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3

人際關係心得
根據 Agnew一般化緊張理論,青少年可能取決於他們的社會人際網絡去應付緊張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有關的社會人際網絡包括父母、學校和同儕的關係。當這些社會人際網絡處於負面關係時,青少年為應付這些負面關係所帶來的緊張,若又無法以正常的手段或方法,避免或降低這些緊張因素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時,通常會以從事非法的策略去應對。Agnew(1991)認為緊張可經由三種途徑與犯罪或偏差行為產生關聯性:(1)個體負面的感覺伴隨而來的壓力,可能會導致犯罪;〈2)緊張會暫時降低個體的社會控制,進而增加犯罪的參與;(3)緊張會暫時促進社會學習的情境而導致犯罪。當個人遇到此三種負面的影響狀態時,若無法使用有效策略或方法來減輕此挫折感與不安,則極易採取直接或間接對負向刺激來源做反擊,或是使用逃避的手段加以逃離。國內研究顯示,青少年與父母的關負面人際關係、低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接觸偏差同儕的中介作用係若長期處於負向關係、學校裡老師的疏遠、拒絕、朋友的生活事件,亦即與父母、同儕及老師的負面關係,是導致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對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而言,與母親、老師不佳的關係及負面生活事件的發生,再加上與偏差同儕的接觸,是可能加速偏差行為的發生。人之所以會犯罪,是因為負面影響狀態的發生而產生負面情緒,個人必須設法調適、降低心理負荷,有時就會採用社會不能接受的方法來解決,如青少年以偏差行為來解決或因應負面社會關係所引致的壓力。Gottfredson 和 Hirsch一般化犯罪理論則強調具低自我控制的個體,在外顯行為上有著很難理解、考慮或控制行為後果的性格,亦無法適應生活中的壓力與挫折、而其容忍力低,也由於這樣的特質,易導致其與同儕的相處往往是充滿衝突、對抗的負面關係。雖然一般化緊張理論及一般化犯罪理論在解釋犯罪和偏差行為成因的論述上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兩者並不否認青少年以偏差行為作為對壓力、挫折、失敗的因應或反應方式,往往使得這群青少年較不可能與行為良好、信守傳統規範及信念的朋友交往,而向一些與自己有著相似特質的同儕傾斜,反而會感覺到與這些人在一起容易受到認同與公平,以及滿足自我需求。在青少年這個階段正屬於叛逆期,需要父母、老師、同儕之間的關心,少了父母的關心,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在家裡根本不快樂,少了老師的關心,他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偏見,覺得老師給自己的感覺是冷漠的,少了同儕之間的關心,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還是得不到大家的肯定;覺得同學排擠你、討厭你,所以人際關係不管是跟誰,都是不可或缺的

新增時間 : 2015-09-13 22:13:14

回應(0)

發表回應