及信心因素方面的經驗,不管信念的效果是否受到認同,它的生理機轉可以保證,它在所有的健康醫療層面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會不由自主地顯現於外,而它們的影響力是長長久久的。領會信念的力量,從而擁抱生命及生命的意義,邁向最高的健康境界。在心靈的治療力量書裡提到一篇關醫學界的心靈危機,西方醫學的腳步時時在變,快得令人目眩神迷。就拿最新的數字來說,全球有三千五百種醫學期刊,每星期、每個月都以最新的發展不斷轟炸醫師和研究學者-肥胖基因被辨識出來、有人正在嘗試混合藥物,希望能延續愛滋病全面肆虐、男性女性用腦方式不同、如何更加認識乳癌等等,不一而足。我感覺到,心智、情緒、信念對一個人的療癒可能具備影響力被忽略了,此時特權位置說到醫學雖然確保了壽命的量,但我們也期望它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生命的質,可惜它對我們的「靈魂」每每略而不顧,讓我們不免失望。科技的勃興也在訴說著,在過去,對抗療法和其他形式的醫學-順勢療法、整骨治療、水療、自然療法-並無二致,也是百分之百依賴回憶起的幸福,提到了心理狀態對生理的影響。醫學界的心靈說到休息、解壓、悠閒度日有療癒的功效,舉例來說,歐洲的水療中心強調睡眠和放鬆,標榜備有美酒、巧克力和其他奢侈品可以享用,而美國是去做水療的客人在筋疲力盡之餘,還奉上有氧課程、有教練指導的健走、重量訓練、健身房以做為養身之道,更別提壓軸的低卡蔬菜餐!哇~~~還真享受呢!這樣的療癒法能讓人們心靈感到放鬆愉悅,還能讓自己身心靈詮釋之外以自己的嗜好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保持著身心靈的健康身體。最後這本書的主旨講到信念,可以展現在生理上,現在就讓信念治癒你吧!而說到醫學界的心靈,把信念定義著就像一顆不斷跳動的球,若我們自有歷史之初便跟著這顆球的軌跡走,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對於在人類生存上功不可沒的信念,我們先是揚棄它,而後又重拾回來。信念對人類來說生存是最重要性的,我們對生命所賦予的意義常常令人有種不切實際感,非屬真實、超越現實之感,自始至終,我們的信念一直在我們體內活動著,以各種真實的方式,不斷強化並保存我們的生命。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心得 2014-02-14 19:20:13
書名: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赫伯•班傑
文章: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 赫伯•班傑
【讀後心得】:世界身心靈醫學始祖,致力研究三十年尋求永不過時療癒泉源
這本書內容在說明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安定身心的無窮能力其價值足以代代相傳,適用於現代、過去與未來。心靈的治療力量是一本能讓人樂在其中,同時也具有啟發性的書,冥想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如何練習冥想的實作指南,還介紹了各式各樣心靈專注技巧的練習方式及其成效。所蘊含的高度教育性,理智與心靈並重的旅程,學習這門融合了科學與人類心靈的治療藝術,其實在疾病和為難時刻祈助於信念和信仰是人的特性,激發信念不只能讓情感和精神得到慰藉,對生理健康同樣重要無比,許多病人身上觀察到因信念而痊癒的現象。不過,為了讓他們自在地道出自己在「回憶起的幸福」及信心因素方面的經驗,不管信念的效果是否受到認同,它的生理機轉可以保證,它在所有的健康醫療層面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會不由自主地顯現於外,而它們的影響力是長長久久的。領會信念的力量,從而擁抱生命及生命的意義,邁向最高的健康境界。在心靈的治療力量書裡提到一篇關醫學界的心靈危機,西方醫學的腳步時時在變,快得令人目眩神迷。就拿最新的數字來說,全球有三千五百種醫學期刊,每星期、每個月都以最新的發展不斷轟炸醫師和研究學者-肥胖基因被辨識出來、有人正在嘗試混合藥物,希望能延續愛滋病全面肆虐、男性女性用腦方式不同、如何更加認識乳癌等等,不一而足。我感覺到,心智、情緒、信念對一個人的療癒可能具備影響力被忽略了,此時特權位置說到醫學雖然確保了壽命的量,但我們也期望它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生命的質,可惜它對我們的「靈魂」每每略而不顧,讓我們不免失望。科技的勃興也在訴說著,在過去,對抗療法和其他形式的醫學-順勢療法、整骨治療、水療、自然療法-並無二致,也是百分之百依賴回憶起的幸福,提到了心理狀態對生理的影響。醫學界的心靈說到休息、解壓、悠閒度日有療癒的功效,舉例來說,歐洲的水療中心強調睡眠和放鬆,標榜備有美酒、巧克力和其他奢侈品可以享用,而美國是去做水療的客人在筋疲力盡之餘,還奉上有氧課程、有教練指導的健走、重量訓練、健身房以做為養身之道,更別提壓軸的低卡蔬菜餐!哇~~~還真享受呢!這樣的療癒法能讓人們心靈感到放鬆愉悅,還能讓自己身心靈詮釋之外以自己的嗜好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保持著身心靈的健康身體。最後這本書的主旨講到信念,可以展現在生理上,現在就讓信念治癒你吧!而說到醫學界的心靈,把信念定義著就像一顆不斷跳動的球,若我們自有歷史之初便跟著這顆球的軌跡走,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對於在人類生存上功不可沒的信念,我們先是揚棄它,而後又重拾回來。信念對人類來說生存是最重要性的,我們對生命所賦予的意義常常令人有種不切實際感,非屬真實、超越現實之感,自始至終,我們的信念一直在我們體內活動著,以各種真實的方式,不斷強化並保存我們的生命。
文章標題:寒假讀書心得 2014-03-05 22:27:51
書名: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赫伯•班傑
文章:心靈的治療力量
作者: 赫伯•班傑
【讀後心得】:世界身心靈醫學始祖,致力研究三十年尋求永不過時療癒泉源
這本書內容在說明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安定身心的無窮能力其價值足以代代相傳,適用於現代、過去與未來。心靈的治療力量是一本能讓人樂在其中,同時也具有啟發性的書,冥想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如何練習冥想的實作指南,還介紹了各式各樣心靈專注技巧的練習方式及其成效。所蘊含的高度教育性,理智與心靈並重的旅程,學習這門融合了科學與人類心靈的治療藝術,其實在疾病和為難時刻祈助於信念和信仰是人的特性,激發信念不只能讓情感和精神得到慰藉,對生理健康同樣重要無比,許多病人身上觀察到因信念而痊癒的現象。不過,為了讓他們自在地道出自己在「回憶起的幸福」及信心因素方面的經驗,不管信念的效果是否受到認同,它的生理機轉可以保證,它在所有的健康醫療層面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會不由自主地顯現於外,而它們的影響力是長長久久的。領會信念的力量,從而擁抱生命及生命的意義,邁向最高的健康境界。在心靈的治療力量書裡提到一篇關醫學界的心靈危機,西方醫學的腳步時時在變,快得令人目眩神迷。就拿最新的數字來說,全球有三千五百種醫學期刊,每星期、每個月都以最新的發展不斷轟炸醫師和研究學者-肥胖基因被辨識出來、有人正在嘗試混合藥物,希望能延續愛滋病全面肆虐、男性女性用腦方式不同、如何更加認識乳癌等等,不一而足。我感覺到,心智、情緒、信念對一個人的療癒可能具備影響力被忽略了,此時特權位置說到醫學雖然確保了壽命的量,但我們也期望它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生命的質,可惜它對我們的「靈魂」每每略而不顧,讓我們不免失望。科技的勃興也在訴說著,在過去,對抗療法和其他形式的醫學-順勢療法、整骨治療、水療、自然療法-並無二致,也是百分之百依賴回憶起的幸福,提到了心理狀態對生理的影響。醫學界的心靈說到休息、解壓、悠閒度日有療癒的功效,舉例來說,歐洲的水療中心強調睡眠和放鬆,標榜備有美酒、巧克力和其他奢侈品可以享用,而美國是去做水療的客人在筋疲力盡之餘,還奉上有氧課程、有教練指導的健走、重量訓練、健身房以做為養身之道,更別提壓軸的低卡蔬菜餐!哇~~~還真享受呢!這樣的療癒法能讓人們心靈感到放鬆愉悅,還能讓自己身心靈詮釋之外以自己的嗜好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保持著身心靈的健康身體。最後這本書的主旨講到信念,可以展現在生理上,現在就讓信念治癒你吧!而說到醫學界的心靈,把信念定義著就像一顆不斷跳動的球,若我們自有歷史之初便跟著這顆球的軌跡走,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對於在人類生存上功不可沒的信念,我們先是揚棄它,而後又重拾回來。信念對人類來說生存是最重要性的,我們對生命所賦予的意義常常令人有種不切實際感,非屬真實、超越現實之感,自始至終,我們的信念一直在我們體內活動著,以各種真實的方式,不斷強化並保存我們的生命。
|
1015101372
張卉萱 發表(5)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2014-02-21 10:42:17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寒假作業
書名:人為什麼要說謊
作者:澀古昌三
文章: 安寧緩和療護照顧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身心靈整體性的照顧以提升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訓練與能力對於心理層面的照護能有所貢獻。本研究之目的為描述與探索台灣臨床心理師在安寧緩和療護領域的角色與工作現況。採用質性研究法,九位臨床心理師參與訪談,訪談時間從43分鐘到2小時17分鐘。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收集,訪談大綱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歷程或模式、團隊合作、工作的困難與因應方式,以及所需能力及教育需求
作者:林維君
讀書心得:看穿惡意與善意謊言的心理學
我們常說 小孩是很單純的,其實不然只是他們的智能尚未發展到會說謊的地步而已 孩童能夠得心應手的說謊 可以说這是他智能發展順利的證明
<凡事站在他人的立場 客套就會變誠摯>我喜歡這句話表示客套與拍馬屁相似的字眼 且這些字眼同樣都給人負面的印象 每個人都有說謊的經驗吧!每個人都會有自私自利的想法,都為自己的優先的出發點,所以,當你做錯事的時候,總是會找藉口、謊言,而就是人的天性,因為害怕所引起的,害怕承擔事情的後果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誠實的面對現實,而現實也就是這樣,你必須要去面對謊言的後果,不要說謊,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常說謊,也真的是需要避免的。偶爾說句小謊,其實也無仿
文章標題:暑假作業 2014-09-06 21:30:34
暑假作業
主題:流感
心得: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病人的症狀最為嚴重,較易造成大規模的流行。流感病毒具有套膜以及八個分節的單鏈負股RNA基因體,由於以RNA為模板的RNA複製酶的不具校正功能,因而產生基因突變,進而發生胺基酸組成的變異,造成病毒抗原性或抗藥性或毒性的改變。可分為A型、B型、及C型3種,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病人的症狀最為嚴重,較易造成大規模的流行。在所有曾感染人類的新型A型流感病毒中,以H5N1及H7N9流感影響層面最大,感染人數也最多。其中H5N1流感於1997年時在香港首次出現,當時共計造成18人感染,6例死亡,在採取大規模撲殺家禽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後,疫情初步獲得控制。在治療方面,目前建議使用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 治療或預防新型A型流感。此類藥物包括Zanamivir (RelenzaTM,瑞樂沙), Oseltamivir (Tamiflu®,克流感) 及 Peramivir (Rapiacta®)等。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neuraminidase負責讓已複製完成之病毒自宿主細胞中釋出,再感染其他健康宿主細胞,而此類藥物藉由抑制 neuraminidase,預防疾病之發生,減低疾病嚴重度,減輕症狀與縮短病程。在一般民眾方面,平日建議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使用肥皂勤洗手,不亂摸口鼻及眼睛,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以維護身體健康。肉品及蛋 類必須完全煮熟再食用,料理生鮮禽畜 肉品及蛋類後立即洗手,刀具、砧板也 要澈底清洗後才能再度使用。不要購買或飼養來源不明或走私的禽鳥或動物。 避免接觸禽畜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非必 要或無防護下,避免到禽畜宰殺處所及禽畜養殖場。如計畫前往發生新型A型流感發生國家旅遊或工作時,應於出國前確實掌握前往地區的疫情概況,或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專業醫師意見。如在發病前10日內, 曾經與出現症狀的極可能或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曾至有出現新型A型流感流行疫情地區之旅遊史或居住史;曾有禽鳥、豬暴露史、至禽鳥、豬相關場所;或在實驗室或其他環境,無適當防護下處理動物或人類之檢體,而該檢體可能含有新型 A 型流感病毒,且病患出現發燒(≥ 38ºC)、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且臨床、放射線診斷或病理學上顯示肺部實質疾病時,醫師即應提高警覺,採取適當防護措施,通報相關單位後採檢送驗。通報個案應於傳染病指 定隔離醫院或應變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如經檢驗證實為陽性,則依檢出之病毒亞型進行後續防治工作。衛生單位則將依據相關指引進行疫情調查,以追查感染源及找出接觸者,並持續追蹤個案。最後提醒醫院屬於人口密集機構,在醫院傳播流行性感冒來源包括:患者、訪客和醫療工作人員,醫院應建立流感監測系統,一旦有疑似群突發事件,最重要的感染管制措施就是迅速隔離病人,加強院內感染防護,並嚴格執行洗手與消毒工作,以遏止疫情在院內擴散。
參考文獻:
蘇家彬(2014).新型A型流感.臺灣家庭醫學雜誌,24(3),107-115。
吳月華、黃奇滿、吳美靜、施志宏、林澤宏、林以祥、戴郁美(2010).A型流感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患者之呼吸照護經驗.中南盟臨床專刊,3(2),27-32。
蔡慧頻、王貞仁(2011).流感病毒與2009 H1N1新型流感病毒簡介.臺灣醫學,15(3),251-261。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2015-02-26 13:38:03
*文章:老年人過度多重用藥與藥物不良反應:個案報告 作者:吳岱穎,楊榮森,季瑋珠
*文章:抗精神病藥物與失智症之死亡風險-實証之個案報告 作者:劉瑞婷,廖以誠,邱南英
*文章: 難控制性疼痛:鴉片類藥物誘發之痛覺過度或潛藏的癌症惡化?:一個案報告
作者:余宛蓁,陳如意,薛光傑
讀書心得:看完了三篇文章後 發現老年人服藥的劑量是越來越多種 使得老年人對許多藥都有抗藥性 由於老人的藥物吸收、分佈、代謝及排泄與年輕人不同,令其較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其中多重用藥是重要風險因子之一。文章有提到多種藥物在老年人體內所可能產生的藥物交互作用,仍不可輕忽。同時,老年人用藥需要有「醫療守門員」為其把關,值得老年專科醫師省思。另一篇指出示繼續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會比不用藥增加約1.54倍(最高2.23倍)的死亡率,非常的驚人。如果以危險增加的絕對值來看,每一百個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病患比不服用的病患,會增加一個死亡案例。失智症病患出現精神症狀徵候與行為問題常是照顧者面臨的最大難題,導致他們尋求醫療協助且影響生活品質。文章在據此提供家屬治療資訊與建議,並進一步和家屬溝通並共同達成較適合的治療方式。而最後一篇文章則是提到鴉片類使用帶來的問題除了依賴、成癮及耐受性之外,鴉片類藥物誘發的痛覺過度(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 OIH)是近年受到熱烈討論的副作用議題之一。讓我了解到癌症病患對於鴉片所帶來的痛苦,OIH會因調高鴉片類劑量而疼痛惡化。文章報告一位已使用高劑量嗎啡卻仍出現頑固性疼痛的頰癌患者,初期被診斷有OIH情形,但依照OIH治療建議予以處置,仍無法有效緩解疼痛。,但經緩解性放射線治療獲得改善的治療經驗。經過了這三篇文章後我了解到服藥的重要性跟嚴重性了。效果很好的藥副作用固然就嚴重許多 所以在藥物方式我又了解了不少。
文章標題:暑假作業 2015-11-16 15:03:16
暑假作業
主題:流感
心得: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病人的症狀最為嚴重,較易造成大規模的流行。流感病毒具有套膜以及八個分節的單鏈負股RNA基因體,由於以RNA為模板的RNA複製酶的不具校正功能,因而產生基因突變,進而發生胺基酸組成的變異,造成病毒抗原性或抗藥性或毒性的改變。可分為A型、B型、及C型3種,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病人的症狀最為嚴重,較易造成大規模的流行。在所有曾感染人類的新型A型流感病毒中,以H5N1及H7N9流感影響層面最大,感染人數也最多。其中H5N1流感於1997年時在香港首次出現,當時共計造成18人感染,6例死亡,在採取大規模撲殺家禽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後,疫情初步獲得控制。在治療方面,目前建議使用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 治療或預防新型A型流感。此類藥物包括Zanamivir (RelenzaTM,瑞樂沙), Oseltamivir (Tamiflu®,克流感) 及 Peramivir (Rapiacta®)等。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neuraminidase負責讓已複製完成之病毒自宿主細胞中釋出,再感染其他健康宿主細胞,而此類藥物藉由抑制 neuraminidase,預防疾病之發生,減低疾病嚴重度,減輕症狀與縮短病程。在一般民眾方面,平日建議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使用肥皂勤洗手,不亂摸口鼻及眼睛,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以維護身體健康。肉品及蛋 類必須完全煮熟再食用,料理生鮮禽畜 肉品及蛋類後立即洗手,刀具、砧板也 要澈底清洗後才能再度使用。不要購買或飼養來源不明或走私的禽鳥或動物。 避免接觸禽畜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非必 要或無防護下,避免到禽畜宰殺處所及禽畜養殖場。如計畫前往發生新型A型流感發生國家旅遊或工作時,應於出國前確實掌握前往地區的疫情概況,或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專業醫師意見。如在發病前10日內, 曾經與出現症狀的極可能或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曾至有出現新型A型流感流行疫情地區之旅遊史或居住史;曾有禽鳥、豬暴露史、至禽鳥、豬相關場所;或在實驗室或其他環境,無適當防護下處理動物或人類之檢體,而該檢體可能含有新型 A 型流感病毒,且病患出現發燒(≥ 38ºC)、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且臨床、放射線診斷或病理學上顯示肺部實質疾病時,醫師即應提高警覺,採取適當防護措施,通報相關單位後採檢送驗。通報個案應於傳染病指 定隔離醫院或應變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如經檢驗證實為陽性,則依檢出之病毒亞型進行後續防治工作。衛生單位則將依據相關指引進行疫情調查,以追查感染源及找出接觸者,並持續追蹤個案。最後提醒醫院屬於人口密集機構,在醫院傳播流行性感冒來源包括:患者、訪客和醫療工作人員,醫院應建立流感監測系統,一旦有疑似群突發事件,最重要的感染管制措施就是迅速隔離病人,加強院內感染防護,並嚴格執行洗手與消毒工作,以遏止疫情在院內擴散。
參考文獻:
蘇家彬(2014).新型A型流感.臺灣家庭醫學雜誌,24(3),107-115。
吳月華、黃奇滿、吳美靜、施志宏、林澤宏、林以祥、戴郁美(2010).A型流感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患者之呼吸照護經驗.中南盟臨床專刊,3(2),27-32。
蔡慧頻、王貞仁(2011).流感病毒與2009 H1N1新型流感病毒簡介.臺灣醫學,15(3),251-261。
|
1015101371
吳宣蓉 發表(2)筆
文章標題:志工服務學習反思 2013-09-19 13:07:37
服務學習反思
以前,我曾經參加過春暉社。因此有過去養老院照顧老人的經驗。其實,每次照顧老人時,總是有一種心酸的感覺,因為不知道以後年老的自己是否也會跟他們一樣……
因此,就在我這次正苦惱著去哪裡當志工時,媽媽就問我要不要去家附近的景仁私立教養院看看。因為已經接近九月,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去報名,沒想到竟然隔天就有社工打電話過來,跟我約時間過去工作。當下真是又驚又喜,於是下個禮拜一,我就出發了。
到了景仁,因為我還不熟悉這裡的環境,所以就有一位汝鳳阿姨負責分配並教導我工作事項。首先,我先觀察阿姨幫「孩子」們洗澡,只見阿姨把一個「孩子」從輪椅上抱起來,然後再手腳利索的把她搬到浴室的一個板鋪上,再把導尿管掛在一旁的鉤子上。然後用一塊布刷洗身體,刷牙,洗臉等……當我收衣服去洗衣廠洗的時候,也大致瞭解了樓下的格局:樓下共有兩間房間,101和102。一個房間分為兩個寢室,一个寝室各有一個廁所。於是我就陪她們玩,因為要訓練她們的手掌抓握能力,因此就有报纸球和里面裝鈴鐺的小球,以免手過於僵硬,這也不失為复健的一種好方法。除此之外,有些病人還需要做鼻胃管的餵食,因為他們無法吞咽,所以會先讓他們把流質的食物先放進嘴裏,讓他們嘗嘗味道,告訴他們這是什麼食物,味道如何,再來進行餵食步驟。
除此之外,還必須每天做水療的治療行程……我曾經問過汝鳳教員,那些「孩子」們是先天的原因,還是因為後來遭遇一些重大事故造成的。她告訴我,幾乎90%都是因為先天疾病造成的,有一個是5歲時得了腦膜炎,還有一位是因為後來發生事故造成的……的確,人生總是有太多太難預期的事,讓人慨然。
在這次的志工服務中,我深深的明白了病人們需要照顧,也讓我有了一份看護病人的經驗,更有了做志工照顧病人的一份心。
文章標題:南丁格爾讀數心得 2013-09-19 14:58:38
南丁格爾讀數心得
在現在工業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飲食也是偏向於精緻。因此,現代人的疾病也越來越多,由此護士以及醫生濟病救人的責任也就越加艱巨……
這次,我讀了南丁格爾的人物傳。不禁欽佩起她那不顧一切的決心以及救死扶傷的心。
佛羅倫斯.南丁格爾是出生於上流社會的富有英國家庭,在那時,護士是一個低賤的工作,遭受別人白眼與歧視。但她卻在聽到上帝的呼喚時,毅然決然的投入護士的事業中。在1850年時,她終於前往德國的護理學校以學習關於護理的專業知識。圓了她的夢。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士兵死傷慘重,當英國政府號召護士前往前線支援照顧士兵時,南丁格爾就帶領著護士們匆忙趕去當地醫院。
她在那裡見到了醫院條件的粗陋與環境的髒亂。她主動改善士兵們的居住環境,改善了醫院下水道,廁所,通風的設施,讓他們大幅降低了染病的機率……
由於她無微不至的照顧,為她贏得了「克里米亞天使」的稱號。在歸國後,她用英國政府,她用英国政府給她的獎勵,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南丁格爾護士學校,學校提供了正規的教育以及訓練,為護理這個行業奠下了基石。她在歸國後,南丁格爾婉拒了政府的一切優待 ,而依舊謙遜的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終於,在過度的奔波操勞之下,她病倒了,雖然在得到克里米亞熱病痊癒,然而,她的身體卻被拖垮了。從此反復遭受病魔的折磨,終於在睡夢中辭世。
我覺得南丁格爾實在是一位偉大的人物,因為她展现了護理專業核心素養的涵養,同樣的,她不畏世人的目光,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也同樣令我敬佩。雖然,我無法走她的路,但她所展現的基本素養 ,也是引領我的一盞明燈。
|
1015101370
洪薇棋 發表(0)筆
|
1015101369
莊芷柔 發表(2)筆
文章標題:101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2014-02-13 21:57:13
二年級-主題:基護.人際溝通
文章: 選擇方法、等待成長—基本護理學實習教師之教學經驗
作者:林慧珍.林季宜.簡翠薇.劉桂芬.陳妙言.林文娟
讀書心得:這篇文章寫的是關於多位老師帶實習護生的感想,統一分析普遍護生初步接觸臨床工作等等…大部分的護生壓力最大的階段都是實習的階段,因為親身實際體驗臨床上的工作,平常也只有在學校的基護課上的技術練習而已,而且也是對安妮操作,轉換到醫療環境,面對的是真的病人,也是要真的操作,所以帶實習學生的老師覺得要留意態度對學生的引響,規劃學生學習的核心能力,帶領學生有方法,連結病房資源以支援教學,教學經驗的學習與調整,我也覺得學生應該與老師達成良好的師生關係,老師可以活潑一點,這樣給實習生的壓力也不會太大,畢竟學生剛開始可能抱著期待緊張的心情踏入實習的階段,如果剛開始就處處碰到困難,學生也會感覺挫折感很重,所以在實習單位的老師可以學著尊重學生,或替學生的角度想想,學生或許要進入實習時,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足,或缺乏病情的判斷處理能力,對病歷內容及醫護用語的不熟悉,但我相信剛進入實習階段會緊張而做不好這些是必然的,所以若是學生和老師有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也能一點一的成長,會漸入佳境,適應實習的壓力!
文章標題:101學年度寒假讀書心得 2014-02-13 22:32:34
書名:人際溝通 作者:黃素菲
讀書心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人是不能離群索居的,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所以呢~人與人之間就是要溝通才能過生活,至於溝通,當然不能理直氣壯,要跟人們養成良好的溝通,這樣不會發生爭執,況且也能達成最好的目的,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先決條件。學會了彼此共通的語言還不夠,而是要學會溝通的技巧,溝通由甚麼技巧呢?我認為人本身就應該要有禮貌,一個人要是有禮貌,我相信他的溝通也不成困難吧,如果與人溝通一開始誤會了別人的意思,就先冷靜想想看,然後理性的思考去詢問她的意思是什麼,不要會錯意之後,就跟對方硬碰硬,這樣事情不但沒有解決,而且還有可能到處樹敵,溝通的內容也盡量不要批評別人,要注意,這是在溝通而不是在談判,所以溝通要具備理性思考,沉著冷靜,隨機應變,要懂得適時讚美,可是不要過度諂媚,不要拍馬屁,而且更要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為他人著想,如果以上都有確實做到的話,就學會了人際溝通的技巧哦!
|
1015101368
李欣儒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1367
郭香廷 發表(7)筆
文章標題:護理典範人物心得報告 2013-08-09 12:44:59
因為這個主題,所以我參考了南丁格爾女士和周美玉女士的故事,之所以會參考他們兩位,主要是因為,只要一說到護士,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一定是南丁格爾,而周美玉女士又被稱為"中國的南丁格爾"她們倆位有點類似,在兩位的故事後,我覺得,護理工作之所以會有現在這種成就,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在努力著,在南丁格爾的那個年代,護士是一種只有像妓女.女囚犯...等社會地位很低微的人在做的工作,所以相當受到歧視,而當時的南丁格爾是出生在富裕人家,也算是在社交界引人注目的名媛,但她卻毅然決然的堅持走上護理的道路,雖然,那時候很多人都在嘲笑.諷刺她,但她還是努力的要改變世人對護理工作的看法,而我最喜歡南丁格爾女士寫過的一句話「宗教不能成為一位護士好好工作的證明」,覺得這句話寫得很好,宗教只是個人的信仰,而並不是什麼保證書,不會因為信仰不同,工作的效率就不同,而是否好好的工作是決定於自己的心態,我覺得南丁格爾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她的心態,並不是說他的貢獻不偉大,而是因為我覺得,因為她有一顆堅強又執著的心,總是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理想和方向,所以才會有這麼偉大的貢獻,讓世人永遠記得她,而因南丁格爾的身平,讓我明白了,' 護士並不單單只是有心就夠了,還要有許多專業的技能和特質,所以護理工作並沒有以前的人想像的那麼不好的,以前的人都認為護士只是在做很低賤的工作,但他們錯了,護士其實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間醫院只有醫生,而沒有護士的話,醫生奕定會忙不過來,所以,每個角色都是環環相扣的 ,而周美玉女士,感覺她與南丁格爾有點相像,生在護理工作背歧視的年代,但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走上護理工作的道路,而且她還是我國軍護制度的創始者,也是中華民國到現在唯一的女軍,她還終生未嫁只為了護理工作,她在護理工作上的貢獻也是很令人欽佩讚賞的。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努力,所以現在的護士才會受人尊敬,所以我們要記得她們的精神,成為一位好的護理人員。
書籍資料出處:
書名:南丁格爾 陳有亮 著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書名:用愛為醫療添薪 李淑娟 主編 出版者:行政院衛生署
文章標題:服務學習反思 2013-09-05 12:06:24
服務學習反思
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到聖母醫院當志工,去年,我是在門診的服務台當志工,今年因為太晚報名,而且平時又要打工,時間上的關係,所以我就換到了新的單位服務,這次服務的地方是"圖書推車"跟"護理之家",圖書推車是上午的,護理之家是下午的,跟我同一天服務的還有一位讀中道的女生,後來聊天才知道,我們原來是同一個國小的欸,超巧的!因為是在不同的單位服務的關係,所以有很多事不是很清楚,要慢慢的學習,第一天去的時候,都不知道要怎麼做,幸好有社工姐姐一步一步的教我們怎麼做,從拿書.推車出去繞.租借要記錄.到回來的時候,書要照著編排的號碼放...諸如次類,我原本還以為,圖書推車是一件很簡單的工作,但我錯了,每樣工作,都不一定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第一天我們把推車推出去,然後一層樓一層樓到病房去走,看有誰要借書或是還書,走了滿多層樓了,當終於借出第一本書的時候,一整個超有成就感的啦,有一次超有趣的,那天,我跟那位女生站在書櫃前討論,今天要推什麼書出去繞,然後我們看到了紅樓夢一套(上.中.下),超厚的!我就想說應該不會有人想借吧,帶著試試看的心情推出去,結果,還真的有人借欸,而且是一整套一起借,害我一整個超好奇她到底看不看得完呀!?下午,是要去護理之家服務,因為時間是下午兩點,所以大部分的阿嬤阿伯都在睡覺,但也會有少數一兩位睡不著想走走,所以我就會走去問他有沒有需要當他們推輪椅,陪他們走走,那邊有一位阿嬤超寶的,她很喜歡在那邊一直講話,但有時會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大裡的阿長也很有趣,她有次要請那位阿嬤吃餅乾,然後那位阿嬤問說,是你女兒要結婚喔?請我們喜餅喔?,阿長就回她,對呀~我女兒要結婚所以請妳吃喜餅,兩個人的對話超有趣的,我覺得老人家超像小孩子,希望有人會注意他們,有時候也要哄哄他們,之前還有一位阿伯跟阿長吵架,原因是因為不想洗澡,超好笑的:)))在那邊除了陪他們走走,還要幫忙餵他們吃飯,第一次位的時候有點慌,不知道該怎麼餵,後來就慢慢上手了,剛開始,我餵的那位阿嬤吃的好少喔,有點擔心,後來慢上手了,就跟學會跟她說說話,哄哄她,後來她就慢慢有吃得比較多了,感覺很開心!!人家說:「老人孩子性」,這是真的呢~當志工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事,也學會了很多,所以,我有空的時候都會去當志工,這樣感覺很充實: )
志工服務的照片: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讀書心得 2014-02-21 20:31:21
書名:別想討好所有的人 作者:蔡翔霖
文章: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 作者:楊中芳
心得:這次的寒假作業,我選擇了"人際關係"當題目,因為我覺得,我們人活在世界上,每天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不管是喜歡的或討厭的,而說到了人際關係,就會想到團體生活,我的人算是群居的,不可能一個人獨自孤單的生活,完全不予任何人接觸,但在團體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很受歡迎,在人際團體中,大概分成三類的人,第一類就是很受大家的歡迎;第二類就是平平的,不是太受歡迎,也不會太惹人厭;而第三類就是讓人很感冒的那種人,但是呢,受歡迎的人,並不代表全部的人都會很喜歡他,也會有些人會不喜歡,相反的,討人厭的人,也還是會有人會喜歡他,而我之所以會借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它的書名《別想討好所有的人》,書名很有意思,我們不可能完全的讓所有人都喜歡你,而裡面也寫到「"喜歡"學的第一課,就是要告訴你,你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歡」,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或許你某些個性有人很喜歡,但有些人卻很討厭,而你也不可能勉強人家一定要喜歡你,但是呢,要知道,並沒有人天生就被喜歡,也沒有人人是注定被討厭一輩子的,所以並不一定要很受歡迎,但也盡量不要顧人怨,人家說: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其實人際關係的經營,並不容易,但如果搞好了人際關係,就先贏一半了吧!!:)
文章標題:暑假作業@讀書心得 2014-08-23 23:40:47
讀書心得
心得:
這次的讀書心得,我選擇了憂鬱症這個題目,因為在上藥理學的時候,有上到憂鬱症的用藥,還有症狀,讓我對憂鬱症這種症狀很好奇,所以我這次的讀書心得才會選擇了憂鬱症這個題目,看完了書和文章之後,我對憂鬱症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書第一章的標題就寫著”任何一位現代人都是「憂鬱症」的候選人”,總感覺憂鬱症無所不在,書的作者也曾和憂鬱症交手過,他說他的朋友們都很驚訝,因為他是位開朗樂觀的人,理應不可能得到憂鬱症,但樂觀跟開朗,都只是別人客觀的感覺,或許表面上看起還沒有怎樣,但其實心裡的壓力是很大的,而且,憂鬱症並不是突然就發生的,有些人可能會說,為什麼突然就得到憂鬱症了?不管是患者本人或是他身邊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子的疑問,但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早就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了,只是不是加以理會,才會越來越嚴重,最後變成了憂鬱症,而且書上也有寫到,越是認真.責任感越重的人,越容易壓力過大,或是心情轉換比較慢的人,越是容易會把壓力藏在心裡,就這樣種下憂鬱症的種子,而會罹患憂鬱症又分成很多種原因,可能因為壓力.人際關係的困擾.與重要的人離別.突然罹患嚴重的身體疾病,例如:癌症…等,而憂鬱症也會使身體的健康走下坡,所以憂鬱症不不是只是心理方面的疾病;而罹患憂鬱症的人數,經過統計,又以女性居多,而且有一種病因是女性特有的,憂鬱症因為受到女性雌性激素的引響,而雌性激素又與壓力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如果是在懷孕.產後即更年期,荷爾蒙分泌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再加上一些不安.操心.緊張的話,就更容易會爆發憂鬱症,但如果只是持續一個禮拜左右就消失的,就不會有事,但如果憂鬱的症狀一直持續的話,就有「產後憂鬱症」之嫌,但其實呢,憂鬱症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如果願意去就診,按時吃醫生開的藥,配合醫師的話,其實是可以改善好轉的,但最只要的還是身旁的家人和朋友們的支持,而且家人的支持其實是最重要的呢,有些人可能會錯誤的以為憂鬱症是「只要振作起來並就會好」,其實不然,這樣的想法,只會成患者的壓力,使病情惡化,而且患者想要的,是有家人陪伴在身邊溫暖關懷的態度,最不應該的是用言語鼓勵,有些人說些「加油啊這不像你」,像這裡鼓勵的話,火許你是出至好心想鼓勵他,但這樣只會增加他的壓力而已,不說鼓勵的話,要讓他盡量放鬆,而且家人也要成為患者和醫師之間的橋樑,加深患者和醫師之間的信賴關係,適時的親近大自然,可以有駔於放鬆身心,培養好的心情有助於遠離憂鬱情緒,看完這些跟憂鬱症相關的書和文章,讓我更加了解憂鬱症,也矯正之前有些錯誤的觀念,真的是太好
學校圖書館:
書名:憂鬱心靈地圖 作者:派翠西亞˙歐文(譯者:廣梅芳)
書名:圖解憂鬱症完全指南 作者:平安良雄(譯者:蘇惠齡)
華藝線上圖書館:
文章: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楊子慧;李明濱;張秀如
文章:癌症患者的憂鬱症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賴虹均
文章:運動與憂鬱症之探討 余文章;宏偉欽
文章標題:三年級寒假作業讀後心得 2015-02-26 21:40:53
三年級寒假作業
文章:運用Watson關懷照護理論於一位憂鬱症患者因燒傷復健期之護理經驗
作者:張祐菱.孫美華.周繡玲
文章:運用羅氏適應模式於一位嚴重燒傷病患之護理經驗
作者:鄭惠瑩.邱周萍
文章:一位臉部燒傷婦女之身體心像改變的護理經驗
作者:吳琬琪
資料來源:華藝線上圖書館
讀後心得:
燒傷除了身體上的疼痛.潛在的感染危險和自我能力照顧缺失,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面對身體心象的改變,像是我有看到一篇是一位35歲的憂鬱症患者,因為想不開所以因我自焚,全身有2~3度嚴重灼傷,護理人員除了要照顧他身體的不適和疼痛,最重要的還有他心理層面的問題也要兼顧,要適時的傾聽和陪伴,燒傷會使外觀改變,面對突然間的改變,很多人都會一時無法接受,造成身體心像的絮亂,所以護理人員這時候最會發揮很大的功能,護理人員在照顧個案疼痛的同時,還要支持著個案的心理,引導個案讓他們可以正向的思考,燒傷就讓我想到藝人Selina,她在2010年的時候因為演戲意外被燒傷,燒傷後的復間期之長,但是她的家人一直在旁鼓勵陪伴她,給予她信心,燒傷後的復健是很漫長的,需要很多的努力,支持與陪伴也是堅持他們可以走下去的動力,因為除了身體的不適和改變,我覺得其實心理的支持才是更為重要的。
文章標題:三年級暑假作業 2015-09-13 17:30:35
個案報告讀書心得---關於燒傷復健期護理
參考資料來源: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1. 文章:協助一位復健期燒傷病患之護理經驗
作者:劉桂芝
2. 文章:燒傷病患增生性疤痕的復健護理
作者:羅淑芬、戴玉慈
3. 文章:復健期燒傷病患照顧者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
作者:羅淑芬、黃秀梨、姚開屏、劉雪娥
讀書心得:文章內有說到,燒傷是一件非預期且極具傷害的意外事故,而燒傷除了傷口的疼痛,還有很多的問題要面對,事後的復建也是條非常漫長且辛苦的道路。這次會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看到了八仙樂園的塵爆事件,很多人都被燒傷新聞報的很大,看到都覺得很難過,這讓我想要去了解燒傷後的照護,之後的復建又應該怎麼辦,因此選定了這個主題。在文章中我看到,因為燒傷是一種意外事故,有時可能造成外觀上的改變,人一旦在一夕間發生改變,不管改變程度的大小,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壓力,更何況是這種無法預期的事情,而文章中有說到,感受壓力的因素包刮:年齡、性別、患病時間、身體功能狀況、燒傷部位,年齡這個狀況其實我覺得是還滿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年紀越大預後可能比較沒有年紀小的好,而且年紀越大身體能應付的狀況也比較有限,還有像是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是很注重外表的,如果燒傷的地方是在很明顯的地方像是臉之類的,這樣可能會讓他們覺得壓力很大,這是種身體心像上滿大的改變。在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名稱「增生性疤痕」,還可由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等成面來探討,「內在因素:1.遺傳及體質因素(種族、年齡)2.燒傷深度、部位及癒合時間3.營養狀況4.免疫力5.肢體水腫,外在因素:1.感染2.外物、結痂及壞死組織3.傷口乾燥4.磨擦、牽拉或壓迫」分成了很多的因素……而增生性疤痕的復健護理,我看到了一個比較常會看到的東西,就是彈性衣而且原來彈性繃帶也可以,還有一種是矽膠,但是用的地方面積比較小,彈性衣是一般比較常看到有人燒傷後穿的東西,也比較常聽到的感覺,像是之前藝人Selina被燒傷的時候就有穿彈性衣,但是穿著彈性衣好辛苦喔…一天好像只有洗澡的時候可以脫掉而已,夏天的時候一定更辛苦,流汗悶著又會癢重點是不能抓,這樣很痛苦欸,而且還必須要等到把傷口都養好後才可以穿,一穿了可能就好幾年,還要配合運動預防關節的攣縮、增進肌力,還要面對別人的眼光,而且除了個案本身有壓力,個案的家人心理上的壓力也不小吧…這樣的個案需要很多的陪伴,家人及親朋友好友的鼓勵也是很重要的,看完這些文章,讓我對燒傷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或許我打的不是很好…最後要說的是,燒傷後的復健真的很漫長,我們應該要鼓勵他們,而不是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 2015-09-13 17:31:35
志工服務學習反思
這次的志工活動,班導帶著全班52個人到學校後面的腦寮坑步道做淨山的活動,每組7~8個人左右,每組分配一個區域,我們這一組分配到的區域是準備上山的地方,道路旁有個水溝,水溝裡面被丟了超多垃圾的,像是空酒瓶.塑膠杯還有香菸之類的東西,而且沿路也有不少的菸屁股,這樣隨地亂丟垃圾真的超級沒有公德心的,而且如果每個人都這個樣子亂丟垃圾,那以後走進山裡看到的就不會是花草樹木,而是堆滿垃圾的垃圾山了,走步道是為了親近大自然,讓身心靈放鬆,看到很多垃圾是要怎麼樣放鬆呢?我們那天每組都有1~2個垃圾袋,有些組別的垃圾袋裝滿了,幾乎是酒瓶比較多啦……這是我們該反思的地方,親近大自然的時候,因該有道德心,不可隨手亂丟垃圾,自己帶去的垃圾因該自己帶走,把好的環境留給下一個人,這次的活動除服務之外,也讓班上有機會出去走走,雖然不是很遠的地方,但班上的人可以陪有感情,大家都很開心~
|
1015101366
黃鈺惠 發表(9)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服務學習反思心得 2013-08-27 18:01:42
暑假作業
暑假的志工我選擇在學校做,因為暑假要暑修,所以在學校做志工比較方便,我是在健康中心和技合處幫忙,首先我是在健康中心幫忙資料處理,整理那些滿意度調查、受傷紀錄統計、環境整潔……。我才發現原來辦完活動要我們寫的滿意度調查表,寫完之後是要統計的,我原本以為那只是寫好玩得而已,寫完就丟了,結果不是,是要拿來統計,統計那些調查表真累阿,光是滿意對調查就有三份,我以為統計完就沒事了,結果還要登記到電腦裡做圓餅圖。原來滿意度調查,程序還真多。再來就近因為颱風來襲,健康中心遭到淹水,所以我就幫忙把那些東西,整理整理。我以前一直以為健康中心就只是幫我們擦藥的地方,沒想到原來不只是擦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只是我都不知道而已。我想說在不同地方當志工,了解的會比較多,於是當完健康中心的志工,接下來就是在技合處幫忙,因為好像是要評鑑,所以我幫忙整理得一些些的東西,還有幫忙第一場CDP+AED的證照考,原來辦個活動,要費很大的功夫,尤其是活動後的那些垃圾,非常的麻煩有些人會亂丟,回收分類也沒分好,因為那天早上要上課,所以我沒全程參與於是我的感想並沒很多,如果全程參與我想感想會很多巴~,他們好像一直跑來跑去的,因為要搬東西。活動辦完了,接下來我就是幫忙資料處裡,幫忙把大家的回饋意見打入電腦裡,他們的回饋超多的,我打了大約五小時,好像有六面。還有還有幫忙老師碎紙,很多紙要碎的,一開始覺得碎紙機很好玩,但因為要碎的紙太多了,整個覺得非常的無趣。
這次暑假了解到很多有關資料處理這方面,這些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事
文章標題:老護理長的36堂人情課 2013-09-17 19:46:29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閱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
護理科
|
班級
|
護二丁
|
學號
|
1015101366
|
姓名
|
黃鈺惠
|
書名
|
老護理長的36堂人情課
|
作者
|
曾碧娟
|
出版社
|
三采
|
出版年月
|
2011年12月
|
索書號
|
|
ISBN
|
9789862295267
|
【 【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
|
2成功者只看行的那一面
|
|
3意志力可以越來越強,心靈需要越來越柔軟
|
|
4時間絕對夠,端看你掌握了時間,還是時間掌握你
|
|
5要聽出嚴厲話語中的溫柔
|
|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
曾碧娟他現任於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副總經理,他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因此擁有很多很
|
扎實的臨床經驗,這本書是在說在職場上不開心時,如何轉換角度去思考,曾碧娟是實習生時,
|
也曾心理抱怨,但他以另一個角度去想,把心中的不開心擺平了!
|
他就讀耕莘護專,畢業後就到急診室,一開始她非常的擔心,因為她不知道下一個病患會是怎
|
樣?傷口她會不會處理?對於面對害怕的她卻告訴自己,愈是害怕就愈要去克服!通常一般人
|
都會選擇不去面對,但對於護理人員是要去克服的!所以我覺得要成為一位好護士真的很容易,
|
對於現在的我,或許沒那種勇氣,但我相信一段時間的磨練之後依定會很有勇氣!
|
書中有許多佳句,例如:他說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去害怕,如何縮短即時反應時間,增長及就診
|
救援時間,才是我現在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曾碧娟就是用這些正面的觀點去看職場才會這麼成功
|
曾碧娟他原本是個急診室的小護士,如今已成為副總經理,想必她也努力了很久,才成為成功
|
的人,熱情是她的代名詞,她一視同仁,沒有架子,人又親切,時常關心受檢者的檢查過程,
|
小事抽血等小動作都會幫忙,她事必躬親的態度,讓人看不出來她是堂堂的副院長,現在很少
|
有這種護理師了,目前大多都是因為事多而心情不好的護理師,很少像她一樣!
|
書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位新手護士幫忙抽血卻一直抽不到,眼看病人快不耐煩了,
|
她於是出面解決,事後還幫她訓練,讓我很佩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會改變許多不好的想法,
|
而去正面思考,其中裡面的佳句很多,也很棒,值得我們去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標題:書名: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 2014-03-02 16:51:00
書名: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
作者: 褚士瑩
【讀後心得】:這本書是在說照顧失智老人的旅程!作者他照顧失智外婆,直到外婆過世。母系親族有失智症的遺傳基因,因此長期關切失智症議題。在臺灣期間,也負責年邁父親的照護工作,對於照護失智親人有切身經驗與深刻體會。
我們年輕人白天都在工作,那家裡的老年人呢?由誰來照顧?如果是健康行動方便的老人還好!但如果是得到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失智症的老人呢?他們如果外出卻忘了怎麼回家怎麼辦?這時是該把他送去療養院還是在家照顧?這都很難讓人選擇的!雖然很多人都是送往療養院但療養院要花很多的經費,而且裡面的環境不一定是好的!像這本書的第一篇就有說道療養院裡居然有死貓,然後老人還被照顧的有尿布疹我看完後整個覺得這是甚麼療養院啊?而且他們態度還不佳!有點令我憤怒!如果是我的話我或許會選擇把家人送往比較好的療養院!然後常去看他!如果不把他送去我會擔心他是否出了車禍?是否迷路了?是否忘記吃東西?所以不如送到那至少有人照顧!但我還是會捨不得!畢竟他是親人!
文章標題: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2014-06-07 21:32:23
班級:護二丁 學號:1015101366 座號:53 姓名:黃鈺惠
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這次去台大醫院充滿著又是期待又是害怕的心情!原本以為我進去會身體不適,但其實也還好,但一進去的味道很不好聞,可能是第一次接觸到死亡而讓我感到害怕吧,其實根本不像我想像中的那麼害怕,那種味道真的讓我永生難忘,我之前以為腎臟和脾臟是小的,淚腺是一種長條型的,但事實上都不是我認為的那樣,腎臟和脾臟原來並不小,淚腺是一顆的,看完大體老師後我終於了解的更多,也很謝謝他們,讓我了解到各個器官更準確的解剖位子,他們真的很偉大,把身體捐獻出來,我們才可以真正的觸摸器官,知道器官的重量和觸感,每個器官的觸感和重量都不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腦,大腦的重量比我想像的重很多,還有肺臟他的觸感很特別,壓下去還會彈回,膽囊真的是綠色的,還有陰莖海綿體的觸感很軟,這些都是我從未體驗過的,除了這些我還會分別神經和血管,神經摸起來比較扎實,而血管摸起來中間是空心的! 這些都不是解剖學書上所能了解到的,還有人體的肌肉很像雞肉,心臟也很像雞心,只是顏色比較深而以,讓我有點不太敢吃雞肉了!人的身體真的很奧妙!我們女生的陰道難起來那麼小卻可以容忍一個嬰兒那麼大!真的無法想像!多虧了有這些大體老師才可以讓我們的醫學繼續的研究下去!每一片切開的皮膚,每一塊切開的肌肉血管神經都讓我們更了解了許多!真的非常謝謝他們捐獻大體,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捐獻器官來救其他的人!讓生命延續下去!
文章標題:健康中心志工心得 2014-06-07 21:33:59
志工心得
我在參加了健康志工服務活動、強化聖母志工知識技能活動,一開始我什麼都不會做,但經過一點時間的練習學到了很多,當時我都不知道什麼傷該怎麼做,而且我都不敢擦,怕我會做錯,但是只要遇到需要我幫忙時,我更不能什麼不敢,只能想辦法解決!
當初我只知道當志工幫別人服務時就只是幫別人擦藥而已,沒想到不是我想像中的簡單,我也沒想到健康中心會這麼忙,真的是出乎我意料,有時候要辦講座、抽血的講座,辦完這些還要做滿意度調查統計、圓餅圖,雖然有時很忙但感覺很實在!
在健康中心當了那麼久的志工我發現忙的時候很忙,閒的時候很閒,來擦藥的人不是一次連續來很多個,不然就是一個都沒有,真的有時會忙不過來,而且大多數人來的都是外傷,擦擦藥就好了,雖然是擦擦藥但一天就還蠻多人的人。
我在那裡也了解到一些藥物,還有廢棄藥物的處理方法,這些都是我一開始都不知道的事,一年級的自習課多,所以常常去當志工,而現在自習課變少了,所以沒辦法常去了,但我在一年級時真的學到了很多,很值得!
文章標題:暑假作業 2014-09-18 21:02:55
暑假作業(1000字心得)
書籍:分心不是我的錯、靈性治療的藝術
文章:捕夢網、職場危機-職場不適應症的克服、八八災後的追蹤關懷語田園工作
心得:
分心不是我的錯:
這本書是說明兒童和成人異常的問題,舉凡動來動去,無法專心,做姿要端正,散漫,或者是拖拖拉拉,不論在學校課業、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都呈現缺乏自制力和紀律,更確切來說是有精神異常也就是這本書所提到的注意力缺失症。從第一章節開始,就告知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狀得簡單特徵,就是衝動、分新和過動,然而從這些特徵和個案之間的互動過程,通通都記錄下來。一個擁有助意力缺失症的兒童或者是成年人,他們在人際關係的互動,甚至求職都有嚴峻的考驗,從兒童到成年人的問題都會一一的介紹,是一本不錯的好書。然而我看這本書的原因也不知道我自己是否為這注意力缺失症的患者,但是相較之下也有與這本書雷同的症狀,分心或者是缺發注意力。回想起小時候也屬於調皮的小孩,甚至到大學和同學進修課程或者是閱讀的時候,很容易無形之中影響同學,常常被同學反應出時常動來動去,又有感覺就是說我和他共同念書中很容易干擾別人,這些問題也被一一列舉出來。這本書還不錯,假如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好好閱覽這本書,去體會,嘗試去克服自己的問題,不只是這患者,更是正常人也值得閱讀的好書。
捕夢網:
「捕夢網」原是北美印地安奧吉布瓦人的一種手工藝品,他們相信「捕夢網」可以帶來好運和平安,能夠捕捉好夢,阻擋惡夢,所以,印地安父母都會為小孩在床頭掛上一個「捕夢網」,讓它如同守護神般,抓住惡夢或惡夢中的魔鬼,讓孩子守著美夢安睡到天明。
捕夢網對於每個人的生命階段傳達出的期待和願望都不同,看完文章想了想對我來說捕夢網彷彿把我所有快樂的回憶都回想起來!那種感覺是幸福快樂的!
職場危機-職場不適應症的克服:
這個暑假有去打工,雖然一開始不適應但是過個兩三天就習慣了,這篇文章是在說明如呵預防職場不適應症,我現在還沒真正的踏入職場無法了解文章中所說明的,但是以後就可以了解到真正的職場,文章中有提醒我們要注意的地方:一、要及早判斷機關內的諮商能不能勝任,如果需要可以轉介外部機構;二、重視對於上司的聯繫;其三、對於管理層徵求同意並徵求合作;四、在機關內是組織獨立的機構,可以遵守秘密為前提。這些我都會記住,對以後或許有幫助!
八八災後的追蹤關懷語田園工作:
八八水災真無情,重創台灣,許多人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家園,風無情的吹垮房屋,隨滾滾流水消逝,其實水災會那麼嚴重,有一半的因素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亂砍山林、亂丟垃圾等等,造成土石鬆脫,排水設施不通,雖然大自然不會說話,但這次水災就是反撲的證明,自作孽,不可活,一方面我們應該極盡所能的幫助那些災民,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在亂丟垃圾前我們也該想想嚴重的後果。作者說明了在當時所看到的情景和災難者的心情,我真的無法想像!失去了家園的感受是我們無法體會到的!
文章標題:103學年度 寒假作業 2015-02-26 22:03:59
文章:傷口換藥疼痛護理 作者: 靳燕芬
文章:瀕死兒童的反應及其護理 作者: 毛新春
文章:災難應變-護理人員應有的知能 作者: 李春蘭、蔣立琦
【讀後心得】(至少300字):
傷口換藥疼痛護理
換藥常導致患者傷口的疼痛,文章中有說明影響疼痛的原因,如何改善疼痛,當我們在換藥時,應該注意那些事情,我們應該傾聽個案疼痛的感受,個案說痛就是痛,通常護理人員在換藥時,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很多都是為了自己的方便,沒有感受個案的感覺。
瀕死兒童的反應及其護理
我們在兒科及人類行為發展學有學到,每個不同階段的兒童對於死亡都有不同的反應,文章上有說明每個階段隊的兒童對於死亡的反應,及如何照護瀕死得兒童,兒童瀕死對家屬和兒童本身會有強烈的反應,對護理人員是一種挑戰。
災難應變-護理人員應有的知能
災難護理是護理人員必備的專業知能,護理人員應有緊急救災的專業能力,災難護理為護理人員當前的重大挑戰,尤其在災難未發生時,護理知能之準備及演練;災難發生時應該要及時判斷做批判性思考;對災難護理應有概念的認識與思考及準備,,所有的護理人員皆該在災難護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章標題:有關剖腹產初產婦哺餵母乳之護理經驗 2016-03-04 12:13:06
題目:有關剖腹產初產婦哺餵母乳之護理經驗
經過產科實習後發現,現在有很多的母親對於母乳哺餵有很多問題,母乳主要是嬰兒的營養來源,多數母親對母乳哺餵的意願很高,但是,自認乳汁不足、傷口疼痛、乳頭破損、脹奶疼痛不適,總是在母乳哺餵的過程中遇到挫折而放棄,個案會因剖腹產第一胎,對於母乳哺餵知識不足,因此我們應該在旁給予協助
經剖腹產後哺餵母乳所面臨的問題及困境,評估後確立護理問題,給予完善的護理照護。近年來政府提倡母乳哺餵,積極推動母嬰親善政策,哺餵已有明顯提升,不管是剖腹產或是自然產的產婦,其生產前或是剛生產後對母乳哺餵的意願都提高,但是總是學習哺餵母乳的過程中遭遇一些挫折,如:自認乳汁不足、傷口疼痛、乳頭疼痛、寶寶吃不飽、疲憊、家人反對等原因而放棄母乳哺餵。若給予社會支持,如:家屬及成功哺乳經驗的義工來協助哺餵母乳,可提高哺餵母乳的知識及自信,進而增強母乳哺餵行為。所以母乳哺餵需要不斷的支持,護理人員在此扮演最佳協助者,但我們常常忽略當時產婦的狀況是否可以消化我們所給予的衛教,我們所提供母乳哺餵的內容應要個別化,必要時可調整衛教內容,以達到更佳的衛教成效。
經過這次實習照顧此個案,我的個案是一位23歲因為胎位不正所以剖腹產,產後對於母乳哺餵面臨許多問題,因此於2015年10月04至2015年10月2015年10月09日照顧期間,評估此個案健康問題,並確立住院期間的健康問題有:「傷口疼痛」、「便秘」、「低效性母乳哺餵」,在照顧次個案期間除了滿足其身理需求外,同時也提供母乳哺餵相關知識與技巧,有此護理經驗,探討如何提供適切護理,讓此產婦獲得完整的照護。,發現母親們對於母乳哺餵的姿勢和知識都缺乏,其實大多數的母親想哺餵母乳的意願很高,只是在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及挫折,姿勢不對使得全身肌肉緊繃痠痛,而讓哺餵母乳次數降,低或者寶寶沒有正確的吸到奶水,只要經過幾次的教導,幫助產婦們正確的餵奶姿勢,產婦們就可正確的自行哺餵母,並且給予母親們有關寶寶的衛教,讓他們更了解,衛教完後並做評值,使得個案出院後也可以自己來哺餵母乳及應付小孩的哭鬧行為。經過照顧此個案,讓我更了解哺餵母乳的方式及衛教,對於往後此類個案可以作為參考,及把需改進地方再做修改,給予個案完善的護理照護。
實習後以更了解對於臨床和學理應對照,也可以去找文獻參考讓自己更加清楚方向及接下來該怎麼做,往後會繼續努力學習。
|
1015101365
趙苡蘋 發表(2)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暑假作業-文獻心得 2015-09-13 21:21:42
文獻一:協助一位新移民婦女剖腹產後哺餵母乳之經驗,作者楊鼓綺、賴玉敏
文獻二:運用生產支持照顧一位初產婦生產之
護理經驗,作者簡珮君
文獻三:協助一位剖腹產初產婦哺餵母乳之護理經驗,作者林怡辰、張家蓉
心得內容:
這一次我選擇看三篇有關於產婦哺餵母乳的相關文獻,分別是兩篇剖腹生產後的護理經驗,看完了這三篇的護理經驗之後,我對於剖腹產以及自然產的產婦對於哺餵母乳的方面有比較深刻的瞭解,哺餵母乳是近年來政府一直在推廣的事情,因為母乳裡面有較多的營養物質以及免疫球蛋白,和奶粉不同的是,剛出生的嬰幼兒喝母乳可以有較多的營養補充,但是對於產式的選擇又可以影響到媽媽自己本身對於哺餵母乳的這件事情上面。因為自然產的產婦痛的時間和剖腹產的產婦有很大的不同,通常來講自然產得產婦只有在生產的那一剎那是最痛的時候,但是在生完產之後有百分之九五的媽媽都還是有足夠的體力及精神去面對剛出生的寶寶,而剖腹產則不樣,因為有麻藥的關係,剖腹產的媽媽會因為麻藥以及醫師的技巧上面有較不同的感覺,有些媽媽會在開完刀以後就沒有足夠的精力以及體力去面對剛出生的寶寶,且術後回到病房也會因為麻藥未退以及術後傷口痛的可能,導致本身注意力就會多數的集中在自己得身體上面,也會導致哺餵母乳的事情暫時擺放在一邊,然後哺餵母乳在一開始的寶寶培養上面就異常的重要,所以在這沒辦法哺餵母乳的階段只能以杯餵或者奶嘴餵食
,很可能會因此產生乳頭混淆的情形,另外在這三篇文獻當中,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有些產婦會因為知識不足的部分導致自己對於哺餵母乳的這一件事情上面做出了幾個錯誤的事情,像是最基本得有些產婦會認為自己的胸部比較小,沒辦法有足夠的奶水給寶寶吃又或者是因為接收的訊息不夠完整,導致補位的方式錯誤,乳頭因此受損而不敢再哺餵母乳,像我看的其中兩篇文獻裡頭就有說道媽媽因為小孩子在找乳頭就以為吃不飽,還有姿勢擺放錯誤以及家裡的婆婆不支持的原因導致自己的信心下降,以至於哺餵母乳有一度的受到打擊,但是經過護理師的說明以及指導之後,因餵哺餵的方式以及知識皆有完善的補充,產婦以及家屬對於寶寶的一些迷失都有充分的瞭解,對於哺餵母乳的事情也是可以接受的,使產婦對於哺餵母乳以及自己做媽媽的這件事情有了足夠的信心以及期待。
自己在看完這三篇文獻之後,對於哺餵哺乳以及一些較基本的迷失問題都有完整的改善以及瞭解,我自己一開始本身也會害怕因為自己的一些失誤或者是家屬的不答應害怕著哺餵母乳,因為看完了這些文獻之後也讓我知道了,哺餵母乳並不難,哺餵母乳讓寶寶有足夠的營養及抵抗裡可以對抗外界的病毒,雖然未來的事情還很難講,但是如果未來的我有了寶寶
,我想我是覺得會讓自己的寶寶喝母乳的,我也會建議未來自己的朋友在生完寶寶以後支持他們親自哺餵母乳,以及告訴他們哺餵母乳的重要性及好處有捨麼。
|
1015101364
吳怡樺 發表(4)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文章標題:寒假作業 2015-03-02 10:16:45
文章:照顧一位肝癌末期患者之護理經驗照顧
作者:羅雪珍 蘇梅鳳 蘇淑芳
文章:「我在安寧病房的難忘回憶 」一個護理師的安寧照護經驗
作者:魏怡珊
文章:照顧一位憂鬱症併有自殺
企圖患者之護理經驗
作者:陳麗麗
讀完這些文章後,發現其實在護理這項工作上需要很多耐心跟經驗,學理要跟腦袋貫通,很多臨床上的東西跟自己親自體驗過的感覺真的不一樣,很多我以為是這樣的東西可能到了親自體驗時就變得不一樣了,如果在照護上我照護的病人遇到想自殺的問題,我想如果沒好好處理,一定會造成很大的遺憾,會是一輩子的陰影吧,選擇護理就是如此吧要學著體悟人生百態,要習慣生死,這條路還很長,期待路的終點是什麼樣的.
文章標題:志工心得 2015-09-13 14:31:06
當志工其實就很單純的只是去吸收一些我們課堂上得不到的東西,去感受我們平時感受不到的感覺,也因為當志工,我自己也得到了許多的經驗與感受,或許服務的過程很累很煩,但是服務的過程我吸收到很多東西,當我看見那些被服務的人笑了,我自己也會很開心,就好像我可以替別人帶來一些快樂。我想,這些是我們平常體會不到的。
在診所當志工的過程中,會看到許多不同的人,每個人有每個不同的故事,讓我體悟到人生就音符一樣,有高、有低、有長、有短,當這些要素聚集起來才能構成一段旋律,一段段的旋律組成一個樂章,無數的樂章集合成一份樂譜,這樣綜合起來看才是完整的。可是,人生並沒有倒退鍵,時間一過絕不回頭,人生是由過去構成的,可是當那過去出了錯,這人生也變質了。
文章標題:口腔癌末期病患之護理經驗:一個案報告 2015-09-13 22:12:51
筆者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
做為評估架構,護理期間為2009年10月
29至11月20日,經由觀察、紙筆溝通、
家屬訪談方式,收集個案生理、心理、
社會及靈性整體評估分析結果如下:
(一)健康認知與健康處理型態:
個案尚未罹患口腔癌前,自覺健康情
形良好,糖尿病及高血壓定期門診規則
服藥及飲食控制,10年前因心臟疾病做
心導管檢查,醫生建議戒菸,便聽從醫
囑戒菸成功。因職業關係無喝酒嗜好,
但有吃檳榔約20顆/天,超過10年以上。
2009年5月因口腔潰瘍逾一個月未好轉,
於求診時醫生發現口腔病變疑似口腔
癌,個案立即停止吃檳榔。當切片結果
確定罹患口腔癌時感到恐慌、害怕,再
次求診第二家醫學中心,所得到的結果
一致,經醫師解釋病情及案弟同年8月也
因罹患口腔癌,手術成功之經驗分享的
鼓勵支持下,個案於2009年10月12日入
本院接受手術治療。
(二)營養與代謝型態:
個案術前採普通伙食,進食情況每
餐約吃一至二碗飯,牙齒完整無假牙,
咀嚼功能良好;身高173.5公分,體重
78-80公斤,理想體重為65.45公斤;身體
質量指數29.5%。術後因傷口問題,暫
停由口腔進食,鼻胃管留置,管灌飲食
1800 Kcal/day,每餐餵食前予反抽無,
消化情形良好。10月29日Hb:12.8g/dl、
Albumin:3.6 g/dl、三餐飯前及睡前血糖
為258mg/dl至400mg/dl。術後傷口有:
右上顎部傷口約10×4公分,容易流口
水,口腔常有異味,右臉頰一條引流管
留置,量少色紅;供皮區傷口為左前臂
3×3公分,左大腿傷口15×6公分,傷口
外觀呈粉紅色。由上述資料分析:個案
手術後口腔傷口、二處植皮傷口、血糖
控制不穩定,故有潛在危險性感染與手
術後傷口及血糖控制不佳有關。
(三)排泄型態:
個案住院前大小便均正常,住院期
間約1~2次/天呈黃棕色軟便,不需使用
藥物幫助排便;小便顏色呈深黃色約
1,300~1,500cc/天,尿布及尿壺使用,排
尿時無費力情形。
(四)活動與運動型態:
入院前日常生活均可自我照顧,因
個案有心血管疾病及體重過重問題,沒
生病前樓梯爬到3樓就會喘,平常很少
做劇烈運動,偶爾會帶孫子到住家附近
散步約一小時。術後氣切管併呼吸器
使用,日常活動限制於床上,四肢肌
力皆為4分,但個案活動意願強,主動
要求下床如廁。10月31日呼吸器脫離指
數:呼吸淺快指數:107、最大吸氣壓:
-20cmH2O、最大呼氣壓:+24cmH2O。
呼吸訓練時以氣切面罩3L/min使用,主
訴呼吸喘、感覺一直有痰,但比較沒力
氣咳痰、痰咳不太出來很難受、咳嗽時
會更喘,痰液無法有效咳出氣切口外,
躁動時咳嗽次數更頻繁,約30分鐘抽痰
一次,抽痰後呼吸仍可聽到痰音,呼吸
音呈濕囉音,呼吸次數30~35次/分,心
跳100~120次/分,呼吸型態呈淺快、胸
腹不協調,使用呼吸輔助肌,SPO2:
95%,血壓140/100mmHg。由上述資料
分析:個案有呼吸機戒斷反應功能失常
與呼吸肌肉無力有關。
(五)睡眠與休息型態:
個案住院前每日平均睡眠約6-8小時,
無熬夜習慣。術後住院環境為特殊單
位,護理人員每1-2小時翻身、抽痰及
醫療儀器的警示聲,致睡眠與休息受干
擾。2009年10月31日個案的精神顯煩躁
不安,黑眼圈,情緒不穩定,無法配合
護理治療。夜裡仍會躁動情形,主訴要
找太太,11月02日彈性開放家屬陪伴安
撫情緒,在家屬的陪伴下個案情緒平
穩,睡眠休息型態得以改善。
(六)認知與感受型態:
個案初中畢業,國台語皆能溝通,
在家有看新聞或看報習慣,無視聽上或
記憶上的困難。術後因併呼吸器使用,
說話不清楚且呼吸費力需以紙筆溝通。
2009年10月29日主訴為什麼開個刀要住
院這麼久,到底還要呼吸訓練多久,我
弟弟和我一樣的病,他很快就出院?經
由解釋個案仍會配合醫療處置,只希望
能趕快出院。
(七)自我感受與自我概念型態:
個案自覺個性活潑外向,是一位好
先生。當確定自己罹患口腔癌時感到恐
慌、害怕,經案弟之成功手術的經驗分
享,了解到疾病的過程,對於自己的面
貌已經預期到會與以前不同,但心裡已
經做好準備。此次住院長時間於特殊單
位,2009年10月29日訴「訓練那麼多次
還躺在這裡,都快一個月還無法出院,
我要怎麼去選舉」。10月31日訴「嘴巴
變這樣子,連說話都不清楚,怎麼和人
溝通」,曾經出現混亂、不合邏輯的主
訴:「我看見那有很多人在看我、身
上有很多螞蟻,快找我太太來」,經提
供病患現實並與主治醫師討論結果應為
鎮靜劑之副作用,經停藥此現象已改
善。個案對呼吸器脫離成效表現失望,
曾試圖拔除管路要下床,於床上翻來覆
去,默默不語,眼神呆滯,情緒十分低
落,用手指比會死掉的動作,且個案因
無法脫離呼吸器、長時間住於特殊單
位、家屬無法陪伴在側及氣切管留置,
擔心無法恢復健康及正常溝通互動。由
上述資料分析:個案有焦慮與呼吸器脫
離失敗及無法有效的溝通有關
(八)角色關係型態:
個案三代同堂家庭互動良好,罹病後
獲得家人支持及關懷,每次探視時間太
太、兒子、媳婦、孫子一定會來,非探
視時間也會按電鈴詢問個案狀況,探訪
結束個案偶會發脾氣找案妻,非常依賴
案妻,因此案妻辭去寺廟志工,白天守
候在家屬休息室,晚上留床邊陪伴。
(九)性與生殖型態:
個案已婚,與太太感情融洽,平日仍
與太太同床。護理期間可見個案依賴太
太,會客時案妻會幫個案身體按摩,輕
聲細語安撫情緒,正向鼓勵與支持,生
病後仍與案妻保持親密。
(十)適應與壓力耐受型態:
入院前無重大變故發生,且孩子也
長大了,無經濟上的負擔,目前感到壓
力最大是得到口腔癌不知會不會好,幸
經醫生解釋及家人的支持下接受手術治
療,內心壓力已較緩解,住院期間家人
也耐心陪伴照顧,對自己而言最大的心
理支持是家人,幸好太太身體健康。
(十一)價值與信念型態:
個案為虔誠佛教徒,積極參與宗教活
100 第十一卷 第一期 101
TZU CHI NURSING JOURNAL
照護一位口腔癌病患手術後成功脫離呼吸器之護理經驗
Volume 11 . Number 1 . February 2012
照護一位口腔癌病患手術後成功脫離呼吸器之護理經驗
(一)、呼吸器戒斷反應失常/與痰液滯留及三次呼吸器脫離失敗有關
主客觀資料 護理目標
10/29
S1:沒生病前樓梯爬到3樓就會喘
S2:咳嗽很不舒服,尤其抽痰後更喘。
S3:呼吸訓練很多次還是無法自己呼吸。
S4:自己呼吸時比較沒有力氣咳痰。
O1:氣切併呼吸器壓力支持呼吸模式(pressuresupport-Ventilation
PSV)FIO2:40%,
PS:16cmH2O,PEEP:5 cmH2O,呼吸淺
快:28-30次/分,脈搏:98-110次/分,BP:
130/86mmHg,SPO2:92% 。
O2:從呼吸聲中仍可聽到痰音,呼吸音為濕囉
音。
O3:有咳嗽反應,但痰液無法有效咳出氣切口
外。需抽痰,痰液呈淡黃白色、黏稠、中
量。
O6:四肢肌肉強度皆為4分。
10/31
O1:白色稀狀痰液隨著咳嗽於氣切管口浮動。
O2:約30分鐘需抽痰一次,抽痰後,從呼吸聲仍
可聽到痰音,呼吸音為濕囉音。
O3:氣切面罩 3L/min使用3-4小時,呼吸30-35
次/分,呈淺快呼吸、胸腹不協調,使用
呼吸輔助肌,脈搏:100-120次/分,BP:
140/100mmHg,SPO2: 95% 。
O4:呼吸器脫離指數: MIP:- 2 0 cmH2O、
MEP:+24cmH2O,RSBI:107
O5:胸部X光呈現右下肺葉浸潤。
11/5前
每天呼吸訓練時間超過6小時,而且維持血氧飽和
濃度90﹪~95﹪
11/9前
個案自主呼吸時,能將痰液咳出,且沒有主訴會
呼吸喘,血氧飽和濃度能維持>95﹪
11/20前
可配合呼吸訓練計畫並能脫離呼吸器72小時以
上,且可自主呼吸次數維持在12~25次/分,並維
持血氧飽和濃度>95﹪。
動,希望獲得神明保佑及獲得心靈上的
平靜,住院期間寺廟的師父前來探視後
情緒平穩,微笑致謝,故個案可以藉由
宗教信仰尋求自我價值。
|
1015101363
黃御琳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1015101362
簡佩吟 發表(1)筆
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歡迎參觀我的學習歷程檔案
這裡包含了我的學習紀錄與個人資料
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